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机遇

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2

一、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与“爸爸去哪儿”的有效结合性分析

1、“爸爸去哪儿”与陕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首先,“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户外真实体验活动,以娱乐化的视角,传达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我国文化发展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它的节目录制地点一般选择在景点,从文化的导向作用之上看,就会催生此地景点知名度的显著提高。当然,“爸爸去哪儿”主要在于它的真实性,在当今文化娱乐化程度普遍高涨的态势下,节目制作只讲究收视率而费尽心思的炒作,吸引眼球而不惜东拼西凑的节目水准欺骗观众,博得观众的嘻嘻一笑相比的“爸爸去哪儿”真人真事的编制,给人以说服力,令人信服。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整天从早到晚埋头于繁杂的工作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娱乐,而“爸爸去哪儿”就可以提供娱乐化的性质和情感的宣泄表达,贴近人们日常的琐碎生活,是真实生活本身的一种写照。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原始的宗教性质,它代表着一地的风土人情的特征,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价值。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凸显出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集合,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民族历史变迁中多朝代建都的重要圣地,存在着大量的古文化的遗址。陕西的体育活动具有区域特的差别性,主要有陕北的武术、腰鼓,在陕北,腰鼓具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历史价值。在我国的秦汉时期,腰鼓被视为一种士兵主要佩戴的装备,后来,随着朝代的变迁,民族走向融合,在和平时代,腰鼓就作为一种民俗的活动性质被保留下来,腰鼓与民歌和秧歌的相互配合,加上武术的经典搭配,展现出一种刚劲凶猛的气概,粗犷豪放的陕西大汉将腰鼓的特有雄浑表现的淋漓尽致。陕西还有关中的红拳,陕南的游泳和赛龙舟运动等。龙舟竞赛主要是在传统的端午佳节,江面周围人山人海,大家兴致高昂,激情澎湃欢度一场,不仅仅有体育也有文化的内涵,饱含爱国文化的主题,彰显出参赛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2、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民族传统旅游文化代表着当地特有的区域的物质社会文明,体育文化的形成在于体育自身极大的魅力性质,物质上来看,体现在传统的体育文化艺术载体上,有形的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些实际的外在物体,例如,安塞腰鼓,需要腰鼓的这种器具来呈现出声势的壮阔。仅仅通过单个个体身体上的表演,很难起到感染人们的力量,借助物质的自身的中介作用,将无形的文化以形式做到具体化,表演出真实性的效果。精神层面上,体育的感染力在于内在的精神品质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最大潜能,树立起坚定地信念。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依托电视媒体传播的节目,目前以电影系列的形式展现出来,其自身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再创造过程,结合古代社会发展,普遍关注血缘亲情关系,在过去一家一户单位的小农经济时代,血缘是人们存在的基础纽带,它唤醒人们重新对亲情的审视。此外,此档节目以户外为形式,实地进驻具有特色的人文气息和风光秀丽的景区,进行实际拍摄。“爸爸去哪儿”在过去的节目录制中取自于广阔的腾格里沙漠,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我国长城等,此栏目景点的选取可以发挥对景点的品牌推广功能,明星的市场号召力。进驻陕具传统体育旅游价值的地点,通过明星嘉宾的实地观赏,记录每个传统旅游项目,放大旅游资源所容纳的文化价值,一方面为节目的录制提供适合的环境场地,另一方面还可以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宣传民族文化兼顾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

二、发展对策思考

1、抓住机遇,加大知名度宣传

做好前期市场的推广工作,与“爸爸去哪儿”等电视栏目进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起品牌的营销模式,积极促进旅游模式的形成,开展游客一站式的服务体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移动媒体的大量出现,打破传统的家庭电视的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视频节目。现在各大媒体不断出新,各种类型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在这些节目中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大量的关注粉丝。

娱乐节目中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来说,一方面它传播的文化价值,在于真实的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每天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般都是隔代照顾孩子,每逢节假日,父母携孩子出去游玩,就可以通过广告的宣传,陕西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它也关注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稚嫩又具有可爱的娱乐性质。“爸爸去哪儿”的效应在于具有文化效应的体育旅游资源应该重视孩子的喜好,进行带有趣味性的宣传方式,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可以从父母的方面出发,重在知识性的引导,让父母从对孩子的教育出发,娱乐寓教,孩子在游玩中,不断丰富知识,增进感情。要立足于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不断创新形式。打造具有商业价值的区域民族品牌旅游产业。

2、转变体育文化旅游体验方式

传统的旅游资源一般是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地形气候的差异化特征,有的是人工的主题公园,主要在于人工的游乐设施建设,还有的就是二者的兼而有之,自然与人工化的结合打造的旅游景点。然而依靠民族传统的文化旅游可以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游乐创意,陕西省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情怀,可以举行大型的表演秀节目,建设更加贴近孩子的游乐设施,创新娱乐的体验方式,增设亲子游项目、宝贝计划项目等针对这些具有潜在的目标游客。依托于历史传统文化,可以进行现场的知识趣味讲解,通过举办现场活动让父母与孩子都能参与其中,让游客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3、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对环境友好型的行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质量开始受到出游人普遍的关注。陕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从优化服务理念出发,开展一站式的服务模式。

首先,从出游的选择上,陕西省民族文化旅游应该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为进入陕西省旅游的游客进行交通便利化服务,保证游客能够顺利安全的进入旅游目的地。其次,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需要在游览区进行专门的客服讲解的服务,让游客充分了解到旅游的内容,根据游客的喜好,做好游客的旅游计划,真正站在游客的立场上,提高旅游的游览价值,节省游客的出行时间。当然从旅游资源看,也要注重资源安排上的紧凑化处理,在游览区域安排必要的指南服务,时时刻刻关注游客的行程。最后,建立客户服务档案信箱,根据游客的不同情况,进行后期的跟踪服务,积极地请游客说出旅游后感受,指出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对游客下次的重游计划做出折价的承诺。

4、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

整合资源,建立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计划是目前像陕西这种具备规模旅游资源集合的地区。联合整个省区的大型资源地点,不能简单独立进行市场的发展宣传,这样就会节省很大的广告成本。旅游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陕西省应该从特色性和区域特殊性长远出发,进行整体的宏观的市场把握,与受欢迎的节目如“爸爸去哪儿”等进行相关合作,请节目组到陕西省传统民族聚集点进行实地的拍摄。通过媒体的引导,宣传景点的特色旅游,进行生态旅行,延伸产业链,打造独具特色的旅行,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未来项目,关注社会发展的消费倾向,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策略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其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体育产业体制不健全、外来竞争力过大、政府的投入仍有待增加、体育经纪人才缺失等。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进一步增加政府的投入,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多措并举,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改善策略

1.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体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甚至会阻碍其产业的发展,加上我国体育市场的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国际竞争力也相对不足,因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提高竞争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培养更多的体育经纪人才

我国的体育经纪人才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加快体育经纪人才培养机构或组织的建设,加大体育经纪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将更多的对体育有兴趣、对体育事业充满热情的人纳入到这一行业,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

3.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

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应适当增加体育产业在同属产业支出中的比重,加大投资力度,使体育产业发展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技术方面,要加大高科技的投入力度,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此外,还应在体育产业内部投资、消费和需求方面多做高层次的引导,不能只重视量而不重视质。

4.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体育企业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其在市场经济中制胜的关键就是将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本。即要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若没有一定的规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推动体育产业的规模发展。

5.推动地区平衡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繁荣;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前者应当向后者提供发展经验,后者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平衡。

二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越来越显现巨大的生命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1.中国体育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及体育消费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因此把对体育的狂热逐渐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表现出来,即体育事业正在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产业,使得体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之一。

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体育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发展,远远高出整体经济增长水平。在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0.5%,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而这一数据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明显。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9%,体育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地推动了我国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各项体育赛事的举行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在我国举行的各项体育盛事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就近期而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全方位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增长,也创造了我国体育产业与国际体育产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体制、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化进程。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在奥运会的余温中,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推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三 结语

体育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增长点,并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也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佐县.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篇4

奥运经济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的商业运作开始的。所谓奥运经济,就是为满足举办奥运会的相关需要或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主办国或举办城市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益的总称。从广义的角度讲,奥运经济就是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以城市发展战略和远景规划为基础,围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与营运、奥运无形资产经营、奥运广告活动(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推销、企业知名度推销、奥运设施与活动的冠名等)等,以奥运为支撑点引发的一切产业经济现象和效益的总称。奥运经济的核心是体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国民性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奥运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京申奥的成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以体育为核心的奥运经济更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并不会唾手可得的,并且机遇和挑战并存。体育产业回报丰厚,进入壁垒又极低。入世后筹办奥运,西方国家将加快速度对中国体育市场“抢滩登陆”,我国体育产业同时将面临更为直接的挑战,只有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抓住奥运经济契机,找出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和巨大风险,制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良策,才能使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能最大化地变成现实。

三、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1.体育产品生产企业面临更为残酷的优胜汰劣。目前我国的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产集中度低、资本运作差、生产规模小,其规模经济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大型的国际体育产品生产公司以其资产优势(包括经营资本、经营技术、品牌声誉)、内部化优势(全球经营网络)和管理优势使其在从事国际业务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入世后承办奥运,国外更多的跨国公司看中奥运商机,会更迅速、更大规模地进军中国体育市场,在非价格竞争方面不能取胜的情况下,为了努力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无疑会选择降低价格的手段,这无疑会削弱企业的利润,迫使国内那些严重重复建设的企业和产品自动进行清理,一些管理差、规模小的企业及质次价高的产品会更快地被市场淘汰,从而造成大量现有职工的失业。

2.体育服务市场的挑战。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的发育水平较为低下,而发达国家的体育服务业无论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服务质量、营销策略、市场管理方面均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体系。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外方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将自由进入我国的健身娱乐市场,抢占该领域的就业位置;随着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开放,国外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将大量来中国“打工”,也使得我国大量需要锻炼的、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体育经纪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等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相比,国外成熟的中介服务力量将趁机长驱直入,成为该领域市场的主导力量。

四、面对奥运经济,制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保持体育产业各部分之间平衡发展。任何一个行业,只有发展核心产业,才能带动中介产业和产业的真正繁荣。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根据世贸组织条款规定,有5年~10年的保护期,从我国现阶段情况看,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已具备了条件。在保护期内,国家应在提供信贷、税收、土地使用、技术力量配备、市场保证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有意识地引导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快速成长,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优化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同国际体育产品公司相比,在资金、规模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提高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尽量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奥运会所特有的高认知度和广告接受度,使其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体育用品企业,应紧紧抓住奥运东道主的优势,通过赞助中国奥委会、赞助名牌运动员、举行一系列的产品展示、购买场广告等各种渠道,将优秀的产品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全世界有机会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名牌。

3.加强对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极为混乱。国家要加大力度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有明确的规定。

4.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决定了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现阶段,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一方面,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让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另一方面,对体育消费进行合理的定位,彻底根除我国体育产品“高档次、高层次”需求的错误定位,走出消费误区,从而激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英陈冀杭等:论北京奥运经济和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浙江体育科学,2002.4

[2]张辉:申奥成功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2

篇5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工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主要手段,它综合运用系统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理论,形成相应的自动化软硬件及系统,实施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确保安全的目地。然?

一、引言

在目前自动化领域内,以太网技术通过信息的无缝集成、过程和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基本实现从现场层到管理层信息的无缝流通,缩短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等,从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自动化界引起关注的是控制系统向分散化发展,它可直接安装空间十分有限的地方,同时又链接到中央计算机,将传统的三层控制系统结构简化为二层结构。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当今较认可的有两种,一个是是基于PROFIBUS系统开发的P-NET,它通过P-NET把管理和控制连起来。第二个是罗克韦尔开发的“通用工业协议的工业网络”。如今人机界面发展越来越广泛,并且日趋人性化和全系列化,如手持式、面板式、台式和PC机式等。

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都在发展中,而且彼此都有潜在的联系。作为自动化产业重要的领域,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对自动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何把握好发展机遇和方向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

二、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机遇

我国自动化产业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也可以说是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将增补工业自动化内容和空白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这将增加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市场面。过去长久以来,传统产业的发展是与信息化发展隔离开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系统列为传统产业工业化范围,信息业则重点放在网络、通信等概念和产业上。实际上,信息化和传统工业之间有着相互提高和依存的关系。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自动检测水平和执行精确度与速度等,达到优化装置和过程的效果;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可以把整个企业的资金、物流、生产装置状态、生产效率信和能力信息等准确、全面、系统地提供给企业,为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实时性和准确性的决策,给用户提供管理和控制一体化系统和服务。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必然为工业自动化产品制造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空间。

2. 调整传统工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创造了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商机

调整结构和产业化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重点,旨在提高工业体系结构的合理化,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投资少、见效快的最佳途径就是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提升和改进传统生产过程。因计算机控制系统价格大幅度下降,企业采用各种适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来控制新建的工业生产装置和改造已有的装置,提高产品质量的和方便应用与维护,特别是国产DCS的发展,为大规模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成本提供可行性,看来自动化产品和系统市场会高速发展。

3.国际与国内技术融合为工业自动化产业提供可跳跃式发展机会

如今世界技术已高度普及和融合,国内自动化产业可以采用世界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来开发自己的产品或系统,结合其他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实现跳跃式发展。

4.我国技术劳动力数量大,水平高,成本低,为自动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后盾

国家技改和技术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很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现场服务能力自动化系统应用人才,对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减少能源消耗的要求吻合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过程

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要求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型,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等新领域成为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新平台。工业自动化低成本、能源消耗少的生产吻合这一契机。

三、工业自动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1.紧随政策,走向信息化、绿色能源新领域

我国工业自动化未来几年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首先应当看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政府出台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以破除长期以来工业体制性障碍,通过产业政策的干预,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化解内外风险。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提升传统企业生产效能方面也应当做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此外,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国策是我国进入“节能降耗”重要历史阶段的特征。面对这种形势,工业自动化企业必须应用自动化技术科学来保证产品能源消耗减少的优势。在“节能减排”的产品与技术上采取措施,为“节能降耗”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2.在技术推动方面强调自主创新,自助研发

中国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应当努力走自主创新的“高端自动化”之路。我国的国产高端自动化产品奇缺、市场竞争力不强、国产高端成套专用控制系统或优化系统几乎为零,在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中间强,两端弱”的现象十分严重。国产控制系统进入我国重大工程的关键装备、核心装备、主体装备十分困难,绝大部分被国外控制系统所垄断。产品性能存在较大差距,进入国家的重大工程十分困难。这些都表明我国工业自动化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低下,自主知识产权比较匮乏。

“自主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通过“自主创新”,寻求新的高端发展机遇,不断进行技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要想改变这种局势,走自助研发创新之路,需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工业自动化高端技术产业化:

(1)构建高端工业自动化软硬件平台

(2)构建高端工业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

(3) 发展特种高端工业自动化技术——智能产品

(4) 提高和扩大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此外,在技术研发同时,还要注意理论探究和运用,比如具有符号和连续动力学系统的控制下一代系统将把逻辑运算和连续量、萃智理论在控制理论与技术中的推广应用等。

3.树立品牌,形成行业“产业链”

著名品牌比普通品牌能够拥有更高的品牌溢价、知名度和忠诚度,在经济上能够较长时间内获取比普通品牌更高更稳定的收益。换而言之世界品牌在全球利益分配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面对中国经济总量和世界性品牌缺少的持续性落差,中国渴望有国际品牌。品牌经济必然会成为重化工之外另一个重要元素。

另外,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因此,重大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与自己发展大局有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先进工业科学的核心技术,不断的去研究和探讨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和战略方向,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企业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随着一系列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基于信息化带来工业化的思想,将会使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更深入的发展,这对加快推动我国自动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贺章波.我国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工业技术.2010 NO.19

篇6

关键词:生态;林业产业;科学发展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卢伟长(1967―),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74-02

1 引言

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已逐渐成为现代人追求时尚、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把握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立足地处钱塘江、瓯江两江源头,与上海等大城市形成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浙江省重点林区、全国绿化先进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资源生态优势,提出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起点,实践创业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和“经营山水,统筹城乡”的工作要求,把发展林业产业经济作为实施“抓好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强县”战略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推进林业产业特别是森林生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 遂昌县林业产业现状

林业在遂昌县农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林业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遂昌县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遂昌县林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达地区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给遂昌县的木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薄弱,资金短缺等问题突显。存在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加工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发展思路不明,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3 遂昌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3.1 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林农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使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提高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使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

3.2 加强对林农的教育宣传

发展现代林业,要使林农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林农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林农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林农。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林农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林农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林农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林农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林农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对林农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林农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3 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林业建设中作用

科技是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病虫防治、林产品加工等方面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推广。重点推广优质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林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利用技术、农林和林草复合经营的先进技术和立体配置模式,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并做好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推广林业新技术、新产品为中心建立示范基地,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紧紧围绕制约当前林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林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搞好林科教相结合,可以采用科研院所、高校与林业生产企业长期合作攻关形式,院所、高校针对林业企业招标进行技术承包形式,为林业企业培训人才方式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关键的技术问题。并且对科技成果实行按市场原则有偿转让,发挥其扩散效应。

3.4 发展观光林业

观光林业是把观光旅游与林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融合型产业,它以森林环境、林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观光、生产实践、教育、休闲度假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场所。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林农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和南尖岩、千佛山等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长濂鞍山书院、“三井”省级林业观光园、三仁竹海休闲山庄等相配套的森林生态休闲旅游格局。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3.5 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高度重视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把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依法履行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落实专人负责。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承担科技推广项目,承担林木优良品种选育及林木高效丰产栽培、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构建、林产品精深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推广项目。充分发挥合作社在遂昌县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一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影响力。以优势林业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努力实现兴林富民,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扎实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增加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

4 结语

发展林业产业经济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机遇,创新机制、大力扶持、强化服务,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经济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中国林业,2004(4):17~18.

篇7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趋势;对策

0 前言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过度金融化的西方国家意识到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后危机时代”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行为来看,他们更加关注实体制造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后危机时代,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和转变将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必须转变,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不脱节。在此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内容高度一致,见下表1。

表1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及全国对比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余前广(2010)指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有机关联、企业产品竞争力彰显、技术水平初具优势和发展后劲强势蓄积[1]。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同比增长47.4%,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20.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1%,实现利润375.08亿元,同比增长77.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33个百分点;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500亿元,资产总额迈入4,000亿大关,实现利润45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79.7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32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其中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光伏、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制造及航空制造七大产业资产规模过百亿元;2012年上半年有90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启动,实现销售收入4,480亿。

目前,各地市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伏产业85.0%的收入集中在新余、上饶两个产业聚集地,新余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共完成收入294.09亿元,同比增长77.3%,上饶在晶科能源的领军下完成收入178.43亿元;风能、核能产业集中在南昌,完成收入11.27亿元,占总量的73.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业集中在宜春、九江、上饶、抚州,四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全力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共完成收入122.41亿元,占比达65.9%;航空制造产业五成以上收入由景德镇完成,实现收入71.98亿元,占53.5%;半导体照明产业近九成收入集中在南昌、吉安,向赣州、景德镇辐射,南昌、吉安两地完成收入59.16亿元,占87.9%;金属新材料产业集中在鹰潭、新余两地,共完成收入2347.14亿元,占57.1%;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七成以上收入分布在宜春、景德镇、九江、上饶四地,分别完成收入161.44、137.35、93.47和88.64亿元,合计占72.9%;生物及新医药制造业集中在宜春、南昌两地,共完成收入347.00亿元,占58.7%;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的绿色食品业均已形成规模,共完成收入1,023.24亿元,占81.0%;文化及创意业集中在新余、南昌,分别完成收入377.83和172.47亿元,合计占产业收入的57.6%。

2 产业基础不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已公开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文化创意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走在前面,其中,2010年光伏产业的收入增长居首,2011年是金属新材料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在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江西在该产业的积累有限,总量还较低,占十个产业收入比重不到2%。具体见表2。

表2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工业指标

另外,十大产业集中度各不相同,光伏产业、风能及核能、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金属新材料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业集中度较高,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绿色食品的分布最广,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集中度高能较好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产业链成本,有效控制竞争秩序,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与趋势

后危机时代,新兴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着力培育发展方向。在政府的推进下我国形成强劲的发展热潮。对江西省而言,既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2.1 国内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为主要特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政府近年努力的方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通过新增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同时,也使原来准备淘汰的过剩产能不减反增,产业结构升级更加困难。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我国政府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由国家20多个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起草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调研、重点行业调研,以及同财政部、国家税务局、银监会、证监会和深交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研[2]。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决定》。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政府导向和支持激励下,各省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潮,其中也存在为争夺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抢占发展先机而出现的盲目投资、雷同的战略方向、无序竞争等市场问题和隐患,是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影响因素。江西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临福建,西靠湖南,他们总体都强于江西。在众多“高手”间展开竞争,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2.2 江西省的环境与趋势

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2011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洪礼和表示,未来五年,江西省将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一半以上。在推进会上,江西省共推出了196个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为1381亿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江西产业特色,又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江西省将采取诸如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力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保障项目建设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举措来保障江西省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3]。

江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江西省产业链完整,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在锂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宜春钽铌矿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一位;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江西赣州市素称“稀土王国”,全球最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中重离子型稀土矿主要集中在赣州,最近又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唯一的稀土国家规划矿区;江西省具有发展非金属新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岩盐保有储量115.5亿吨,居全国第六位;萤石资源品位高,储量大,组分比较单一,有害元素少,占全国单一型萤石保有储量的10%;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占全国市场60%以上份额。

从两年的发展和产业优势来看,江西省应该做到“舍”“得”,有所侧重,先做强做大传统优势项目,再考虑发展弱势产业,形成强势产业带动后进产业的态势。具体说来,当前新材料产业(金属和非金属)、光伏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最为良好,在政策和其他支持方式要宽松和积极一些,从完善产业链,掌控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入手,使我省相关产业能立足于产业至高点,从而到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如,江西省非金属材料产品大部分仍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高技术、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偏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更少,高端品种短缺,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急需通过技术升级来完成战略转型。

3 对策与冷思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深远,但主要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尤其是关键技术和市场应用还未成熟,面临着各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对于江西省而言,要在发展中把握先机,强化优势,还需加强研究,不断修正规划中的细节和相应政策举措。

3.1 理清理论界与执政者认识上的差别

理论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理解还没有统一,一般以国务院的《决定》为标准,刘玉忠(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4]。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对其内涵做以下理解: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区域概念;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动态概念;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5]。

执政者则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理论界的认识,形成了不一样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新产业”“热门产业”“区域内未涉及的传统支柱产业”,如,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中央《决定》要求的必须从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出发存在差距。

因此,执政者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应该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前瞻性、长远性、辐射性和适应性[6]。江西省的规划也将“绿色食品”、“文化创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上述两界认识差别是有关系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容易导致官员利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发展一些传统落后的项目,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工作任务,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现。因此,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规律。

3.2 充分重视金融和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通过灵活的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吸纳他们。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积累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的。江西省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如,南昌市每年提供1亿元,但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企业应该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或者是战略性股东,使得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同时,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原始投资者的风险。

3.3 风险的控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主体。由于新兴产业前景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第一,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构建起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掌握市场主动权。赛维LDK原是江西第一、全国第二的光伏企业,由于企业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走得太快,资金链变得紧张,其产品市场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当这些国家取消新能源补贴后,这些国家对硅晶片等产品需求量下降,同时,为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美国诉讼中国企业有倾销行为,并正式惩罚性关税,造成产品出口成本急剧上升,实际上丧失了欧美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赛维陷入深深的债务危机,成为新余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块鸡肋。江西赛维走到今天,除了自身因素外,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加速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赛维短时间就建立起相对的企业规模,但是其商业运作还只是一个卖低端产品的企业,不是掌控市场的主体,因此,其成长完全依靠市场需求的稳定。尽管,赛维也投资高端多晶片,但由于错过最佳时机,反而拖累了整个集团。因此,前车之鉴必须面对,一方面不能单纯乐观市场,需要企业通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来引导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盲目给企业发展压力,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第二,通过推进本地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避免新市场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的。江西省是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传统产业底子薄,发展新兴产业要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之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可行的。如,江西的陶瓷产业,传统的是艺术品陶瓷产品和建材陶瓷,新兴的是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等特征陶瓷。显然,这需要科研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有效将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等资源有效整合,使产业中每个角色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余前广.江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告,2011(6):45-46.

[2] 刘峰.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J].领导之友,2010(5):6-7.

[3] 科技之窗.江西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4):109.

[4] 刘玉忠.后危机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2):45.

[5] 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1(8):2.

篇8

[关键词]烤烟产业 现状 有利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95-01

1 烤烟产业发展现状

澜沧县自2011年4月重新起步发展烤烟产业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澜沧县烤烟产业发展办公室和烟草公司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烤烟产业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实施烤烟产业发展机遇和“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发展6万亩烤烟产业基地的目标任务,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紧密团结,相互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烤烟产业发展,烤烟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获得显著效益。

通过几年的种植烤烟情况表明,种植烤烟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澜沧县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种植烤烟的效益和希望,种植烤烟积极性较高,种植烤烟正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2 发展烤烟产业的有利条件

2.1 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

澜沧县是现有耕地115万亩,其中水田30万亩、旱地85万亩,适宜种烟面积41万亩,其中水田16万亩,旱地25万亩。耕地多分布在海拔1000―1800m之间,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PH值在5.5―6.5之间;年平均气温18.9℃,最热月均温23.9℃,最冷月均温12.4℃ ,有效积温达7000℃,无霜期较长;年日照时数2098.0小时,日照百分率49%;年平均降雨量1624.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降雨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烤烟生产,是普洱市最适宜种植烤烟的地方之一。

2.2 劳动力充足

据统计,2015年末澜沧县总人口49.7万人,其中有农业人口43.4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48762人,劳动力占农业人口34.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就地“转业”,种植烤烟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天地。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城镇就业门路少,待业、下岗人员增多,烤烟生产有利于安排城镇就业。澜沧县充足的劳动力,可保证烤烟产业发展的需要。

2.3 经济效益显著

烤烟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在澜沧县只要把烤烟种在肥田肥地,加强烤烟生产管理,种植烤烟,每亩产值可达35000―7000元。实践证明,澜沧县种植烤烟每亩收入达到3000―5000元,就能调动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在澜沧县发展烤烟产业,土地和人工投入成本低,农民对低价出售烟叶的承受力要比经济发达地区强。在烟叶收购均价每千克不低于24元的情况下,澜沧县种植烤烟的经济效益要比其它农作物高。与其它农作物相比,烤烟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优势,烤烟产业可以持续发展。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澜沧县的烤烟产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竟争力。因此,在澜沧县发展烤烟产业大有作为,前景广阔。

3 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乡(镇)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种植烤烟是澜沧县新开发的经济项目,时间性和技术性强,投资风险不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对种植烤烟缺乏正确了解,观望怀疑思想突出。因此,导致部分乡(镇)领导对发展烤烟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有的乡(镇)人员配备不足,领导只挂帅不出征,分工配合不够,工作相互推诿,检查、落实、督促工作跟不上,给村组干部和群众种植烤烟带来很多困难和麻烦,群众意见较大;有的乡(镇)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发展烤烟产业只停留在口头上,工作难以开展,严重影响烤烟产业的发展。

3.2 种植烤烟田地规划差,种植分散零乱

澜沧县对认真搞好烟地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对烟地进行很好地规划,导致很多农户把烤烟种植在交通不便、水利条件差、离家较远的陡坡地或瘦地上,种植分散零乱,种植沟开挖标准低,种植质量差,给烟苗的适时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烟叶收购都带来了很大困难。烟长势差,烟叶产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低,产值低,种植烤烟的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影响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

3.3 缺乏技术和经验

澜沧县烤烟种植分散零乱,点多面广,交通不便,烟草公司技术力量不足,工资待遇低,缺乏交通工具,面对5个乡(镇)、15个村委会、100个村民小组、1326农户,很难保证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到位。澜沧县参与烤烟工作的技术人员,除少数专业人员外,其余人员是半路出家,边学边干,技术不精,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准确地解决生产上出现的技术问题。种植烟农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慢,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样复杂的技术,导致烤烟种植质量差,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频繁,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4 资金投入不足

澜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生活贫困,财政困难,筹集不出较多的资金用于扶持发展烤烟产业。虽然县人民政府安排了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但因银行贷款的要求高,手续繁锁,多数农户仍无法贷到急需的资金。因此,仅靠烟草公司投入的有限资金,很难保证烤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扶持农民种植烤烟过程中出现了物质不到位、培训费和工作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农民“等、靠、要”思想突出,导致很多措施不能按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影响种植烤烟的正常生长。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澜沧县烤烟产业的发展。

4 加快烤烟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烤烟产业是富民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短平快项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基础性产业。澜沧县紧紧抓住烤烟产业发展机遇和与烟草公司合作开发烤烟产业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把烤烟产业发展摆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进行培植。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充实精干人员,加强领导,为烤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把发展烤烟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到千家万户,让群众的思想认识由“政府要我种植烤烟”向“我要种植烤烟”的方向转变;三是明确烤烟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把种植烤烟任务落实到乡、村、组、户,并签定责任状和合同,实行“三包干、三落实”工作机制,层层落实,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4.2 认真搞好规划,择优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种植

澜沧县加快烤烟产业发展,要吸取“十二五”期间烟地规划差、种植分散零乱的经验教训,把烟地规划纳入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烤烟产业向“交通沿线、村寨附近、好田好地”发展的原则,认真搞好规划,择优合理布局,坚持标准,把烤烟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内集中连片种植,不搞遍地开花,使烤烟种植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

4.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区农业生产条件

澜沧县抓住烤烟发展的机遇,多渠道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烟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烤烟产业发展后劲。

4.4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切实搞好技术服务

为提高农民种植烤烟生产技术,保障种植烤烟优质、高产、高效,加强种植烤烟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科技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烤烟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采取各种形式,认真抓好跟踪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一、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选择特色产业的原则

特色是一个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色产业就是要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的具有国际、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确定其选择的原则必须慎重,除考虑特色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外,还应结合河北省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

河北省欠发达县选择特色产业首先要满足经济效益原则。区域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获取经济效益,只有那些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特色产业。

在选择特色产业时还应考虑区域比较优势和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特色产业的选择应当有利于区域的比较优势,如资源优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优势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且特色产业应该与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如果它与其他产业的前向、后向和侧向的关联效应比较大,那么加速该产业的发展就会有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该把能够最大限度地诱发其他产业扩展的产业确定为特色产业。

由于河北省属于人口大省,因此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上还应符合劳动力吸纳原则,并尽可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目前河北省的欠发达县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另外,生态环境的好坏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的确定一定要有利于县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近几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逐渐趋强趋优,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经济基础偏弱、经济发展开放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2009年公布的全国贫困县名单中,河北省有39个贫困县上榜;2011年河北省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52个,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462万。这些县自然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依据“木桶理论”,要想提升全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帮助这些欠发达地区尽快走出困境是重中之中。近几年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在脱贫致富中有些典型的成功经验。

二、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经验

(一)行唐县以“龙型经济”突破贫困县发展瓶颈

行唐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扶贫开发重点联系县。2007年,该县确立了以五大支柱产业(培育食品饮料、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建材及矿产品和高新科技五大产业集群)为龙头,以煤炭物流、一村一品、劳务输出为龙身的龙型经济发展思路,打破贫困县发展瓶颈,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路。

行唐县是河北省粮食、油料重点生产地之一,畜牧养殖业兴旺发达。该县系中国大枣之乡,全县种植大枣树80万亩,年产优质红枣1亿公斤;建有红薯制品专业市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薯制品集散地;奶牛养殖业已逐步走向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2008年底奶牛存栏10万头,居全国排行第三。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特色发展产业,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目前,全县330个行政村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41个,专业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944元。

朔黄铁路西煤东运,为行唐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交通优势,组建行唐煤炭营销集团(由神运、泰华、众城等煤炭购销公司联合经营),打造石家庄北部晋煤东运的煤炭物流基地。目前,全县煤炭年吞吐量900万吨,交易额36.2亿元,从事煤炭营运货车2000多辆,并初步形成了以煤炭营运业为主的物流货运行业,从业人员万余人。

行唐还通过整理规划万亩荒坡荒滩、搭建工业园区等创新招商方式留住大项目。2009年以来,该县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超过80亿元。行唐县的发展历程让人们走出了“贫困县上不了大项目,落后地区引不来高科技项目”的认识误区。

2005-2010年五年是行唐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财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财政收支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全部财政收入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48亿元,五年累计10.4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4倍,年均递增13.5%。2011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安排2.90亿元,比上年完成增加0.42亿元,增长17%。

(二)滦平县活用区域战略迅猛发展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这之前,该县财政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人民生活水平低、综合实力处在全市下游。

2002年以来,滦平的经济逐渐由起步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环京津贫困带”的众多县区中屹然崛起。究其原因,是滦平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有利契机,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并且从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三区一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建设东北部的冶金矿产工业区、西部的生态经济和畜禽养殖区、南部的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区、县城及辐射周边的商贸中心。

建设东北部的冶金矿产工业区,打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和初加工企业聚集及邻近承钢等比较优势,集中区域整体力量,着力建设钒钛钢铁初、中级产品加工基地。随着冶金矿产业的发展壮大,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乡镇率先突破,形成了领跑全县经济的块状经济带。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积聚项目的重要平台。加快中小企业园建设,创新发展路径,与大企业联姻“筑巢引凤”上项目,实现项目、产业、土地集约化。扎实推进10大矿业集团整合工作,全面提升矿产资源规模开发效益;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各类重点项目132个,累计完成投资67.3亿元。

滦平县南部交通便利,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设施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于是把设施蔬菜视为重点扶持项目,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在把种植业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结合当地人文自然环境,大力开发当地旅游业,以服务型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财政收入的有效增幅,逐渐形成了旅游产业带。

有数据显示:滦平县财政收入在2000年的时候是0.47亿元;到了2003年提高到了0.88亿元;到2006年,突破了6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50强。2008年,滦平县财政收入达到15.5亿元;是2007年全部财政收入的1.62倍;2010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2.06亿元。

(三)灵寿县凭借特色农、畜、渔打造精品县城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麓,隶属石家庄市,是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灵寿县紧紧围绕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把关注民生民计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农业资源丰富。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7万吨,农业总产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7元。按照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要求,着力培育了以食用菌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茶叶、烟叶等七条龙型经济,拓宽了山区农民致富的增收渠道,成为河北的独特产业。

县委、县政府在积极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畜产品,走优质高效发展之路。该县年均产可饲用秸秆19.4万吨,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为发展优质安全畜牧畜禽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8%,河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16家,农业部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为提升畜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实施使水产品的养殖效益年年提高。灵寿县现有各类型的水产养殖面积4万亩,其中包括大中小型水库28座,坑塘、塘坝不计其数。2008年全县水产品产量10500吨,渔业产值10120万元,占全县大农业产值的4%,渔民收入明显提高。

2008年,灵寿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1亿元,增长20.5%。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52亿元,同比增收1137万元,增长4.7%,比“十五”末增长1.20亿元,年均增长13.8%,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灵寿县预计今后五年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到2015年县财政收入力争达到6亿元,年均递增15%。

(四)平山县借“扩权强县”激活县域经济

平山县隶属石家庄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首批“扩权”试点县。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30.5亿元,财政收入1.24亿元。

平山县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基础。近年依托资源优势,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先后建成了种植、林果、畜禽、水产品基地。肉蛋奶产量逐步提高。

平山县工业独具特色,借助“扩权强县”契机,用足用活上级赋予的64项权限,激活了县域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以建材、冶金、陶瓷等产业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的综合性工业结构,各类工业品达到200多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县乡个体工业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

平山县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按照“做精景区、做靓品牌、做优环境、拉长产业链”的思路,形成了旅游四大体系。2008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成功入围“中国旅游强县”。此外,住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消费的较快增长,全县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稳中有增,达到14.6亿元。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5.29亿元,同比增收2.69亿元,增长21.37%。

三、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河北省的县域特色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多体现为成本和价格优势,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短期内可以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而长期来看,很难在市场中生存。河北县域中小企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是数量少、规模小、多为传统特色或新兴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尚未建立起严格的等级标准、专业化水平低、工艺和管理落后、技术含量低、知名品牌少、行业壁垒不高、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强有力的工业支撑。缺乏农业主导产业和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粮食生产上,邢台的任县、保定的涞源、承德的平泉区位商最高,但因缺乏规模化的优质高效高产商品生产基地,尚未形成主导产业;而张家口多数县的粮食区位商最低,说明传统区位资源条件严重限制了其粮食产业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还不大。在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中,年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只有4个。与浙江相比,在规模上还相差很远。县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县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以县为界,条块分割。产业转移、扩张和升级往往独立行动,缺乏县域间的产业协作,导致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由于各县域间的联系多是同类项的简单集聚,缺乏大的产业集群效应,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

第三,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以纺织服装类集群为例,成熟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可以很长,分工可以很细致,如可以包括展览业、模特业、设计业、面料辅料业、贸易业、信息咨询业、出版业等,而目前河北省产业集群内,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尽管行业特色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乏细致的分工,制约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弱。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比较优势思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区位经济思想虽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忽视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滋养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惰性。企业竞争和开放意识弱化,受小规模和本地化的思想支配很难走出去;小农意识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地方还很严重;政策选择上,不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发展机遇,缺乏远见和创造性,致使经济缺乏内在活力;在财政体制、管理权限设置、市场监管等方面上,有时限制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存量大,但科技文化素质低,初级和中级教育为主,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向大城市,使得河北省的县域人力资源质量下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足,严重影响着县域农业的发展。

第五,特色产业集群缺乏名优品牌。虽然大部分县域越来越注重品牌所带来的市场效应,并出现了一些知名企业,但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创建的区位品牌尚未形成。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因生产、购销相对集中及量多、价低而知名,真正靠质量、品牌而知名的还很少。河北省民营企业仅有10多个国家名牌,而广东省却拥有108个中国名牌产品。河北省有些产品虽然也出口海外,但多为商提供初级加工,这样就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

四、河北省欠发达县特产化发展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发展条件各异,因而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即必须与本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从以上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有许多路径可选择:立足自身优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选择某些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领域,通过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逐渐形成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

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可借鉴行唐的“龙行经济”模式。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充分发掘资源潜力,壮大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特色经济之路,推动产业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可借鉴滦平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区域为立足点,围绕专业市场、依托现有企业确定特色产业,建立在综合优势中成长起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竞争潜力的经济体系,并挖掘潜在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有独特自然地理优势的县,可借鉴灵寿发展农、渔、畜产品及精深加工的模式,有效地拉长产业链,大力调整农业生产和品质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大批优质农畜产品脱颖而出;参与“扩权强县”运动的县,可借鉴平山的发展经验。抓住契机,用足用活下放的权限,清除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提供独具特色的公共产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许可等)、设计经济发展战略、创造开放条件及理想的投资环境等,以摆脱资源的区位限制,吸引和留住资金、技术以及其他互补性要素。

第二,充分利用县域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得最富有成效的是“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落实河北省的这一总体战略部署,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作为战略重点,要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契机,利用优越的交通、通信和市场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自己的县域经济发展终端。发展机遇特别给予了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等环京津的22个县(市)。同样,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县(市、区)具有参与沿海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明显优势。沿海开发可以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加入港口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交通物流业和沿海城镇化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打破县行政区划界限,发挥曹妃甸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统筹唐、秦、承、沧等沿海各县建设冀东经济区。随着“铁、公、机、港”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运输能力提高,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必将为沿海各县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

第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对于大中城市的郊区或科技基础较好的县区,可以依托某个高科技实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好融资方式问题。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分散市场风险,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的需求。二是解决好人力资本问题。培养大量的技术创新者,并赋予他们一定的产权。三是解决好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和对产权的保护问题。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政府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在工商、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制定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产业园区,引导企业走集约经营的道路,扩大产业规模。同时保护好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四,提升产业发展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而河北省正是缺少这样一批企业家群体。一方面,政府或行业协会要加强对经营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部经营者加入,带动本地人开展创业活动。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选拔大学生村官,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提高农民对无公害生产的认识程度和准确把握现代生产技术的能力,缩小产品品种数量、上市时令和产品内在营养成分上与消费需求存在的差距。造就一大批能够提高县域科技管理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的新型农民队伍,以满足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需求。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增加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的投入,提高企业产学研开发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次要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培训,使企业员工熟练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最后要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采用各种激励政策培养、留住人才。

第五,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区域品牌不仅包括企业的产品品牌,还包括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及共有品牌,共有品牌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鼓励和扶持本地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不断开发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此外,企业在建立知名品牌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加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对于河北省的县域来说,要积极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当地优势资源,对于重点培养的特色产业有清醒的认识,依托当地优势,融入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与和谐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樊清.农业主导县政府经济职能的角色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10(3).

3.周航.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09(3).

篇10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 产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转贴于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