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15 15:4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1 前言

语文教学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2.1 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初中知识虽不深,但涉及的知识面广,对老师的语言综合素养要求高。初中语文课不仅要讲授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起着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培养情感,思考未来学习、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想从事文字工作的学生而言,因此,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课程改革和社会要求提高的背景下许多老师知识陈旧对学习新知识感到力不从心,知识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一个由于初中语文不属于考试拉分大的科目,从而它不像其他数学,英语,物理等受到重视,因此,很多有资历、专业及综合素养强的老师不愿意初中语文的教学。

2.2 教材知识相对落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与世界的交流,我们的思想认识及社会实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后初中语文课本上还基本是以前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不能体现当前社会的实事,不能表现当前人们的情感,因此,很大程度上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3 教学方法革新较慢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很多初中学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老师授课生动和更易理解。但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不易完全消化接受。更主要的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实际还是偏向于以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使得学生对知识难以有系统的掌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近年来,初中教学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调查等课程的的比重有所增加,然后在实施上,理论课与实践是严重脱节的,社会报告通常在寒暑假就那么一个,平时所有学习都是注重考试。

3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研究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要接收者。中国有句谚语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论语中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好知之不如乐知之”。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知道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乐趣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他们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和涉取知识。只有在思想上有了对语文的重视,才能积极的采取行动去完成语文的学习。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学习语文,直到得到所想要的知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不断的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意识,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思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减轻老师的教学量。具体的实施策略有:

3.1.1 加强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枯燥的学习氛围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老师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学展、作文比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自信心和满足感。

3.1.2 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或文章去构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从中的启发。在想象中体会语文意境的优美。比如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朱自清的感受,老师可让学生试着想想自己的父亲的背影。

3.2 拓展教学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性和独立性

所谓开拓教学思维就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炎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事物出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去体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就改变了过去偏重记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其基本的作法如下:

3.2.1 强化课程导入设计

老师要认真的设计新课的导语,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好的导语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新课的熏陶下积极的去学习新课,对新课文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

3.2.2 转变提问方式

老师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以及提问的难易程度,尽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要知道看哪个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较高质量的完成预习的任务,看哪个学生能够首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看哪个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最快最准确。在语文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的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要随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成功,同时随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提问设置,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思考、大胆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3.2.3 及时进行课堂点评

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成就感,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有动力进一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做既让学生提高的积极性,同时又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激发,使学生更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可以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因为解决问题是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3.3 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多媒体教学引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是把教育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老师把授课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在教学课件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教授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种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难度,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通过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在学习古诗《使至塞上》时,只是通过老师简单的描述并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王维所要表达的那种情怀与意境。通过多媒体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塞外风景图或塞外游牧等相关的视屏,也可以播放一些塞外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大漠的情怀,老师也可以把诗的情景通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

4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伟.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学习( 上)2012.(01) .

篇2

关键词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09

加替沙星(GTFX)是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上比较常用,但近年来根据不良反应监测和报道显示,特殊和严重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1月23日发出关于修订加替沙星制剂说明书的通知,对特殊和严重不良反应进行了警示,现加以分析和归纳,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防治措施,供临床参考。

药理作用

加替沙星为8-甲氧氟喹诺酮类外消旋化合物,体外具有广谱的抗革兰阴性和阳性微生物的活性,其R-和S-对映体抗菌活性相同。加替沙星的药代动力学表明其口服吸收良好,且不受饮食因素影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6%,口服1~2小时后达加替沙星血药峰浓度。在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加替沙星血药峰浓度(Cmax)和血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成比例增加。加替沙星在体内代谢低,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出。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腹部不适、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头昏、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因给药渠道不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和消失的时间也各有不同,加替沙星临床上最常给药渠道是口服和静脉滴注。

严重不良反应:①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偶有报道依诺沙星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1]。②血糖异常。血糖异常表现为高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和血糖紊乱(血糖双向改变或不规则波动)[2]。③血尿。临床报道依诺沙星致血尿[3]。④消化道出血[4]。⑤心律失常。临床报道加替沙星静注后,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类似,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引起心律失常。

原因分析

加替沙星具有静脉用氟喹诺酮类的共性。首先是引起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及附件的过敏反应,然后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产生腹部不适、胃胀、腹泻、恶心、反酸、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引起消化道出血。其次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5],同时对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有一定影响。可间接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导致血尿。加替沙星的心脏毒性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一样,在静注后,可通过组胺释放,直接改变心脏节律,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引起心律失常[6]。据报道,加替沙星还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有的原因未明,可能与个体差异相关。

防治措施

临床中严格按照现在修订的加替沙星说明书用药。使用时密切观察患者和各种临床症状和反应,警惕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和血糖异常症状,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护(包括血糖监测),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禁忌证用药,避免空腹用药,掌握好药液浓度及输液的速度,注意合理用药[7]。

参考文献

1 李俊山,樊双义,温筱煦.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西南国防医药,2006,16(2):166.

2 .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的不良反应分析.药物警戒,2006,3(6):333-336.

3 徐雯宇.依诺沙星致血尿1例.Herald of Medicine,2003,22(5):296.

4 蒋迎九,李朝先,向小勇.依诺沙星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医药导报,2002,21(10):683.

5 高永贵.加替沙星所致ADR分析.哈尔滨医药,2007,27(3):58.

篇3

[关键词]危重患者;鼻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5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5-0384-02

给予危重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调整机体的代谢紊乱、改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助于疾病恢复,改善预后。用鼻饲管行肠内营养(EN)有着经济、安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常成为重症患者首选的营养支持途径。重症患者多存在着胃肠动力障碍、应激性溃疡、应激性高血糖等诸多问题,因此对危重患者鼻饲喂养时机、膳食种类的选择、监测管理和安全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158例危重患者鼻饲喂养时严格遵循上述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急诊中心EICU收治的病例中采用鼻饲喂养的危重患者共158例,其中男87例,女71例,年龄17~82岁。病种有:颅脑疾病59例,重症呼吸系统疾患32例,各类中毒22例,多发性创伤10例,心肺脑复苏后4例,其他31例。

1.2 方法1.2.1 入院处理 患者入住EICU 24~48 h内,首先抢救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药物、机械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血液动力学、呼吸功能稳定)。1.2.2 鼻饲喂养时机的选择 生命体征平稳24 h后仍不能经口摄食的危重患者,可在病情许可或治疗需要的条件下考虑鼻饲喂养。在患者安静状态下置鼻饲管,证实在胃内后妥善固定,防止滑脱。置入鼻饲管后首先要观察胃内压力及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为进一步的肠内营养做好准备。必要时辅以止血药物的胃内灌注、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以预防胃出血发生。鼻饲前要排除肠梗阻、肠道缺血、严重腹胀或腹泻、严重消化道出血等禁忌证。1.2.3 鼻饲喂养的方法 应视病情及胃肠功能耐受的情况循序渐进。鼻饲液从温开水要素膳匀浆膳逐渐改变,鼻饲量从1/4量1/2量3/4量全量,每2 d以1/4量递增,采用间断推注法或持续泵注法,用7~10 d的时间达到全量。我们采用模仿胃蠕动波式的肠内营养泵,鼻饲管末端加用加温器,持续泵输注速度均匀,有利于血糖控制,呕吐、返流、腹胀发生率低。一般晚间停止鼻饲4~6 h,有利于患者入睡和胃排空。

2 结果

本组病例在鼻饲喂养期间,发生腹泻25例,胃潴留16例,消化道出血17例,高血糖14例,误吸2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很快好转或恢复,其余84例未发生任何并发症。158例患者中因死亡或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终止鼻饲治疗22例,其余136例经治疗和鼻饲喂养后,病情趋于好转,转入普通病房或出院。

3 讨论

3.1 肠内营养制剂合理选择

危重患者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如果营养支持不当,不但不能被有效利用,反而增加机体的负担而产生不利影响。应激早期,允许性低热卡20~25 kal•kg-1•d-1,可采用胃肠内营养,不足部分由胃肠外营养补充。病情稳定后,用完全胃肠内营养,可供能30~35 kal•kg-1•d-1。常用肠内营养制剂有:(1)整蛋白型,含膳食纤维的如能全力,不含膳食纤维的如能全素,此制剂要求胃肠道有较好的消化功能;(2)要素/短肽型,不需消化就可直接吸收的如百普力;特殊制剂如瑞代适合高血糖患者,瑞高适合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匀浆膳和混合奶,匀浆膳是天然食品配制的液体状食品。本组158例中使用能全力的有64例,使用能全素的有25例,使用百普力的有32例,使用瑞代的有12例,使用瑞高的有7例,其中过渡至或直接使用匀浆膳和混合奶的有45例。

3.2 误吸与安全护理

误吸是鼻饲最严重的也是致命的并发症,容易引起比较严重的吸入性肺炎[1]。防止误吸的主要措施:喂养前,抬高床头30~45°,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及残余量有多少,如残余量≥200 ml时,应暂停或降低速度。优化护理流程:先翻身、拍背、吸痰后再鼻饲,如鼻饲过程中需吸痰时应暂停鼻饲。喂养结束后,继续保持头高位30 min,避免搬动患者。一旦疑有误吸应立即停止喂养,并及时清除气道内吸入物。本组2例误吸均发现及时,症状轻微,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3 腹泻与安全护理

腹泻是鼻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营养液浓度过高,渗透压过大;营养液被细菌或霉菌污染;营养液温度过低;广谱抗生素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引起腹泻[2]。防治措施有:鼻饲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营养液被污染。营养液应新鲜配制(24 h内喂完),低温(4 ℃)保存,喂养时保持营养液温度38~40 ℃。喂养过程应从低速度、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逐步过渡到正常速度、浓度。一旦出现腹泻,可暂停喂养,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对引起腹泻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评估,明确腹泻的类型,针对腹泻原因和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保温、减速减量、应用抗菌药、抗真菌药等。本组25例腹泻主要是由于营养液温度较低、浓度过高,采用鼻饲管末端加用加温器,严格控制营养液输入速度和浓度后均好转。

3.4 胃潴留及安全护理

胃潴留常发生于鼻饲初期2~7 d,原因主要有:疾病本身造成胃动力障碍,饲入量过多,灌注量递增速度过快等。防治措施有:鼻饲前先抽吸胃液,必要时先引流胃液,以检测胃潴留量,当胃潴留量≤100 ml、且无消化道出血时,方可逐渐加量至正常量。每次鼻饲时严格控制输入速度和饲入量。可遵医嘱应用胃动力药如吗叮啉,调节胃肠道功能药如培菲康等。本组有16例发生胃潴留,主要是因为灌注量递增速度过快引起,经严格控制递增速度和饲入量以及使用吗叮啉、培菲康后很快消除。

3.5 消化道出血与血糖异常的处理

危重症特别是颅脑疾病(脑血管意外、脑外伤)极易引起应激性溃疡出血及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发病初期即给予留置鼻饲管,有利于观察应激性溃疡的变化,方便止血药物的胃内灌注。掌握适当时机酌情酌量鼻饲喂养,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和食物可有效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于应激性高血糖可使用胰岛素调整,鼻饲时要适当降低膳食浓度和量或应用低糖膳食,并加强血糖监测。本组14例发生高血糖症,通过上述处理,高血糖反应在1~3 d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蒋琪霞,耿利琼,梁苹,等.预防脑卒中病人误吸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1-3.

篇4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2年内,共收治住院治疗并出院的患者有674,其中有男性患者369例,女性患者305例,患者年龄在(14-78)岁,平均为(47.3±11.7)岁,其中有四肢骨折的患者474例,锁骨骨折患者105例,腰椎骨折患者45例,盆骨骨折患者50例,患者发生骨折的原因包括:车祸、高空坠落、跌倒、重物撞击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手术进行内固定或手法复位后外固定的治疗,患者无急危重症患者,情况均较为稳定。其中发生跌倒的患者有2例,发生磕碰的患者有1例,发生褥疮的患者有3例,发生坠床的患者有1例。这7例患者因发现及时,并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措施后,均预后良好,并出院。这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在(63-78)岁,平均为(74.3±2.4)岁,其中合并有高血糖的患者4例,高血压患者3例,高血脂患者1例,其中有中风后遗症及老年痴呆患者4例。骨折部位为下肢骨的患者有4例,骨折部位为脊柱的患者3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治疗并出院的674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分析其中发生跌倒、磕碰、坠床、褥疮等7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讨论结果总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率不足;②患者自身体质原因;③医院管理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等,是骨科护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1)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率不足;对于骨科患者来说,术后的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相关骨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期间,患者由于仍处于恢复阶段,机体各方面协调都不理想,因此极易发生跌倒、磕碰等不良事件,此类不良事件不仅会对患者造成直接的伤害,还会引起患者内固定钢板折断,钢钉脱落等严重后果,在此阶段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监护,辅助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2)患者自身体质原因;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患者均伴有不利于术后恢复的并发症,并且有中风后遗症及老年痴呆患者,此类患者机体条件不够理想,长期的高血糖及高血压状态对机体免疫系统均有不利影响,同时患者意识不足,不能很好的支配躯体,并有中枢神经损伤,因此极易发生跌倒、磕碰、坠床及褥疮等护理不良事件。

(3)医院管理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等,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由于骨科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低资历护理人员为目前主要的一线工作人员,由于经验较少,因此有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

1.3骨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对策措施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针对我科护理不良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干预。增强医患沟通,加强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制定考核制度等,是应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最佳防治措施。(1)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相关业务水平的培训,制定健康宣教手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骨科患者康复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改善护理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鼓励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2)加强护理管理,制定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从管理方面入手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存在。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防治措施实施后,我院骨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至今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由之前的1.04%下降至5%,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而且我科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获得了明显提高,由原来的(91.37±2.1)分,上升至现在的(97.38±1.7)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篇5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出血率及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 R7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20-03

重型颅脑损伤较易出现应激性溃疡,各项生命指标均急速降低,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休克,病情危重,其病死率高达40%~70%,故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至关重要[1-2]。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临床上通过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得出实验结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因重型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溃疡患者84例(住院时间>7 d),分为ABCD四组,A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2±2.3)岁,平均体重(73.3±2.1)kg,B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女平均年龄(58.4±2.5)岁,平均体重(75.3±2.5)kg,C组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2±3.1)岁,平均体重(76.3±2.6)kg,D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4±2.5)岁,平均体重(77.1±2.7)kg。

1.2 方法

四组患者均采取肠内营养,降颅压及止血治疗,A组患者无药物,B组患者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泮托拉唑60 mg,1次/d静点,C组患者予硫糖铝片1.0 g,4次/d口服,D组患者予BC两组联合用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A组患者胃粘膜内PH值(PHi),胃液PH值,血糖值与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②观察四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率,胃液PH值,及溃疡愈合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A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观察A组患者胃粘膜内PH值(PHi),胃液PH值,血糖值与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PHi值降低、PH值降低及血糖升高时出血率及病死率升高,其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病机制: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能明确,但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使胃粘膜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包括胃粘膜缺血,胃粘膜血管剧烈收缩等病理变化,进而促使应激性溃疡的产生,严重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3-4];②重型颅脑损伤后会累及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通过脑干的传导作用使处于兴奋状态的植物神经中枢的刺激作用传到胃肠部位,进而促进了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加重了应激性溃疡的发生;③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机制减弱加重了应激性溃疡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率[5-6];④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高血糖现象,血糖增高促进体内厌氧代谢加快进展,产生大量的氢离子和乳酸,更加重了胃粘膜的损害,胃粘膜屏障的保护功能逐渐减弱,增加了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防治措施:鉴于以上实验,要积极采取抢救措施有效防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进一步发展可产生其他内科疾病,不但加重了治愈应激性溃疡的难度而且降低了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7];②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可以降低出血率并有效防止出血性休克的发生;③药物治疗:抑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联合应用(泮托拉唑+硫糖铝)可以有效的降低出血率和病死率,提高胃液pH值,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具有更好更迅速的临床效果[8-10]。

综上,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危重疾病,出血率及病死率高达40%~70%,故采取有效而及时的救治至关重要,在常规脱水利尿降颅压,肠内营养及支持治疗,止血治疗等措施下,采用联合应用抑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可以有效的降低出血率及病死率,适合在临床中大力使用。

[参考文献]

[1] 任丽英,龚红霞.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 60-61.

[2] 刘海峰,李武英.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方法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0,39(1): 94-95.

[3] 李佳.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监测与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09.

[4] 张安庆.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4): 459-460.

[5] 孙园园.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29.

[6] 郭世文,蔡珂,车红民,等.大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 50-54.

[7] 温剑峰,莫晔,钱锁开,等.呼吸机高压氧舱内吸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2): 16-17,27.

[8] Hardy P,Johnston K M,de Beaumont I,et a1. Pilot case study of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 chronic brain injury[J].J Neurol Sci,2007,253(1/2):94-105.

[9] 张军,李美兰,王新蕾.应激性溃疡的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23-24,26.

篇6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48-03

Influence on comprehensive interfere to metabolic syndrome by the first diagnosis in Ronggui community

LI Ge, HU Hairong, CHEN Jinghua, LIANG Yanjuan, FAN Huiqun

Guizhou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comprehensive interfere to metabolic syndrome by the first diagnosis in Ronggui community. Methods: 260 local resid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who's aged between 35 to 74 in this area were choos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interfere. Results: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fere.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of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comprehensive interfe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P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Dangerous factors; Comprehensive interfere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迅速增加,代谢综合征(MS)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MS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我院在2007~2008年对容桂社区居民35~74岁人群进行大规模MS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于2008年6月~2010年10月对初诊MS人群进行了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以探讨综合干预对本地区MS的影响,从而在社区对MS防治进行有效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容桂社区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常住居民35~74岁人群4 083人进行MS调查,其中筛选出MS患者510例,随机选取312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完成干预研究且资料完整者260例,其中男109例(占42%),女性151例(占58%)。

1.2 方法

1.2.1 行为干预对入选者进行行为干预包括教育、饮食、运动治疗等。对MS患者登记备案,定期开展MS宣教及专科门诊,以授课、电视宣传、医讯、逐个电话随访等灵活手段全方位的与患者接触,在开展教育前采用问卷、座谈、个体化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健康教育内容包括:MS基础知识,MS饮食,MS运动指导,心理心态,药物治疗指导,自我监测保健,跟踪随访。具体干预内容包括:①建立健康档案,对全地区MS患者登记备案;②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③发放宣传资料;④影像宣传MS知识;⑤健康知识咨询;⑥跟踪随访干预情况;⑦开展MS病友同乐日进行交流;⑧专科门诊指导监测。

1.2.2 药物干预对入选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1.3 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2004)建议MS的诊断标准[1]。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超重和(或)肥胖[2]:体重指数(BMI)≥25 kg/m2;腰臀比(WHR)异常标准:男性WHR≥0.9或女性WHR≥0.85[3];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者;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4];血脂紊乱: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5.72 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1.70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 mmol/L[5]。

1.4 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综合干预 2年后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对MS的重视程度、认识程度等,控制指标包括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血糖、血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患者综合干预前后认知行为比较

患者的认知行为经过综合干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患者综合干预前后认知行为比较(%)

2.2 患者综合干预前后控制指标比较

患者FPG、SBP、TC、TG、LDL-C经过综合干预后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患者综合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血糖比较

表3 患者综合干预前后血脂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在同一社区进行的多项MS调查研究显示[6-7]: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完成,MS各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容桂社区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标化患病率为11.3%,糖尿病患病率为7.9%,血脂异常率为41.60%,超重发生率为22.10%。除超重外,男女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Watkins等[8]报道非药物干预可改善MS的高胰岛素血症及DBP水平。Chinali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消除危险因素后,MS患者与非MS患者左心室厚度的差异消失。提示MS的危险组分不但可通过综合干预改善,同时亦能减少其潜在的危害。本研究通过为期2年的社区综合干预,采用药物治疗加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发现可以显著改善初诊MS的严重程度,提高重视程度。通过综合干预,特别是生活方式干预,本组MS人群BMI和腰臀比显著下降。中心性肥胖通过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和发展,而减轻体重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本研究表明,综合干预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中心性肥胖等多个危险因素中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综合干预前后认知行为比较,综合干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研究显示: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市化的社区建设,MS的患病率明显增加,社区综合干预在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中心性肥胖等多个危险因素中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助于控制MS的发生和发展。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应尽早开展MS的防治工作,筛查并发现MS的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综合干预在该类地区初诊MS人群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Report of 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J].Gene Va:WHO,1998:7-16.

[3]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臀比分布特征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4):229-232.

[4]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5]方圻,王钟林.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5.

[6]李舸,胡海蓉.容桂社区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危险因素10年调查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0,12(7):165-167.

[7] 李舸,胡海蓉.容桂社区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症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53-54.

[8]Watkins LL, Sherwood A, Feinglos M, et al. Effect of exercise and weight loss on cardiac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yndrome X [J]. Arch Intern Med, 2003,163:1889-1895.

[9]Chinali M, Devereux RB, Howard BV, et al. Comparison of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merican Indians with and without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he Strong Heart Study) [J]. Am J Cardiol,2004,93:40-44.

[10]顾东风, Reynolds K,杨文杰,等.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篇7

其实,诸如此类的情况临床上并不少见,这也是困扰众多糖友的一个共性问题,在排除了药品过期、质量问题、用法不当等原因之后,是否还存在其他原因7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正确应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口服降糖药物为什么会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其起效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换句话说: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是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即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这种情况多见于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人。“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的头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于饮食控制不严、运动过少、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假性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磺脲类药物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严重受损,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胰岛功能衰竭是造成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以延缓胰岛功能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6例全麻术后苏醒延迟患者的手术、麻醉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为改善全麻效果提供依据。结果 36例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有:(1)物使用相对过量。(2)机体代谢紊乱。(3)患者体温过低。(4)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结论 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做好麻醉前会诊及准备,在全麻手术过程中,加强麻醉管理,监测血压、呼吸、体温、血气、血糖、肌肉松弛度以及个体化使用,有助于减少或者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全麻)结束后2 h,若患者意识仍未恢复,即可视为苏醒延迟。不但增加了麻醉的风险和管理难度,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施行全麻手术的患者中,共发生36例苏醒延迟。现对患者的手术、麻醉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期望为临床提供经验,减少苏醒延迟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8~83岁,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2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神志清醒,无心、脑、肝、肺、肾功能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SA分级Ⅱ~Ⅳ级。血压(89~140)/(66~117)mm Hg(1 mm Hg=0.133kPa)、心率67~97次/min、血糖(4.3~9.0)mmol/L。原发疾病及手术种类:贲门癌根治性近半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12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加断流术9例,直肠癌Miles根治术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肝破裂修补术2例,肾切除术1例,纵隔肿瘤切除1例。手术时间为65~150 min。

1.2 方法 36例患者均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全麻。常规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术前用药:肌内注射托品0.01 mg/kg。麻醉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2.0 mg/kg、芬太尼2.0~5.0 g/kg、维库溴铵1.5~2 mg/kg。麻醉维持:术中机械通气,氧气持续吸人。丙泊酚1.5 mg/(kg·min)、瑞芬太尼0.5 μg/(kg·min)、维库溴铵1.5 mg/(kg·min),必要时吸入异氟醚。在手术结束前20min左右停止麻醉用药。

2 结果

本组术后苏醒时间:140~320 min,其中24例为140~260min。苏醒延迟原因:(1)麻醉、手术中发生代谢紊乱15例。(2)术中患者体温过低7例。(3)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引起疲劳4例。(4)物用量相对过大2例。(5)其他:8例(患者高龄、重要器官储备功能不足、肥胖、长期酗酒、手术麻醉时间较长等)。经过积极的查找原因并处理,本组患者患者均顺利苏醒,返回病房。

3 讨论

3.1 全麻苏醒延迟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36例全麻手术后苏醒延迟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与全麻苏醒延迟有关的因素主要有:(1)代谢紊乱:① 低氧血症:由于麻醉手术中通气不当、气道梗阻、呼吸抑制或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多等原因,使血氧分压过低和二氧化碳潴留,当氧分压21.3 mmol/L,血气分析提示为代谢性酸中毒。我们认为是手术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诱发了高血糖从而导致苏醒延迟 。③ 电解质代谢紊乱:术中补液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患者血压过低,缺血、缺氧,药物清除减少。或者组织水肿,对药物敏感性增高。如液体选择不当则会引起低血钾、高血糖等,进而引起苏醒延迟。(2)术中患者体温过低:由于物均可影响体温调节、开放手术、麻醉室温度低、术中输入冷冻血、液体、常温生理盐水冲洗手术视野等原因,使患者体温过低。低体温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并使肝、肾血流量明显减少,从而减慢的代谢及清除,导致苏醒延迟。(3)术前疲劳,有效睡眠时间不足:本组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异常。术后查肝肾功能、血糖、血气等在正常范围。未予特殊处理,苏醒后精神状态良好。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由于术前紧张或者劳累引起睡眠不足,导致了术后麻醉苏醒延迟。(4)物相对过量: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对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异。某些患者对物敏感性高,常规剂量给药即可引起苏醒延迟。如患者年龄大,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的代谢排出,或者术中失血量大,相对增加了的血药浓度,术后苏醒延迟。有文献报道 ,苏醒延迟与总剂量、单位时间内用量过大以及相对用量过大有关,但以相对剂量过大常见,应引起重视。

3.2 防范和处理原则 由于苏醒延迟大多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在全麻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以减少或者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1)做好麻醉前会诊及准备,详细了解病史,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苏醒延迟的诱因,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2)在全麻手术过程中,加强麻醉管理,监测血压、呼吸、体温、血气、血糖、肌肉松弛度,维持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的温稳定。(3)个体化掌握物的用量。

术后一旦发生苏醒延迟,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做相应处理。在经过正确的处理后可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对于血糖显著增高者,可静滴低渗氯化钠注射液和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补钾、纠正酸中毒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对于物相对过量者,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通过补充液体、吸氧等措施保证通气充分,加速药物排出,以利于患者逐渐苏醒。必要时给予拮抗剂。由吸人性以及肌松药、镇痛药过量引起的苏醒延迟,可以选择相应的拮抗剂,如静注纳洛酮(0.04~0.2 mg/min),拮抗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用新斯的明等胆碱酯酶抑制剂拮抗肌松药的作用,应用呼吸兴奋药如氨茶碱等兴奋呼吸中枢,及时纠正苏醒延迟。若手术结束后患者体温在36%以下,肢体冰冷,应给予保暖措施,如采取电热毯、热水袋加温,待患者体温逐渐回复正常后,意识也随之逐渐恢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冠心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55-01

1基本病因

1.1体内胆因醇含量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摄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因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因醇含量增多。

1.2内分泌功能率乱现代市场、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率乱,血液中的儿茶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而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污染环境的恶化,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T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冠心病。

2一般的预防措施

2.1不吸烟,少饮酒,养心多品茶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日饮少量酒对心脏有益,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多饮酒损害心脏,可引起酒精性心脏病、脑卒中、肝硬化、肿瘤等疾病。饮酒过量还可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和阿斯综合征。酗酒危害大,不妨以茶代酒。“寒夜客来茶当酒”,一杯在手,清香满室,给人一种清新淡定,心旷神怡的感觉。茶叶,特别是绿茶,有很好的保健养心的作用。茶中含有十余种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每百克茶叶含VC为100~500毫克。VC能帮助胆固醇又有助于防止胆结石形成。茶叶中还含有20%~30%的茶多酚类化合物,能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

2.2保持血压正常稳定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2.3调节膳食结构,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报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WHC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4避免精神过渡紧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忌愁,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2.5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2.6防治心血管疾病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2.7一般药物的预防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B6、C、PP、E、A对改善脂肪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有一定效果。复方丹参片、血脂康、阿斯匹林肠溶片、藻酸双脂钠片、绞股兰片、络欣通等,均有扩张心脑血管疏通软化血管、降低血脂、血液粘度,清除PAF,清洁血液和动脉硬化斑块血栓的作用,有效预防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降低发病率。

篇10

低血糖症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较常见,症状、体症不典型,常于神经内科就诊,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对我院神经内科近5年内收治的老年低血糖症32例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2个月~15年,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使用降糖药物史,其中18例口服含有格列本脲中成药,8例长年口服格列齐特或格列奎酮,6例使用胰岛素,伴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5例,既往脑血管意外史17例,肾功能不全3例,心功能不全1例。

1.2临床症状意识障碍8例,发生嗜睡、朦胧、甚至昏迷;癫痫发作4例;精神障碍15例,如精神不集中,举止失常,性格怪异,定向力、识别力、记忆力减退,伴恐惧、慌乱、燥狂或木僵等;脑散在局灶征象12例,如锥体束征,偏瘫,失语,震颤,舞蹈动作,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等。患者均无发作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冷汗、面色苍白、心悸等。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者19例,房颤3例,ST~T改变22例。所有病例均行急诊颅脑CT检查,其中示低密度灶23例,脑萎缩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例。所有病例确诊时检测血糖浓度均小于3.0mmol/L,均符合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1]。

1.3 首诊情况32例低血糖症患者初始诊断为神经症5例,癫痫4例,脑血管意外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例。在明确诊断为低血糖症后,经静脉补充高糖后,症状明显好转。其中有3例反复出现意识障碍及脑散在局灶征象,给予持续静脉补充葡萄糖,并监测血糖,3日后病情稳定。3例血糖稳定后仍有偏瘫、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 1例虽意识恢复,诱发心衰加重,经纠正心衰治疗,病情无好转,临床死亡。

2 讨 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症原因[2,3]:(1)老年人高糖激素调节功能降低,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皮质醇分泌障碍,血糖变化时不能有效调节;(2)老年患者往往肝肾功能有所减退,中、长效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等)半衰期长,代谢缓慢,容易在体内蓄积;(3)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与磺脲类降糖药物发生作用,例如水杨酸类,β受体阻滞剂等,此类药物可以降低降糖药物在肝、肾的排泄,增强降糖药物的效应;(4)老年患者低血糖症发生时冷汗,面色苍白、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体征不明显,老年人对此类自主神经症状感知降低,常常不能判断低血糖的发生。

防治措施:(1)对就诊于神经内科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检测血糖和尿糖,一旦确诊低血糖,应及早治疗,避免留下后遗症;(2)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糖尿病的卫生宣教工作,正确使用各种降糖药物,避免使用中、长效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优降糖),以免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低血糖,有些老年人服用这些长效降糖药物时间较长,药物在体内蓄积不能在短时间排除,低血糖症会反复出现,甚至造成不可逆损伤,医生应高度警惕;(3)加强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的监测,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种类和剂量;(4)对于糖尿病病史较长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病人,更应警惕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