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15 15: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
林业病虫害防治必须要坚持无公害的防治思想,降低林业病虫害防治对农药的依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路线,采取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的防治方法,以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为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一、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人工造林的影响
造成林业病虫害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防御工作没有完善实施。人工造林导致林木树种过于单一,成为直接导致林业病虫害爆发的诱因。对林木种类的配置不尽合理,人工林群本身的防御病虫害和自我修复能力较弱,应对外来虫害的抵抗能力低弱,对区域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人工造林也存在着引进树种与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不相符合的问题。树种的生存环境与实际所需不符, 同样也能引起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另外,我国人工林业管理政策不尽完善,人工林区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 使得林业病虫害的控制和预防没有做到及时、准确和科学,延误了最佳检测与防治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与社会损失。对树种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全面了解所辖林业的气候地理状况,完善人工造林相应政策等等,均可减轻人工造林对林业病虫害的促进作用。
2、人为因素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林木的需求日益增长, 需求增长促使企业为获取经济效益大规模砍伐林木,森林资源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严重破坏,林群自身的抵抗与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被病虫害侵袭。同时,过量砍伐也会造成森林多样性破坏。经济增长也导致我国与国外贸易往来频繁。这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外来物种造成我国本土林业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害虫获得高抗药性,防治效果逐年下降,林木自身的虫害能力也大幅度降低。最后,人工砍伐期限制过长也是林区病虫害滋生过多的一大原因。大量繁殖的林木使得森林负荷能力超载,给病虫害生长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可见,不遵循林业发展的相应规律,过度伐树、过度养成林木、过度引入外来物种等等不科学手段均会造成林业病虫害,导致林木生长不良。
3、林业管理不完善
林业管理上的疏忽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一大阻碍。林业工程规划工作没有彻底完善导致很多日常管理工作不具有科学合理的执行体系。森林植被的维护与培养同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大面积的病虫害已发生时再采取措施, 产生了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林业管理工作的执行也存在各种问题,往往存在避重就轻、忽视重点、不能有效快速的把握根源的问题。林业管理部门缺乏科学性、体系性。林木没有合理有效的养护措施,为病虫害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林业管理工作忽视对林木病虫害的检测与防护,往往出现问题再补救。
二、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
1、森林抚育及管理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坚持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根据地形和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苗木,并尽量挑选长势较好、没有病虫害且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栽种,以充分保证苗木的存活率。其次,要尽量保证林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量增加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另外,为防止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必须要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定期进行翻土和施肥,及时开展修剪和除草工作,并严格日常管理,杜绝人和牲畜对林间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严格杜绝乱砍乱伐的现象发生,以充分保证企业财产,避免人为因素而对林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完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
人工林本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因此除了必要的扶育工作外,更要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林业病虫害检测预警机制,提高对病虫害的反应能力,避免和杜绝病虫害现象的蔓延。林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岗位制度定期开展林间巡逻工作,及时了解林区的空气情况、土壤情况及天气情况,并做好必要的统计工作。同时,林业企业必须要加强与天气监测站的合作,及时获取天气和气候变化信息,以做好必要的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针对病虫害的具体特征及时进行防范。此外,在检查和发现病虫害隐患或早期病虫害疫情后,要及时采取治理或者隔离手段,以避免危险性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3、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应该降低对农药等化学药剂的依赖,尽量提升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多样性,并强化林业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也可以采取生物处理方式即引入昆虫的微生物天敌,及时杀灭有害昆虫。目前,针对不同病虫害,市面上已经出现多种生物农药,林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可以采取引进益鸟的方式来遏制病虫害问题,如啄木鸟、麻雀、喜鹊和山雀等鸟类,都是大量昆虫的克星。林业企业可以建造大量鸟巢,吸引鸟类进入林业生态系统当中,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
4、对林木苗进行检疫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也需要从林木自身入手,加强对木苗的培育工作,保证木苗的存活率和抵御能力,以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对苗木的危害。林业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林木苗的培育和检疫工作,积极培养抵抗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和抗逆性强的木苗,消除病虫害的繁殖场所,增强木苗的抵抗能力。此外,在木苗的栽种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穿插种植的方式,将两种或者多种木苗进行混合栽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还能够降低某一类病虫害所造成的影响,促进林木的健康、快速成长。
5、加强林业保护,禁止乱砍乱伐
国家应该加大林业保护,禁止乱砍乱伐。天然林业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比较强,然而由于大量的天然林业被砍伐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次数越来越多。要加大森林的防护工作,把森林害虫和森林培育结合管理,依照林木的生长日期和特点进行适当的砍伐。枯木进行及时的清理,对濒死木进行及时救治,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合理的修枝对害虫的防治也起作用。及时改造生长衰弱的树林,提高森林的抗病虫能力。工作人员应积极培育林木苗,使得木苗得以健康成长,并努力培育优秀种类,培育出更加优良的木苗种类,减少林业并害虫木苗的侵蚀危害。而且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当前国家林业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病虫害入侵现象,极大的影响着林业总产量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了使国家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林业病虫害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极早的预防,积极展开林业的检疫,对农药的使用上加以节制,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护体系,运用科学的手段加以控制,使林业病虫害得到良好防治,促进林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证林业走在健康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韩卫东.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
篇2
关键词:园林植被;病虫害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一些园林植物病虫害也在不断发生,有的已经对园林植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园林工作面对的一项重大难题。现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现状、遵循的原则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做一初步论述,以供广大园林技术人员了解和参考。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使得很多花类植物出现花苞坏死、腐烂,植物的茎叶呈现残缺不全和畸形,不仅使植物失去了观赏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绿化效果,有一些病虫害可以造成植物品种的质量逐年下降,并最终导致整棵植物死亡或者整片植物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效果,但是很难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必须使用生物防治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来提高防止效果。
有资料显示,香樟树极易遭受黄化病和袋蛾类虫害的侵袭,黄化病是一种全株类病害,主要发生在生长季节当中,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石灰或者垃圾偏多,植株严重缺铁,根系生长受阻。一旦出现此病,香樟树的嫩叶就会呈现黄白色,叶片的下部出现淡绿色,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理,严重时会导致整棵树的树冠变成黄白色,新生枝叶焦头,甚至枯死,使当地政府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对园林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防治措施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从另一方来将这也是存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的原则
由于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到园林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到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所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要,但是在防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防治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协调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达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园林生态出发,从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而综合处理植物病虫害问题。
2、控制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调控,人为干预,是提高自然控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栽植树种多样性的选择、栽植植物的合理配置、优质苗木的选择”等都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基础。
3、客观原则
在展开病虫害的防治时,需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各种因素和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采取熏烟及喷雾时,应综合考虑有利于施药的气象条件,同时要抓住病虫生长发育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病虫害发病初期或害虫在初孵化至3龄之前抗药性最弱,是施药的最佳时期,同时要分清防治对象的类别,不可盲目操作。
4、效益原则
开展病虫害的防治目标在于以最少物力、财力的投入,来控制病虫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当发生病虫害时,要分清害虫是食叶、刺吸、潜叶性害虫
还是地下害虫;病害要分清是真菌还是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分清病虫发生的类别,采取适当的措施,都有利于病虫防治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园林生态城市的构建对于处于西北偏远地区的县市而言,处于起步阶段,从构建的过程来看,由于缺少经验,在布局、病虫害的防治上均存在一些不足。
1、缺乏全民参与性
园林植物归属权的多样化使防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漏洞,很难做到统一协调。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园林处管辖范围的植物容易及时治理,而城乡结合处山地植物发生的病虫害很难及时进行防治,致使这些地方的受害植物成为病虫害的繁殖体。
2、防治困难
园林植物差异很大,因此对器械的种类和质量要求很高。例如对于人行道树的病虫害防治,要求喷药高度必须超过树冠的高度,很多药器械难以达到要求;又如天牛的插毒签防治等方法,由于树体高,虫口多集中在顶部,人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3、环境污染
用药不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健康,使园林病虫害防治上适用的农药种类受到限制。因此,许多农林业上使用效果好的农药,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上却不宜使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地或绿带往往是多种植物构成的,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对某些植物产生药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因此,在不了解一些新型农药性状的前提下,不宜大面积使用。
4、人工防治病虫害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防治天牛砍伐病枝、截干等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虫口数量,也是目前西部偏远城市广泛采取的措施,但同时也破坏了树形,失去了植物的整体美和破坏了植株间的协调性。
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
1、坚持可持续发展
植物――病虫――天敌间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法则,存在某种自然控制关系,使病虫种群密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波动。只有病虫害的危害后果超出经济阈值方可考虑予以防治。防治上要求100%的防效是不科学的要求,它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严重后果,要达到持续的、有虫不成灾的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时,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看待环境、植物、病害、虫害、天敌和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可持续发展,从控制病虫害的基础抓起,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园林建设总体工程范畴。
2、加强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在绿化设计时,从园林生态系统总体出发,依据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和发展的环境要求,抓住影响病虫的主要生态因子,通过科学种植、管理,营造出有利于园林植物和病虫天敌发生繁衍的生态条件,达到预防或减少病虫发生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生态手段防治园林植物病虫的研究,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来防治园林害虫,利用化学信息物质来控制害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园林植物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多种因素综合考量
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调控、综合防治以及害虫生态治理的角度考虑,仅以杀害有害生物个体为唯一目的的做法,不是最佳的防治效果,它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必须以生物间动态平衡规律去考虑防治措施,防治病虫的目的不是消灭害虫,而是要控制病虫,使其不对园林植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预防放在第一位,把防治作为预防的补充。
结束语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园林的管理者具备加高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不同季节的病虫害情况和防治措施,而且还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与生态环境等突出因素,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止中,提高园林植物的质量,促进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道标,张昊民.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深圳农业信息网,2013,(2):42-45.
篇3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由于大棚温室等保护地设施蔬菜的特殊生态条件,为蔬菜病虫孳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蔬菜病虫害发生种类、数量及危害程度明显增加,并日趋猖獗,成为设施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质量和市场供应,给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做好棚室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近年来,我国蔬菜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日益增多,栽培方式多样,复种指数提高,特别是大量种植保护地和反季节蔬菜,使得多数蔬菜得以周年生产,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有蔬菜作物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蔬菜病虫害的种类增多。当前我国已报道的蔬菜病虫害有200余种,其中常年发生的病害有70多种,虫害有50多种,几乎任何一种蔬菜都可遭受病虫害的侵染。另外,由于蔬菜种类增加、保护地面积扩大、栽培方式多样、反季节栽培及国际交流频繁等缘故,造成原来一些次要的病虫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还有因长期、过量、单一使用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越来越强,给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保护地设施一经建成,不易挪动,而棚室内蔬菜品种单一,主要是黄瓜、番茄、菜豆等,轮作困难,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数量增多,如枯萎病、疫病、核菌病、线虫病等,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病情逐年加重。如黄瓜枯萎病近年普遍发生,有些棚室的发病率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棚室密闭条件好,棚室内水分不易散失,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下降1℃,湿度提高3.5-4%,棚室的高湿使叶片表面常时间结雾,这对多种病害的发生很有利。如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都明显重于露地。
3、保护地为病虫提供越冬场所。一些病虫在棚室可常年繁殖危害。如温室白粉虱在露地不能越冬,温室为其提供越冬场所。
4、棚室蔬菜上不合理的使用农药,长期使用单一的品种,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病害加重,虫害猖獗;有些农户常时间几种农药混配使用,一旦病菌对其产生抗性就无药可治,甚至产生药害,如黄瓜霜霉病采用克露加甲霜灵—锰锌,一旦控制不住,就很难有特效药进行防治,就会加重危害,严重的就会绝产。
5、保护地内混合种植,茬口不齐,不注意清洁田园,任意丢弃病果、病叶、病株,人为传播病害,如黄瓜套种芹菜(叶菜),芹菜湿度大,黄瓜容易感染霜霉病,很难控制。栽培密度大,植株纤弱,抗逆性差,通风透光不好,品种抗病性变异等,都促使棚室病害重于露地。
6、塑料棚室不认真进行土壤消毒,土壤中残留病菌多,种子表面带菌不进行消毒处理;在培育秧苗时不进行配土,育不出状苗,不考虑科学管理,尤其是不科学用水(阴雨天不能灌水),不科学用农药(阴雨天喷药,造成病菌的交叉感染,加重病情),不能创造合理的生态条件,也是病害重的重要原因。
三、大棚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利用农业管理手段和栽培技术,创造适宜蔬菜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避免病虫的发生或减轻病虫的危害。
1.1选择抗病良种
在选择适销对路、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前提下,应选择丰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
1.2选择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生态条件良好,无工矿企业污染源,远离医院、垃圾和主要交通要道,保护空气和灌溉水清洁;基地菜田要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并符合土壤环境质量的规定。
1.3轮作倒茬
不要重茬,要合理安排茬口和不同种类蔬菜、不同抗性品种的布局。
1.4消毒
(1)种子消毒。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选用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阳光晒种、温汤浸种、干热灭菌等。
(2)床上消毒。彻底清洁田园,因地制宜地选用无病虫源的田园土、腐熟农家肥;苗床也可利用太阳能,蒸汽等进行高温消毒。
(3)棚室消毒。定植前用DDV乳油拌上锯末,按比例与硫磺粉混合并点燃,密闭24小时,彻底放风后定植,或定植前及生长期间用5%百菌清烟剂,每亩用80克,密闭熏烟消毒等,可防治多种病虫害,架材可用福尔马林消毒,也可采用高温闷棚。
(4)肥料消毒。可以采用高温堆肥、发酵等措施杀灭肥料中的病菌、虫卵及害虫。
1.5培育无病虫壮苗。采用营养钵育苗,寒冷季节要提高地温,促使根系发达,增强抗病力;网纱覆盖苗床,减少病虫发生。
1.6水肥管理。保持氮、磷、钾肥适当比例,增施腐熟有机肥,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以增强蔬菜的整体抗性。
1.7生态调控。改进栽培方式,加强管理,控制温室、大棚的生态条件。如改良土壤、深耕细作、合理密植、地面覆盖、深沟高畦、微灌或暗灌以及通风降湿、高温闷棚等措施减轻病虫害发生。
2、开拓无害化防治技术
2.1应用防虫网
应用30目、40目、50目聚乙烯防虫网,设计探索防虫网全棚覆盖,天膜接裙边网纱,小拱棚防虫覆盖技术,均有效防治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白粉虱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夏秋季速生青菜栽培基本可以做到不使用化学农药。
2.2种植诱集作物
如芋艿和碱蓬,可诱集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集中产卵,人工扑杀,可压低虫、卵基数。
2.3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加诱虫包。频振式杀虫灯加诱虫包灭杀技术是物理、生化结合的创新技术,据统计,单灯15d诱杀斜纹夜蛾3158头、甜菜夜蛾2235头,控制面积2hm2,极大地减少田间虫卵量。
2.4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技术。性信息素以防治三大灾害性害虫为目的,在大田四周每50m设置1枚诱蕊,田间防治效果虫、卵量减少58.54%,株害率减少51%。
2.5试验应用纸质黄板粘卡。引进试验设施中防治微型昆虫的纸质黄板粘卡,经试验,每只棚视作物配置,一般黄瓜大棚挂2250块/hm2,可起到很好的杀虫效果。
3、化学防治
3.1正确选用药剂
根据病虫害种类、农药性质,采用不同的杀菌剂和杀虫剂来防治,做到对症下药。所有使用的农药都必须经过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登记,不要使用未取得登记和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农药,特别是无厂名、无药名、无说明的伪劣农药。
3.2选用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1)选择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药。如B.T.、8010、白僵菌、菜丰灵、昆虫病毒、天霸、天力二号等。
(2)选择特异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如:抑太保、卡死克、除虫脲、灭幼脲、农梦特等。
(3)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甲基托布津、甲霜灵等。
(4)在灾害性病虫害造成毁灭性损失时,才选择中等毒性和低残留的农药,如敌敌畏、乐果、速灭杀丁、天王星、敌克松等。
3.3掌握施药时机。根据病虫害的发病规律,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施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看天气施药。一般应在无风的晴天进行,气温对药效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施用农药。
3.5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1)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同,一般是夏季为7天、冬季10天左右。
(2)严格按规定施药。遵守农药使用的范围、防治对象、用药量、用药限次等事项,不得盲目更改。
(3)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农药应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配药人员要戴胶皮手套,拌过药的种子应尽量用机具播种,施药人员必须全身防护,操作时禁止吸烟、喝水、吃东西;不能擦嘴、擦脸、擦眼睛;每天施药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小时,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鞋帽手套,漱口,擦洗手、脸和皮肤等暴露部位,并及时到医院治疗。
4、生物防治
4.1昆虫天敌
如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菜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草蛉可捕食蚜虫、粉虱、叶螨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和初孵幼虫,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捕食性蜘蛛和螨类防治螨类;瓢虫、食蚜蝇、猎蝽等也是捕食性天敌。
4.2微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可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昆虫病毒如甜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防治甜菜夜蛾,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防治棉铃虫和烟青虫,小菜蛾和菜青虫颗粒病毒可分别防治小菜蛾和菜青虫,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微孢子虫等原生动物也可杀虫。
结束语
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依靠单一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来控制病虫害,是大棚蔬菜生产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军民,林森,樊勇,等.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试验[J].湖北植保,2013.
篇4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防治 提高
水稻作为一种人们非常喜爱的主食,经常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深受爱戴。水稻产量的多少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市场价格和供给,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产生,使得生态气候逐渐温暖,越来越适宜害虫的生存。不同的种植方式、方法和对病虫害预防、控制手段的不当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坚持农药减量与保产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节本与增效兼顾。
一、影响水稻产量的病虫害发生因素
工业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适宜的温度是很多生物生长繁育的条件。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的害虫也在其中,在温暖的大环境里,它们的繁殖速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适宜的温度也促生了很多细菌病菌的生长,于是它们共同影响着水稻的产量。
二、病虫害的种类
病害有好多种,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纹枯病、稻曲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绵腐病等。虫害类型又以稻飞虱、稻三化螟、稻卷叶螟等尤为显著。
三、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一)轻病害重虫害
相比较虫害发病的明显特征,水稻病害的防治往往会被忽略,例如由灰飞虱隐藏在苗株根部所引起的条纹叶枯病。如果在前期被发现积极防治就不会出现由局部扩散到全部的条纹叶枯病。
(二)重后期轻前期
许多水稻病害的防治如果在前期被发现防治,就不会导致后期虫子生长虫龄不齐、虫子品种多样,造成不好根除的局面。许多农民认为前期有分蘖,可以不用防虫,但是事实却是截然相反。
(三)轻综合防治,重视药剂
由于缺乏综合全面的考虑,很多种植户没有想到在育苗时就可以选择抗病的品种,种植时采用宽株窄距的方式来防治后期出现的稻纹枯病,农户们大都只是在水稻生病时用农药围追堵截杀死的病虫害。其实完全可以从育苗、种植方式还有延缓种植期等方面来防治。
(四)重防治日期,轻药种选择
农户们一般都是在植保部门下达的防虫时间内进行防治,然而对于防治药品的选择却疏忽大意。由于农药品种的多样性,杀虫治病效果存在差异,农户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农户自主选择的产品不一定具有同等的效力,这样一来防治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普遍有以下几种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还是遵循防为主,治为辅助的方式,从育种到施肥、浇水等合理选择安排。出现问题时用物理配合生物、化学等方法共同的防治。
(一)苗株品种的选择
在水稻育种的初期需要选择适应性强一些、抗病性也强而且高产的品种来种植,例如一些深两优5814、广八优165等抗稻褐飞虱病的品种,抗水稻瘟病的汕优94-4,穗丰占681对于预防白叶枯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播种前将所有种子在农药或者温水里泡一泡,能预防某些病菌对水稻的传染。
(二)水稻科学施肥
稻田里的施肥需要注意有机肥、无机肥合理配比,并且与氮磷钾合理搭配,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满足水稻对于养分的需求。还要注意某些含氮量高的肥效,对于某些病虫害发生率会有增加,只有合理搭配施肥才能让水稻生长态势良好。
(三)水分合理灌溉
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调节田间的气候。例如水稻各个时期所需的水分不同,可以用薄露灌溉或者干湿交替灌溉方法。
(四)绿色防控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用自然天敌的控害技术:利用寄生蜂还有寄生蝇来干扰害虫种群,对其进行抑制。还可以用信息干扰素,干扰害虫,降低繁殖率。生物防治没有环境污染,选择性较高,对于病虫害防治有长久作用效果。一般30天内,不打农药,培育天敌的繁殖,过了30天,可以适度喷洒。还可以采取稻鸭共存的饲养方式,在水稻分蘖非常旺盛的时候,每667亩可以放养15天大的小鸭子15只,通过鸭子在田间的飞行采食来抑制稻飞虱,而且还可以给稻田除草。
(五)绿色防控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是区别于化学防治方法,利用一些光谱来消灭趋光性的昆虫,通过改变温度、通过一些电流产品,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来进行灭虫。在种子播种前,用热力学的办法把里面的病菌清除。
(六)科学用药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就是通过农药等化学类药剂对于病虫害进行剿杀。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但是使用不合理很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所以需掌握药量。缺点是不可以阻断病虫的繁殖。
1.对于水稻病虫害农药的喷洒无疑是最快速的方法,然而方法不当很容易引起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所以要想农药既能够发挥作用,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就必须合理配伍。首先施药时间要和植保部建议的时间相同,最好能做到专业化统防统治;其次要遵循能一起杀绝不单独杀的原则,这样药物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率。施药时还需要弄清楚症状,好对症下药,所谓对症下药有奇效。
2.如果天敌可以解决的,最好不要用药物。而且还可以选用既能杀死害虫,同时还可以保护天敌的药物,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3.科学施药。例如对稻纹枯病,喷洒药剂时需对准植株的根部,施药的浓度还需要掌握,足量的水可以把药剂对匀,低容量的新型喷雾器是很好的选择,具备这些基本要素就可以放心喷洒。
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概念 防治方法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指昆虫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的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受到阻碍,使得木材的产量难以增长,甚至导致整株林木死亡。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
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病害的发生了,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引起的。那么,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病因和诱因等两种情况。病原则按其性质可化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1、根据病虫的害部位可分为:
1.1林木种子和苗木的病虫害。
1.2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虫、林木枝干病虫害。
1.3林木根部病虫害。
防治方法也可以分为:营林措施、化学防治、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检疫。
2、根据林木病害的类型可分为:
2.1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
2.2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三、综合有效的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森林病虫害被称作属于“无烟的森林火灾”,一旦蔓延开来,将给森林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的生态损失和经济损失自不必说。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仅仅采取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采用综合手段效果最佳,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控制病害,虫害的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培育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缓解降低病害虫害发生的程度,使其不要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这是一种更好的策略及措施。
2、综合治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从保护环境,从经济效益角度两方面出发。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三者之间的自然调节关系人手,有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使用农药,防止人畜同受毒害的现象,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和调节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抵抗能力。
2.2控制病虫的危害的手段是防治病虫害,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缓解并降降低其危害程度,使其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研究人员要根据病虫的数量发展情况,才能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
2.3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的,可不防治。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与上述上述经济观点适合。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是园林模式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经济效益,并且也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制定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与方案
首先,要考虑以美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同时合理配置相应的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直接针对本地区发生不同害虫的病害虫种类,减少病害虫的其喜食植物的种植与栽培。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耐虫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和计生能力。
3.2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有直接关系。对长势差苗木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这种做法是为了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同时结合秋冬季对树木进行修剪整枝,除去染病虫枝条。应该说,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要以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为手段,坚决不给营病虫害越冬、繁衍、危害创造必要的的环境条件。
3.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3.4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篇6
关键词 烤烟;病虫害;防治;黔东南州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46-02
烤烟生产对黔东南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其生长过程中,其常因受到病虫危害,而造成烟叶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经济效益大幅降低。笔者通过多年田间观测调查,发现黔东南州烤烟的主要病害有气候斑病、赤星病、普通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青枯病,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蚜虫、斜纹夜蛾、烟青虫等[1-2]。
保证烤烟种植、生产的质量,准确掌握烟叶生产中遇到的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与有效的防治方法,不仅关系到当地烤烟正常生产与否,而且对当地烤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经验,提出黔东南州烤烟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以为烤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1 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1.1 烤烟气候斑病
该病为大田期发生的一种烟草生理性病害,症状首先在接近成熟的下部叶片出现,起初叶片正面会出现许多直径为1~3 mm、密集的、不规则的水渍状小斑点(斑点常集中在主脉、侧脉两侧和叶尖处),2 d内斑点变为灰色或白色,并使叶片组织坏死凹陷。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气中的臭氧(O3)及其他空气污染物浓度高而引起的毒害;②土壤湿度高,氮肥偏多,磷钾肥不足;③阴雨、持续低温、突遇强烈光照的天气。
烤烟气候斑病在世界各地已均有发生,在黔东南州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2012年发生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为烟株在进入快速生长至生理成熟期,气候阴晴不断、变化无常,特别是持续性低温、多雨后,骤然转晴的天气时有发生,大大加剧了该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①合理施肥。控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1.5∶2,增施有机肥;②团棵期用多宁400~600倍液喷施烟株2~3次。
1.2 烟草青枯病
烟草青枯病属典型维管束病害,根、茎、叶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根、茎危害为主。大田植株感病初表面半边枯萎,但仍呈青绿色,不低头;发病一侧的许多根变黑腐烂,而叶片生长正常的一侧,其根大部分也生长正常;横切茎部,发病一侧的维管束为黄褐色。黔东南州东部烟区发生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移栽前将农用链霉素混合底肥施用;移栽后每隔10 d,将奇农素150 g/hm2、KH2PO4 1 500 g/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1.3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
该病害为烟草栽培中最常见的病毒病,此病为全生育期病害,但以大田期发病较重,最初出现明脉,对光照射似有透明感,接着出现黄绿相间症状,称花叶。严重时叶片畸形,厚薄不匀,叶缘紧缩向下翻卷,叶面凸凹不平呈“耳突状”,上部新叶抽出后还产生枯死斑,称为花叶灼斑;发病较早的植株有明显矮化现象。
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温偏高,干旱少雨;②移栽期较晚;③烟田连作严重;④管理不当、土层薄,施肥不足。
防治方法:移栽前1周用20%移栽灵150 mL/hm2对水225 kg/hm2对苗床进行喷施,待烟苗运输至烟田后,再使用东旺毒消600倍液进行消毒,移栽后5 d将奇农素150 g/hm2、漯效王600 g/hm2和甲K多抗菌素1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叶面喷施,增强烟株抗逆性,之后在旺长期和打顶前各喷施1次。
1.4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
烟草马铃薯Y病毒(PVY)侵染烟草引起的病害,又称作脉坏死病、褐脉病、黄斑坏死病等。发病初期,新叶上表现明脉现象,此后由于病毒株系不同,引起的症状也有差异。常见的症状主要有脉带花叶型和叶脉坏死型,脉带花叶型症状:在较大的叶片上,沿叶脉两侧形成暗绿色脉带,脉带之间叶肉表现黄化,在叶片基部的裂片上,这种脉带症状更加明显;叶脉坏死型症状:病株无明显矮化,发病叶片的小叶脉或中脉常有褐色坏死斑。发病严重时,坏死斑进入主脉和茎的维管束组织或髓部,形成褐色坏死,叶脉停止生长,叶片变形、扭曲。
发病规律:马铃薯Y病毒主要在农田杂草或茄科植物上越冬,通过蚜虫、汁液摩擦等多种方式传毒(在自然条件下仍以蚜虫传播为主)。早春通过蚜虫的迁飞活动而引起苗床发病。病苗、带毒蚜虫是大田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土质瘠薄、板结、黏重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生较重;连作烟田发生重,而且连作年限越多,发病越重。
防治方法同普通烟草花叶病毒病。
1.5 烟草赤星病
该病为大田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症状表现:烟株下部叶开始出现病斑,初为黄褐色圆形小点,后扩大到1~2 cm,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晕圈上产生明显的以病斑为中心的同心轮纹,质脆、易破碎,病斑多为梭形。
发病原因主要有:①雨量大、雨日多,高湿环境对此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土壤肥力高,施氮量过大,导致烟株营养失调、抗逆性差。
防治方法为:①合理施肥,控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1.5∶2;②在烟株感病前对长势好的烟株群体喷施1.5%多抗霉素100~150倍液2~3次,可以有效防止烟草赤星病害的发生。
2 烤烟常见虫害与防治方法
2.1 小地老虎
其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地蚕。小地老虎1年发生3~4代,在生产上造成严重危害的均为第1代幼虫。幼虫的危害习性表现为:1~2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危害,3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拖入土穴,当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和叶片及生长点。当该虫害发生严重时,会使田间烟苗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主要防治方法为覆膜前用菊酯类农药喷洒垄体,即可有效防治小地老虎虫害[3]。
2.2 烟蚜
其属同翅目蚜科,别名桃蚜、腻虫、蜜虫,是烟草主要虫害之一。以刺吸烟草叶片、茎秆及花轴汁液为生,喜欢密集在叶背面或心叶上,叶片受害出现褪色斑点,严重的发黄卷缩、变形或枯死。嫩茎、花梗受害呈畸形,蒴果发育不正常或枯死。防治方法为用2%吡虫啉进行烟株喷施。
2.3 烟青虫
其属鳞翅目夜蛾科,俗名青虫,又名烟草夜蛾,每年发生2~6代,以第2、3代为害烟草最重。初孵化的幼虫取食卵壳后,即爬向烟株顶端,取食嫩叶使叶成小孔,昼夜取食,食量比较小;烟青虫3龄后,白天潜伏在叶片下或土缝间,夜晚、清晨活动,取食顶部的嫩叶,烟叶被害后出现大小孔洞,破碎不堪;烟青虫为害烟草蒴果时,可将其内部蛀空,或造成烂果、落果。防治方法为在危害初期,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4]。
2.4 斜纹夜蛾
其属鳞翅目夜蛾科,为迁飞性、杂食性害虫,具有多食性、暴食性、繁殖力强的特点,是黔东南州烤烟的主要害虫之一。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防治方法为初孵幼虫用菊酯类药物进行叶面喷雾;在4龄后只能进行人工捕杀。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
建立烤烟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大面积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普查及系统监测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测报体系,强化业务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加强对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信息传递能力;三是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报的实效性;四是要制订详细的测报调查方法[5-6]。
3.2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各烟草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其中贵烟201、南江3号、云烟85和云烟87抗病性较强。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种植密度控制在1.5万~1.8万株/hm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前移栽,避开烟株易感病期;中耕除草,做好烟株打顶抹芽工作;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减少病源、虫源。三是合理轮作。提倡3年的有效轮作,一般实行烟草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害的共同寄主,控制病害。
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病虫害是一种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植保方式,其防治对象主要是虫害,主要防治方式为: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同时结合田间其他农事活动对害虫的卵块和初孵幼虫进行清除,并对大龄幼虫进行人工捕杀。
3.4 药剂防治
在综合防治技术中,药剂防治仍然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坚持做到“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防早治”的原则,药剂防治过程中需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农药管理规定和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对农药推荐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烟草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规范)。施用农药应做到对症下药,并选择适当的施用方法;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合理混配施用,交替施用。
4 参考文献
[1] 卢贤仁,龙庆祥,陈相.贵州烤烟的主要害虫及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24-126.
[2] 王刚.我国烟草病虫害防治研究策略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3,24(4):37-39.
[3] 邓海滨,陈永明,黄履明.南雄市烤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80-81.
[4] 彭海峰,王俊生,江祥伟.湘南烟区烤烟病虫害类型及生态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94-195.
篇7
关键词 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综合防治;鲁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27-02
鲁南地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30″~117°49′24″,北纬34°27′48″~35°19′12″。属于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4.1 ℃,年降水量800 mm以上,全年无霜期200 d以上[1]。鲁南地区包括泰沂山系南麓及泰安市大汶河以南的菏泽、济宁、枣庄、临沂4个地市。面积约50 137 km2,耕地约230.53万 hm2,玉米是鲁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玉米,土壤中积累的致病菌源数量不断增加,危害玉米的病虫害也较多,不同年份之间危害程度差异较大。玉米病虫害限制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了解玉米生产中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威胁,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
1 主要病虫害
1.1 主要病害
近年来,鲁南地区夏玉米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大叶斑病、小叶斑病、粗缩病、穗腐病、茎腐病、黑粉病、锈病等[1]。
1.1.1 叶斑病。玉米叶斑病以弯孢叶斑病为主,大叶斑病、小叶斑病混合发生,在鲁南地区玉米叶斑病年年发生,不同玉米品种发生病害情况存在差异,但造成减产幅度不大,一般在5%左右。
1.1.2 粗缩病。粗缩病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一种病害,发生玉米粗缩病一般的田块产量损失5%~20%,发病较重的田块产量损失在50%以上,有的田块几乎绝收[2]。2006年鲁南地区平邑县大面积发生玉米粗缩病[3],2007年费县、郯城、枣庄峄城区等地玉米粗缩病发病严重,造成玉米严重减产[4]。
1.1.3 茎腐病。通常玉米灌浆期为茎腐病的始发期,而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则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有关[5-6]。该病多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如种植密度大,高温多雨条件下,田间有积水则发病更为严重。该病最常见是在雨后天晴,太阳曝晒时发生。2014年在鲁南地区大面积暴发,一般品种田间发病率在10%左右,发病严重的品种田间发病率高达50%以上。
1.1.4 顶腐病。顶腐病在鲁南地区一直未见报道,在 2009―2010年才发现此病发生[7]。发病较轻的仍可结实,但是果穗较小,而发病严重的则导致雌雄穗败育。近几年,鲁南地区顶腐病发病很轻,但是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玉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壤中积累菌源数量增加。因此,今后应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
1.1.5 锈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2015年鲁南地区锈病大面积发生。
1.2 主要虫害
鲁南地区危害玉米的地上害虫主要有玉米螟、蚜虫、粘虫等,玉米螟以二代玉米螟为主;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蝼蛄、蛴螬。近年来,大面积发生并且危害严重的害虫还有二点委叶蛾。2011年二点委叶蛾在鲁南地区暴发,济宁市的嘉祥县和微山县、临沂兰陵县以及枣庄市台儿庄区、薛城区等夏玉米危害严重[8-9]。
2 防治技术
鲁南地区夏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具体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并合理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农药使用应符合无公害要求。
2.1 农业防治
一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提倡适期直播。二是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大力推广精耕细作、适时播种、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小麦秸秆还田等丰产栽培技术。施肥后及时中耕灌水,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抗病力。
2.2 物理防治
为符合绿色防控的现代农业技术标准,在虫害的防治上尽可能采用物理防治。针对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可采用在田间挂设频振式杀虫灯的方式进行诱杀,以减少田间产卵量,减轻虫害。
2.3 化学防治
2.3.1 提倡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诸多研究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有效防治茎腐病、地下害虫和蓟马。因此,针对地下害虫常发地区和发病重的地区,应加大混配药剂拌种的推广力度。玉米种子在拌种时,应采取先拌杀虫剂,晾干后再拌杀菌剂的操作技术。杀菌剂拌种:针对玉米根腐病和黑粉病的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100~150 g,兑水适量,进行拌种(可拌种50 kg);针对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防治,可选用拌种保苗剂 40 g进行拌种(可拌种5~7 kg);针τ衩姿亢谒氩〉姆乐危可选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1 kg种子的种衣剂用量为1~2 mL。杀虫剂拌种:针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每100 kg玉米种子的拌种剂用量为100 mL,兑水适量,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
2.3.2 防治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防治灰飞虱可在出苗前进行药剂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兑水225 kg/hm2喷雾,同时注意田边、沟边喷药防治。
2.3.3 防治褐斑病。玉米褐斑病的防治应做到以下2个方面。一是提早预防。用25%粉锈宁1 000倍液或25%戊唑醇1 500倍液在4~5片叶时进行叶面喷雾;二是及时防治。初发病时立即用25%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此外,在上述喷施的药液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等叶面肥,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2.3.4 防治玉米腐病。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硫酸锌肥(或70%甲基托布津)+硫酸锌肥500倍液喷雾,喷药时将喷头拧下,沿病株茎灌入药液,用药量为50~100 mL/株。
2.3.5 防治玉米锈病。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栽培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病重地区应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登海605、先玉335、诺达1号、鲁单6076等;此外,还要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氮磷钾肥料合理配合施用。在锈病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1 125~1 500 mL/hm2进行喷雾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
2.3.6 防治玉米茎腐病。目前,国内尚未鉴定出高抗茎腐病的品种,除采取药剂拌种预防外,还可以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来减轻病害。如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结合中耕除去一部分下部叶片,密度超过6万株/hm2时,在玉米小喇叭口期8~10叶时喷施安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用国光矮丰375 mL/hm2兑水180 kg/hm2均匀喷雾。在条件许可下,提倡轮作。在玉米喇叭口期,可选用25%叶枯灵+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但是茎腐病发病多在玉米生长后期,由于此时玉米植株比较高大,因此喷药作业十分困难。
2.3.7 防治玉米螟。针对玉米螟的防治,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3 750 g/hm2+细砂75 kg/hm2施于心叶内,此方法可以兼治玉米蓟马,也可以在玉米螟成虫盛发期用杀虫灯诱杀。针对二代黏虫和玉米蓟马的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百虫硫磷1 500~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此方法可以兼治玉米蚜和稀点雪灯蛾。
2.3.8 防治玉米蚜虫、穗虫和二点委叶蛾。针对玉米蚜的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150~225 g/hm2兑水675 kg/hm2进行喷雾防治。针对玉米穗虫的防治,可选用90%敌百虫800倍液滴灌果穗进行防治。针对三代黏虫的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针对二点委叶蛾的防治,出苗前是防治该种虫害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播种后出苗前可在播后浇水时浇灌毒死蜱乳油(15 kg/hm2);或者在播种后,于播种沟上喷洒有机磷杀虫剂或覆盖毒土进行防治;在玉米出苗后,则可以通过撒施毒饵(用48%毒死蜱乳油7.5 kg/hm2拌炒香的麦麸75 kg/hm2制成),宜选择在傍晚顺垄撒于玉米苗附近,此方法兼治地老虎;也可以采取灌根法:5%高效氯氰菊酯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逐棵灌根。
3 参考文献
[1] 田翠.鲁南地区夏玉米苗期虫害危害特征与防治对策[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53-154.
[2] 王桂香,庄克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16(3):123-125.
[3] 李雪松,管 毅,刘红山.平邑县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与防治建议[J].现代农业,2007(1):25.
[4] 孟凡亮.鲁南地区夏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因素分析与治理对策探索[J].中国植保导刊,2009(1):12-14.
[5] 刘国芳.鲁南地区夏玉米青枯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J].种子世界,2007(6):42.
[6] 王留梅,赵玉巧,赵玉珍,等.玉米青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农学学报,2006(10):64.
[7] 毛爱军.鲁南地区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2011(8):31.
篇8
关健词:玉米;粮食作物;防治技术;防治效果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工农业的主要原产,其用途很多,玉米病虫害的是影响玉米产量和摄影师的主要因互,为了促进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导致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1.1 气候原因
降雨量较多的地区玉米苗枯病比较流行,湿润的天气条件对喜湿病虫的发生极为有利,会导致大斑病、褐斑病、顶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尤其大斑病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很容易发生。湿度能显著地影响害虫的成活率,如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常常在干旱的年份和季节发生猖獗。而且长期多雨,日照不足会使农作物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会严重泛滥。
1.2 栽培制度不合理和品种抗病能力差
随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渐增大,病虫的数量逐渐积累,大多数地区种植水平低,防治不彻底使得田间存在大量的菌源;许多地方宣传密集种植,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大部地区玉米前期使用长效肥,致使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各地大力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部分地区种植品种较杂,大部分品种抗性较差,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1.3 玉米病虫害发生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防,加大了后期防治的难度
目前,大部分地区不重视病虫害的前期预防,在发生病虫害后再进行防治。但是玉米成长的中后期,田间的植株比较高大,田间密度大,加之各地普遍未预留农事作业带,即便有防治器械也难以实施对病虫害的药剂防治,从而使玉米后期病虫害的危害加重。
土壤是害虫特殊的生态环境,害虫与土壤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据估算大约有95%的害虫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的害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等;有的在某一个或几个虫期生活在土中,如地老虎、蛴螬等;有的在土中化蛹;有的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的囟取⑹度、酸碱度、土质及有机质含量等,都能影响生活在土壤中的害虫。土壤温湿度对害虫的影响与大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基本相同。
1.4 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增大病虫害的发生率
人类在喷洒农药时长期喷洒同一种化学农药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发生病虫害时人类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效率低会使虫害加重。害虫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这些天敌会使害虫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人类大量的杀害害虫的天敌会造成病虫害的泛滥。
2 玉米病虫害常见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2.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一些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致病菌的变异以及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造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发病率等于损失率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其次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最后在种植过程中要拨除病株,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2.2 主要的玉米虫害
玉米虫害种类多样,对于玉米的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玉米螟和玉米蚜。
(1)玉米螟
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2~3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份变成蛹,6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2)春玉米的防治。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1次。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常用的颗粒剂有0.5%或1.5%对硫磷颗粒剂,1.5%或3%辛硫磷颗粒剂,0.4%敌杀死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玉米使用上述颗粒剂1~2克,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夏玉米的防治用药和春玉米相同,但防治关键时期是抽穗吐丝期;在田间调查花丝基部及雌穗顶端时,有虫雌穗达10%或100穗上有幼虫50头时应施药防治。有虫雌穗超过30%时,应在第1次施药后6~8天再施药1次。施用的颗粒剂和春玉米相同,只是施药位置不同,将药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处,雌穗上面两节及下面一节的叶腋处及花丝顶上。
(2)玉米蚜
玉米蚜主要集中在雄穗、穗梗及上部嫩叶上,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雌穗缺粒和秃尖,而且蚜虫分泌露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玉米的茎基部涂40%氧化乐果乳油200~250倍液。
3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
症状叶片上出现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灰色霉层。小斑病的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初发病时,叶面上有渍状病斑。大、小斑病连续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往上扩展。防治方法(1)栽种抗病品种。(2)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叶片达20%时,进行喷药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4 玉米纹枯病
症状玉米感病后,近地面的叶鞘出现红色、紫红色椭圆病斑,严重的茎秆上也出现病斑,病斑发展愈合后形成不规则云雾状斑纹,田间湿度高时,叶鞘上形成暗红色菌核,玉米收获时带有菌丝菌核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还危害小麦。防治方法(1)玉米与甘薯、大豆轮作。(2)及时摘除病叶及叶鞘的同时进行喷药防治。喷施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或5%井岗霉素可溶性粉剂400~600倍液。
参考文献:
[1]张秀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2):62-62
篇9
桑天牛、光肩星天牛和锈色粒肩天牛等是危害我县城乡绿化和造林树木的主要蛀干害虫。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2年发生1代,光肩星天牛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期为6月中旬-8月上旬。
防治方法:
1.毒杀幼虫法:对流树液、有湿印或有木屑排出的地方找出天牛幼虫蛀入孔,①用磷化锌毒签插入蛀孔中;②或用磷化铝药片塞入蛀孔中;③或用脱脂棉团蘸药(久效磷等杀虫药液)塞入蛀孔中;④或用注射器向蛀孔内注入久效磷等杀虫药液。(请注意:用上述方法处理后,都需用粘泥封塞蛀孔。)
2.注干防治法:胸径10cm以上的树木可在树干基部用注干机打孔,并注入内吸性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等)4-8倍液3-10毫升,注药后用粘泥封住蛀孔,防止农药挥发降低防治效果。
3.结合树木整形修枝,及时修除病虫枝,并集中烧毁。
4.保护或人工招引啄木鸟,利用鸟类等生物因子来防治天牛等害虫。
5.捕杀成虫法:对漏治后羽化的天牛成虫(每年6-7月间),利用天牛成虫具有假死习性,震动树干,人工捕杀落地的天牛成虫。
二、枝梢害虫草履蚧的防治
草履蚧每年发生1代,2月下旬至3月上旬随着温度升高,出现上树高峰。草履蚧若虫爬到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树木汁液进行危害。
防治方法:
1.阻隔法和涂毒环防治法。阻隔法是目前防治草履蚧的最有效的方法,花钱不多,效果好,具体做法如下:在草履蚧若虫上树之前,在树干高度1.3米左右处将树干老皮刮平,用胶带(或新塑料薄膜)严密围树一周,同时在胶带上下涂毒环(毒环配方为敌杀死:机油=1:100)将若虫阻隔在胶带以下,并将其杀死,未杀死的若虫于每日下午进行清扫,集中烧毁。
2.补救措施。对已上树的草履蚧若虫,可用氯氰菊脂2000~2500倍液喷雾触杀;对喷雾难以达到树冠的大树,可在树干基部打3-4个孔,用1:4氧化乐果或久效磷等内吸性较强的药液灌孔,注药量为每胸径1厘米注入1毫升左右。
三、食叶害虫的防治
1.舟蛾类
泗洪县危害杨树的舟蛾类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每年发生4~5代。
防治方法
1.1根据杨舟蛾类初孵幼虫有群集危害的特性,人工摘除群集在叶片上取食的初龄幼虫。
1.2喷洒80%敌敌畏乳剂或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毒杀幼虫。
1.3大树用久效磷、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型农药1:4-8倍液,树干打孔注药,注药量为每胸径l厘米注入l毫升左右。
1.4保护鸟类等天敌,发挥它们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2.刺蛾类
泗洪县危害杨树的刺蛾类害虫主要有黄刺蛾、绿刺蛾等,每年发生2代。
防治方法:
2.1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或20%杀灭菊酯(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喷雾。
2.2大树用久效磷、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型农药1:4-8倍液,树干打孔注药,注药量为每胸径l厘米注入l毫升左右。
3.杨白潜叶蛾
杨白潜叶蛾在泗洪县每年发生4代,以蛹在茧内越冬。幼虫孵出时,从卵壳底面咬破叶片,潜入叶内取食叶肉,被害处形成黑褐色虫斑,虫斑逐渐扩大,常由2-3个相连形成大斑,占叶面的1/3-1/2。严重时成片树木叶片枯焦,导致大量落叶,树木营养不良,生长受到很大影响。
防治方法:
3.1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喷杀幼虫和成虫。
3.2大树用久效磷、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型农药1:4-8倍液,树干打孔注药,注药量为每胸径1厘米注入1毫升左右。
四、杨树溃疡病的防治
杨树溃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是对杨树危害较重的病害,主要危害苗圃里的幼苗和新栽杨树。主要类型有:大斑型、水疱形。
防治方法:
1.对于水泡型溃疡病,可采取刮破病斑,用10%碱水涂抹,或平茬或用代森猛锌500倍液树体喷雾或涂干,也可用1°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喷雾或涂干,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篇10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