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堂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15 15: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学课堂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了对“校本研修”的认识、明确了“校本研修”的目的。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善的英语校本研修活动总结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是迫在眉捷的任务。目前,有一部分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现有的知识足已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得教师轻视学习,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抵制态度,因此,提高教师对学习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不断学习之人,来完善和提高自我。
三、为教师提供最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1)培训管理模式改革的具体目标。教师继续教育要在每一个教师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地点,以最好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教师不失时机地获得所需要的东西。
(2)采取协商式培训形式。这是指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训结果的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协商进行、合作完成。协商式培训的基础在于:
①不同的人由于内在素质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的个人和专业发展需要,最适合一个人专业发展的环境可能完全不适合另一个人的发展。为此,继续教育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形式,来实现自我选择的目标。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自选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教育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②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目标。教师个体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自主学习。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活动后,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因而学习的效率高。再次,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因而,这种学习动机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篇2
一、认真研读教材,发掘国学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虽然近代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代表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诗词歌赋也不在少数,其展现着国学文化的魅力以及担负传承的责任。一方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国学文化,需要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进行介绍,而在准备和介绍这些内容时,必须重视挖掘古代人物的人格魅力,并彰显其文化的内涵。对于背景内容的介绍,也要更多地侧重于文化,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学生感悟文化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使得学生意识到文本不仅是带有古代汉语典范的名家之作,更为主要的是带有深刻的国学文化内涵,其中能够感悟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在进行教材研读时将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二、丰富教学形式,优化国学认识
高中语文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以及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和传承国学文化的主阵地,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必须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利用教学课堂以小见大,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文的文化魅力,并徜徉在国学文化海洋中汲取文化内涵和营养。第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成效。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这一能力,而教师只需进行有效指导即可,从而为国学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打下基础。第二,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古诗文教学形式,为学生彰显国学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教学古诗词和文言文等内容时,教师要逐步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逐词翻译,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学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体悟国学文化,将学生带入到诗意世界。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与古诗描写内容一致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并深层次地对古诗句的文化群进行提炼,这样学生在研究课文时也会更加主动积极。第三,教师要灵活设计语文作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技能和理解能力,将题型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学生的文化发展要求。
三、加强自我修修养,扎实国学功底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程,并且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传承我国国学文化,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为语文教学以及对国学文化的准确解读做好准备,并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国学文化的学习感悟以及传承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中学的语文教育中贯穿着国学文化教育,那么,最为基本的事情就是确保中学教师具备与实际教学需要相符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素养。教师在提高自身国学知识和素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端正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态度,不断丰富对国学知识的积累和国学文化的熏染,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国学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教师要拓宽自己文化学习的渠道,并开展多元化的国学文化学习,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和查找手段在国学知识学习中查漏补缺,构建完善的国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将国学文化的传承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第三,教师必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做到坚持不懈,直面语文教学中的困难,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国学素质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带领学生在感悟国学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篇3
(一)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文件,健全制度,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坚持国学教育必须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指针,真正把这项工作提到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纳入重要日程,坚持常抓不懈。
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参与,自上而下成立国学教育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情况,明确思路,制定工作规划。包括:建立切实可行的领导机制、培训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宣传督导评估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保障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积极探索,务求实效,结合实际编写国学教材和教育大纲,保证国学教育的持续性
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组织教育研发机构,研究编写符合当地文化特点,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实际情况的国学教材、国学教育大纲。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传统国学知识纳入到语文、政治、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可开展诵读经典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培训师资,组建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国学师资力量
开展国学教育,关键在教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教育实际需求,在大学、大专、师范院校增设国学专业,特别是在文科类增设国学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在现有教师岗位,加强对国学教师的选拔、进修和系统培训,开办国学教育研修班,组织“种子”老师集中系统地进行培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邀请专家讲学、实地考察等一系列培训,筛选组建一支专业的国学教育师资队伍。
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优课、教学展示、教师论坛、教师巡讲等形式,提升“种子”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种子”老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篇4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朗诵 德育教育
一、探究国学经典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最佳的开端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学科魅力,引入国学经典教学不失为一个方法。国学经典在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学生的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教授国学经典文章,帮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国学经典的应用创造看课堂的上课气氛
国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科魅力的学科,想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国学还有语文的知识海洋,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引入国学经典后,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渐渐地解放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缩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改善讲解古诗文的方式,放弃逐字逐句解释的传统方法,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教授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中的诗文,让学生感知诗中美的意境,一旦学生体会了国学经典之中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国学经典读物,积极地开展语文的学习。
(二)国学在教学中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在朗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真正将自己放入国学经典所创造的环境中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道德观念,同时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我的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的目的,实现了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多引用国学经典语言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时候多多引用国学经典中的名言佳句,给学生讲授名言的含义、传授名言所讲述的道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将所讲的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传扬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自觉地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人格的熏陶。
(四)精心选择国学经典读本,丰富教学内容
国学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精髓,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精选一些国学经典读本,将一些文字优美、充满智慧的人文精神读物引荐给学生,选择好优秀的国学经典读物。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结合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将二者的精髓融合讲解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中心思想,甚至是可以理解课本和国学经典读物二者的内涵。
(五)建立健全国学经典考核制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为了使国学经典朗诵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学校可以适当建立一些考核制度,考核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读物的理解,但是在设定国学经典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将考核的制度设定得过于严格,以防止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有太大的负担,这样便失去了学校使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熏陶的目的。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只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给予学生们一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学习国学经典的成就感。
二、探究国学经典朗诵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读写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古代传统美德的影响之下健全人格发展,规范自身行为,随着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师一定可以在朗诵国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道德素质。
(一)朗诵国学经典可以充分了解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
国学经典涵盖了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典型著作,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教育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朗诵指的是读书、思考这两方面内容,朗诵指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设身处地地思考国学经典中的场景,一旦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就可以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纠正一些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渐渐加强。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朗诵绝不是简单地将书中的内容复述出来,也不是单一地朗读,而是要学生体会古人的心境,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塑造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朗诵国学需要的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释放出来,并不是默读。在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人吟诗之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吟诗咏赋的场景。可见朗诵与国学经典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的解释之上,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使得学校的教育宗旨得到贯彻执行。
(二)加强朗诵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
由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朗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所以学校需要重视对教师朗诵能力的再培训。
学校应该选出一批教师参与到教研中心举办的经典诵读教研班的培训中,选用优秀教师参与诵读培训班的学习,定期开展经典教学竞赛活动,加大对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重视,学校还应该积极给教师和学生讲授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为了实现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实现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
三、朗诵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乃是做人之本,国学经典之《论语》中记载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明了倘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做什么事情都是困难重重,很难成功。当今社会随处呈现着信任危机,正是由于做人没有诚信,才使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避免信任危机的极度恶化,要在祖国未来的希望,也就是学生的身上做好教育工作,在学生时代保证学生可以受到国学经典读本中的诚信精神的熏陶,使得学生们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积极践行古人的教训,深刻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深入地了解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明白诚信的积极作用,学会诚信,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诚信的做人原则,遵循古代圣人贤士的教诲,在朗诵国学经典的时候做到感悟经典、诚信待人,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将建设文明社会作为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经典朗诵的德育教育是十分成功有效的。
(二)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国学经典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学经典中强调孝道的语句很多,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重视,国学讲授了做人要善良,对待父母要孝顺等等,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还有很多。
学校在开展朗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仅仅是教师的口头教育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在自我朗诵的时候体味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起到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可见,朗诵国学,不但要秉持仰慕的心态,更是要带着理解学习的态度,对于一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在其中学到一些深刻的做人之本,才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归宿。
(三)朗诵国学经典,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
国学经典涵盖的文化和生活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小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朗诵国学经典读本可以帮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会学生们珍惜时间,珍惜年少时的机会,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再有《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句则教导学生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要私自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然造成的是影响深远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朗诵国学经典,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影响,改掉不良的习惯,养成遵守道德行为规范的良好风气。
(四)朗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崇高的中华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等等。这些国学经典学说是经过历史的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学说,是在如今浮华的社会中能够继续流传的,所以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道路有益。
结语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国学经典传承的是我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国学经典传授的人生哲理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国学经典,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学经典可以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使得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知晓感恩的真实意义,了解文明习惯对于一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学生需要了解国学经典,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发扬光大。语
参考文献
[1] 罗洪保.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J].老区建设,2010(08).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优势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从学习英语的角度看,学生学习英语的意愿并不高。即使有些学生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造成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均衡。依据以往学习英语的经验,学生对听说读写只做到了写,所以多数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好过听和说。传统的英语学习是一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并没有考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被人们称为“哑巴英语”。中国学生书面表达的成绩比外国学生要高许多,但在听说读方面差距悬殊。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表达出来并进行运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运用出来,就达不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所以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对英语学习进行巩固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翻转课堂英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学习。学生不再只是拿着书本预习,而是通过生动的英语视频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行探讨。教师对课堂知识的传授不再是照本宣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大提升。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对英语知识产生新的认识,还能在课堂上对所讲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这就是一个对英语学习进行巩固的过程。
3.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
学生不必再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而错过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对英语教学进行总结,结合相应的视频,让学过的学生进行复习,没有学过的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学生相互关联。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英语学习的难题,这样学生才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不能离开教学课堂,要保证教学课堂与教学视频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2.控制教学视频时间
传统英语学习是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讲解,学生最后针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课后练习,每节课大约45分钟。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而翻转课堂教学视频时间控制得当,一般只有15到20分钟,学生注意力不易分散。学生可以利用剩余时间通过提问或者答疑的方式学习英语,从而更好地掌控学习时间,学习新知识。
3.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以someone like you这一英文歌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听歌学英语这一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效果。第一步,教师让学生思考歌曲的含义,接着讲出正确含义,然后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通过歌曲名讲一个小故事。第二步,教师带领学生观看歌曲视频,让学生明白歌曲的含义。第三步,理解歌词的含义,教师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单词、短语、句子勾画出来。第四步,教师可以与学生合唱这首歌曲,让学生沉浸在愉悦的环境之中,不至于分散注意力。这个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集中精力、理解歌词含义,还能让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应该参与其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获取优质的英语学习资料。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也能让教师从对英语教学的总结归纳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6):40-45.
[2]杜洪晴.基于翻转课堂的协作探究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6):113-115.
[3]沈瑛,盛跃东.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J].外语界,2015(4):81-89.
篇6
一、对课前预习的“笨拙”想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就兴趣而言,我认为学生课前不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就像一个谜语,当你知道谜底,根本就不会再费尽心思联系、猜想。课前预习使得学生了解了上课内容,那么上课的知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与新鲜感。这时学生上课情绪处于亚兴奋状态,看似课堂上对答如流,而实际上这是对知识的重复熟悉,这样的课能有生命力吗?一位北大的留美学者在美国求学最大的感受之一是:中国学生喜欢预习;美国学生不预习。在上课时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状况,老师提问时,中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对答如流,而美国学生的回答则多种多样,稀奇古怪,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笑声,也充满智慧交流。当然提倡学生课前不预习,老师上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指导学生“学”?我以有机化学的教学为例。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有机化学,兴趣很浓厚。这时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教完甲烷、乙烯、乙炔,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方面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学生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要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篇7
关键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49-01
在谈到中外教育的对比时,最常见的结论是:“中国学生的基础较好,外国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较强”,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学生就会考试”。那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那去了?我们教师花了那么多时间,为什么把中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给教没了?
笔者现任教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任务不算特别重,学生课堂纪律很好,课堂气氛也还算活跃,但在第二节课上就遇到了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个现象:课前复习小测验的一个题目是“用四个字表示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这本是上节课说过的一个知识点,答案是“东升西落”,有个小家伙嘴快,老师刚说题目他就接口说:“东南西北”,我也未置可否,只是批评他不要乱发言,可奇怪的是,班上70%以上的学生答案都写成了“东南西北”。换了一个班问同样的问题,没了调皮佬插嘴,正确率达到80%。小学生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什么样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变得如此人云亦云,完全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呢?让我们看看课堂上的这些镜头:
(1)“大家说,对不对?”,“大家说他答得好不好”,本来这个问法没错,错就错在这些答案后面无一例外的是“对”,“好”,我还听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小声不满意:“再说一遍‘对不对’”教室里马上振天回应“对”,声音拉得长长的。有专家给这种现象下了个定义”拖声齐答”。
(2)老师出示一个问题后:“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一脸无奈,只能请举手的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则准备笔记本准备抄,更多的一脸漠然。
(3)下课后,教师一甩备课本,手上满是粉笔灰:“我讲得好辛苦。”考完后满是不解:“这些问题我都讲了的啊。”
(4)“大家注意听讲,不要讲小话。”教鞭敲得震天响。
诚然,讲述和阅读是性价比最高效代耗的接收知识的办法,但它不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在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上甚至还有负面作用。再好再正确的知识只是对过去的总结,无穷尽的明天需要我们的孩子们去面对,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创新是一个广泛的课题,在我们课堂上,我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做起:
1、创立民主的课堂。首先是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给学生以信心,正如“千金买马骨”,肯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相信他一定是独立思考得来的,那么答案的正确与否还那么重要吗?表扬他,表扬肯定这些勇于举手的学生,包括那些不守“规矩”,站起来举手的学生。
2、不要给学生暗示。一百多年前,有匹马叫“聪明的汉斯”,如果站在他旁边的人问道:“12+7等于几?”汉斯会用他的前蹄拍打19次,包括较难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甚至是平方根的运算对它来讲都是小菜一碟。为了解决这个科学难题,柏林心理学院的科学家们组团拜访了汉斯的主人奥斯顿。经过反复测试,发现汉斯虽然不会数学,但它确实非常陪明,它会根据它主人的身体暗示做动作,当奥斯顿身体微微前倾时,汉斯就开始拍打前蹄;而当奥斯顿身体微微挺直,眉毛略微翘起或鼻孔张开的时候,汉斯就停止拍打。老师们反复的质问学生“对不对”“明白没有”,我们学生肯定比“聪明的汉斯”更聪明,他们肯定会回答:“对”“明白”,当学生的这些话语非常整齐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学生就培养成了工厂的一个个标准化的零件。老师有提问时,要注意停顿“留白”,学生能回答的教师就不要重复了。答案要多样化,前三题的答案是对,第四题的答案预设成不对为好。
3、犯点小错卖个萌。听过一位二年级老师教“夏”,故意把中间的“目”写成了“日”,学生在迟疑了片刻后,终于有学生说:“老师,你写错了。”老师还假装不服气:“不对吧,就是‘日’啊,那个我和张阳,丁雨杰写得一样啊。”更多的学生再反复确认后,再次肯定老师错了。最后结果是老师与“同伙”张阳等被迫承认“错误”。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比点名批评张阳、丁雨杰不是好多了吗?我在教学中开展过“书上网上不相同”“寻找宣传栏的BUG”等活动,结果是只要黑板上一有错别字,立马有三个以上的学生就站起来指正了,不说老师有些还真是不小心写错了。
篇8
关键词:美国学校;见闻;借鉴
【中图分类号】G420
正文:
2011年-2013年,我以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份赴美国的中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汉语教学。两年来,我切身体验了美国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美国以其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而闻名,其学校教育体现出的各种优点对于我们正在发展和改革中的学校以及正在教学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的老师们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现在我就列举几点我感触颇深的见闻:
松散而智慧的教学模式:
美国学校的授课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其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的灌输,而是如何培养学生总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是美国课堂的主要形式,老师往往只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老师的职责是设计和抛出一个任务,而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须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完成任务。
很多时候老师会让学生用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辩论。有些时候则是老师播放一段电影片段,让学生改写故事的结尾。有时甚至什么都不教,而是把学生们分成几个组,制作手工报,或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题。我隔壁物理老师的一堂课让我耳目一新:这是一堂关于力学的课,老师没有讲解过多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牙签沾在一起,造一座桥。造好后,老师把不同重量的东西放在桥上,测试哪座桥的承重能力最好。之后大家一起讨论原理,最后得出受力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模式在美国学校可谓比比皆是。数学课上,老师一般不会把固定的解题程式告诉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不止一种的解题方法。历史课上,老师常常只给出学生一个议题,或是一个历史事件,却极少对事件做出评价,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讨论,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似松散而杂乱,课堂也似乎常常乱哄哄一片,但恰恰是这样的方式造就了美国社会无数的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孩子缺乏的往往不是聪明才智,而是挖掘他们智慧的方式方法,一位美国老师说的特别好:"我们不是要训练出聪明的孩子,而是要培养出智慧的学生。"他们的教学方式既启迪了孩子的思维模式,又提升了孩子探究学习的能力,还让孩子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分享了知识,锻炼了口头表达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小,我们都遵循"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理念。而当我和我的美国学生们谈论起"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观念时,他们表现出了满脸的不理解,因为在美国,老师的威望和尊严要靠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修养去争取,"老师"这个称呼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代码而已,学生具有和老师同等的地位和尊严。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永远是尊重和欣赏,绝不允许讽刺打击,更不能体罚,即便是大声的训斥也可能遭到学生或家长的投诉。美国老师从不吝啬表扬,对于调皮的学生,老师都是以正面鼓励为主,孩子们最常听到的话就是:"你好棒""你非常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特,我很喜欢"之类的赞美之词。学校食堂里每天都有老师陪同孩子排队用餐,有的孩子会在队伍里打闹,但我几乎听不到老师呵斥他们的声音,更多则是听到老师在夸奖规矩排队的孩子。他们已经习惯用正面的事情去感染负面的行为,而不去扩大负面事物的影响力。
美国老师认为学生的差异性不应以好坏区分,而只是个性及能力发展的不同而已。学校里,几乎每个班里都有一个或几个残疾孩子与健全的孩子一同上课,他们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对待和看法,唯一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每个残疾孩子会有个专门的老师为他提供他需要的帮助。我的班上也有一个患脑瘫的孩子,他每天坐着轮椅来上学,他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只能跟着老师不断重复,但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和别的孩子一样灿烂的笑容,期末时每个老师给他的评语都是:"你是个优秀的孩子,你在我的课上有杰出的表现,我为你骄傲"!每个孩子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观念:任何人都有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无论你来自哪种家庭,无论你学习好不好。
美国学校一般是老师有自己的教室,学生们轮班上课。每节课之前,老师们都会站在自己的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犹如朋友般和他们寒暄,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平时,就算是学生完成了作业,放回用过的文具这样份内该做的事,老师也都会真诚地说声"谢谢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问问题......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老师没有畏惧感和隔阂感,正因为有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见到的美国学生大都单纯而自信,他们不必花费心思去讨老师的偏爱,去迎合老师的思维,因为他们都是平等的。
轻描淡写的考试成绩
美国中小学校的考试大都没有中国学校那么正式,包括期末考试在内的校内考试都是由任课老师出题,随堂考。在我任教的学校,老师甚至可以自主决定考试成绩占最终评价的百分之几。学校认为:考试只是为了促进教学,而不是要把学生们考倒,考试成绩也不意味着学生素质的好坏。老师从不公开学生的成绩或是进行排名。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都是个别谈话,成绩从来不是谈话的重点内容。家长们更多的是在乎孩子有没有学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取得了多好的考试成绩,他们认为世界上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并非是每门考试都优秀的孩子。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像我当初一样质疑:如果考试都这样被轻描淡写,那学生的升学和选拔还有什么依据和动力呢?但后来的实践中证明:美国学生对考试其实非常在乎,小小的测试他们都会认真对待。因为如果他们要申请一所好的大学,不仅需要统考(如SAT考试)的成绩,中学期间的成绩和综合评价也是录取的一大考察因素。这样的考试体系造就的不是只会应试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多面手。如果学生将来想到好的大学深造,必须会考试,但决不可以只会考试。
灵活多样的大学选拔
美国的学校大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决定自己想学的科目,修满规定学分就可毕业。有些学校还可以为尚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可提前选修的大学预科课程。大学升学考试通常每年会有几次,大多数学生在十二年级的时候就按自己的喜好和成绩以及家庭条件等申请大学,最终也许会有多所大学抛出橄榄枝,而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自主决定最终进入哪一所。和学生的知识程度相比,美国大学的录取更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美国有3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大学,申请一所好的大学,不仅需要统考的(如SAT考试)成绩及中学期间的平时成绩,还需要一份展示自己想法的个人陈述,有的大学还会要求学生提交一两篇论文,除此之外,每个大学还会有各具风格的面试环节,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的见解和思考能力。这样的选拔方式让毕业生们无需面临残酷的一锤定音的高考,避免了一考订终身的风险,也让学生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不仅仅是计算机录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代码,这种人性化选拔人才的方式为更多具备不同才能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也扩宽了专业院校选拔人才的渠道。
真实有用的安全教育
孩子的安全永远是社会的头等大事。美国法律规定:学生乘坐的校车享有优先权,学生们上下车的时候,其他车辆一律不许从旁边通行。上下学的时候,会有志愿者举着"STOP"的牌子在马路上指挥车辆,以确保学生们安全通过。学校里安全演习的种类也很多,有些甚至超出你的想像,比如消防演习,恐怖袭击演习,自然灾害演习.......每次演习的过程都按照真实场景进行,正规而有序。我第一次目睹初中学校的火灾演习时,甚至误认为是一次真实的事故。当时我正在上课,警铃忽然想起,隔壁老师告诉我须迅速关闭好门窗和灯,学生们也从容地排队走出教室,按走廊上的指示路线走出教学楼去路对面的教堂内集合并入座。马路上停放着两辆消防车,消防人员全副武装,没有带班的老师们站在路中间指挥所有车辆停下让孩子们通行。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整个过程没有吵闹和讲话的声音,全校六百多名师生,从转移到集合完毕,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老师和孩子们犹如训练有素的教官和士兵,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类似的演习每个月都有,不同的警报有不同的逃生方式,例如:枪击事件演习中,所有人员都要迅速关灯锁好门,并蹲到教室最隐蔽的角落,保持安静,直到警报解除。龙卷风演习中每个学生都要带上一本最重的书,到体育场集合,并用书本保护好头顶......我不由感叹:美国学校里这种生存技巧的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这些求生技能从未用在书面试卷上,但在孩子们的生命历程中却有着比任何考试更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正在改革的进程中,借鉴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完善我们自身,我认为中美教育在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互补性,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借鉴美国学校教育中的方式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借鉴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出路。
参考文献:
篇9
一、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
先看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英语教师上的一节英语课。他刚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起立:“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说:“Sit down, please!”开始上课,教师见学生个个挺胸拔背,全神贯注,认真听讲,教室里异常安静更是欣喜非常,教师很高兴,笑着说:“Ok, today we’ll learn the new lesson.”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他的上课艺术,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一堂课笔记工作,教室里仍然是“Be quiet!”,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板书,学生认真做他们的笔记。临近下课时候,老师忙说:“Today, we learn so many ideas. After class you must remember all. Now the homework is ………”1这便是典型的中国“一言谈”课堂:由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学生埋头做笔记,很少提出什么问题。
(一)与“一言谈”有关的课堂气氛
中国英语教师注重“为人师表”, 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与考纲相距较远的知识,因时间和考试限制,总是爱莫能言,对于知识点总是有条不稳的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按步就搬。老师上课往往着装整洁,神情严肃,一般端立于讲台或跺步于班内。
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量的问题,也较少长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也只作简短回答;做为英语老师本应让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表演,往往不得不化为课后去完成;往往教师上课时会出现一些拖堂,占用课余时间等现象。而且,学生也只是一个劲的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如果老师不板书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常常老师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
总之,中国教师上课大都属稳重型。他们认认真真备课,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许多学校将这一条写进了“教师守则” ),讲究课堂秩序,打手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掌握得比较“有分寸”,极少有什么夸张动作,也就是说,原定的计划要比一时的灵活性发挥重要得多2。没办法中高考的指挥棒牵引着我们。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因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和升学依据,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英语成绩要好。学生只能针对考试而学习,上课只能跟着教师围着考纲转,认真听教师讲一些英语语法等内容,仔细做好有关课本知识的笔记。极少花时间去考虑教师讲的是否正确,课本知识是否已经过时等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二)产生“一言谈”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语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直到70年代才把它引入国内课堂,才成为我们教学的要求。它在中国产生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它的发展缓慢。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教学的主流。做为承担这一使命的中国英语教师,生长在中国,毕业与中国学校,他们的思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很深,何况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自然地把教师摆在了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的地位3。再加上中国向来尊崇孔孟之道,“师道尊严”、“子曰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几千年的教义更是确立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这种地位使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气氛、控制学习的方向。而学生只能带着尊敬的神情去聆听父亲的教诲。这样,师生之间不是平等讨论者的关系,而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这必然导致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局面。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不仅教育家,包括国家统治者,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都倾向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他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现代教育界对教育理解仍与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相似。《教育大辞典》中注释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4这一理解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还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其中狭义的教育定义的“教育者施加影响”说法就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中国教学的“一言谈”不仅有以上的传统因素,也有现实需要。在许多人心目中,英语是一本很重要的科目。升学率历来是衡量学校及个人的尺寸,考试本身又是一个指挥棒,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一条习惯老路,非走不可。大学生也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而考试类型大都要死记硬背一大堆事实材料才能对付过去。听课、记笔记、背笔记,而后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哪有时间搞“群言谈”?5
(三)中国“一言谈”的教学效果
中国“一言谈”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知识容量大,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而且在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样,在知识上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我们也常常听说,华人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比赛中都数一数二。这些都说明:“一言谈”教育出来的中国学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刻苦,学习目标明确等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中国人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但因为“一言谈”的教学方式,中国英语教师习惯“满堂灌”,使学生养成了只知道被动地记,不爱提问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习惯于过多地依赖教师和课本,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有这么一个笑话,话说一个大专生在一次旅游中,想叫一位“foreigner”照相,不懂得说,尽然用手势比画半天,才让他明白。还有很多类似的话题,有的学生学到中学毕业,最基本的口语都不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英语同行的思考6。
而且“一言谈”还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活动得少的弊端,学生背的功夫好,演讲、表达和动手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学生阅读面不广,查找资料,做课题困难等问题7。最明显的事实,中国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就不好。
二、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
也先看下面一个例子:美国中学的一节英语课中,美国教师一进教室,即向全班学生开宗明义“ Today, we’ll learn a story about Mark Twin. Now you may ask each other. Answer my questions. 1.Who is Mark Twin? What did he do? 2.What about the story? 3…”每四个同学一组。学生纷纷聚成小组,有上网查资料的,有七嘴八舌议论的,还有两个小组干脆举行辩论赛,老师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议论Mark Twin的话题,听课的人们觉得纳闷,问老师:“这节课你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啊?”老师答:“我也不知道如何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说其是吧。” 这便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伴随“群言谈”有以下一些课堂氛围:转贴于
(二)与“群言谈”有关的课堂氛围
英美教师,尤其是美国教师,上课的风格颇具戏剧性。课堂总体气氛比较随便,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翘二朗腿,有的教师讲课时嘴里还嚼着口香糖。8有一些美国教师,如前面所举的一个美国教师,讲课到兴致处,竟坐到讲台上去,讲得有声有色,全无中国人所看重的课堂仪表。外国教师讲课缺乏系统性,一个问题尚未解释清楚,又跌到另一个问题,有时爱讲与课文内容无关的事。9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问多多益善。提问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他们认为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好的、有意义的。他们一贯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由此美国学生很好问,有位北京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一节课学生一直问着有关中国的问题,他就整节课回答着问题,备好的教案一点也没用10。美国学生除了好问,他们还积极参与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认为:学生参与发言越多,说明教师上的课就越成功。所以那位北京教师的课虽然简单,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成功的。当美国教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总是诚挚地说:“Sorry,I don’t know. Let’s discuss it .”不施瞒天过海之计,必定使学生的思想穿越时空,联想无限11。
总之,英美学校强调学生应多思考,多提问题,鼓励学生难倒教师,乃至超过教师12。
(二)产生“群言谈”的主要原因
第一、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的。翻开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一词,英语为Education,原语由拉丁这Educare而来,意为引出。言引导儿童之固有性能,使之完全发展也。这是西方教育对教育的最早理解,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更注意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提倡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杜威,教育的引导功能被他们发挥到了极致13。
第二,“群言谈”是美国特殊历史的产物。美国于18世纪独立,它是个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工业起步早,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是个“没有婴幼儿时代,只有青年时代”的国家,因此文化的背景致使其社会多元化14。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必然形成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就为师生间的平等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美国的国情培育了“群言谈”。美国人口少,学校多,只要交得起学费,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况且他们不存在统招统配问题,学生完全按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中途辍学,然后又返回这学校,念完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这也是司空见惯的。文科考试题型,具有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的论文测试。所以教师上课重启发、重讨论、重形象、重生动,一句话,重“表演” 15。
(三) 美国“群言谈”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师上课时,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来发表意见,并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美国学生学习灵活,业余爱好多,课外活动多,思想活跃,走上社会后,不断“跳槽”(job-hopping),社会适应性强16。
课堂中,美国教师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空间去展开想象,给他们足够机会去提出质疑,也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故学生自学能力,及他们查阅资料以完成作业,运用资料以进行课题研究,进行社会实践,自己动手的能力都相对较强。
美国的“群言谈”的教学方式采用一对一或随时质疑的对话和讨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本性,使学生在对话与讨论中学会协作,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块沃土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滋长。尤其可贵的是,教师时常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而不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从中不仅深化理解了问题并掌握了大量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17。
当然,因为“群言谈”课堂教学的不严谨性及其缺乏系统性,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简单、要求较低,所以美国学生会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结业后仍不具备起码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再者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一些学生也易养成缺乏纪律、自由泛散等不良习惯。在各种英语比赛中,中国学生一再走在外国学生的前面。
三、中国的“一言谈”和美国的“群言谈”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篇10
关键词: 中学阶段混合式学习 可行性 策略设计
一、混合式学习的应用
自2003年何克抗教授在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介绍Blended Learning的理念之后,混合式学习被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国外的混合式学习主要应用在企业培训、远程教育等领域,最具有代表性,效果卓著的就是IBM公司的Basic Blue培训课程。在国内混合式学习主要集中在远程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如精品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基于平台的混合式学习。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会主动探索问题,不需要教师过多的监督与管理,还有就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资源的资金投入也非常大,因此这个阶段的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中学阶段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引导、监督。而这个阶段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相对较少。因此中学阶段的混合式学习较少,缺乏相应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的支撑,从而收效甚微。
二、中学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混合式学习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中学阶段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学习的内容也逐步加深。此时学习的自主能力显得很重要,还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型并存。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引导,对学生的指导更多地侧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事实上,中美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差异[1]:中国学生擅长逻辑推理、逆思维和列方程解题等抽象思维方法,能用所学的知识将问题归纳并一般化,擅长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已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美国学生方法较直观具体,如猜想和检验、动手画图和列表等,随机性成分比较多,缺乏系统性,花费的时间多,解题效率没有中国学生高,但美国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因此中国学生在解决常规题时明显比美国学生占有优势,但在非常规问题的解决中,这种优势就不存在了。在非常规问题上,美国学生能综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能采用联系的观点,显然这种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看来,这个阶段无论是良构问题还是非良构问题的解决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混合式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该逐步渗透。
2.新课标核心理念的指导是实施混合式学习的依据之一。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认为[2]:教学观念的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1)变革学习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2)精选课程内容。我们要对教材足够熟练,准确地把握其深度和广度,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究。(3)开发新的评价体系。新课标的评价体系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其体现了诊断功能、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全方位评价等。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观念培养,还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注重多种学习方式结合,多种学习资源混合,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真正做混合式学习,做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最后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要求,除了对教学资源理解和深度掌握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技能、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注重去探索、认知。
3.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又是混合式学习所倡导的。
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表现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已经形成了教育的怪圈;忽视个体差异,学生个体发展注重较少;过多注重知识传授,严重制约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的知识较为薄弱,缺乏综合、交叉学科的学习;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学生没有充分的自主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由此可见,要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首先,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利用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可以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和远程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从约束过多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发展个人的志趣,也有利于个性特征的培养。其次,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下,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度进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搜集、整理,实现发现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将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育信息化不仅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上有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同样也具有很大的潜质。
4.混合式学习面临广阔的空间。
有许多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对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组织能力等都有好处。但以往以学校为依托的混合式学习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是高效、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面对面交流,升华情感体验,等等。何克抗教授提出: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混合式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混合式学习的诞生和发展,是教学方式的一次革命,是教育方式、教学理念的螺旋式上升,是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所以,大量开展和推广混合式学习,将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趋势。
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策略设计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多,在结出诸多丰硕果实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至今为止对混合式学习策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我国的中学教学中,一直都是多种学习媒体、教学资源、学习形式混合应用,这种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到实际的学习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促进也难以考核。我们结合信息技术和中学的学科课程进行研究,对中学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做法进行总结,并提出中学实施混合式学习的策略,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
混合式学习策略设计图
1.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进行学习的基础保障,它来自印刷材料、录像带、教学软件、课件、实验器材、互联网等。特别是互联网为学习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支持。混合式学习资源既有传统课堂的教科书,又有基于互联网的辅助媒体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该媒体资源既可以提供贴近情景问题的学习(主要是指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可以和课堂教学的问题紧密结合,还可以提供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认知能力。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2.学习环境。
混合式的学习环境不再单纯指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还包括家庭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但可以在传统的物理环境即教室中学习,而且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即借助互联网学习,如网上课堂、虚拟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家庭的学习环境需要父母深度参与其中,父母在为孩子树立榜样的同时,还要提供融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的学习出力、献策并监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自己动手操作,而网络学习却缺乏这样的条件,但它可以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家庭的学习环境学习比较轻松、自由。因此这三者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相得益彰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学习管理。
混合式学习管理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在线学习的组织。一项网络调查表明,46.2%的人认为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监控机制。据英国远程教育专家伯纳狄特罗宾森所作的一个简单比较,中国学生的整体特征表现为缺乏自主性、独立性、缺乏自我控制学习能力[4]。因此混合式学习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线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在线学习需预先设定教学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网络监督,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回馈。对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适当引导;对随便猜测题目、胡乱做题的学生查明情况并进行指导。混合式的学习管理,教师、学生的角色都是多重的。
4.学习方式。
从宏观意义上讲,包括离线学习和在线学习。离线学多指课堂教学,在线学习是指同步于课堂的网络辅助学习。从微观角度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这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这便是混合式学习的方式。
5.学习支持服务。
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互和在线学习的间接交互。面对面的交互比较容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和方法的切磋,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很难实现一对一的交流。间接交互要充分利用好空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和发展距离。传统课堂的时空距离很近,但真正的心灵之间的交流还是会有障碍。因此在线学习可以借助虚拟的网络袒露自己的内心,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同时还应设置多种交流途径,如提供网上专人值机答疑,BBS论坛、微博、博客讨论区或是留言板,还有就是学习双方的电话、邮箱地址等。教师还要对各种面对面的、同步的、异步的对话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6.学习评价。
混合式的学习评价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在线学习评价,评价方式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常规的测验测评、问卷评价、调查评价,以及表现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测评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旨在发现和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真正实现量化评价与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
7.学习动机维持。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如好奇心和兴趣、目标和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归因和智力观等[5]。在混合式学习中,学习动机的维持离不开学习任务难易度的设定,太难了学生会选择逃避,太容易了学生会缺乏兴趣。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将混合式学习的学习资源与同步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在获得知识满足的同时还能拓展视野,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最后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混合式学习中,让学生自己设定目标,这样学生会愿意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当然辅导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监督,当发现学生没办法坚持的时候要多给予鼓励、帮助,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8.情感交互。
混合式学习中不但注重学习环境建构、学习资源建构,而且非常注重情感的交互。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角色的转变淡化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权威,教师成为咨询者和辅导者。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主动、有效地探索问题。多种角色的转变,能不断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混合式学习中,尚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我总结了以上八个维度的策略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时老师们可结合具体教学,以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沈陆娟,赵小云.中美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指导[J].杭州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04,(3):153-156.
[2]谈新课标的核心理念.2009-05-30..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孙亚,温蕴.网络课件中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设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6):105-106.
- 上一篇:安全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 下一篇:高效沟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