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学范文

时间:2023-05-15 15: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文学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小康、和谐、生态,实现科教兴藏战略的目标,关键在教育,而发展教育,就必须首先发展民族教育,实现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的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了解一下何谓人文素养。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这个大基础。

1.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素养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正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 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增强其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 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来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2.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最基础的一门教育,它在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上起着无法比拟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语文校园实践, 提高人文素养。

2.1.1早间诗文诵读活动。利用每天早晨的十分钟开设古诗文诵读活动, 请有较好朗读技巧的同学来领读, 每周再做一次简单的朗诵汇报。这样的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增强学生的欣赏水平, 使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

2.1.2开展语文活动比赛。比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调动学生不断自学、不停探索的精神。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画比赛、作文大赛、故事讲演大赛、课本剧表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比赛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2.1.3开展人文科学讲座。祖国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利用讲座的形式请一些领导、老师或者是学生家长来讲一讲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说一说自己对某一部作品的理解, 这都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好办法, 也能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2.2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加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文学素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然而,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受教师的教学形式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正确高效的教学模式。

2.2.1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语文课本里的风景、人文思想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临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必然能产生“豁入耳目”的美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染。

2.2.2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最切忌的是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一条路上。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强行把学生多样的文学感受纳入到一个单一的轨道,使学生的生命热情和智慧受到压抑,造成学生对语文教学普遍不满的现状。从而不认真学语文,也就无法培养人文素养。

2.3语文文化建设, 提升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是在实践中去培养, 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校园环境。增强小学校园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精神是增强小学校园文化底蕴的有效方法。在提炼校园文化精神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沉浸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学习语文,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2

关键词:语文 学习习惯培养

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必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呢?这是是一个人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有了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人终生受用。由此可见,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包括如下的几点:

一、预习和复习习惯的培养

好多时候,教师都反复读课文才能真正解读文本。何况是小学生呢?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很重要。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习题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课文,带着疑问上课,这样的课堂学习效率比较高。

根据遗忘规律,已经学会的知识,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复习巩固,这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和近三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记忆更深刻。

二、教师有效引导 培养学生善思乐言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课上,教师的态度比较重要:一要明确大胆发言是有勇气、善思考的表现,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勇于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的更要表扬;二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解决;三是不轻易否定,要善于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其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要争得家长的支持,逐渐培养习惯。

三、善用小组合作培养参与交流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适合大容量班级的教学方式。我的方法是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就有意识地培养2人小组的合作,让学生习惯与他人交流。三年级以上就根据教学内容大量使用2人以上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具体操作时,必须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然后训练各司其职,交流融会,以组的形式汇报。比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一课时,明确了课文结构和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后,我先扶着学生学习“长廊”一段,找到长廊的特点,归纳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万寿山”“昆明湖”部分。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发表个人意见,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综合意见(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分工合作(写、画等),呈现了多种方式的汇报。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当然,合作学习要在有交流必要的时候使用,也不能课课进行。

四、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一是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明确目的,作业精、少,让学生做完作业产生成就感;二是完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即做作业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作业。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错误。三是先反复读题弄懂题目要求之后再动笔。关于格式和布局这些都在一年级辅导写作业时就要讲清。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长期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五、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教师要找契机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送别诗”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后,学生对动物的生活方式产生兴趣,就介绍他们读《昆虫记》《大百科全书》。指导学生阅读,实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到来。在古代时期,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在人们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只要人们对特定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投入到该事物的探索当中。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就会体会到乐趣。要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但是,小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在学习上有些小学生就提不起兴趣。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开始,语文又是学生进行其它科目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要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浓烈,探究欲望就越强烈,在课上精力就会更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越来越明确,并受到大部分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形成个人的见解、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感受。教师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讲授者,通过教师灌输所得到的知识不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通过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才会让他们真正信服,并形成长久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去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解读,让学生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但是他们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教师枯燥的讲授不利于他们的接受,但是在自主探究中会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小学生的思想和能力方面出发,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师要多和小学生进行交流,让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爱之情,乐于和教师谈心,和教师产生亲近感。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进行轻松的学习,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问题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想一探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时,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小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小学生的思考,让小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没有一个环节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就会感到课堂教学和自己无关,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事情,自己的任务就是死记知识。如果学生从小就感到学习的无趣,一定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小学生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小学生进行思考。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想去探究,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问题的设计要合理,只有合理发问才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对《猫》这一课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设疑教学。教师先进行课堂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小狗、小兔子、小猫......"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教师接着说:"咱们班喜欢小猫的同学还真不少。那谁能够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喜欢小猫?""因为它能捉老鼠。""因为它能......"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那么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小猫呢?""想。"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好,那么请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并进行思考:课文中所描写的大花猫有哪些特点?大花猫有哪些古怪的地方?"经过老师的设问之后,小学生们们都积极投入到阅读当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高。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不能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更是不符合小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活泼。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的独特性更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色彩鲜艳的图画、让小学生欣赏动漫、并且还可以加入声音。这是传统的教学所不能拥有的。多媒体直观、新颖的教学形式更能够对小学生造成刺激,让他们处于兴奋的状态当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把学生不能想象出来的事物展示给学生。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措施

一、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一)活动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活动情境来进行教学,使得小学生在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语文的学习,同时在活动情境中,小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语文的学习。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进行教学的时候,其中描写的西沙群岛的景色,由于离距离遥远,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在这个过程张,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搜集西沙群岛相关的海岛、海底以及沙滩的图片与视频,使得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当小学生看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之后,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

(二)教材的二度开发

新教材赋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空间非常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凭借。因此.教师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让他们把这些资料相互交流,这样不仅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又如在教学《翠鸟》后,组织学生开一个“鸟类知识介绍会”等等.这些凭借教材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密切地联系了学生生活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极大地丰富了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更多地提供了学生参与与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教材中寻找生活内容

在《颐和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进行过颐和园的游览活动,因此,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将颐和园相关资料的收集交给小学生来完成,在课堂上,小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在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小学生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满足了小学生自豪感与满足感。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需要通过其自身经历以及亲自干物淼鞫,从而激发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入手:一是看看摸摸,在《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个小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一颗杨梅,让小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接触,用口来进行品尝,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获得了真实的知识经验;二是演演说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组织小学生的表演,来将语文教材中的故事生动的演绎出来,不仅能够加深小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以及感悟,并且通过对课文的表演,还能够充分展示自我,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三是想想画画。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让小学生动笔进行绘画,将教材中的内容描绘出来,不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在激励中学习语文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在激励中学习语文,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为了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进行平台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开发以及利用这些平台,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捞铁牛》的教学中,当课堂将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小学生来谈谈对怀丙和尚的认识。当小学生纷纷表达对怀丙和尚赞赏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激励,这样不但为小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巧妙运用激励性评价

在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过程中,可以巧妙的运用激励性评价。在当前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师生之间在情感以及心理层面上的沟通。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重视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利用激励性评价来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诚的对小学生进行赞赏,往往能够带给小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得小学生在保持心理愉悦的基础上来完成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小学生来进行互相评价,包括让小学生对自己是身边的小伙伴进行赞赏等。这种激励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束语

作为小学语文活动的组织以及引导人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激励中学习语文等三方面措施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同时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语文学习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1)累积式学习就。语文的总体知识和能力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宜采用累积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

(2)联想式学习。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学,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而要把分散在每课中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就必须充分展开想象,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直线速进式的方法不适合语文学习。

(3)体味式学习。语文是工具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学科,课文内容不是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接受它的形式,而且接受它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此对这样的学科,宜采用反复体味、领悟、推敲的方法来学习。

(4)模仿式学习。模仿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模仿几乎是唯一的习得方式,在学校语文学习中,模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

2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N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1)加强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2)加强反思。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篇6

关键词:学生;语文;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54-01

长期以来,大部分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与考试制度存在着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反映在:强调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上,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单一, 因此,如何评价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字音学习评价

在识字写字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提出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的目标,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其次,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改革,我们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评价应重在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我们要时常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式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学习评价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与原教学大纲有很大区别:首先,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再去追求“标准答案”。其次,非常关注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加强积累。再次,有关语法知识和文学知识,课程标准不再主张系统地讲授,在各学段都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因此,阅读评价应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对于默读评价,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精读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三、写作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作情感方面的引导,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写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摈弃了原教学大纲中的一些技法要求。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有意淡化文体。在写作规范方面也适当降低要求,小学在第三阶段只提出“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到初中阶段才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要求。 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对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的学生和在文章中表达了真情实感、有创意的学生应予鼓励。

四、口语交际评价

关于口语交际,过去的大纲是把听和说分开的。在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我们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评价

篇7

一、提高教师素养,赢得学生的喜爱

1.把爱的阳光洒向学生

爱是教育的主题,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要把笑的阳光雨露撒向学生,让全体学生淋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我们对待学生要公平,不因学生优而喜、差而厌,而是要一视同仁,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中差生。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有话敢对老师说,想对老师说,使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与互动,让爱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2.注重教师的外在形象

每个人都喜爱美的事物,而厌恶丑的事物,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注重外在形象,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感;要做到言行得体、衣着大方、举止文明,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试想如果教师衣着邋遢、语言粗暴、举止不雅,那么学生就会从心底产生厌恶感,并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带到所要学习的学科中来。

3.提高教师文化修养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钦佩,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强烈的参与欲。

二、优化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导入虽短,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学习的动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优化导入环节,在第一时间激活课堂教学,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1.直观导入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形象可感的直观事物更为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插图、图片、模型、实物、多媒体等来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通过趣味故事来导入新知识的学习,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完全融入故事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中,进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我们要在平时深入挖掘教材,从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故事,并加以重新的设计,以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

4.联系旧知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旧知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对新知的陌生感,从而由旧知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

三、创新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1.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与评价单元,能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合作学习中优生带中差生,通过小组内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达到一致见解。这既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凝聚力,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伟大,感受学习的真谛,从而真正爱上学习。

2.互动探究学习

教学不是知识由教师单线地传向学生,而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知识在教师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与多向传递。通过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与多向互动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多媒体教学法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6-02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推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有动力,而且学到的知识比较牢固。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还会自觉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打好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学更需要兴趣的推动,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谈几点个人见解。

1.利用生动活泼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程的开始环节,导入环节的好坏会影响学生整堂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始,而好的导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是一门较为感性的学科,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这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根据上课的内容,在导入环节可以采用简单直白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明了这节课堂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疑问的带领下带着好奇心学习,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中,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龟兔赛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提问学生,如果乌龟和兔子赛跑,大家觉得会是谁取的胜利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在心中有一个答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会以为兔子会赢。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发现兔子输了,而慢腾腾的乌龟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意料之外的结果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惊奇感,这也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带着验证的求知心理,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不会产生心不在焉的现象。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就会慢慢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不能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语文本就是一门较为开放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死板,对于语文题目来讲,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过于依赖标准答案,以至于学生的棱角都被磨得光滑,因此,教师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讲授课程时,教师要先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或者发表学生的读后感,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在学习中他们渴望被关注,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在当前的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声音和图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抓住和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这一优点,丰富课堂,继而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和图像,相较于中学生,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情感理解能力还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直白的讲解,而有些情感需要学生自身的体会,在这方面,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像和声音去领悟其中的感情,这样能够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也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将课文的内容通过动画片的方式展现出来,相信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情感,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视频的方式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学习的主体,但是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选择项目,能够最大程度的享受活动的乐趣,教师可以利用活动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增长很多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学习打好铺垫。

篇9

一、培养自信,激发兴趣

要切实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学中的多样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教师的语言魅力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融入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交融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屋”。相反,学生和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教师教的课而产生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善待后进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要尊重他们,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情感去温暖他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动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的优点。要把爱心、微笑、激励、耐心、成功与信任带入教室,创造生动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这样一个平台: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安排; 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锻炼; 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也就是说,教师要多给孩子的自、选择权、空间、机遇等,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三、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前3至5分钟给学生讲讲一些精彩的故事,或者一些幽默的笑话,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四、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是无动于衷。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的设置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如: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时,可以针对课题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课文主要讲了小村庄的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试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就会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五、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诙谐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六、时时给予表扬,让温暖激发兴趣

农村的孩子大多忠诚老实,只要教师多多表扬,就会拨动孩子幼小的心灵,学生就会喜欢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鼓励的方法,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随时给予表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认真做好学习评价,增进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通过艰苦的学习劳动之后,总想早一点知道其学习结果如何,还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提问,当场给予小评;作业送交来后,及时予以批改和点评;检测后,对试卷尽快地作出分析。同时,还要利用班级的学习园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展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提醒的是,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教师评分持正确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要避免单纯分数观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教师还应该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和教育作用。

八、利用课间课外的陪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一、培养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预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质量,也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鲁迅先生指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重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边读边划,划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内容,并做上批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理解问题。

三、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促使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教师应多强调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既要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

五、复习的习惯

《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的重要性。因此我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因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六、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读书,利用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德博里说过:“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广泛地阅读,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文学名著、四大名著等,励志书籍、科普读物、文化教育书籍……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帮助他们解决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