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15 15:3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篇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对于我国电子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而提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应用电子;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革,不断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本文首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策略。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主要是以应用为主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应用:一方面,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使得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二,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走入社会和企业。

(二)依赖于教师的素质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对于教师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主体,而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讲解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较强的依赖;第二,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也需要从教师这一方面入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呢,不断地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运用到教学当中,从而能够真正提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人才培养内容更新比较快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来讲,其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使得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并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多的模式选择,从而满足不同学校的不同需求。

二、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策略

(一)需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和优化的重要性,为此可以做到一些几点:第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可以对优化方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更好地投身到优化的过程中;第二,相关学校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并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关条件,例如:方案优化的资金基础、师资队伍基础,还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等等,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进程。

(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教师不仅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需要非常突出。所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更好地运用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第二,人才培养的学校也需要对教师的招聘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给予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

为了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进一步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从而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从企业中了解到对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地进行人才培养;第二,要不断创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能够选择出适合学校或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小结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如何优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策略。相信,随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优化,能够更好地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合适的人才。

作者:熊志成 单位: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创新人才;精英教育;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27-02

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精英教育,而精英人才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因为社会的进步源于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重任,而完成这一重任必须制订合理而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技术路线,如何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一直是我校教学改革的前沿课题和探索重点。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仍须大力发展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发展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个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在良好地完成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更应该担负起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1.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大学的起点就具有很大差异,学生的底蕴、特点、爱好、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不同文化基础学生的培养问题,给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提出了新的难点和挑战。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虽然满足了大部分学生发展的一般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广适性的人才,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对优等生的教育,应该是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更具有创新性的精英教育。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能够受到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培养精英型人才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内涵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九五”和“211工程”建设中,我校形成了以主要服务于“三海一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海一核”特色的人才培养及发展目标。按照我校的全面推进以“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为特征的培养模式,培养满足“三海一核”等国家战略领域需求的一流工程师、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一直是我校的培养目标,也是自动化学院的努力方向。像我校这样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当把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力气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能为中华民族腾飞献身的‘国际化’精英人才”。

3.培养精英型人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已培养本科生3500余人,共有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船舶控制”“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自动化专业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2008年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上有较高声誉的专业。自动化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中“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两个学科为国家“211工程”“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并已列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规划中。目前,学院使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的课程达到42门。6项成果获多媒体课件类校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共有9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正在积极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形成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经过3~5年的努力,学院双语教学授课课程争取达到14门。

精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正需要制订一套适合精英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自动化学院拥有这样一批专业人才和特色学科,必然决定着我院担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重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覆盖面

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在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时,要确定培养行业的领军人物、一流的工程师、具有深厚基础、创新潜质的科学研究人才的目标。培养方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制订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精英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能力、知识、素养等全方位的培养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自动化学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改革。打通专业课程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优化理论教学环节,推进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科研与创新活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合理安排实习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压缩课内教学时间,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科技发展相结合;课程组内教师按照统一的大纲授课,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改革教学模式;更新和完善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考分离;学业评价。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3.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为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自动化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识教育与特色需求相结合,完善专业方向设置;构建课程群(组),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坚持“三海”特色,设置鲜明的“三海”特色课程;推进多媒体、双语课程建设,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本科教学,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发挥科研优势,坚持科研支撑教学;明确奖励办法,量化激励机制;完善约束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使面对学生的教师始终是最优秀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全面评价课堂教学。制订学生评教指标,改善教学质量。

4.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科学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精英人才的培养起重要的推动和导引作用。精英人才培养富有创新性,也具有不确定性,过于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学术自由和精英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科技竞赛等举措来推进精英人才的培养。

根据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理念,结合人才需求方向,自动化学院针对自动化学院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建立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为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以此为基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以来,获得了显著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篇4

【关键词】招录培养体制 公安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93-03

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需要,可有效地检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校局合作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人才质量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评价的科学性又基于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即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应建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正如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准确反映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以下简称招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用于引导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特殊性

当前,大部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只是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调整,缺少特色项目的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评价特色教育的结果不够理想,评价体系应有的导向功能被弱化。

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有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其特殊的要求。例如,要求“以政法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公安院校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特殊性。这种公安特殊性表现在,以围绕公安队伍建设大局,重点从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部队退役士兵中选拔人才,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公安人才,为基层公安机关关特别是中西部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市)级以下基层公安机关提供所必须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是依据2008~2014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相关文件。本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3个层次,包括对学员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等多方面的评价,保证体系指标全面、精确、有效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公安工作应用型、实战型的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所含评价要素应体现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条件、活动、管理和结果,应全面准确,针对性强。指标、观测点、分值、权重科学合理,评价方法可行。

(二)方向性原则。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相关规划,对评价对象应具有导向作用。

(三)特色性原则。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等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又互为补充。体系应有特色、有创新。

(四)标准全面性原则。由于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学员通过公务员考试已经获得“准警官”资格,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因此对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就不能仅限于学校层面,而应该扩展到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涉及多个层次和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和实现该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于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萨第(T. L. Saaty)教授提出,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多目标属性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在于具有系统性分析、 简洁实用等特点,即能够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为多目标、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四个步骤: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计算单层次权重、层次总排序及权重。

(一)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分为3个层次:最高层为目标层A,即招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该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应用 AHP 所要达到的解决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的目标;其次是准则层,包括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然后是因素层,分别是:政治素养 、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公共基础知识、公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警务专业技能、警务基本技能和警务创新能力等共10个元素。如图1所示:

图1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建立这中两两判断矩阵,是通过对所研究问题的分析,按照是否具有某些特性,对问题中包含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纳并成组,把这些因素之间的这种共性看作系统中新层次中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本身也按照另外的特性组合起来,形成更高层次的因素,并按此方法,直到最终形成单一的最高层次因素。

通过设计AHP 调查表,邀请公安院校专家、公安院校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即基层公安机关若干人开会讨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对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判断,并将讨论结果按照调查表要求填写,以期使最终的权值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调查表主要是使用 Saaty 教授创造的标度表构成判断矩阵,如表1 所示。

表1 判断矩阵

A B1 B2 … Bn

B1 B1/B1 B1/B2 … B1/Bn

B2 B2/B1 B2/B2 … B2/Bn

… … … … …

Bn Bn/B1 Bn/B2 … Bn/Bn

在层次分析法中,通常采用使任意两个方案于某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来得到定量描述,从而使得判断定量化。

对单一准则来而言,对两个方案的比较总能得出相对的优劣结果,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如表2所示。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标度的含义

1 两因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稍重要

5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7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强烈重要

9 两因素相比,一个比另一个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然后,按照图1的层次结构,应用萨第教授的表度法,通过对学校教师、上级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按照判断矩阵的生成方式和结构特点,建立该评价体系的各个层次的比较判断矩阵。

(三)计算单层次排序权重。具体如下:

第一步,根据调查表意见,比较各层次指标间的重要性,得出判断矩阵。

第二步,采用和积法计算判断矩阵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1.将判断举证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

2.将每一列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举证按行相加为:

3.对向量W=(W1,W2......Wn)t归一化处理:

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的近似解。

4.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选定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3。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公式为:

表3 示例对应值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第四步,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判断矩阵所得值是由填写调查表者个人依据个人经验判断做出的,难免片面或失真,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因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若CR0.1,则不具有满意度一致性,需要重新给出相对重要性评价,直到CR

通过计算得出判断矩阵A、B1、B2、B3的CR值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断定它们均为有效矩阵,并把其λmax、CI、和CR的值填入表4至表7。

表4 目标层相对应一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A2 B1 B2 B3 WA2 一致性检验指标

B1 1 2 1 0.4 λmax=3.0

B2 1/2 1 1/2 0.2 CI=0

B3 1 2 1 0.4 CR=0

表5 人才培养前端控制相对应二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B1 C1 C2 C3 C4 WB1 一致性检验指标

C1 1 2 3 3 0.45467 λmax= 4.01036

C2 1/2 1 2 2 0.26305 CI=0.00345

C3 1/3 1/2 1 1 0.14114 CR=0.00384

C4 1/3 1/2 1 1 0.14114

表6 目标层相对应一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B2 C5 C6 C7 WB2 一致性检验指标

C5 1 1/2 1/4 0.14286 λmax=3

C6 2 1 1/2 0.28571 CI=0

C7 4 2 1 0.57143 CR=0

表7 人才培养反馈控制相对应二级指标两两重要程度比较

B3 C8 C9 C10 WB3 一致性检验指标

C8 1 4 3 0.61962 λmax=3.10927

C9 1/4 1 2 0.22435 CI=0.05464

C10 1/3 1/2 1 0.15603 CR=0.09420

(四)层次总排序。综合各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准则指标和因素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填入表8,构建出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表8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因素层(C) 各因素指标权重

招录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素质(B1) 政治素养(C1) 0.18187

职业道德C2) 0.10522

身体素质(C3) 0.05646

心理素质(C4) 0.05646

理论知识(B2) 公共基础知识(C5) 0.02857

公安基础知识(C6) 0.05714

专业知识(C7) 0.11429

职业技能(B3) 警务专业技能 (C8) 0.24785

警务基本技能 (C9) 0.08974

警务创新能力(C10) 0.06241

四、结语

建立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的统一,可以较为客观反映学员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支持。

从公安院校培对招录培养学员的培养重点来分析,从准则层可以看出,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最为重要,然后是理论知识的培养;分析因素层可以看出,培养学员的警务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最为重要,其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警务基本技能,接下来是警务创新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应用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既可以做横向比较分析,也可做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一方面可以对不同公安院校培养所培养的学员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比较不同学员间的差异,使学员明确努力方向。纵向比较分析,是同一院校对不同年份的学员进行评价,综合比较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的变化,从而找出存在问题,及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措施。

总之,建立招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实现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的统一,可以较为客观反映学员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对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黄景容.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3]徐安兴.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4]吴大亲,么文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5]宫毅.关于制定公安院校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9(5)

[6]林华瑜.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公安教育,2009(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Z174)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物流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促进物流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是获得经济进步的重要前提,物流行业不仅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大有帮助,而且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对物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前提下,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高职院校则面临着如何培养优秀物流人才的巨大挑战。

一、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要寻找高职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举措,首先要了解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现状,从现状出发,扬长避短,从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寻找突破点进行有效的物流人才培养。下面是本文总结出的我国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希望对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事业有所帮助。

1.目的不明确。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目的不明确是其最主要的不足,目的不明确指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对自己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了解,物流有很多个环节,物流人才也有很多类型,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了解自己需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物流配送方面的技术型人才、物流仓库管理人才还是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教学目的,才能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而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人才的时候,正是由于目的不明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把抓,将与物流相关的信息都不加选择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时没有侧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有基本知识都大致扫一遍,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虽然使学生对物流体系有一个大概印象,但对具体的物流知识却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利于提高物流人才的质量。

2.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高职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课程设置不合理。据了解,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学校对物流专业并没有十分严谨的课程设置,甚至在一些院校,物流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等商业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都包括了商务英语、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十分不合理,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并没有完全凸显出来,这对于培养优秀的物流人员十分不利。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身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针对物流专业的特点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效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还体现在教材上,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物流专业的教材更新速度十分缓慢,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物流行业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很大影响,导致学生在接受完学校的知识走出校门时带有较多知识盲区,使学生在进行工作时面临更多压力。因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将是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3.缺乏特色教育。缺乏特色教育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要想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改变教学乏味这一现状。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更多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偶尔可能会有一到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渗入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较少,导致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教育乏味缺乏特色使得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和专心程度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到物流人才培育的效率。缺乏特色教育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落后是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特色教育的最主要原因,这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教师水平,通过解放教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的个性化水平。

二、工学结合培养高职物流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工学相结合,通过结合工学来培养高职物流人才,而寻找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就要了解工学结合的概念,认识到结合工学培养高职物流人才的重要性。

1.工学结合的概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校企结合”教育模式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让学校、学生和企业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利用企业资源紧跟物流技术的进步,从而大大缩小知识盲点,这对于提高学校培养物流人才效率和确保物流人才的质量很有帮助。

2.工学结合培养高职物流人才的重要性。结合工学进行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企业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很有帮助。物流是一门重理论更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在进行物流知识学习时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落实到实践,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在学校学习到理论知识后运用于企业的实践运用中,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家庭生活水平较低的学生还可以从中获取劳动报酬,缓解生活压力。另外,对于学校来说,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校节省一大笔教学基金,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进行物流实践的场所由学校转换到企业,学校从物流实践的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节省下来的资金就能用于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材等方面,使物流人才培养的事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工学结合”模式也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收益,首先,在校学生的劳动报酬要比社会人士低得多,在报送员、报检员等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岗位,企业任用在校学生能够为企业节省更多资金,另外,企业也可以从学生工作时的表现挑选出较为优秀的物流人员,节省招聘所用的费用。

3.工学结合培养高职物流人才的必要性。高职学校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时展潮流的推动下,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工学结合培养高职物流人才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其必要性。另外,工学结合培养物流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行来说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工学结合培养物流人才能够在节省学校教育基金的同时有效提高学校培养物流人才的效率。因而,从结合工学培养高职物流人才的必要性出发,高职学校在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工学结合,要在校企联合的过程中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了解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及结合工学培养高职物流人才的重要性后,如何利用工学结合进行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育现状的分析,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以下几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措施,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事业有所帮助。

1.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企业合作,学校在结合工学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不能因“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要求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综合水平较高的企业,在与企业进行合作之前对企业有一个充分了解,首先最基本的是要确保学生实践的安全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另外,学校所挑选的合作企业要有较为完善的物流系统,只有物流系统较为完善的企业才有学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生在进行物流实践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报酬,这样不仅能保障学生的劳动,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达到培养物流人才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是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培养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做到这一点,基于工学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才会成为可能,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才能获得更大进展。

2.制定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要想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培养更多物流人才,就需要在教学前制定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择合适的企业实践岗位。物流行业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从业人员(如送报员、调度员、司机等),这些从业人员的工作虽然有其共同之处,但不同的职位有其不同的特征,高职院校要在了解不同从业类型的前提下制定教学方案,在安排实践课程时做到大同小异,即针对不同的职位安排两到三周的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而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学校也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沟通,力图让企业将学生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是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物流人才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在保证学生学习到基本理论的同时使其掌握不同职业的工作特点并通过实践加以巩固,才能促进物流人才培养效率的提高。

3.提高师资力量。据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的培育中存在着缺乏特点的缺点,本文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息息相关,因而,提高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师资力量的高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效率。高职院校在基于工学结合培育物流人才的过程中提高师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安排其进入合作企业进行观察和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另外,学校也可以与合作企业商议,安排合作企业中已经退休的且物流系统理论知识较为完善的员工进校兼职,该类员工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将物流专业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校也可以让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增加其实践机会,使其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映理论。

四、结语

篇6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条件

(一)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包括服务外包产业涉及的众多领域,如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领域。在国家大量发展服务外包的背景下,企业对各种人才的岗位需求是十分急迫的,在这些领域中处于低端的岗位通常由高职学生即可担任,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必备的资源优势和合作意识

作为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应向服务外包企业客观的展示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资源优势及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得到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可。在获取企业基本用人信息的基础上,学校应主动走访服务外包企业,以进一步确定企业的人才结构及岗位需求。通过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了解,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办学优势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三)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的“订单”

校企双方应深入研究合作意向,做到资源优势互补校企共赢。在对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从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资源优势互补及校企共赢的角度出发,选择确定签单的服务外包企业。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订单班”培养周期。在明确了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科学设计双方的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即可签订正式的合作“订单”。

(四)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对企业提供的服务外包岗位工作内容进行重构,企业的岗位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首要条件,所以其岗位的技能要求就是“订单式”培养应明确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按照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岗位技能优先,外语计算机为基础,注重人文修养企业文化教育。

(五)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过程中,要求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但要熟悉服务外包理论和实务,而且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辅导能力,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以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教育效果的实现。

(六)具有较高“订单”热情和意愿的学生

在校企双方签订服务外包“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后,应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订单班”学生的选定工作。企业派员向学生全面介绍服务外包企业的基本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激发学生参加“订单班”的热情。应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并经过考核确定“订单班”学生,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协议,作为“订单”的补充,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

(七)功效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要按服务外包岗位的要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按照服务外包企业实际岗位的特点进行建设,并按照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能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体验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流程及职业要求。同时,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其真实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及浓厚的企业文化,这一切都是在校内进行实训时所不能完全模拟的。

(八)严格的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施管理

为保证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的质量,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应共同保证“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进行,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授课内容及技能培训的管理、学生的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

(九)培养结果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是检验“订单班”学生技能水平的最终标准。应按照不同阶段实施对学生的考核,最终录用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考核可包括阶段性考核、上岗考核及顶岗实习考核。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模块教学任务后,最后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总的考核验收,被录用的学生,即可作为“准职工”进入服务外包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十)良好的“订单班”学生反馈评价机制

为保证培养的人才质量,学校及时做好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调查,了解服务外包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其岗位的认知程度、技能适应程度、学生的收入状况及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以便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根据反馈结果,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会同企业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二、“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支持条件

(一)政府应制定政策,搭建为企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平台

政府应积极搭桥为学校了解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情况提供渠道,在学校对拟合作企业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更详尽的企业背景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同时,政府还应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说明校企合作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本节约优势及其他益处,使企业乐于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所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政府还应落实相应的宏观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

(二)学校应主动调整,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满足市场需求的灵活性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建立。学校要积极探索为服务外包企业接受的较为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开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班”。企业由于其经营活动特点决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保持一个均衡的水平,特别是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特点决定其人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必须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应主动出击寻求“订单”,根据不同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开办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培养周期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订单班”。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是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是否继续再向学校发出“订单”的关键,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灵活性也是服务外包企业是否再发“订单”的影响因素。

(三)企业应及时人才需求信息

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在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为国家整体利益考虑。一方面为满足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为国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国家为了支持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政策,服务外包企业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照顾。在企业得以发展的同时,服务外包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服务外包作为我国新兴的产业,在安排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企业要承担其这份社会责任,积极分析自身的岗位需求,及时向社会公布用人信息。

(四)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岗位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要通过宣传使学生认识到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较早的具有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使学生较早的具有职业认同感。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宣传发动工作,明确学生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并且实行的是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的原则,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选择学生,学生同样也可以选择企业。同时在“订单班”中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不容忽视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及时淘汰不符合培养目标及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对其他学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但我们必须注意加强对被淘汰学生的管理,及时进行必要的疏导,重新帮助学生制定新的职业规划,为获取新的工作机会做准备。

(五)加大对服务外包的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要加大力度宣传对服务外包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巨大作用,宣传服务外包企业为我国基金增长的贡献率,宣传服务外包人才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贡献和服务外包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对“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实施进行科学的论证,使学生“订单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实现“宽基础”的培养增加就业机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全社会认识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对发展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作用,加深社会各界对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在安排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加快培养我国的服务外包人才,高职院校和服务外包企业要共同努力积极创建适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培养我国急需的服务外包人才提高强大的支持条件,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7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62-02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从2011年开始招生。三峡大学于2012年首次招收本专业学生。目前,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3次修订。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线,构筑相应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该思路对于国内高校制订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特征

目前,在已开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偏重于物理与器件,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开设在物理学院;有的高校偏重于化学与性能,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开设在化工学院;也有的高校偏重于材料,注重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开设在材料学院。三峡大学是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所在的材料与化工学院具有较强的服务地方材料、化工行业等特色。因此,在前期制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较多考虑了本专业学生服务地方新能源相关产业的需求。在制定相关理论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的厚基础、强能力和志向远大,适应社会需求且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主线

在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国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认真听取了企业的基本需求,以及企业关于学生企业实践、毕业实习结果的反馈。结果发现,我们所指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课程体系为主,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开设了相关的实验环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现,实验环节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的应用,实践性不够;第二,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本身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各理论课程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在课程设置及各课程开设先后顺序、侧重点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通过深入思考及广泛交流,我们发现,所培养的人才滞后于企业需求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基础理论,但实践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而且基础理论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从实践中产生的经验、知识成为固化的基础理论往往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实践过程,这使得现有成熟的基础理论必然会滞后于现有的实践需求。有效衔接高校理论课程体系与社会实践需求是减小这一差距的必然途径,这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不断修订和完善。

目前,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缺乏可靠的指导思想及主线。本文中采取以综合实验为主线进行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设计,所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可以有效的将各理论课程体系衔接起来,增强各理论课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得各门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顺序以及侧重点可以完整的统一起来。其次,综合实验可以有效衔接基础理论知识与企业需求,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快适应企业的具体工作,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再次,以综合实验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效结合多门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

经过多次修订,逐渐形成了以材料制备综合实验、材料性能综合实验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1)通识核心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2)素质拓展课程包括:科技普及与知识拓展、文艺欣赏与人格熏陶、公民教育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等综合素质。(3)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Ⅰ、线性代数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大学物理Ⅰ、物理实验Ⅰ、机械制图Ⅲ、新能源材料专业概论,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物理、机械、材料方面的基本素质及能力。(4)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科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热工基础、电工电子学、无机材料合成基础、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注重培养学生在新能源材料制备、表征,器件制备、组装、性能测试,等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5)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化学电源工艺学、热工设备、光伏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材料制备综合实验、材料性能综合实验、新能源材料认知实习、企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设计、储能材料与器件必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相关方法及工艺的掌握。同时,涵盖大量选修课程,注重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目前,已经形成体系特征鲜明、素质拓展贯穿各培养环节的课程体系。

四、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的厚基础、强能力人才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大一新生开始,设置了新能源材料认知实习,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发展概况的了解及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开设了系列实验环节,通过课程实验方式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进行实验动手操作之后,进一步安排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实验操作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能力,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具体转换,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最终,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安排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具体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研发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经过不断优化,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专业实验课程、认知实习、企业实践、毕业实习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主线,实践教学贯穿始终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各学期分配如下。

五、结论

通过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相关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广泛了解以及对学生参与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进行及时反馈,提出了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线的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为主体的理论课程体系,贯穿其中的综合实验、实践环节。以综合实验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不仅可以有效的将理论课程体系衔接起来,增强理论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可以有效缩短基础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与间的差距,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对于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篇8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通常称为校本部)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一般认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在创办初期,这类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新制二级学院”,俗称“三本”,对校本部的“依附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作为三本学校,其学生的培养在理论上要弱于一本、二本,强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而在实践环节要强于一本、二本,弱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因此,在保证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素养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必然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办学特色的关键,同时独立学院由于先天形成的与校本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诸方面均与校本部存在很大的雷同,即使其在以后的变革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较明显的“母体依赖性”,使得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对于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2从市场营销专业层面来看

市场营销专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过程日益发展起来的、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性专业之一。据资料显示:自2002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历年高居用人单位榜首,是生命力旺盛的“朝阳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要求与其他非应用性专业或弱应用性专业相比,更突出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与校本部严重雷同,缺乏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与规格尚难以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使得近来人才市场呈现企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尚未满足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同时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从专业角度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对于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意义深远。

2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分层次、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本科教育进一步细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应用型大学三种类型。独立学院应该处在教学应用型大学这一位置。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单一,且陈旧落后,大部分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采用3年半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用半年时间从事毕业工作环节的“3.5+0.5”人才培养模式,因其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薄弱,不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性,无法实现与企业无缝接轨,学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高校教育的以上弊端,为企业培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而提出的。这种培养模式非常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强、对营销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学科特点,是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办出亮点、形成自身优势的最佳选择。

2.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与校本部高度趋同

一是受独立学院与校本部之间的“母子联系”影响,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长期沿袭校本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虽然近年来一些独立学院意识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需要主动变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但由于独立学院对校本部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在制定及修订过程中,尚未完全突破校本部的大体框架,新修订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总体上与校本部仍有很大趋同性,因而未能体现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特色与亮点。

二是新制定(修订)并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尚未很好地突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独立学院是依托校本部兴办的二级学院,因而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方面,既与一本、二本有明显差别,又与高职高专类学校有明显差别。一般来说,独立学院作为三本学校,其学生的培养在理论上要弱于一本、二本,强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而在实践环节要强于一本、二本,弱于高职高专类学校。这样,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应达到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3缺乏高质量的实习基地

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实习基地,是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首先,实习基地应成为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实习基地是承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环节得以保证的依托。第二,实习基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中与实验室、图书馆同等重要的三大支柱之一。第三,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深远意义。第四,实习基地也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园地。实习基地具有单学科和纯理论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我国独立学院大多办学历史较短,运作机制不健全,与社会各界联系相对较少,或受地域限制,加上在实习基地建设资源上与一本、二本及兄弟独立学院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一次独立学院专业实习基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

2.4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业实验室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试验的场所,是直接为学科和专业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与开发、专业培养与证书教育服务的教学辅助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注入建设资金,购置相应的实验设备及软硬件,配置相应的实验场地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因此,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对独立学院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不少独立学院因为资金投入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提高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对策思考

针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独立学院除了在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要推陈出新、突出特色外,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环节应有所创新。

3.1采用“3+1”教学模式

鉴于“3.5+0.5”教学模式的弊端及“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独立学院应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与质量。借鉴一些高校的成功做法,独立学院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理解“3+1”教学模式内涵基础上,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3+1”教学模式下的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3+1”教学模式下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完善课堂实训、模拟教学实训、综合实训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营销专业实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基础,以校企联合为手段,协作就业为目标,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各种实践基地,探索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双证制等多种指向就业的教学手段,形成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

3.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突出独立学院特色

当前,社会在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性特征的同时,更加要求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特征。要正确把握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变化。从专业特征来看,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应用性特点要求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到主干课程的设置,应重点开设符合该专业人才的职业以及行业要求,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应用型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须在构建经济、管理、法律等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营销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设置;同时,还要反映学科发展新趋势、增强国际意识。市场营销是发展较快、受国际化影响较大的学科专业,考虑这些因素,需设置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并不断加强国际商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触摸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

3.3建设一批数量较充足、质量较高的实习基地

针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独立学院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根据情况采取建立自营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目前,随着独立学院新校区的落成,在校园内设有商店、超市等经营场所,可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习提供平台;同时,独立学院要与企业加强沟通,针对企业的需要,在互利合作原则下,协商共建实习基地。按照岗位要求,调整并细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开展各种营销模式训练和生存训练,进行市场调研,积极参与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各种营销的手段。

3.4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市场营销实训是市场营销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性操作环节,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树立学生的营销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学院应按照“管理先进、设施齐全、运作高效、服务专业”的要求,大力建设市场营销实验室、国际商务实习实训室及电子商务实习实训室;同时,可成立市场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两个校内学生专业学习交流、能力拓展和锻炼的平台,并安排专任教师担任协会指导老师。

篇9

关键词 新闻教育 专业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8

News Education Reform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PENG Guang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started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clear dir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current problem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reform; talent training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闻传播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实施新闻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所有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正视的工作任务。新闻教育到底该如何改革,应该怎样改革是全体新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任何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坚持国家政策导向,这是确保改革项目健康有序推进的根本前提,新闻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主要从新闻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解读着手,在明确新闻教育改革政策方向的基础上,剖析和反思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探寻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与科学方法。

1 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导向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试图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新闻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引下运行,而且也在专门的新闻改革政策指引下推进。大体政策框架如下:

第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政策。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第二、新闻教育改革专项政策。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都纷纷启动了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是对全国所有高等教育专业提出根本性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虽然以上教育改革政策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有高等院校和本科专业都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新闻专业改革的基本背景与主要导向。

2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上,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大体情况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无论是老牌的新闻传播专业还是新兴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不多不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过多。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门数都在40门(学校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除外)以上,存在着一种泛而不精的现象。①(2)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不高。新闻学专业是一直以来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但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只占课时总数的15%左右,②专业技能课程不仅开设门数不够,而且开课课时也严重不够。(3)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缺失。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新闻学课程为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开设不到位,基本上只有一门“网络新闻学”或“新媒体概论”作为代表,其他新媒体传播实务课程仍然空缺,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实践教学师资紧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这是需要以拥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为前提的,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共识。但实际上,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既具有新闻实践工作经历,也具有新闻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到30%,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者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符合国家新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陈旧。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平台之外,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新闻院系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阻碍重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不根本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没有在根本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仍然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3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实际上,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存在两个着力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新的新闻传播业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培养能够在泛媒体行业从事传播策划、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人才就业门路。新闻学专业已经不能局限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可以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和自主创业,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第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过于宽泛,“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体现“专业性”是本次修订人才培养规格的着力点,具体规格设定如下:(1)具备基本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具体涵盖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2)具备良好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专业技能。(3)具有较好的媒体传播策划能力,能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需要独立策划和组织实施传播活动。(4)具有良好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创业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现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新媒体传播类技能课程。在原有传统新闻传播类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开“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传播策划”、“数字期刊编辑”、“新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比例。在适当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门数和课时,保证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间。第三、增加专业相关创业引导课程。开设“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传媒产业经典个案评析”等与传媒产业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人才交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新闻单位挂职和进修,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对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给予奖励,还可以利用人才交流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收媒体业务骨干来校兼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源头上预防“因人设课”的固有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该开的课没人开,不该开的课重复开”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语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改革的要点,也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难点。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和传播行业发展实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依托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符合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创业孵化基地。第二、立足于“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以赛促学”工程,把竞赛参与纳入学生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项目,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了有用”和“学了能用”。第三、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路径。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建立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但真正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的比较少,未能实现预期效益。因此,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必须从把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重点。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

注释

① 肖灵.对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新闻爱好者,2013(10):84.

篇10

【关键词】人才强企战略;推进;技能队伍;建设;发展;培训

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完善技能型队伍建设的强化,需要企业基于职业能力建设为中心,做好技能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等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促进企业内部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一、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的意义

(一)是当前形势的需求

社会企业每年都会制定人才强企推进战略,并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方式,优化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而为人才强企战略点明的方向,同时也为战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

当前多数企业属于技术密集或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以及服务的普遍性,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精、尖人才,才能使企业生产力发挥更大效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所以,做好企业的人才强企战略推进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二、做好技能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使技能人才重要性在公司发展中得到发挥

(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度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紧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师父教徒弟、宣传部门的知识普及,提高培训中心的作用,利用联合培训等方式,强化企业人才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招聘培训导师的方式,提高培养效果。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公司战略发展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大对包括基层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合格的技能人员。

(二)基于企业为中心,开拓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技术人才建设状况,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国家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合理的技能人才配置标准,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指导。

(三)让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及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把其放入企业发展大纲中。企业还要根据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上岗及技能培训工作,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另外,政府要支持企业实行师带徒制度,利用交流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等形式,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要将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放入年终业绩考核当中,从而提高各部门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推进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企业同意后,员工可参加脱产培训,企业在此期间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培训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及激励制度。

(五)强化管理

积极开展专业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于申报中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一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高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二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技师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三次本专业培训经历。

(六)建设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基地

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使培训中心基地得以发挥使用价值,实现高效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对培训中心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基于能力、业绩为向导,优化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交流机制等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机制。从而打破年龄、资历、身份等约束,实现基于职业能力为向导、业绩能力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综合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另外,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严格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二)创新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能力考核等办法

通过开展企业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并增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强度,保证新员工得到学历证书的时候,也可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三)开展技能经济大赛

企业可根据自身状况,安排不同部门、岗位的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比拼,从而锻炼人才的实践能力,并从获胜选手中选拔有潜力的人才进行深造、培养。

四、确定高技能人才聘用及激励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基础管理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的建立

深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胆运用高技能人才领路制度,让高技能人才在重大技术改革、项目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研究探索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公司发展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福利、带薪休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放宽技能人才评价的年限,鼓励突出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方式。

(三)完善技能人才基础性管理工作

一是重视高技能人才理论分析、研讨,完善技能人才培训统计及用量预测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系统,完善企业远程课堂建设,做好技能人才远程培养、培训技术的研究与使用;三是加快技能人才及技能成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四是加快编制和修订职业技能大典,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五是组织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六是加强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和技能型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更好社会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