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动机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动机理论

篇1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外语学习 理论 建议

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语言教学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是众多个体差异因素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它是教师争取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外语学习的动机强弱、动机类型都与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有直接的关系。

一、 动机的定义

虽然“动机”一词在外语学习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对于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观点。加拿大心理学家 Gardener将动机定义为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的学习某种语言的努力以及在此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1]。Dornyei把动机看成是由诱因引起行动,并且该行动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可持续下去,直至达到预定目标[2]。William认为动机是认知和情感的激发,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这种激发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一段时间内从脑力上和体力上不断地付出努力[3]。我国学者张爱卿在总结了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及中介调节作用。他将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如需要、本能)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赏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内在动力[4]。由于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动机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但对于动机的定义有几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1.学习语言的目标;2.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作的努力;3.这种努力的持久性[5]。

二、动机的分类

Gardner和Lambert两位学者把外语学习的动机分为两种: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所谓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喜欢并欣赏所学的外语并对与所学外语相联系的群体和文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有很大变化。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目标语是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考试、获得某一职位,或为了获取目的语国家的信息,如阅读科技文献等。一般来说,工具型动机的特点是学习者希望通过外语学习的成就获得一些实际和具体的东西。研究表明, 学习者具有上述两种动机都能促进其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但工具型动机受不断变化的外部压力的影响与融入型动机相比,效果不如融入型动机明显。Gardner和Lambert基于社会心理学对动机的分类对研究学习动机影响重大。但这种分类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Gardner和Lambert只把外语学习动机放在社会和文化的宏观环境之下,没有明确地说明外语学习动机还受其他诸如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分类方法只考虑了社会大环境,而忽略了学校和课堂情境等具体环境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6]。

20世纪90年代,匈牙利学者Dornyei摆脱了Gardner对学习动机两分法的束缚, 在吸收了主流动机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三层学说。该学说从语言层面(language level)、学习者层面(learner level)和学习情景(situation level)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强调动机受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并由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语言层面即学习目的(来自Gardner的融合型和工具型学习动机),包括与目标语自身特点相关的各种取向和动机因素,如文化、习俗和该语言的实用性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外语学习者决定学习目标并做出合适的选择。学习者层面是指外语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任务中的个性特征,其中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成就感是指学习者想在人们的心目中赢得较高的地位,博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好评和赞扬。自信心则由语言焦虑、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价、结果归因和自我效能构成。学习情景层面涉及三个动机组件。这三个动机组件分别是与课程相关的动机组件、与教师相关的动机组件和与学习集体相关的动机组件。所谓与课程相关的动机组件指的是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任务等。与教师相关的组件包括教师的个性、行为及教学风格等。与学习集体相关的动机组件则与学习者所在的学习小组的集体动力有关,如集体的学风、集体荣誉感、团体目标及凝聚力等。

Dornyei 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学说包括了Gardner的融合型和工具型学习动机理论,并将学习动机与课堂教学相联系, 指出了教师可以从语言、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三个层面探索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的可行性,具有实践价值。

三、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1.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涉及外语学习的目的。根据Gardener的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理论,这两种动机都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就学习目的而言,目前国内的学习者以考试、择业、深造等实用价值为代表的工具型动机较为普遍。笔记认为教师应鼓励学习者有意识地培养外语学习的工具型动机,并结合这一动机,引导学习者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学习外语,逐一实现所订计划,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因势利导,通过欣赏电影、音乐等手段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并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习者认识到学习目标语的价值,进而逐渐对该种语言产生兴趣。通过帮助学习者从工具型动机向为融合型动机的转化, 使学习者逐步确立主导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变得更需要学习,更乐于学习,使外语学习动机更持久、稳定。

2.学习者层面

笔者认为从学习者层面激发动机,在语言输入时要循序渐进,以激发学习者的自信心。在这一层面,自信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自信心越足,学习动机越大,学习效果越好。如果学习者在接收、输出语言时总是遭遇失败,语言学习的挫败感,必然会使其丧失自信心。根据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当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够被理解。这样的输入,一方面使学习者有勇气去接触未知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经过努力后能完全理解语言知识,在接受语言信息时,同时能感受到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满足其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当学习者自信增强时,教师可适当提高语言输入的难度,让学生处于输入-成功-再输入的过程中。其次,学习者的语言成就感常常来自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及时、合理地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作出评价与反馈, 对学习者要多鼓励、多赞扬、少批评。积极、肯定的评价有助于学习者提升自我评价,树立对语言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3.学习情景层面

根据学习情景层面涉及的动机组件,笔记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①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应重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充分利用教材,但不囿于教材的限制,适当对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增减、调整, 丰富教学内容,让学习者感受到获得大量信息的满足感,同时要将教材的趣味性、时效性与实用、实效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组织外语教学。②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施动者。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人的因素,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关心每个学习者的发展,教会学习者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者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③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愉快、融洽、互助的学习集体,使学习者在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中敢于开口,乐于参与语言交流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交流交际空间和氛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

四、结语

尽管Dornyei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学说从语言、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三个层面探索了激发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可行性。但是影响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和课堂教学艺术等。因此,激发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也因人而异,多种多样。

参考文献:

[1]Gardner R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85:28.

[2]Dornyei 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98,(3):117-138.

[3]Williams M,Burden R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Cambridge:CPU,1997:46-13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52.

篇2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习动机理论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在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引发学习动机的因素,按其来源与学习者自身的关系,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由学习者学习活动以外的外在诱因激发的学习动力,是由外部环境中一些人为的影响引起的,如老师、家长的物质性或精神性的奖惩。布鲁纳认为,“凡是用等地来代替理解奖励的地方,很可能一旦不再用等地来奖励时,学习便告结束”。虽然外部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学习缺乏累积性和持久性,学生一旦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学习活动便会停滞下来。

内部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激发的一种学习动力,是由学习者好奇心的满足和胜任力的获得等内部奖赏引发的。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就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动的东西。报偿本来就存在于学习活动结束时的成功之中,或者,甚至存在于学习活动本身之中”。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便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无须施加外在的奖赏激励。

与外部动机相比,布鲁纳更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他认为外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没有内部动机长久,外在的奖励是多余的,至于用赏罚等外部刺激引诱学生学习的方法,效果非常有限,且不能保持长久。能够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内部报偿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布鲁纳认为,内部动机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即好奇心、胜任的内驱力、自居作用和互易性内驱力。

(一)好奇心

当学生接触不明确的事物或新奇的现象时就会引起好奇心。好奇心能够驱使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以获得满足。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二)胜任的内驱力

胜任的内驱力亦称获得胜任力的愿望。任何学生都有渴望取得成功的愿望,学生在通过努力,成功达到学习目标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使他们自信、自强,对将来的学习活动更加有信心。

(三)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即学习模范人物的意向。模范人物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在学习模范人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快乐。布鲁纳特别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四)互易性内驱力

互易性内驱力即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在班级集体里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都不希望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种外在需求一旦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就会驱使学生努力学习。

二、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部动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布鲁纳有关内部动机的论述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主张通过“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具体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如介绍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及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实例,也可以适当介绍物理学最新发展成果等,增进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富有趣味性,值得学习。如在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可引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观看相关视频等途径共同重温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艰辛过程,体会伽利略精妙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或期望不一致、相分歧或矛盾时,就会产生好奇心。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引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好奇心的刺激物,如一些新奇的、出乎学生意料的物理问题和物理现象,创设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迷惑的物理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但又与他们已有观念相矛盾的物理现象,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好奇心和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欲望。比如,在学生看来,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教师可以做自由落体演示实验。当学生看到质量大的和质量小的物体同时落地时,感到非常奇怪,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急于弄清楚问题的缘由。这时候产生的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

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是与学生已有观念相冲突的,是出于学生意料之外的,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把物理知识以新奇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估计新的刺激出现时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做好应对准备。

(二)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认为激发内部动机的一个关键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完成对本身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材料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发现能够获得对自我能力的认同,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从中获得自我奖励。

在物理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发现方式学习物理知识,首要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出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内在学习动机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才能通过发现去学习物理知识。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过去的“牵着学生的鼻子学习”变为 “引导着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可以把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物理规律的推导过程、探讨物理问题不同解法及动手做实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包办代替式的教学方式,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合作、思考、练习等主动学习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其次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师生关系。积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情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渲染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各种表情符号表达对学生的关怀,如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等,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激起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慢慢建立起来。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领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分析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规律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制定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努力——结果联结

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生都有获得胜任力的愿望,亦即都有追求成功的意向。学生在成功实现学习目标后,能够体验到较强的学习能力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较强的信心,这种自信心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时,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制定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努力的方向。明确、适当,是指学习目标是具体的,是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适当挑战性的,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制定挑战性稍高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吃得饱”;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制定挑战性较低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吃得好、消化得好”。总之,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尽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一致,只有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 比如在学习了动能定理以后,可指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做一些难度稍高的题目,如多过程问题。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可指引他们尝试解决一些单过程问题,比较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此类问题的异同。

除引导学生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以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那些难度较高的内容,不要搞一步到位,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分成难度稍低的几个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子目标时,通过努力,每一步都能取得成功。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投入适当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努力——结果联结。

(四)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互易性内驱力

布鲁纳内部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具有社会性,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外在的需求,一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J·布罗菲的研究表明:在拥有积极的人际氛围和倡导合作的学习共同体规范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允许他们与同学互动的学习活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互易性内驱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规模小、形式灵活等特点,可以是几个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活动,也可是几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结成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小组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通过争论、互帮互助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实现自己和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其优点之一是能够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为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同伴的认同,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督促自己努力学习。另一个优点是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与学生个人相比,小组合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正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尤其可以在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及复习归纳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做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上的作用,需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除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及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目标外,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理论;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在进行着学习,学习着书本、工作与生活中的知识。学习动机的有无或强弱都会影响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其学习活动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动机根据学习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外部动机则是指由外部诱因引起。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以斯金纳为代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取到好成绩、教师表扬等,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表现好但没有得到强化,那么其学习动机可能会下降;如果学生的表现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2.成败归因理论

该理论以维纳为代表。维纳认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归结于以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当一个人成功时,应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这样才不至于骄傲自满;当失败时,可以归因于所处环境差、运气不好,这样心态得到了一定的安慰,才有良好心情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付出同样多的努力时,能力低的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同时,能力低而努力过的人应受到更好的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需受到最低的评价。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它意味着,如果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就会产生高的效能感,而且会加倍努力地去完成;如果自信心不强,就会导致低学习动机。

三、大学生学习特点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人的关键时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确立正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改变。然而,大学生的学习与以往阶段却有着很大差异,它已经不像小学、初高中般那样规规矩矩,大学的老师亦不会点点面面都说到。面对新的环境,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表现为:空余时间增多,需要更强的学习自主性;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增强;学习内容变得广泛;学习方式与获取渠道的多样化等等。

四、大学教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作为学习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基于学习动机理论,教师可以从自身、课内与课外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1.自身方面

作为教师,首先应提高自己的全面认知能力,最基本的一点是要了解所教学生的特征,努力掌握他们之间的不同点,然后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重视所教科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的难易度,从而知道教学的难重点。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学习任务,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2.课内方面

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做到灵活驾驭。导入中的事物,应是相关性比较高的,以激起学生的好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教材中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了内部动机源泉。在知识内容方面,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引导者。第二,努力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现在课堂中,提倡的是一种互动。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从而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管其回答是对是错,都应进行肯定。这样便会打消学生课堂发言的顾虑,让学生以后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最后,教师要巧用强化理论,对于课后练习的布置,应与课文内容有一定关系。

3.课外方面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但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努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利用好课外的时间。学生遇到疑惑,询问老师,老师必须要即使回复,从而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选择梯度问题作为作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学生才不会感到那么枯燥。

对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以提高其学习动机。学习优异者,要告诫他们其成功是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应再接再厉。而对于有着消极归因的中等者和落后生,教师要试图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告诉他们失败是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让他们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五、结语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已成为如今教育的主流思想。怎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仍需要任重道远。作为21世纪的教师,对于学生,应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努力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转变为内部,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地去学,并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自己。也只有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

参考文献:

[1]葛玉敏.从学习动机理论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2011(35):386-387

篇4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 周仁忠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在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归因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能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时,成功总认为是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潜滋暗长;失败就会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努力消除这种归因方式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对难题的分析讲解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也能够与他人一样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强的学生回答,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正确合理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或表述不够确切,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难度不大的题,通常让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回答,并充分肯定他们答案中的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自卑心理。

二、努力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成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失败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相信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许多研究表明,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往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人们相信增加努力将带来成功时,他们就会在工作、学习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努力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断取得成功。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包括合理成分的回答都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对学生作业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在每次小测验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学生这此的进步所在等。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终有回报”,从而坚定了学生继续努力的步伐。

三、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由此归因倾向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题目太容易,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题目太难,学生则可能寄希望于教师讲解。

对于倾向于难度归因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应预先设好铺垫,分散难度,阶梯式推进,螺旋式提高。如设计材料分析题,当教师预见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有困难时,就预先给学生准备好“摘桃”的“梯子”。学生不但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大而放弃思考,而且能通过体验到经过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运气归因

当个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成功为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失败会归咎于自己的运气差。有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总是寄希望灵感火花的瞬间迸发,幸运之神的如期而至。分析这种归因倾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习惯于运气归因,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荒废,不思进取。教师必须设法克服运气归因的不良影响。

篇5

关键词:归因理论;英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方面,却忽视了诸如学习动机这样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会导致学生丧失求知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甚至厌学。对英语教师而言,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谙熟教学方法之外,掌握有关心理学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动机也同样十分必要。

归因理论,作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兴课题之一,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归因理论的视角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1974)提出的。他指出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出的原因推断,同样会对未来学习产生影响。学生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面对学业上的挑战;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学生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归因是影响成就动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归因方式能激发动机,而消极归因方式则干扰动机。

国内外的众多归因研究者的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归因引导能够改变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使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消极的归因方式能使学生向恶性方向发展。归因倾向具有激发动机和调节动机强度的作用,采用一系列干预方法纠正或改善学生不适当的归因方式,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和改变行为结果,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归因倾向

在韦纳的归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笔者对所教授的2012级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学习成败的归因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合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把自身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能力归因

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成绩差,缺乏学习自主能力归因于缺乏语言学习天赋。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个人后天难以控制,语言天赋不高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英语。这些学生语言天赋归因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他们过去的学习经历。他们认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差,发音不标准,瞬间记忆力和长效记忆力差,缺乏英语语感,根本不是学英语的料。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学习斗志逐渐瓦解,对学习活动失去信心和兴趣,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很有语言学习天赋。他们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头脑聪明、能力较强,比较擅长学习英语。在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方面,他们都能陶醉其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并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努力归因

调查显示有部分学生认为自身英语学习成绩好坏与自己付出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业差是自己付出努力不够。由于学校课程较多,生活繁忙,课上时间有限,课下无人监督,他们自觉性差,学习懒散,平时也没有很认真地完成老师推荐的各种听说读写方面的材料,上课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他们普遍认为主观能动性如果被调动起来,能持之以恒就会有水滴石穿的效果。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好是因为除了抓住课堂学习外,他们在课余时间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努力在韦纳的归因模式中属于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并且属于可控制因素,这些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学习成功。

3.难度归因

当学生倾向于难度归因时,成功认为是任务难度小,失败认为是任务难度大。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归因于外界因素。一小部分学生把自己英语学习成绩好坏归因于教材内容和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例如,有些学生认为诸如《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和《美英报刊选读》这样的课程难度有点大,不仅要求词汇量大,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积淀才可以学好。他们认为如果教材简单点,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如果教材太难,他们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就只寄希望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如果试卷考题较为容易,他们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试卷太难他们成绩也就会越差。

4.运气归因

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认为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幸运之神是否垂青于他们的结果,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运气好,失败归咎于自己运气差。这些学生大多数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综合应用能力很差,在诸如专业英语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中,他们寄希望于考试题目简单、阅卷教师评分比较宽松,或者考试期间灵感火花的迸发和幸运之神的降临。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把这些外部的不稳定因素作为不必付出努力的说辞,慢慢倦怠学业,不思进取,继而荒废学业。

三、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英语教师应该注意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其学习动机。笔者利用课上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尝试把归因理论应用到学生的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并总结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1.积极进行归因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归因种类和归因特点,方可进行有效的干预。教师要对英语专业学生所出现的“挫折感”进行合理引导,帮助他们找到哪些是自身的、可控的导致成败的因素,哪些是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对把成败归因于语言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身边很多实例,向他们证明语言天赋或能力在外语学习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要逐渐引导他们对失败作出努力不够的内在归因,通过适当强化使其逐步改变其原来的归因方式,从而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时引导学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利于以后的学习。反之,当学生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并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对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影响学业状况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其他诸如运气等方面的原因。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控制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学习所负有的责任,避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2.适时进行归因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客观地分析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成败的原因,尽可能收集关于学生的较为全面的资料、避免归因偏差,而且要对学生的归因进行适时的反馈。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情绪所传递给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它们对于学生归因的重要影响。应该避免使用诸如“你运气好,成绩不错”这样不恰当的措辞,而应该多使用“你很专心,很努力,所以成绩优秀”这样的描述,引导学生的归因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教师常常会忽视自己对学生的隐性评价对他们归因的影响。假如在英语阅读或听力考试成绩全班都很好的情况下,教师只表扬某一个学生,或者某个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一项特别简单的任务时,教师对其大加表扬,这其实都是暗示该学生的能力较差,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归因影响,降低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结果是肯定性评价还是否定性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不同的作用。适当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激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适当的否定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树立克服缺点、弥补不足的决心。

3.合理把握归因环境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可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归因类型,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教材、作业和试题的难度,因为任务难度的设置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太容易的学习内容或者作业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很困难的任务学生一般也不产生胜任感。而难度适中的学习和测试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提高从而体验到成功。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授课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解决较难的问题时,应预先设好铺垫,分散难度,阶梯式推进,这样学生不会因为题目难度大而放弃思考,并且能体验到经过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来说,成功经验的获得是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改革,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来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总之,学习动机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对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英语教师应适时主动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恰当客观的归因,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保持乐观的心态,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Weiner,B.(ed.)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M].New Jersey:General Learning Press:1974.

[2] Weiner B.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M].Orlando :

Academic Press:1984.

[3] 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2).

[4] 晓红.成就动机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5] 刘露笛.英语专业学生归因倾向与自主学习[J].佳木斯

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篇6

【关键词】活动理论;移动学习;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推动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移动通信工具在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在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和进行协作、游戏等学习活动。可见,移动学习能够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强调自主和个性学习的今天,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随着移动通信工具的在教学中应用不断普及,人们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踏上了新的台阶,产生了一系列深得人心的技术产品,例如“农信通”、“行学一族”等。在对移动学习工具的研究大放异彩的同时,人们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尤其对于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方面的文献更是稀缺。

然而,只有学习活动设计得当,学习者才能够在合理的学习任务中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移动学习即将到来的时代里,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成为了当前迫切研究的内容。而本文认为,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活动理论以“活动”为研究的逻辑中心,对活动系统中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分析,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本文将从活动理论的研究中,总结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原则,以期为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一、重视活动层次的设计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具体包括了活动、行为和操作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活动,是目的性层次:活动是以学习者学习的原材料为导向,要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主体的目的为驱动的动力,其实现主体是学习个体或学习小组所在群体;第二层是行为,是功能性层次:活动由很多的行为组成,其实现主体是学习个体或小组;第三层是操作,是常规性层次:行为由一系列的操作完成,这些操作是无意识的,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操作均是行为,在经过有意识地努力实践并内化后,行为转化为操作。这样,活动便从划分为行为,最终划分成一系列具体的操作。

在分析移动学习活动的时候,按照活动理论,同样应该从活动、行为和操作三个层次出发,将活动划分为行为,最后细化划分成具体操作。例如,在活动层次中,具体的活动可以设计为是总的活动,注重启发学生的动机和设定目标要求;而在行为层次中,这个总的活动将被拆分为相应的任务,设计的重点摆在创设情境和设计任务步骤;而在操作层次中,主要是准备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说明,例如学习指南、帮助或说明等,这部分需要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只有重视活动的层次设计,才能形成连续不断的活动流,使整个活动系统可行有效。

二、发挥工具的中介作用

活动理论认为,个体或小组、学习原材料和工具共同构成了活动的生产子系统,以达到整个活动系统的意图。进行活动时,学习个体或学习小组需要借助工具与学习原材料进行互动,才能把学习原材料转化为个体或小组所需要的结果。工具只有将学习个体或小组与学习原材料联系在一起,才能让达到活动的目的。而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活动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学习活动,其本质在于其所应用的工具――移动通讯工具为移动学习带来了移动性、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在设计移动学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其与学习者和学习原材料之间的联系,让学习者、学习原材料和移动通讯工具形成真正的生产系统以外,还需要注意发挥移动通讯工具的优势。

例如,我们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所应用的工具时,在硬件环境设计方面,考虑到手机是学习者比较常用、轻巧、方便的通讯工具,对于概念学习类的学习原材料,应用手机就可以了,但对于作业生成类的学习原材料,由于其对移动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高,就应该选用笔记本电脑作为通讯工具。总之,在设计移动学习活动的工具时,既要考虑学习原材料和学习者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移动工具的特点,才能真正地发挥工具的中介作用。

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篇7

[论文摘要]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学习动力的激励可通过目标激励、尊重激励、形象激励、方法激励、情感激励等实现。

学习动力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内部驱动力,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学习的各种能量,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学习动力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力转化为行动。由于影响学习动力产生和持续的因素很多,激发、维持和强化学习动力的策略也有很多,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目标激励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指向和归宿,具有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运作教学目标激励的关键是制定具有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目标。适度性是指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目标过大,会产生难度,而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适度性的目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层次性是指在统一的目标前提下,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强针对性,以分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一个班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学习经验、智力类型、个性特征等方面各有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阶段性是指各教学环节应有具体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依次达成,促成整体目标的实现。通过不同阶段目标的揭示,使学生为达到目标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

(二)尊重激励

尊重激励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是促使个人克服缺点、发扬优良、积极进取的动力。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爱护他们前进的动力;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阻碍了学生的进步。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提出不同意见,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每一个老师恪守的师德信条之一。对学生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意味着对学生教育过程的结束。其次,教师应充分的信任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潜力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只有信任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身教激励

教师的仪表、风度、人格、语言、情感、体态等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激励价值,教师一个的动作,一段亲切的话语,一瞥赞美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都能渗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鼓励之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爱,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形成巨大的心理推动力,主动积极地学习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望灵车”这一部分时,教师问学生:“这里写人们眼望灵车产生的这些联想与体现人们对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有什么联系?”有位中等生想了想站起来回答说:“因为人们太怀念总理了,所以不由得想起总理生前的事来。”

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是个难点,他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是不错的,所以老师冲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并用期望的目光鼓励他继续往下想,往下说,他想了想又说:“总理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一员,失去了总理就像失去了亲人,所以很自然就想起总理生前的那些事来。”这里不难看出他的理解比前面的一段话深刻多了,但此时教师没有用有声语言来赞扬他,而是用惊喜的目光看着他,冲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并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示意他坐下,然后才接着总结了这部分内容,课后这个学生跑到教师的身边说:“是您的目光给了我勇气。”可见,这位教师成功地运用了目光、期待、抚摸等激励手段,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形象激励要合时、合体、合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转贴于

(四)方法激励

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根本上还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中。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存在的,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动机的功能。任何一种方法能否体现出这种功能,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运用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要注意教学方法选择的随机性、活动性、直观性。随机性是指从实际出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活动性是指让学生参与全部的教学活动,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表达,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直观性是指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丰富视听形象,强化感知,加深印象。教学方法激励学生有很多策略,如情境激励法、设疑设悬激励法、媒体激励法、操作激励法、满足激励法、竞赛激励法、讨论激励法、成功激励法、创造激励法等,

情境激励就是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音乐、游戏、语言等各种方式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境情,烘托出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兴趣设疑设悬激励就是设置教学疑问或教学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和追求结果的意识,使学生处于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的心理状态。创造激励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引导和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寻求新的解答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创造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快乐、

竞赛激励就是适当采用竞赛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强化学习动力,推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游戏激励就是把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与游戏形式结合起来,形成愉快的游戏情境,为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教学游戏中全身心投入、在玩乐中学,趣中练,乐中长知识。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动机 作用 影响因素 激励方式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比较普遍,具体表现是学习兴趣低落,行为懒散,纪律松驰,不刻苦,逃课等,导致了英语成绩常常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学生英语学习动力缺乏的问题已引起教师们的广泛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学生的主观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本文仅对学习的作用、缺乏的原因、激发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体现着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愿望、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行为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学习动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具有指向作用。在学习中,动机像指南针和方向盘一样,指引着学习的方向,使学习行为始终朝着学习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也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解释。对于同一种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不同的学生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两位学生同在课堂中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会解释为成功,而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可能无所谓。

2.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如巴顿通过实验证明,在智慧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成绩要好。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因而注意范围狭窄、不稳定。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思维积极性的提高为中介的。

3.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唤起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智力因素,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对学习有直接重要的影响。但是,一些非智力因素,诸如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对挫折的忍耐力等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品质,对于成功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动机的作用,也正是通过唤起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来间接地促进学习的。例如,一个学生产生了要在学习上名列前茅的强烈动机,他就一定会在课堂上把他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有关学习上,减少其他无关的活动,并能持之以恒,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

4.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维持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就起着不可替代的维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负面因素很多,既有学校、社会与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因素。本文仅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1.学生因素

(1)对英语学习认知不足。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认知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英语重要意义的认知,对自我英语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的认知,对英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判断以及英语学习对自尊的提高和削减的认知等。当前,不少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比较肤浅,英语知识掌握得有限,缺乏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少学生不能自觉参与英语课堂教学,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据问卷调查,约有31%左右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研和出国,如不考研、不出国学不学都行。认为学英语是被逼无奈的占14.4%,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是消极的,被动的。

(2)英语学习情感不深。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导致学习动机的改变。情感包括兴趣、态度、需要、自信心和焦虑等。情感与外语学习的融入性动机、内在动机、深层动机或近景性动机联系紧密。情感产生于需要,而需要是动机的原始动力。当前,不少大学生没有形成较深刻的英语学习情感。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氛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3)英语学习意志薄弱。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实现良好目标的重要前提。现代学生大多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克服的勇气和信心,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没有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英语意志薄弱。英语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学习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内外多方面的困难,特别应引起警惕的是学生内心的干扰,教师应不时提醒学生,要取得超人的成绩,必付出超人的代价。任何一位外语学习者,只要自始至终具有这种审慎态度和自认会成功的信念,才会一步步登上自如运用外语的高台阶。

2.教师因素

(1)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目标单一化,就是指在英语教学中限制学生的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单一化目标确定不同个体的努力方向。英语只不过是学习各种知识的一种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英语基础学生的需求,但单一化的教学目标驱赶学生朝着同一标准挺进,结果是有碍于个性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学内容功利化。教学内容功利化,就是指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选择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以围绕市场需求为主而构建,把传统的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启迪人的智性、陶冶人们情操、颂扬人类关怀的课程砍得七零八落,生硬地去拼凑成一碟花哨的色拉拼盘,天真地以为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就会掌握什么知识,精通某一技能。翻开英语课程开设目录,尽是些听起来非常时髦的,诸如新闻英语、外事英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经贸英语、财会英语、医药、医护英语等,而传统的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名著、名篇选读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已不见踪迹。其结果是妨碍了英语教学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脱离了英语教育的内涵,违背了英语教学的规律,破坏了其完整性,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专业素质的极大下降。

(3)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方法简单化,就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简单陈旧,不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使教学环境表现为严肃、紧张有余,活泼、生动不足,造成学生只能在压抑的心理状态下被动、机械地从事着毫无兴趣的活动,进而逐渐吞噬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由于教学过分呆板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造成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英语课的原因之一。

(4)教学评价片面化。教学评价片面化,就是指忽视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埋没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有失公允性。教学评价片面化使不少学生的进步得不到张扬和回报,这种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评价,使部分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激励与强化。

三、激励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方式

1.学习目标激励

正确的学习目标是稳定的持久的动机,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必须把学习英语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同我国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未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获得效果,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教学内容激励

所谓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一般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编,应根据学科特点注重教材的多样化和兴趣化。某个项目重复练习的次数多了,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转移,不听指挥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现象,英语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应该注重教材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多样化是指在一堂课中的教材安排要多样,或一个教学阶段的教材内容要多样,同一种教材的练习形式也应该多样。兴趣化是指选择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兴趣爱好。还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教材的再创造,可采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克服学生由生理惰性所引发的心理惰性。

3.教学方法激励

教学方法只是授课的形式和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极为密切,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反之教学方法又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英语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高速度、高效率地掌握所学内容。只有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教学情境激励

情境即以境育情,融情入境。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情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是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二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树立团结、友爱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这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激励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展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课外活动。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能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邀请外国专家以及国内著名英语学者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英语朗诵比赛活动,英语演讲比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可以将新学知识灵活运用,又可锻炼自己的听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6.科学评价激励

篇9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反思

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经常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地理思维分析原因,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提出对策。为贯彻新课标这一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今年寒假期间,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前期准备

1.课题选择

学习中图版教材“工业区位理论”后,星子籍学生就当地石材厂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成立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星子县石材工业布局优势的实践活动。学生充满兴趣,决定以此为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学习。

2.合作分工

课题选定后,小组决定采取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考察线路为:九江城区―星子县金鹿石材城―东牯山采石场,如图1所示。本次活动由六名星子籍高二学生和三名教师组成,成立现场采访、实地观察和社会调查三个小组,各组均有一位教师加入。前期工作由学生准备,如设计考察线路、访谈内容、调查项目、搜集相关信息等,同时还制定应急预案。教师适时指导并做好服务,如安排交通、饮食等,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实地考察

1.第一站:金鹿石材城海天石材厂

(1) 现场采访组:采访组学生就预先准备的问题,对海天石材厂老板进行采访(图2),采访过程中又临场生成新的问题。厂长很热情,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通过访谈,小组成员从石料加工到成品类型,从产品销售到工业废弃物处理,从资源开采到获取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破坏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整体认识。通过实地调查,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环境污染的忧虑,采访结果见表1。

(2)实地观察组:观察组学生深入车间,一方面了解生产工序,用手机记录产品生产过程,一方面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耗水、污水排放、污水处理等情况,观察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状况,同时采集数据,如用分贝仪测量噪声的大小(图3),观察结果见表2。

(3) 社会调查组:社会调查组的学生对石材厂工人发放了调查问卷,由于部分工人文化水平较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问卷内容改为访谈,以便更快获得资料,调查内容涉及户籍、性别、收入、权益、业余生活等。调查结果见表3。

2.第二站:石材原料地――东牯山

石材城至东牯山大约3~4千米的路程,山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当天正逢雨过天晴,一路走过去,干处尘土飞扬,湿处泥泞不堪。成员们发现,山路附近植被低垂,蒙灰负重,有的已经枯萎。爬上山岭,举目眺望,山地更是遭到重创。巨大的“天坑”深陷,泥沙、碎石混杂,不见植被踪迹;高高的碎石堆上,电线横七竖八地拉扯着,存在安全隐患,偶有卡车来这里装碎石。年关将至,工厂已停业,大型碎石机虽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仍然感受到大地在颤抖、万物在。

翻过山岭,来到采石场,山顶乱石峥嵘,山体三面悬崖陡壁,呈“U”型,地面积水成潭,都是大型切割机自上而下采石所为。这里毗邻庐山景区,过去也曾是山清水秀,如今满目疮痍。

通过两站的观察,大家了解了石材产地的生产工艺、当地地貌特征,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冲击,在这里大家亲眼目睹有人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对环境的无情摧残,也深切感受到有些人环保意识的淡薄以及科学监管的不力。

三、成果展示

实践调查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建立了QQ群,在群里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归纳,就石材工业的区位因素、发展的弊与利、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之路等四个专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全班展示、交流,使全班对工业区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探究成果见表4。

四、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