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案例分析

篇1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自从我担任了班主任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远比逼着孩子去默写一个成语,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1具体案例

1.1基本情况

魏晓敏,11岁,五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家庭贫困,是我班出了名的老大难。

1.2学生的问题行为

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2原因分析

2.1家庭因素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魏晓敏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向亲戚朋友借点钱盖了几间房。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脾气非常粗暴,对孩子的关爱极少,一旦犯错非打即骂。母亲一人在家务一个塑料大棚,经常是早出晚归,回家还要给她们姐弟俩做饭,很是辛苦。母亲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

2.2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3辅导策略

3.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接触中我发现魏晓敏也是有进步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魏晓敏是个聪明的孩子,“六一”儿童节魏晓敏学跳舞,跳得多好啊。若学习上再下些功夫,将是咱班最聪明的。”“魏晓敏同学的字近段时间写得真漂亮,简直与前段时间判若两人。”“魏晓敏同学……”渐渐的,魏晓敏开始喜欢和我接近,并且渐渐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通过努力,魏晓敏成为了班级的纪律委员,并把班级的纪律管理得井井有条,由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一路直升到全校纪律最好的班级之一。

3.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魏晓敏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魏晓敏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魏晓敏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3有针对性的召开主题班会,激发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篇2

关键词:自卑;咨询;愤懑;敏感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健康和具有个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笔者做了15年的班主任工作,想和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教育特殊学生的体会。

1 案例背景

笔者带过一个大约有50个人的三个外地区的服装专业复合班,工作辛苦又具挑战性。李建平学生是这个班的唯一男生,他18岁,来自市徐州农村,性格内向。该生刚入校时经常在宿舍和教室随地吐痰,引起同学的反感。同学们好言相劝,他不以为然地说“习惯了,不好改”。后来遭到大家的指责,他便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从此更加不说话了,郁郁寡欢,无心学习,成绩一再下降。他对集体活动和周围的一切均无兴趣,发展到同学主动叫他,他也不搭理的地步,独来独往。以自己为中心,同时也越来越自卑。一次周记中他写道:“我喜欢一个人呆着,虽然觉得这样很无聊,但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又感到很难受,似乎人人都抬起得意的脸孔在威胁着我。反正我的眼前总是一片灰暗,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孤独伶仃!”

2 案例剖析

2.1 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区别

李建平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卫生标准和规范无应有的制约性,这样的文化背景使他在少儿期就缺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环境。来到城市后,他没有意识到随着环境的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将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农村随地吐痰也许不为过,而到了城市则是不容许的。由于李建平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出现了心理上不平衡的问题。

2.2 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采取自闭的极端解决方法

他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没有人同情,没有人理解。内向、脆弱的他又不善于向别人倾诉以排遣心中的愤懑,于是,采取逃避攻击的“驼鸟”主义,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因而他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形成冷漠孤独、敏感多疑的性格。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唯恐自己在活动中又做错了事而被别人笑话和瞧不起,惹人讨厌。后来发展至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在自我闭锁的消沉中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由于平时喜欢独来独往,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极为紧张,同时他也陷入了孤独、寂寞之中。

2.3 陷于自责自卑与灰心丧气的心理中而不能自拔

李建平的家庭条件和自身的知识积累不如城市的同学,本来就有自卑感,加上同学们对他不良卫生习惯的不理解,他又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导致他自惭形秽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仿佛不可逾越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紧张抑郁,认为自己已被所有人遗弃,继而产生了更严重的自卑心理。

3 教育对策

3.1 引导李建平了解环境,适应环境

此时班主任要常与他个别面谈,让他反复体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俗语,指出他的内心冲突以及彷徨、失望、忧虑、怀疑、悲伤、绝望等负面情绪体验均是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引起的,属正常现象,不必紧张。耐心引导他观察从农村到城市,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特点,自己需要改变哪些习惯,如何调整心态才能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3.2 心理咨询

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建议他去咨询,将自己的烦恼、苦闷向别人倾诉,并利用得来的一些好的建议来改善目前的情况。帮助他宣泄出内心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使他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3.3 创建 “一帮一,一对一”优秀生跟他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建立和谐宽松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团结的集体、和谐的氛围,会使人感到轻松自如、心情舒畅。和谐的班集体需要每个同学的积极参与。希望全体同学宽容李建平,理解李建平的不良卫生习惯,告诉同学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他改变这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同学们主动增加了与李建平交往的频率,并在集体活动中为李建平提供各种能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李建平感受成功的喜悦。在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气氛中,李建平的思维由僵化变为灵活,情绪由抑郁趋于开朗,行为由消极转向积极,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也逐渐增加,逐步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3.4 引导他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我

要求他坚持写周记,老师阅后认真写评语,写自己的看法,班主任要同学生交心、谈心。同时教育他把自己的言行与他人的言行作比较,然后进行评价、总结,逐步提高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变化了的“我”、新环境中的“我”要有客观的估量,既要承认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造成的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又应看到很多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的。面对下降的学习成绩和在班上的地位不如初中时的情况,要冷静地分析各种原因,如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迎头赶上,那就树立信心,加倍努力。如果能力达不到就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及时把目标调整在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所及的范围之内。在了解自己、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对自我的恰当确认,从而接纳自我。

3.5 挖掘“闪光点”,分析现状,提出目标

李建平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责任心强,为了充分发挥他的优势,班级的同学选他当了劳动顾问。由于“角色心理”的作用,李建平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从自我封闭的消沉中解脱了出来,对能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了。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在欣赏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的组织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均有所提高。

3.6 积极与家长联系,家校合作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走出恐惧、压抑、痛苦的阴影。建议家长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以免适得其反,只要尽力而为就行。同时也启发家长改变观念,不要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应重视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家长要改变教育方法,以减轻孩子的压力。

4 辅导效果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家校的密切配合下,在老师的辅导、同学的配合以及李建平自身的努力,经过一年,李建平的不良习惯改掉了。他不再随地吐痰,进入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轨道,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经常主动帮同学搬水和拖地,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从初阶段时的漠不关心到能主动关心班集体,同时各科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5 反思与总结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开展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总结辅导个别学生的经验,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用爱心唤起良知,努力做到最大的成效。最后,笔者水平有限,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燕娜.心理自卑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表现与教育措施分析[J].科教文汇,2013(10).

篇3

一、生态德育内涵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生态”成为了越来越时髦的词语,生态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和谐,本文也沿用这个概念,提出“生态德育”.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对于德育亦不能外,不过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所谓“生态德育”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出发,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身边的道德美,引导学生从长远利益,更好地促进自身及系统发展的角度享受班级生活,让学生由内心迸发出一种要爱护班集体,保护班集体的生态保护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生成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文明和思想觉悟均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影响其一生.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起点和要求,德育渗透不能只是面向个别学生.因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和教学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不能将视角放在小部分学生的身上,必须面向全体,将德育中包含的各项素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融合,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学校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得到道德与思想上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德育有效的前提――责任心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有责任心,这是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前提.

窦桂梅老师说过:“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我们千万不要在他们生命的最初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窦桂梅老师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她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德育工作者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那么在初中阶段呢?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我们再看看那些孩子们,“天资”似乎在被我们不断地磨灭,我周围有一群优秀班主任,班级成绩和学生的文化礼仪都很好,有时我就思考,为什么这些班主任会那么优秀?德育有什么诀窍么?细细想来这份成绩与他们所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敦促下而产生的不断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面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保持高度的敏感,以一颗父母般的爱心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有了责任心,班主任心里就会装着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做到经常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地把在班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主动承担下来.作为一个班主任,越能严格要求自己,越敢承担责任,学生的责任心也就越强.

今年接了个初二,刚开始班级的卫生有些不尽人意.我是苦口婆心,以身示范,可学生对我的举动视而不见.

班队课前,我来到教室,不动声色地捡起地上的铅笔、粉笔、纸屑.上课了,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这节课进行有奖竞答,答对一题加颗星.”学生来了兴致,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一题,刚才老师进教室后做过什么?”学生一愣.过了一会儿,有一只手举了起来:“老师好像捡起了地上的一支粉笔.”“对,加一颗星.”受到她的启发,另一个学生也举手说:“老师还把我掉在地上的铅笔捡起来了.”“对!也加一颗星.”“你们俩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我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注意自己或别人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举动吗?”大家开始回想,还小声议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搜寻生活中曾经忽视的点滴,从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闪光点,他们由寻觅变得兴奋.一番回想评议后,护旗手评选了出来,正是本周两个主动捡起楼梯上牛奶袋的同学.孩子们若有所悟,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就能养成良好习惯.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我从中看到了希望.“同学们,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培养起我们的良好习惯吧.”我满怀激情地说道.从那天起,教室的卫生大有改观,学生们也渐渐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三、生态德育有效的催化剂――爱

教育部长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搞不好教育”.在教育学生的道路上,爱与责任心同等重要,教育要用爱心、关怀、理解来激励、鼓舞、教育学生,才会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并改正. 教育一个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个老师耐心的等待,以及细心的关爱.相信孩子都是可塑的,哪怕是块坚冰 ,只要有爱的春风,它最终会融化的.对于家庭特殊的学生,我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尽力弥补他们家庭上的心理偏差.

记得几年前,我接了一个初三,做班主任.开学第一天,班里就有个女生――小红(化名)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穿着稀奇古怪,与班级其他学生对比非常鲜明,而且耳朵上还戴着一枚耳钉,刘海很长,遮住了大半个脸.于是,我找以前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原班主任称其为“女汉子”,和老师顶嘴,不是好对付的主.果然不多久,周末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我遇到了她竟然和一个职业中学的男孩手拉着手,见到我,朝我瞟了一眼,旁若无人地走过,我问她,“这是谁啊?”她满不在乎地对我说:“我哥!怎么了?”从目光和语气中,我听出了不屑和傲慢,怎么会这样呢?我暗暗告诫自己,应对这样的学生要耐心,不能这么快就被她打败,要尽我的能力去了解她,去感化她.

因为站在“生态教育”的角度进行德育管理,不应该是将我的意愿强加给她,而应该从她的个性和思想实际出发,让她自己意识到要学好,要改变.对于她的管理我做了如下几件实事:

(1)家访找她聊天,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她家去了几次.看到她家里的情况,开始去她还很排斥,后来再去,从开始我和她谈话保持沉默,到后来可以和她聊天了,她也给我介绍家庭情况,心锁打开了.她向我倾诉了她的遭遇:她是妈妈带过来的拖油瓶,所以她的父亲只爱妹妹.父亲给钱也是只给妹妹.而她的妈妈也不怎么喜欢她.再加上她学习基础较差,同学们也不理睬她,所以她感到生活很没意思,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于是就和外边的男孩子混,让其他同学不敢瞧不起她,此时的她已成了泪人.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我也流下了眼泪.我告诉她:不管怎样,这里就是你的避风港,这里就是你的家.只要你来,老师就一定会帮助你.她微笑着点了点头.

(2)家访找她父母沟通,劝他们负起责任.

(3)班级内部组建助学小组,帮助她补习功课,帮助其燃起学习的信心,重拾希望.

篇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据观察研究发现,由于部分德育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缺乏艺术及德育课得不到足够重视等原因,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案例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探究活动解决案例问题。对于中职德育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或道理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案例展示出来,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而且,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案例教学,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思考,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互动的交往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由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真正处于“学习主体”的位置,不仅德育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参与式、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很高。比如对德育学科的专业理论的娴熟运用,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学生群体心理掌控等等都有较高要求。不管是案例的精选、呈现、分析,还是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三、有效实施案例教学

1.精心准备,设计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中等职业德育课本已经有许多优秀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另外,可以精选一些有特色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紧扣教材,把握正确的正面教育的德育方向。其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生搬硬套。再次,案例的选择要有时代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更容易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二节《企业的经济效益》时,可以选择并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福喜”,祸兮?

近日,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餐企原料供应商上海福喜公司被曝大量使用过期肉,上海警方目前已介入调查。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将落地肉直接上生产线,各种过期原料随意添加;次品全部混入生产线,来历不明的牛肉饼就此“洗白”;监管形同虚设,冷冻臭肉重新变身“小牛排”。这些都是福喜公司加工车间内的场景,这些产品一直以来都直接供给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7月23日,上海警方刑拘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5名负责人。有法律人士称,福喜过期肉事件影响巨大,福喜可能面临天价罚单,还可能被吊销生产许可证。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该案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该案例和该节课内容紧密联系,既符合德育教学需要,又颇具时代感,这就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2.呈现案例,提出问题。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将事先印制好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或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采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等方式,教师可根据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灵活选择。

在展示案例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学生讨论准备的时间,包括对资料的准备和思考时间。

(2)教师提出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

(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难度适中,有针对性。

3.交流讨论,分析案例。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探讨。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时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员,记录发言要点、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与启发。在讨论案例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加以引导、启发,避免学生讨论案例时走弯路,影响课堂讨论效果。

(2)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讨论案例时,课堂上会有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并存的现象,甚至对有争议的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等等,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适时控制课堂,从而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

(3)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用正确的言论思想适时教育引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4.总结评述,深化案例。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与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为多门课程的教学所借鉴和引用。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通过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更强调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强、针对性强、个性差异大。为此,要增强这门课的教学时效性,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开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认识。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是这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成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面临的情境作出判断和抉择。通过对案例的推导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归纳、升华,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的时效性也无从体现。

(二)案例教学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一特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也最终得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其他教学类型无法比拟的。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探究知识、探求真理的主角,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保证这门课教学时效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要做到这两点,适时、适量地使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以“情感―体验―导行”的方式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理性和情感的看法自古就持情理融通的观点,多主张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将理性与情感联系起来考虑。这种通过情育的方式来培养个体品德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美好情感是促使主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催化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个通过入耳、入眼达到入脑、入心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过程,绝不是说说道理、画画条条杠杠、甚至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发自心底的从情感到思想的全方位认同和接受。案例让德育成为鲜活的东西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知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和提升道德水准的效果,进而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义、行几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不同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轮椅上的博士生侯晶晶、2004年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等大学生成长的个例, 都让不少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在发言和作业中谈到了对自己的启示和教益。因此,通过案例扣响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感动中激动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的精神深入人心,将起到在感悟中学习的很好作用。

2.案例教学让德育真正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学习理论、提高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既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是在其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以后、面对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派生的社会道德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以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中心的德育功能为主的课程,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受教育者在善与恶的对比中亲受感染、比较鉴别,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案例教学用事实构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而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展示出无限的社会生活舞台。它让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学习,又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应用,并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际体验。这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提升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伦理道德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探讨,可以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步伐,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和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身体力行。

3.案例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课程。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是该课程取得最后效果的决定因素。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情境,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以发言、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贯穿教育主导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的能力。真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的。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掌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向学生头脑中填塞社会规章制度的说教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者。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与合作,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与认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能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裨益。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4.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道德辨别与掌控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比较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同时, 辅以教学互动与德育实践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等。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以上优势,实践也证明,案例教学确实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反馈,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学生想上、要上,课后感觉还不“过瘾”。他们在学期评教中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个步骤:选择案例和使用案例。

1.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案例的选取与使用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对于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有重要作用。

――针对性原则。采用什么类型的案例,何时引入案例,在何种程度上使用案例,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不强求每一项教学内容均采用案例教学,有些章节和内容适合使用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

――系统性原则。在充分考虑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一整体规划。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如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由若干案例组成的案例群,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时代性原则。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并产生“共情”。那些缺少时代特色、已经滞后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及时更新、替换。

案例选择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利用现成的案例。可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教参中撷取,也可购买部分视听型案例。二是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案例的方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那些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争议的问题是良好的题材。一些报刊杂志的《道德建设大家谈》、《青年话题》等栏目会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案例。三是自编案例。自编案例的选材较为广泛。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的表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成果体现,各种事故的处理等,都是编写案例的良好选材。这些案例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2.使用案例 案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大致有阅读感知――分析讨论――拓展升华三个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

(1)阅读感知。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在课前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实和背景。

(2)分析讨论。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分析讨论案例的方法有:一是导入法,即从案例中导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二是分析法,即让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由此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后一种方法最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的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要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和潜在的问题。讨论并不事先限定一种结果。如笔者在讲“价值论”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曾给出一个《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14日登载的“个人、组织观念大碰撞――这是不是一个人生观问题讨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激烈,若干年后同学们对讨论的内容和情景仍记忆犹新。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样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是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际演练过程。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后推举中心发言人、自由辩论等形式。

(3)拓展升华。即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以案例为示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如果没有这一环节,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示范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明确化,防止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课后应指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媒,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并让学生受益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激发兴趣,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这离不开德育目标和内容,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将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则幽默等。德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而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选用案例一定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不能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而应精心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要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当学生真正感到该课程值得去学时,才能激发起真正的学习兴趣。

2.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科学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生命线。因此,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做到因势利导。如在课堂上讲大学生的行为文明,很多同学不以为然。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用相机、手机记录下身边的不文明习惯带回课堂讨论时,同学们的感受大不一样。利用小品等表演形式,让同学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上讲台去“发现道德”,既真实又有教益。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用当代优秀青年学生成长、成功的案例揭示成功背后的付出与磨砺,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指导自己做人以及指导成功、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使课程本身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3.教师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自身独特的无穷魅力,但又离不开政治教师的出色发挥,案例教学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动态和最新内容并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分析抽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把握好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以及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和导向。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眼、耳等多感官刺激。这既可以客观反映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增强案例内涵的感染力。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一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引导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祖嘉禾.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

[2]靳诺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必要性;案例选择;案例教学践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60-03

案例教学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水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须准确把握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独有特点,否则,案例教学也会偏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实践与运用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教学实践与运用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会不断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实行案例教学对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教学有利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因此案例教学也必须坚持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时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通过案例教学使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题和线索,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相信这些理论,记住这些理论,并且会掌握运用这些理论,从而达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目的。

(二)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有效性必须作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结果不理想,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性差,理论脱离实际,空洞、抽象,缺乏说服力和教育力。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会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同时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点也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实施案例教学。只有作到这一点才能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更加日益激烈。这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对用人选择标准日趋多元化,从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现实社会理论和实际的大量案例以见解独特、与时俱进的鲜明个性特点,在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起到明显重要作用。

(四)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其形式单调、呆板、缺乏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缺乏信息的传递。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严重有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创新性,使思想道德修养课变成了一门空洞说教的、缺乏活力和教育性的、学生们不感兴趣的课。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案例教学引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这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改进,方法的创新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的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的选择不能简单地将案例移植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中去,应该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案例。

(一)精选教学案例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注重教学的案例精选问题,思想道德修养课更注重教学的案例精选。因为案例选择直接关系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教学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精选教学案例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有针对性。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课。要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事实去引导教育学生,就必须选择现实生活中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身边的案例,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重点,有目的地精选教学案例,使学生能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选择会培养学生看问题、分析问题、全面系统地思维角度和方法。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以人为本,从人格性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就是从青年学生特点出发,精选现实生活中典型代表和学生中优秀代表人物,这种以人物为榜样的题材案例以最生动形象去感动鼓励教育学生,达到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品资不断提高

(二)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即有实际情况描述,又包含着许多问题。案例教学中包含的问题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又有许多隐藏于事物的内部。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应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要求。案例启发性应具有下面二个步骤完成。一是提出实例后设问,让学生广泛参与和讨论得出阶段性的结论;二是就阶段性结论提出反思和求证,最终达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并在深入思考中发现问题。

(三)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课要求以典型性的教学案例来教育学生,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能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及共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价值表现在是以真实生动的典型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普遍规律。

(四)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既要求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则必须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案例才能永远保持真实生动,才能永远辩证地反应和思考人生。

(五)选择可读性强、易于理解的教学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政治理论性较强,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深得人心,在案例选择上要选可读性强,易于理解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接收,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的实践

案例教学课堂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和谐一致共同的努力,需要双方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正确认识、把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实践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是实践案例的主要内容。

(一)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角色的要求

1.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业务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在知识上占有深度和广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书育人教学经验和艺术以及相当的科技能力。这样才能生动的广泛深入为学生讲解思想道德修养课。

2.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思想道德品行的要求。教师的师德是在从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和规范起来的,其道德情感、观念、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育职业中具体表现。师德对教师的政治本质、品行修养、工作作风、治学态度、处事原则、为人师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言语行为都会对学生产很大作用。

3.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职业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青年人,他们的社会主体意识强烈、参与竞争意识强烈,他们在生活上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尊重和信任,他们希望与他人能正常沟通交流,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思想道德教育的职业目的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最突出的目的。因此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职业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必须运用知识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要求

1.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是案例教学的设计者。案例教学在实施前教师就要有整体实施的方案,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准备。第一,案例选择。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重点以及学生知识的基础来选择案例,制订出系统完整的计划和方案。第二,在课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参与与准备。学生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

2.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是案例教学的指导和推动者。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组织和统筹来表现出来的。他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体表现:第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应通过启发式、激励式、引导式、提问式、反思式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第二,组织和调控课堂案例教学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很需要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和调控,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在使用课堂讨论方法时容易出现跑题、串题或课堂局面失控。为防止跑题、串题或课堂局面失控,教师应做到提示引导思考问题的线索,使讨论至始至终的围绕案例主题进行。同时组织和调控教学能力还应体现在课堂良好和协的气氛,一个良好的宽松积极的课堂讨论环境和气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要做到富有哲理性的口才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课堂大胆发言鼓励支持和归纳。教师的总结评析能力是调控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结尾的总结,使学生知道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解。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和地位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有效的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执行者。正确理解把握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和地位,同样也很重要。

1.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与积极参与者。教与学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学生的角色是:首先,做好预习的准备,课前学生要仔细阅读教师制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确定自己认可的优选方案;其次,要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把握。案例教学应服务于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学生应根据教师讲授内容的重点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果有疑问,可及时向教师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为案例教学打下思考和见解,并与他人进行辩论和交流。最后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总结,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2.学生是学习目的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及能力,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案例教学的践行要做到:首先,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性、求异性的思维方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创新的基础来自求异,而要做到求异,则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道德案例教学从多方面,为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真实性。因此,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必须借助于各种求异探索的思维方式。其次,践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不少学生在接受案例教学法后,错误地将案例中情节、经验积累当做今后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资本,从而轻视反映基本规律的理论知识。必须明确,案例教学是将案例服务于教材基本理论、观点,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刻了解事物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于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我们不可以以一种案例教学经验来概括整个社会生活,我们需要有更多理论思想及反映事物规律的方法来指导认识世界,所以,践行案例教学会使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正在探索之中的教学法。它对于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及素质教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只有在今后教学中坚持从思想道德修养课特点和规律去重视完善这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运用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黄辉.案例教学的优势分析和改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 陈前军.论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4).

[3] 刘凯.思想道德修养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责任编辑 杜 娟]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此,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提出一些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重视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迹、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等,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要尽量涵盖教材的概念和理论

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案例过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个知识时,我们可以应用案例:在人类社会上,从开天辟地,到石器的制作,摩擦生火的发明,金字塔和万里长城的建造,人造卫星的发射、基因和纳米技术的发明……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果。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然后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出: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

(二)案例要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并能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

(三)案例要有时代性、代表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案例要和国家当前的时政热点有关,或是大家共同关注感兴趣的或是体现健康思想有教育意义的。例如,九年级讲到科教兴国战略时可以引用的案例:2012年我国“神九”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及“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等。这种典型的案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实施智育和德育并举,而且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二、组织案例分析

案例的分析,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案例分析一般历经三个步骤:

(一)个人分析

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分析。让学生先快速地阅读一遍案例,了解其大意,确定案例中哪些材料较为重要。然后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在草稿纸上写下关键性内容。最后用教材的理论知识,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

(二)小组讨论

具体做法如下:(1)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一般以3~5人为宜。(2)要求各个学生在个人分析的基础上,向小组成员简介自己所做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针对不同的见解及存在的疑难,谈谈自己的见解。注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规定时间,以提高效率,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索。

(三)全班交流

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把学习情况进行交流。根据不同的事例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概括起来,交流方式主要有三种:(1)辩论式的交流。(2)宣读分析报告式的交流。(3)角色扮演式的交流。其实,在全班交流中,经常是两种甚至三种交流方式同时使用。它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笔记,为日后的回顾保留有关的信息。

三、注意案例讨论的评价

这是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教师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而此次讨论中有进步表现的学生,更要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

四、注重案例的反馈

案例一方面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实践,蕴含着思想品德课的某些观点或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案例练习来巩固课文知识。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参与合作的能力,以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忆华,罗斌.“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05).

[2]王善军.案例教学在高中经济常识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8).

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 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 情景式教学

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和课程的合理设置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党的教育事业,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处的现状,对德育课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大胆的创新尝试。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现状

要了解当前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基本现状。中职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自卑心理严重,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同学都会有看不起中职学生的思想;并且中职生普遍没有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非常迷茫;而且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容易产生思想偏激的行为。要使中职德育课真正起到实效,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而且,目前的德育教学明显有一定的滞后性,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德育成绩只占不足 10%的比重。在目前需要大力提倡社会道德的情况下,中职德育课程肩负着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重要意义。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相帮助等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另外,目前中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中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死板,未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没能从学生希望了解的实际内容出发,使得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能有效利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大大地削弱了德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因此,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思路势在必行。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策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向所有中职类学校的德育课程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目前一些中职教育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的策略。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如下:

1.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使教与学的双方能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互动”和“理论的实践检验”。

2.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和具体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上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激发兴趣,广泛积累案例”,“遵循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和“科学高效地使用案例”。通过选取一些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使中职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细致分析、独立思考和明确判断的能力,牢记依法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3.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作为前提,探究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答疑、讨论问题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营造思想碰撞的氛围,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归纳总结,引申结论,最后拓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法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作为过程和前提,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三自一导”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基本都是以增加中职德育课的有趣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来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创新策略。

三、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

1.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气氛。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首先必须以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2.新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现实问题。对中职学生来说,德育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养成和非认知教育,在于培养中职学生对社会基本常识的认同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向中职学生传播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增加中职学生的创造力。

3.中职德育课程的创新策略离不开中职学校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中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教学之外的形式。应灵活安排德育课的教学场合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应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四、小结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突出德育课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庆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卫生职

业教育,2011(11).

篇9

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环节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崭新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于法学领域、医学领域、工商管理学领域、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领域及中学基础学科领域。就德育课堂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一、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上课时,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教师念案例;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因为在课前准备中己经把文字案例给学生,所以最好采用后两种方法来呈现案例,会增加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具体细节和相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消化分解案例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这个环节需要向前延伸,也就是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学生要提前认真研读案例。

三、集体交流,讨论案例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即集体交流,讨论案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借鉴能力。集体交流有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按老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问题的顺序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补充。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允许。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进行引导,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在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讨论时往往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讨论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提示或提供结论给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为了使这个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也必须向前延伸,也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由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本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组员也可以相互补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升,但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甚至争吵,或者出现“冷场”、“走过场”等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面临的考验最大,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当然也最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课堂讨论有序、有效进行。当课堂发言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课堂发言偏离案例主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课堂发言争执不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刹车”,将问题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课堂总结和课后再仔细深入研讨等。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够保证课堂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四、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教师精彩的总结点评往往能够消除学生心头的疑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点评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为总结点评是否精当与教师的思维是否严密明彻、语言是否条理清晰、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总结发言时,不应对案例讨论结果简单下结论,关键是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案例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重在说明处理的理由,没有答案的,老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总结发言的分寸,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要能够做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上述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也并非不可以,最重要的是达成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章福.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

篇10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中职学生不喜欢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讨厌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喜欢活生生的事例,追求生动活泼、各抒己见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发掘新的教学方式,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案例教学是个不错的突破口。职业学校德育教材的每一课前都有一个案例,其篇幅约占全课程容量的1/5左右,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这些案例,再辅助一些身边的生活实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一、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1.激励性原则

大家知道,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部分中职学生自信力缺失,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多关注案例中榜样的亲和力,精心发掘激励因素,展开“阵地战”,让学生见贤思齐,看到希望,以增强他们前进的内动力。

2.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或许效果并不会太如人意,但是不影响育人效果;“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为教学的主导,同时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

3.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种教学方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警醒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二、做好“懒老师”,激出“勤学生”

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所以,我们要: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一定要让学生读起来,避免一让学生读书,学生就张口无声或开小差。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四读”,即一看章节题目,初步领略本节重点,二抓主人公“德、能、勤、绩”的过人之处,三思“评析与思考”的设问,四究案例的延伸领悟。课中小案例学生可课外完成,由小组长督导检查,使之养成习惯,变成自觉行为,让“读例”落实处,收实效。

2.分组讨论,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环节,务必展开,不走过场。但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综合素质较高,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男女比例,多则易乱;三是轮流发言,不能由小组长唱独角戏;四是限时完成,超时必停。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精心策划,课堂上长期训练。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教师作“导演”,分解案例任务,小组推荐“主演”,确保讨论效果,同时其他小组也可对回答提出质疑,当然教师还应适度“发难”和引导,避免“过易”学而无趣,“过难”启而不发。对于不同的认识,教师不必一律疏导,只需保持价值意识的主流方向即可,以此来传道、授业、解惑、导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和生活体验意识。

4.师生总结,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案例分析的成果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使其明辨是非,感悟生活,以此激发信心,不断提高。

三、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有时也会处于尴尬的境地,但运用教育机智,可以化险为夷:

1.“案”与“理”分离

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感性战胜理性”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比如长时间沉浸于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或者案例的情节发展,而遗忘了案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对于人生有何感悟。这就要求老师在总结上下工夫,将“案”与“理”融为一体。

2.“案例”和“生活”分离

有时候,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质疑这种案例不会存在于现实生活,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学生片面性的认识,二是所选案例的独特性。所以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社会,案例选择时要顾及普遍性和实用性。

3.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良好的氛围调控能力,对案例和学情的熟悉度应该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