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篇2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篇3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高台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25-001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地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只要死记住了知识点,就可以拿高分。而进入高中后,高一一开始学习的就是自然地理知识,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一上来就是宇宙中的地球,不仅要求学生有基本概念,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立体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并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那如何去解决这个“高台阶”使高一新生顺利地跨过高中地理门槛并学好地理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增设小台阶。
台阶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刚刚我们已经提及了,必修一地理的学习,一开始就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最难的部分,所以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分寸,以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分解教学过程,分散难点。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渐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与交际运用相结合;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活课本;在知识难点的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如我们在讲《地球运动》这一节时,光新课就讲了六个课时,三周的时间,节奏特别慢,但是我觉得在这一节放慢节奏绝对有必要,因为是刚开始,内容又特别难,到后面必须2、3的学习时可加快节奏,因为必修2、3以人文地理为主。
台阶2.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商
大家都知道,有时候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等原因,而是因为他(她)喜欢该任课教师。地理教师由于专业的影响,知识面很广,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觉得你“无所不知”。例如,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号召力的口才;“龙飞凤舞”、“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板图;恰当的肢体语言等方面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这一点上,我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高中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地理老师,他知识渊博、为人风趣,上课通常都不带课本,一只粉笔可以解决任何事情,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幅精美的世界地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从而时不时的就拿地图照着画,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到高二时我们班每一个人都能画出一幅简单的地图,同时还知道每个国家的位置。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还举行过画地图比赛。正因为我们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当时我们班每一个人都乐于去学地理,主动去学地理,最终很多人大学还报了地理这一专业。
台阶3.克服性别障碍
在跨越“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偏理科的地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也确实发现女生学好地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如男生灵活。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因此,我们应多给女生充分的鼓励,树立自信心,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采用各种形式或途径,进行表扬鼓励,实行激励评价,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使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逐步提高。
台阶4.培养学生图文分析的能力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或者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1]。如我在讲解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里关于亚洲季风的时候,学生容易混淆,我就用图示法加强记忆:“之”字型图式识记。图中“之”字的“横”部表示东亚地区,“撇”部表示南亚地区,箭头表示风向。这样就能既快又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学生也不再感到烦难而不可捉摸。[2]
台阶5.降低“教”的“营养感”,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因此,不要把主次颠倒,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认真地组织好材料,引导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学,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使严肃的课堂荡起活跃友好的氛围。如我在讲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时,就给学生一个地形图,要求学生选择地形给自己造一幢房子,并说明你选这作为自己家的原因;讲地形对交通影响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一张地形图,地图上标出三条公里代表三种方案,要求学生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最为合理的线路,并加以分析。这样,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构建;趣味化;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7-01
新生入学第一堂地理课,可以海阔天空地和学生聊些与地理有关的话题,甚至可以浅谈些近似神乎其神,且大家感兴趣的“堪舆学”(风水学)!并可以用地理科学解释风水现象,引导学生辩证,科学的看待这一古老学说。风水学这棵理论之树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南北朝,开花结果应是在隋唐时期,在一些书面和口头语中,人们习惯上称风水为封建迷信。事实上,揭去风水先生神秘的面纱,可以用浅显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诸多风水现象。这也是第一堂地理课为什么要和学生浅谈风水学的另一原因。
如:一阳宅(房屋)三面环山,缺口一面,紧靠房屋有一溪流过,结果这栋房屋便怪事连连,屋内经常出现蜈蚣,蛇蝎等毒虫,这家人也患上了关节炎,风湿痛,彻夜不眠,还经常办事出差错,祸事不断。。。这家人按风俗惯例,便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风水先生经过一番故弄玄虚后,便会在山缺口处砌堵墙,马上立竿见影;或者是种些树,几年后,这家人家运便渐渐好起来。这其中有哪些玄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山缺口处为风口,刚好将溪流蒸发的水汽吹向房屋,自然引来一些喜湿的毒虫,另外潮湿的环境,也容易让人患上疾病,身患病痛,夜间难寐,次日精神萎靡,办事自然不利。风水先生在风口处砌墙或种树(若干年后树木成林)挡住了风口,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另外,在古代风水布局中有“玉带缠身”一说法,即:阴宅(坟墓)前有一溪流缠绕而过(坟墓位于凸岸),子孙后代必定拜将入相,荣华富贵。其实用自然科学的道理解释: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若是坟墓位于凹岸,河流不断侵蚀,若干年后,这户人家的祖先岂不是下河去洗澡了。
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原因是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往东减一天的缘故,让学生更明确“日界线”这一地理概念。
气候知识除用多媒体展示以外,也可举用一些典例,让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如:热带沙漠气候,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终年干旱少雨。在沙漠地带经常听到雷声隆隆,乌云密布却不见下雨,原来雨滴还没落到地上早就蒸发了。又如,沙子终日受太阳暴晒还可杀菌,中亚土库曼人打战受伤抓把沙子敷于伤口,不日便可全愈……,诸如此类的事例,更能使学生轻而易举记住该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此外,洋流部份也是高中地理较难掌握的一块内容。讲洋流时可用学生熟悉的电影《海底总动员》剧情导入,小丑鱼玛林和一群海龟正是乘着东澳大利亚暖流南下,借用洋流的力量最终找到儿子尼莫,用熟悉的电影将新概念导入自然会使学生兴趣十足。
密度流也是学生不易接受的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密度流海区为何表层与底层海水会流向相反?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可引用战争史上“巧用密度流典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洋流探知的兴趣。如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关闭潜水艇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神不知鬼不觉绕到英军背后,给其沉重打击,这正是密度流帮了德军大忙。另外,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表现为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讲授这部分知识也可以举些历史上生动的航海史:如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时间,而第二次1493年顺着洋流再次到达美洲只用了20天。很多学生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也颇感悬念,可例举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正是顺着洋流冬季出发,夏季返航,顺风顺水。通过这些熟悉的事例,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必然容易许多。
篇6
高中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对许多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2.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篇7
受制于当前的教学实际和考试现状,地理学校的弱势地位日渐明显,课程安排一减再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趋淡化,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形势下每一位地理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终而达到高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实践完善,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现加以简单赘述。
一、案例自主分析教学法
在学习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中的“世界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只是以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上这堂课,先是照着书念“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这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回去背书,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但是若用案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那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减轻,学生即可在快乐甚至享受中学习和收获。以教授“世界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为例子,教师可以事先精心筛选准备一些有气候特色的地区风景、地貌的图片,在学习不同的气候时适时建议展示,比如在学习热带雨林气候时就可以准备亚马逊河流域的相关的图片,最好是不同季节的,那就更能全面的表现出热带气候的特点。再比如在学习苔原气候的时候就可以准备北半球极地附近的风景、地貌图片,图片上的景物应该能很好地反映出苔原气候“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严寒”的特点,让学生将气候特点和实际的图像联系起来,冷冰冰的文字、枯燥的语言描述被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图片取代,变传授式教学为发现式教学,变死记硬背为思考归纳,学生在享受案例的同时,知识结构已经形成。
二、图示法、列表比较法
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材(鲁教版)中可以看出,地理是一门以图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各样的图画使得学习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抽象的文字表达,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里建立起图画,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彩色的挂图和灵活多样的自制简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的学习状态,突出学生对图形思维能力的锻炼,将一幅幅的图画刻在学生的深刻记忆中。教师教课使用的图画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彩色挂图,这种彩色挂图能让学生感兴趣、能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太阳系和太阳系活动的有关现象”的时候,只要老师将彩色挂图一挂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图画吸引住了,学生对在枯燥的课堂上很少出现的彩色图画有一种好奇心,学生带着这种心态去探究图画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就能更快、更准确的记住所讲的知识点;二是简图,一般的简图就是由一些单一的线条组成,但是它却能比较直观的反映抽象的地理知识。
除了图片教学以外,还有就是用列表比较法,地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知识,它们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相互混淆,而在考试的时候这种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成了出题人的宠儿,所以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对相似的知识点无法正确的判断,进而答题错误,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类知识点的时候,一般都是放在一起比较着讲,用列表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并且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还能避免在知识迁移时的失误,比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涉及到三大类岩石的学习,老师就可以以分类、形成过程、特点、举例为基本的项,来绘制表格,如下图:
三、实践、自学、讨论法
篇8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乡土地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重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和“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由于从下面初中学校升上来的学生良莠不齐,有的学生以前地理学得很好,对地理很有兴趣,高一地理刚开始的宇宙环境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而且理解起来很省力。但相对于那些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开设或者是开而不学的学生来讲,刚一开始学习地理,感到无所适从,有点茫然不知所顾的感觉。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补充,或者是精心设计浅显易懂的教案,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时,研究性学习的介入刚好为地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缓解的平台,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加深对地理的了解,逐渐理解地理,认识地理,喜欢地理。那么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里面,乡土地理适时的介入,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舞台背景。
一、乡土地理的“亲和力”
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一些刚刚开设研究课的学校,这是一个摆在首位的任务。不光学生,连有的教师也感到有点棘手。这个时候,不妨从学生、老师都很熟悉的乡土地理入手,如组织学生调查周围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状况,也可以研究本地农业、工业、旅游业,或者是环境污染的情况,其他诸如语言的变迁,人民的风俗,社会治安,老年人口的安置等,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我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知识点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每天早晨上学时,天是否亮了,冬天和夏天有无不同,来分析北半球夏天和冬天日出时间的变化。一位同学主动起来说:“冬天早晨上学还是满天星,而夏天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而我也发现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在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知识点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邳州冬季和夏季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相互补充,这样学生就得出了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的气候特点。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加深了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里面,土生的乡土里面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地理的乐趣,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二、乡土地理的“全员参与”
目前很多教育界的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有很多都强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乡土地理有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适当的启发,合理的分组,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我在讲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学生很感兴趣,周末好多同学进行了实地考察,都如期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一个小组就结合邳州徐塘电厂的例子,首先介绍徐塘电厂处在邳州市西北方向,位于京杭运河东岸,城区河流的上游河段,然后分析指出电厂的位置不合理,并且说明布局不合理的理由:处在冬季风的上风向,会造成大气污染;处在河流上游,对水体也造成一定的污染。课堂上,我点评这篇报告还表扬了这个小组。我就通过带着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这种联系身边的地理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
研究性学习体现的是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和整个世界,“自然即课程”,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打破教室的局限,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去体会泥土的芬芳,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在讲述“农业生产”时,我就结合邳州银杏和大蒜种植,引导学生分析其区位优势。身边熟知地理事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地徜徉,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样的学习,每一课都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
四、乡土地理研究性课题举例
1.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如何?
3.调查家乡一片荒废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整改的意见。
4.观察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有没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5.找两幅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面积、人口等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家乡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地图;自然景观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而多媒体应用于地理教学,效果更明显。为了阐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以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来谈下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生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空洞说教。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讲到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可以先播放几组从赤道到两极的各种植被类型图,美丽的图片再配上动听的音乐,很容易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比老师板起脸孔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效果要好得多,并且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老师顺势提出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而热量和水分在地表的分布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下面分析地域分异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大家都知道,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可以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媒体和工具,以往的教学挂图更换不便,只能指读,不可填绘,交互性不强,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让教师在黑板上绘制起来,就更难了,绘制简图需要深厚的功底,不练上两三年,是很难绘制的,而且精确度也不高,又浪费时间,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图片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再保存到演示文档中就行,不仅省时而且精度很高,形象直观,如: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时,可以把全球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从非洲赤道附近画个箭头一直指向北极附近,然后在不同的纬度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如在地中海附近配上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让学生很清楚形象地理解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并可以分析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既热量的差异。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突破难点,淡化重点。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难点和重点,有时单靠老师口头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本节中三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成了传统教学中的难点,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形象的图片,放大的视角巧妙的克服。在教材中提到从海南岛经琼州海峡到漠河,那么就可以看到自然景观的变化,即是从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但显得很空洞,学生不易理解,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此时播放一组从海南岛到漠河变化的景观图片,让学生亲眼目睹植被个体大小、叶子的情况,就很容易明白这是一种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而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即热量随纬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所致。
还有,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时更是如此,首先,播放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变化的图片,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类型从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冰雪覆盖变化,然后学生合作探究造成这种分异的原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很明显,在分析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的自然带谱多少和雪线的高低原因时,播放喜玛拉雅山所处的海陆位置图片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结论:珠峰南侧处于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带谱也要复杂些。
三、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和口头讲解,因而很多地理课就变成了真正的“一言堂”。而多媒体技术把教师从教学中解放了出来,重要的知识点和地图只需要在备课时准备好,存入演示文档中,上课时只要轻轻地敲击下键盘就行,这样就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例如: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就可以播放我国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景观图片,再把相应的活动探究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图旁,启迪学生思考,然后等学生探究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一般都被定义为“副科”,在课表安排上一般也是一周每班2-3节左右,为了满工作量,每个任课老师一般都要带4-6个班,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教师同一堂课在不同的班级要上4-6遍,相同的知识点也要板书4-6遍,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板书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就只需要老师一次性的准备好课件,上课的时候只要点下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五、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地理教学很难及时进行课堂练习,检测教学效果,即使可以采取印资料的办法,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的处理好这一矛盾,将练习题预先拟好,做成幻灯片,增大了练习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我在新授完地域分异规律后,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然,答案设计是要等学生答后才呈现出来,否则就起不到检测效果。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甚至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不能直接填绘,师生互动不够,也需要必要的板书等。因而只能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将它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使之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