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生活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生活故事

篇1

        一、幼儿数学教学宜操作化

        操作化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在“绘图分类”的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出示了两个颜色不同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我给每一个幼儿一组图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幼儿就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分类的感性经验。

        二、幼儿数学教学宜生活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当各种颜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毛巾,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游览公园时,我就让幼儿数公园里有多少花,当幼儿数不清时,我就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用“许多”来表示。幼儿举出了许多例子(许多的茶杯、小床、教室等等)。

        三、幼儿数学教学宜游戏化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融于各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在数的组成中,互换位置关系(是指当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可互换位置而总数不变。如5可以分成4和1,也可以分成1和4。  )

是幼儿理解、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和幼儿进行了一下游戏(教师行讲述游戏规则):一幼儿戴头饰扮演一只傻猴子,立于围坐一圈扮主人的幼儿中,边随意表演小猴的动作,边嚷嚷自己肚子饿了,走向一主人乞求:“好主人,快给我吃桃了。”该“主人”先说一个小数:“我给你吃x个”,继而说一个大数:“我再给你吃x个”。“傻猴子”撒娇、不高兴地说:“不!不!我先吃x个(大数),再吃x(小数)个。”然后全体“主人”拍着手说:“哈哈哈!真是傻猴子x(小数)和x(大数)等于x,x(大数)和x(小数)等于x。它们俩一样多,真是傻猴子!”最后“傻猴子”与它向之乞求的“主人”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这样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十分准确、清楚地明白了数的互换位置。

        四、幼儿数学教学宜故事

        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道的故事,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6和9是幼儿不易区分的两个数,为此我编了如下小故事:有两个孩子。他们俩叫什么名字?等会儿告诉你。他们有一个溜冰溜得非常好,你看它是这样溜的(边讲边画“6”字):先倒退着弯弯地溜半个圈,然后蹲下身子一个劲儿在原地转圈。后来人们把它溜出来的这个图形当作一个数字来用,叫它做“6”字,为什么叫“6”字呢?因为“6”和“溜”字发出的音相近。那么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说来也巧,它叫小六子。六就是“6”字。现在小朋友你一定知道了,以后只要看到“6”这个像溜冰的图形,它就知道它是数学6,是小六子溜冰溜出来的。 

篇2

关键词: 童话 幼儿教育 心理发展

幼年的记忆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大多属于不连贯的记忆。由于处于幼儿阶段,个体还不能够运用记忆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保存,能够在大脑停留的记忆时间与容量都相对比较有限。然而,童话在人们有限的记忆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些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形,往往会刻画在人们的心中,由此可以看出,童话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童话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童话成为幼儿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童话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通常情况下,童话都具有夸张与幻想等特点,甚至一部分童话内容已经超出现实范围。然而,童话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孩子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童话书本中刻画的人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童话故事的原型。

其次,童话实质上属于现实与想象相互结合,虽然童话需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加工处理好,则高出现实生活,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与复制,在对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加工与改造之后,更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内容,形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对于幼儿来说,童话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离奇的形象,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无尽的联想,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最后,幼儿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社会。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升,致使幼儿还不能够阅读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无法获得对社会初步的认知。然而,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认知,例如:幼儿可以在童话中,了解森林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初级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辨别社会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在我国著名的故事西游记中,儿童被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孙悟空勇敢聪明等优良品质,并且可以辨别妖魔鬼怪,影响我国一代代幼儿的成长。

二、童话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童话具有幻想性

童话的基本特点便是幻想性,成为童话的核心内容,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幻想实质上属于对生活的象征反映,通过幻想的形式,可以反映现实生活。换言之,童话中所塑造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然而,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童话故事的幻想来源于生活,并且折射生活现象。通常情况下,在创作童话的过程中,会采用拟人化与夸张等手法,创造离奇的气氛。

(二)童话幻想有一定的限制

童话中的幻想不是没有根据的,会受到思维特点和生活逻辑的限制。换言之,在创作童话故事中的形象时,需要选择儿童所熟悉的内容,帮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形。此外,幻想同样会受到幼儿的思维特点的限制,童话中的幻想,需要结合幼儿的思维习惯与规律,不能够超出幼儿的思限度。

(三)夸张与拟人是幻想的产物

各种艺术或多或少会使用不同程度的夸张表现形式,然而,童话故事中使用更加全面的夸张表现形式,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得人与物更加离奇。此外,童话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和遭遇等都会使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幻想成为童话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中,积极向上的幻想,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此外,童话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和好幻想等心理特征,激发幼儿进行探究,更增强童话故事的感染力。

三、幼儿在欣赏童话时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在欣赏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想象力,童话故事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然而,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本身,是在假想的情景下,对真实的活动进行反映,需要借助于象力的运用。例如: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又可以是动物和花草树木等,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可以进行对话与情感交流。因此,幼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进而加深对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的理解。此外,幼儿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将自己幻想为王子或者公主,实现内心的渴望。例如:幼儿在表演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中,需要借助想象力,装扮为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及丑恶的王后等。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内心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帮助幼儿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童话故事中美丽的场景、善良勇敢的人们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让幼儿内心中获得更多的愉快的体验,被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扣动心弦,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降低幼儿的阅读压力与负担,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快体验。

(三)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不仅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更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及词汇等,而在内心复述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则可以锻炼儿童的言语能力,加深其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加上言语与动作的配合,童话故事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形象与具体。

综上所述,童话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家庭等提高对童话的重视程度,引导幼儿阅读积极的健康的童话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瞻予.论童话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6-11.

[2]罗曦.幼儿童话舞剧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1,02:151-152.

篇3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称为师幼互动。在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幼儿面前讲,幼儿坐着听教师的讲解,一般采用传授式、问答式的互动行为和方式。这就形成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故事教学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教师以故事作为媒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在听喜欢的故事的同时理解并接受教学内容,对所学的知识不再被动地接受,实现“现实的话语环境”。在故事教学中,幼儿获得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能逐渐表达自己的想法。故事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能力,还能增进教师与幼儿的感情。

二、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故事教学中作品的选择

好的故事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作品选得好,故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才有了保证。教师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更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1]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故事的内容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故事。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对象。但是,要有一定的准则。首先,故事要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操。有些世界著名童话、中国传统神话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暴力、血腥的场面,如,《小红帽》中,大灰狼吃掉奶奶和小红帽的场面、《三只小猪》中大灰狼被烧的场面、《哪吒闹海》中抽龙筋的场面等等。教师对这些场面要加以处理,用适当的语言概况其情节,使幼儿在接受故事的时候没有恐怖的心理和违和感。其次,选择的故事要关注幼儿智商、情商的发展。如,《小猴和桃子》中小猴子把帮妈妈买的桃子给了饿得直哭的田鼠,猴妈妈知道后表扬了小猴。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让别人喜欢你,你得先喜欢别人。现在的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不善于与其他人相处,教师把这个道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幼儿,能使幼儿的情商得到培养。因此,在故事教学中选择好的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注重音画同构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故事蕴涵丰富的词汇,通过教师的引导,将故事与生活相结合,能有效促使幼儿自然理解词汇并运用词汇,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场景,才能激发幼儿自主进入故事情节和故事角色,引发生活联想。同时,教师还要在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理解画面,让幼儿能灵活地运用故事中的词汇造句、换成同义词等。如《燕子吉吉》故事中“渐渐”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渐渐”这个词造句,例如可以说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地变凉了,也可以说山坡上的大树渐渐变成了绿色。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用其他的词来替换“渐渐”,如“慢慢”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故事中的语言成功运用到生活中,进而让幼儿将书中的语言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幼儿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音乐、文学与美术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三者都受个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影响,因此三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同构的关系。如把《燕子吉吉》这一故事作为开展故事教学的载体时,教师可以首先构建音乐和美术的同构环境,接着逐步引导幼儿进入这个已经构建好的音画语言的意境中。当幼儿看到原本静止的画面,配着优美清脆的华尔兹音乐时,故事中的“吉吉”就动起来了,飞向光秃秃的山坡上的苹果树时,幼儿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此时,教师再配上讲解,能将幼儿迅速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为之后的语言学习做好铺垫。

(三)在故事教学中创设多种游戏形式的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把游戏应用到故事教学中,可以提升幼儿的兴趣,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1.角色扮演类游戏

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可以尝试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成角色,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表演。如,教师可以将《小猪发脾气》讲给幼儿听,待幼儿完全理解故事的内涵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小猪、猪妈妈、小兔、刺猬等,进行故事情景再现。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加以引导,控制住场面,避免几个幼儿争抢一个角色。同时,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不影响故事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情节和台词。幼儿在参与角色扮演的同时,能够增强自信心,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学习。

2.抢答游戏

教师在设计故事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抢答游戏。如把故事《胆小的蝙蝠》设定成抢答背景。以10人的大班为例,教师可以分为五个人为一组进行抢答。首先,教师要大声朗读故事,并且给幼儿充足的思考和整理时间。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蝙蝠到底是动物还是昆虫呢”“蝙蝠这么做对吗”等等,让幼儿积极抢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幼儿的情绪和保持公平性。幼儿通过竞争能极大地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同组的伙伴齐心协力回答问题能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进而有效地增强幼儿在故事教学中的愉快的游戏体验。

三、结语

篇4

故事是幼儿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一些理性地概念性的东西不是能完全理解,但是对于有声有色的故事,幼儿是很喜欢并且能很乐意接受的。同时故事也是文明的传承,是社会文明在幼儿中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很多幼儿园,将故事引入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学创新力度的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又能培养幼儿思维扩展的能力,所以说,故事教学法对于幼儿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讲故事,对幼儿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最好以一个故事陈述者的身份,让自己也融入故事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强调突出,让幼儿对故事有个整体的认识,老师还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讲,幼儿就一直处于沉默状态的,老师和幼儿互动,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儿童喜欢上故事课。

一堂课或者整个故事课而言,不光是让老师,老师还可以让幼儿来讲。大部分幼儿具有一定的图文阅读能力,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会给幼儿讲故事,幼儿是会记住的,这时候,让幼儿自己来讲故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幼儿充满信心,并在课后积极的准备自己的故事。能增加幼儿的阅读能力。

在幼儿故事课堂中,作为老师,不能让一节课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要对故事进行引深,讲完故事后,要告诉幼儿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并引用在日常生活中。

篇5

关键词:幼儿;阅读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89-0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也在“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环境是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基础,是幼儿重要的阅读资源。加强幼儿阅读环境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引导幼儿愉快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是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生活环境建设

尽管幼儿时期尚无必要正式学习和掌握文字符号,但仍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幼儿识字以后,开始主动阅读适合他们自身经验的书面材料,通过阅读,大量丰富的书面语言不断规范着幼儿的口头语言,同时也扩大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领域,为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奠定了基础。因此,认识汉语是幼儿口语向书面语言转化的关键。幼儿学习书面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的,视觉感知是幼儿学习阅读的重要方式。幼儿每天生活在幼儿园里,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关注和好奇,那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成为他们讨论的活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听、说、读,发展思维。如在活动室里,配合墙面布置,采取图文对应方式,给画面配上相应文字,引导幼儿在观察画面、编讲故事的基础上,充分感知理解重点语句;各活动区角呈现文字标识的同时,把活动规则用图文配合的方式展现给幼儿。如“大家一起看”、“请安静”、“请不要拥挤”等;可以让幼儿给自己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物体,如“桌椅”、“茶杯”、“毛巾”、“作业袋”等制作标记图,设置“小小气象台”,将气象符号与“风”、“雨”、“雪”、“晴”等文字并存,鼓励幼儿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观察记录每天的气象情况;制作图文并茂的幼儿食谱,让幼儿看看、说说,谈论菜的名称和营养。幼儿在与生活环境的充分接触和互动中,不断激发对文字符号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中的书面语言无处不在。我们应充分发挥幼儿生活环境的教育价值,不断充实幼儿生活场景中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增强幼儿与文字符号的互动。

二、加强活动环境建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也就等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对早期阅读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增强愉悦的情感体验。如幼儿喜欢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喜欢贴近生活、富于情感的故事,喜欢倾听清晰美妙的声音……我们应尽可能地运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用具——录音机、视频展示台、影碟机、多媒体课件等,有目的的为幼儿选择合适的画面、优美的故事、动听的乐曲,引导幼儿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心里的感受。如:“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猜一猜他们在说什么?”必要时提供一些头饰、服装等材料,让幼儿体验自由自在地表演童话故事的乐趣。在生动形象的画面、动听迷人的故事、儿歌中,通过视听结合,让幼儿充分感受文学作品与汉字的美,感受音乐、画面、语言相融的和谐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游戏方法帮助幼儿巩固阅读效果,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开展“说说心里活”、“我和书宝宝交朋友”、“我是小记者”等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及时更换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保证幼儿自由阅读的时间,给每个幼儿提供布制的书袋,便于幼儿自由取放书籍,随时随地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每人安排10分钟的故事内容,在这一时间里,幼儿可以听故事,也可以看故事画册,还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编讲故事,表演故事情节,绘制图书等,将已有的阅读经验运用到自主阅读之中。探索的成功会给幼儿的阅读活动带来无比的快乐。

三、挖掘社区环境的教育资源

幼儿的语言学习应是创造性地学习,文字、动作、图像、绘画、建筑戏剧、音乐等都可作为幼儿的语言。社区环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语言信息的环境,如能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园门,外出参观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会使幼儿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语言的交往、运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如参观春天的公园,小朋友们可以拿起画笔,记录春天的秘密,绘制小图书,创编成小故事;在外出参观途中,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汉字,如店名、告牌、宣传栏、交通岗等,让幼儿自由地指一指、看一看、读一读;参观动物园时可引导幼儿注意观看动物名称及有关介绍;组织幼儿去敬老院时,可采用图文的形式,给爷爷、奶奶写一封信,打发对老人的尊敬、热爱之情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篇6

关键词:语文教育 幼儿故事教学法

引言

语文是一门艺术,幼师需要引导幼儿对语文所存在的魅力进行探索,并最好能使幼儿被这些魅力吸引。幼儿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语感、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和识字写字习惯、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着手。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品位、思想品质和知识视野、审美情趣等也需要包含其中。故事在幼儿教学中为知识学习的第一步,在幼师教学过程中,使用故事教学法也是提高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幼儿喜欢讲故事、听故事,也喜欢去表演,可以利用幼儿的天性,向幼儿展现一幅生动的故事画面,吸引幼儿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一、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幼师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故事教学能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故事情节感染力强,且语言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故事能够有效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传递。讲故事时,教师需要逐渐对幼儿引导,讲完故事后,向幼儿提出故事中的问题,并要求使用完整的语言对提问进行回答。采取故事方法传递知识,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让幼儿能够感受不一样的知识世界。例如《小小故事会》中的《达・芬奇学会》、《三顾茅庐》等故事,都是从教学内容中,将故事简单化,综合生活见闻精编而成。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所需,选择所需要的文章进行教学。如地理篇中的《小问号大知识》中,有提到很多知识,如“为什么太阳是早上升起来”、“为什么会存在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城市降雨比郊区更多”。根据这些问题,都可以编成一个故事,将所有的知识容纳,编撰成科普小故事,学生听得就多了,潜移默化之间,幼儿也可以学会自己编故事,能够把一些复杂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幼儿语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的身心发育,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幼儿语言的学习关键,不是幼儿可以记住多少词汇,而是需要去引导幼儿和别人交谈,教导幼儿礼貌用语,在谈话时,多倾听,能够多理解日常用语,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幼儿能够说自己喜欢的故事,看喜欢的图书。在教导过程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年龄去定位教学内容。

(二)故事教学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教学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需要有新意和吸引力,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冲动,以及主动参与的情绪,激发学习的欲望,以及孩子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活跃思维,更加具有创造精神。例如:以雅安地震为题,将有关资料收集,使用图片展出的形式,展出《我要读书》、《灾区男孩》等图片,将灾区小朋友珍惜生命,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展现出来。在展出图片时,加上音乐烘托气氛,呈现一个情景交融的画面,展出生动的小故事,通过其中感人至深的画面,碰撞孩子的心灵,使人奋进。通过这样的内容,也能够激发孩子同情灾区,并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故事教学可以提高幼儿想象能力

幼儿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中,创造思维有其独特性。在幼儿时期,意志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相对较弱,在活动时,难以长期坚持,若能及时对幼儿的兴趣进行鼓励,并引导幼儿创造,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创造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通过故事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智力,利于幼儿提高想象力及创造能力。

二、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一)注重故事书的选择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精心选择故事书,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首先一定要选择孩子喜欢看的书,让孩子能够内对书中的内容产生好感,才能激发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要把对故事书选择的权利给幼儿,为孩子创造愉快、自由、安静的阅读空间。通过不同的读物,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不一样的自己。例如:《有个性的羊》、《大脚丫芭蕾舞》等;从《一更羽毛也不能动》、《女巫温妮》等故事中,可以让幼儿学会如何去接受别人;在《鼹鼠与小鸟》、《小北极熊系列》等故事中,能够让孩子知道大自然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爱护环境。教师也需要让孩子知道有效的阅读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之间自己去探讨故事内容,积累语言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幼儿处于身心发育和语言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指导孩子学习语文之前,必须使孩子树立语文观,掌握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到处皆是语文的身影,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的存在,培养丰富的情感意识,通过贴近于生活的观察和学习,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提高语言能力。平时,也需要增加孩子的语言表达机会,背诵诗词也是一种方式,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厚积薄发。熟读精思才是学习的关键,在学习中需要不断的思考,让孩子学会在事物中去寻找其关联,不仅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展现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观念。

(三)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不断开展科学锻炼,才能形成阅读习惯。反复历练一定要多说、多读、多写,在达到一定量后,还需要保证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需要有目的对孩子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还需要有步骤地纠正孩子的阅读误区,在练习基础上,还需要适度、适量地进行,同时,也需要持之以恒,必须注重学习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对错误的阅读方式,一定要及时纠正,以免在养成习惯后,对今后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

结语

故事学习法应用于幼儿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也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但是在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尽量掌握教学要点,积极指导幼儿,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侯明珍,沈居丽,方玲等.故事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2-73.

[2]傅钱余.高校人文学科“故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71-73.

[3]刘宇,周宇彤,陆虹等.故事教学法在临终关怀能力培养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3(9):390-392.

[4]孙会,纪兰.故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8):157-158.

篇7

关键词园本化 主题课程 童话

多年来,我园重点研究了课题《开发童话资源,建构主题课程的行动研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开始尝试做“园本化的主题课程”。我们开发童话资源,建构主题课程模式,以“童话”为核心、以“生成”为理念、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共同学习、探索、发现和完善,让幼儿体验童话的韵味,让幼儿在童话的熏陶下身心健康得到发展。我们尝试开发了小、中、大各个年段的以“童话”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以小班主题活动《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为例,分享我们在建构主题活动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以“童话”为核心――园本化主题的生成

主题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主线和核心,如何选择适当的主题关系到主题教育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幼儿的实际发展。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以《幸福的种子》丛书为出发点,选取其中适合幼儿学习的童话资源,加以挖掘和开发,寻找出童话资源中有利于培养幼儿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元素。

1.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

主题式课程大多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因为儿童的兴趣和求知需要是主题式课程得以生发和开展下去的保障。从儿童兴趣出发选择主题,可以较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探究兴趣。这种选择倾向演绎了新的教育观和课程观。主题故事的筛选作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不仅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更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如《没有声音的运动会》,整个故事围绕“过生日”展开,这个主题是小班幼儿所喜爱的、熟悉的、经历过的,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选择主题时,我们以“童话”为核心,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进行逐一的筛选。

2.以童话故事的价值为出发点

童话故事因其具有独特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都深深地吸引孩子们。童话以追求真善美方式描述世界,具有它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孩子在倾听童话故事的同时,正在形成自己的体系。《没有声音的运动会》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老鼠一家要为爷爷做一个生日大蛋糕,体现出了老鼠一家团结协作、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故事以风趣、幽默的形式,展示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我们在课程开发时,要以童话故事的价值为出发点,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以“活动”为主体,散发网络图,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

二、以“生成”为理念――园本化主题的建构

园本主题建构的理解可以从“园本”、“主题、“建构”三个方面着手。张雪门老师所讲到的,主题课程安排的两个标准:1.须合于孩子所需要的;2.须合于孩子所必要的。两个原则:1.要在现在的孩子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以改进儿童的态度习惯。2.个人方面能得以自由发展其个性,幼儿园全方面得以完成共同合作的生活。

1.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建构要以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散发主题网络图

“园本”即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我们立足于园本,根据课题研究内容,从童话故事出发,要通过一定的线索层层展开,从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主题网络。我们试将与童话故事相关的内容将其纳入课程,并形成主题网络图。以小班为例,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故事《没有声音的运动会》,形成了主题网络图。

我们以童话故事中的重要元素:老鼠(人物)、家(地点)、过生日(事件)为中心,作为网络的一级发散点。根据一级发散点,围绕内容形成二级发散点相对应,产生上图中的主题网络图。在园本化主题的建构中,网络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引领整个活动的开启,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园本化课程建构要关注一日活动,以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课程是行动的,课程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一日活动各环节。以小班主题《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为例:

在主题网络图中,一些内容适合进行集体活动,而有的活动需要通过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如:老鼠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图书角的阅读书籍来实现;家的环境布置可以通过活动室的创设感受;过生日可以通过角色游戏中给娃娃过生日更进一步地体验。因此,我们的主题课程涵盖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课程园本化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开发、改进、发展过程,即是幼儿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幼儿园课程与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

1.主题思路的调整

主题课程的建够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在我们进行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开发时,边实践边调整,使我们的园本化主题课程更具科学性。在小班主题活动《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中:第一次建构主题网络图时,我们以故事中的内容为发散点,形成了图一中的主题网络图;但是这不具有通用性和科学性,以故事的内容为发散点,随意性强,缺少主题之间联系的内涵。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以童话故事的主要元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统一的隐形发散点,根据各个不同的童话故事,建构一级发散点。相比之下,图二的网络图脉络清晰,有依可循,让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具操作性。

2.活动内容的调整

在建构主题活动时,我们必须考虑对幼儿的生活关注,不是只停留在对幼儿生活的一般理解上,而是从教育观念上把生活放在幼儿教育的突出位置。在主题课程《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中,第一次活动时,我们以画蛋糕、美工活动做蛋糕等形式让幼儿进行相关的体验。但这些活动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只是浮于表面。要真正做到生活化,应该是生动的、感性的,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因此,第二次我们尝试进行生活实践活动“制作蛋糕”,同时启动家长资源,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做蛋糕。大家和面粉、打鸡蛋、放糖果,最后把蛋糕放进烤箱烤制,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验了做蛋糕的乐趣。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构建主题教育活动,使幼儿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

园本化的主题课程是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并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做主题课程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也不是教师人人都参与了就好了,需要教师在研究活动后对其继续关注。每学期课程实施后,需要我们对课程进行审议,依靠教师的智慧和创意来做课程的“加与减”工作。针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寻求解决的策略,不断提升。

(江苏省苏州市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幼儿文学 语言能力 影响 目的

幼儿文学教育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应用过程中,他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育任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善思的习惯。可以说,对幼儿文学的阅读,在经过老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彩演绎后,可以成为提高孩童接受能力的有力法宝。

一、幼儿文学的含义和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

1.幼儿文学的含义。幼儿文学就是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将一定教育目的具体化,并选择1—5周岁的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创作的文学。幼儿文学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神话、诗歌、戏剧、故事、童话、小说等。其特点主要是:①明确的教育目的。②内容上的知识性。③艺术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2.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目的。通过对幼儿文学的阅读,使孩子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 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并最终达到增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二、在阅读中注重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

1.形象较为优美。婴幼儿是人类心理最为稚嫩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审美心理对于外在的现实事物有着极强的塑造性,他们一般是通过自己在懵懂状态下所认知的事物形象来认识事物的。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方式就是对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时,要注重发掘作品中形象美这一最基本的特征。

2.体现生活的美。为了更好的促进儿童阅读,提升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幼儿文学故事时要尽量从中体会生活的气息。体会故事中形象逼真、问题鲜明、贴近生活的特点。这也和幼儿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美好的特点相吻合。

3.感情较为优美。情感美是作者通过应用拟人、夸张、比喻等,辞格方法的运用,所形成的形象类比和感情抒发,使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相互交融,产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并引起共鸣。从而能向现实生活转移文学情怀,把文学语言的优美,转化为自然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阅读时,要充分体会故事中隐含的积极情感,尽可能引导幼儿产生感情共鸣,进而培养孩子善良的心理。

4.视觉效果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色彩冲击所造成的感觉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这得益于丰富的色彩能通过对人的视觉产生填充,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影响。幼儿文学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大量的应用色彩描述,带动儿童的情绪。在视觉的引导下,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为动人的视觉形象。所以,在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在看图的同时对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

三、在阅读中体会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1.在阅读中体会形象性的语言。儿童文学形象生动的特点,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尽量丰富、柔美,把人和事物的音、形、色及形态等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插图,在声音和视觉上影响幼儿的记忆,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所以,在阅读儿童文学故事时,把握作品形象性的语言风格,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阅读中体会生活化的语言。幼儿文学故事中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为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提供了最真实的空间。如果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新气息,在配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幼儿故事:小草变绿了,桃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温度变高了,天气变暖了等。这样,孩子们就会通过自己对春天现象的记忆,而积极发言。在柔美诙谐中,融入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在阅读中体会情感性的语言。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情感性的特点,这与幼儿的行为易被感情所影响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感情性的语言风格,使孩子在听完故事后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在这一情感左右下表达自己的心情。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幼儿文学阅读可以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为孩子储备更多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对儿童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只要我们以幼儿的内在机质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幼儿文学的特点,引导他们阅读,并在其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阅读和理解幼儿文学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丽雯.幼儿园语言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46).

篇9

一、解读《指南》

(一)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指南》分解目标:1.专注地阅读图书。2.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3.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专注、喜欢、感兴趣。

解读:

“专注”是幼儿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是幼儿未来学习应具备的素质。“专注”包含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细致入微。只有“专注”才能有好的阅读效果,培养幼儿“专注”的学习品质是教师组织阅读活动的任务之一。

“喜欢”是指幼儿在阅读时要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要为幼儿提供优秀的图书、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而且要通过陪伴幼儿阅读、请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故事讲出来、提供话题让幼儿讨论等手段来唤起幼儿的阅读热情,让幼儿感受参与阅读的快乐。

“感兴趣”,平时幼儿会对什么感兴趣?模仿生活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也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学习的。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二)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南》分解目标:1.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3.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4.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关键词:说、猜想、看法、感受美

解读:

“说”是幼儿阅读的基本能力,只有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不解的说出来才能与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阅读中。教师要把说的机会留给幼儿,要耐心倾听幼儿说,还要指导幼儿说得有质量。

“猜想”是幼儿常用的阅读方法,幼儿自主阅读大多是自己看图猜想图书的意思。“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本身有探索事物的欲望,让幼儿猜想即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发挥幼儿的能力。引导其主动学习。二是在阅读中要培养幼儿有根据地猜想。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猜想的机会。而且要启发幼儿观察图画与图画之间的联系,有根据地猜想,发展思维能力。

“看法”,幼儿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就会不同,教师不仅要给予幼儿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允许多种看法的存在。

“感受美”,引导幼儿感受图书中的语言美、童趣美、情感美是组织图书阅读的重要任务。

总结:自主学习是贯穿《指南》全文的核心理念。《指南》在对幼儿阅读图书的教育建议中提出“保证幼儿自主阅读”“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就是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阅读时幼儿主动用眼、用嘴、用心、用脑积极参与,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书中的信息,用自己的速度阅读。目标中的关键词专注、喜欢、感兴趣、猜想、看法等均指向幼儿自主阅读。幼儿园应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素养、阅读品质,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阅读教学要放眼于幼儿的未来,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做准备。

二、问题研讨

在实践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典型的、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阅读的效果,值得研讨。我们让教师对照《指南》寻找解答问题的依据,在研讨中增加对《指南》的理解,在运用《指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问题研讨整理如下:

问题一:自主阅读主要在课堂进行吗?

自主阅读以幼儿日常生活中自发的、自由的阅读为主。《指南》教育建议中提到: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避免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从提供环境、经常阅读等要求中可以判断自主阅读以日常阅读为主,几节课(哪怕每一节课都是精品)是不能替代幼儿日常阅读的。集体教学活动的统一目标和规定步伐容易使教师等不及幼儿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发现一切,个体阅读受集体制约,不是真正的自主阅读。

问题二:自主阅读教师不要指导吗?

自主阅读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是指导的第一步。“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等内容是教师指导的着力点。

问题三:自主阅读中教师如何指导?

1.图书是幼儿阅读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要善于组织各方面的资源,如幼儿园现有图书、家庭购买图书、已经毕业的校友捐书等。数量多、富有情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条件。2.经常与幼儿一起看图书、一起讨论或回忆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有条理讲述、与人讨论自己的发现。3.推测、想象、改编、自编、配图,在阅读中发展创造力。4.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模仿语言节奏和韵律,用动作、表情、声音表达情绪。5.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感受图书作用、体会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问题四:自主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自主阅读以日常阅读为主,课堂阅读为辅。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相信优秀图书的魅力。只要幼儿有能力看得懂,教师就给予时间等待幼儿慢慢完成。教师在陪伴幼儿阅读时观察幼儿阅读中出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在集体活动时共同解决。幼儿阅读在先,课堂指导在后。如在幼儿自主阅读后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幼儿思考多幅画面之间的联系、体验情感、欣赏图画美等。

问题五:大班幼儿喜欢读中班的图书是水平不高吗?

所谓适合大班幼儿阅读的图书、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图书都是人为的划分。幼儿自主阅读不应该有人为的限制,优秀图书更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中、大班幼儿阅读同一本书得到的养分会有所不同,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不同。如中班幼儿阅读时教师“教”的份量会多些。大班幼儿阅读时“自学”的份量可以更大,大班幼儿还可以模仿书中的方式写故事。如果是中班的教材,大班幼儿没有读过就更适合幼儿自主阅读。只要幼儿喜欢就是好材料。

问题六:为什么PPT不能替代图书

PPT往往只截取书中的部分画面,课堂上教师不断提问和统一要求会打断幼儿自然的阅读行程。幼儿阅读从翻阅图书开始,是自主行为,而使用PPT是教师操作材料,幼儿失去的是阅读的感觉、与图书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幼儿自主阅读时可以多次自由翻页,感知纸质、感知故事节奏、感知图画美。图书的价值是多元的。PPT的价值是单一的。

三、实践案例:大班自主阅读《逃家小兔》

活动说明:

幼儿小麦在图书区阅读《逃家小兔》,看到泽泽来,小麦邀请他一起看,小蕊也凑过来。下午,小蕊第一个拿到书,和龙龙一起看。第二天,龙龙第一个抢到书,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想看。老师询问全班幼儿,多数幼儿表示喜欢看这本书,于是教师从园里借了多本《逃家小兔》放在阅读区,供幼儿阅读,并提供支持。

活动目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积极探寻图画信息,大胆猜测小兔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2.会主动与他人一起读书、交谈、游戏,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品味故事展示的生活情趣。

准备:

幼儿两人一本《逃家小兔》,阅读2~3天。

活动过程:

一读,探寻故事大概情节。

1.集体预告:这是一本新书,封面漂亮吗?封面就像一扇大门。我们看看大门上有谁?还没有开门我们就知道这里面是小兔和妈妈的故事。大门上有四个字,认识的小朋友读一读。

2.提出任务:谁要逃跑呢?有一天,小兔对妈妈说:我要逃走了。妈妈说:如果你要逃走,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小兔想办法逃跑,妈妈想办法追他,逃逃逃,追追追,小兔想了哪些办法逃跑,妈妈又想了哪些办法去追,小朋友一定很想知道吧!老师把这些书放在图书区,欢迎小朋友来看书。

3.幼儿自主阅读:晨间活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区域活动、离园前幼儿都可以自己看书。

教师观察幼儿阅读,以读者的身份与幼儿个别交谈:小兔在哪里?妈妈在哪里?你怎么知道这条鱼是小兔变的?妈妈想到什么好办法追他?小兔又变成什么?妈妈又想到什么好办法追他?

二读,认同、欣赏故事内容。

1.集体交流:许多小朋友都看了逃家小兔。现在你知道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知道这条鱼就是小兔变的?妈妈在哪里?变成了什么?花园里哪朵花是小兔变的?有什么不同吗?妈妈又在哪里?变成了什么?

小结:不管小兔怎样变,聪明的妈妈总是能找到他,追到他。

师:小兔变成一朵花时妈妈能变成钓鱼人吗?为什么不能?当小兔变成鳟鱼的时候,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来钓他?当小兔变成小鸟时,妈妈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小结:不管小兔怎么变,妈妈都能找到他的长耳朵。

2.学习故事里的语言:猜一猜小兔想变成鳟鱼时会怎么说,妈妈想变成钓鱼人时又会怎么说?

看,这儿小兔是这么说的:“如果你”。

小兔要变成小鸟、帆船、空中飞人时会怎么说,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小朋友看书的时候可以猜一猜他们说了什么,一边看一边讲,你就会成为故事大王的。

3.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我(老师)能看到小兔这一面就想到妈妈那一面变成什么。而且很快,你能吗?我们来玩看谁猜得快。

帆船和谁在一起?帆船和风在一起!

小鸟和谁在一起?小鸟和大树在一起!

石头和谁在一起?石头和爬山人在一起!

幼儿与幼儿之间游戏。

4.教幼儿玩看谁接得快的游戏,练习故事对话。

5.幼儿做动作老师猜小兔变成什么,老师做动作幼儿猜妈妈变成什么。

三读,品味故事中的生活情趣。

1.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喜欢看这本书,你最爱看哪几页,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看了这个故事书你觉得怎样?(有趣、好笑、好玩、幸福)

哪里有趣?好玩?(师讲一小段,用动作、语调表现有趣)

老师这样讲有趣吗?讲故事时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感觉表演出来才棒呢!谁来试试?

幼儿轮流讲一段,鼓励幼儿声音、节奏、语调、动作有所不同。

2.领悟小兔爱妈妈,妈妈爱小兔。

师:小兔喜欢逃跑,他真的不要妈妈了?最后他怎么又回来了?

妈妈真辛苦,爬那么高的山。走在钢索上多危险。妈妈干嘛要追小兔呀?

小结:这是小兔和妈妈在玩游戏呢。小兔离不开妈妈,妈妈最爱小兔。

3.迁移。

看到小兔和妈妈开心地玩游戏,幸福地在一起,你觉得就像谁和谁在一起?如果是你和妈妈在玩这个游戏,你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你可以画下来,讲自己和妈妈的游戏故事。

篇10

一、由封面猜测故事

绘本的画面极富感染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地利用幼儿对绘本画面的初步感知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幼儿对故事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大多数绘本封面的插图来源于绘本正文里的一张有故事悬念和视觉冲击力的配图,教师可以把这幅图作为激发幼儿阅读欲望的突破口。在正式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之前,让幼儿看封面预测绘本里面将要讲述的故事。这样带有未知和悬念的问题能调动起幼儿读书欲望。

如绘本《我家是动物园》的插图上,是一个单手倒立的小男孩,旁边散落了一些香蕉皮。教师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男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来猜测这个小男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猜测香蕉皮与男孩的关系。

有些绘本配了扉页,扉页上除了作者、译者、画者、出版社等绘本的基本信息,还有内涵丰富的画面,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图画来让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例如,绘本《三个强盗》扉页的图画是,金黄的圆月下面画着三个强盗,头戴尖尖的帽子。教师在幼儿看扉页时问:“这是什么人?他们会干些什么”的疑问,就会一直吸引幼儿去读绘本。

二、用悬念预测发展

幼儿注意力时间短暂,而绘本故事的魅力在于有无穷的悬念,最大限度地抓住幼儿阅读的期待。绘本阅读中的悬念一般是用翻页来设置。所以,教师可以适当根据绘本的文本内容在教学中也设悬念,指引幼儿大胆预猜测故事的情节发展,进而勾起幼儿不断阅读下去的兴趣。

例如,《谁咬了我的大饼》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悬念的绘本教材。故事中的小猪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做好了一块大饼,他做着做着就累得睡着了,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的大饼被人咬了一口。因此,小猪很想知道是谁咬了他的大饼?来自文本的一个简单的悬念,就能激发起幼儿探究阅读的兴趣。于是他让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每个人都咬了一口,比较他们的牙印之后,还是没有找到是谁。当小猪不想找了,自己咬了一口后,却发现自己的牙印和偷吃大饼的牙印是一样的!当巨大的悬念被揭晓时,幼儿被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所释然,为当初的疑问找到了答案而欣喜不已。

绘本阅读中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绘本中的设置的悬念,并能对幼儿进行恰到好处地勾起幼儿认知的疑问,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在阅读中让幼儿体验到惊喜和失落交加的阅读的乐趣。那么幼儿就会不断产生自己阅读绘本的兴趣。

三、借画面自由表达

绘本故事中的画面是一种艺术,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都是韵味无穷又暗含故事发展的线索,单看绘画就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完全可以让幼儿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和描绘画面。

在绘本《蚯蚓的日记》中,蚯蚓是现在幼儿相当陌生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画面,当他们看到蚯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比如:你看,蚯蚓宝宝在干什么呢?蚯蚓宝宝心里在想什么呢?蚯蚓一家躲在地下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呢?等等问题能吊起幼儿绘本阅读的胃口,将会让幼儿大胆地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幼儿才能感觉到:原来蚯蚓也和其他动物一样,喜欢吃、喜欢玩。同时,又要让幼儿观察画面,了解蚯蚓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只吃泥土、对地球的作用、危险来临时怎么办等。

四、用拓展体验乐趣

在幼儿阅读绘本时,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幼儿的看图能力和水平,并进行相关的想象拓展活动,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绘本阅读,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再造想象,自己涂色。例如在读了绘本《逃家的小兔》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对这只小兔的喜好来涂上不同的色彩,这样让绘本中的小兔子内化为自己心中的那只顽皮又有点叛逆的小兔子。当然,幼儿的阅读感悟也许没有那么深,教师要尽量保护幼儿富有个性化的童言稚语。

续编故事。如阅读绘本《蚯蚓日记》之后让幼儿继续想象蚯蚓的生活,想象蚯蚓和朋友之间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放飞幼儿的想象力,自由画绘本以外的世界。

根据绘本,表演故事。幼儿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可以在阅读绘本之后设计幼儿表演来表演绘本中的故事,这样能够深化阅读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趣味,内化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在读了绘本《月亮生日快乐》之后,可以选择为一名将要过生日的幼儿举行一个学校里的生日聚会,丰富了幼儿的学校生活,懂得了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如读了绘本《啷啷与巴豆》之后让幼儿学着画贺卡,在贺卡上写简短的信,介绍自己知道的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五、由内涵挖掘价值

在阅读绘本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的尺度,阅读中以感动与快乐为主要目标,充分让幼儿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爱上阅读。这才是我们教师教幼儿阅读绘本的最终意图。有些绘本不仅仅适合给幼儿读,也适合大人阅读,那么阅读这些绘本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需要幼儿完全理解绘本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我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科学性的阅读绘本,在一种愉快通俗的情境中去了解科学知识,懂得宇宙的奥秘,进而激发幼儿主动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