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羚羊木雕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学期,著名作家张之路来我校演讲,还进行了签名售书,很多同学们买了《乌龟也上网》、《非法智慧》、《足球大侠》,我则买了《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这本小说集的名字也是书中第一个故事的名字。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引人入胜。我最喜欢《啊,那片红旗》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三个高中生因为成绩不好被迫退学,但是他们很爱国,有上进心,渴望学习。他们为了看中国冰球队的比赛,自制了五星红旗卖钱买票。在看到中国队处于劣势时带头组织观众呐喊助威,“体育馆里,无数的五星红旗连成一片,观众席上变成了红旗的海洋..”我被他们火热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的每个故事虽然中心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像《羚羊木雕》告诉了我们纯洁的友谊是不需要礼物的;《静静的石竹花》说明,不能以貌取人,即使是残疾人也有自己的尊严,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理查三世》让我觉得,不能歧视犯过错误的同学,只要你真诚的付出,就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虚伪的人只会受到大家的鄙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回味无穷。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93-01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心得:
1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1 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刘玉航,别看他个子矮,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预习小组”,小组中成员每天在他的带领下自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相关证据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孩子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2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2.1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自强不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羚羊木雕》一课,表现了朋友的珍贵,友谊的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人物中去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卢沟桥的狮子,赵州桥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三峡》,描写了祖国的奇山异水,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美好;还有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通过写旅鼠的奥秘来影射人类社会,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口问题的反思。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一文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有所为,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
篇3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但现在仍然有不少教师迫于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压力,简单枯燥地印制了大量的阅读资料,机械地操练各种应试技巧,结果弄得学生怨声载道,把原本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游戏,使得学生一提阅读头就大,甚至上语文课就打瞌睡。据调查,现在很多毕业班的语文课都变成学生偷偷完成其他作业的课了。可想而知,这种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是可怕的,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可悲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笔者想和大家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激发阅读兴趣
不管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是“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说的都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本身就是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 配乐朗读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而传统的朗读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听读,这很容易让学生造成听觉疲劳,更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这样的听读,往往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感。但是,如果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适当地配以或悠扬或悦耳或伤感或激越的音乐,学生就能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又能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营造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紧张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使学生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并陶醉其中。
(二) 视频朗读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频繁,这就使朗读更加丰富多彩。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喜欢配乐朗读,对于视频朗读更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使用一些视频朗读作品,激发学生对阅读、对学习的强烈兴趣,从而收到一举多得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晴的冬天之景的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验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水草天,多态多姿。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既形象生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三) 创新课本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死的课本、死的知识很是厌恶,而对丰富多彩的课堂却意犹未尽。为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课文设计为朗读型课文、学法指导型课文、文学欣赏型课文、自主阅读型课文、思维训练型课文、探究型课文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类似朱自清的《春》这种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对论证严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文章,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另外,根据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短剧表演,让学生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学生的表演风格不同,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也大大地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四) 及时肯定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有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课堂内外,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大方方说出对学生的肯定和赞美。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一个片段,或者无意地帮助了别人,说出了一个新闻,道出了其他同学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或者大胆地谈了对某篇作品的感受心得,都应当极力地表扬他们,充分肯定他们,这自然而然就营造了一种读书乐、读书美的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重视阅读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对于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兴趣是根,科学有效的方法是阅读之树能够长青的持续养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而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者、阅读内容的选择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以及阅读疑难的点拨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书、善读书。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古人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培根也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各种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也可以搜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或者把自己阅读中的深切感悟写成读书心得体会,尽量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写作能力。如教学《孔乙己》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的续写,丁举人的毒招的扩写等;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设计“菲利普巧遇百万富翁于勒”“于勒上门之后”等练笔。
(二)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精读、略读、浏览是读书的三种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体裁,目的不同,出发点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阅读,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如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一些报纸、搜集的信息资料可作浏览。
三、 开展阅读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对于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潜力,都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开展如下活动。
(一) 比赛
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如成语接龙、课外知识大比拼、读书征文比赛、快速阅读比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彰显才华的舞台,这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乐趣,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这样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
(二)展览
学生在读书看报时,往往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它们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积累好,然后比一比看看谁积累得最多最好,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一个“好书我推荐,快乐众分享”的读书感悟展示栏,通过它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优秀习作、优秀周记等。定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挂在“心语屋”内。这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并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一些常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就能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高玮.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