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培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培训的意义

篇1

一、搭建培训平台,确保培训固定的基础

2010年教师节,我校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将我校教龄在8年以下,年龄28岁以下的近20名青年教师组建青年教师培训班。以前我们的培训没有明确的界定,从这次开始,我校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织。为充分发挥班级的功能,我们明确培训教师范围,要求范围内的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各项培训活动;由校长策划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纳人学校常项工作;明确组建班委会,鼓励班委会自主开展班级活动作为学校活动的补充。为让培训工作更贴近青年教师实际,反映青年教师需求,我们开展了专题座谈和专项问卷调查,共收到86条有用的建议,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选聘培训团队,牵引培训方向的高度

培训师资的水平决定培训的高度。选聘培训师资团队应该注重三方面的师资。第一,是学校行政骨干力量,这一团队可以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提供指导。第二,是校本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他们是青年教师身边的学习榜样。用好本校“专家”为青年教师引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骨干教师在本校的成功经验可以直接为青年教师借鉴和运用,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直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第三,是外聘部分优秀专家。外聘师资对前两方面是一个补充。如为引导青年教师热心写作,善于写作,我校聘请岳阳青年名师《写成一位名师》的作者来校讲座,开阔了青年教师视野,为青年教师指引了更高的努力方向,所以也得到了青年教师的认可。

三、系统化培训内容,规划培训范围的宽度

根据新课程改革特殊时期和青年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特点,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理论学习。包括各国经典教育理论著作,新课程系列学习丛书。为此我校本期给每位青年教师订购了300元的专业书籍,发出读书倡议,组织读书竞赛引导青年教师提升理论修养。第二,是教育教学。围绕课堂教学,我校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一是开展教学竞赛,二是开展小组研讨。三是开展评课指导活动。评课指导活动很关键,每次青年教师上出研讨课后,都由培训团队的骨干教师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与现有水平作出诊断,指明下阶段努力的方向。如本学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后,结合五堂数学课,骨干教师分别从教材把握、练习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态势和数学语言等方面作出分析,为每位参赛教师指出现有水平和努力方向,这样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很大。第三,是业余生活。学校除了运用讲座、座谈、引导老师健康向上的业余生活外,还指导班委会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在活动中促进青年教师交流、合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团队。

四、完善培训形式

传统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单向性的讲座、报告、介绍经验,互动性的谈心、师徒结对,多向性的座谈会、讲课评价等。传统的培训形式在我校的教师培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组建班级后,我校进一步整合,创新了新的综合培训形式,那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创建集体学习平台。这一培训形式我们建设了很好的载体一“青年教师小报”。在这一载体上,既可以将学校规定的培训内容传达到青年教师,又可以开展培训者与被培训者,被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一新形式的实施,综合了多项传统的培训学习形式,克服了传统培训面对面受时间与场地限制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实施有效培训学习,并能很好地再现培训效果。

构建青年教师培训平台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正在进一步深入的开展,目前对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意义

1.通过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达到了“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教师过渡,并指向“专家型”教师发展。青年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明确了青年教师成长特点与规律,对我校组织青年教师培训这项必需工作有指导意义。

2.通过构建青年教师培训平台的实践,我们总结了开展什么内容的培训对青年教师最适合,明白了组织什么形式的活动对青年教师最有效,建立了一套青年教师的培训教材系列。积累了一套青年教师的成长记录档案。这些实践成果在一定时间段内对青年教师培训具体操作有借鉴意义。

3.青年教师的培训,为学校的学习组织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师资基础,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整理素质。

篇2

关键词:教师培训 存在问题 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74-0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最近,我们通过召开县区培训部主任座谈会和举办新教师在岗培训项目检查与评比活动,针对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广大教师对培训的期待等作了调查与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总结、反思过去的培训工作,深入了解教师今后的培训需求,我们在如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师培训面临的困难

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培训主客观因素产生了培训的困难,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教师方面。近些年在岗教师缺口较大,很多毕业生根据需要招聘到了教师岗位,分布在市区及各县、市区,尽管我们的岗前培训是以县、市区为单位集中面授,但由于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负担重或者说离面授培训地点远,不能按时参加培训,即使安排在双休日或者是假期,也有部分教师因家务琐事,也不能再抽出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培训。还有部分新教师认为自己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无需再学习,对组织培训认识肤浅,多数是为了一年的考核合格证参加学习的。

二是中老教师方面。部分中年教师认为自己从经验到经历都已成熟,在学校已经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无需再参加比较初级的培训,对培训内容、地点、方式挑挑拣拣。而部分老教师由于工作需要仍然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但他们又因为视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和精力不足,而不愿参加培训学习,尤其是理论性较强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的培训,如计算机中级培训等等,我们感觉困难较大。

三是资金落实方面。财政规定的资金不能到位。个别县、区以及学校的培训经费多数采取自筹。有的学校这部分资金没有用到教师培训工作中来,甚至舍不得在教师身上花钱。

四是培训时间方面。基层学校没有可以随时代课的教师,特别是重点学校,人员非常紧张,教师们的课时安排的满满当当,分身乏术,有人形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造成了能参加骨干培训的教师无法离开,离岗培训根本没有办法实现。

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认识的问题。部分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给教师创造参加培训的机会,有的教师上级部门指派了培训教师参加培训活动,校长也会以各种理由不让其参加,即使有的学校组织了培训,允许参加了上级部门的培训,也是对培训的管理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自己已在大学学到了有关知识,不必再进行培训,对培训应付了事,点卯走人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是培训内容上的问题。培训内容大多数是自上而下确定的,上级规定什么内容,基层就培训什么内容,大多数教师们只是被动接受而已。培训的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实践部分较少。造成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够和可操作性不强。

三是培训方式上的问题。目前我们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两种,集中培训多数是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听,方式单一,参训教师只是一个聆听者,被动接受者。而校本培训应该是学校培训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真正的专业引领,多数流于形式,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代名词。

四是培训者的问题。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者多数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教研室的教研员担任,个别培训者不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称不上是最优秀的,因为所在单位或部门而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很难让教师们信服,而外请培训者费用又太高,又不能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行指导。这给培训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三、对今后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今后培训的需求,思考了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将教师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常抓不懈,并将培训经费落到实处,建立适应本县区、本学校的教师培训奖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将教师培训的成果作为校长年终考核的一项工作内容,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二是要使培训内容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培训者在培训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目的性。做到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培训。以解答教师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例如,一线教师最普遍关注的是:这样的课堂我怎么驾驭?这样的内容我怎么教? “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解决?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以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是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不论是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教师们都喜欢积极参与上下互动的培训方式,愿与专家对话交流,以解决自身的困惑与问题。还有部分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培训内容不同举办相应的活动,将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例如,专家引领的名师大讲堂活动,校际交流的案例观摩活动,专题指导的送教下乡活动等等。由于多数学校资金短缺,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有网络条件,逐步改进和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教师培训;移动培训课程

一、引言

伴随不同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教育领域越发关注当下以及未来社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则离不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从国家、地方、到学校,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仍然存在着各类问题。王阿习、陈玲等[1]提到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脱离真实的教学情境,培训知识缺乏实践转化。赵德成、梁永正[2]指出不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但对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和个人绩效提升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根本、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做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笔者曾在2015年对北京市2213位教师就培训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6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很难在教学现场得以应用转化。从教师培训的一般流程来看,培训的需求分析直接决定了培训目标的界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实施与后续的效果评估。可见,培训从需求分析开始,如果无法体现教师的实际需求,也会导致培训课程的应用效益,与教师工作实践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发现教师的真实需求,并精准匹配教师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值得深入研究。

二、确定教师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

笔者访谈了北京市级以及十几个区级培训机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负责人,发现目前教师培训课程的需求确定多数是在培训开始之前,通过对教师代表以及学校管理者等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进而确定课程内容。通过问卷与访谈等方式来确认培训需求,限于问卷、访谈提纲设计能力、答卷人解读能力以及答题人心理因素的制约等因素,所得需求常常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是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其在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需求多是多元化与立体化。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无法反映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变化的动态需求。赵德成、梁永正也指出了上述的培训需求确定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通过问卷等方式基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来确定需求可能失之主观,教师自我报告的需求未必都是真正有意义的培训需求;其次,简单地从校长等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的绩效差距识别培训需求又可能失之笼统,分析者需要对绩效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只有通过取长补短,将两种理解整合起来,既关注教师的主观愿望,又重视绩效差距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才能更为准确、有效地识别培训需求。基于此,如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仅仅以问卷、访谈的方式来确定课程内容则显得不够全面、真实,不能够满足教师动态的需求,其使用效果与效率也会受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个性化、生成性、情境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等特征,很难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短时间的访谈等完全体现出来,这也给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在工作现场遇到的各类问题、问题背后对应的专业发展显性以及隐性需求,都能够被捕捉、记录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作为设计教师移动培训课程的基础。

三、大数据技术为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带来的契机

(一)通过教师行为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隐性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需求是指无法被行为主体主动发现并清晰表达,需要通过其他主体挖掘、引导来确定的需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用户隐性需求挖掘与引导方面已经体现出了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基于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潜在的需求。如移动互联网领域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实现精准营销。在教育领域,以Cousera为代表的慕课平台运行商,通过深度分析学习者在课程资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能够发现哪些资源学生点击率最高,哪些讲座视频的片段重播率最高,哪些内容学生的出错率最高等等,然后将上述结论及时反馈给课程资源的研发团队,用以指导改进之后的工作。这种做法表明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需求诊断[3]。目前,也已经有通过对教师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潜在需求分析的探索,如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记录、分析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需求分析报告[4];上海市闵行区恽敏霞等通过对全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录制、分析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报告,进而发现对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隐性需求[5]。这些需求因教师的自我认识与理论素养限制等原因,其在问卷、访谈等自我报告中无法主动提及,而借助于技术设备对教师大量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很好地确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隐性需求。

(二)通过教师面临的问题数据分析发现教师

在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是指能够被行为主体明确表达的需求,如在2016年由笔者所在单位组织的北京市几个区的新教师培训中,新教师明确表达自己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有效的班级管理上存在问题。当对新教师群体反馈的问题数据逐年加以收集,并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有效发现某一特定的教师群体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现场所面临的各种类型的问题也直接地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罗滨指出关键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困惑,通过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困惑,实现专业发展[6]。因此,以教师逐年提供的问题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问题数据加以收集、归类、分析,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显性需求。

(三)通过对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数据分析精准满足教师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格雷戈医生通过对近十年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病症,应该提供哪种类型的治疗最为合适。这种推荐正是基于对病患数据以及诊疗方案数据进行了常年累月的积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起了病患数据与诊疗方案之间的精准匹配关系[7]。在教师培训领域,以往无法大规模采集教师主观反馈的问题、客观发现的问题以及专家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个性化地存在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专家头脑中或者小范围地存在于某个组织中。伴随着对教师问题数据逐年的收集、分析,能够形成特定教师群体(如新教师)的共性问题、特定组织的共性问题(如某区的新教师都存在着课堂管理困难问题)以及教师个体的个性化问题,专家团队将针对这样的问题清单形成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伴随着问题数据与解决方案数据的不断积累与完善,后续的教师将能够在提供了自己的问题数据之后得到系统推荐的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满足其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

四、移动终端将成为连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培训课程的重要载体

在已有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开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中[8-14],多数更为关注将移动终端作为培训课程的载体,而很少将其作为发现培训需求的载体,笔者认为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发现教师的需求,相较于问卷与访谈这种短时、切片式的需求分析方法而言,更为凸显需求的情景性、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现场是教师真实需求的发源地,在教学现场,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各类问题,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也形成了教师各种类型的需求。罗滨提到要鼓励教师表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提炼、归纳形成关键问题清单,通过专家、教师共同研究,形成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帮助教师完成专业发展。根据笔者所进行的面向北京市各区4539教师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调查数据显示,63.4%的老师有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终端的习惯,其中有随时随地进行记录、拍摄行为的也已经接近53%。在针对西城区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平时工作中确实会遇到教学、科研、管理以及人际沟通等各种类型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被纷繁复杂的各类事物所淹没。可见,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通过移动终端去记录的行为习惯,如果能够帮助教师形成随时随地记录其所遇到问题的意识,即可通过移动终端的辅助,帮助教师随时随地记录问题,上传问题,进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库。如以北京市新教师培训为例,入职1-3年的新教师,要求其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记录其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上传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库,伴随着问题库数据的累加,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发现北京市入职1-3年的教师群体存在的共性以及个性化问题,这些问题是反映教师需求的起点,更是培训课程设计的起点。移动终端成为了动态连接教师群体发展需求的载体,克服了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片段性、片面性反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局限性。在已有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开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中,多数更为关注将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呈现载体,很少将其作为教师制作培训课程的工具。DonPassey提到移动终端可以记录在课堂中的各类音频、图片与视频,以及教师是如何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性音频、图片或者视频,进而按照记录的内容进行反思哪些是关键要素,反思工作过程是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15]。笔者曾在西城区一所小学中开展了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制作生成性培训课程工具的研究,研究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提供的移动课程模板,教师用移动终端收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视频、文本、图片类的过程性资料,并整合成为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呈现的生成性案例课程。相对于预设类的主题培训课程,教师从学习者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与提供者,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转化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显示参与了基于移动终端生成性课程制作与讨论的教师,其所负责指导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以及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三个方面的效果,要显著好于只参与了主题培训的教师[16]。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制作与呈现培训课程的载体,调整了教师作为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客体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训课程内容建设者与贡献者的主体地位,也连接了教师的需求与教师工作现场各类情境性、生成性的解决方案。

五、基于大数据的教师移动培训课程设计模式

综上,从教师个体的角度,伴随其职业生涯历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应对的是其显性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记录自身遇到的问题。此外,借助教学行为记录系统记录并由专家团队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在教学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是其隐性的专业发展需求。随着教师主观反馈问题数据与客观观察其行为所形成的问题数据的不断积累,对两类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关键问题为基础确定教师的真实需求,进而帮助教师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新教师培训为例,依据该模式,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在移动终端上记录自己的问题并上传到大数据分析系统。此外,通过教学行为记录系统上传自己的课程视频,专家团队将对上传视频加以诊断。通对新教师群体主观反馈问题与专家团队客观分析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伴随着从主观反馈问题到客观发现问题的增加,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新教师群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将作为教师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起点,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将针对关键问题协商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在实施整个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借助移动培训课程模板记录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收获等,进而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生成性案例培训课程。最终,通过“关键问题—针对性解决方案—生成性案例类培训课程”的模式形成精准满足教师需求的移动培训课程。课程中包含了某一特定教师群体(如新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推荐的解决方案以及实践后形成的生成性案例,真正做到了精准匹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从教师群体的角度,伴随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需求与关键问题的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关键问题库、解决方案库以及生成性案例库的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理念,当教师的关键问题、专家的诊断分析方案以及形成的生成性课程逐渐累积形成彼此之间的应对关系后,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再次发送相关问题时,系统即可自动反馈给教师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有着相同需求教师形成的生成性培训课程,实现精准对接教师的需求。正如前面案例所描述,当医生基于对近十年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有效确定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病症,应该提供哪种类型的治疗最为合适。

篇4

一、培训存在的问题

1.受训学员情况参差不齐,教师需求难满足

按照此次培训的要求,参训者主要为幼儿园转岗教师,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并非为转岗教师,不符合此次培训的参训人员基本要求;对参训的转岗教师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参训人员的年龄跨度较大,分布从20岁到50岁;受训教师的最终学历和专业也差异很大,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转岗教师凤毛麟角;转岗后教龄也从刚转岗不到一年至八年不等,可见受训学员情况参差不齐。不同年龄、转岗教龄、教育背景的学员对于培训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者都有个人的偏好,众口难调,因此很难满足所有学员的培训需求。

2.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难以学以致用

转岗教师普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教育领域,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教学群体大都难以适应,即使工作几年的转岗教师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幼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培训的课程多以学术理论为主,对于如何实施活动设计,如何调整转岗教师心理状态,如何进行家园沟通,如何处理幼儿园突发事件等实用性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得培训的理论性、学术性太强,但是在工作中难以和实践相结合。

3.缺乏后续跟踪服务

短期培训的时间仅仅两周,时间安排密集并且培训课程任务量较大,这对于大多数转岗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想要在两周的时间内把所学的内容完全掌握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是不太现实的。一些理论上的知识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用才能体现出理论的价值,但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一旦问题无法解决,或者实践过程不正确则培训的成效无法实现。缺乏后续跟踪指导工作是如今很多培训的通病,也是影响培训长效性的关键。没有长期的后续指导使得很多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培训所学习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

二、分析成因

1.参训学员的遴选失准

对于转岗教师的培训不同于往常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幼儿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转岗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他们差异性较大,并且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没有系统的认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组织转岗教师培训如果没有细致参训人员条件要求,只要符合转岗教师的身份即可,则培训的成效一定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各个幼儿园在派选参训教师过程中不乏敷衍之势,安排一些年龄较大的非骨干教师来参加培训,以便不影响幼儿园各个班级正常教学,可见有些幼儿园并没有认识到职后培训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意义,浪费了培训资源。

2.训前调研工作不到位

通过对一些转岗教师了解发现,他们已参加过的许多培训难以满足他们对于培训的期望,培训内容对于转岗教师日常工作帮助不大。这一方面反映了培训组织者对于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培训成效不理想。很多培训过于形式化,缺乏整体的培训计划,前期调研工作不完善或者仅仅照搬原有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忽略了倾听参加培训转岗教师的心声,从而导致了培训效果不理想。

3.培训机制不健全

由于培训机制的不健全,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造成了培训过程中的混乱以及最终成效的不理想。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已经开展很长时间,但是转岗教师的培训与幼儿教师的培训差异性较大,培训内容应该不宜过难、过于复杂,培训形式应该更加贴近转岗教师的工作状态,多一些操作性强的活动。对于培训前期、过程、后期安排专家进行分析并形成理论为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不断健全培训机制。

三、思考与建议

1.严格学员遴选工作

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应首先明确培训目的和主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目的的开展培训,制定详细的参训人员资质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筛选参训教师;幼儿园方面也应该明确培训通知要求,派选符合条件、有潜力的转岗教师参加培训,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培训对象派选不当或重复培训的现象,造成培训资源浪费;参加培训的转岗教师也应该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珍惜培训机会,并有效利用培训完善自身不足,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发挥出所学习的知识,起到带头作用。

2.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现代培训理论认为,只有在培训前对被培训者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培训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2]要想有效的开展培训,就要在培训初期对参训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或者访谈等形式对参训人的培训意愿进行了解,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安排培训课程,这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学员的需求。笔者认为我省“幼师国培”可以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国外在每次培训开始前,都会先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这样方便培训机构进行课程的设置、形式的选择,从而使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训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国内的许多人员培训也都采取了相类似的做法,旨在提高培训成效。在培训之初也要与培训课程主讲人进行沟通,把转岗教师关心的问题和需求传达给主讲人,以便主讲人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参训教师的现有专业水平并最大限度的帮助转岗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健全跟踪服务制度

短期且高强度的培训使得转岗教师难以快速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培训的组织者应建立后期跟踪服务制度,比如建立学员和主讲教师交流的公共平台,把培训内容材料和课件共享给参训教师,定期安排学员答疑活动等。培训结束后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QQ群,学员和培训主讲老师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探讨问题、答疑解惑,学员们之间也可以沟通交流。如果缺乏后期的跟踪指导,一些幼儿教师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点阻碍和困难就会放弃不再坚持。这种跟踪服务制度保障了参训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和理解,提高了培训的长效行,同时也能及时把学前方面最新的咨询传递给转岗教师。只有切实做好后期的跟踪指导工作,才能督促转岗教师真正按照培训中所学到的去实践,也能够指导转岗教师解决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使“幼师国培”落到实处,发挥其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琼.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64-66.

篇5

一、概念的区别

所谓校本培训,周建平(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认为是指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校本培训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的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提出来的。我国的校本培训起步于90年代后期,是伴随着“八五”师资培训的进程而逐渐探索形成的。最早出现这个概念是在广西桂教师范【1998】256号文《关于全面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以中小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之词在官方文件中首次被明确提出①。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较,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传统的培训模式则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和指导下以增强教师知识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为主的以讲授方式为主的非长期性的培训活动。

二、培训目标的区别

校本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一样的,都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都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为前提。但是它们又有各自的目标。校本培训是以学校本身为前提的,所有的培训目的都是围绕学校的办学特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的培训。传统的培训模式则侧重于教育教学中一般性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有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由于受自身学校条件的限制而只能停留在脑海中,因此校本培训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次的培训中老师感受非常强烈,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定要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可是等回到自己的而课堂上不自觉的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使有改变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两个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决定了这样的培训结果只能停留在给领导汇报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无法在自己的学校进行很好的运用。

三、培训方式的区别

(一) 传统的培训模式多以学科为中心,方式较为单一、受众较为被动。培训方式:

1、会议、报告。主要针对教育法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岗前培训。

2、讲座。主要是针对教育理论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的讲座,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如奥尔夫教学法的介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等。

3、短期培训。主要针对某一种技能或方法进行学习。如童声合唱的训练,愉快教学法的运用。

4、教学观摩。主要是想优秀的老师取经,面对面的感受其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艺术,从而得以借鉴。

(二)校本培训的方式多以解决教学问题和追求特色和个性为中心,方式就更为多元,受众就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现在已经把培训提升到研修的这个层面了,这就更加说明参与的方式已经彻底的改变。

1、集中培训:虽然我们很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几个或者一个老师,但是我们任然可以进行集中培训。集中培训能够更好的了解该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宗旨以及办学的特色,并根据这些要求来实施自己的培训计划。

2、巧结对子:以学校内或片区内的优秀教师为龙头开展“传”“帮”“带”的形式来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3、个人反思:引导教师每天、每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评价,并坚持写反思笔记,以达到“实践+反思=成长”。

4、案例解读:首先是把自己的教学案例拿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其次就是要学习先进的案例来借鉴成功,提高自己。

5、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内部网等先进的媒体进行学习和教学,尤其是在寒暑假既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又能提高自身的技能。

6、微格教学:讲求细节,目标明确,讲求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对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进有争对性的教学。

7、教材研究:研究教材就是研究教法,教材是教法的篮板和依据,我们只有很好的吃透教材才能更加游刃有余的进行课堂教学。

8、专题、课题研究:这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开展深层次教学研究以及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个也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争对问题进行的集体培训,借大家的智慧完成自己的提高。

9、观摩学习:这是一种冲击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最好方式,也许一次观摩就能够打开一扇天窗从而广开思路,豁然开朗。

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除了上述的方式外还应该包括向地方老艺人和民间老艺人学习,参与和观摩各类演出、比赛等。

篇6

[关键词] PDCA;中t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8-0137-03

Application of PDCA circl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HE Guonong1 LIU Hongfei2 WEI Dongmei2 ZHUANG Lingling1 HU Xuzhen2 SUN Changbo2 MAO Juanjuan3 ZHOU Lu4 YANG Weiji5

1.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3.Department of Surgery,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4.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Ningbo Hospital of TCM, Ningbo 315010, China; 5.Department of Training, Graduate Offic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DCA cycle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so as to study its process, method and func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lore 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management approac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PDCA; Chinese medicine residents; Standardized trai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Thinking

随着我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学教育培训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临床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目的是通过培训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医德、扎实基础、具有全面诊疗能力的中医医师队伍。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领悟到该项培训的生命力在于强化培训质量,如何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培训中引入PDCA循环方法,以寻找出一种适合我院现有条件及实际情况的培训方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使培训流程更优化、更切实可行,提高培训质量。

1 PDCA简介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1],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2-3]。PDCA 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运行)四个词的缩写,它非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运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将未解决的事宜再重新进入下一循环,每循环一次就提高一些,总体方向是呈阶梯式上升的[4-6]。

2 PDCA在我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我们在中医住院医师规培过程中依据PDCA 系统原理,将其应用到我院培训的带教管理中,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更流畅,教学质量得到及时监控,能使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2.1计划阶段(PLAN)

根据“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关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定目标:经过规范化培训,使培训对象全面具备住院医师岗位工作的要求,达到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条件所规定的医师水平。

2.1.1 制定培训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 规范化培训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它需要培养住院医师较强的责任心及全面的技术能力。根据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结合我院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轮转带教计划。培养受训医师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与职业素质;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能及临床诊疗技能,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增强科研和教学能力。

2.1.2 建立带教质量双向考评机制[7-8] 由科室教学秘书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具体由带教老师进行落实。科教科定期对带教科室、带教老师、学员进行考评,建立教学管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2.2 执行阶段(DO)

2.2.1 加强医德及人文教育 在医德医风培养上,将平时工作中医德高尚、医技高超、作风严谨的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医师挑选出来作为带教老师,将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滋养医德的种子,使它在住院医师的心中播种、生根、发芽,在工作中形成良性传递[9]。并定期组织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及医疗纠纷防范等方面的学习和专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让每位住院医师均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更优质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0]。

2.2.2 强化带教师资的培训 对带教老师进行一年两次的师资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重视程度及带教能力。由医院科教科组织召开科主任和教学秘书动员会进行师资培训工作部署,继而对基地的8个学科的科主任、教学秘书及带教骨干进行培训。再由各科教学秘书安排各科室带教老师逐个培训,并将培训情况上报科教。定期召开带教老师反馈会议,组织带教老师进行规培结业考核模拟考试演练。师资培养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几次培训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填充、更新内容,落实到每一位教师[11]。只有在教师专业能力基础上,提升教学能力,全面促进师资素质的全面提高[9],方能圆满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

2.2.3 严格学员轮转的过程管理 规培医生必须遵守医院及各科室规定的规章制度、请假制度,根据科室排班按时到岗。学员在临床轮训时,需按时填写《轮转手册》,详细记载每一个操作完成的病例数,这样一来方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也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抽查学员的培训情况。

2.2.4 培养学员传承和创新理念 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住院医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临床诊疗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科研创新和中医传承能力[12]。组织学员每月进行读书报告会,敦促他们搜索文献资料、广泛阅读医学期刊,了解相应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以此培养他们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了解医学科学的前沿,开阔眼界和诊断思维,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心不仅体现在临床能力培养上,对于中医特色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13],因此我院开展学经典活动,为学员购置经典学习图书,聆听黄煌老师、徐晓东老师等资深学者的经典学习讲座,各级名中医授课分享经典在临证中的应用经验等方式学习经典、领悟经典,挖掘前人留下的知识宝库,使在培学员基础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2.5 加强人文关怀,增加学员归属感 针对规培医师给予相应心理支持,进行鼓励教育,激发规培医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沟通,了解规培医师的心理变化,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员对医院的归属感,使其主动参与医院及科室的各项建设。

2.3 检查(CHECK)

建立并完善从日常培训考核到结业考核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检查是否达到了培训目的,培训大纲、轮转安排是否有题,带教老师在带教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培训硬件能否满足需要,培训学员有无其他建议和要求等。考核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一种手段[14-15]。凡到我院规培的学员统一使用《培训轮转手册》、《跟师记录本》、《跟师医案、心得记录本》,实时进行记录,带教老师负责督导检查和批阅,教学秘书每季度进行审核和反馈,学员及时整改。每月带教科室对学员进行出科考核,科教科对带教科室进行小讲课、教学查房考核。每位学员轮转结束时,进行个人小结,并由科主任和考核组老师进行审核签字,科教科进行不定期抽检。每年培训结束后参加市卫计委统一组织的理论和技能考评,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

2.4 行动(ACTION)

定时召开座谈会,将平时考核的结果及问题及时反馈、总结,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在实际管理和带教中,将行之有效的模式记录推广,形成标准;把存在较多的共性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摘录下来, 提出整改措施,对成功经验进行交流推广,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带教老师给予适当的激励。

3应用结果

将PDCA 循环应用到规范化培训的带教管理中,可以优化培训流程,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步骤,动态监控培养质量并持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1)PDCA 循环应用后,学员技能考核成绩有普遍的提升,2016年度结业考核基地的通过率也较2015年有所提升,达到了95%。(2)学员满意度有所提升。学员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5%上升到94%。(3)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同上一年结业的学员相比,PDCA 循环带教管理的住院医师动手能力更强、人文关怀思想更丰富。

4讨论及展望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对从事中医医疗工作的住院医师进行的一种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形式,是整个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但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晚,目前尚在初级阶段,而中医临床人才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中医临床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重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所以很多工作不能盲目照搬西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如何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已是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项目之一。本文从我院实际出发,将PDCA 法则运用到规培带教管理工作中,能使培训工作更有序地开展,促使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6-17],同时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构建更科学合理的体系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卫生医疗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存在医师培训的共性,如医学知识要反复学习和不断更新学习,同时也存在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接受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对现代医学的掌握程度不够、中西医概念知识混淆等,且由于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如需要长期的跟师临证学习体会;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痕迹,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等,由于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认知氛围的变化,使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中医学发展举步维艰,接受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的积极性也要重要考虑。因此在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用PDCA方法着重解决这几方面问题,通过制定科室教育计划和学员自身学习计划,反复学习,强化现代医学知识;同时,通过计划组织跟师临证,强化中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解决住院医师现代医学处理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的基本能力,也能满足中医学学术经验继承的不足,符合学员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愿景。同时接受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是顺利实现前者的重要一环,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使得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样常形成恶性循环。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让住院医师提高培训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果能像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般将医学硕博士学位授予相结合,把两种人才的培养制度相互联系, 对学员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不单单被认为是“免费劳动力”,有助于显著提高学员对该项培训的“忠诚度”。而且已有研究表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有效促进了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良性发展[18],对于深化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符合中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9-20]。

住院规范化培训是医生成长的基础性阶段,也是一个关键阶段,贯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特别是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交织碰撞的时期,医患矛盾加深,医疗行业时时处于各种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如何进行正确的医学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优势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规范化培训中用PDCA方法穿插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引导学员自觉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对形成良好行业风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在如何促进住院医师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这需要带教老师和管理人员不断探索、实践和持续改进。时间证明,PDCA法则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也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社会以及各培训基地的共同努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一定会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0-74.

[2] 陶华明,殷勇冠,朱全红.PDCA 循环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4-117.

[3] 张世琼,夏梅,王华. PDCA 循环在专科实习护生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64-65.

[4] 黄艳,王波,杨洪波.PDCA循环管理法在我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1):2014-2016.

[5] 陈蕊,赵佳琦.PDCA 循环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R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 18(8):563-564.

[6] 曹香,金全香,张燕红.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培训的持续改进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0):154-156.

[7] 卢晓林,张小平.双向评价法在基层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311-312.

[8] 郑婷,郭召友,唐光才,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会[J].北方药学,2013,10(11):146-147.

[9] 朱辉,杨进国,包红梅,等.省属医学院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医院,2012,16(8):62-64.

[10] 吴晶,唐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2):129-132.

[11] 张祺,曾辉.高校附属医院青年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22-24.

[12] 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3):103-104.

[13] 居丽,朱亮,凌慧娴,等.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89-90.

[14] 魏畅,王建荣,张黎明.护士分层次培训与考核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7-9.

[15] 朱丽琴.PDCA 循环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10):105-106.

[16] 李培杰,刘晓梅.PDCA循环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4,2(1):83-84.

[17] 王梅,王悦,李静,等.PDCA理论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管理的可行性探索[J].重庆医学,2016,45(15): 2150-2151.

[18] 黄萍,徐天士,徐漫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3):119-121.

[19] 刘源香,考希良,杨继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机制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5,21(5):100-101.

篇7

校本培训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关注的大事。素质教育的推广促使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的革新,校本培训就是其革新的产物。随着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处地位的转变,对音乐老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授课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于校本培训较其他培训模式具有很大优势,现在的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也纷纷开始采取校本培训。接下来,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分别来分析一下校本培训与传统培训之间的异同。

一、概念及方式上的异同

在概念上,传统培训与校本培训都是为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教研能力而进行的动员性的集体培训活动。

但校本培训指的是立足于学校,由学校组织发起和规划的,围绕本校的办学条件、特点和学生现实状况的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模式。而传统培训则是由专门的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等组织规划的,致力于更新教学理念、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学的能力,侧重点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补救和解决上的广泛意义上的非长期教师培训活动。

在培训方式上,传统培训和校本培训很大的区别。传统培训大多数是将学科作为培训中心对象,方式单一,受众被动,其方式主要包括:针对教育法规、思想、理论的教学会议、报告;针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的讲座;针对某种方法或技能学习的短期培训;学习和借鉴优秀老师经验的教学观摩。

校本培训则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追求学校特色为中心,采用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将被动接受的进修教师转变成主动参与的培训对象,传统的培训已经提升到了研修的层次。其方式主要包括:

1.集中进行培训。尽管很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不足,但集中培训仍然是很重要的部分,它能够更好的传递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和目标及特色,让音乐老师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实现其培训计划。

2.巧妙结成对子。将校内的优秀老师作为榜样和带领者,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成长。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应对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的进修需求。

3.解读优秀案例。对优秀教案要进行学习、借鉴,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教学优势,进而开拓思路,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

4.进行个人反思。让老师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反思,记录在案,再不断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网络教学。互联网、校内网都是学习和进修的良好媒介。在假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辅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

6.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认真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的作用。

7.研究教材与课题。教材是教学方法的根据,只有老师吃透教材,才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设计点,更加从容地进行教学。而课题研究的住到单位是区县的教研室。要集中区内的老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培训与探究,相互借鉴优秀建议与意见,实现自身的提高。

二、内容及效果上的异同

在培训内容上,传统培训模式是在教育行政相关部门的策划下完成培训内容。那么,它的内容就主要包括了:教育相关法制、政策、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职业道德等文件内容;转变观念、扩大知识体系、充实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内容;把探讨、观摩、交流等大型活动作为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则是在校内让老师直接参与的培训,除了传统培训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地方教材特色设计、学科特点、学校特色等方面的内容。音乐教师的脚本培训则主要有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以及学习地方音乐。音乐教师在提高授课水平的同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对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创作、演唱和小学。

在效果上,传统培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让音乐老师提升专业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学到优秀经验。但是由于其培训范围较为宽泛,没有针对性,导致很多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不能够满足所有老师的进修需要。

但校本培训基于学校本身,能够更直接地面对存在的教学问题,可以制定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政策,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经费原因不能让学校老师都参加培训的尴尬情况。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的进修,可以走出学校,进入到民间学习真正的特色音乐,达到提升自己艺术水平、丰富课堂内容的目的。

尽管校本培训有那么多的优势,但是同样也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采取校本培训的学校并没有将音乐教师纳入体系当中。并且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足,甚至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其它学科的老师身兼数职,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也无暇进行音乐课程的培训活动。要想营造出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氛围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音乐有其特殊性,非相关专业的优秀经验也未必适用于音乐教学。

篇8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 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缺少体育教师的参与。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理论等程度的高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而专业化发展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本化培训作为一种经济、实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正逐渐被重视和推广,但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纵观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笔者试图从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的比较中找到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比较

1.教师专业化理念认识差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Templin认为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要过五步阶梯:初学者、能力者、能干者、熟练者、专家。要储备经验、知识、技术,并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不断寻求突破。要成为能干者,你必须为意外做准备,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依据长远目标来引导解决策略。要成为能力者,你必须有功能性的技能,对情景有更多的应对能力,更少地被规则束缚,开始看到情景间的相似之处,有策略地思考。要成为熟练者,你必须感觉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高度发展的感知技能;专家是用不满足知识的寻求者,优美自动的完成动作者。

西南师大教育学院兰英博士认为:广义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但在狭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教师专业化”则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更具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称扩展性知识,指本学科以外的广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2.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差异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在其20世纪80年代。1823年,霍尔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开启了美国教师教育之先河,这也是美国教师的专业化开端。福勒和布朗(Fuller & Brown 1975)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自我提升阶段、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关注学科发展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

通过中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即使在教师职业已经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今日,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体育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或者亚专业性职业。究其原因,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局限等影响,很难用发展观点去分析与校准社会规范与自我角色坐标,从而导致在多层角色冲突过程中由于思维混乱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教师专业标准与要求差异

NCATE是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简称,主要由33个全国专业教育组织和公共组织构成。NCATE的教师专业总标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所有教师提出最基本的专业要求,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准则。不同级别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其标准释义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最终NCATE协会得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的教师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在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证书。要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通过所在州进行的教师证书考试,而在美国不同州教师证书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国体育教师,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五个方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广博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对职前相关能力培养非常重视,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考评要求。不仅如此,美国对于教师的职后进修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在美国随其教师职级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格化执行,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成为教师进修提升的重要目标。在培训的形式上,进修的教师、教研的人员、行政的人员之间是共同商量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的程序。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被培养教师的自主空间与自,也极大地提高了参训积极性。可以说,美国的职前、职后教育举措令美国教师由合格化迅速地提升为优异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培训模式,但培养的师资水平上总体呈现为层次低、水平差。承担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任务的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大学在数量上太少且办学的重心偏低。相对于国外的统一培训培养格局,我国在这一点上尚未形成,且开放型培养、培训模式也还没有形成。

二、中美差异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启示

1.校本培训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基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体育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内容的学习。培训方式由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年级制开展培训,以点带面,严格把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记笔记、写教学心得、写读新课程标准摘记来进行效果评价。

2.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及内容之一

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极好手段。如何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和研讨,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以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在体育教案中设计了课后反思栏,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每一次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比如体育教学周活动中,学校把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录制下来,再让上课的体育教师观看录像,针对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再请体育组的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为参与者的困惑及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体育教学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师反思:本阶段教学中你的学生有哪些进步?你最满意的是哪节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哪节课?原因是什么?你听了谁的课?建议是什么?你读了什么理论书?体会最深的观点是什么?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进行自主实践反思,教学经验将会日趋丰富,从而轻松地进入体育教科研领域。

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普及将给体育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因此每学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共同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体育教研组要建设好体育教学专题网站、体育教学资源库;带动体育教师建设个人教学博客,设计好一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每人制作一个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载体,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们的重复劳动,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建库工作中以分工建库来完善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建库可以采用简单的FTP建库或复杂的ASP建站,建库不是一个短期的设想,需要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需要全组体育教师们的互相协作,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资源库将给体育教师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建设的同时体育教师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中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上存在理念、标准、要求以及过程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虽然,美国体育改革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借鉴。中国的国情更是如此,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途径与策略,而校本培训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师认识校本培训、关注校本培训、参与校本培训,通过把握教学反思与现代教育手段,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季浏.美国NCATE不同级别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2] 陈亮,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 高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 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5] 周娣丽.教师校本学习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6] 赵永生.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27).

篇9

论文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对现行培训的效果不太满意。作者对内容组织、培训形式等进行了探索实验,以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模式

新课改的理念对传统艺术课教育的新要求,使得培训机构在做艺术类教师培训时,面临着必要的转型,根据本地的师资,结合一线教师职业工作忙碌的特点,培训机构可以采用灵活多元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闲余,开展远程资源进行学习。建议设置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程,对于课的开设,我持有以下看法:

一、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其综合教学意识

心理健康是做一名教师的必备前提,开设心理学是首当其冲的。在参考有关文献、专家视频时,要结合地区特点,制作心理学课业内容,实行面授或者远程网络培训。在此推荐王淑兰教授的研究以及视频讲座《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她是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这段视频讲座,就现阶段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试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并结合其他门类知识,例如《教师专业成长》和《现阶段师德修养》等,研讨了教师精神状态的种种问题,去弊存优,系统地阐述了对健康的思维和状态进行怎样维护的问题。

二、教师专业成长课程的安排提议

在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专业门类的研究学者里,佼佼者当属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的课诙谐幽默,生动运用例证,把深刻的道理讲授的平和易懂。在此推荐刘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视频讲座。

刘教授主要为我们讲述了好老师需要重点修炼的三项技能:授业、解惑、传道。在第一部分授业中,强调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首先要会讲课,即能够传授学业知识、学业技能。对学生要“察言观色”,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第二部分解惑,实际上是要引起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第三部分传道中,阐释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比智慧更为重要的理念。一名优秀的教师,应首先培养自身的主动精神,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规划职业生涯;其次,培养其乐观心态,具有一颗宽容之心、赏识之心、激情之心;再次,教师还应具备情趣生活,具有丰沛的情感、游戏精神以及探究欲望。

在讲到教师必须具备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人格魅力时,刘教授举了雷锋这个人人皆知的例子,雷锋具有无尽的热情,对待所有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永远是阳光的,他的周围总是凝聚着一大群人,喜欢他爱戴他。就像做老师,要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这样子才会有兴趣学习,才能把教学搞上去。

再者,刘教授还讲了雷锋积极的上进精神。雷锋利用业余时间大量读书,甚至包括哲学方面的书。这造就了他的思想境界比同龄的人要高很多,总能站在高的角度去做事。

三、关于师德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课程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决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就算是有卓越的知识,超然的教学经验,但是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很差,其危害力远远大于一切平庸的凡人。所以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必不可少。

信息化教学更是目前教学尖端的领先,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条件,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们多样的开阔视野。因此这也属于我们培训中必开的课程范畴。

四、关于专业培训的设计,应该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普遍性的艺术专业培训。在此阶段的学习,集中美术音乐老师一起,进行绘画乐理舞蹈的基本科目学习。这种学习不同于普通师范的泛泛学习,在我们师资力量不能够达到的情况下,建议聘请省内甚至国内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较深层次的精深探究。此阶段的授课,不与教学脱轨,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无需保留地提出,与名家直面交谈,共同研讨,真真正正的把专业提升与教学效果融汇一起,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阶段,在普遍学习艺术知识的基础上,深邃挖掘艺术教师的个人潜质,走向更高层的专业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知识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是普遍性的。但不排除一小部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偏好,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好教学,的确不是轻松的事情,当面对一小部分爱好强烈,有积极求知欲的学生,教师就要有更高更深的知识量。对此,我们培训机构应解决这一疑难问题,聘请高端学者,安排集中面授的方式,强化有潜质的教师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培训,为地区培养出领先的教学人才,可以代表本地区的艺术科目水准的精英人才。从而带动本地区整体艺术素质的发展和提升,这才是我们培训的最终目标!

这一阶段是艺术教师培训的升华,做好这一阶段,我们的培训才是真正的做到完全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