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电算化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传统手工会计
一、会计电算化行业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务会计实物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有一百万以上的人从事会计工作。而近年来会计行业的一个新变化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方式,更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许多个人企业和小企业从此不再需要雇用簿记人员。这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加大。在举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期间,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招聘岗位将达到43.6万个。其中,需求排在前10位的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销售、公关;计算机、网络;财务、金融、审计建筑;电子、电器、通讯;教育、培训、家教;机械、设备维修;外语、翻译;经营、管理、策划;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前10位专业的招聘数量占招聘总数的70.5%。
从专业类别来看,市场营销等专业仍然是人才市场供求的第一位,求职人数和招聘职位数基本持平。从全国情况来看,财务、金融、审计(含会计)专业就业前景排在第三位,我们通过对会计电算化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起点低,加之国家税制和财务的要求,急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所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三、会计行业相关单位介绍及实地访问
本次以调研会计相关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行业的认知见解以及对求职者的要求为主要内容,从中深入分析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会计电算化行业需求与要求。本次调研通过对三家不同层次水平的单位进行访问以及问卷调查,得出以下分析:
(1)人才需求量情况。据调查研究显示,近来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会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数据,近五年,每年新注册的企业在20000家左右,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这些新增企业每年需要增加3万名左右会计从业人员。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2)学历需求情况。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3)岗位需求情况。在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毕业生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分理处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应是财务会计专业未来就职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绝大多数,市场前景广阔。
四、会计点算化职业技能需要与行业要求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会计点算化人员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不论是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发展都日趋迫切。通过对湖州市南浔镇财务部门的访问、调研以及相关信息的搜集,对于会计电算化行业相关技能要求现得到以下个人见解。
(1)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设计、编制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能理解系统输出的信息并应用于实际决策,利用计算机系统来编制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2)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培养利用网络技术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的信息用户,将会参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那么就需要会计人员去学习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并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计算机网络在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黑客及病毒的侵袭等,因此还要有专职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篇2
关键词:高校转型;实践教学;技能人才
1地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背景及原因
2014年高校改革的重点是1999年后扩招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院校,使之向应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这并不是意味着将地方本科院校降格成职业院校,而是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应用型和技术型教育,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为经济和社会充分服务的本科院校。2011年荷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芬兰达到46%,而中国仅占29.6%,可见中国教育转型有很大空间。这种转型是有其迫切的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即大学生严重过剩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极度缺乏之间的矛盾。我国2015年毕业生是749万,就业率仅为83.1%,也就是有126万大学生是失业状态,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由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并不是换个名称就可以达到,在转型中定位要准确、教育理念要清楚、教育目标要明晰。
2旅游会计学实践教学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是位于转型名单的600所普通地方高等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是我省高校特色专业之一,旅游会计学在我院已经开设了十几年,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2.1旅游会计学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会计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融合会计学和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学科于一身的复合应用型学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旅游会计学具体教学也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旅游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二为会计的电算化操作,这其实是两门课的学习。2011年旅游管理ERP实验室引入了用友T6会计教学软件,在课程里也加入了用友T6的具体操作学习,但是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而是从原来的旅游会计学理论课时里分出少部分进行电算化操作,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会计理论学习被缩减,同时分出的少数课时并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要求。电算化操作不是简单的案例性计算机操作,而是对一个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至少是一个月)所涉及的所有的会计实务进行系统性记录、计量和分析工作,并利用分析的数据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投资预测,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应用,目前的课时达不到教学要求。
2.2缺乏专业性的针对旅游企业会计学的教材
作为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相应的涵盖会计、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的专业用书较少,适合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书更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只能选择普通会计专业的教材《基础会计》来进行学习,只是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老师的经验来加入一些饭店、旅行社或者景区的一些会计经典实务,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会计学的需要,但是这种方式的学习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全面的,不能涵盖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全部事项,学生在学习完成后不能形成对本学科知识的全面认识。
2.3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不够,学生动手能力差
学生虽然在学校ERP实验室进行电算化的模拟操作,但是如果真正到酒店、旅行社从事会计工作,就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经过具体实践,不能学以致用。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酒店实习(半年)制,并且和北京、上海、杭州、常熟和济南等多家五星级或准五星级酒店签订了合作意向,向他们输送实习生,并进一步强调如果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原实习酒店工作,酒店有免除实习期直接上岗等多项优惠,来促进学生的就业。但是在顶岗实习中,我们学生的岗位多是一线的前台、迎宾、中西餐厅和客房,而与专业联系较紧密的酒店会计岗位并不在实习之列,一线岗位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不固定等原因,学生实习回来后大多表示不愿意从事此方面的工作,这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巨大挑战。
2.4具有取得会计职业资格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明显不足
旅游会计学的教学既得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动手能力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软件维护能力,给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很大挑战。教师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后,很难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再学习,知识更新慢,实践能力较弱。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考取会计资格证书,很多学生也致力于此,教师更应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来考取相关的会计职业证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旅游会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已经突兀出现了很多问题,课程探索和实践的改革能够使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从学校的学习学到真本事,增强动手能力。地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后,旅游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应该在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理论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旅游企业后能够做到零培训而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使学生有能够胜任自己岗位的信心和经验,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从而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前景。
3旅游会计学在高校转型改革方案中解决途径
3.1修改教学计划,增设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
旅游会计学的教学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理论学习是基础,必须要保证基础理论学习的课时不能删减,还需增设“旅游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操作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普通会计学是以工业企业为范例,旅游会计学应以旅游企业为蓝本,在模拟操作中,强调服务的销售部分,而弱化生产成本核算部分。加强校内ERP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做好会计的模拟实践工作,校内实习是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在实训中分设多个会计岗位,如出纳、记账、税收和工资等等,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岗位都有实习机会。
3.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联合
旅游会计学的培养方案应该逐步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由原来的单一的理论学习,逐步扩展到包括基础理论学习、实验室上机模拟、深入企业市场调研、酒店顶岗实习以及相应操作技能考核等所有环节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校企联合。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一是会计是一个技术岗位,对专业性要求很强,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二是企业财务是企业的核心部门,里面有很多的核心秘密,一般不愿意让外人来实习,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校企联合,双方建立长久合作,互相信任,互利互惠,学校也可以成立校办企业,吸纳学生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员。
3.3以“案例教学法”
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多种途径评价教学效果地方高校改革后,培养的人才应是应用型的专业财务人员,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会计基础”是一门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具体应用到不同行业,又有不同之处,对于旅游业来说,绝大部分实务是服务类型的,急需教师根据旅游企业实际来编写一本切实可用的教材,在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与旅游财务案例相结合,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把握,学生根据案例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总结其中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计算机中将思考路径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灵活多样,不能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讨论、思路等综合素质来多方面评判。
3.4“1+N”制的学生培养模式
“1+N”即多证书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除了取得一份毕业证外,还可以依据兴趣来考取N个其他资格证书,比如会计资格证、初级会计证等,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的素质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及实践能力。很多教师学历很高,多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但他们多是研究型人才,基本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当老师,缺乏深入企业的实践能力,理论上的巨人,对企业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一知半解,会计资格证的考取注重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和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工作后最好能不定期在企业挂职锻炼,增加企业的工作阅历,让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4小结
普通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是较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以学术型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在技术应用领域内缺乏应用性,其职业能力没有达到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要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再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对立,而是二者相结合,培养出全面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宁青青.“1+N”制影响下的会计电算化改革制度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12(5):122-124.
[2]张晓平.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3]范文林.对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6-57.
[4]鲁芳,廖新媛.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121-123.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40-03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Auditing Course for th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Bingwei
Abstract:With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new audit criterion in China,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judgment of the auditors. Concentrating on talents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orientation, the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of auditing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auditing course teaching, propose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enhances train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is fiel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uditing course, reform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然而,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
一、审计学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一)综合性
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审计学课程是将多学科的知识运用于其中,而形成的学科。审计学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等社会和自然学科,审计学的发展离不开上述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同时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发展水平。如:审计学理论的抽样审计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审计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审计学实务中的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离不开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测试流程中的分析程序离不开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来研究审计学的对象而产生的结果。审计学课程综合性的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获取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具备政治、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信息等知识,同时强调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应用性。
(二)应用性
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直接目的,学科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要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应用性学科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是典型的应用性学科。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问题;审计本质上是指为确定关于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的认定和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价与这种认定有关的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系统过程。因此,审计学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管理活动。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还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能较多地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发展性
审计学课程由于与政治、经济、管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如: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审计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审计方法发展先后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随着21世纪国内外一系列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被改进,新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的发展性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审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创造力和创业力。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内部的审计助理人员。审计学课程专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外向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性人才”,非学术性人才;要求学生必需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审计课程一方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提供必要审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提供基本的审计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为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审计基础知识,而非必要的审计专业技能。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这就必然导致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课程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同时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师缺乏审计实践工作经验,对审计的理论尤其是审计实践不熟悉等原因所致。因此,明确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二)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审计职业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职业,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有经济法、税法、金融、证券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能够将这些知识创造性运用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在“大会计”框架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与会计相关课程,甚至连企业管理等审计关联性性较强的课程都没有开设,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的局限性,使得财会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审计助理岗位,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现有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运用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许多高职学院过分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节省办学成本等原因所致。
(三)教学内容片面性
审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审计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峻,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同时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审计实践性强,其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技术性。因此,审计课程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传统的审计课程教育在教学计划中一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但是,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也是应用性人才。如果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必然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审计专任教师教学内容的片面性究其原因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养需要深厚的审计理论为基础,同时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资料和审计实务工作经验来支撑。要做好这一环节,对许多高职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等公式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忆而缺乏理解,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审计实务课程课时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审计课程主要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审计课程教育、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坚持“理论够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审计实务内容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和参加审计社会实践。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把审计实务课程看成是会计学的一门分支,仅在一个学期内安排64节课时(每周四节)的教学,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每周仅安排3节课时的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审计理论和实务难以兼顾,其结果是大多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的是审计理论部分,审计实践和实务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开展,难以实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六)教材滞后和教学考评制度随意性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教材往往出现教材内容滞后,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存在随意性大的特点,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普遍存在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随意考评等现象。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中,往往考评单一。如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课程以期末考试成绩的70%和平时成绩的30%来得出期末的总评成绩,根本就没有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教学考评的不灵活性影响到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改革目标与举措分析
(一)审计学课程改革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改革目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结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基础,以培养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为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考评方式,加强审计学教材建设,同时把工学结合作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引导审计学课程的设置,构建审计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教学体系。以加强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使得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审计学课程改革主要举措
1.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部审计审计员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内容方向。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平衡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和实务的内容,适当减少审计课程理论的教学内容,增加审计实务的讲解。以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的人才观为基础,以新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依据,紧密结合会计、审计改革,融知识传授与能力为一体,力争做到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课岗融合、课证融通”的特色,即课程的内容选自审计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审计岗位相互融合,课程内容与考取审计相关证书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能胜任内部审计审计员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
2.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审计学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讲授是向学生传授审计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案例教学、课程实验等环节的基础。在课堂讲授中审计专任教师必须注重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深讲透,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结合本课程前沿动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师生、生生、师师间在日常教学中的多边交流,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2)案例教学法。21世纪的财会会计教育,必须结合企业实践,加强案例教学。审计学教学内容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内容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要求高,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审计专任教师应在立足于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并将其穿插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4-5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企业的审计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辩论、磋商,并讨论结果制作成PPT上台发言。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用各种分析方法、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交流和表达能力,避免了“一言堂”式的讲授方式。(3)模拟实验法。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任教师在利用课程设计,模拟实际企业的全套业务和相关会计岗位,学生以模拟进入企业任职的形式,承担审计工作,同时划分的明确的岗位职责,以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角色转换。
3.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审计学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优秀审计学教材的基础上,在参考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与本地区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行业单位的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该教材应通过演示审计各阶段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工作底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基于审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充分体现教、学、做的统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改革传统的以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审计学课程考评方式,建立以学生审计实践工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审计学课程考评制度。逐步将审计学课程以理论为主体考核方式转变为以实践考核为主体的,理论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和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作业、课堂提问、训练活动和阶段性测试为主。教学过程评价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满足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
5.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国有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定期选派一批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定期的实习和培训。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审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学课程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围绕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订单培养,探索审计学课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审计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5.
[2]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6.
[3] 周 莉.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4~6.
篇4
2009年4月12日,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指出财政部主管全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负责拟订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政策、起草和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指导和监督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会计软件功能。强调会计软件应当保障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开展会计核算,不得有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功能设计。会计软件应当提供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科目分类和编码功能,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制度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显示和打印功能,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满足外部会计监督需要。并鼓励软件供应商在会计软件中集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功能,便于企业生成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XBRL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岗位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未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企业,由其委托的记账机构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财政部报送XBRL财务报告。鉴于此,本人认为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优化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田金玉(2005)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入手,系统全面、层层深入地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为线索,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从而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王海洪(2005)认为,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平台,对财务软件的教学,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该重点开展,但应该对过去会计电算化下的教学设计做一些改革,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006年4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关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问题展开了探讨。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鄢志娟、吴青川(2006)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针对本科阶段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课程设置及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认识。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黄旭(2007)从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其关系入手,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现状,提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表了看法。重庆工学院陈旭(2007)主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会计领域,特别将基于XBRL信息技术引入会计信息化领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会计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以日俱增。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重新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三、研究目标
课程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较,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上岗适应期较长,无法及时满足用人单位迫切的上岗需要和适应会计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高速发展。二是适应面较窄,计算机专业水平弱,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三是缺乏系统、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学习。这些现状促使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研究的内容
(一)实践调研,优化课程体系
2015年7月,走访了包括厦门金蝶财务软件公司、厦门金海峡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厦门金牌橱柜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广泛交流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一致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趋势。
会计学专业原本是传统专业,会计学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比较广泛,会计学专业课程,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有一套严密的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既要懂理论,又要熟练运用会计方法。进入21世纪,我国会计专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会计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现代会计学教育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熟悉国际经济商业环境,要求具有外语沟通能力。
二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IT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使信息传递没有时空的限制,会计编制财务报表及其传递越来越简单和快捷,会计工作的中心从记账、算账、报账等数字整理转移到为管理者进行分析、筹划提供决策方案上来,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企业必须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懂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客观上是法制经济,我国市场秩序越来越规范,要求会计人员懂经济法和税法。
五是金融环境变化的要求。金融环境对企业有直接影响,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会计,还要懂银行信贷、证券、股票等金融知识。
因此,现代会计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教育,还要包括商业环境教育、金融财政教育、管理决策教育。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方法,而且要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会计专业课体系完整、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懂法规知识、懂礼仪等,能够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跟随时展,及时更新知识。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从高职高专到本科教育都十分雷同,总体上都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的学生财务会计专业外语能力比较差。大学的外语主要是应对英语四、六级考试,会计专业外语时间短、实用性差。
二是培养的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比较差。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课程内容少,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各行业环节的会计实务工作。
三是学校会计教育不能与系列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削弱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是课程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形成比较严重的财务会计课程重复,例如供、产、销三大过程的帐务处理,多次循环和重复,浪费宝贵的学时。
五是教材、教学方法滞后。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讲授中,仍然以满堂灌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重视于海西发展的本土高校,我想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把培养优秀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视为我们的崇高目标和责任,我们理应设置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现在我结合了当前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调研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对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构想,至于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五、本课程体系的特色
以会计课程体系完整为主线,增加会计发展方向的新课程(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以及软件工程的主干课程和金融投资知识的必要课程,按照满足现在会计发展方向所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建议软件工程会计信息化的方向的选择时间在二年级比较合适,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专业的理论知识。
二是会计专业的系统专业课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及其相关的实训课,由浅入深,符合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也是传统会计教育长期形成的系统性的优势传统,这要继承和保留。这些课程的教材都要选用国内出版的优秀精品规划教材。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开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会计电算化、ERP等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四是结合了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如投资学、货币银行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扩充,为今后实践中的资金管理提供了的知识。
五是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学生一方面在院内会计实验室实训,另一方面,与会计事务所或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寒暑假及毕业实习的岗位或机会。
六、总结
篇5
关键词:税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企业调研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查的企业主要有:下沙国税局、杭州巨都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正元集团有限公司等。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对本专业人才专业背景及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诉求;接受本专业顶岗实习的情况;对已录用本专业的毕业生评价与建议;对我院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与建议等方面。
二、用人单位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评价
(一)本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企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对税务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按照急需、可以接收、暂时不需要设置选项。急需办税专业人员的企业占15%,可以接收的占52%,暂时不需要的占33%。可见,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较为乐观。鉴于调查的样本有限,我们在网络上检索了一些资料,资料显示:从全国来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税收收入也逐年提高,2009年,我国税收收入达63104亿元,2013年达到110497亿元,5年时间几乎翻了一倍。税收收入增长与税务专业人才需求有正相关关系。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企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参考发达国家的情况,经济越发达,单位和个人对于税务、税务咨询等方面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总体较为乐观。
(二)用人单位接受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在受调查的单位中,有10家企业正在或曾经接受过本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我们对这10家企业调查,发现有意向继续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占9家,占比90%。在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学校应进一步和企业密切沟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很多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或补贴。顶岗实习的管理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进一步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
(三)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情况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显示,本专业2011、2012、2013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达90%左右,大型企业仅占10%。其比例如图所示:
(四)税务专业毕业生薪酬收入情况
在调研中发现,税务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情况根据就业岗位、资格证书以及所在地区、工作年限等有所差异。归纳起来,税务类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方向主要有两大类:企业会计(税务方向)、税务师(税务、税收筹划)。
(五)学历需求情况
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对于学历需求显得较为务实。在各层次学历中,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占调查中小企业总数的48%、中专占20%、本科27%、研究生占5%。
(六)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会计(税务方向)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办税、会计核算、出纳、财务管理四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48%、22%、20%、10%。
(七)对专业课程重要性分析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查中,企业选择纳税实务、税务课程重要的达到90%,选择税法、财务会计、税收筹划、出纳实务均超过80%,选择出口退税的56%、成本会计42%、财务管理33%。这些信息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增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八)对高职税务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
通过调研,可能以看出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税务专业学生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税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用人单位提出对学生的税费计算与申报、发票管理、出纳、成本核算分析、报表编制、会计电算化处理、等技能需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对税费计算与申报技能要求较高。
(九)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满意度情况
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绝大多数,比例为99%,不太满意的只有一家企业,占1%。企业对近三年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相对较高。但同时调查也显示,就业单位认为我院65%的毕业生业务能力和水平比较高,还有35%的毕业生业务能力一般。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如何更好地熟悉业务是今后专业实习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校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三、企业调研的结论和建议
(一)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由于中小型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且自身发展空间不大,不能长久吸引本科等更高层次的财税人才,使其在人才选择渠道上更倾向于从高职财税专业选拔人才;另一方面,高职财税专业教育立足于会计税务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现时需求并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将本专业就业面向定位于中小型企业、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保障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的明智选择。
(二)本专业人才方案定位切合实际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两项核心技能,开设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力求会计与税务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学生既具有熟练的会计核算能力与日常涉税事务处理能力,又具备税务、税务咨询、纳税筹划和财务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在培养过程中企业税务会计处理业务、纳税申报等业务是税务专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三)进一步完善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企业调研中认识到,财税职业人才取得财税类职业资格证书,是其顺利就业、提高薪酬水平、竞争能力和将来提升的重要资本。本专业已经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考证的重点,且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校期间获得ATT财税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参加初级会计师证书的考试,并将取得证书作为相关课程成绩,但从2013年会计从业资格开展无纸化考试以来合格率不理想,因此,今后还是要加强考前培训与辅导,提高证书获取率。
(四)进一步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在企业调研中,还反映出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欠缺。我院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实训条件,但在某种程度上,和企业对接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例如,我们的巨都财务中心虽然能够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校内顶岗实践,但覆盖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而且,由于一些原因,报税工作在该顶岗实习中很难真正让学生具体操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五)进一步重视顶岗实习的管理与考核
在对企业接纳顶岗实习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仍存在缺陷。校外顶岗实习虽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但校内指导教师除了在网络平台上指导评价外,还应该定期实地走访,真实地了解和指导学生。当然,学校应该制定和落实教师实地走访实习生的教学工作量制度,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
(六)加强就业指导与完善就业制度
篇6
2014年6月23日在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做好高职教育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必须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能力的培养,造就适应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贸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相关专业毕业学生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目前,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设有经济管理教学部门和会计相关专业。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提供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就业率较高的50大高职高专专业中会计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3.7%,且招生水平稳中有升呈现逐年走热的态势。这与我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化发展模式、促进新型业态发展息息有关。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在大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方式以学做结合为主的高职教育大趋势下,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都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它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各类新型业态的出现和发展,未来对高素质会计人员的需求将呈供不应求的态势。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培育出大批适应能力强,就业好的高职会计人才,对高职会计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有的教学活动仍沿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从学生如何完成现实的会计核算工作去整体的设计教学活动,有的教学仅停留在使学生背会概念掌握理论和按教学大纲把相关章节上完的水平上。由于缺乏实践教学,学生顶岗实习遇到实际会计工作就会感到十分茫然,无从下手。为改变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现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大批量会计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包括会计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
2强化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2.1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猛增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按1∶1的学时比例安排,并在学校内建好高质量的会计实训基地,这样不但可以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也可大大提升会计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补充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不足
会计专业应用性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在学期间每学期最好能到社会各单位财务部门进行实践学习,但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学生大多不可能随时进入单位进行实践学习,所以通过会计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对会计工作全流程仿真学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补充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不足,同时提高对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
2.3使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培养动手能力和适应强的会计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同时大大提升学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
3当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3.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已成为共识,但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会计教学仍停留在理论的讲授和课堂教学任务的满负荷运行上,学生究竟学了什么,未来能动手干些什么考虑的甚少。加之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多是大学毕业后就走上讲台,未参与过企业全流程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社会实践,在实践性教学上存在短板。近年来会计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不少教师存在教学理念落后、会计相关知识陈旧、培训和后续教育未落到实处的情况,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和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3.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并缺乏前瞻性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属于管理类的会计专业重视不够,存在师资队伍老化,新生师资力量尚不能很好接续和站稳讲台的情况。虽然会计专业每年招生稳定,招生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由于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和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着会计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的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3.3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科学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仍沿用传统学科型教育模式,理论教学安排了大量学时,学生在黑板上学做账,在作业本上进行会计核算,理论知识虽已经够用,但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十分薄弱。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很差,往往还需要回炉重新学习。
4提升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完善教学体系的对策
4.1做好会计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
近年来,职业教育专家均提出高职实践教学课时应占到教学总课时的一半,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课时数尚不到总课时三成,有的甚至更少。由于实践课安排学时不足,致使会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过多地致力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差,对会计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鉴于以上情况,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应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数量,使会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4.2强化高职院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会计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没有一支好的会计师资队伍,培养大批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便无从谈起。为做好会计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加大对现有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但要培训新的会计制度及政策法规,还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带薪赴企业和单位实践提高;二是把好教师进口关,真正引进会计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并把是否在企事业单位完成规定时间的实习锻炼经历作为考核录用的重要条件之一;三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聘请企业的财务高级管理人员、审计部门会计专家到学校进行会计专题讲座,并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现场指导,也可聘请社会上一线的会计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教师,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
4.3完善会计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应用和重实践的特点,通过完备的实验实训基地条件建设,充分满足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需求。会计实训基地必须包括进行会计全流程模拟的实训室,供实验教学的模拟公司,服务于财务和会计组织机构、公司资金运作流程及相关组织机构为基础的报税业务、结算业务等的模拟实训场所及仿真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4.4优化课程体系,服务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
篇7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行业的繁荣,会计类的毕业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顺利进入职场,许多毕业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会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研究很有必要。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能更好地将已经工作的学生与即将工作的学生联系在一起,那些应聘工作的经验是在校毕业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同时,通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能够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职现状、择业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更好地改进我院的会计教育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计划调整以及就业指导规划的服务作用,也为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学习和择业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次调研通过实地及网络调查,在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同时,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办法。
二、调查过程概述
(一)调查目的。会计类毕业生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工作状况将影响在校生的择业判断。为了更好地调查会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为在校生的校园学习及以后的求职应聘提供经验和信息,调查组对本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质量跟踪调研。同时也希望借助本次调查,分析并研究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状况及学生在学习和职业选择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培育出符合社会及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类人才。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已经毕业3-5年的本校会计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主要是2009届、2010届、2011届的毕业生。
(三)调查方法与形式。此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对与本次调查相关的各种网络及图书资料进行收集并整理。然后向本院会计类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他们对会计专业就业的一些认识和对在校生的建议。另外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与被调查者联系,并邀请他们接受本研究的采访,他们的谈话记录也是对调查问卷及其他资料的有效补充。本次调查的形式以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向校内毕业生发放问卷,对于工作的毕业生则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进行问卷的调查。
(四)调查内容。这次调查我们主要以工作的会计类毕业生为主,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求职经历、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及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调查。通过网络、图书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研究目前我院会计类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工作求职经历和对在校生教育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以便积累和掌握毕业生质量方面的资料,为毕业生的顺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三、调查结果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本次调查的时间为一个月,期间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1.2%。调查结束后我们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资料的汇总与整理工作,通过资料的整理,我们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求职渠道增加,效果差别较大。在调查采访会计类毕业生时,我们发现他们工作的获取途径各有不同。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校园招聘获得工作岗位的(52%),而有近三成的毕业生是通过求职网站的宣传而找到工作的(29%)。可见目前半数多的在校学生拥有较好的校园招聘优势,可以通过校园招聘获得理想的工作。而一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得工作机会,开辟了工作的新途径,增加了就业的几率。同时也有7%的学生选择到校外的人才市场寻找自己心仪的工作,另有12%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可以依靠亲戚和朋友取得工作的机会。
2.就业扎堆城市私有企业,工作满意度尚可。在调查中,当询问毕业生的工作地点时,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地级市(85人)或者一线城市(79人)工作。因为地级市或者一线城市具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广的才华施展空间以及更为丰富的生活选择。广东地区经济发达,发展机遇多,对于年轻人很有吸引力。而少数学生依然选择回到自己家乡的县城(25人)或者农村(8人)工作,在这些地区虽然工作机会不多,但工作生活压力小,并且离父母较近,便于照顾父母。
另外根据我们的调查,64%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属于私有企业,另有21%的人在国有企业工作。可见当前私有企业较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私有企业也是会计类毕业生锻炼自己获得人生价值的重要场所。而国有企业人员接近饱和,一般不需要大批量的毕业生。此外,尚有8%的毕业生在政府部门供职,7%的人在外资企业工作,这些企业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少,且要求也较高。
3.工资水平尚可,但职业潜力大、前景好。除了少数人的工资不足2 000元(5人)和高于4 000元(19人)以外,多数会计类毕业生的工资处在2 000-3 000元(47人)、3 000-4 000元(126人)之间,工资水平尚可,可以满足工作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在调查中,83%的被调查者对会计专业的期望较高,认为目前会计就业前景较好,该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见多数人对工作生活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可以为他们的工作提供足够的动力。
4.个人定位不当,社会经验缺乏。通过本次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工作求职时,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麻烦。在197名被调查者当中有79 人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致使自己不能从容地应对毕业和工作。有63人对自己的个人定位不当,认为大学生需要一份体面且待遇高的工作,这无形之中增大了自己的就业困难。部分人则认为自己的就业信息少(18人)、社会关系不足(25人)以及自己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不对口(12人),导致难以就业。
5.会计毕业生素质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拥有出色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成功胜任工作岗位的基础,但是目前教育模式培养的会计类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调查,53%的企业注重毕业生会计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为毕业生动手能力弱将导致企业不得不另行开展培训,增加了成本。另外企业对团队意识的要求也较高(21%),因为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的单打独斗都无法站稳脚跟,只有互相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发展。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能否尽心为企业贡献的内在力量,企业也格外重视(11%)。而一定的外语能力(8%)和专业知识(7%)也是企业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
(二)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仍然侧重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没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会计的实践教学,开展案例教学与实际财务操作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财务处理能力,从而为以后的社会就职增添足够的砝码。
2.学校就业指导存在一系列问题。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开展求职工作的重要程序,是指导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步骤。但是本次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被调查者中,87人认为本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学校的不重视直接限制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另外一些人(41人)认为校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无法给予毕业生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较薄弱(14人)、和毕业生的沟通和咨询不够(34人)、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且内容不充分(21人)等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3.学生本人对就业缺乏必要的规划。找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对自己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是思想上的,更应付诸于行动。本次调查中,91%的人认为本校的就业指导很有必要,但是真正自己做出系统规划的人却并不多。被调查者中,有106人有较为明确的规划,71人拥有较模糊的规划,甚至有20人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学生工作是自己应聘的结果,而这之前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和合理的规划。对于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有明确规划的人已经较其他人有了更多竞争的筹码。因此,学生本人对就业缺乏必要的规划,造成了一系列的就业问题,值得深思。
四、高职院校促进会计类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一)高职院校要推进素质教育,合理改革课程。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化教育,进行会计专业结构和教学课程的合理改革。立足于社会需求,设置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和专业素质的课程。同时,注重知识的更新,抛弃陈旧迂腐的教学内容。注重传授自主学习方法,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并进行独立判断训练。要改变教学手法,摈弃旧式的被动灌输教学方法,而重点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教学手段。同时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锻炼,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素质教学。
(二)增加学生校内与校外的动手实践活动。实践教学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实践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多设置校内的实际案例分析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学校要多与校外企业进行联系沟通,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成立校企联合会,鼓励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应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实际的企业内部管理与岗位内容,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学校的就业指导将会给毕业生提供清晰的就业形势分析,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理论支持。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覆盖全班、全学院和全校的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对所有学生提前开设就业规划课程,进行就业指导和规划,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收集企业的用人需求资料,并分享就业信息。举办适合毕业生的模拟招聘会,营造就业锻炼环境,并就应聘面试中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认真的指导。同时,可以邀请成功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到学校召开专题报告,介绍成功经验,并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目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规划,切实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建立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动态促进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离不开及时先进的就业信息。因此通过调查并建立会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信息的反馈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毕业生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及最实用的应聘技巧。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企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及时的毕业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将有效地帮助毕业生进行自我的改善,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动态的就业。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并进行合理的管理,真正让毕业生从中得到应有的帮助。
作者简介:
靳炜伟,女,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电算化。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理论界对高职专科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从分析原有培养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模式比较、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研究、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一、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陈静认为当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会计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会计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会计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韩宗宾、李荣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3.会计教学方式落后,会计学习方式僵化
会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会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课堂信息量少,授课效率不高,教学过程缺乏立体、形象的感官刺激,这就更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只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传授了理论知识,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甄别、运用、创新这些知识。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研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中小企业也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需要很大数量的高职生从事生产和管理,高职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实施和技术转化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所以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中小、私营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2.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地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只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学历也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条件,这就为一批有能力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职业更加多样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
三、高职专科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呢?
1.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会计学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因此,还要学习财政税收、经济管理(税收、金融、财政、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熟练操作会计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
2.职业化水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的是导向原则,对某些问题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况,没提供准确的定义或方法,而是给出许多可供参考的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这使得会计活动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会计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的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按照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人员经常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冷静,戒骄戒躁,以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品德来抵制这些诱惑。
3.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管理能力
“全员营销”意识的深化,会计工作有自身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流程,同时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与企业内部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等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会计部门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工作时不仅能处理好办公室内的日常账务工作,与本单位本部门和本单位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处理好关系,还要能在企业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发挥作用,要与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如替企业办理工商年检、税务登记及纳税申报、参与向银行筹资、配合做好外部审计等,具备很强的平衡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的管理能力既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4.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外语应用能力
首先,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会计行业也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模式,信息化、网络化是会计工作的工具,会计人员必须学会电脑操作,会运用相关软件,学会制电子表格,学会网络互联等。据调查显示,现在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或全部的会计电算化。因此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要求来看,对学生除了要求他们熟练操作计算机外,更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运用、二次开发以及软件和硬件的日常简单维修、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财会人才应该应掌握外语,要懂得国际会计惯例,要看懂外语账目,熟知国际经济运作规律。当然,大中性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要求更高些。但所有的企业均认为会计人员应粗通一般英语,一般企业对此要求不太强烈。对高职高专而言,外语能力的培养或许不是第一位,或者说还不是最重要的,但从企业发展需求看,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被重视,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英语的读、说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研究
当前各个高职专科院校面对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从修订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修订和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后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如下特点:首先,去向明确,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其次,重视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与本科院校相比,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突出目标岗位能力,突出服务对象;与中专学校相比,对各目标岗位的理论知识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通过相应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大学专科的文化水平;熟悉现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流程,具有现财与核算的观念;掌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预测与分析、财务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并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书。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建设,会计专业带头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业务进修,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专家定期进行培训,以弥补年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总之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模块化教学
按照会计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和实践是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方向。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这样,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模块又相对完整,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位。这些教学模块既可按照教材章、节设计,又可按照课程内容归类设计。
通过模块教学的实施,就把比较抽象难懂的会计基础知识,通过分解转化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地排列起来,形成各自的教学流程图,易于学员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能显著提高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4.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针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中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情况,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上增加或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保证校内实习质量;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院校与外部企业交流合作的力度,力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是当前应用型高职院校面对的紧迫任务,必须解放思想,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学科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3]陈静.浅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J].商业文化,2009,(10).
篇9
【关键字】高职会计 就业压力 应用型会计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高职会计专业在2012年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也是不少高中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2013年该专业的就业形势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学校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哪些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以适应需要?高职学校如何能继续办好这个专业?
1.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现状
据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13.6%)和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5%)。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从三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较高的职业类中,大学毕业生从事财务/审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等职业类的比例在增加。2013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
1.1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长放缓
2013年,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经济放缓,许多私营企业暂时停产,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
1.2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能够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还要懂得融资理财等。对于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来讲,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低,对口就业压力较大。
1.3直接上岗难
由于刚办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一般很难找到会计类工作,并直接上岗。
1.4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较低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不足50%,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2.原因分析
2.1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多
近些年来很多本科类、 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会计及其相关专业,例如财务会计统计、会计学、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虽然专业名称不同,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基本一致,导致专业不同,大量人才趋同。 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共同指向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各岗位以及会计事务所的各岗位,造成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不仅如此,2011、2012连续两年会计及其相关专业高考志愿填报爆满,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2014-2015年会计专业就业压力将会更大。
2.2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大企业培养了中、基层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但是通过对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调查,截至2009年底,高级为9.4万人,中级为127万人,初级为256万人,高、中、初级比例为1:13.5:27(或2.5:32.5:65)。呈现出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这一现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另一方面是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其他国家引进。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是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初级会计人员,这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不能达到动态吻合,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带来就业难和就业压力大等现象。
2.3工作能力低下
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单一化,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以院校为主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会计人才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会计人员表现出工作能力差,工作任务无法完成现象,直接导致企业要求以后的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很难直接到会计岗位工作。
2.4对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其掌握会计核算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分析的能力,能在筹资理财等方面为单位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信息。根据麦可思调查显示,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的28种知识中,经济学与会计、教育与培训以及销售与营销是需要掌握的三项核心知识。
为了避免出现将来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现象,造成资源浪费,教育部以及各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策略
3.1控制专业盲目扩张,控制专业扩招
全国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的现状应该引起教育部的重视,重视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新专业的申报,避免专业盲目扩张,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院校出现。
根据教育部4月3日在其网站公布的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58个专业将不得安排招生。同时,建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设置进行严格审查和详细论证,并给予高职院校以指导。通过社会对会计专业就业供求的反馈,教育部指导高职院校对就业饱和的专业进行预警并指导其做出调整。专业的设置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于预警专业,在专业招生人数上应严格控制,才能从总量上控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
3.2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会计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太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只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考虑到学历层次方面专科较低,没有从横向方面拓展。大量同质人才充斥就业市场。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倘若选择该专业就业,就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或实习期无工资)和不同岗位薪酬落差较大的现状。因此,长远来看该目标缺乏竞争力。
因此,教育部应该总量上控制普通会计人员供给的,并有阶段、有层次的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合理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得到有效实施,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得以实现?
(1)认清高职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定位,着重强调实践性
“十二五”会计行业人才规划纲要指出,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将要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
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战略性思考,定位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努力培养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也是广泛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职业。会计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变化,需要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并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基于上述分析,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结合行业规划,产学研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方式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以及主要措施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人才规划纲要》要求:要以高校为基础、以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重要参与力量,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做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要强调“学即用、用中学、以用为目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注重创新”,通过以用为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队伍。
应用型会计人才使用的主阵地在企业。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应该深入现场,这也是人才供求不平衡“按需制造人才”的特殊要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种“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活学活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产学研各方相互配合、密切合作,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共同努力,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办学是生产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式,坚持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培养企业认可的会计人才。
(3)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进行一讲一练,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有所了解,掌握供、产、销各个环节;对工商、税务、银行业务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工作能力等。
③进行轮岗学习,要切合实际情况重点放在出纳、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审计等岗位,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学习。如:出纳岗位,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点钞、单证填写,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财经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岗位,主要是专项会计、总帐会计、纳税会计、涉外会计、成本会计等能满足用工单位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技能;审计,具有查帐、调帐、审计能力。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更重要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能力 。
(5)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建立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并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获得准确的信息来帮助院校及时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只要找到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及时准确的修正,那么方向明确,大家积极努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也将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2010
篇10
[关键词]中职会计;就业导向;多方面培养;会计技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37-02
1中职会计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是越来越多,会计是企业中的重要人员,核算企业的成本、收入、预算。会计人员的层次分布也是非常明显的,基层人员过多,中层次之,高级企业会计师更是屈指可数,目前来看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从事基层会计,各个企业都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好的企业会计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将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成本预算,利润分配,记录清晰,安排准确,通常会计人员性格要仔细认真,有耐心和毅力,所以从事会计行业不仅是对从事的工作压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的性格的考验。依靠稳重的会计人员可以使企业在最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会计行业就是一个工作年限越久,收入也会相应增加的一种行业,会计规则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而会计人员一部分是在校园内学习,另一部分在校外的培训班学习之后到在企业实践,那么,对于我们中职会计毕业的学生怎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来,只有靠我们有特色的培养方式,全面培养,紧抓住年龄小,脑子活,动手能力强,培养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技能、适应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才能越来越受到青睐。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培养,多数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接收行业知识,在实践中学习会计提高能力,缺乏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发现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没有应用上,对于没有出现过的问题还是不能自行解决。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应当考虑适时转变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比较单一和独立的培养模式向开放、合作的模式逐渐转变。
2多方面培养
人才培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培养目标,即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定位;二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是技能训练。
(1)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优秀品行和优秀技能的会计人员,在学校的教育中时刻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依品行树人,靠技能立业,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就具备进取、创新、质朴、诚信的优秀品格。在校内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行为规范,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的职业操守,掌握会计核算原则,精确记录核算,逐渐培养日趋成熟的会计管理方式。
(2)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职教育根据实际调整课程设置,教育部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只有沿着这样的发展思路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这方面与德国的教育类似,德国一直是以负责任,严谨的态度工作、做人,德国采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双元制的教育体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逐渐推行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计划,学校负责学生能力的培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顶岗实习顺利交接。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学有所用,讲实际,跟变化,适应最新的会计规则,使得业务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跨入会计行业的门槛,在课程的设置中,基础会计,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这三门课程是不可缺少的,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及之后的发展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围绕必不可少的证书开展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结合起来,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以实际的项目,课题,案例为目标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训练,设计网络教学模式,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教学可以随时查询资料,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时刻跟随最新的知识理论体系。分阶段的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解决难题。
(3)会计技能在会计人员的发展道路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技能也是做好会计工作最基础的部分,怎样在中职院校中脱颖而出,会计毕业人员与企业顺利接轨,突出的技能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会计技能主要包括:点钞、翻打传票、文字录入,这些技能都是需要不断坚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这其中的技巧也是有的,有的又快又准,有的慢而数不清楚。对于点钞,分为单指单张和多指多张,单指单张的好处是对于点到的每一张钞票都能够看到钞面的四分之三,点到每张钞票,比较容易发现假钞。多指多张则是多指联动能够比较快速地点出钞票的张数,对于真假币的识别度相对降低。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快速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只有在明白其中的技巧后不断地用心练习,才能有提高,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是锻炼技能,也能够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和培养耐心做事的性格。
3日趋完善的后备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后备保障体系,即专业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的建立等。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中职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称为师傅,那么具备双师型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实践,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内容可讲,知识面扩大,全面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的人才。引进财务软件,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够训练成熟的会计思维方式,将财务软件中的各个板块设计成学习任务,通过指导及之后的训练能够完成会计信息的吸收和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延展性。实训基地的设置,使得学生刚刚学完就能够得到锻炼,加深印象,一般来说实训基地的内容都是与企业的工作内容相关,使得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能够与企业无缝接轨,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4结论
中职会计人才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地方性中小企业需要很大数量的中职会计毕业生从事一线会计工作。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业务知识,反复的训练能够节省人才培养的成本,而中职院校注重人本的思想教育,踏实学本领,虚心请教,学习技能,运用到实践中,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还要继续的研究,学习同类院校的优点,加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力度,争取为我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树田.世界通览[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与实践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黄育云.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