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规划设计

篇1

论文摘要:将情景规划的内容引入旅游规划设计,运用商业分析和商业过程创造的方法,使其作为旅游规划设计的商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就是对未来会产生什么结果进行思考,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情景的预测。规划设计者根据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适宜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篇2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设体系

2.1 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050-02

1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概念

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是指,为旅游度假者提供各种休闲度假的建筑和相关联的场所,直接用于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又被称作“第二居所”。这类地产主要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或已有旅游景区,通过利用这些较好的资源,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再加上一些休闲度假设施的建设,为购房者作度假或投资用。将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划分为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以地产开发为核心,地产的发展分别为休闲度假和旅游提供经营客群,而休闲度假和旅游又作为地产的配套工程。

2规划设计在旅游地产中的作用

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已成为房地产业差异性竞争中的重要筹码,注重规划设计已成为开发商的基本思路,它在旅游地产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在整个地产开发活动中贯穿始终,是全局的指挥者,在规划设计统领下,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二是规划设计可作为旅游地产营销宣传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地域文化展现的途径,成为旅游地产项目核心技术竞争力;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可为旅游地产项目创立一个品牌,可根据其建筑风格造型、特色景观、环境氛围等判别出所在区域,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气。

3规划模式分析

3.1综合型模式――旅游先行

这类地产主要指依托景点,在旅游区内或旅游区旁边建造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餐饮商购、风景房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房地产社区。打破了传统单一性景区概念,组合了休闲、度假、居住等不同功能,它们相辅相成、组成一个配套完善、个性鲜明的旅居结合模式。综合型模式开发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吸引周边要素积聚,辐射带动周边人气和土地升值。典型的综合型社区模式为华侨城,让旅游先行主题引发地产开发,用旅游结合地产模式在异地进行扩张。

3.2景区住宅模式――地产先行

此类地产开发不依附现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为本地置业者提供居所或出租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往往先投入巨资,专注于搞大型旅游项目开发,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区,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靠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房地产开发。这类模式的代表就是芙蓉城,以地产先行,融合民居建筑风格,以地域文化为项目内涵,极富传统特色。

3.3主题街区模式――保护遗存+开发利用

这种主题街区往往是传统轴线式的商业模式,利用历史积淀较为悠久的城市街区,通过对文化遗存区的整修、修复,保护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形成具有浓郁文化韵味和具有一定主题模式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按照商业街、特色主题街、特色文化街的形式,结合综合功能地展现出来,采用点轴结合模式,形成一系列的购物、餐饮、住宿等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该模式成功案例为上海新天地。

4规划设计探讨

4.1场所特征营造

从经验看,但凡成功的项目,均具有地域性、独特特征的场所。通过规划设计对场所进行营造,体现其独特个性、历史积累、多元文化交融,影响区域的文化和环境,创造属于自身的场所和生命力。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利用多元文化,把握具有较高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要素,形成特色环境,成为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的生命和魅力所在。上海新天地就是合理利用了历史要素,而深圳华侨城利用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各大主题兼容并举,富有特色。

4.2功能用地规划

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的功能应是多元化、复合性的,是集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社区,所开发的度假游憩区、商业配套设施、住宅生活区等多功能区域,可考虑作为一个超大街区来规划。公共活动用地可吸引人们活动,集聚人气,但如果缺乏居住用地,晚间将变成空城,会造成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浪费。因此,规划区系统内部功能与功能,用地与用地之间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保证功能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各功能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4.3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区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应结合地形进行布置。外部交通应具有可达性、便捷性,注重休闲、度假、居住等功能地块的可达性,增强这些毗邻城市、较远地带的开发区域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从而吸引人流。内部交通建议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模式,不仅保证了步行者安全和舒适性,还增强了商业和旅游的活力。在旅游休闲区内,可采用形成环岛式的步行系统,保证内部空间的完整性,提供纵深开发。

篇4

关键词:功能定位;交通量预测;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scenic road is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pecial landscape roa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with the general road is different. First, the transport occurs mainly due to the scenic tourists out of life, based on OD data traffic forecasts four-stage method is easy to distorti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re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raffic predictio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s. Secondly, scenic road landscape requir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e design of road landscape with scenic natural history, cultu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cho each other, side by side.

Keyword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raffic forecast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古迹众多,风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峦起伏,绵延百里,是闻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茅山东麓,规划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方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打造一个集生态游憩、宗教观光、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图1)。

为配合景区开发建设,金坛茅山风景区规划建成以“五横三纵”为主骨架的风景旅游道路网,辐射各旅游景点,服务景区内各居民安置点。(五横: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张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纵: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内部道路系统,在 图1

满足各功能区基本要求和组织景观的前提下,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个等级(图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区与周边道路相衔接、景区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相相衔接的主要道路,构成旅游区的路网骨架,以机动交通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区内各功能单元内部、与主要道路之间联系的道路,通向或连接主要景点,以人行和机动车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区各功能单元内各游赏景点的联系道路,是旅游景区深入每个景点的游览线,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考虑游览车和消防车通行。

2、交通量预测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由于历史、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景区开发比较滞后,现有景点少,景区内道路基本以三级公路以下的乡村公路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预测常用的以现状OD资料为基础的四阶段法,由于相关小区和路网资料的缺乏,将导致预测结果失真。

考虑到作为景区内的风景旅游道路,未来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游客人数和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 图2

强度,因此采用未来游客人数结合沿线景点开发的方法进行预测(图2):把金坛茅山风景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根据未来特征年景区的预测游客总人次,以景区未来的路网规划和主要景点的区位确定游客在风景旅游区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径和分布,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确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结合该道路沿线居民的出行数量,最终确定其未来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为例,计划于2012年建成通车,交通量按15年预测,远景年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 游客人数预测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茅山风景旅游区到2012年,接待游客规模约为250万人,2020年游客接待规模约为520万人,根据插值法和考虑未来的游客增长率,确定未来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数分别为680万人次和730万人次。考虑到未来日游客人数与本项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关,而风景旅游区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数变化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来计算日游客人数会造成投资的浪费或降低道路的运行的质量,参照一般风景旅游区的经验,全年可游天数(日)按200天计算,具体数据如下表: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可以分为南北两片(图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园游赏区,北部片区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北部片区的纵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网中间,沿线主要为生态观光园、休闲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东侧,其东侧为扬溧高速,西侧主要为观光农业区;茅山旅游路位于西侧,沿线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结合景区内四个主要游览区和规划路网,确定四个游览区游客吸引量。图3

未来年各主要游览区游客总量预测表(万人)

按游客在旅游区平均每天出行次数为2.5,计算各主要游览区各特征年出行次数:

根据新浮公路沿线景点规划、与对外公路的衔接状况,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确定新浮公路分担的游客出行次数为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和茅东旅游度假区出行次数总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数见下表。

未来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数预测表

② 车型比例预测

新浮公路主要服务于旅游区游客,客运占主要比例。因此,进行旅游区游客交通量预测时将车型比例分为小客车、中客及大客四类,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点。

根据项目区域路网历年交通构成分析,车种的比例变化与GDP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车型预测采用指数模型,与GDP回归预测,同时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如杭州龙井山等相关景区),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式中:Y:交通量; X:GDP;α、β:回归参数。

车型比例预测结果

③ 游客交通量

根据车型比例预测,按小客车平均载客3人,中巴为15人,大巴为30人考虑,计算出未来各年由景区游客产生的客车出行数量。

未来各年游客交通量预测结果

(2)沿线内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联系薛埠镇区,沿线兼有致和安置点,具有服务沿线和镇区居民出行的功能,货车主要服务于沿线度假区、休闲社区以及生态农业基地的物资运输,具有一定的比例,参考一般经验数值,沿线内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来路段流量见下表:

未来年流量增长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时小汽车的普及也会不断增加景区的游客人数,进而使本项目在这一阶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区发展趋于平缓,增长率逐渐降低,流量稳步提升。

3、道路景观设计

风景旅游道路景观设计既要使道路本身成为可供游览的景观,又要让道路融入整个景区,成分景区的组成部分,不能对景区产生明显的分隔作用。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道路景观设计以整个茅山道教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结合不同道路沿线衔接的不同景点,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营造各自的氛围。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线主要经过乾元观坤道文化保护区、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览区(元阳观、崇寿观)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观宇,因而将其定位为人文景观路,旨在让游客感受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虑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开阔地设置道教文化景墙、三清道尊像等元素与植物结合在一起,通过道教文化符号诠释其景观特色,凸显道教文化特点(图4)。金沙公路沿线主要经过旅游度假村、民族风情度假园、茶园、苗圃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因而将其定位为生态景观路,通过节点设置景石图腾柱、景石与花卉组合诠释其景观特色,营造路在景中的氛围(图4)。

在此基础上,道路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设计,配合景观总体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

(1)线位布设顺应丘陵区的地形走势,不改变区域固有的地势特点。尽量绕避生态敏感区(植被茂盛区、物种分布连续区以及独特珍惜物种分布区),尽量减少破环和切断生态链。路线布设把握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于规模宏大的景观,路线布设适当远离,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视野;对于点式景观,线位适当靠近,便于游览。

(2)边坡防护以自然植被为底,配以景观树种、山体开挖石头形成景观小品,削弱道路的独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体挖方边坡,篆刻道家经书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画作,增添道路的景观文化。

图4

(3)道路排水边沟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时减小边沟宽度、加大深度,以减少圬工敞口面影响景观视觉。

4、结论

(1)根据风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组成特征,提出将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为因游客产生的流量及因沿线内部出行产生的流量两大部分,并均以景区未来游客人数预测为基础的方法。继而以金坛茅山风景区内的新浮公路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提供借鉴。

(2)道路景观设计以金坛茅山风景区的道教文化基础为背景,结合不同道路沿线人文、生态景观差异,赋予每条道路不同的景观设计主旨,做到统而有别、形散而神不散。同时道路路线、排水、防护等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服务于道路景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8-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

篇5

关键词:青州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1

青州历史悠久,自然风景秀丽,伴随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凸显,当地政府逐渐加大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引导与重视,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力求打造融合自然风光展示、农家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开展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使得青州市在生态旅游方针的指导下逐渐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优势,借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得青州市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县之一,也为当地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以项目为带动做好生态旅游产业规划

结合青州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当地政府提出了“海岱明珠,休闲佳境”的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当地生态旅游形象的树立与打造。在产业形象打造上当地政府与山东大学联合,借助山东大学的文化知名度与学术口碑完成了《青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框架,明确了以“佛寿”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区、东夷文化生态园等为代表的20多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及景点规划。由北京林业大学协助完善的《青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完成评审正式实施。南阳河综合治理、东夷文化生态园建设、王府游乐园已经全部规划完成,而也相继启动云门山广场改造实施工程,仰天山开发项目。青州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更侧重对当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借助古城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热点的激发,目前以井塘古山寨及玲珑山郑道昭生态园的建设规划已经在初审完成后正式投入施工。针对青州古城的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更是得到古城发展专家的指导,在保留当地古城精髓的基础上寻找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以期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旅游的产业规划中还相继开展了范云亭公园、云门山水上乐园、状元文化开发等多个旅游项目。通过对上述旅游项目规划的明确,加上专家的研究评审,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也使得后期的重点招商与专项招商更为顺利,以项目带动生态旅游整体产业的发展。正是在详细的产业规划下,青州当地的古城保护建设、生态文化园建构及仰天山森林浴场农业观光项目也完成招商引资,顺利开展。

2 发掘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当地资源整合

青州历史悠久,因此当地在生态旅游建设规划中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如何实现这些潜在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高效利用是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发展的重点之一。当地政府在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时重点突出“古”与“青”字,专门聘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挖掘、特别生对当地的文化名人、历史古迹及风俗民情认定,着力打造当地的“佛寿文化”,相继建立拓展了当地的佛寿文化旅游区,并实现当地历史古城旅游区的建立完善,在开发整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与民俗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新生态旅游展现形式,扩大当地文化吸引力。在针对山区自然风光资源方面,则倡导自然生态旅游,以自然优势的凸显为核心,适当的人工处理,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原生态风貌,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实现了当地自然生态旅游的引导发展。更是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发展现代农家乐,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休闲度假优势延伸,为游客提供健身、休闲、娱乐、采摘、踏青等多层次的服务。针对当地自然的河流文化,应以河流为切入点注重沿河旅游区的建立,南阳河旅游区、弥河旅游区都是河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项目。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与相关结构的积极配合,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为前提进行资源价值的开发,积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实现生态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掘与优势发挥,带来当地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

3 结束语

生态旅游注重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自然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2大方面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情况作了宏观规划与微观阐述,而当地政府正是基于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了当地旅游价值的凸显。以规划为指导,青州市将迎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蒋.青州市云门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能源城市 历史文化 旅游区 规划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一、能源城市旅游区概况

1.1 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资源相关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并以能源资源相关(如煤炭、天然气、石油开采业等)占其地区生产总比值较大,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几个主要特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并且易于开发;主要依靠开发本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并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比重;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

1.2 能源与旅游区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旅游区规划建设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础上的,多数旅游区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利用新能源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如果仅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为旅游区建设的重点,那么就会面临很多城市的这些资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场小,旅游发展当然滞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处西部偏远地区,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旅游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陕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依托资源优势,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不仅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且还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旅游、能源、矿产、生物、气候等资源丰富多样的组合优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面向市场,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以新能源利用为基础的旅游区,形成能源与旅游区建设相辅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区规划的一般设计方法

2.1技术路线

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城市旅游区规划的技术层次应该是:

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区规划(产品规划)旅游区控规旅游区详规

2.2 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2.1第一阶段:资料、资源调查与评价

(1)资料、资源调查:资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资料收集与汇编中,尽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随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单位和个人姓名的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经查核、提炼、改写的工作成果,可在规划说明中反映。

(2)综合评价:

旅游区的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质量与水平: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监护管理。

②开发利用条件: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客源市场、运营管理,从社会、经济、时间、技术等方面,分析其开发利用功能价值和经济效果。

③规模范围:旅游地面积、体量、容量。

⑤开发现状:从艺术特点、自然规律,经济效果上综合分析、评价旅游地开发现状。

2.2.2第二阶段:编制规划

编制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做多方案的比选。

2..2.4第三阶段:方案决策

该阶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各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和综合评议,并对规划做出技术鉴定报告时期。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

2.2.5第四阶段:管理实施

这是各旅游地在规划实施和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一个好的旅游规划要使其变成现实,最终成为人类寻求旅游、休闲和环境质量的空间,实现旅游地应有的旅游效益,则需要到位的管理实施,否则仅为一纸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

秦塞国家长城公园地处榆林市榆阳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越,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源远流长,具备吸引高端旅游消费人群前来旅游的潜力。而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提高景区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塞长城国家公园从榆林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出发,立足于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能源展示、生态治理、特色农业观光和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公园。

3.1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间形态划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将旅游空间形态分为三级: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旅游点是由场地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独特旅游价值的地块,如公园绿地广场上的喷水、街旁游园中的休闲广场、山涧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视觉上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称为旅游单元,如沟谷、滩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个旅游单元都至少有一个旅游点,由一系列的旅游单元组成旅游区,旅游单元构成旅游区的物质实体。具有游憩和审美观赏价值的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就组成了旅游空间形态体系。

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空间体系就是由旅游景区、游憩区、旅游景点构成。由2-4个旅游景点构成游憩区,也就是一个旅游单元,再由若干个游憩区组成旅游景区,由此展开公园的空间景观序列。其主要特点是在组织旅游空间的同时将能源旅游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与之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间。

3.1.1旅游与能源旅游资源的空间结合

榆林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在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中,规划用地东部分布有相当多的煤矿,在旅游空间组织时尽量与矿产资源相结合并加以利用,将此区域作为整个公园的能源供给中心并结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为国家能源示范基地的优势,将节能、低碳这条主线贯穿景区始终。规划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风貌,同时国家公园内的建筑、景点和景群都已节能建筑为主,实现能源、低碳的目标。

3.1.2旅游与现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间结合

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网分布密布,大多为内陆湖泊、水库和河流,旅游结合当地地貌,创造独特的毛乌素风景区、防风固沙风景示范区和国家自然水体风景区,充分展示榆林当地的体毛特征与自然景观,并结合旅游设施、修学培训、国际会议等功能,实现旅游与现有地貌、水系的结合。

3.1.3 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空间结合

榆林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长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长城文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榆林作为昔日的九边重镇,是昔日边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汉文化的交汇区域,涵盖了黄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榆林的边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同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旅游结合榆林的历史文化空间,以秦塞长城为核心,结合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等重要景点,并结合大型展演活动、考古活动、游览活动、节庆活动等,将历史文化与榆林特色结合。

3.2 道路交通结构设计

3.2.1旅游区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成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针对能源城市的特点,道路交通设计主要考虑与能源、游线结合,采用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方式并行,在园区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车分行方式,进入旅游区后步行道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道与车行道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采取围绕旅游区或场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状近端路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场地出入口。在布置时尽量避开露天矿藏和自然水体等,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步行道路应尽量在景区内部,将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与景点串联起来,规避矿区,并延伸到游憩活动场地的入口。在园区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车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观览和通行,并且能够作为生态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处设置回车场地。

3.2.2道路类型、分级

能源城市旅游区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车型路两种类型。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车型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兼有非机动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与能源的输送,步行则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闲功能,并可兼为非机动车服务;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车行路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形式,也同时有专门的步行路系统,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闲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个等级。

3.2.3通路设计

通路作为旅游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为出入口为起点,将区内各游憩活动场所、主要建筑物及各个空间作线形连接,这便是最简单的通路特性。

从平面上分析,根据能源城市旅游区的特点,通路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向心式”、“环绕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类型,在设计时一般会将三种通路方式混合使用,达到机动灵活的作用。

3.3 游憩空间构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间有别于一般城市旅游区,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在规划游憩区的同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既要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要凸显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②游憩区与旅游区的交通连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达,要与旅游区内部的各种设施衔接,并与能源展示点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览的同时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节能意识。

3.4 游憩活动设计

旅游过程的游憩活动包括十个方面,即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区中,从游客行为活动的特征来看,观赏、娱乐、运动、疗养是最纯粹的游憩活动;修学、感悟、体验是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运输、住宿、饮食、购物既能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服务,又能满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往往带着享受和休闲的性质。在游憩活动设计的同时加入生态、低碳的理念,结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结合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以文化展演、节能展示、康体健身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带:长城镇北台活动带、春渡榆溪绕途旅活动带、花开几曲问陕北活动带和秦道飞沙龙寨行活动带。

3.5 能源利用

3.5.1 风能、太阳能的利用

利用风力推动发电机发电, 产生能量。特点是发电效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可靠性强、无污染。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为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生态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5.2生态水资源利用

陕北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域, 因而对规划景区内的水资源必须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行规划与治理。规划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汇成一个个水眼,既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4、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越来越重视,能源城市的发展问题不断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能源城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城市经济发展上去了,却带来了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枯燥无味等问题,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同时还能丰富市民的生活。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独特的游览项目,愿意接受主动选择接近自然及低环境影响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刚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与旅游区结合,创造其独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及其理论还在探索阶段,本文以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从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道路交通结构设计、游憩空间构筑、游憩活动设计、能源利用五个方面阐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由于时间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为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万朝蕾. 能源富集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11.

[2] 张金东. 榆林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6.

[3] 冯中南,陈高科,翟子陆,倪振国.能源城市如何节能和可持续发展[C]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

[4] 解怀颖. 新能源新城市新机遇[J]中国城市经济,2001,(08)..

篇7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规划;阳岭自然保护区

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生活渐渐富裕,随之而然的是越来越想回归到自然中去,在传统的旅游业中,人们多把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环境,致使环境遭到破坏。一边保护环境一边成为旅游的热潮。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自然保护区作为游客的重要目的地,在自然保护区中组织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发展途径。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来源于自然旅游。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立术语的是由墨西哥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1],并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没有干扰或没有污染自然地区进行的旅行活动,为了欣赏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色、野生动植物和生态文化[2]。生态旅游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在不伤害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娱乐活动,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的一种提高自身认识的旅游活动,在一边旅游的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融入到保护环境中来,从文化交融到自我素质的一种提升。

2 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

2.1 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正面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被生态旅游带动,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就业机会也在旅游的相关产业内产生。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有利于宣传自然保护区,更多地了解保护区,同时游客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使游客知道了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

2.2 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负面影响

当我们体会到了生态旅游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无视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旅游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污染了周围的环境,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如果治理不好,将会产生恶性循环。

2.3 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原则

①以自然资源和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的原则。②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主要在试验区内进行,禁止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组织游览。③突出保护区特色,宣传历史文化,体现出本土精神。④规划要有序进行,分步走,遵循和谐发展原则。

3 江西省阳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

江西省阳岭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小型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时间古老,蕴藏着非常珍贵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植被,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物种仓库。

3.1 阳岭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江西省阳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西南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崇义县中部横水镇、铅厂镇和长龙镇交界处。保护区内最高海拔1259.5m,自然保护区距离崇义县城3.8km。属于中亚热带地区,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规划范围为:东至长龙乡茅坪,南至铅厂镇黄茅岭,西至铅厂镇,北至横水镇。

阳岭自然保护区地质结构复杂,各阶段的地貌表露较全,种类较多。以粉砂岩、砂岩、钙质页岩、砾岩、夏岩、粉砂质页岩、页岩夹炭质页岩为主,而且矿石资源非常丰富。

根据土壤调查资料,保护区内主要以山地红壤土、黄红壤、黄壤以及少量草甸土为主。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板岩,局部地段为石灰岩。由于森林茂盛,枯枝落叶层厚,地表已形成一层棕褐色而且松软森林土层。

3.2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区位于崇义县境内,有以下保护对象:

3.2.1 植物:山铜材、花榈木、毛红椿、香果树、伞花木、半枫荷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态群落。

3.2.2 动物:虎纹蛙、雀鹰、小鸦鹃、斑灵狸、水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3.2.3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自然保护区的重点生态系统,也是属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带。

3.2.4 自然保护区的北面和西面是小江的源头,而东面和南面是杨眉河的水源源头。自然保护区是主要河流小江与杨眉河的发源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需要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

3.2.5 我国重点保护的鸟类迁徙的地方。这里鸟类种类众多,数量可观,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基地。

3.3 江西省阳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希望能够达到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既满足对子孙后代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又满足现代人经济效益的要求,有效地开展生态旅游,把人对自然的污染减到最低,既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又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3.1 旅游资源概况。阳岭自然保护区地处崇义县境内,崇义县是我国“十大竹乡”之一的县市,又是湘粤赣三省边界旅游的重要旅游地区,也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圈的“红中之红”,重中之重,有着深刻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生态旅游打好了基础[8]。

3.3.2 生态旅游规划布局。生态旅游区域可按不同功能将规划范围划分为基础设施服务区、景色游览区、休闲娱乐区、生态保护区。根据阳岭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旅游规划分为4个区:

(1)管理接待区:以大门入口处为管理接待区,分别有检测中心,科研中心,监测站,休闲娱乐,教育参观,医疗设施,美食,购物商场,住宿,办公大楼等娱乐活动的地区,起着维护整个生态旅游景区的作用。

(2)森林观赏区:森林观赏区主要包括阳峰景区、兰溪瀑布群景区。阳峰景区:山脉众多,起伏连绵,山峰耸立,树木茂盛,是极佳的森林游览区;空气清新,景色与众不同。兰溪瀑布景区:瀑布飞流直下,真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3)风土人情游览区:风土人情游览区是专门为弘扬民族文化而设立的景区,体会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原生态的茶叶加工厂,人们可以来参观,体验风土人情。

(4)生态保护区:生态游览区以外的作为生态游览区,是不允许游客自己进入的。

3.3.3 道路规划。交通组织是景观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道路规划时,首先要完善道路交通系统,道路在规划好之后,就要相应做好与道路相关的相应的产品,如停车场、洗手间、人行横道、红绿灯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相互协调之间的关系。主要改造线路为保护区北大门――石壁下――石公背――上龙脑――阳岭,全长共计10km。

3.3.4 游览线路组织。一日游:休闲健身游主要是一日游路线的设计原则。入园后先游阳明湖景区,然后顺着山谷进入细雨淋地景区,中午到达作家村度假区,可就餐休憩,最后到达兰溪瀑布群景区,游赏后原路返回。这是一天的行程。

二日游:登山探险游是二日游路线主打品牌。阳明湖景区放在入园后第1天游玩,然后顺着山谷进入细雨淋地景区,接着到达兰溪瀑布群景区,游玩后原路返回到达作家村度假区住宿;第2天开始登山之旅,先游云隐寺景区,后到达阳峰景区,游天竹亭、摩天云梯、齐云阁,最后到达阳峰山顶,观山峰,领略大气磅礴,最后再按原路返回大门口。

三日游:登山探险游和民俗文化游主要组成了三日游的路线。入园后第1天登山探险游线先游阳明湖景区,进入细雨淋地景区,到达兰溪瀑布群景区,游玩后原路返回到达作家村度假区住宿;第2天开始登山之旅,先游云隐寺景区,后到达阳峰景区,齐云阁、天竹亭,最后到达阳峰山顶,游玩后至氧吧山庄住宿是沿着民俗文化游线返回的;第3天主要是由养生活动组成,首先感受民俗休闲度假区的养生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游玩后返回依旧沿着民俗文化游线回来。

多日游:游人多停留型,远道而来,度假避暑或休养,时间充裕,对生活住宿要求较高,参观景点较多或对动植物、地质等某一专题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的目的型。在景区接待中心居住多日,其游览方式以步行为主,对某区游览较细。

4 结语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做一个科学性强和可行性强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建设中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有利于使整个规划方案可以更加全面,思考得更加周到,同时也可以积极宣传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自然保护区的珍贵物种。(收稿:2014-04-17)

参考文献

[1]刘鹏.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巧铃.关于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SWO丁分析[J].科技文汇,2007(6):142-143.

[3]高超.自然保护区的刑法保护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0.

篇8

旅游规划一方面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另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

1.1景观设计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滨谊在《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一文中指出,旅游规划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

与旅游规划三元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规划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3)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中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的景观流派,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1.2景观设计理论是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园林是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的环境综合体。其规划设计必须同时满足科学性和艺术性。园林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东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现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与人工巧于结合,从而作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的设计理论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即强调人工美。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合理地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比和微差、节奏和韵律、比例和尺度、稳定和均衡、统觉和错觉、主从和统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对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观设计、建构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应用园林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来加以指导:

(1)旅游规划设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应具有连续的时空动态性:这就要求所规划设计的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间体量感,而且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另外当景物与观赏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能产生步移景异之效果。

(2)能创造多种审美内容和多种审美途径: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内容,并能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途径来感染游人,给游人以多种感觉器官上的审美享受,即眼一画境;耳一声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谐融合多种艺术:把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盆景花木的栽培艺术、园林植物的配置艺术、叠山理水的造型艺术、唱歌跳舞的表演艺术等和谐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学价值,使之更好地满足游人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和游览需求。

2.景观设计在不同层面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发挥

根据刘滨谊的旅游规划三元论可以将旅游规划分成三个层面、三个阶段。其中三层面是:区域一景区一景点;三阶段是;发展规划一总体规划一详细规划;而本文则根据旅游规划不同的三个尺度层面加以认识,即区域一城市一小城镇。

2.1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与景观文脉整合

区域旅游形象构建侧重空间关系分析,侧重在区域内视觉体系的构建,即旅游景观的布局和建设,完成从理念定位到空间定位的实现过程。景观生态学把空间划分为不同尺度的等级体系,空间由点、线和面要素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节点。观察者可以进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是认识观察区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记忆的参考点(标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广场、地铁站或核心景观、标志等。参照生态学中物种迁移等战略点选择,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节点。

(2)景观轴。是区域内游客可感受到的线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观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线或游览线向两旁延伸,从而连通节点和敏感区。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体系和解说系统。

(3)敏感区。指观察者可以在区域内随意进出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敏感区具有鲜明的主题,经过人们的想象领悟,便形成了人们对敏感区性格的意象。如景观资源集中的景区、建成区。

目前世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由表及里逐渐转向深挖景观文化内涵,因此旅游景观的文脉整合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地景观文脉整合就是将旅游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中,维护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并体现这个特色,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部分构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强化其区域特征,以此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设计前期的文脉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质优势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区域旅游的竞争本质上是区域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因素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文脉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升华,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而造就了文脉的独特性,通过在旅游规划中文脉的整合,可以明了区域发展旅游的文化优势及其在更大区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和本质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即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可使规划者在旅游产品开发时明确目的地景观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其本质特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就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目的地的文脉为基础来设计旅游产品,深挖文化底蕴,注入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人们对该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目的地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这实质上也是对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综合。可以认为,文脉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脉的外在体现。因此,文脉是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设可以引导潜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构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

2.2城市旅游中景观塑造的作用

随着城市旅游研究的兴起,城市景观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逐渐出现城市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 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

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城市旅游景观塑造时,以下景观设计及其概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景现场(field)。“场”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属性。景观场是由构成景观的视觉事件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景观场主要体现为城市整体环境。具体来说,城市环境又由城市实体景观和城市空间景观构成。从本质上看,城市实体景观主要是可见的景物,城市空间景观则主要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观场的本质是城市旅游景观的有形构造及其相关的无形表现。城市景观场作为一个系统,可从肉眼可见的物理景观(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见的意境景观(Mental landscape)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这是城市旅游景观概念与经典景观概念的不同之处。

城市空间景观根据平面景观、立面景观和顶面景观3个指标进行塑造。构成平面景观的基本要素是点和线,具体包括景核(一般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独特、风景优美的地段)、景节(次一级的密集区或景致独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节、景廊以外的构建城市景观的要素)等4个次级指标。立面景观是三维概念的景观,具体包括视点(旅游者观察的立足点)、视焦(在视点上看到的主要的视觉吸引物)、视廊(视觉通道)、视域(视域质量较高的视域地区叫做主体视觉空间)4个次级指标。顶面景观是指在建筑物 顶层构成的趋势面(顶面)之上的景观,具体包括天际线(顶面在远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顶面实体景观(主要有电线、烟囱、电视传导收发塔等)等2个次级指标。

景现流(FlOW)。在现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流主要体现为城市活动。在实际表现上,城市景观流主要有人的活动(人流)、物的活动(物流)、经济活动(价值流)和信息活动(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观流的中心,人流与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完整的城市活动系列。按照景观流是否直接体现为实物,可以划分为实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价值流)和非实物硫(主要是信息流)。从景观生态学来看,正是这些景观流的存在,使得景观得以正常的维持、发展和变化。因此,城市景观流是城市旅游景观功能的客观物质基础。

景现形象(Image)。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现形式,城市景观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种印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体、城市形象主体和城市形象实践。从城市景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景观场和城市景观流在城市居民及外来旅行者头脑中的综合体现,是经过人脑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作为城市景观形象的综合结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形象在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体现,具体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两个子系统。

具有城市个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集中在代表城市历史的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旅游功能的设计、城市绿色景观的设计、城市休闲环境的创造(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等方面。从空间上划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应气氛和城市郊区的休闲项目设计是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主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2.3景观设计在小城镇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的二元素。小城镇风景资源虽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与水指的是自然风光,仙与龙则指蕴含的文化韵味,两者有机地融合便达到“虽由人作,苑自天开”的效果。

(1)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构成了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共同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规划设计者应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小城镇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景观资源,研究确定小城镇的景观特色与目标。

篇9

1三岔河乡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地理区位优势三岔河乡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城东北,距习水县城38公里。北与重庆四面山相邻,南与良村镇隔山相望,西与程寨乡接壤,东与大坡、温水镇一岭相依,习水河穿境而过。同时紧邻世界级丹霞地貌自然风貌旅游区,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域的重要节点。全乡幅员163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客源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集镇旅游开发提供了保证(见图1)。

1.1.2生态景观资源优势三岔河乡自然环境优美,乡内阡陌纵横,江河、绿田、古树名木相映成趣,优雅静谧;景区内更是山峦重叠,云蒸霞蔚,山大沟深,纵横交错,沟沟有溪流,岔岔有清泉,竹木繁茂,林静幽深。其紧邻的国家4A级自然风景区丹霞谷景区,有着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是避暑休闲、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的理想胜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资源是三岔河乡发展乡村旅游的雄厚基础。

1.1.3旅游政策优势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旅游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习水县按照贵州省“建设旅游大省”和遵义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思路,确立了“把旅游业建成后续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全县上下致力于把旅游培育成为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不断加大旅游规划和宣传推介,积极招商引资,着力改善旅游各项设施条件,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我们发现国家和地方政府都表现出对旅游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并在产业的发展中给予支持,三岔河乡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发展前景大好。

1.2劣势分析

1.2.1旅游形象单一不突出三岔河乡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备山水或人文等资源条件,但其资源并非知名和独特。旅游区目前活动内容还是一般性农家餐饮、垂钓等,形式较少、旅游产品质量低、形象单一,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由于低层次开发,尚未开发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包装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吸引人气,汇聚商气,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大发展。

1.2.2公用设施存在制约近几年三岔河乡逐步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乡内公路、村舍、环境设施有了基本改善。但如果面对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需求时,现状的公用设施建设仍然对市场需求存在制约。如专业的导游、住宿、餐饮、卫生等设施较缺乏,“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旅游服务产业缺乏,导致目前旅游接待水平一般。

1.2.3管理和经营技术欠缺三岔河乡现有的建设内容、土地利用、生产生活方式等,基本都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而来。面对乡村旅游这样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当地群众相对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和意识及市场开拓能力。因而,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暴露出产品开发陈旧、管理松散、经营模式随意化、服务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熟的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2美丽乡村特色的旅游规划策略探讨

在乡村旅游热的潮流下,三岔河要在众多乡村资源重复建设和激烈的竞争中走出自己的方向,“美丽乡愁”成为我们规划中资源整合的主线。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乡村千百年来传承的田园风光、生产形态、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乡村聚落等不仅是构建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城乡人民寻找的心灵慰藉和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尺。

2.1总体规划思路

2.1.1项目定位三岔河乡周边山体环绕、景色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是体验山水自然的绝佳世外桃源,可谓“山作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弦”。规划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农耕文化、红苗文化、工业文化交织在一起,给这个世外桃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规划避免“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改建,明确强化本土优势资源和风土民情,树立自身特色。在依托北部紧邻的世界级丹霞地貌资源和自身经济、生态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三岔河乡为一个集“旅、居、业”和谐一体的风情旅游度假小镇,使之成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域的旅游新高地。

2.1.2旅游空间结构在乡域镇村体系的“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结构中,规划依据各村的旅游资源异同,避免同质竞争,确定梯次合理、一村一景、集中发展的特色发展思路。利用全乡规划的两级旅游线路,有效串联乡内各级旅游景点。其中,以程寨乡至重庆四面山的二级公路为依托打造一级游线,加强丹霞景区与旅游服务集中地的有效联系;乡内各村景点景区则依托二级游线加强联系,形成连线成片开发模式(见图2)。

2.1.3用地规划特点用地弹性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划分用地属性来满足乡村旅游和生产生活发展需求。考虑到大量旅游人群的涌入对当地各项用地标准产生的冲击,规划中对于各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对外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工程设施用地等指标相较一般乡镇的指标略高。目的在于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2.2美丽乡村的旅游规划策略

2.2.1生态景观规划彰显自然之美,改善人居环境(1)生态景观保护规划以乡村原生态为基调,以乡村风情为特色,采用规划先行、生态保育的方法,发展与保护并举,以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乡村美丽田园风光的保护,达到见山见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境界。在核心景区规划以保护原生态和营造度假养生的景观为主;在以旅游服务功能为主的中心集镇区则以农业种植景观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为主,包括滨河开放绿地、山体周边带状绿地和各居住片区内部绿地。(2)环境保护和改善规划中提出营造乡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优美环境的发展目标。针对核心景区接纳大容量的游客对环境的冲击,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依据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同时在全乡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包括整治已污染河水,改善水质;实施卫生设施改造,提高抽水马桶安装率、化粪池覆盖率;开展垃圾分类工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初次分类,综合利用分类垃圾;对乡村进行全方位规划,科学布局,实施村民广场美化、道路拓宽绿化、太阳能路灯亮化等工程,逐步完善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3)乡村旅游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塑造了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当地的生态景观品质。通过美化乡村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优化农业景观等,彰显了自然山水之美,直接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了美丽乡村的自然之美建设。

2.2.2乡土风貌规划传承文化之美,突出人文情怀(1)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记录着人类文明足迹和人与自然相处过程的乡村文明,原生态的自然乡村风土人情是现代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和认同,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和谐社会的根基。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便是发展的关键。依据三岔河自身的特色,规划推出两种文化旅游品牌,分别是在山水恬适之间体验高品质山水景观的自然文化游览和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红苗文化和手工业文化交织盛宴的民俗风情体验游。规划通过将乡内散落的乡村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传统进行系统组织和开发,使乡村文化得到继承和保护(见图3)。(2)乡村风貌改造在三岔河集镇旅游接待区的风貌规划中,规划汲取了当地黔北建筑特色和体量尺度特点,以求新建开发内容与传统特色有机融合,使村内整体风貌和谐。此外对村内公共场地、围合庭院、小公园等也进行风貌整治,为当地群众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文化展演和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的展示等提供了场所,使农民群众在也享受到旅游文化发展发展过程的成果(见图4、图5)。(3)乡村旅游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不仅让游客认识到三岔河乡丰厚的传统文化,感受到当地淳朴热情的民风,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市场经济下文化资源和生产生活的流动融合,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

2.2.3公用设施规划奠定生活之美,推动民生建设(1)旅游服务设施需求规划坚持设施先行,加大公用工程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投入,以确保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工程设施来提高三岔河乡的旅游服务能力。全乡打造外优内畅的道路系统,对外加强与周边区域的道路衔接,对内衔接旅游线路。集镇旅游接待区增加旅游客运设施,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并根据旅游车辆数量按照国家标准在各旅游换乘处、本村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此外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包括在集镇道路、沿河以及村内景点配置废物箱、公共厕所、通信设施和休息座椅等,提升旅游接待水准。(2)群众生活需求考虑到外来游客对于当地各项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对于集镇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指标控制规划略做提高处理。其中作为旅游接待管理和人民日常生活服务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扩大了建设面积并改善了办公条件;文体用地则表现在增加文化活动场地和完善体育运动设施的配置;医疗卫生用地主要是建立医疗等级服务体系,并在三岔集镇新建一处综合医院,特别满足游客和村民的使用需求;商业设施用地主要是对现有的沿河商业进行整合,并在集镇中心设置大型商业卖场;此外还完善了公用设施用地,新建了邮电通讯设施等。(3)乡村旅游推动民生建设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种期盼是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驱动力。而这些恰恰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完善生活的各项设施建设,大大的提升了乡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美丽乡村靓丽生活的实现。

2.2.4产业结构规划提高经济实力,夯实发展之美(1)产业结构全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生态立乡,旅游活乡,畜牧强乡,农业稳乡”的发展战略,力争把三岔河乡建设成为习水县北部地区第一产业稳固、第三产业发达,商贸繁荣,环境优良的旅游度假型小镇。依据现状生产力分布、公用设施条件与产业规模,三岔河乡产业规划布局呈“两核一轴带两区”的布局形态。“两核”分别是作为全乡旅游产业发展桥头堡的丹霞谷旅游接待区和政治文化中心的集镇区。“一轴”是指沿贯穿东西的二级公路的经济发展空间主轴线。“两区”指以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和以生态农牧业和旅游服务产业为主的南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区(见图6)。(2)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旅游区的发展除了要做到特色经营,还需提供专项的旅游配套服务,包括高档住宿、娱乐、休闲餐饮、特色购物、会展、户外健身等,这些服务业大大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势头下,我们应避免就旅游谈旅游,要结合三岔河乡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和效益最大化。此外,乡村旅游要从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养生、绿色美食、文化体验等多方向拓展,不断推陈出新,深度拉动农民就地创业,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长效动力。(3)乡村旅游提升全乡经济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大量低门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无技术的就业障碍。如果把美丽乡村建设比作建大厦,那么这个大厦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事关美丽乡村建设全局。而在乡村游带动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3结语

篇10

Exampled on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Planning in Dashiyao Village,Nanzhao County,He'nan Province

Liu Cai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15,China)

摘要: 乡村游蕴藏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开始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旅游产品、重点项目、景观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民俗娱乐活动、基础配套设施等的设计和规划,以及保障性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等,可以全方位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因地制宜性的规划和开发,从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景点。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has had a very strong market potential and begun to spread over mos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By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tourism products,key projects,sightseeing system,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folk-custom entertainments and basic matched establishment,and through making the policies,rules and systems with assurance,we can plan and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uild a special tourism scenery spot.

关键词: 乡村 旅游 设计 规划

Key words: countryside;tourism;design;plan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32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假期的远途旅游已不能满足需要,利用闲暇周末在城市近郊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也迅速发展。我国旅游局曾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年。乡村旅游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简单的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在开发经营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统;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眼前收益,轻科学管理。因此,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大石窑村地处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位于国家AAA级景区五朵山的腹地,周边还有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老界岭风景区、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县老鹳河漂流风景区、南召真武顶景区、龙潭沟风景区等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点。该村距乡政府17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环山旅游路穿村而过,与312国道相连。大石窑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多户、共380人,耕地极少,几乎都为山地。近年来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该村也发展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旅游服务等项目,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0元。但由于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合理规划,更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市场竞争力后劲不足,也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

1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1 指导思想大石窑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河南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契机,以山水景观为重点,以五朵山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道教养生文化特色,完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旅游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会积极配合和市场有效运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与设施,开发、丰富旅游景点,将大石窑村建设成为五朵山景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农家乐休闲度假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民众富裕、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目标。

1.2 规划原则旅游接待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结合原则:统观全村资源,在重点发展农家旅游接待的同时,积极开发村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使优质的旅游服务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公众参与性原则:村民自发自主的参与,发挥公众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市场导向原则:适时适地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要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适度超前,并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使村民和旅游经营者在实践中获益。

2乡村旅游开发的设计与规划

2.1 旅游产品设计大石窑村的旅游产品体系为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两大产品体系。

生态观光旅游:对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很好保护的同时进行积极开发建设,满足游客观光旅游需求。同时,使本村成为五朵山景区的生态观光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休闲养生旅游:依托现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突出农家主题和乡村特色,利用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烘托乡村旅游氛围,强化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乡村意象。

2.2 重点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文化娱乐中心、生态停车场、农家庭院改造与建设、旅游度假山庄、休闲广场、卫生医疗室等。

景观建设项目。景观建设项目重点是对现有景观的开发,包括景观命名、旅游步道设计与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设计与建设、旅游休息设施建设、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以大门到村部的红河谷和村内农家景观建设为重点。

旅游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蚕丝节”,开展观养蚕、食蚕蛹、购蚕品和物资交易会、乡村致富交流等活动。

2.3 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大石窑村旅游资源是以“山、水、林、民居”为代表的突出特征,确定本村的景观系统由水景、山景、林景和农家庭院景观四部分构成。

2.3.1 水景水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以穿村而过的红河为主线,串联上至翠竹林、下到村大门的沿河周边景观,如龙脊背、龙潭、仙桃石、二狮戏水、鸳鸯潭、玉女潭、翠珠滩、青龙瀑布、青峰壁等,共同形成本村的特色水景系统。

2.3.2 山景本村的山景系统是由周边雄峰和山梁,奇石和绝壁共同构成。山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在清风岭上,四周的山水尽收眼底,远处的群峰、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水、袅袅炊烟的农户等一同组成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卷;能够使游客充分领略大石窑美丽的山水风光。

2.3.3 林景本村的林景系统是由周边山上的祚蚕林、松树林、杂木林、低矮的灌木,以及村庄内各种树木等植被共同组成的。林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登上清风岭,青山、绿水、密林,尽展眼前。四周林木郁郁葱葱;祚蚕坡上白绿相间,蚕茧如繁星点缀期间;五颜六色的果树,将果实的清香,送到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2.3.4 农家庭院景观农家庭院景观系统展示规划:站在清风岭上,俯视对面山上山下,依山沿河而建的农家院落,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青砖灰瓦的农舍、山石做成院落,干净整洁温馨的庭院,给人家的感觉。漫步在清静的山村里,处处都是绿色和花香,构成了安宁、祥和的山村景观系统。

2.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2.4.1 农家接待设施规划农家宾馆建设:发展农家旅游接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现有农家小院进行旅游接待,另一种是度假山庄接待。农家小院建设以两层楼为宜,依山就势,分散布局建设。度假山庄接待以中档为宜,重点搞好内部装修,内部设施齐全。加强农家接待设施周围环境绿化和环卫设施建设。

山村菜肴:遵照道家菜肴的“保持本真”原则,结合本地的各种中药材,开发各种药膳,做足道家养生餐饮风味,把菜肴打造成本村旅游的特色吸引物之一,创出“五朵山”道家菜肴品牌。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厨艺进行培训,强化卫生、食品安全教育。

管理与服务:按照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DB41/T492―2007)的要求,加强农家宾馆接待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尤其要强化卫生条件管理,统一配置被单、洗梳用具、餐具等,并做到干净卫生、及时更换;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卫生意识。

2.4.2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旅游商品开发系列:创新开发理念,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管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木材、柞蚕丝和其它土特产品资源,开发出不同系列的旅游商品,如旅游文化商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土特产系列等。

旅游商店布局:在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再设置一处综合服务商店,商店的规模不宜大,突出特色。

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积极引进、扶持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鼓励以“公司+农户”、“前店后厂式”形式,加工生产各种农产品和土特产品。

2.5 民俗娱乐活动策划民俗表演。在休闲广场,每个周末举行篝火晚会,请一些当地的文艺表演团来此表演当地特色民俗文艺,增加娱乐性和吸引力。

手工艺表演。本地手工艺生产主要有柞蚕的纺织和挂毯、真丝绣品、蚕丝被等。在文化娱乐中心的“工艺品制作展示室”,让当地的绣女在此进行生产表演,吸引游客参观,同时进行商品销售。

健身培训。发挥道家养身健体的特长,与五朵山景区开展合作,培训村民学习道教武术、气功等传统健身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游客参与。既能够达到游客和村民康体健身,又能够增加一项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2.6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卫、供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等,要依据游客容量和地形地貌等合理地进行配套规划,以满足现在及中远期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2.7 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根据河南省、南阳市有关政策及本次规划要求,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措施。将旅游富民工程纳入村委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相关具体责任目标,作为年终村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结束语

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但这类依托景区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景区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在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和服务功能相分离,服务接待外移景区以外,景区周边区域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文版).世界旅游组织(WTO)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局出版.

[2]陈志刚,保继刚.城市边缘化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

[3]朱青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