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不拉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无畏的品德。
教学难点:
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
教学准备:(弹冬不拉的一段录像)、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新课
1、放录像,看冬不拉琴的样子,听弹奏冬不拉的乐曲。
导语: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你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2、能说说冬不拉琴的由来吗?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什么?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
2、学习生字具体步骤:
(1)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míng)骏马(jùnzùn)
依恋(luànliàn)匕首(bǐbì)
(2)把正确字填在()里
一()莫()自()()勇如()如()
()()不安()死如()()眉不展
(3)带读词语
(4)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见书)
三、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书中的成语。
2、读课后思考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
板书
生字(易错字)1、瞎熊伤害人畜
冬不拉2、王子除害牺牲
3、琴声讲述故事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背诵15、16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的过程,体会王子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阿肯的琴声是怎样使国王了解事情的经过的,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感悟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你说一说“冬不拉”指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看一看这种乐器得名的由来。
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填空:本文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是按照的顺序记叙的。
2、能根据填空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抓住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情感。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教师最后梳理顺序)
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
出示文字片
步骤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
②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思。)
要点二: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6自然段)
①先读一读
②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定,胆大心细。)
③写黑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黑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时危险万分的。)
要点三:勇敢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①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
②指名朗读,大家评一评。
③你感到这场面怎么样?
2、小结:
(1)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
(2)理清文章层次,先写什么又写什么。
四、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联系上文)
2、想出什么办法?
3、读琴声这一部分,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
4、找出与琴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读一读。(同桌对读)
5、理解“视死如归、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的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
6、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应的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
(2)说一说这几个情节。(出示填空)
7、带着想象,配乐朗读。
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
9、试着背一背,介绍自己是怎么背诵的?
(想象画面背、回忆故事情节背、抓住四个词语背等)
10、用琴声叙述王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特点)
五、弄清来历,明白意义,体会情感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乐器的来历。
六、总结全文,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1、全文还有几处描写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
3、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冬不拉纪念琴
自告奋勇承担重任视死如归
不辞辛苦准备作战低回婉转
毫不畏惧英勇搏斗音韵铿锵
献出生命为民除害如泣如诉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继续背诵课文15、16自然段
2、积累词语,会说成语的意思。
篇2
作者:王革新
六月,我踏进金色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黄金之乡,诗歌之乡,冬不拉之乡,日夜思念的,亲亲的,可爱的家乡------托里县.
这是一个神秘的宝地,美丽富饶的地方.走进托里,你可以看见:加尔巴斯往南公路两边,金色的阿魏叶子在微风中向我们招手致意,遍地的小黄花在春光下向我们点头欢笑;天上的白云像羊群一样,让那个老烈日,赶进一望无尽的大草原里,地上洁白的羊群像白云一样,被那个哈萨克牧人,放牧到一片蓝色的天空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鉄列克提战役烈士陵园和孔繁森同志纪念碑巍然屹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六月的托里,春天刚刚走进,又来了一场场春雨,蓝天更蓝了,大地更绿了, 麦苗青了,打瓜抽秧了,红花出苗了,阿魏菇也蹦出了地面,采蘑菇的人高兴极了;苏拉夏情人谷的冰川,像一个痴情的少女,还在久久的盼望着,等待着,野玫瑰谷的游人们,给她带来无数的鲜花和带来英俊的少年;你看巴尔鲁克山垂情已久,蠢蠢欲动,果真开满了千种万种的,无比绚丽的山花,耀眼的贝母花,闪亮的芍药花,在深情的思恋往日的蜜蜂,昨天的蝴蝶,期盼着快些传来旧情,送来甜蜜;哈拉盖巴斯陶的泉水,像晶莹的泪珠一样,从百灵鸟的眼里流出,滴滴珍贵,滋润着这里的万种心灵;布谷鸟欢唱着,跳跃着,飞翔着和喜鹊等其他的鸟们,一同来到沙孜湖畔,白杨河边进行诗歌比赛,站在远处的天鹅,紫貂,马鹿,黄羊,静静的听着,疯狂的跳着,热烈的拥抱着;躲在山上的雪豹,雪鸡,棕熊,北山羊,偷偷的看着,缓缓的动着,激烈的斗争着,不知道,这么感人的诗歌是谁创作,诗人是不是真的喝过了------哈拉盖巴斯陶的泉水,才能弹唱出如此美妙动人的诗歌,这是神话,还是现实 大家不得不猜想,诗歌之乡,名誉新疆.
六月,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劳善良的,托里县各族人民,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坐在古老的胡杨树,桦木树,灌木柳,野果树下,说着古老的笑话,讲着古老的故事,聚在水草茂盛的,气候凉爽的,宽阔平坦的,加依尔和玛依勒大草原上,一边喝着飘香的马奶,驼奶,酸奶,一边大块大块的吃着手抓肉,烤羊肉,烤羊杂,一边弹奏着冬不拉,朗诵着诗歌,逗着乐子;一边表演者哈萨克族传统节目,摔跤,刁羊,赛马,姑娘追,骑骆驼等等------托里县是个出阿肯的地方(诗人)听说去年的万人长卷,即兴诗歌书写比赛和今年的,万人弹奏冬不拉表演,规模宏大,世所罕见,一举打破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冬不拉之乡,让世人刮目相看.
六月,托里县的大街小巷,乡乡村村,到处都是建设的场面,耕耘的人们,四方传来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和机器的轰鸣声;远在大山里的煤矿,金矿,铬矿,铁矿,铜矿,石灰石矿,花岗岩矿,石英石矿,石棉矿等矿山,都在紧张的,夜以继日的施工着,不断有人讲述着,曾经传说的,挖出了狗头金的故事,全国各地的客商,争先恐后来到这块宝地,寻找发财双赢的机遇,人们都已经知道,托里县的铬矿储量位居全国首位,黄金产量一跃自治区第一,黄金之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六月,美好的生活,幸福的时刻,边防线上的军民联防队,没有忘记巡逻放哨,他们在保卫者祖国的山山水水,也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珍贵野生动植物,野山羊,大头羊,野马,野鹿,呱呱鸡,野兔子,野猪,野狐狸,野鱼,甘草,锁阳,麻黄,黄芪,党参,大云和云杉松林/梭梭林,苦杨,沙枣,胡杨等,托里的人们一边认真的,守护着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贝,一边骄傲的,宣传着托里的贝母,红花,菌类;谁不知道,托里的牛羊走的是黄金道,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新疆有名,四海有闻,谁不想往,男人吃了壮阳,女人吃了滋阴,神仙吃了,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美丽的天堂.
篇3
这个童年学习的儿歌,成为我后来对天山魂牵梦绕的缘起。在遥远的地方,总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年深日久,它们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寄托着游人心头的憧憬。天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儿歌中唱到的“弹起冬不拉”的民族就是哈萨克族,而他们所唱的称作“阿依特斯”。
热情豪爽的人
哈萨克人热爱自由,“哈萨克”的词根是天鹅与自由的意思,这些在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人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里海边岸和高加索山顶上生活着的一些人。《史记》、《汉书》中记载的乌孙、康居、奄蔡,原先就在中亚草原活动的塞种、月氏、大宛、匈奴,欧罗巴人种的梅里安人,欧亚大草原中部的斯基泰人,都是哈萨克族的族源。西汉武帝时期,有两位公主细君和解忧嫁给乌孙王,所以哈萨克人又自认是乌孙人的后裔,在那拉提草原我遇到一个哈萨克人,一起喝酒的时候他就开玩笑说:“我们哈萨克人是汉人的外甥”。
哈萨克族除了少数在甘肃和青海之外,绝大部分都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也就是伊宁、塔城、阿勒泰3个地区。新疆总体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北边是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其南北分别就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新疆地貌丰富,包含了盆地、草原、森林、湖泊、雪山、戈壁、沙漠,而哈萨克族聚居之地就是常说的北疆,常有“塞外江南”之称,多是水草丰美、牛马满山的情形。
作为游牧民族,哈萨克人几乎个个善饮酒、能歌舞,有豪气干云的气魄。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大同小异,铺着毯子,大家围绕着低矮的案几盘腿而坐。但是男女是分坐在两边的,男尊女卑的格局比较明显。吃煮全羊是有仪式的,宰羊的时候需要先由一个尊贵之人领头做祷告,然后,羊就被拖出去,用刀抹脖子。我仔细观察过宰羊的过程,和内地宰羊捅一刀放血不同,这里是割头。
羊肉没上桌的时候,会有奶茶、奶豆腐、炒肉串、土豆以及包尔莎克之类的面食摆上来,这个时候就开始喝酒,酒杯是轮换的,这个习俗据说源自早期部落争斗阶段,为了体现信任,彼此换用酒杯。哈萨克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是奇耻大辱。喝酒要一杯一杯地干,不把客人喝醉,他们会觉得过意不去的。等羊肉上桌,由最尊贵的客人负责解羊头,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给长者,再割食左边耳朵给儿童,将羊头回送一半给主人,表示大家共餐。这个时候,就着生洋葱吃着鲜美的羊肉,确实能让人酒量大增,酒酣耳热之际,就要开始唱歌了。
婉转悠扬的歌
我第一次接触到哈萨克人的歌声是在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湖,哈布拉德大叔坐在图瓦人的帐篷前弹着冬不拉,随口就唱了起来:
阿勒莱好似月亮洁白丰满,
前额明亮小嘴圆又圆,
唱起歌好像夜莺悠扬婉转,
说出话让我心里又暖又甜。
其歌词优美,曲调悠扬,在白桦林上空盘旋婉转,让人不由得骋心畅意。这种即兴的民间小调经过千百年来的打磨,一般都非常悦耳动听。不过,哈萨克人最著名的民间曲艺还是“阿依特斯”。
“阿依特斯”一词含有彼此诉说、争讼、相互盘诘问答的意思。有人认为,阿依特斯作为一种歌唱形式是由古代的裁决诉讼、排难解纷方式演变而来。因此,阿旨弹唱也保持着比赛、竞争的意义,引申为用诗歌进行智慧的较量或诗艺的比赛。阿依特斯另一个常用的名字叫作阿肯弹唱,阿肯就是哈萨克人对于诗人、歌手的称呼。
阿依特斯在哈萨克人的民间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同他们“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有关。一年四季,哈萨克牧民要跟随草原的变化搬十来次家,赶着畜群从一个牧场到另一个牧场。在长途的跋涉中,烈酒和歌声是他们驱赶疲劳、战胜困难的伙伴。七、八月份,当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之时,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这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夏季牧场,夜晚点起一堆篝火,阿肯们弹起冬不拉,敞开歌喉,开始了对唱。这既是阿肯们显示技能、比较才艺、相互切磋的好时机,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让人们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增长聪明才智,使他们在奔波流徙的岁月中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哈萨克人就是这样伴随着歌声从过去走到今天。
阿依特斯与单独的吟唱还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规范化的对唱。一般由两名阿肯上场一对一的较量,也可以四人对唱(以两人为一方)。他们彼此间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竞相炫耀自己的才华,尽力从气势上,从即兴赋歌的技巧、才智上,甚至从品质上压倒对方。一旦有一方服输,对方就会表现出君子风度握手言欢。胜者彬彬有礼,夸赞败方;败者也不以为耻,并以纪念品馈赠胜者,这是一种传统。比赛者没有性别之分、年龄差异、水平高低、门第之见,所有的人都可以同台竞技,一决雌雄。初出茅庐的后生可以向须发斑白的老者挑战,名手败在小将手上的例子也并不罕见。赛场上,听众既是欣赏者,也是评议者。
阿依特斯进行初期,主要通过这种形式解决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纷争,从而达到和解的目的,也就相当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战”。因此,能够入场应对的必然是部落中聪明过人、才华杰出之人。新源县等地的调查也证明,真正的阿肯在全疆也就是十来个,哈萨克人都认为要成为一个阿肯,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那需要天赋。
比如哈萨克历史上著名的女阿肯萨拉,出生于1878年,父亲去世的早,她和母亲、哥哥依附于叔父生活,17岁那年的夏天因为和歌手布尔渐的一场对唱而声名大振,成为著名的阿肯。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阿肯比尔江是1834年出生的,他弟兄3人,两个哥哥都是富豪,唯独他是个游吟歌手。当时,比尔江慕萨拉之名,千里迢迢赶去挑战,“骑垮了六匹马,奔波了十五天”。二人对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至今还被当作哈萨克古典对唱的学习范本。
比尔江一开始挑战唱到:
论我的见识四座俱惊,不须夸口,
既然来了,不获胜绝不罢休。
今天碰上了阿勒泰的猎手,
小白鹿啊,我看你怎样逃走。
萨拉也不示弱:
我父塔斯坦别克我叫萨拉,
多少男人都败在我的手下。
十五岁上手拿琴四处对唱,
从未叫人抓住过半点错话。
我是伊犁花园的一朵鲜花,
生来转为众姐妹鸣冤说话。
老兄才尽到这里专来出丑,
我早就想把你的威风煞煞。
最后比尔江胜利了,但是他反倒由衷地钦佩起萨拉:
从小我在草原上四处游唱,
见过多少好歌手比试锋芒。
对答如流惟有你不露破绽,
千里戈壁没有人比你更强。
篇4
几十个小时的旅程,总是被我分成若干个时间段来倒数,沿途一长串的站名早已在大家的重复中变得熟悉又亲切。回家的火车上,由于我归心似箭,只要到家就好的念头盘踞脑海,枯燥的旅程也不让人觉着疲劳。返校的火车上,买到卧铺整日躺着也不觉着滋味好受,毕竟走得极不情愿。每每到了要返校的时候,父母总是掐算着日子,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在开学前的最后一天赶到学校。于是,每次返校都撞在高峰期上,不是妈妈四处托人订票就是爸爸彻夜不眠排队买票。可是,这些忙乱劳累和共处的温馨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每次坐火车都像是搬家一样。要带的东西从我一回家就开始准备了,少不了要带些干果给同学们尝尝。要走的时候,父母推开一切工作把我送到车上,安排好一切后无奈地等着火车的开动。此时,妈妈总有叮咛不完的嘱咐。在汽笛鸣响的一瞬间,她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跟着火车跑动,无限留恋地想再捕捉几张跟我有关的画面。
我喜欢面对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心情,因此总是试图说服妈妈给我买硬座票,理由很简单,睡卧铺只能认识5个朋友,而坐硬座却能相识9个人。长途旅行是很害怕寂寞的。
一到火车上,大家满口的京腔、东北味、天津调就都自然改成了普通话,尤其遇到同样返校的学生,感觉像碰到了久违的亲人一样亲切。安顿好行李后,不多的几句闲聊,彼此的学校和年级就都清楚了。两天的接触成了各校学生相互交流的好机会。好几次,我身边坐了一圈男生,谁也没觉得别扭。他们不仅腾地方给我睡觉,还帮我提行李。下车时,大家都成了哥们儿互留地址。
东北到北京的火车永远都很挤,有空间的地方都有人占着。求学的渴望和打拼的梦想都在此凸显出信念的坚定和顽强。很多买不到票的学生和民工都一路站着,只为了赶着回家,这样的场面每次都让我感触良多。虽然车速已提高了不少,可我们仍无比盼望它能快些、再快些。
火车永远都有着意想不到的乐趣。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兄弟、蒙古族兄弟,会带齐吉他、手鼓、冬不拉的朝鲜族姐妹,一路上始终有他们的歌声和欢笑在飞扬。于是,整节车厢都会被他们的快乐所感染,憋闷的我们都轻松起来。到站前的三四个小时是人们最兴奋最忙碌的时刻。大家都有意地收拾一下,不愿让家人看到自己倦怠的面容,也想让久违的同学看到自己精神的模样。
篇5
上面那句话说的跟做讲座似的。
周云蓬,我跟所有俗气的人一样是在《独唱团》里面遇见他的,虽然,后来大家都叫它《绝唱团》。 再后来我拿着本绝唱团去找流沙要她看看这人时,她拿出耳里的耳机给我听他的中国孩子。你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很有默契的,并且,流沙时常走在我的前面。
我为什么说在独唱团里面遇见周云蓬比较俗气呢,因为老周自己在书里面说了:“很多陌生人见了我都会介绍:‘老周,我是看绿皮火车认识你的,听说你还会唱歌?’真是令人悲喜交加,我好像是个卖烧饼的,听到人夸奖`您的油条太好吃了一样`。”
再后来,我看了老周的《绿皮火车》,这书是一个上海男人买给我的,外加一束雏菊,作为我陪他一天的报酬。咬牙切齿的从此消失在了我的生命里。柴静做的序,至于她说了些什么,大家可以去百度,我实在不想重复那个被说烂了的“有趣多难啊”的感情故事。
我喜欢绿皮火车里的一句话:“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头发也可以被人踩”,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我曾经也靠在火车穿洞厕所的门上一天一夜,被要上厕所的人推来推去,最后被赶到了车厢连接处吹冷风,睡在自己脚上,但迫于面子,还没躺倒过道上被人踩头发。因为这个非常鲜明的画面感,我突然觉得周云蓬亲切起来。
因为绿妖,我们都不乐意别人称老周为瞎子。这瞎子(好吧,我周立波了),这盲人音乐家去过的地方尽是我想去的,兰州、海角、西藏、北京、法国、在丽江“晒太阳、发呆、艳遇”,不过最有吸引力的是去法国蒙巴纳斯公墓拜访杜拉斯,最有哲理的是“所以,真正的孤独,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梵高在中国活不了。”最有趣的则是他说“如果你刚从国贸或者上海人民广场穿越到大理,那你一定身心涣散四仰八叉的躺倒在苍山下洱海旁,幸福得跟个白痴似的。”
好的,下面开始走题。
长得越来越像或的张玮玮,以一首米店征服了流沙和我,现在米店变成了白银饭店,而且,有了老板娘。
客家歌手林生祥,曾是台湾“交工”的主唱,抱着把月琴,始终钟情于他的土地山川。
永远不配合的左小祖咒, 玩劣的音乐儿童,预言性的歌词把老家岳父昭示成了钉子户。
在流沙p3里面听到的万晓利,一首陀螺把我快听晕,到最后也没能喜欢他。
像艳遇一样忧伤的钟立风,他的歌迷多为老周歌迷的女儿,从初二到大四上学期不等,且戴眼镜的占绝大多数。
野孩子的创始人张佺在小索去世之后到了丽江,很多丽江的游客都曾在束河的大石桥上看到他弹着冬不拉唱当年野孩子的歌。
至于佟妍,我是在民谣救护车的活动里认识她的,那时候她因为白血病住进了医院,我2011年的时候在豆瓣上寻找她的专辑,因为直到那个时候我都不会用淘宝。
绿皮火车越到后面绝句越多,让人像发现宝藏一般。
工作之后最大缺点就是只能断断续续看书,一本破书看三个月, 重要的是这会让我遗忘自己当时的感受,恰恰是最珍贵的,稍纵即逝。不爱看序也是这个原因,我们怎么能让别人的思想先进驻了我们的思维判断?
好了,我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摘录,感受大家自个儿去看了知道,我懒得说,不过,为表示尊重,用老周一句话结束此文:
篇6
关键词: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53-01
一、阿肯及阿依特斯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拥有众多的民间歌手,叫作“阿肯(音译)”。“阿肯”一词的意思是民间的游吟诗人。阿肯是一个光荣的称呼,很多人都希望当阿肯,但当阿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兴对唱是阿肯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难的条件之一。即兴创作与对唱艺术紧密联系,浑然一体,这种能力并非偶然获得,若无即兴创作或口若悬河的对唱技巧,对唱便不能称为对唱。
严格意义上的阿肯,是指娴熟对唱艺术的人们。通常人们称对唱歌手为“阿依特斯阿肯”。阿依特斯阿肯一般以从事对唱创作为专长。他们除弹唱外,还会背诵民间传说、诗歌、故事,优秀的阿肯可以吟诵大量史诗并能进行创作,可以说既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又是艺术表演家。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哈萨克语中有辩论之意。阿依特斯是民间传统对唱发展而形成的,通常在专业水平较高的歌手们之间进行。
《阿依特斯》独特的表现形式:独唱与对唱。
阿依特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一般是一男一女,也有男阿肯对男阿肯。对唱含有较量之意,把雄辩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它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古老而至今仍盛行的艺术形式。在对唱中,孕育和保存了浩如烟海的诗歌,成为哈萨克文学的摇篮和珍贵的宝库。
对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问候致意,谈论历史题材、人生意义,也可以唱现实生活、身边景物,还有表达爱情、讽刺挖苦,有的采用猜谜语、考智力的办法,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总之,一方唱什么,另一方必须回敬什么。旁听的观众情不自禁地卷入对唱,欢呼助阵。当出现精彩对唱或智巧风趣的歌词时,全场会爆发出一片叫好声,不断。有时一组对唱难解难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相持几个小时不见胜负。甚至从晚上唱到天明,对垒不止,直到最后一方难倒对方便其无词对答时,才算取得胜利。一个好的阿肯弹唱歌手不仅能借弹唱抒发心曲,还可以借阿肯弹唱鞭挞丑恶,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阿依特斯的溯源
在远古无文字记载的时期,口头语言是哈萨克民众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交通工具,阿依特斯是既是口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突出的历史世代传奇的特点,在哈萨克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哈萨克民族在历史上因逐水草而居,居住分散,把民众召集到一起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婚礼、节庆集会、周年祭典等民众聚集的场所举办阿依特斯,深受民众欢迎,且很容易接受和记住,人们甚至散会后相互弹唱。
三、阿依特斯种类
阿依特斯从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古时候的“阿依特斯”对唱比较讲究规矩,对唱的双方开始时要唱《巴斯陶》(开场白)、《阿曼达苏》(问候),在问候中确定双方对唱的主题,然后正式开始对唱。在古时候的阿依特斯中有《巴斯塔吾诗》(开场弹唱)、《阿曼弹唱》(问候诗)、《赞美弹唱》、《训诫弹唱》、《玩笑弹唱》、《议事弹唱》、《知识弹唱》、《猜谜弹唱》、《格言对唱》、《吹牛对唱》、《习俗对唱》、《知识对唱》、《婚礼对唱》等各种弹唱形式和种类。还有对动植物、大自然、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以及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等。总的来说阿依特斯从内容上可分为谐歌、赞歌、哭歌、情歌等类。
四、传承和保护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遗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大家都知道阿依特斯形成和发展于民间传承,也必将存活于民间传承中。只有通过深入调查阿依特斯在民间传承的方式和规律,遵守阿依特斯的传承规律,扩大阿依特斯的民间传承空间,才会对哈萨克阿依特斯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但是现在阿依特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再加上民族语言在发展中受到汉语及其他语言的冲击。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日益淡化,特别是那些老阿肯们的曲调不能记载下来,阿肯们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阿肯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阿肯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阿依特斯这一哈萨克族独有的民间文化形式,2006年5月阿依特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总的来说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不断加强,哈萨克族独特的艺术形式——阿依特斯一定能够立足于广袤的草原、合着时代的节拍、汲取浓厚的养分走出草原,走向全国。
篇7
杏坛
战国庄子在讲春秋故事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孔子的游学是奔波的走走停停停选择土丘上大树下,得荫蔽,地势也高,视野开阔。孔子的弦琴并不空谈在寓教于乐。教,又是如何呢?提问,交谈。师生互问,对答。当听到曾皙他的向往的美事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马上肯定:“吾与点也表达的是对学生的爱,肯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然。爱是交往的源泉,爱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在对话中建立人与人的共同体。老师称子”最小也最大,子与弟子,无非先生后生。
多好的教学场景音乐直指人心,启迪学生心灵也吸引被庄子置^场景中的的渔父,上前与之交谈。交谈促进交往,孔子与渔父的对话是意味深长的。渔夫凭着朴素的感情,选择了自己的渔樵生活方式孔“子”凭着超越的理解包容一切,明知不可而为之执着前行。
孔于执着于能解决问题也即交往的原则是“仁”。仁字,是两个单立人;仁,提示了入的复数性,也即公共性之一,而公共性的本质,在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几千,年过去雅斯贝尔斯们提倡爱的教育,“称孔子是以仁为己任的儒”推举他为。轴心时代。历史的关键人物是“思想范式的创造者”。
思想的孔子,不被人待见就在他有思想,十四年游学。餐风露宿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在与渔父的谈话中,毫不讳言于“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等遭遇。不知公元前492年过宋,也即河北商丘一带,被司马桓魅伐到荫蔽讲坛的那棵大树,是否杏树不过卫国河南的都是杏的故乡。(庄子)伐树在摧毁精神不过只要人在精神就不会灭树伐了可以再种,再建场所精神。树犹如此。
待孔子被人待见,他的思想已经被部分抽离,需要形象化时,缺失了这部分思想相貌也必然被改变这样的形象如今并不鲜见。如果说晚明代的吴彬不免按照当时城市化庭院的起居方式让杏坛设计物化为高大的屏风,以为背景――当年直接就是高展杏树,且凛凛生动八面来风――但是文人的吴彬毕竟让孔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然跽坐相伴围坐弟子,没有让他去适应垂足而坐的方式,更没有让孔子躬身而立不知道要让孔子面对什么人,像朝觐似恭迎。四五十岁的孔子,也应该依然俊朗亲和因为人在旅途鞍马劳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即便不再玉树临风,也必不会滞重腰沉。
教育以师生而传世,杏坛因对话而存在,六合一统之前杏就已进入到“哲学世界”高位,故事还能讲下去吗?能,百家争鸣在启蒙天下。杏坛一开,桃李满天下。杏坛,是固定的也是随机的,是精神的有设计的物质形式。
杏林
抱朴子在东晋讲的是曹魏故事:
“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神仙传》里的君异不是异君,是董奉的字,就如抱朴于是号,本名葛洪一样,葛洪重道,术业医学史论董奉则重在医学实践与比他早出的精专内科的张仲景,精专外科的华佗,一并称“建安三神医”。君异特异之处,在游方之外多堂候坐诊,便于病家求诊。山间多苦寒百姓,就想了这个种树的法子,使受施者没有心理歉疚,有着参与贡献的心理满足身心均得到救治抚慰。
为何植种的是杏树?孟子曾经就桃与杏不同在性不同,“其性存乎核中之”,以讨论事物的比较与鉴别,董奉使栽杏树,就在取用核中杏仁。杏仁之性如何?《伤寒论》中称能开腠理宣肺气,气行水行“麻沸散”传世配方中没有,但杏仁苷经过一系列分解生成的安息香(Benzoinum Styracis)是今天癌症晚期镇痛特效良方,至于杏仁的降糖降脂美容各种制剂的蜜与露已俨然“闺中密友”。虽然杏仁有小毒,量与度还需要科学配制提纯。
于是在董奉的福建长乐老家就有了一片杏林,行医淹留最久的江西九江行医处,也有一片杏林牌示插立。是不是董奉留下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董奉创下了种树这个范式,不,是人与人平等交往的范式,医者与患者,推及及所有。为何又是五棵,五行、五音?还是因为花瓣蔷薇科都五瓣,是都不是,最简单的理解,伸出巴掌,五在手。手与五上,有着大学问取杏仁,在性,得仁在树。子路虽然不及曾皙浪漫,却注重社会事功现实规划,“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实践着孔子的生态理想,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杏树不止是在东方南方,它能在贫瘠干旱的条件下无忧生长,一直长到高寒的高加索亚美尼亚。杏树杏花杏仁,在科学世界里,为人了解会更多共在与同往。
“交往是人的普遍条件”,杏林之说流行的时节,是生民疾病得到关注医治最突出的时节,才使得这个故得如此动人成为楷模范式。杏林春暖,至仁无亲。吉林再上升到精神层面,依然以杏的生物性为基础。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之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只用了二十八个汉字。四七二十八七的奥秘下攻再说诗化世界,生活世界引入了诗意,杏花村现实化起来演绎出无数故事。
有人演绎雨有人演绎酒,雨水酒香迷蒙五觉联通俗雅两界于是出汾酒的那个多杏的地方,杏花村叫得最响。酒啊酒,那是自古撑着风流。为才俊逞着的。不过究其实,杏花村才是本质,即便酒为媒介也必得是在聚居地,对饮,或虽独酌却不独处。原因很简单不发生交往,不能成就自身存在,交往发生在生活世界的“第三空间(Third Space)。
因为这位樱桃进士的杜紫薇以同样进士及第成为“小李杜”组合的李商隐,向往相类的日子:“曰曰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粥香饧白杳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篷。”寻常人的寻常日子,在他成了奢望,才华横溢得当朝牛李赏识,又因被赏识,党争夹缝生存艰难。亏得诗名弥远,仅“杏花天”就成了一个词牌佐以《念奴娇》的情愫让知音的“孤独个体”,进入“生存交往”一起唱着精神的牧歌。
歌舞以为日常生活方式的,至今留存边地少数民族住地,如新疆。叶城大白杏,库车黑叶杏,处处杏林“弦歌鼓琴”的那些管弦乐器,多用歇产退役杏树的杏木,音与色,无与伦比。篝火燃起,拨响都鲁尔抑或冬不拉,伴着乐音,杏枝烧烤的香气袅绕弥漫。歌舞升平,交往交融。
所以,也还是因为杜牧,杏花村,叫得最理直气壮的要数安徽杜牧下基层锻炼,宣歙一带,是蹲的第一个点,回京再外派,就在池卅贵池。“仁民而爱物”,杜牧开了一代新风。元代延祜年间,自号杏庭的歙,县洪焱祖,编修《新安后续志》被收入《永乐大典》杏文化的大成果:到清康熙年间,池州杏花村自号西樵子杏村老人的郎遂。创下《杏花村志》一本乡村志进入到《四库全书》的唯一记录,凭着村言的巷议街谈,也凭着缙绅幸布的文化,徽州多山,溪水奔湍,缘山沿水,千百年来,高山片成青石板,生出无数条百里开外的三尺古道,内联外通,行走生计传播文化。“交往是通向所有形态的真理的道路。”
篇8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小学生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因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学习。从目前小学音乐情境教学来看,大多教师创设的情境缺乏针对性、情境中干扰因素过多、创设的情境起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等。为此,文章将以创设教学情境为分析重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小学音乐教学实例进行深入阐述,以让小学音乐课堂因动人、逼真的情境而充满魅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充满魅力
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利用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等。那么,应该创设怎么样的教学情境,以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魅力呢?
一、创设图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图片,创设逼真的情境是情境教学中较为常用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并未看过、体验过的图片情景,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博得学生的关注,并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因此,音乐教师可以有效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利用图片情境,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不一样的风光,体验不一样的情感,不知觉中带领学生入境学习。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美丽的星座》这一课时,教师以图片情境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我国多彩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了解各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很少有学生亲白体验过不同的民族风情,对于不同的民族了解得也比较少。于是,音乐教师利用经济高效的手段——图片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学习。首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自动播放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情片段(图片中插入字体介绍,如云南傣族歌舞),让学生边看,边了解。其次,等学生欣赏图片完毕,音乐教师随即抛出问题: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你们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乐器?生:葫芦丝、冬不拉、芦笙……师:非常棒,大家能数出…些常见的少数民族乐器。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美丽的星座》,一起体会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吧。在这个案例中,音乐教师借助动人的图片情境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诗歌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小学生都喜欢听简短的诗歌,音乐教师可以抓住这点,以诗歌情境导人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诗歌情境,有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歌曲,体会妈妈在旧社会当中受到的不平等的遭遇,以启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课堂一开始,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李绅的诗歌《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请学生配乐朗诵,体会诗词含义)。师.朗诵后,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对这首歌的见解呢?“我觉得应该是农民辛苦耕种,但是一句犹饿死突出了社会的不公。为什么农民那么辛苦,还饿死呢”?“我也觉得应该是社会的不公”……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那大家想不想学习《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与《悯农》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一声“想”,音乐教师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在这个案例中,音乐教师以经典古诗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这体现了新课改下学科融合的思想,也很好地过渡到新课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由于教师简单的运用教唱、学生跟学的模式,因而学生在音乐课上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转动思维。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问题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国歌。问题设计如下:(1)你们知道国歌代表着什么吗?(2)我们为什么要唱好国歌?(3)演唱国歌时要注意什么?(4)你们在什么场合听过国歌?这些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每周一升国旗的时候会放国歌;有学说演唱国歌时要庄严、肃穆;有学生说唱好国歌是爱国的表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一定要唱好国歌……学生讨论完毕后,音乐教师很自然地切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学习,并让学生在第一次听时抓住歌曲的情绪和音调。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利用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思考;而课堂教学在学生互动中绽放精彩。
四、创设生活情境,挖掘音乐源泉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行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课堂教学本应返璞归真。创设生活情境。挖掘音乐源泉,让学生体验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捉泥鳅》这一课时,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童年捉泥鳅的各种情形,勾起学生的回忆。其次,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捉过泥鳅吗?你们小时候是怎么捉泥鳅的?你们觉得捉泥鳅快乐吗?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回美好的童年时光,学生开始互动交流自己捉泥鳅时的情形,课堂在互动中走向精彩。有学生说我拿竹篓装泥鳅;有学生说我用手电来照泥鳅,一发现就捕捉它……师:同学们想不想学习《捉泥鳅》?让我们一起听一听音乐中的捉泥鳅,看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在这个案例中,音乐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将音乐与生活联系起来,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
总之,音乐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入境学习,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魅力,焕发精彩。
参考文献
篇9
——题记
不知何时起,一帘迷人的烟雨被时光的帷幕遮挡,搁浅在季节的窗外。走进绿肥红瘦的风景里,红消香断牵起了清风的幽叹,惹我一身的淡忧闲愁。
独自徘徊在那条留给我无数欢愉的湖边,依稀看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身姿婀娜的垂杨柳,也倒映着一双满含哀怨的星眸。这湖边,曾经有烟雨空蒙,花开四季,处处都有你我染香的足迹,时时都有你我织不完的轻梦。
人隔天涯渺音影,欲代遥问却无凭。那一程,曾是,君横吹柳笛,吹起双燕绕梁飞,我反弹琵琶,弹得双蝶翩翩舞……这一程,却是,残叶风急,花落一地,玫瑰花的暗香渐渐飘散在古道西风中,无可追寻。
君,你知道吗?只要我看得到你,这江南的每一川烟雨都会被我解读成无限的风情,那北国的每一朵雪花都会被我描摹成绝美的版图。只要我听得到你,再炎热的夏天都会被我化解为清幽的日子,再寒冷的冬季都会被我打磨成舒怡的时光。
红尘陌上,相聚太短。君,我好想与你十指紧扣,沐着阳光,一起去欣赏扬州二十四桥边的花容柳韵,一起披着月色去找寻云水之湄带露莲花的幽雅芬芳。我好想与你并肩,去广袤的沙漠,一起去看一看那千年不倒的胡杨,和那搏击长空的苍鹰;一起去听一听那丝绸路上的驼铃,和那古国楼兰遗落的风音。
如果可以,我还想与你亲近美丽的大草原,一起去拨一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冬不拉,一起去拉一拉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马头琴。如果可以,我还想你能带着我,一起去看一看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我想与你在夕阳的余晖下,依在康桥上,看水草的轻轻招摇,听笙歌的幽幽低徊。如果可以,我还想与你共赴法国,一起走进浪漫的普鲁旺斯,在那紫色的海洋里静静聆听薰衣草的窃窃私语。
假如时光可以穿越,我真想与你驻守宋朝,一袭素衣,临水筑屋,修篱种菊。我想,只要有一间竹屋,一张矮桌,一扇镂窗,一盏油灯,我们就可以把每一段时光梳理得温馨诗意,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活色生香。我不求大富大贵、不求长命百岁,我只求与你日日相对、夜夜清欢。君,只要有你执我之手,为我画眉,哪怕日日粗茶淡饭,我都无怨无悔。
烟水之路,只要有你相陪,我心底逸出的梦都会飞往朗朗晴空。风雨之中,只要有你共伞,我嘴里哼出的歌都会飘向春暖花开。
你不知道我有多留恋你的怀抱,如果我们还能相见,我一定与你长时间深深地、紧紧地拥抱,无需鲜花和美酒,无需音乐和言语,只要有你的心跳,只要有你的呼吸就足够。
因为爱情,我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当我来到你的城市,我感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有的所有在我眼里都是那么的亲切,仿佛从来我都不是过客,只是归人。
犹记得,那一次的机场离别,临别时,我们说好了不回头,可我还是忍不住回首,尽管泪朦胧了双眼,心有说不出的疼痛,但看着你对着我的方向痴痴凝望的身影时,我的感觉是痛并幸福着,那一刻的景象在我回忆的时空里永远地定了格。现在想来,那时的泪水应是你我相爱的见证,那点点滴滴的泪珠已化为我为你守望的一泓秋水。
当我爱上你,我心深处的每一条幽巷都为你畅开,你踏出的每一个跫音都成了我挚爱的回味。当我爱上你,我的每一首幽词都为你填写,我的每一个笑颜都为你绽开,我的每一缕愁绪都为你绾结。当我爱上你,我再也忘不掉你含水的眼睛,再也忘不掉你含忧的双眉。
自从离别后,我的心中便开出一朵思念之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从未凋零过。
我从未想过你会离开,谁知一觉醒来,所有阳光里、月光下、风雨中的故事都泛了黄,化作了风云里的烟花旧事。看着玫瑰园的一地残花,再握笔,落墨却久不成章;再吟诗,启口却语不成句。我唯一可以做的,只是在失色的日子里,独自寻觅一些前尘过往遗落的影迹。君,没有了你,我还有什么可以预约下一个花期?
遇见你之后,我一直相信,这人世间有白头偕老的爱情,就算我们白发如霜时,你我的爱情也不会如残花零落成泥。无数次,我梦见自己沐着缠绵的烟雨,踩着青石板,低眉含笑一步步走向你。无数次,我梦见自己一路念着你的名字,无论是山一程,还是水一程,我都坚定地跋涉在有你的方向。
年少时,我看黛玉葬花只是看懂了其表,不解其意。现在,当我面对眼前寂寞世界里的一地落花时,才真正读懂了黛玉葬花时的内心独白,才真正领悟到了落花与孤独背影里的哀怨。
寂寂夜色,凭栏瘦红烛,心的站台,总有不舍在纠缠。如今,爱上伤情歌,并不完全是因为感觉好听,更多的是因为歌的旋律与歌词正好合上了我内心铺陈的画面和意境。
幸福渐渐远去,在此去经年的时光碎影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做到且行,且歌,且微笑。
我不再去想迎风的衣袖还会不会有暗香浮动,我只是希望自己,今后能守着内心的原风景,在柳绿水清的岸边,对着美丽的夕阳落霞,对着冷色的白月光,能够安之若素,不染忧伤。
难舍浮生旧梦,难舍一卷深情,纵然从此再无你的音讯,纵然一纸空白飘落在失语空城,纵然孤单身影永远站成静默凄美的风景,我依然会把余生的念想折叠成唐诗宋词的婉韵,手握散装的回忆,把一蓑烟雨梦化作水墨丹青的柔情,让这份思念,永不终老。
篇10
关键词: 哈萨克族;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禁忌文化;竞技游戏;人文礼仪
中图分类号: G 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6007408
1哈萨克族的文化产品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哈萨克是“诗歌的民族”。哈萨克“出生时诗歌陪你打开人间之门,去世时诗歌伴你投入大地怀抱。”;哈萨克人从“摇篮曲”到“挽歌”的人生历程中,用诗歌来描述民族风俗、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思想、文化、经济、爱憎。诗歌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哈萨克族人民还创造了哈萨克历法和哈萨克医学[1-3]。
1.1哈萨克族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
1.1.1英雄史诗
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最著名、最悠久、最为广泛的作品有《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其中,《阿里帕米斯》和《豁布兰德》这两部宏伟史诗的产生时间很早。而《叶尔塔尔根》是以这此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哈班拜》、《博亘拜》、《贾尼别克巴图尔》和《萨巴拉克》等是以18、19世纪的著名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英雄史诗。
1.1.2爱情长诗
哈萨克族爱情长诗中最有名的是《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其艺术价值较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1.3叙事长诗
哈萨克族最有影响、最重要的叙事长诗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鹏鹉的40个故事》、《4个宰相》和《巴克提亚尔的40个故事》等。
1.2哈萨克族的音乐和舞蹈
1.2.1音乐
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民间器乐曲数量大,质量高,内容丰富,音乐旋律古朴雄浑,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乐曲含蓄与奔放、缠绵与粗犷并存,融东、西方民族音乐于一体,是哈萨克族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些优美动听的民间器乐曲,象草原盛开的鲜花,葱郁芬芳,沁人心肺,激荡着哈萨克人生活的激情。哈萨克族现有的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孜和斯布孜合(笛子)等,其中,最流行的乐器是冬不拉。哈萨克族的乐曲主要分3类,一是对山、水、草原和家乡的赞扬;二是对草原上各种牲畜和动物的赞美;三是对人生、动物遭到不幸的同情和忧伤。从哈萨克族的乐曲声中,我们好像看到了骏马的奔驰,山鹰的翱翔,大雁的飞鸣,骆驼的跋涉;仿佛看到了草原上情人的眷恋,清泉苍松的幽静,羊羔、马驹的欢蹦;也仿佛看到了哈萨克族的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迅速改善的美好景象。由此产生的《美丽的姑娘见过千万》、《玛依拉》是哈萨克民歌中的著名歌曲,在全世界流传。
1.2.2乐器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4类。弹奏乐器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拉奏乐器有库布孜、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吹奏乐器有斯布斯额(思布孜可)、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主要有达不拉、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迪托亚克)、阿萨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声音,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1.2.3舞蹈
哈萨克族舞蹈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刚健有力、轻快矫捷,草原上游牧、狩猎及日常生活在舞蹈中都有充分展示,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以马为题材的民间舞蹈有《哈拉交日嘎》(黑走马)、《萨里古仁》(枣红马)、《快走马》等,节奏明快,刚健有力,模仿马态,维妙维肖,优美动人;以劳动为题材的有《英翁别克比》(劳动舞),内包括《挤奶舞》、《剪毛舞》、《擀毡舞》、《套马舞》等,表现劳动的情景与动作。如《劳动舞》从剪羊毛开始,中间穿插洗毛、弹毛、转动,男女互为帮手,忽而成为一队,忽而围成圆圈,舞姿优美,表现逼真,明快动人;以狩猎为题材的有《交日尕尤比》(狗熊舞)等,描绘狩猎生活场景,还有模仿飞禽走兽的舞蹈,如《阿克候比》(白天鹅舞)、《鹰舞》等,描绘一只老鹰在天空飞行,忽而俯冲而下,忽而直冲云天,舞姿变化倏忽,引人入胜。舞姿优美,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哈萨克舞蹈是中华舞蹈艺术海洋中的一颗明珠。
1.3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和巴塔文化
1.3.1民间对唱“阿依特斯”
哈萨克人说:“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哈萨克人用歌唱迎接新的生命,用歌唱伴随人生的每一段里程,直到用歌声送走亡灵。受着民间文化的熏陶,哈萨克人各个出口成章,人人具有赋诗作歌的才能,并且孕育和发展起了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哈萨克民间对唱。目前,“阿依特斯”(汉语音译)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的“阿依特斯”一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但它是庆祝集会、重大祭典、喜庆节日等活动不可少的项目。在哈萨克民间,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否民间歌手,他们都是对唱的热心参与者和欣赏者。其中,尤以阿肯“阿依特斯”具有代表性。阿肯曾是哈萨克民间语言和歌唱大师。为了保护“阿依特斯”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哈萨克传统文化,哈萨克地区每年都定期举行阿肯对唱会。每当这个时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碧草如茵的草地布满洁白的毡房,人们穿戴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欣赏和品评阿肯对唱。
1.3.2巴塔文化
“巴塔”意为“祝福,祝愿”。巴塔作为一种祝福的民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为各种事由做或者吟诵。巴塔既可以是给个人,也可以是给集体。哈萨克先民认为,萨满除了通神和为人治病外,还能占卜吉凶,因此,在部落或氏族对外作战时,必然向萨满巫师问卜,并举行祭仪,祷告神灵,祈求平安。哈萨克人远古的祈求,祈祷仪式,无疑是巴塔习俗生成的本源,是巴塔习俗的雏形。后来,伊斯兰教信仰对哈萨克人的礼仪,礼俗,节日,生活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巴塔习俗的发展同样也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但哈萨克人的民歌巴塔习俗始终保留着本民族早期信仰的特点。
唱巴塔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哈萨克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联,而远古的无疑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哈萨克先民有过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及萨满教信仰等原始中,祈祷的仪式曾广泛存在。作为哈萨克先民之一的古代乌孙,康居人认为,山间温泉具有某种不可抗的神力,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可以把他们肉体的痛苦消解于无形;因此,他们将之视为神水,进行祈祷和供祭。在部族有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困难时,就去祈求死亡部落成员鬼魂的帮助,事情顺利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答谢。哈萨克谚语说,“祝福中英雄创出业绩,雨露中禾苗茁壮成长”;“无父之家无人作巴塔,无母之室没有温暖”。在哈萨克草原上没有巴塔,万事就不能开始。
哈萨克民族做巴塔的是德高望重、才华横溢、受尊敬的老者。通过巴塔来传授人间的道德理念,教育人们要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热爱和保护所生存的环境,同时批评人间各种邪恶、不道德的规范行为。
古代哈萨克人在每年第一声春雷响起时,人们要边敲打毡房,边祈求全年风调雨顺,牧业丰收。当新月升起的时候,人们会祝祷;“我仰望新月,我仰望安康,我又看到了往日般的时光,过去的月份承蒙你的恩典,新的月份里还望渥泽恩光”。巴塔既有仪式仪礼上的巴塔,如婴儿诞生礼中的巴塔,男孩割礼中的巴塔,嫁礼上给新娘的巴塔等;也有节日的巴塔,像纳吾肉孜节的巴塔,加拉帕赞巴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种种巴塔,诸如上路的巴塔,用餐的巴塔,敬客的巴塔,答谢的巴塔,孩子穿新衣的巴塔,转场的巴塔等。巴塔习俗主要通过语言表示真诚,良好的祝愿,因而巴塔的词语以祝辞,祷辞居多,有韵文形式,也有口语形式,但有词无曲,主要用于吟诵。在哈萨克人的巴塔习俗中,被邀请吟诵巴塔词的人一般都是有一定威望,口齿伶俐的人或尊敬的客人,那些巴塔词说得好的人,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重大仪式中的巴塔,还请民间诗人“阿肯”专门来吟诵。哈萨克人一生中会接受无数个巴塔,也会给予他人许多的巴塔,因此,在哈萨克语中祝福词异常丰富,人们随口便能说出几句祝福语。尤其是老人,也许他们目不识丁,但常常能即兴发挥,说出灵活风趣,情真意切,优美动听的巴塔语。
1.4哈萨克族的历法
哈萨克人根据星体变化的规律,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哈萨克历一年为365天,分4季,每季3个月;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另外,5天放在哈萨克历的2月,此月为35天;哈萨克人根据自己的历法可较为准确的推算出四季转场、接羔、剪毛、配种及播种谷物的适宜时间,对畜牧生产和群众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哈萨克族人还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每年以动物命名。依次为鼠、牛、豹、兔、蜗牛、蛇、马、羊、鱼、鸡、狗、猪。
1.5哈萨克族的传统医学和医学巨著《奇帕格尔巴彦》
哈萨克医药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3年)。也曾受到过“点燃西方文艺复兴之灯”的阿拉伯医学家伊本・西那(阿维森纳)(980~1037年)的《药典》的影响。此外,在医学理论上也曾受到《周易》的影响,在医疗技术上与其他民族医学包括汉族医学都有过广泛交流。
哈萨克人的医药理论最重要的是阿勒吐格尔学说(即六原素学说),用这一学说指导哈萨克医药的一切理论和医事活动。阴阳学说是哈萨克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哈萨克族人民的药品主要来自哈萨克草原所存在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化学药品。
哈萨克医学除了常用的药物疗法外,还有食疗、奶和奶制品、手法正骨、吾布拉(蒸薰洗治疗)、放血疗法、以毒攻毒治疗等等较为独特的治疗方法。
哈萨克医学也特别重视疾病预防。如隔离传染病患者,焚烧或掩埋患者衣物、用具,搬离传染源地、3年内禁住;用草药藤芦煎汁洗衣服去虱;在饮用水中放银币或其他银制品消毒;用侧柏叶、木香烟熏房进行空气消毒等。平日讲究食物卫生,精选合乎胃口的食物,对于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有很多这方面的谚语。如“肚子疼者,务必禁食”,“眼睛痛要禁止用手擦”,“官司不能轻视,疾病不能小看”等等。
哈萨克族不仅重视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同时也重视对牲畜的疾病治疗。由于长期的放牧生活,哈萨克族兽医非常熟悉牲畜的常见疾病、季节病和多发病。诸如马骨眼病、马疝疽、鼻疽、流行性淋巴骨炎、驼双脐病、肠结等牲畜常见病,哈萨克族兽医都能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哈萨克族很早就有了医治疾病的民间医生。哈萨克族民间医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草药治病的民间医生,哈萨克语称叶木什。另一类是专治骨折的民间医生,叫乌塔尔什。这些民间医生以在家接待患者和出外巡疗相结合,颇受人民欢迎。
14~15世纪初,哈萨克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乌太波依达克・特烈吾哈布勒(1388~1478年),他医术精湛,被哈萨克人奉为医圣。他终于在86岁时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奇帕格尔巴彦》(汉译《医药志》)。这部巨著详尽阐述了哈萨克医学的理论观点、生理病理、诊疗技术等各方面内容,全面总结了哈萨克传统医药学的成就。书中记载有728种植物药、318种动物药和60种矿物药,共计1 106种药物,并保存了4 577首处方。不仅如此,这部巨著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哈萨克文化的珍贵资料。在《奇帕格尔巴彦》中有关于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记载,比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发现牛痘苗要早350年。
1994年,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审阅,这部神奇的《奇帕格尔巴彦》终于出版发行。1996年,邻国哈萨克斯坦的火焰出版社依据上述版本再次刊发。随之而来的,是多个学术领域的轰动。不仅是医学界,所有热爱、关注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人们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境内外陆续有论文、著作问世。
2哈萨克族的节日和竞技游戏
2.1哈萨克族的节日
哈萨克族人重视自己民族的节日,节日气氛隆重喜庆。重大节日有纳吾热孜节、肉孜节、库尔班节。
2.1.1纳吾热孜节
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哈萨克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一个节日。每年春分日,昼夜长短一样,这一天便为“纳吾热孜节”。纳吾热孜原为波斯语“春雨日”,系波斯古太阳历3月21日。从这一天开始,就算已辞旧岁,迎来新春。过节时,各家各户都用小米、麦子、大米、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纳吾热孜饭”。人们全都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吾勒”到另一个“阿吾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牲畜兴旺,庄稼丰收,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1.2肉孜节
是伊斯兰教节日。根据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封斋30天后欢庆3天。这个节日被称为“肉孜节”或“开斋节”。过节时,成群结队相互拜节,并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娱乐活动,隆重热烈。
2.1.3库尔班节
节日也来源于伊斯兰教。肉孜节之后70天就是“库尔班节”,又译“古尔邦节”。过节时,头一天必须宰羊作为祭献。第二天宰羊庆祝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推备了丰盛的食品,大家相互拜年,彼此祝贺。很多人节日三天中要串40家房子,节日里要举行叼羊等传统的民族娱乐活动。
2.2哈萨克族的竞技游戏
2.2.1阔克拉合(叼羊)
哈萨克族牧民所进行的一项扣人心弦的马上游戏,而且是一种力量和勇气的较量、马术和骑术的比赛。叼羊一般都在金秋节日期间举行。因此,每当节日前夕,牧民们就要派出代表,到各个毡房去张罗叼羊的事,并选择地点,确定日期。叼羊这天,牧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来到指定地点。习惯而自觉地站成一个大圈,进行围观。
叼羊的形式很多,一种是两人叼,一人抓住羊的一端,拼命争夺,谁夺到羊,谁就为胜。二是分组叼。在旧时一个部落为一组,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争夺,获胜者为部落的光荣。三是集体叼,一只羊被主持人扔到地上,谁叼到手不被别人抢去,而且又能把这只羊扔到某一家的毡房,谁就是胜利者。
叼羊(青灰色的羯羊)开始前,先将一只已经宰了头、扒掉内脏的羊放在场子中央,各路骑手在周围排成两队,整装待命。当主持人刚一打响开始的枪声,英勇的骑手就急速出发,绕场一周,瞬息间,骏马喷着鼻子,直立后腿,猛烈地向场子中心扑去,一场惊心动魄的叼羊搏斗就展开了。领先的骑手迅速地把马鞭咬在口中,双手丢开鞍缰,跃身抓住羊身,飞箭般冲出人围,催马向着目标处奔驰,其余的骑手则快马加鞭。急起直追。观众们欢呼雀跃,呐喊助威。后来者紧迫上去,抓住羊身一端,使劲进行争夺,时而几人相持,难解难分;时而一人抢去,摔掉对手飞奔而去。就这样你争我夺,赛场上众多的骑手在交锋,英武的骏马在扬威,互不示弱,各不相让。一边叼,一边跑,直到把羯羊身体上的皮毛扯尽,由最后叼到手的骑手,提着羊身,环绕目的地一周,再飞马回到人围中来,将羊身放到原处,才算真正的胜利者。这种胜利,是以力量、速度、敏捷换来的,牧民们无不拍手叫好,心悦诚服。叼到羊的骑手是自豪的、光荣的,大家纷纷给他披红挂花,进行嘉奖。然而,吃到这只叼羊肉的人,也是自豪的,幸福的。因为根据哈萨克人的传统说法,吃了这只叼羊肉的人,不仅会避过灾难,而且还能交上好运。这时,整个活动并没有结束,叼羊的胜利者,还要把叼来的羊从一位最受人尊敬的人家的毡房顶上扔进去。这时,毡房的主人就认为是莫大的吉庆从天而降,便会吩咐全家人宰羊煮肉,用手抓肉、奶疙瘩等上等佳肴,热情招待前来恭贺鸿喜的所有客人。待客人们酒足肉饱,又开始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哈萨克族人的叼羊游戏每年都定在金秋节日举行。一是为了庆贺当年牧业丰收,预祝明年牧业增产,另外,是为了鼓励牧民们精心饲养马匹,培育优良马种,锻炼骑手,提高马上技术,发展畜牧业。因而,深受广大牧民群众的喜爱,并世世代代把它继承了下来。
2.2.2克孜库瓦尔(姑娘追)
每到繁花争妍的季节,当你走进哈萨克族草原,常常会见到数以千计的牧民骑着大马,簇拥着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和英俊小伙子,谈笑风生地从四面八方向着一个目的地共同进发。当大家都集中起来的时候,人群中最年老的长者就会发号施令,宣布仪式开始。这时,随着号令,双双对对自愿结合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便骑着骏马,向指定的地点并髻慢步前进。行程中,小伙子随时可以拦住姑娘的马头,在草原上大兜圈子,同时,用心施展自己高明精湛的骑术,向所爱的姑娘逗趣,求爱。姑娘却不生气,只是寻找机会摆脱困境,驰向终点。但是,一到终点往回折返时,为了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姑娘马上举鞭转身追赶,一旦追上了小伙子,就要用皮鞭在他身上抽打,小伙子始终不能还手,只能抱住鞍子催马迅跑,千方百计使姑娘少打或打不上自己。如果姑娘确实与小伙子产生了爱情,她就舍不得抽打小伙子,只是高高举起鞭子,在小伙子的头上和身上虚晃,空绕,轻落,遮掩众人耳目,一直追到原地。这种马上戏谑性的追逐,哈萨克族牧民群众则叫它“克孜库瓦尔”,而汉语称它“姑娘追”。
建国后,在党的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哈萨克牧民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生活,“克孜库瓦尔”也逐渐增添了丰富多采的新内容,一对未婚的青年男女通过“克孜库瓦尔”这种马上娱乐活动,不仅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同时,也会播下爱情的种子,使许多有情人成了幸福的眷属。有些已婚的青壮年夫妇,在这个美好的时光里,常常跃马扬鞭,彼此追逐,逗趣取乐,充分展示他们美满幸福的生活,及团结和睦的家庭,进一步发展了“克孜库瓦尔”的独特情趣。
2.2.3赛马
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英雄靠骏马,飞鸟凭翅膀。”他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马,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以马为主的娱乐活动亦有不少。赛马是哈萨克族人娱乐活动中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哈萨克族人举行赛马会,要提前公布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比赛的马匹要在2~3个月之前进行特别训练。哈萨克族中有专门相马和训马的人,他们可以帮你挑选和训练出最好的马,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马的鬃毛和尾巴必须用各种颜色的布条辫起来或绑扎在一起,作为识别的标志。骑手都是十一二岁的男孩,他们身穿红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衣服。赛马的赛程为20~30 km。先由专人领着参加者由终点走到起点,然后由起点开始竞赛。竞赛时,一匹匹骏马犹如一支支离弦之箭,一个个机灵的小骑手俯伏马背,一面催马飞速驰骋,一面精心地替马擦拭着眼帘周围的汗水。因为汗水流入马眼,会影响奔驰速度。
在赛马开始之前,要预先准备好名次和号码,并由数人分乘数骑在终点执号等待。当第一名骑手来到终点时,由手执第一号的人迅速将号码交给骑手本人。其余皆依次进行,最后,骑手们凭号领奖。
赛马会获奖名次要根据参加比赛的马匹数字来决定。评出优胜者1~25名。如果参加的马匹数字较少,只评出一至五名或者1~15名。第一名的奖品较多,其余的奖品相应依次减少。1~3名的奖品较多。旧时,在有些赛马会上,第一名的马主可得以下奖品:9个元宝,9峰骆驼,11匹骡马,100只羊。
按照哈萨克族人的习惯,如果某一匹马在赛马会上获得第一名,那就不仅是马的主人的光荣,而且是整个部落的光荣。在赛马会上,当赛马的小骑手们到达终点时,由他们的父母和其他亲戚们撒喜果和奶疙瘩,欢迎胜利者,并且呼喊自己部落的口号,观看赛马的人听到自己部落的口号,所有同一部落的人齐声呼应。此时,每个哈萨克族人都有一种无法表达的快乐情感。赛马中得到的奖励,主人会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分给亲人和同部落的人。
赛马往往在婚礼和重要节日里举行,而且经常是压轴节目。赛马一旦结束,庆典也宣告结束。
2.2.4骑马抢布
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活动前,必须准备一块长1 m,颜色为红色或绿色的板。活动开始时,先由一个小伙子拿着布骑马起跑,其他人乘马尾迫。被追赶的人只要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大家继续追赶第二个拿到布的人。骑马人连续不断追赶,犹如接力赛一样。参加这种接力赛活动的多数是20岁的年轻人,体格健壮,策马飞奔,跨过河流,越过高山,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直玩到大家尽兴方罢。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年轻人骑马的本领,而且锻炼年轻人的意志。
2.2.5马上拾银
先用红布将银元包扎起来放在平地上,并将参加竞赛的骑手分成两组。活动开始时,骑手骑马飞奔经过放银元处,并从马上弯腰去拾。有的还在放置银元的前面路段设置一个高1 m的横杆作为障碍,让骑手先飞马越过障碍,然后弯腰去拾银元。谁飞马拾到地上的银元,即归自己所有。
2.2.6箭射元宝
自古相传的选拔神箭手的娱乐活动。古时候,是用箭射金葫芦,后来改作箭射元宝。其方法是将元宝用绳子系起吊在远处,用箭射吊着元宝的绳子。如射断绳子,元宝落地,则可得元宝,并被人们称为神箭手。以后改为步枪射银币。银币不是吊挂,而是设法竖放,射中银币者受奖,并能获得“神”的好名声。
2.2.7马上角力
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其竞赛方式是将参加竞赛的选手分成两组,一对对进行角力比赛,谁能将对方掀离马背,并扔在地上,方算获胜。比赛时有许多人围观,围观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选手获胜,不时为选手呐喊助威,加油鼓劲。阵阵喊声犹如人海中的惊涛骇浪,时高时低,整个赛场热闹非凡。
2.2.8比猎鹰
长期生活在草原、戈壁上的哈萨克族人不仅擅长歌舞弹唱、马上运动,而且还喜欢驯养猎鹰,捕获野兽。
早在4000年前,哈萨克族的祖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而今在我国惟有哈萨克及回、保安等少数几个民族保存了这一习俗。每当岁寒雪积、野兽觅食的时节,草原上就有不少架鹰出猎的人。他们骑着追风马,挎着枪,左手持缰绳,右手戴护臂,一只目光炯炯、雄姿勃勃的猎鹰挺立于皮护臂上,昂首注视。跃跃欲飞,一旦发现猎物,就俯冲下去,像离弦之箭,锐不可挡。这种猎鹰,体积很大,体重很重,寿命也长,十分珍贵。
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既是畜牧业的行家,也是捕猎能手。每当冬季出猎,剽悍的哈萨克老猎手,身跨哈萨克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在猎犬的前呼后拥下,放马奔驰于广袤草原上。发现猎物,猎人即摘下金雕的拖玛哈(眼罩),撒手放鹰,霎时间,猎鹰展翅高飞,然后闪电般俯冲下去,任凭猎物狂奔,也难逃猎鹰的利爪、钢啄。每次行猎,不论是狼、狐狸、野鸡、野兔,都有所收获,都归功于灵巧勇猛的猎鹰。
经过训练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等狼疲惫不堪时,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
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金雕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不论捕食或飞行,金雕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用金雕狩猎是哈萨克人古老的传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狩猎法广泛流传于外蒙古、哈萨克斯坦以及新疆阿勒泰等地。
2.2.9摔跤
是一种比赛力量和技巧性、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在哈萨克、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是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体育运动。每逢婚嫁、节日、割礼等喜庆日子都要举行,对获胜者奖给马匹或骆驼,也是其阿吾勒和部落的光荣。现在哈萨克族摔跤有古典式摔跤、中国式摔跤、自由式摔跤三种形式。
3哈萨克族的禁忌文化
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禁忌对于其社会成员由“自然”之人转为“文化”之人,对于其社会新成员的社会化和内在化,都具有催化剂和杠杆的作用。哈萨克族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仪式具有浓郁的草原和游牧生活的特色,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葬礼等,这些重大仪式中,禁忌贯穿始终。禁忌既形成哈萨克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模式,也构成其社会秩序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手段,通过强制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人的观念与言行纳入历变和社会的轨道之中。家庭教育在哈萨克族成员成长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成员从儿童时期即接受本民族习俗文化的教育,了解哪些语言不能讲、哪些事情不能做,这些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有些出自十分明显的功利动机。但大量的禁忌却无法用功利的观点来解释,跟宗教有深远、广泛的联系,与本民族习俗文化有关。
3.1哈萨克族禁忌的根源
3.1.1源于对鬼神的敬尊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还留有不少原始宗教的遗迹。哈萨克族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生命,均受着神的支配,他们把神也分为两大类,即善神和恶神,善神给人带来好处和幸福,恶神使人遭受灾难。人们之所以禁忌有生命的动、植物,禁忌无生命的事物,禁忌某些人,某些言行,是因为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不但会对人的言行做出或善或恶的反应、而且还能主宰人的命运。所以,无论是虔诚的顶礼膜拜,还是“敬鬼神而远之”,人人心中都怀有一种不敢得罪神灵的畏惧心理。由此,表现在行为上,人们小心翼翼,怕的就是犯忌。不仅如此,禁忌除了“不许做什么”这一特征之外,更重要的特征是违背禁忌是要受惩罚的,这就解释了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行的原因,在于避免自我麻烦,遭受惩罚。源于对神灵的敬仰,哈萨克族形成许多关于神灵的禁忌。
3.1.2源于对祖先的敬尊
受萨满教影响,哈萨克人敬重、尊敬祖辈、亡灵,常把自己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同这些英雄人物的神灵保佑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而是升华了。
3.1.3源于对火神的敬尊
哈萨克族人认为火是家庭的恩人、明灯,具有生命、灵性和某种神圣的力量。把火称“阿拉斯”,意即“夜间的火、神圣的火”。认为火是世界本原之一、火是太阳在地上的化身;哈萨克民族中有“我们的火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火是光明的、神圣的。为了不遭其诅咒,讲究不踩火膛或火堆,不往火里吐唾沫,不用刀砍火焰,不能用脚践踏火堆。如果踩上了火或是旧炉灶,会得腿关节病。禁小孩玩火;禁往火上倒水。
3.1.4源于对水神的敬尊
人类与动植物都必须依赖水而存活,于是水便自然成了崇拜物,而他们崇拜的并不是一般的水神,而是具体的河神、湖神、泉神。在他们看来,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处泉水都有一个神在管理着;所以,他们禁止在泉水、河流和涝坝里大小便;不得在水源附近修建厕所、畜圈等危害卫生的各种设施;也不准在水源内洗衣服,在涝池内游泳、洗澡以及把脏水倒入水渠和涝坝区。
3.1.5源于对动植物的敬尊
哈萨克族认为马、牛、羊、骆驼都各自有其主宰的神。主宰羊的神是“巧潘研塔”,主宰马的神是“康巴尔”;主宰骆驼的神是“奥依戆尔哈拉”;主宰牛的神是“臻总格巴巴”。这些神各自能保护其所属的牲畜。所以,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能乘马冲入羊群。另外,他们对蛇也很敬尊,如蛇进屋不能打死,妇女要给蛇身上洒,然后敲打金属器物将其赶出去。
而草原对自古以来以游牧生产为主的哈萨克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哈萨克人忌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的象征,轻易不能拔青草,只有遇到非常生气的事或对某人产生极大愤怒时,他们会拔一束青草面对青天不停地念咒语,认为这祥可以惩罚对方。他们还禁止毁坏森林树木。他们对泉水边或河边的独立的树也非常敬尊,认为这棵树是神树,不能砍伐。
3.1.6源于对图腾敬尊
哈萨克族不能骂狼,更不能用手指狼,不能称其为狼。称狼为“卡斯克勒”“狗鸟”,有敬尊、崇拜之意。啥萨克族人视苍狼为神圣动物,又是人的灵魂的保护神,认为英雄的勇敢与智慧都来自苍狼的佑助。在哈萨克族的许多民间传说和民歌中都有苍狼的神圣描绘,许多部落以狼为标志,以狼头为旗帜图像,英雄勇士均被喻为狼,人们还将狼毛狼骨视为驱魔消灾的神物、用狼鼻上的毛揉擦母牲断奶的,祈求产奶。另外,哈萨克人禁猎天鹅,这些无不烙上图腾敬尊的印记。
3.2哈萨克族禁忌的各种形式
哈萨克族禁忌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按禁忌规定本身的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可分为语言禁忌、行为禁忌、饮食禁忌和其他禁忌。
3.2.1语言禁忌
不要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吉利的事情;青年人不直接呼长辈的名字;忌讳在早上哭泣或说污秽语言,他们认为这样会办事不顺或招来灾祸;不能直呼神的名字等。
3.2.2行为禁忌
每礼拜二和礼拜五为不吉利的日子,做乃玛孜(礼拜)时,别人绝对不能从做乃玛孜的人面前走过,更不能踏地上所铺的做乃玛孜的布,更不能模仿他们的动作和大声说笑。住房附近、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准大小便,在房间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睡觉时不能脚西头东;厕所门不能向西开,不要当面数主人的牲畜数目;不要用手摸食物;不准乱丢食物;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绝对不准跨过或踏过吃饭用的达斯达尔汗(餐布);吃馕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而应该掰成小块吃;主人做饭时,客人最好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不能跨过系牲畜用的绳子,忌面向太阳、月亮大小便;忌向太阳吐唾法;忌在吃饭时洗完手乱甩;忌用不干净的器器皿盛水,忌讳在别人房子外面转圈。认为这样做会把人家的疾病、灾难全部带回自己家,而自己的好运气会落到别人头上,忌讳晚上照镜子,认为晚上照镜子会使人失去好的气色而无精打采;绝对不能砍伐荒漠中的独树,也不在树下乘凉、睡觉,不然就会像那棵树一样孤独一生;哈萨克妇女不能在长辈面前走过,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和抽烟;父亲在世的孩子不能把两手放在后脑躺在床上,这样做会被认为孩子对父亲不满而咒父亲快点死去;哈萨克人不摇空摇床,他们认为只失去孩子而疯了的女人才会这样做,如果摇动空摇床自己将会失去孩子变成疯子;哈萨克人出门时不准带醋、油和盐,他们认为这样会使出门的人因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而悲伤,像盐一样生活很苦。
3.2.3饮食禁忌
在饮食方面有许多禁忌,分为4种,即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和“诵非之名而幸的动物”。此外,还禁食用猛禽猛兽和不反刍畜类,妇女怀孕后,忌食驼肉、驼奶、免肉及狼咬过的牲畜的肉。
3.2.4日常生活方面的禁忌
对妇女和小孩还有一些特别的忌讳和讲究,尤其是对怀孕的妇女,显得更加关怀。这些禁忌,有些是迷信,有些也是生活经验,应区别对待。
怀孕的妇女一般不能吃骆驼肉,认为吃了骆驼肉妊娠时间会延长。如果怀孕时吃了骆驼肉,预产期过了,就要从缠有白布的公驼脖子上跳下去,这样可按期顺利分娩。孕妇不能跨过横挂毛绳,如果跨过毛绳会造成胎儿脐带缠于颈部以致胎儿夭亡。孕妇忌用手抓锯子、剪子等,以免引起早产。
孕妇生孩子时,打开所有属于该妇女的箱子,解开纽扣,取下耳环、项链、手镯等,认为这样会减轻孕妇的阵痛,顺利分娩。产妇在月子里不能撵出进屋的狗,如果她撵狗,喊一声“出去”,会掉牙齿。
来家里做客的姑娘,要安排在上座与长辈和客人同坐,要不这一家会遭不幸。
妇女忌两手插腰站立,因为丈夫去世的女人才这样做。妇女晚上不去挑水,外出晾衣服,认为女人胆小。可能会被吓着,可能会生病。妇女不能从骑马的男子或老人面前横着走过。妇女将被剪掉或自然脱落的头发收拾好,藏于不被人践踏的地方,不能将头发烧掉。妇女不能把洗衣服的污水泼于人行道上,认为行人若踩到洗衣服的污水会遇到不幸。
婴儿睡着时忌将月光照在脸上,月光会使婴儿患病。婴儿脐带未干之前家里的炉灰不能往外倒,否则婴儿的身体会越来越弱。婴儿不满40天,不能在晚上抱到室外;在傍晚时,不能将婴儿的衣服晾晒在室外。忌用饭勺和扫帚打小孩,会给小孩带来伤害。
小孩不能在客人或老人面前横冲直撞,不能参与大人谈话,特别是女娃,不能学不干净的话。小孩遇见大人要问好,家里来客人要让座。为了使小孩早些走路,举行解脚绳仪式(用一条花绳和一条煮熟的新鲜羊肥肠,将小孩双腿缠住,请一位身体健康、走路快的长者将绳子和肠子一起剪断,肠子分给大家吃掉)。小孩进屋时不慎摔倒,认为是好事,是这个家的幸运,也是一切如意的象征。小孩爬在地上,从双腿间看路,认为会有向往已久的远方亲戚来探亲或贵宾来家做客。小孩第一次出远门,要举行仪式,祝福平安。婴儿睁着眼睛睡觉,认为将来的伴侣是个美人。小孩多次伸出舌头,会认为是远方亲人来音讯。小孩按期不会说话。将小孩领到外公家(或舅舅家)宰一只羊,用羊肠勒小孩脖子几下。小孩拍小手,会有喜事临门。
3.2.5其他禁忌
星期二忌出远门,星期一和星期三出远门的人一路顺风。星期五忌搬家,因为星期五是伊斯兰教集体做礼拜的日子。出远门的人忌带酥油和黄颜色的衣物等,认为黄色是不吉祥的颜色。
客人在别人家吃饭前先说祝福词,在招待客人宰羊时客人也必须说祝福词。如果家里有去世的人,饭前应念古兰经。
给家里的长辈或客人端茶饭等应用右手敬,不能用左手,左手敬不礼貌。
新娘初进新房之后,不能随意在长辈的毡房上座来回取东西或随意坐上座,为了便宜进出,婆婆让新娘进屋后,从生火的左下方开始,向毡房中的火塘鞠躬施礼并在火堆中撒些动物油逆时针旋转半圈后,原返回到自己的位置即可。这样做是因为哈萨克人处处有尊重长辈的习惯。
4哈萨克族的待客文化
4.1做客的礼节
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做客,客人不能骑着马直接来到主人毡房跟前,而要在距主人毡房较远的地方下马,牵马而来。进毡房时,客人不要亲自揭起帐帘,而要等主人揭起并躬腰迎请之后才进入。进到毡房后,必须按论资排辈,男尊女卑的规矩入座。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应一再挽留或者一再请你再来,他还会热情地为你牵马理鞍,扶你上马。
4.2哈萨克族待客习俗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认为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将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哈萨克人认为:“祖先遗留下来的财产中,一半是客人的”。因此,对前来拜访或投宿的人,不管曾经相识与否,他们都予以热情的接待。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好客是其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人,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
哈萨克族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是“纳仁”。在进餐之前,要请最主要的客人举行一种叫做“巴塔”的宗教仪式,把要杀的羊牵进毡房,或是在毡房门口,请客人过目和允许;主客人要代表来客对主人表示感谢和祝福。这时主人才把羊拉去宰了。吃肉之前,主人和客人都要先洗手。进餐时,主人要把羊头放在主要客人的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在吃肉之前,先要用小刀削下羊头脸面的一块肉,送给主人,或是放在盘中;再割一只羊耳朵给主人的孩子,或是座中的最幼者,意思是希望晚辈听长辈的活,然后把羊头还给主人,等这些礼节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吃肉。当茶足肉饱以后,盆盘狼籍时,主人还以一大把碎肉凑到客人嘴边,用十分恳切的言词劝客人吃下,以表达客人的美意。
4.3哈萨克族的见面礼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情、淳朴、真诚、好客的民族,在见面礼仪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哈萨克族的见面礼简朴而真诚。凡遇到熟人和长辈,总是以右手贴胸,稍稍欠身问好。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即使对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如遇天黑、下雨或有其他困难的人,也都热情招待,不取分文。哈萨克族谚语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人,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
参考文献:
[1]马青虎.哈萨克族生态文化[J]. 新疆社会科学,2008(2):92-96.
[2]阿利・阿布塔里普,汪玺,张德罡,等.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J]. 草原与草坪,2012,32(4):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