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课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等三角形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等三角形课件

篇1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如:

1

2

3

3

2

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一个条件行不通两个条件行不通三个条件

三边

探究活动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特殊------一般

篇2

(一)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三课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内容。三角形全等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它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本案例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两节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两个判定条件,并且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能力目标:能利用“边角边”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边角边"这一条件的识别方法;发现"边角边"这一全等条件的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

(六)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相关多媒体课件;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2.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1)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2)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3)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

活动二: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60,两条边分别为3cm、5cm为长的线段为已知角的邻边,短的线段为已知角的对边,然后观察、比较、讨论,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加深印象。强调: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三:a.画∠MAN=50;

b.在AM、AN上分别截取AB=1.4cm,AC=2.3cm;

c.连结BC,所剪下的ABC,与同学所剪的三角形比较,它们全等吗?

归纳总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题,并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例题1:如图,AB=AD,∠BAC=∠DAC,请问:ABC和ADC是否全等?为什么?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图形中的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在探索完上述2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如图,已知AB和CD相交与O,OA=OB,再有=,也能说明OAD与OBC全等。

(2)讨论: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改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

4.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经历了剪纸、测量、画图等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篇3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中学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最优化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通过课件的展示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容量大,这就容易加大课堂信息,使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从传统说法中的“人灌”变成现在流行的“机灌”,甚至有的课堂出现“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收信息的容器。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

传统教学,是指“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有不可弥补的缺陷:板书花时较多,影响信息量传播;黑板利用率低,经常擦拭黑板,再加上粉笔质量不好,影响教室的空气质量;由于每个教师的字体不同,再由于学生在教室不同位置不同的视觉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使板书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能看清看懂。

教学的内涵单单用多媒体技术是远远不能概括和完成的,但若合理地运用,确实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课件设计的思路

1.课件设计意图的明确性

我们总说要想上好课,就要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也就是给一堂课定好目标。通过教材理清思路,如何讲授才能循序渐进地把教学内容交代清楚。并且根据目标和内容明确课件设计流程图。这里我举例说明,在中学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探索三角形全等”这节课中,课本中提出的教学思路是根据一个条件(如一个边或一个角)能否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两个条件(如一边和一角,两个边或两个角)能否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三个条件能否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应根据这个顺序安排课件内容和准备课件必需的信息材料。

2.课件内容设计的实效性

如果就根据课本内容讲课,可能只会使学生“纸上谈兵”,所以课件内容还应具有实效性。例如,上面我举过的例子中,每一个问题在课件内容设计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结论,再用课件出示结论,才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3.课件信息采集的合理性

根据课本内容组织课件材料时不要好高骛远,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一些大多数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例子,而不要光顾着展示教师的才能和少数学生的需要,而找一些不切实际的信息,导致信息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课件的课前准备的针对性

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堂课突破一、两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二、课件形成的软件准备

平时我们做课件一般都是运用office中的PowerPoint来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次很复杂,在PowerPoint做的幻灯片里对于幻灯片的背景、颜色、字体等都是有研究的,这些问题都要在做课件的过程中事先考虑清楚,这样才能使课件既能展示授课意图,又不失教师自己的特点。同时,软件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例如,我们在中学数学教材七下第五章的“探索三角形全等”这节课中,我们为了把三角形全等这个问题展示清楚,可以在幻灯片里链接几何画板这样的作图软件,利用软件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性,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在其他课程的课件中也可以应用像Flash等这样的软件,但是不管运用什么软件,我们一定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杂而不乱”,本着有利于学生,有利于课堂的原则。

三、课件的运用和授课的关系

首先,课件的运用要注意扬长避短,课件教学的长处是形象、生动、直观,它的不足之处是随着幻灯片的播放,授课内容会很快消失,它没有在黑板上展示停留的时间长,所以运用课件授课的同时,不要疏忽板书的书写。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同时也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书写的规范性不是课件能形象展示的,这就要求教师板书要规范。并且不要一味地满堂只运用课件展示课堂内容,要根据内容合理地运用课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要合理分配时间,在该运用课件讲解时充分运用课件的功能,在不能运用课件的时间段,充分地运用板书教学,把授课内容清楚地表达给学生。

其次,教师在运用课件教学时,不要把授课变成像做报告,教师把要授课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出来,然后站在计算机面前照着屏幕上的显示去照本宣科,那样的课堂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好的课件再结合教师的语言和肢体表达,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4

1 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因此我平时注意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查阅和保存,逐渐建立自已的资源库,以提高备课效率,增大信息量。

一是电子化的备课笔记。采用计算机排版的备课笔记,其优点是有利于在教学法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并可以更好满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方便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而可通过适当的排版,在打印稿上可以如传统的备课本一样予留足够空间用于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及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方便课堂讲授。教案还可以适当调整后拷贝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听课而不是记录上,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适当减轻次年的备课工作量。原则上只需要根据上年的各种记录及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上适当增加或减少内容即可。

二是丰富多彩的数码影像资料。数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了许多教学课件,用图像,影音文件等资料丰富课件内容,同时,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数学的flash小游戏,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互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5

新体系的数学课程标准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功能,而成功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这种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联系现实情境

中学数学无不渗透着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考察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采取一个特别的心理定势,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思维理解活动产生期待情绪和寻求满足的情绪。而且学生对实际问题本身已经了解或比较了解,对要说明的概念、方法等内容的认识也就相对要容易一些。

我在讲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的机械厂,去了解工人师傅在测量工件的内槽宽或内径时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进行测量的?这种测量方法包含了哪些几何原理?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通过参观,大部分学生自觉预习了新课,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当他们回到课堂,经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同学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原理达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度,并且懂得了实际工作中常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把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度量的位置上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正所谓“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学生是不会不去进一步领会的。

从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出发,联系生活的具体实际,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其思想,增长其才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

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提问:这种纯代数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没有联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引导大家向技术员虚心请教。学生们了解到,生产实践中,物品的制造要遵循经济的原则,即工序的简约和材料的节省,在产品的形式和结构上尽可能优化、美化、简化,这里面实际隐含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知识内容。

接着,我布置了一道实例题:老张想致富,准备建鸡场,三面围篱笆,一面靠院墙,鸡场要方正,篱笆百米长,如何巧设计,围得最大方?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根据题中条件写出了函数的解析式,并熟练地进行配方,作图,而且能结合图象最高点说明函数最大值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到数形统一的思想对研究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巧构问题情境

为了能创设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应当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问题的构思要巧妙,要紧扣教材,既要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但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个成功的趣题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污了,只剩下底边BC和一个底∠B(如图),你有办法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吗?

学生经过探究、交流,总结出如下两种画法:

(1)作BC的中垂线与BE的延长线交于点A,可得等腰三角形ABC。 (2)以BC为一边作LBCF=∠B,延长BE与CF交于点A,得所求等腰三角形ABC。

如何证明得到的三角形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呢?

第一种画法不难证明RTA ADB≌RTAADC,从而证得AB=AC。第二种画法一般是作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AD,通过AAS定理证AABD≌AACD,从而得出:在AABC中,若∠B=∠C,则AB=AC(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在讨论中也有一位学生提出不添辅助线的想法,他认为在AABC和

这种证法极其简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启迪之下激发出的创造性。

三、拓展参与情境

我们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创设参与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这就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情境作用于感官,强化了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布置学生帮助村组丈量、分配田地,自制数学模型和仪器,参加数学实习活动,写数学小论文等等,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不容忽视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引导他们养成一种沉着、冷静、多思的健康心态。让他们明白,原来,数学知识也是有情之物,只有透彻地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才能让你享受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反馈出来学生驾驭知识、形成能力的情况,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发现具有特长和开拓性个性的学生,有助于密切师生情感,并且为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四、演示形象情境

随着各种媒体进入现代数学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形象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促进表象学习,开展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6

一、创设直观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尤其是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严谨性,概括着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学习起来常常让很多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情景突破视觉的限制,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具体形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去认识、探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中的“正数与负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一艘潜水艇所在的高度是海平面下5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5米处,一架飞机在鲨鱼上方85米处.(利用课件给出海平面和三者位置的直观彩图)请你用正负数表示潜水艇、鲨鱼、飞机的高度,并说明飞机比潜水艇高多少米.(利用课件给出海平面和三者位置的直观彩图)学生可以利用图形直观地接受信息,正确地表示并从中找到计算途径.再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呈现多种生活实物图,如:蝴蝶、脸谱、建筑物等,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感知数学的亲切感,有效理解对称这一数学概念.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燃起火花,情境的创设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创设,并且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本节课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附着点,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实现有机链接,产生要学的愿望,从而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倡导课堂回归生活.的确,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感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积极创设让学生与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已有的数学认知产生“共鸣”.

以《数轴》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问题1 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5度、零度和零下3度).

教师引导: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边说边画).

问题2 在学校门口的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市图书馆,图书馆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分别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各点,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基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熟知,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连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上,从而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学中做”.的确,活动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有效平台,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求知、求乐,共同享受活动的喜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真正达到了“启智于动,怡情练志”的目的.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创设符合中学生思考、探究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强化对数学概念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时,笔者尽量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活动情境:

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作出三角形: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

比一比: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将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它同学画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篇7

关键词:数学;小组教学;认识

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怎样实施?在组织和实施时应注意什么?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以下是本人在课改中实施小组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新课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小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被赏识的需要,就要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赏识中学生才能不断展现自我。因此,学生信心的树立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分层教学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情,针对每个学生的客观性和主观差异,分成好、中、差即跃进层、发展层、提高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在课堂中的那些简单问题让差生回答,一般性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而疑难性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学生每一个微弱的闪光点,教师都要善于捕捉;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鼓励。即使对于学生的明显错误都不要急于去否定。通过体会成功,使得在学生内心中有被认可的感觉,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让学生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方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是晦涩难懂,使得一些学生还没学就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际上,数学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实际应用、情境创设等形式实现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让数学学习活动变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真正实现“苦学”到“乐学”的转化。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生预先准备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从折纸实验中体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探索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研究,分析出不同的辅助线做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论证能力,促进了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能力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而在讲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古埃及金子塔的塔基都是正方形的,而当时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古埃及人是怎样确定每一个直角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然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践猜想、互相合作、参与活动,体验并感悟“图形”和“数量”的关系。在讲圆的位置关系式时,通过教学课件的动画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圆的位置关系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

三、合作交流,形成自我知识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在小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并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中,通过创设情境,先明确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即相似包含全等;及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比,即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线相等、对应周长相等、对应面积相等;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而对应面积的比和对应周长的比未给出,这时小组提出猜想:1、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小组讨论,通过举具体数据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不等于等于相似比,学生1:如两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4和2、8其相似比为1:2,面积比为1:4;学生2:如两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2和3、6其相似比为1:3,面积比为1:9;学生3:如两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2和:4、8其相似比为1:4,面积比为1:16。讨论提出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最终经过教师的启发,小组间、以及小组内的讨论得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小组探究和互动中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成功的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

实践证明,在数学小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视角、多形式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实施。让学生对自己树立信心,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兴趣;培养;教学方法;多媒体;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师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90-02

正文:随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上,浅谈几点体会。

1.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讲《生活中的平移》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游戏项目:旋转的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推拉玻璃窗扇…同学们比较都熟悉。对这些移动引导学生观察规律,使学生总结出上述的物体按一定的方向由一个地方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移动了距离;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大小没变化。学生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经过平移的物体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达到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能力使学生对游戏过的活动沟起记忆发展了智力,产生学习兴趣。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情况:

2.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 。例如在一堂课进行设计时,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量少?对学生分类出现的问题,于以纠正,对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先让学生议一议:进行交流,再利用多媒体Z+Z平台演示,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建立模型,探索发现。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出:一个条件:一角,一边;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搜集学生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通过教学媒体Z+Z平台,结论很显然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①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再通过Z+Z平台,举例演示让学生感受新知。最后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题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多媒体平台的演示,直观性的使学生了解了知识。渗透分类的教学思想体现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校的兴趣,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2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学生只听着老师说,思维肯定会疲倦,利用多媒体能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每一节课间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用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师生的情感。

3.重视操作,既是鼓励,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中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数学教学 价值 要求

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同的学科其特点各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多媒体辅助学科教学的策略必须随着学科教学的特点有所变化.现笔者以初中数学为例,重点分析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价值,并对教师的观念转变、多媒体应用技能的提高和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的融合等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

1.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应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可化抽象为具体,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平移、旋转、折叠等方式感知两个三角形的全等,但是学生依然很难理解“全等”这个概念,尽管有时学生也能对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模仿解答,但当题目稍微复杂一点,他们就无法找到对应点、对应边,难以解答题目.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就可直观形象地展示三角形的旋转、平移和折叠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全等”概念,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还能帮助学生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应用多媒体展示日出的形成与消失过程,可有效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探讨相关的数学问题.

2.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具体形象的演示,可化静为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抽象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一位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制作了教学课件,并进行演示:依次动态旋转和平移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给出总结性陈述语: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空间观念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这一任务.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通过板书图表、定点和连线的方式展示图像的,这样教学较枯燥乏味,效果不是很好.而如果利用多媒体对这个过程进行演示,其效果要比板书好得多.如动画演示抛物线沿着x轴、y轴的平移过程,能让学生对抛物线的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直观感受函数的平移法则,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二、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如果教师只把多媒体当作演示课件或展示习题的工具,那么多媒体充其量只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简单替代,这样数学教学效果将无从改观,而多媒体的应用也会有多此一举之嫌.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固有的旧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如某位教师变传统的“讲解――套式解题――加强记忆――巩固练习”教学模式为“问题引导――展示实验――小组合作――师生分析――归纳知识”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另外,教师要善于把多媒体作为常规教学手段来使用,日常使用可以让教学手段“日渐成熟”,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教师多媒体应用技能.

2.加强学习,提高多媒体应用技能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但前提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其应用技能.一方面要把握多媒体的原理、特点、性能,钻研课件制作的技术,掌握常规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要具备挖掘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资源,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显然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

3.依据教学规律,实现教学融合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2-02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授起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进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借多媒体展示“日出”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再借多媒体展示“锯子切钢管”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直观画面展示问题情景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又如:教学《平移》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图片:如坐滑滑梯的小女孩、直线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等,从实际事物引入,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平移的概念,再让学生从活动中自主探索得到平移的性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悟不深,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势。如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可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呈现折纸、剪纸等活动过程,让活动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增加课堂密度,节约时间。

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得到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与知识。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作品,有的具有独特的解题思路,有的具有有争鸣的思想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有秩序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创新、交流合作能力。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学生按老师给定合理的数据画出不同的三角形,通过叠合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操作过程并讲解。这种形式让知识的获取形象直观也能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的时间,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并能及时给予学生准确、详细的解题过程。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信息量大的特点,节省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及时的反馈,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密度,缩短反馈时间,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使用的媒体信息不一定越多越好。

根据教学规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的作用,课件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大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就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这是不可以的。比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可以选取图形、文字、配音、解释说明,但在解释说明时不应再配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不要人为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容量。

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以图、文、声、象、动画或综合传递信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知识强化,积极引导思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不应任意合并教学单元,加重学生负担。如“三角形全等判定一”(边角边公理及应用)需3课时完成,但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教学一节课就把该大节内容完成了。表面上看知识系统完整,但实际上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很难消化这样多的内容。

3.不能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板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科学正确的利用板书,可以充分协调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传授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感知量,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相反如果运用多媒体显示一晃而过的内容来代替必要的板书,给学生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的。

4.要注意课件修饰的分寸。

课件完成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基本对象的编辑后,对画面布局、背景、配色方案注意布局要合理,配色不易过多,背景不易浮华。否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数学是集严密、逻辑、精确、创造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多媒体是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工具,改善的是认知环境。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和数学教学进行结合,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自然流畅,便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最大功效,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教育的主流与方向,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恰当的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