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詹天佑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策略一:构建篇章阅读模式,有意识地渗透元认知策略
教学片断一:《秋姑娘的信》
审题。一般课题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蕴含着文章的中心。通过审题,明确阅读的主要任务。出示课题后,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信,猜一猜:“秋姑娘的信”是秋姑娘收到的信,还是秋姑娘写给别人的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初读课文,完成第一项阅读任务。得出结论:“秋姑娘的信”是秋姑娘写给别人的信。再次提出阅读任务:读课文,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秋姑娘给哪些朋友写了信?
生:信上都说了什么?
生:秋姑娘为什么要跟他们说这些?
再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介绍了秋姑娘分别给大雁、青蛙、松鼠、树木写了信。
精读课文,监控阅读活动,了解阅读的目的是否达到:秋姑娘能把寄给大雁的信寄给松鼠吗?秋姑娘还会给哪些朋友写信信上会说些什么?学生如能正确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就表明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一“整体——部分——整体”阅读模式,符合小学生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策略二:利用出声思维,实施阅读理解的监控
教学片断二:《詹天佑》第5自然段
师:自由读第5自然段,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能说明全文的中心“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五分钟后全班交流)
师:你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补充同学的观点,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这一自然段讲了詹天佑带领工人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隧道,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居庸关隧道采用的是“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而八达岭隧道采用的是“竖井开凿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因为八达岭长约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所以采用了“竖井开凿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居庸关如果也采用“竖井开凿法”,工期不是更短吗?(有学生提出疑问)
生:不行。居庸关地势高,岩层厚,从山顶往下打竖井很麻烦,还是采用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方便。这更能说明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
生:詹天佑自己亲自挑水,和工人同吃同住,是为了早点将铁路修成,证明给外国人看,给中国人争气,说明他爱国。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阐释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就相当于提供了一种表达、演示和练习元认知策略的学习环境。这种课堂上的讨论,使认知活动公开化,学生自己的见解遭到否定时,可以从别人的见解中得到启示,从而反思自己的观点。把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元认知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头脑里扎根。
策略三:实施迁移训练,加强对元认知技能运用的监控
教学片断三:《轮椅上的霍金》
师:看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文本。)
生:霍金是怎样的人?
生:霍金为什么要坐在轮椅上?
生:坐轮椅的霍金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师: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疑问?
学生自读课文后,还是不能很好地概括主要内容,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
师:要想很快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办法?
生:找找文中是否有中心句。
师:很好。如果没有中心句,怎么办?
生:把具体说明事物的内容删除,挑重要内容造出一个中心句。
生:这里有中心句:“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师: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很好地去认识霍金其人。
本片段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找出中心句,还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将如何去使用这一技能。使学生通过技能迁移,自觉地监控元认知技能的运用。
篇2
图片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图片资源,能优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辅助教学”,还会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
一、“先声夺人”
【案例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学片段
师: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板书课题)莫高窟举世闻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你们想看一看吗?
(出示莫高窟图片数张)
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吧!
【反思】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莫高窟美轮美奂的图片,旨在吸引学生眼球,对莫高窟充满向往,产生走进课文的热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的课文很多,教学这一类课文时,运用内容丰富的图片资源“先声夺人”,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笔者以为,在学生还没有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就向学生呈现课文内容所描绘的大量图片,弊大于利。
阅读文本时,学生进入的是一个广阔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会在头脑里描绘、创造出文本所描写的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具有积极探究的热情,始终处于主动体悟的学习状态,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果将文本所描绘的图片过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片带来的视觉/中击留给学生的印象太过深刻,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头脑中首先会浮现、联系到色彩鲜艳的视觉形象,影响了他们通过自主品悟、自发联想对美好画面的感受,阅读想象力受到了束缚,阅读个性受到了限制。
二、“喧宾夺主”
【案例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教学片段
师:九寨沟美在哪儿?你喜欢什么景物7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师出示图片并配文字。生练读句子,指导读、齐读)
生:我喜欢九寨沟的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生:我也喜欢九寨沟的湖泊。湖泊清澈见底加上色彩斑斓的湖石真是美不胜收呀!
(师出示图片并配文字。生练读句子,指导读、齐读)
【反思】《九寨沟》文质兼美,是训练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处驻足停留、咀嚼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案例中,教师将文字与图片同时出示,图片对学生的吸引力远比文字大得多,学生会不自觉地过多关注图片,使得他们品读语言时“心有旁骛”。教师的无意为之造成了“喧宾夺主”,固化了学生的想象,弱化了学生对文字的揣摩与品悟,消弭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也不能真正入情入境。
适时出示图片,才能为理解语言文字“锦上添花”。以《九寨沟》教学片段为例,在品析、感受九寨沟雪峰、湖泊等美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等关键词句,充分揣摩、咀嚼、品读、想象、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中饱含的情感,并真正把这些文字内化吸收。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再出示图片,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显得恰到好处。
三、“虚张声势”
【案例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
师: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出示图片:漫山遍野的花争奇斗艳)
师: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呢?
生:每天看着这么多的花儿,高尔基的心情很好。
生:高尔基的院子里充满了花的芬芳。
生:放眼望去,姹紫嫣红的花儿争奇斗艳,此情此景,高尔基别提多高兴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幅图片有点假,高尔基的院子不会这么大的,没有这么多的花。
【反思】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的图片介入能激活文字,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身临其境,利于理解与思维。案例中,教师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情感中体悟高尔基儿子的懂事、勤劳,感受高尔基与儿子的父子情深。然而,因为图片的不适切,使得学生的思维浮于表面,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在观课、议课中笔者发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文本所描写的事物的某一个特点或是为了渲染人物的某一种情感,故意选用夸大事实的图片“虚张声势”。如案例中“漫山遍野的花”成了“高尔基院子里的花”,这种图画与文本意境不搭调的现象并不鲜见。
图片运用,不可盲目与滥用。面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图片资源,教师应有鉴别的能力,要善于甄选符合文本内容的图片,使之能够还原文本意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文本内容,文本中主要的信息就会被掩盖,学生就会在眼花缭乱中无所适从。
四、“越俎代庖”
【案例4】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教学片段
师: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用什么办法克服的?
生: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师出示“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示意图,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生: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采用“中部凿井法”。
(师出示“中部凿并法”示意图,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师:青龙桥附近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坡度太大。
(师出示“人”字形铁路设计,并与学生分析这一办法的好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发展思维”。案例中,教师直接呈现詹天佑“开凿隧道”和“‘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的示意图,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而且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形象可感的图片代替学生思维过程的“越俎代庖”,学生的认识很难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导致缺乏创造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文本中对“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及“‘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介绍得较为具体,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经历想象、揣摩、分析、感悟、理解的学习过程,当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时,再以直观的图片演绎教学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篇3
一、构建简约语文之因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中央教科所与《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表明: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质量调研,合格率最高为数学78.3%,其次为科学71%,品德与社会63%,语文仅为62.8%。学生如果缺一个月的数学课,就会跟不上,听不懂;但是如果缺一个月的语文课,影响不大,照学不误。一个学生好几个月不上语文课,参加考试,未必考得差。这些数据和现象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不明。①目标泛化――目标过多,不集中,一节课教师不知道想干什么;②目标越位、缺位――年段目标不清,低、中、高年级课区别不大;③目标错位――把课文内容的分析与感悟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广积粮”,强化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
2.教学内容不当。许多老师把课文内容当作了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学纠缠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之上,嚼来嚼去,课文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过度解读文本,把自己细读文本的种种理解、体会灌输给学生,人为地拔高了教学的要求;无度地超越文本,没有认真学习文本内容就开始超越文本,一味地补充大量的课外内容,增大课堂的容量。
3.教学环节繁琐。一些教师为了呈现亮点,精心设计一个个包袱,不断地抖搂,导致环节繁琐,课堂俨然成为表演;还有些教师设计一个个套子,让学生朝里面钻,钻不进去,塞也要把你塞进去,目的是让学生回答的内容接近教师的标准答案。
二、构建简约语文之理
1.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教学就是要力求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接受。
2.先哲思想。儒家的孔子在其《乐记・乐论篇》中曾指出:“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提倡简易之美。《孟子・离娄下》则提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的由博返约主张。道家的老子著有《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言,内容却博大精深,他提出的“少则得,多则惑”,正好能够说明自己的宗旨。“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
3.语文课程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教语文无非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没有必要承载那么多任务。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语文教师无需自己折腾自己。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四得’: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学者、语文专家都十分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三、构建简约语文之举
简约语文是疗治当前语文教学一些弊病的良方,能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亚健康”状态。如何构建简约语文呢?
1.清晰教学目标。①精简数量,明晰目标。目前语文教学目标模糊,主要原因是目标过多,应该精简数量,让目标集中、清晰、单纯、朴实,可观可测。一堂课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给学生真正留点东西,总比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②学会整合,指向语文。在研制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依据课标、教材、学情,整合“三维目标”,力求让目标指向语文课程,让学生学习方法、训练能力,做到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哪吒闹海》,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要目标和抓手,让学生概述、复述和转述这个神话故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认识了哪吒,学到了说话的方法,发展了说话的能力。目标整合巧妙、独特,给人深思。
2.精选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不宜过度解读文本和无度超越文本,也不应该纠缠于内容的分析与感悟上。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只有进行挖掘、梳理、甄选、重构教材,选择课程内容开展教学,这样的内容才是最简要的,最适宜的,最有效的,最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的。
①理解文本,言意兼得。理解文本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包含两层含义: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追求言意兼得。比如执教《少年王冕》一课的第5自然段,该段主要写王冕坐在草地上所看到的美景。作者写景很有特色,首先按照从天上到湖里的顺序来写的;其次抓住了每种景物的颜色来表现它们的美。教学时,先让学生想想写了哪些景物,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最后安排一个写景的小练笔。学生经历了一个阅读感悟、迁移运用的过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再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构段方式多样:第2自然段是因果式,先写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再交代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第3自然段是并列式:分别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第4、6自然段是总分式。教学时应关注这一课程资源,让学生认识构段方式的多样性,并练习运用,提高写段的能力。
②品味语言,悟得其妙。语文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从而磨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文中的重点词句、陌生的语言、重复的语言、看似多余的语言等应多玩味。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领着学生咀嚼文字的韵味。
师: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作者曾经也试着用“垂”“挂”“扔”字,但最终还是用了“抛”字,为什么呢?
生1:“垂”“挂”给人静态之感。
生2:“扔”字显得太重。
生3:“抛”字则把九百多级石梯在空中晃晃悠悠的动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和文中的“飘飘悠悠”相呼应。
师:说得好。写文章就是要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③学习方法,终身受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关注方法,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笔者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有这样一个小片段:
师:谁知道“流配”是什么意思?
生:发配的意思。
师:你只解释了一个“配”字,前面还有一个“流”字你没有解释,“流”是什么意思呢?
生:流放。
师:解释词语,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逐字解释,合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了。你用这种方法把“流配”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④训练能力,促进发展。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思考怎么利用这篇课文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薛法根老师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时,大胆重组教材,训练学生能力。他设计了几个简洁的教学环节。第一,听写四个词组: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而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学生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听写的词组。第二,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第三,表演课文,先练读对话,再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最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扮“吴王”和“少年”表演,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达到了发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进行和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我们称为教学过程,过程与方法同等重要。
①聚合板块,流程简化。语文课堂教学要减肥、瘦身,就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线索。
第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板块,开展教学。这里的主线可以是主题线、情感线、写作的线索等。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卢雁红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设计的是主题线: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有效地整合了两个教学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第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我以读与写的训练为主线:学会品析人物的特点――抓描写詹天佑所做所想所说的语句,品析他的特点;学会描写人物――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安排了两个教学板块:品读课文第4~6自然段,找出描写詹天佑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的句子,认识詹天佑的特点;补充“‘人’字形线路来历的故事”,让学生用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对詹天佑进行细致刻画,表现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②简化形式,教给方法。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追求形式。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靳家彦老师说:“我上课除了必要用的教具外,不带任何东西。这样做好处是我没有羁绊,能够与学生心相印,情相通。”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一直强调:“语文课,要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而现在的一些课,非语文的东西较多,这些东西代替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听、说、读、写、思、问、背,这些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应该坚守,要频繁使用,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砥砺能力,提升能力。
③除却繁琐,用语简洁。教学中要除却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言说。教师语言力求做到:简、准、巧、精、实。那些诗意的、书面化的、学生根本听不懂的语言要远离课堂。让课堂用语儿童化、生活化、口语化、形象化、幽默化。比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翠鸟》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最难读的是翠鸟捕鱼的句子,大家在下面自己先念念。
生1:翠鸟蹬开苇秆……
师:听出来了吗?
翠鸟的动作快不快?谁比他快?
生2:(再读)
师:比刚才那个同学只快了一点点,谁更快?
生3:(仍读同一句)
师:第一句话很快,但后来又慢了下来,大概是翠鸟累了。谁再来和他比赛,看谁最快。
生4:(读,效果好。)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认知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蓝本,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意识
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学《唯一的听众》,在优美的乐曲《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你们听,多么优美的旋律,多么娴熟的弹奏技巧啊!在每次演奏的时候,作者都会念念不忘一个人,一个他心存感激的人——就是他练琴时的“唯一的听众”。看到了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很热烈,问题可以归结为1、这是一位怎样的听众?2、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3、这个听众为什么使我难忘?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以及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应该可以充分感受到课文所赞扬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到作者对德高望重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的。增强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为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可引导学生思考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画出开凿隧道的简易图,演示讲解“人”字形线路,这样对课文理解就较为深刻,学习积极性高。.
三、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读、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不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了创新性,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朗诵、辩论、编演课本剧、研读交流等,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
四、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用热情的语言进行赞美、激励,也可以用眼神进行鼓励,还可以用动作(如鼓掌)表示赞赏。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除了教师的直接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学习小组间的相互评价。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反思
篇5
九八年我接的那个毕业班,一上任,就抓紧时间与学生接触,了解每位学生的气质、智能天赋、兴趣,想迅速摸出来,以利于制订教学方案。正在我全心投入工作时,我的小女儿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嘴烧得干裂起泡,不吃不喝,输了三天液退不了烧。这一切我全然顾不着,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与学生逐个交谈,摸清他们的天赋、兴趣和智能。为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所做的一切,只说明我是一名尽职责的教师,而不能算是贤妻良母。
没想到九八年的腊月,我有患上急性阑尾炎。白天上课,我强忍疼痛,晚上到卫生室输液……同时,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到放寒假再做手术。开学后,我不顾婆婆和丈夫的竭力反对,不顾校领导的好言相劝,不顾虚弱的身体,毅然回到了学生中间。
近年来,教育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材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转变,都在鞭挞着每一位教师,我自己也不了敢怠慢。2001年的3月至5月到峡市进行创新教育学习。同年8月又赴北京,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通过自己琢磨,和同事切磋、交流,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上应该做到三“精”:一、精备;二、精讲;三、精练。所谓“精备”,就是教案设计要“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讲”,重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精练”,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收益。特别是在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要融讲、练于一体,突出设计思路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把语文基础教学从“苦学”、“多练”的束缚和影响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于是,我围绕“三精”,在“动”“乐”“爱”“创”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做到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在这方面我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对五名优生、后进生进行跟踪调查。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试题,力求达到尽善尽美!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如《少年闰土》一文,过渡时,讲“我”和闰土第一次相见时,就被他那“淳朴”、“天真”的样子吸引住了,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了。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他有什么特点?这样巧设问题,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向。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如接读上面: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给每件事情加个小标题。从这些事中,你认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见多识广”。这个词的意义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这样学生充分读、议、谈)谁能将这种感情读出来?学生兴趣浓,活动量大,教师随时给以鼓励,从中使每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确定阅读、学习内容的目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讲课、板书等活动,参与实验演示,自我调节,自我补救。例如:《詹天佑》一文,学生就题目、主要内容、写作目的质疑。詹天佑一文讲詹天佑什么特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讲什么事?体现了詹天佑是一个什么人?通过学生质疑、自学释疑,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创造思维,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4、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要使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就必须提倡多角度,有意识地学习与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宽思维空间。
5、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我陶醉,是自主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充分自由学习过程后,与教师、学生双向和多向交流,是各种思想的撞击和能力的互相补充和提高。
三、重视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于简单化。以前有的老师对学生只是采用简单的批评方式,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加以责骂,加以惩罚,这往往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会使学生逐渐失去自信,丧失上进心,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心理上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在背后议论老师,给老师起外号等,这些都会加大教育的难度。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所以教师应该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学生人生中的一次新的起点,多往前看,让每一 次评价都能成为鼓励学生不断努力的信心与动力。评价可采用以下方式:1、尊重学生,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2、化评价为鼓励、期待3、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其实教师对学生中肯定的评价,甚至可以影响至他的一生。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我试着对他说:“你在劳动中的表现很积极,如果你能把这份积极也用在学习中,那么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就这样,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可见,评价学生,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点,注意纵横结合,把对学生的评价转为一种鼓励,一种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每一次评价都能成为学生恒久保持信心的不竭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5—96学年度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多次被镇誉为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2000年8月,《浅谈中小学德育教育》、2000年7月,《浅谈如何发挥自然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均获峡论文大赛一等获。2002年11月,《开设活动课的意义》获峡市成果奖,2003年元月,镇“惜时增效”课堂展示一等奖。2003年2月,北师大教师培训学校,三门峡市教育局授予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3年5月又继续申报学科带头人……
常言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不是帮助他解决具体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我们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不负重托,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互勉互励,孜孜以求,为莘莘学子的日后成才立业,为伟大的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尽心竭力吧!
篇6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计算机教学是需要教师进行备课的,这与其他学科是一致的。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进行计算机备课不断要将计算机讲授的知识、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等进行备课,还要通过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掌握,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当然,教师还需要准备硬件,计算机正常工作就代表了学生能够接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准备计算机,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
二、创新教学方式
要强化计算机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让小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实践中去。故而,教师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演示法、讲授法与谈话法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将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新式的教学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用Windows98“画图”的教学举例,教师就可以将整个班级进行分组,每一组都选出一名“小老师”,而这位“小老师”不但需要维持小组内的持续,同时引导小组成员进行Windows98“画图”的学习。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三、开展课后延伸
篇7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是多么重要!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一个思考过程。教学反思该怎样写呢?笔者结合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的形式
1.课前反思
通常我们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教学后反思,往往忽略了对课前的反思,认为课还未上,不知学情,怎有反思?其实不然,课前反思非常重要。正如宋运来老师所说:“我们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他(她)一生难得的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尽量减少败笔留下的遗憾。教学反思不能只在课后做文章,更应该在课前下工夫。”课前反思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减少败笔,少留遗憾。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案及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过程,更是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我的课前反思通常分为两步:①整体反思。学期初,我总是把教材通读一遍,研究教材的变化,回顾以往的教学内容,反思每单元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本期该做哪些方面的调整,做到心中有数。②课前反思。在上课前,对教学设计再次认真审视一番,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有了这样充分的课前反思,教学必然突显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努力实践语文课程的目标。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即时反思,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课中我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注重观察教学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提问或设计的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在参与,有时还默默数着举手的人数,如果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按照生成的情况,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让好孩子“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让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我认为反思的内容有多方面的:可大可小,大到对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处理;可深可浅,深到对教育思想理论的再思考,浅到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再处理。我有时询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有时反思自己的这堂课中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了,学生在课中是否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教学氛围是否宽松民主,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自己在教学中激情怎样、语言是否精彩生动,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精妙之处以及需改进的地方。
二、反思的要求
1.反思要及时记录
拖拉迟延是我们很多人的毛病,课堂上生发的灵感往往是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因而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教学的全过程作一个深入细致的回顾,为下一步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提供可靠的依据。
2.反思要实事求是
因为害怕同行的嘲笑和领导的批评,我曾经在反思中不敢写下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还把课堂上出现的失误推给学生,就算写了,也就三言两语,而优点的篇幅占据很大。这些都不是为人师表者的风范。反思要求执教者对待自己所上的课要实事求是。成功之处,如实记载,不夸大其辞;不足之处,不文过饰非,应分析原因,进行总结,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反思要理论联系实际
有很多教师的反思苍白无力,反思的问题零碎,缺乏系统性,反思平铺直叙或泛泛而谈。究其原因是缺乏以理念为依据,来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思想。反思既要有教育理念的旁征博引,又要有教学例子的有力证明。我经常记下了自己每堂上课教学中的亮点,然后运用新课程理念或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样做和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依据。这样的反思才会让人真正成长。
三、反思的方法
1.思成功之举
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也许是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这些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在学习《詹天佑》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运用画批法自学:文章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感动?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想到在汇报过程中,竟然有三十多位学生一起站起来抢答,“我来回答”“我来补充 ”声此起彼伏。他们分别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来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就连平时胆小的“潜能生”向南玲同学也勇敢举手,讲述自己从阅读中感悟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课后,我细想成功的原因:一是我掌握了教育的奥秘,在课堂上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鼓舞。”二是当学生感悟不到位时,我及时点拨,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书中的空白处批注出“认真” “坚韧” “以身作则”等关键词语,“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高。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2.记失败之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不管有多么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为此,教师课后应冷静思考,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梳理,思考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补救和改进措施,引以为诫,变本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执教《走进丽江》一文,我去过丽江,拍摄了大量照片,在教学中运用了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让精美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饱了眼福,可是对文中优美的句子没一点感悟,因为我没带领他们走进文本去感受语言的美,忽视了对文本的感悟。课后,我写了深刻的反思:“为追求表面效果,忽略了深沉的美丽。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该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再也没犯这样的错误。
3.写教学疑惑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惑。有时因学生的质疑,有时因为自身的知识不够全面,有时是教材编写有偏差,有时是教参讲解模糊。这时,求真才是我们老师应有的治学态度。我们就应该细思考,多商量,查资料,问编辑,想办法解决难题,记下自己的感受。我曾经执教《世纪宝鼎》一文。在质疑环节中,一位学生提出:“我们是龙的传人,为什么不给联合国送雕刻有龙的标志性的物体,而要送鼎?”当时,我语塞了,马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但也没能找到一个让大家信服的观点。课后,我把这疑惑记下,马上与同事商榷,积极查阅资料。最终引导学生在历史价值上“鼎”与“龙”的孰重孰轻给予定位,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4.珍视学生见解
新课标提出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上,学生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还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在学完《永远的歌声》一文后,我和学生讨论:“课题为什么取名‘永远的歌声’?”学生有的回答那是因为老师的声音好听,有的说那是歌好听。调皮的何勇同学却说:“永远的歌声其实就是我们永远忘不了的师生情。”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永恒的爱,何勇的回答真是令大家刮目相看,随即大家把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他,我对他也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这一次的肯定,从此他对语文学习兴趣大增。兴趣产生动力,他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增强。我把这一细节记录了下来,欣慰地写上:“好孩子是信任和夸奖出来的。”
5.进行再教设计
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们还应再细细思量: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突破?学生的合作探究是否有效?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整理,为下一次再教积累经验,写出“再教设计”。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到更高的境界。《穷人》一文,我执教了两次,前一次是按照常规的教学设计:①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②抓住“穷”讨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渔夫家穷?”③你学完这课后感受到什么?课上得很普通,学生也学得懒散,对渔夫夫妇美好的品质感悟肤浅。
后来,我看到名师的教学实录,受到了启发,对该课进行再设计:①抓住内容,激趣导入:“5+2=?(渔夫的5个孩子加邻居西蒙的2个孩子)”,并让学生用这个算式归纳课文内容。②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扣住“忐忑不安”“脸色苍白”“熬”等词语,感悟人物优秀品质。③回归问题,升华主题:5+2=?(等于善良,助人为乐,母爱,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坚强……)
通过重新设计,我第二次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同事们评价很高。这都是因为我在重新设计时注重了激发学生兴趣,从贴近学生实际入手,做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
《新课标》中写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容易的事。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兴趣?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多反思,多总结,促进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多创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过去的习作指导以考试为中心,重形式,轻内容,使学生的习作成为"无米之炊". 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心理障碍。
2.多渠道,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量
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资源,坚持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大语文观思想,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渠道,拓宽语文阅读渠道。例如:在学习了《李时珍》、《詹天佑》、《》等记叙人的课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课文写作背景、人物生平事迹及名言警句等等。
当然,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高度重视语文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古诗《登鹳雀楼》,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活动。
3.多实践,扩展学生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对生活产生意思情感,才会唤起学生急于表达,乐于作文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安排学生在母亲生日时做一张贺卡,体味母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开设社会调查,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写作开辟鲜洁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这片芳草地上,像蜜蜂一样快乐,自由地采集蜜源,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中,丰富学生多彩的素材库,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在现实生活中经"风雨"见世面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增进了,自然产生了一种急于想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做到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
4.多想象,增强学生口语表达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孩子们的想象是一个无限的资源,要多广就有多广,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那就会有多奇妙。所以,孩子们的想象仿佛是童话中的宝库,丰富而神奇。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那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呢?
篇9
关键词 电子白板;小学语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43-02
1 前言
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2 依托电子白板,创设语文情境
电子白板具有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功能,能够给学生带来多感官的体验。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能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将文章描述的情境通过电子白板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领略。尤其是小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由于生活阅历及思维能力薄弱等,对一些抽象物体没有办法充分认知。因此,教师通过应用电子白板可以将文字等信息转化成声音、图像等,让学生能够被创设的情境吸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如在学习《七律・》时,教师可以应用电子白板播放康桥朗诵的音频,同时结合相应的视频,让学生通过感受情感到位的朗诵和生动的画面,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和作品中营造的意境,更好地领会战争年代的英勇和无畏。在讲解到飞夺泸定桥等情节时,通过链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情境,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创设情境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动物识字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设计有趣的识字游戏,将动物名称对应放到动物的图片下,并通过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1]。
3 应用电子白板,丰富语文内容
小学生各方面处于发展的状态,对生活接触也少,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够深刻,感知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全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融入课堂氛围中。如教学《七律・》,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精神,但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搜寻大量关于的资料存放到电脑中,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加强学生的认识。电子白板一般有丰富的资源库,资源主要来源于自带的公用库以及教师准备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调整、补充等,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够节约备课时间,并且电子白板中蕴含的资源能够反复使用,素材数量多,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调用。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等获得更多的资源,通过电子白板的网络链接,能够有效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练习中链接到更多的练习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更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并且随着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众多格式的资源也都在填充资源库,更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小学二年级识字课中,其中“塞北 秋风骏马”中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差距太明显,学生单从文字无法有效理解。通过电子白板,能够直观给学生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情境,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加新鲜的气息,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原本抽象的语文知识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轻松愉悦。
4 突出电子白板,加强教学互动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合理应用电子白板实现师生之间更加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应用电子白板,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电子白板的应用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空间,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人机互动等形式,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自己没有发现的盲点,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而且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提供更多的选择。电子白板具有很多强大全面的功能。如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启这个功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观看,对自己的教学方式等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更好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电子白板和思维导读等工具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系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长城》时,文中的描述是“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单凭文字,学生很难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像功能,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态俯瞰长城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长城如何蜿蜒盘旋如一条长龙,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有效地理解文章。
通过应用电子白板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中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发挥交互作用,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问题进行回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信和兴趣。
5 融合电子白板,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应用电子白板,将教学内容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电子白板具备屏幕批注功能,教师通过批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突出重难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白板上书写,或者直接链接一些需要的教学资源,将一些随机因素巧妙地添加到语文教学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字词用白板保存,在之后的教学中随时调出来,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补充。学生也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调出自己想要的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学习,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教学课件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保证语文课堂的效率。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应注意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不能只是通过课件将教学内容全部给学生看,应巧妙设计成引导式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辅助作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七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关于的事例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探究,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技术特点,改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又如在讲《詹天佑》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讲解大体的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白板的软件功能来和学生深入了解詹天佑,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将自己的见解标注在白板上,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同学,彼此交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6 结语
总之,教师要关注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10
一、把握运用时机,凸显教辅用书的针对性
教辅用书的使用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时机,时时用,处处用,显然不是教辅用书应有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量学生语文学习各个环节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该出手才出手。
1、预习时用,借助教辅用书提前感知
课前预习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前感知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触摸文本的核心价值,遭遇可能面对的难点,从而在预习中产生全新的阅读动力。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就充分运用教辅用书,从而在教辅资料和课文的有效对照下,增强预习效益。
例如在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教师布置了以下的预习任务:“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收集关于谈迁和《国榷》的资料;尝试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三项任务中,第一项关注字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包括翻阅教辅用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决;第二项则可以借助教辅用书,省却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漫无目的的寻找,充分发挥了教辅用书删选功能;而第三项则聚焦文本体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质变,并借用教辅用书作为参考,便于学生认知的反思与调整。
2、复习时用,借助教辅用书总结提升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相反可以成为学生全新学习的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十分关注课后复习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形成理性体验,深刻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复习进行认知的提炼,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辅资料的价值便在于理性的梳理和有效地拓展。
当下教材都以单元主题的方式进行编排,教师在单元教学完毕可以通过教辅用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总结提炼不同内容下的写作特色,从而便于学生在异同比照下形成认知层面的质的飞跃。例如六上第六单元中《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都是以名人轶事为主题的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辅用书中的写作特色栏目,进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感知紧扣核心事件、把握人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通过单元内不同质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形成了较强的认知体验,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材质,凸显教辅用书的适切性
教师曾经对各种版本的教辅用书进行研读,发现当下教辅用书为了 赢得市场,其内容设置十分全面,仅字词层面就拥有大几种方式,加之文本背景资料拓展、结构布局的划分、经典语言的赏析、主题价值的拓展、类似文本的补充,可谓包括万象,内容众多。但这一切内容并非全部都适合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选用,以让教辅用书契合教材的特质,从而提升教辅用书使用的针对性。
如在教学的《七律》时,由于事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的感性认知,诗中论及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只有符号感,而没有丝毫的体验,成为了解读诗歌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此时,教师则可以发挥教辅用书资料拓展的功能,补充阅读关于的历史知识和相关事件,从感性层面积累知识经验,为学生顺利体验文本,形成有效认知。
纵观这一环节,教辅用书中罗列的资源成为了学生穿越历史的隧道,为勾连学生与文本背景奠定了基础。
三、契合需要,凸显教辅用书的及时性
维果茨基有过一段话对教学中教辅用书的使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教学不能仅仅利用发展成熟的事物,而要将自身变为发展的源泉,那教学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联系教辅用书的使用,我们认为教辅用书的使用必须要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同时,将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基于教辅用书,但拘泥于教辅用书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应该说,这是一题综合性、思考性极强的问题,是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核。学生基于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的交流,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但学生的整体解读尚不够全面完整,教师则引领学生从教辅用书中寻求支援。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提炼的过程中,补充了认知,强化了意识。
由于是在学生最为需要的时刻,教师让学生从教辅用书中寻找资料,体现了资料收集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学生的思维运转的过程中,历练了能力,体现了效果,彰显了较好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