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窃读记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海音窃读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叮呤呤”终于放学了,我期待一天的时刻来到了!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我已压制不住内心的激情。不过,到这儿来,可不是来吃饭的,目标是邻近的一家书店。

我的名字叫林海音,不过由于家境贫苦,只能偷偷地读书,还要时时提防身边的人。我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读书,那样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候,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者小女儿。我最喜欢在下雨天读书了,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里待下去。即使我再饥肠辘辘,即使炒菜的香味已飘进自己的鼻子里,我也不会放下书。

这已是我今天进的第五家书店了,书店里的人依然不见少。我拿起那本没读完的书,像饿狼一样贪婪地读着。渐渐地,我已进入了书的世界,沉迷在其中。“你好,小姑娘!”一声亲切的召唤把我又拉回了现实中。糟了,是书店老板!难不成我偷偷看书,光看而不买的事情被发现了!这可怎么办呀?老板说:“你总来我的店,但光看而不买,一定是没钱吧?不过,我看你这么用心读书,我就允许你免费看吧,因为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事,也很渴望读书......”我的眼眶湿润了,含着泪连声道谢。临走时,书店老板又送了我几本书!

这几本书,不仅仅是包含着知识,还包含着一颗渴望读书的心!从此,我悟出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喜爱读书,每个人都渴望读书!

篇2

新学期开始了,翻开语文书,第一页就是窃读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我深深受益。

文中讲林海音小时候的故事,林海英的做法使我感慨。林海音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她没放学回家,就急匆匆的跑向书店去读书,我想,大概我们会家是去吃饭吧!

他用急切的脚步走向书柜,用她的双眼去找她的书,却迟迟找不到,她告诉我们她是多么爱看书,并且告诉我们窃读时的那种复杂心理,告诉我们她喜欢下雨天,因为她可以在书店看书,她非常地高兴。

我们应该学习林海音那种爱读书的样子,不应该不读书。就像是文章中最后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马岭小学五年级:高倩倩

篇3

因为我一有时间就拿着本书,连上WC都拿着。而爸爸怕我近视,就下了“圣旨”,说:“以后再也不准看书”。连书房的房门都给锁住了。唉,无奈。我只好作罢。

可是,热爱读书的我怎么会放弃呢?哼,你不让,我偏要干。这两天学校放假,我在家里呆着。无聊得要死。趁着爸爸出去办事,嘿嘿……我风一般的“飞”上爸爸的卧室,在爸爸床前的抽屉里一个劲的乱翻。

五分钟,十分钟……终于,还是没找到。顿时,我的心都凉了半载。突然,我的眼睛一亮。用了十五分零五秒的时间发现了“目标”—钥匙。我拿着钥匙跑到书房,当房门打开的时候,就甭提我那兴奋样了。

我拿着一本小说在那津津有味的看着。不知过了多久,门外响起爸爸回家的特殊声音。听到这消息后,我用了五分钟收拾好“惨境”。然后飞快的跑下楼。爸爸看见后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说:“你进书房了吧?”“你……你……你说什么呢?没……没证据就别乱说”,我说。“是就好”,爸爸说。“呼”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篇4

(编 者)

作 家 档 案

林海音,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1918年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随夫携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晚年的林海音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小学教材的编辑工作。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并发肺炎和败血症,病逝于台北。

林海音以写作和编辑出版名世。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该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迄今为止,已出版八十本书。主要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爸爸的花儿落了》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 品 在 线

虎坊桥

林海音

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个老乞丐,也常想总有一天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他很脏、很胖。

脏,是当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却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的事;觉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衬,所以才有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见他,穿着空心大棉袄坐在我家的门前,晒着早晨的太阳在拿虱子。他的唾沫比我们多一样用处,就是食指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夹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儿上挤一下,“贴”的一声,虱子被挤破了。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听说虱子都长了尾巴了,好不恶心!他的身旁放着一个没有盖子的砂锅,盛着乞讨来的残羹冷饭。不,饭是放在另一个地方,他还有一个黑脏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东西像饭、馒头、饺子皮什么的,都装进口袋里。

他抱着一砂锅的剩汤水,仰起头来连扒带喝的,就全吃下了肚。我每看见他在吃东西,就往家里跑,我实在想呕吐了。对了,他还有一个口袋。那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钱!他拿好了虱子,吃饱了剩饭,抱着砂锅要走了,一站起身来,破棉裤腰里系着的这个口袋,往下一坠,洋钱在里面打滚儿的声音叮当响。我好奇怪,拉着宋妈的衣襟,指着那发响的口袋问:“宋妈,他还有好多洋钱,哪儿来的?”“哼,你以为是偷来的、抢来的吗?人家自个儿攒的。”“自个儿攒的?你说过,要饭的人当初都是有钱的多,好吃懒做才把家当花光了,只好要饭吃。”“是呀!可是要了饭就知道学好了,知道攒钱啦!”宋妈摆出凡事皆在的样子回答我。“既然是学好,为什么他不肯洗脸洗澡,拿大洋钱去做套新棉袄穿哪?”宋妈没回答我,我还要问:“他也还是不肯做事呀?”“你没听说吗?要了三年饭,给皇上都不当。”

他虽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来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殡的行列里打执事赚钱呢!烂棉袄上面套着白丧褂子,从丧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还举着旗呀伞呀的。而且,最要紧的是他腰里还挂着一袋子洋钱哪!这一身披挂,走那么远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这就是他荡光了家产又从头学好的缘故吗?我不懂,便要发问,大人们好像也不能答复得使我满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桥,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种种的情绪。如果说我后来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方向时,说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桥居住的几年,给了我最初的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吧!没有一条街包含的人生世相有这么多方面;在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桥的几年中,是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有一天下午,照例的,我们姊弟们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便跟着宋妈在大门口上看热闹了。这时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人拿着照相匣子,另一个拿着两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刚刚成了过去。小日本儿会说日本式中国话,拿旗子的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缩。他又说:“没有关系,照了像的我要大大的送给你的。”然后他看着我家的门牌号数,嘴里念念有词。我看看宋妈,宋妈说话了:“您这二位先生是――?”“噢,我们的是日本的报馆的,没有关系,我们大大的照了像。”大概看那两个人没有恶意的样子,宋妈便对我和妹妹说:“要给你们照就照吧!”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举着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门前照了一张像,当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照。等到爸爸回家时告诉了他,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玩笑着说:“不好喽,让人照了像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办?”爸爸虽然玩笑着说,我的心里却是很害怕,担忧着。

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来一本画报,里面全是日本字,翻开来有一页里面,我和妹妹举着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讲给我们听,那上面说,中国街头的儿童都举着他们的新旗子。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记我国北伐成功经过的画册。对于北伐这件事,小小年纪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为住在虎坊桥这个地方,竟也无意中在脑子里印下了时代不同的感觉。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阵紧张的日子,黄昏的虎坊桥大街上,忽然骚动起来了,听说在选学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给年轻的学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旧事》小说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个将要迎接来的新时代有什么关系,他为了风声的关系,便在我家有了时隐时现的情形。虎坊桥在北京政府时代,是一条通往最繁华区的街道,无论到前门,到城南游艺园,到胡同,到天桥……都要经过这里。因此,很晚很晚,这里也还是不断车马行人。早上它也热闹,尤其到了要“出红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来到各处看“热闹”的人。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那一带去枪毙,枪毙人怎么能叫做看热闹呢?但是那时人们确是把这件事当作“热闹”来看的。

他们跟在载犯人的车后面,和车上的犯人互相呼应地叫喊着,不像是要去送死,却像是一群朋友欢送的行列。他们没有悲悯这个将死的壮汉,反而是犯人喊一声:“过了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群众就跟着喊一声:“好!”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唱一句,下面喊一声好一样。每逢早上街上涌来了人群,我们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动着我,躲在门洞的石墩上张望着。碰到这时候,母亲要极力不使我们去看这种“热闹”,但是一年到头常常有,无论如何,我是看过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许多对人与人间的疑问:为什么临死的人了,还能喊那些话?为什么大家要给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亲友吗?他们也喊好吗?同样的情形,大的出丧,这里也几乎是必经的街道,因为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殡,是所谓“死后哀荣”吧,所以必须选择一些大街来绕行,做一次最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有的在马路沿摆上了祭桌,披麻带孝的孝子步行到这里,叩个头道个谢,便使这家商店感到无上的光荣似的。而看出大殡的群众,并无哀悼的意思,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流露出对死后有这样哀荣,有无限羡慕的意思在。

而在那长长数里的行列中,有时会看见那胖子老乞丐的。他默默地走着,面部没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没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轻时不荡尽了那些家产,他死后何尝不可以有这份哀荣,他会不会这么想?欺骗的玩意儿,我也在这条街上看到了。穿着蓝布大褂的那个瘦高个子,是卖假当票的。因为常常停留在我家的门前,便和宋妈很熟,并不避讳他是干什么的。宋妈真奇怪,眼看着他在欺骗那些乡下人,她也不当回事,好像是在看一场游戏似的。当有一天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时,便忍不住了,我绷着脸瞪着眼,手插着腰,气势汹汹地站在门口。卖假当票的竟说:“大小姐,我们讲生意的时候,您可别说什么呀!”“不可以!”我气到极点,发出了不平之鸣,“欺骗人是不可以的!”我的不平的性格,好像一直到今天都还一样的存在着。其实,对所谓是非的看法,从前和现在,我也不尽相同。总之是人生世相看多了,总不会不无所感。也有最美丽的事情在虎坊桥,那便是春天的花事。常常我放学回来了,爸爸在买花,整担的花挑到院子里来,爸爸在和卖花的讲价钱,爸原来只是要买一盆麦冬草或文竹什么的,结果一担子花都留下了。

卖花的拿了钱并不掉头走,他会留下来帮着爸爸往花池或花盆里种植,也一面和爸爸谈着花的故事。我受了勤勉的爸爸的影响,也帮着搬盆移土和浇水。我早晨起来,喜欢看墙根下紫色的喇叭花展开了她的容颜,还有一排向日葵跟着日头转,黄昏的花池里,玉簪花清幽地排在那里,等着你去摘取。虎坊桥的童年生活是丰富的,大黑门里的这个小女孩是喜欢思索的,许是这些,无形中导致了她走上以写作为快乐的路吧!

作 家 故 事

一位可敬可爱的人

舒 乙

听到林海音先生在台湾病逝的消息,我在心里感叹:“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走啦。”12月7日,在她病逝后的第七天,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动。

逝世前,林海音先生因糖尿病已经卧床3年。今年年初她躺在医院病床上,已不大认人。但面容依然相当漂亮,甚至还化了淡妆。我到台北,由她的公子夏烈陪同去看她。她竟脱口而出:“这不是舒乙吗!”这是她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它勾出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在当代台湾作家中,林海音的名字不仅是最早被人们所知的,而且也是最响亮的。我说的,当然是指在大陆。她的《城南旧事》曾经风靡全国,无人不晓。《城南旧事》事实上已经把林海音的身世交代清楚了。最大的特点是:她是“两地”人。

她有一本书,题目就叫《两地》。

她的父母是台湾人,原籍台中附近的苗栗县。她生在日本,小时候长在台湾,5岁时,随父母到了北平,在北平念小学、中学,上大专,在北平当记者,在北平结婚,然后,又回到台湾,做事,写作,成了名作家。瞧,多么标准的“两地”人。

“两地”人写的东西全和两地有关系,几乎一半是台湾,另一半是北京。

而且,林先生写北京,是在台湾写,带着儿时的追忆,带着浓浓的乡情,极其自然,极其亲切,而自然和亲切能产生伟大的产品。

林先生会说闽南话,可是,她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交场合,都讲一口特别地道的北京话,漂亮极了。

1993年11月,林海音先生应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邀请,到北京来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首发式。拜见萧乾夫妇时,林先生说:“我刚由冰心(音“滩”)老人家那儿来……”萧先生马上大叫:“这个‘’字,有四十年没听见了!”

林先生说的就是这种老北京话,一会儿蹦出一个老词,感动得老北京们一会儿一叫好,把她当成最大的知己,亲得不得了。

林海音自然把她的北京话带进她的小说、散文里,所以,林海音先生是台湾“京味儿”作品的代表人物。

刚由北京回去,林先生便发表了长篇散文《我的京味儿之旅》,林先生称她的“北京之行”为“京味儿之旅”,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京期间光是豆汁她就喝了九大碗,而且还不断地挑错:“豆汁哪能喝温的呀!要喝热的,要滚烫的!”“喝豆汁儿要就咸菜丝儿,没有就咸菜末儿的,胡来胡来!”

搞得上至饭店经理,下至跑堂的,都非常的紧张,心想:明明说是台湾客人,怎么倒成了标准的“北京姑奶奶”啦,特别“有谱儿”!难怪,林先生在台湾有雅号:“比北京人还北京!”

林先生身量不高,因为小巧,所以好动,永远活泼,为人热情得不得了。

让我来举两个例子,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历:

1990年,先生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来参观,我们特地让她看了我们的台湾藏书,她一边看一边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然后,当场就许下一个愿:回去之后,立刻寄赠一套她主办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来,还说,她要带头,号召其他文学出版社也学她,都给文学馆寄书。

她说到做到,回去之后,真立刻寄了四大箱书来,急性子!

拆箱一数:二百零二册,排在书架上,整整三大排。我们为这三排书取了个名字:“林海音赠书文库”。继林先生之后,台湾民间的几个文学出版社,也都纷纷寄赠了各自的出版物来,他们把书都先给了林先生,由她转寄文学馆,又是一大笔寄费。林先生的热情就是如此!

1992年我们和林先生达成了一项新协议:我们准备出一套“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大系”,请冰心先生、萧乾先生和林海音先生当我们的顾问。林先生欣然接受,而且口直心快:“我这个顾问,可是又顾又问噢!”

她真的又顾又问起来,特认真,特负责,频频地由台北打长途电话来,发传真来,写信来,捎口信来,绝不怕麻烦。

在她的顾而又问之下,经过反复酝酿,我们确定下“代表作大系”第一个分辑的头10位作家名单,林先生的把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她最了解情况。事实证明,这套书的出版问世在海峡两岸都反响甚佳。林先生还特意把我们为十部书写的十篇导读性的长序推荐给台湾《中华日报》副刊连载,她写了“序”的“总序”,又掀起了一个小,很引人注目。想想看:这是大陆学者评论台湾作家,登给台湾作家和读者看啊,谈何简单!携手相助又是林海音先生。

林先生喜欢照相,有一百多本像册,给我寄照片时,说:“我有许多无皱纹像,只好分给大家。”

她在照片背后写道:

“无皱纹是因为傻瓜相机好。

满头华发是成熟的标记。

篇5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善读”指的是用正确的方式,读好的书。但是我可不是这么想,我觉得在林海音的《窃读记》里最能反映我的想法的片段是“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我家也经常上演新版窃读记

最近,因为我与书的过分“亲密接触”,导致我的视力急剧下降,所以父母严重警告我不能看课外书。可我哪是那种会“背叛朋友”的人呢。所以我准备来个“调虎离山”之计,以便让我在书中大饱眼福。我想对老爸进行哄骗:“爸爸,您工作了那么久,一定很辛苦吧,您去跟妈妈看电影吧,我这有电影票。”说完我一下把电影票塞进爸爸的手里。爸爸狐疑地看了我一眼,幽默地说:“哟,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家的宝贝女儿也会关心起父母来了,你一定是有什么不轨的阴谋,说吧,你想要干什么坏事,坦白从严,抗拒更严。”我见此招没有见效,再生一计,使出我的“杀手锏“——撒娇。”爸,难得我这么孝敬您老人家跟老妈,您就成全我的一片孝心嘛,再说了,您跟妈妈都很久没有一起去看过电影啊。“”好了,好了,我答应你就是了。“爸爸就是经不起我这种软磨硬泡,只好答应了。看奸计得逞,我暗自高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一路蹦跳着去告诉了妈妈,他们两人个被我支走了。然后我就抛开所有的烦恼,如饥似渴般的饱读起书来。

这就是我最新版的窃读记。我的窃读逆袭成功了!

五年级:庄露露

篇6

开学了,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我们语文的第一课,就是林海音写的《窃读记》,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很穷,没有钱买书,只能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

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精神粮食。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我却不怎么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水平。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篇7

所谓“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其实就表达了书与人们亲密无间,而我,就是这样的人,如果做个比方,书似太阳,而我是太阳底下的生命,这样大家便可了解到书的重要性了。

与其说书是朋友,不如说书是一个关心你的人,有时它是你的战友中的一个,有时它是助你学习的老师,还有的时候,它是一盏指路的明灯,陪伴和引导你一生一世。

我和《窃读记》的作者林海音的读书方式如出一辙,可时代变了,读的心情自然也不一样了。一个是既快乐,又害怕,一个是光明正大,旁若无人。

我窃读时常常闹出令人发笑的事。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时,我看到一个好的章节结局,兴奋地开始浮想联翩,想到好的地方,忘了这是在图书馆,一下一下,掷地有声地跳起来。旁人很是不满,我感到不解,猛想起这是在图书馆,不由得尴尬地望着其他人。

也许大家认为窃读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可我却不那么认为。

有一次,我也像妈妈提出过和你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买?”当时我以为买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妈妈告诉我,买的钱是爸爸挣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书应该买真正经典有意义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带给我们很多知识和财富,像这种漫画书在这里看就可以。

以后我谨记这条规矩,但我还是买了很多书,因为我觉得他们值得留恋。其他的书就通通不买,因为,它们只值得读一次。

篇8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人注意。偶然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节选自林海音《窃读记》

这样的“窃读”经历,我们的小作者也有过哟。不过比起“躲藏”的招数,勇敢的小作者采用的可是正面“交锋”的主动战略――

前几天还没什么,可日子久了,老板制订了一个措施来防范我们:每个来“蹭”书的人都不能坐,只能站着!老板真是“诡计多端”。这还不算完,他让所有店员在店里巡逻,看见一个“抓”一个。

这个措施一出,“蹭”书的人就少了许多。“蹭”书时间短的有二十分钟,时间长的也就一个小时。我属于“知难而退型”的,三十分钟就“败下阵来”。我一边揉着酸疼的腿,一边想:怎样才能多看一会儿呢?经过我的苦心研究,想到了妙招:抄书――把书中的好段抄下来,回到家后慢慢品味。这个方法好不好呢?我决定试一试。第二天,我“全副武装”来到书店,挑了一本书,打开本子,提“笔”上阵,“唰唰唰”地写了起来。抄了半天,我的手酸了,腿也痛了,看看忙了半天的“成果”,连一页都不到。我很生气,决定换一种方法:背书。背可比抄快多了,还能锻炼记忆力,不错!我来到书店,打开昨天的那本书,读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的嘴巴读得冒烟,却一点儿也记不住,累得口干舌燥,又以失败告终。我垂头丧气地准备回家,不经意间看到了书柜上那些摆放得很乱的书,忽然灵光一闪,有了!

于是,我和老板开启了“正面交锋”。经过“斗争”,他同意让我帮忙整理书柜,也同意我坐着看书。协议达成,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书,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这个故事太感人了!看着看着,我禁不住掉下泪来。就在我要看完的时候,老板走过来问:“书柜整理了吗?”我如梦初醒,触电似的站起来,一本本把它们摆正。虽然这项工作很累,但我很开心,因为我可以整天呆在书店里读书啦!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创新街小学五(3)班 侯景耀

《与书店老板“作斗争”》

(指导老师 邱成立)

放学回到家,妈妈还在学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小飞侠彼得潘》,坐在沙发上就看了起来。这本书太有趣啦,有时我会笑得满地打滚,如同被人挠了痒痒;有时又会变成一个小泪人儿,哭得昏天黑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心头一震,顿时冒出一身冷汗:糟糕,妈妈回来了!于是我胡乱地把书往身后一塞,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可老妈的“火眼金睛”还是识破了我的“阴谋诡计”,一个箭步冲上来,把我拽到了一旁……我知道大事不妙,赶紧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晚上,我三下五除二,飞速地将作业做完了,妈妈还给了我一个大拇指:“今天表现不错嘛!”看到妈妈心情好,我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上下五千年》,跷起二郎腿,光明正大地看了起来,心想:这回,“老虎”也会仁慈吧?可妈妈立即变了脸色,指着我说:“你这孩子,怎么又看上了!”我赶紧将书翻到写名字的那页,说:“这是泱泱看的书!”妈妈总不至于把别人的书没收吧?嘻嘻,妈妈果然无话可说,成功!

――泰兴市黄桥小学繁星文学社四(1)班 何若彤《我的读书计》

(指导老师 仲海荣)

绝技一:躲进书房,关上房门

我躲到书房里,以声音太大影响学习为由,关上房门,眼睛盯着书看,耳朵则听着门外的脚步声。谁知,爸爸妈妈脱下拖鞋后再走到房门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房门,人“赃”俱获。

唉,绝技一失败了。

绝技二:假装方便,躲进厕所

绝技一失败了,我安心学习了一会儿。可是,我又禁不住书中精彩情节的诱惑,便假装去厕所,把书放到衣服里。到了厕所里,把门关上,把书放到马桶对面抽屉里看了起来,爸爸妈妈一开门,我只要书一合,抽屉一推就行了。

谁知,他们好像有顺风耳,听到了拉抽屉声,我又一次失败了!

绝技三:爸妈睡觉,我去看书

爸妈去睡觉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终于可以安心地看书了。只要闹钟一响就合上书,时间很充裕,足够让我把书合起来放回原处,这招管用。结果我看得太入迷,竟没有听见闹钟声,被爸妈逮了个正着。

三个绝技都失败了。哎,看来我只有先好好地完成作业再看课外书喽!

――东台市第一小学东关校区六(4)班 李 波《偷偷看书三绝技》

(指导老师 冯兵茂)

篇9

纪伯伦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今天很多人在读书方面已经“走得太远”,那种只为寻求内心愉悦与充实而在灯下展读的岁月似已渐行渐远……

不止一次对林海音的《窃读记》感喟万端――那些在书店里展读的温馨岁月,那些灯下氤氲着书香的夜晚,那些跳动在书页间的故事与哲理成了作者童年艰苦生活中最为温暖的回忆。书店里的灯光,笼罩着一颗纯粹无比、不含一丝杂质的热爱读书的心。

当前功利化乃至势利化的读书现象源于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日渐滋长的“尚用”心态。孟子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然而,如今诱使人们抛弃初心的恰恰是这“万钟”――在金钱,权力面前,我们抛却了本心;在名誉与利益面前,众多作家蜂拥而上,使“文学”退化为一种争名夺利的工具。不知那些日“码”万言、日进斗金的所谓的作家们,可还记得你们将写作作为人生最初的、最美好的理想时的初心?

川端康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是否伟大,在于她能否提出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提出,靠的是本心,靠的是精神的追求,靠的是这个民族有着灯下展读的虔诚……就川端康成本人来说,当初的创作遭到了教授们的质疑,但他依然将别人眼里“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心底,终于有一天,其作品如“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悄然绽放,香播四海。治学有所建树的代价必然是几十年目不窥园,皓首穷经,在书海中默默耕耘。而如今的中国文坛不可谓不喧嚣,大批的学者文人对经典名著浅尝辄止,一些人有了些许积淀,就将学问作为他们争名夺利的工具。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初心,于书海中徜徉,默默地担当起求知路上的守夜人?

重新回到灯下展读的岁月,并不是与这个社会脱离,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如刘孝绰诗中的那只素蝶一样――“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任世俗纷扰,永葆内心那方净土,静静聆听心灵的声音,永远铭记年少时的那份初心。

愿灯下展读的岁月,重新向你我走近……

【评点】

篇10

关键词:学生;阅读;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21-01

初2014级学生入校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就“课外阅读现状”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让我瞠目结舌。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掉进书的“陷阱”,与阅读手牵手,是我时常研究反思的问题。因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积极寻找各种有效办法,因“生”制宜,几年来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一、动员宣传,营造气氛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小学课本中几篇谈课外阅读的文章:《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我让学生大声朗读林海音在文末写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让孩子们知晓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

在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收集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典故。他们在收集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开阔眼界、开启智慧;只有读书,才会拥有自信、豁达与优雅;只有读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提升综合素养。这时,营造小小的班级图书馆,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室前后墙上分别悬挂了标语“阅读改变人生,书香浸润灵魂”、“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在教室的外展示墙和两侧内墙上张贴了名人读书名言,开设了“好书推荐”“读书故事”等栏目,便于学生展示读书成果。“阅读角”一侧,虽简陋却干净的整理箱里放上了我精心选择和学生们主动拿来的书籍。那里逐渐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流连忘返的“天堂”。

二、投其所好,推荐“闲书”

我抓住孩子们目前年龄段的特点,投其所好,推荐课本以外的“闲书”。初一时我先推荐故事性强、学生也有阅读兴趣的书籍。如:杨红樱的非常校园系列、沈石溪的激情动物小说、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有些故事很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他们读起来也乐在其中。学生们没有阅读压力,一周至少就能读完两本。初二时,我推荐他们阅读《雷雨》、《茶馆》、《格列佛游记》、《欧也妮・葛朗台》、《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这时,我要求他们用圈点批注法,就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表达方式等谈心得体会。他们不仅在素材本上记下了好词佳句,还针对情节、人物谈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初三了,阅读周期短、可读性强的期刊《读者》、《格言》、《演讲与口才》《思维与智慧》成了孩子们的最爱。看着他们挤出时间来阅读,我既感动又欣慰。

在教学中,我还利用学科优势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起到了定向指导、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之效。如学习《羚羊木雕》后,我就向学生推荐张之路的成长小说《蟋蟀也吃兴奋剂》;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推荐他们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学了《再塑生命》,我推荐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法布尔的《昆虫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罗贯中《三国演义》、《毕淑敏散文》等也是在学完课文后很自然引出的拓展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经常与名人“对话”,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语言表达越来越流畅,思考问题越来越有深度。这些难道不是得益于名家名篇吗?

三、重视阅读,家校共联

引领学生“读有价值的书,有价值地读书”,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带着脑子读书”的良好习惯,是我的职责和重心。我将课外阅读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每周每月都有专门的阅读交流时间。学生读课外书不再偷偷摸摸,我也能及时引导督促。我把阅读细分为经典诵读、推荐阅读、自选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外阅读。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仅靠老师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家校一致。在初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的主题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号召家长们和我一同“并肩作战”,想尽办法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我首先告诉家长: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经验只有阅读;孩子的成长经不起等待,阅读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家长不仅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还要坚持每天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让孩子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家长每个月要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同的书籍至少一本,每个月要和孩子交流读书心得至少两次。我还给家长建议:给孩子准备自己的书架;在固定的时间送书给孩子;定期到书店或网上选购他喜欢的书;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通过积分的方式给孩子发奖品。几学期后,家长们惊喜发现:通过“亲子阅读”,孩子性格变开朗了,孩子写作变轻松了,家长和孩子的心更近了。

四、开展活动,乐享成果

利用每月每期的阅读评比及展示时间,我们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活动。如:“我是快乐小书虫”经典诵读比赛、“故事大王非我莫属”、“我的美文我做主”、“阅读笔记我最‘靓’”。通过各种活动,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小书虫”越来越多了。“讲”“颂”“演”“写”“评”的有机结合,既丰富了读书形式,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质量。学生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情不自禁爱上了阅读。让学生掉进书的“陷阱”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想:不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细心、恒心,要尝试各种方法,这些才是让学生与阅读成功牵手的诀窍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