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业目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职业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个人与组织因素分析
第一,性别对职业生涯目标的影响。
不同的性别在职业生涯目标的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男性比女性的职业生涯目标低一些,虽然说社会进步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弱化了,但是在很多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歧视女性的问题,女性在工作的同时家庭的负担比男性重的多,因此女性在跳槽的时候成本很高。所以在职业生涯目标的几个维度里,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在经济晋升承诺维度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因而总的来说女性的职业生涯目标更高一些,对工作的稳定性更强一些。
第二,年龄对职业生涯目标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员工在职业生涯目标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年长的员工比年轻的员工职业生涯目标更高一些,年龄与职业生涯目标呈正相关。年长的员工,无论是心智还是经历都相对成熟和丰富一些,无论是家庭责任感还是工作责任感都更强一些。并且,由于一个人的工作经历越丰富,他的各方面相应资源也就越多,离开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年长的员工相对于年轻的员工职业生涯目标更高一些。所以,年龄对职业生涯目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婚姻状况对职业生涯目标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职业生涯目标上已婚员工显著高于未婚员工。对于已婚的员工来说,工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了,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生活,负担较重了,对于工作是追求稳定了,而未婚者,可能较为年轻,没有承担家庭责任。已婚者往往大部分年龄也不小了,工作经历和资源积累也比较丰富,一旦跳槽,丰富的资源也就没了,代价相当大,所以相对于未婚者已婚者的职业生涯目标更高一些。
第四,学历对职业生涯目标的影响。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所受教育程度较高,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也较高,在企业中是较为受到重用和重视的群体,对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规范认识也较高,同时,这个群体在初次就业的时候年龄也不小了,对职业的人是较为现实。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生涯目标越高。
二、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第一,改善员工情感承诺的管理对策。
要想改善员工的情感承诺,就要充分的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为员工制定出合乎其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满足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及尊重的需要的同时,帮助其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想员工之所想。
与此同时,要想获得员工内心的肯定,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让员工觉得公平、公正,没有白白的付出自己的努力。并且,亲民的领导更能俘获员工的忠心,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要经常的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关心员工的生活情况,不能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拒员工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要让员工有归属的感觉,最后,提高员工的感情承诺也是优秀企业应注意的部分。
第二,改善员工代价承诺的管理对策。
笔者认为,要想改善员工的代价承诺就可以从如下进行着手:1.给员工提供有效的、公平的完善的培训课程和安排机制,公司为其员工所提供的培训课程不仅要帮助员工提高其对于组织的认可和信任、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岗位的适应性,与此同时也要着帮助提高员工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自身的竞争力和对外部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状况紧密的捆绑在一起,进一步增强员工对职业的认可度。2.建立体系化、系统化的晋升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消极评价制度和体系,形成良好的薪酬评价体系和机制,加强和提高对员工的经济保证和承诺。对于在对其工作中出现倦怠和消极的员工,物质与名誉是最好的刺激,通过加薪,升职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认可和热情。
第三,改善员工规范承诺的管理对策。
要想改善员工的规范承诺,就应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推广,建立企业磁铁效应,提高员工的规范承诺。同时,只有你足够优秀才能吸引相应同样优秀的人员加入,一个员工如果连企业的文化都不能接受,很难相信他是实心实意干工作的。纵观世界,所有出类拔萃的企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强大文化,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它就好比是一块吸铁石,吸引着优秀的人员,将他们不断靠拢,并且紧紧围成一团。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路线。
职业生涯设计又叫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或规划的目的是尽快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1]
当代大学生在面临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形势严峻化、成才需求普遍化的形势下,尽早的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结合企业、社会的需求,订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出自己的职业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生涯设计一般应该遵循四步:首先确立职业目标,其次设定职业生涯路线、培养职业能力,再次落实职业生涯设计,最后为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设计。笔者认为职业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和核心,是后续生涯路线制定、执行和完善的基础,故应给于高度重视。
一、确立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一个人渴求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具体结果。职业目标的确立是进行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只有先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或重点,才能更加积极的面对实现职业目标时遇到的挑战和困顿,最终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总之,职业目标的确立作为制定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应把握好制定职业目标的几个重点。
1、增强职业理解。每个人都应先弄清楚自己所喜欢和所欲从事职业,进而对自己所感兴趣和所欲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地了解,包括对该职业的从业资质、能力要求、发展前景、工资收入、职业优缺点等方面的了解。通过问询和阅读加强对职业的理解,才能明白个人到底是否喜欢该职业,是否有将其作为人生职业的打算。
要了解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可以利用职业锚测评系统。职业锚可以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人的一生可能不断地转换工作,但是很少人会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导向,因此在确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先了解自己的职业锚是十分重要的。
职业锚是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的形成一个占主打地位的职业锚。他将职业锚分为技术职业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等五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职业锚的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2]职业锚有助于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确立时,应学会运用职业锚测评工具,了解自身职业生涯导向,以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进行职业生涯评估职业生涯评估,主要是对职业环境进行评估,以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做出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3、开展深入的自我认知。首先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理解、信念等,对价值观进行探索,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认为最有价值的。以使什么是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其次结合凯尔西的气质测试,弄清楚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总结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职业选择是尽可能的扬长避短。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格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气质,其二是性格。气质是对内在的心理倾向性的描述,性格则是对外在的习惯的一种概括。[3]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则是后来的产物,所以他对人格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天生的气质的研究,他的《凯尔西气质类型调查问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再次,了解自己的兴趣,当个人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仅可以感受到工作的快乐,而且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兴趣的产生发展往往经历有趣--兴趣--志趣,明确自己的兴趣后,让它同社会责任感。理性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成为自己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
最后,对个人能力,个人情商通过测试或他人评价的方法,都应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在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下,个人对职业和自己有了客观的了解,这样职业目标的确立也就水到渠成。
二、规划职业生涯路线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之后,要从方向上进行思考,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是要向管理路线发展,是向行政方面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职业生涯路线,包括由低阶至高阶逐步上升的一个个职业阶梯。[4]4每个人自身素质统统,适合的职业生涯路线就不同,对其要求也就不同。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的重点是对生涯选择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即希望向哪一路发展,适合向哪一路发展和能向哪一路发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生涯路线。
三、落实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了职业目标并选定了职业生涯路线,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了。要行动起来按照职业目标的要求去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观念的成长、心理素质的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期为单位制定行动计划来培养职业能力,这样可以培养自己初步进入职场的能力,使实现职业目标有了可能。
四、生涯修正与反馈
生涯设计不是一次性的对人职匹配做出选择,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历程。生涯设计的评估与修正,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通过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审视,将新信息吸纳到生涯设计中去,调整自己的进步步伐,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困难。
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利于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但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随着学习、社会实践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先制定的职业生涯就可能会慢慢不合时宜、甚至不再适合自己。所以在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不断地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
一方面总结较长时间的学习, 再次评估自我剖析,对自己在择业等发面发生的变化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确认自己的职业目标,检查是否与自己当前的状态匹配。[5]如若短期及中期目标的设定不再恰当,及时作出调整,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新的中短期目标和路线,以配合长期职业目标的实现。建议对于长期目标,即终身职业目标的改动许慎重,因为职业锚的确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一个占主打地位的职业锚",不宜经常性的改动。 通过这样一个评估反馈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适时调整,不断完善职业规划,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翠英主编.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
[2] 尹忠泽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5.
[3] 王革,刘伟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 大卫·凯尔西著,王甜甜译.请理解我[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2.
篇3
关键词:高职;就业观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结合;渗透
就业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个体对就业目的和就业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正确的就业观对于个体做好充分的求职就业准备具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而就业观出现偏差或持有错误的就业观,对个体的求职就业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就业观念的偏差阻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无疑是严峻的,在虚高的就业率之下,有大批的毕业生面临着难以就业和就业欠稳定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深入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第一线,近距离了解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除了受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也极大地阻碍了高职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定位欠准确,就业期望值偏高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价值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是个体选择职业、确定职业目标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国由于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90后”的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着前期生涯教育缺失的问题。前期生涯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多数高职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能从自身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在专业选择方面明显带有盲目追风和被动接受的特点。不少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既非兴趣所在,也非能力所长,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正是由于专业知识学得不好,不少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往往难以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考核,即便侥幸选拔上了,也常因为难以胜任具体的专业工作,就业后很快又失业了。对自我的认识欠客观全面,还导致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过分看重薪酬待遇,片面追求专业对口,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等自我定位欠准确、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现象,直接阻碍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职业目标不明确,导致盲目被动就业目标引领前进的方向。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明确的职业目标既是三年大学生活努力的方向,也是初次就业的指南。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基本处于无职业目标或职业目标不明确的状态。选择在哪个行业领域发展,希望在哪些地域就业,选择哪一类型的用人单位,哪些职业岗位比较适合自己,等等,这些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不少高职学生临到大三求职前夕都未曾认真思考过。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依据个人的职业目标主动出击、把握就业机会的毕业生很少,更多的毕业生是随大流跟风,凭感觉碰运气。这种盲目、随意的求职行为,使得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把握就业机会。盲目的求职行为还使得有些毕业生对于已获得的就业岗位不珍惜,随意毁约或就业后很快又放弃就业机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偏低与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欠佳,加之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多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不了解,对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要求从业者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不清楚,缺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的意识,多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了宝贵的大学时光,直到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选拔时才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未掌握,专业技能不具备,综合能力与素质低下,根本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就业机会从眼前溜走。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在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困难的2008年,大批高职学生也并未因为社会用人需求的减少而失去就业机会,真正的主因仍是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所以,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竞争力低下是阻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极大地影响并阻碍了高职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依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就业观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结合
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观教育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就业观教育延伸和渗透到生涯规划教育中,笔者发现,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职业目标,减少求职过程中的压力和阻力,从而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可谓一举两得。 转贴于
以客观的自我评估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自我定位自我评估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之一,即通过各种分析和测评,了解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客观的自我评估是个体选择职业、确定职业目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估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职业测评、自我分析、听取他人评价等方法和途径,获得关于自身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职业定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往届毕业生中因为自我定位准确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而导致求职失败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重点加以分析,以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准确自我定位的重要性,案例来自身边的校友,往往更容易触动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同。只要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学生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毕业求职时,才能排除盲目求职、片面追求专业对口、过分看重薪酬等错误就业观念的影响,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由于没有刻意的说教,就业观教育会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以正确的职业目标确立原则为指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以自我认知和环境分析为基础,确定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个体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和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进行的,尤其是高职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四条原则,即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在保证了前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可考虑第四条原则——择己所利。高职学生能否正确把握这四条原则,不仅将决定其职业目标是否客观可行,对其正确就业观的形成亦有直接的影响。多数高职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并未认真遵循这四条原则,往往错误地将择己所利原则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其他三条原则。错误的职业目标选择原则直接导致了错误的就业观念,不少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总是“利”字当头,有些毕业生因为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放弃已获得的就业机会,有些毕业生根本没有将基层农村或生产一线的基层岗位列入自己的初次就业范围,一心期望的是发达地区、规模企业、管理层岗位等起点较高的地区行业和岗位。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使很多高职毕业生要么有业不就,要么在挑三拣四中错过了一次次就业机会。要从根本上帮助高职学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在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确立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原则,确立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选择职业目标应遵循的正确原则;另一方面,要引用实例重点分析错误的职业目标选择原则所导致的错误就业观念的具体表现及其后果,帮助学生在正确原则的指引下选择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一旦确立,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就能依照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初次求职就业,这对正确就业观的培养与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为保障,督促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围绕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步骤,无论多么美好的理想和目标,最终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有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围绕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和措施时,多存在计划笼统、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学生制定生涯规划的态度不认真,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高职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做好职业准备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不懂得主动地为职业目标的实现付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指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和措施的过程中,应先融入就业观教育,通过分析社会现实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以及往届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做好就业准备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要获得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必须付出积极的努力,进而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由外在的强求转变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只有从观念上发生转变,学生在制定生涯规划时,才能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详尽、措施具体。一旦有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作保障,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将变得充实且有效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将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高职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笔者认为,依托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适时渗透就业观教育,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易飚,胡清.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困境系列调查[J].职业,2009,(20).
篇4
(一)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界定,各个高校都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来培养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大学生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优势和特色”,是一种“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自己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着手,从而把自己的特长转化为未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大学生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萎靡不正。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很难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可开发可挖掘的潜能、广阔的视野和开拓性思维,就能轻松应对不同的市场竞争。所谓“术业有专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2.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做事先做人,大学生应注重品行内化过程中知情意信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养成高尚成熟的职业素养,保持自信、成熟的职业心态,从而释放最大的学习和工作潜能。做事的能力可以学习得来,但是,一个人的品质能力往往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最宝贵的能力。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不同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服务意识,进一步认识社会问题,并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关注就业心理的调整。择业挫折易对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在就业择业面前,大学生要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生涯规划。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找工作之前,客观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冷静思考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立足社会需要,抵制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充分发扬服务社会、发展事业的精神,使自己的职业期望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二、以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共同需求,大学生应该构建以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学习能力为中心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体系,即以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非学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有了这些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积累,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体系的主体和源泉,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按照一定的社会和个人价值需求,独立主动地区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倾向。比如: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人们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根本。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总而言之,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安身立命之本。目前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学而不精,能拿的出手的东西是少之又少。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主线是动力,指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不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思想、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所有能力和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人的创造力如果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就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资料分析表明,就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言,中国大学生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四)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开拓创新的“自我发展”的事业心和综合能力。它包括强烈的事业心、成功欲、首创精神、超强的自信心和创业精神、价值观、发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创业能力表现为在本质工作中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和业绩,从而获得职位的升迁和职业的发展;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创业能力则表现为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努力把自己或他人的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取经营效益。
三、以职业为中心的大学生涯规划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有的学生受不住就业压力在毕业离校前夕选择自杀,有人认为是就业形势不好,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太差,还有人认为当代高校的培养目标和真实社会需求不相符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归根到底,能否成功就业关键还是在于个人,只要大学生本人有足够的竞争力还是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和积累才能形成。中国学生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的目标是考大学,觉得考上了大学就完成了目标,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到了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教育还是很少,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喜欢做规划,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即便是学习很用功的同学,他们学分很高,但是也没有很好地规划未来,毕业时回顾四年,感觉自己学而不精,没有自己的专长领域和技术,导致找工作时遭遇挫折。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已经是家常便饭。当学生跨入大学门槛,脑海里就应该有一幅关于自己的的职业规划图,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特长爱好和人生价值以及需要改进和超越的地方,通过缜密的思考和老师的指导做好未来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找到实现职业目标所需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努力。如果大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以职业为中心的大学生涯规划,就会非常有学习动力,每天付出的努力都在为未来积累资本,每天都在为目标迈进。毕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把自己打造成素质和能力都符合职业要求有竞争力的毕业生,这样的人才还愁找不到工作吗?
四、大学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培养的步骤
在大学阶段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使核心能力培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过程,大致包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科学的可行性评估、明确职业目标的核心能力。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人们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把自我的价值观与职业目标结合起来,不管是否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都要把它看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短期行为,奋斗欲望,动力和行为才会更加持久;只有这样才会始终保持一种较高的职业理想追求。
(一)准确分析环境因素,对职业目标进行可行性评估
在设计职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职业目标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比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目标设计时,要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情况,也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和自己的职业兴趣、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潜能等。尤其是个人分析,在制定个人生涯规划时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进行一个测评,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二)明确职业目标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学习和形成不同的职业能力。第一阶段,是年轻人为适应社会生活、参加工作和继续接受教育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交流能力,计算机能力等。第二阶段,人们形成于就业有关的并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最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策划能力,工作过程管理能力,判断决策力,领导力。与工作有关的职业能力主要在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实践中学到的。第三阶段,是一些概要性的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商业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商业意识、成就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人们在了解自己时,通常会问“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却常常忘记“我能做什么”。基于提高学习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个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依据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资格等方面的规定或实际工作要求来加以界定和分析。
五、结语
篇5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有一个好的选择,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尽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最先行、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一环。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
按照萨珀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而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试验承诺期内,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取决于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明确的,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
1.自我评估。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能力。
2.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短期的规划比较注重组织环境的分析,长期的规划要更多地注重社会环境的分析。
3.生涯机会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包括对长期机会和短期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
4.生涯目标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5.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
6.评估与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学生可以解决好职业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中,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对策
职业生涯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合素质,实现其人生价值,也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得到了各国研究者、教育部门以及政府的重视。管理学家Rothwell认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 职业心理学家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以及衰退五个阶段。[2]其中,探索阶段是决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决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程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设计的探索阶段。在国外,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已成为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服务体系外,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发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
在校大学生需要将长远规划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清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无疑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理念模糊,在职业生涯设计设计之中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1.规划设计意识淡薄
有关网络调结果显示,33%的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3]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与指导,对职业生涯设计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只是知道概念而缺少切实可行的的操作步骤。有些学生把职业设计等同于学习计划和职业目标,有的则把职业生涯设计等同于职业选择。实际上,职业选择只是职业生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2.职业自我认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是理想化就是很偏激,心理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对自己的优劣势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容易自责、自怨、自卑或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我膨胀,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相差很大时更是承受不起。更别说在找工作时将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结合在一起了。
3.职业发展目标模糊
很多大学生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希望毕业马上就能找到铁饭碗。没有职业目标,盲目从众,急于求成。很多大学生选择发展的途径是通过考取职业资质证书和学位证书来实现的,将考取研究生作为自己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还有很多大学生同时准备了四条以上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先考研,再考公务员,不行再出国,同时也找着工作等一系列途径。然而这些路径没有内在的联系性,结果悬殊性较大,发展的方向不够具体,因而他们在实际职业选择的工程中往往犹豫不决,并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4.职业实践能力缺乏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量不足和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两个方面上,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相对较少就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与外部职业环境的隔离,对职业环境不熟悉,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了解,因而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对策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指的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兴趣、价值观、个性和行为倾向的过程,也就是要认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自我评估是大学生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性格、能力、学识水平、思维方式、情商、价值观以及潜能等一切与个人相关的因素。
确定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把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逐步实现。短期目标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收入目标、成就感、名望期望,主要是指个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和具体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一般是职业生涯设计的较高层次。只有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长期目标。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实现职业目标存在的困难和优势,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设计的起点,也职业是生涯设计的归宿。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自己的职业行为才会有方向,才能持之以恒的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同时,生活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职业生涯设计应随着职业目标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
明确价值观。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职业价值观指导着人们进行各种职业的选择。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然后将其融入到职业选择的过程中。
找寻职业兴趣。大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心理测验量表及根据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及建议)逐步发觉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将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和自己的未来职业联系起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圈,从而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规划设计和职业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要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
2.环境分析
就业环境分析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对职业环境、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专业的就业圈、行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等
等。[4]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时,必须以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依据,并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大学生只有认真地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市场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大学生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社会中各种人才的供给状况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应该密切关注的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圈的发展动向,然后对以后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3.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将职业发展目标与自己的潜能及主客观条件寻求最佳匹配,在职业圈内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选择的这些职业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需要、价值观以及能力,同时也需要符合客观的就业环境。职业定位应注意以下问题:根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特点、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更适合、更符合自己特点、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分完美的职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5]总之,职业定位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再做出决定。
4.职业实践
职业实践是指在确定了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后,努力地寻找相关的具体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体验职业,培养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积累相应工作经验的过程。大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职业实践,才能检验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设计是否合理、客观。因为个体在制定规划设计时大多凭借的是思考和想象,主观的东西难免有偏差。因此,职业生涯设计需要通过客观的职业实践来检验合理性和正确性。在职业实践中如果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规划不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外界的就业形势,那就要依据客观现实再次调整规划设计,然后重新进行职业实践。大学生在校期间及寒暑假可以先根据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做份兼职,通过实际工作,去亲身体验该职业,从而缩短进入社会的时间,更快捷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5.职业修整
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生看作职业不断发展的连续过程。美国学者Supper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的五阶段论,他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时期。[6]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Schein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九个阶段。[7]个体职业生涯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职业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参加职业实践,职业心理得到不断发展,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兴趣、需要、能力都会随之发展。职业环境、社会环境更是日新月异,所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要根据实际变化来适时地调整。在此情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行之有效,就须根据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订。重新修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以及计划和行动的变更等。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的反馈调整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根据自身发展的变化进行重新审定自我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庆琳.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认识误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9-81.
[2]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7-28.
[3]刘万永.高校就业指导还是季节性快餐[N].中国青年报,2001-11-12.
[4]万四平,贺志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今日科苑,2009 (10):295-296.
[5]冯媛媛,廖晓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36-38.
[6]仵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11.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立志 职业目标确定 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60-02
自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与其相关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综合各方观点,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被认为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动态性过程。简言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立志的过程,一个努力去达到期望目标的过程。那么,如果我们把大学生对职业的愿景比喻成一次长途旅行,目的地就可以被看作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这个目标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的,就象是中转站。我们不能完全预测到抵达旅途下一站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因为抵达站点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种选择,同样个体一生的职业之旅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通过在不同阶段对自身的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不断的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
一、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基本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例如,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介绍与就业辅导中心”;加拿大的“学生顾问处”、“就业办公室”;澳大利亚的“就业服务中心”;日本的“就职科”、“就职指导部”等等。虽然称谓不一,但实质上都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它们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发挥了充分的作用。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剧以及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指导就应运而生,并且在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之后,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美国社会当时的情况,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状况有类似性,所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首先对美国就业指导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了解。第一阶段(1908-1942),就业指导理论的初建时期。其代表是1908年,美国教授帕森斯(Parsons)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他首次提出“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术语,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1939年,威廉姆逊在其基础上提出就业指导应包括分析、综合、诊断、预后、咨询、追踪六个步骤。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特点是对个体的就业指导带有明显的教导意义。第二阶段(1942-1951),重视个体发展的时期。其代表是1942年罗杰斯出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特点是不再提出直接的建议,而是强调个体自我发现的能力,充分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权利。第三阶段(1951-1971),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时期。其代表是1951年金斯伯格的《职业选择》,将职业发展分为空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三个时期;1957年舒伯出版的《职业生涯心理学》,则首次使用了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个体终生经历所有职位的完整过程,并为职业生涯发展列出了12项基本命题和5个发展时期(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是就业指导完成了由表态向动态的转变。第四阶段(1971年至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各种理论也层出不穷。比如,罗伊(Roe)的人格理论、鲍丁(Bording)的心理动力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类型论等等。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是对个体一生职业生涯发展历程的重视,强调就业指导在不同阶段中应不断完善,强调个性化和本土化。
纵观美国就业指导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理论虽然产生于实践,但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馈检验。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由简单的直接建议,到尊重个体的个性,再到生涯辅导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最后到强调就业指导贯穿个体一生的全过程。这就说明,我们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理论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些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再结合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创新。而我国在2000年全面实行自主择业制度后,各高校虽然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却流于形式或仅仅是应急性的,只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组织一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专题讲座、就业专场招聘等等活动,这些急功近利的作法,只看重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率背后隐藏的就业技能培养。
二、职业目标确定的动态性分析
那么,我们了解西方职业规划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历程,就是为了少走弯路,能更有效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教育。由前述我们已经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简单的说就是对职业目标的探索过程。那么什么是职业目标?笔者认为,职业目标是从个体的兴趣出发,结合其优劣势,从而希望达到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兴趣,兴趣是效率的保证,不仅体现在即将从事的职业中,更体现在能否高效率实施职业目标方案的过程中;二是自身优劣势,这是指我们在追求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而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三是指职业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职业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个体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往往会影响到其生活品质、生活情绪、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对生活状态的追求,实际上就是以个体职业追求为基础的。
法国人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巴斯德很好的诠释了工作目标和立志的关系,因此我们把职业目标确定简言之就是立志。既然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立志就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亘古至今,但凡有雄才大略之人,无一不志存高远。较之于普通人如我们,从小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长大了想做什么?人在涉世之初,并不完全能够理解立志的意义,更多的是梦想,随着知识结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才有了志的概念。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人贵有志,少年时期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因为有志,便可以勇于承受,顽强拼博。但我们所说的立志,更多是指立“大志”,一种远期的所期望达到的生活状态。人们常说“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立长志”要求我们坚定一个目标,契而不舍。在这个层面上,“立长志”等同于“大志”或“立志”。但志向越大并非越好,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主客观条件有优有劣,如果我们不依据自身能力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那么,我们就需要把立志看做一个长期过程,由一个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依据自身能力的变化,知识结构的积累,客观环境的限制进行阶段性目标的确定。也就是说把“大志”分解为“小志”,一步步的去完成可行性目标。笔者所指的“常立志”意即于此。当然“常立志”不是对“立长志”的大幅更改,动摇“立志”的基础,更不是经常性的对志向进行变化,而是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小幅度的调整。有位法学专业学生小李,受其从事律师工作的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律师。可当进入大学初始,他发现社会虽然对法律工作者的需求很大,但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很难进入到这一行业。通过一番调查,原来是入行门槛较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且参加司法考试要求具备本科文凭,这就使得刚出校门的法律专业学生面临无法就业的局面。思考再三,还在上大一的小李决定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首先把考研做为自己的短期目标,而研究生期间再积极准备司法考试。这就是动态性,对目标的不断调整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兴趣和行业背景熟悉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
那么处理好“立长志”和“常立志”的关系,就要弄清楚“立长志”属人生观、价值观的确定,是实现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基础,基础不能变。“常立志”是自己在实践职业目标规划时,在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依据客观实际不断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最佳方案。掌握好这一动态性原则,才能更好的完成职业目标的确定。
三、职业目标确定的实践运用
1.兴趣是职业目标确定的效率基础。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在这方面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
我们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某样东西的痴迷,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引发探索,再由探索引向成功,而成功的喜悦又促使我们不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使成功形成一种习惯。由此可见,我们对职业目标的选择,必须以兴趣为基础,才能产生高效率的成果,这也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的兴趣作为指引,也可以对在校学生将来所从事行业的工作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不要把兴趣当作职业兴趣,比如:你可以很喜欢小孩子,但你可能不愿意去做一个幼儿园老师。职业兴趣是建立在对工作的熟悉程度、舒适度、满意度以及个人能力之上的。
2.选择是职业目标确定的方向重点。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决定,从穿衣、吃饭,到恋爱、结婚等。有时我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让自己少则一时不快,多则悔恨终身,所以很容易觉得更多选择要比更少好。但是更多的选择导致你花费大量时间权衡利弊,同时也增加了你犯错误的机率。还有就是会感到不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害怕错过一个更好的机会。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迷倒了不少女人。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喜欢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婚姻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别罗列出来,才发现,好坏均等,真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对女人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两年后,哲学家抑郁成疾。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注解――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选择的矛盾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体现,但它对有些人的影响更大。那些希望结果更好的人,会在作出决定之前分析所有可能性并找到最好的那个。其实,如果你愿意选择第一个能满足自己要求的选项就很好。即便它不一定是最好的,却依然会让你高兴。这就是选择,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早立志,早决断,想做的事情应该趁早去做。
3.实践是职业目标确定的必要积累。我国高校一般把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在大四,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即将离开学校时,才能接触到本专业的相关职业信息,这常常使大学生感觉到可能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又无法重新选择,不少人开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避就业的情况,甚至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就业。所以,一是大学生不要坐等学校的统一安排,应该早早地去接触本专业的行业状况;二是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及时开展相关职业背景介绍、参观相关行业工作环境等活动,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内容,然后依自身的兴趣及特点,进行专业选择和调整。
那么对于即将走出校门,或者是已经大二大三的同学们来说,专业与兴趣相背离怎么办?其实,专业无贵贱、学校无高低,专业学习,更多的是给大学生们形成一个思维框架,一种学习能力,一种生存技巧。走出校门,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或者重新消化。那么对现在的专业不感兴趣时,要努力发掘自己的其他优势,比如沟通、写作、语言、社交、计算机等等能力,让这些特长与爱好进行踏实的积累之后,再加上你的专业知识基础,就会在走出校门之后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4.坚持是职业目标确定的成败关键。说过:“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学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个“恒”字便是坚持,有志易,坚持难。关于持之以恒,曾氏本人也言行一致。他曾经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仿徨几若无主。遇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斧沉舟之势,诅有济哉?”硬是凭借坚忍的毅力将烟戒绝,不能不说是坚持的结果。
坚持是实现一切志向的关键,可以说,事业的成功就是坚持的结果。但我们所指的坚持,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坚持,而是具有理性的坚持。比如我们所说的“常立志”,这是短期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其所掌握的资料多,把握也较大,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恒心,不达目的决不停止。那么“立长志”,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发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不知路如何走的情况下,要多思考分析,在坚持中不断的多方向探索,收集相关的感性材料,克服盲目性,但大方向不能变,我们的“立长志”不能变,目标调整的动态性只是为了我们少走弯路,有恒心有智慧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简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我们对自己职业目标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立志是基础,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有志者无不成之事”。“立长志”是方向,奋斗的决心和终极目标不可轻易动摇。而“常立志”是智慧,要求我们根据现实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对短期目标的调整和修正,以期更有效、更快捷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现代教育科学,2005(4)
2.雷乐耕,立志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3)
3.辛举,宋科暖,于瑞平,论立志.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8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图书馆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图书馆其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现代图书馆具有其可行性。现代图书馆应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开发与管理。
2l世纪,图书馆展现出新的姿态。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转变。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意义。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出现了许多新概念,诸如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等。为了适应它的发展和变化,作为组织第一资源——图书馆的员工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重塑职业形象。转变职业观念.激发职业潜能。因而,为趿引更多人才,更好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进行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概念
职业生涯(occupationalcareer。orkcareer)又称职业发展。它是指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开始。通过职业学习,从事各种职业。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所有职业工作历程。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权不断加大.职业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强,人力资源不仅在不同的社会部门之间流动,即使在同一个组织中.还表现在部门之间的调整、从上到下的流动等。如何开发和管理职业生涯。走出一条宽阔的职业道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要通过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对于个人来说,指的是个人为了达到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对于组织来说。指的是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员工的实际状况和组织需要。由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设计出员工的职业生涯通道。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反映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工作岗位。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满足员工和组织内人力资源需要的互动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对于员工来说,是为了使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力获得不断提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在公益性行业中还很少有人涉及。然而,我们认为,开展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对于高技术人才普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的图书馆界来说。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二、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是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对从事读者服务及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图书馆人才明显不足。随着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典籍等工作的现代化。图书馆所需人力大大减少。反之。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文献检索、参考咨询业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特别是能整体了解图书馆运作,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因此.通过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可以使一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实现人才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急需人才,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也是高效益的途径。
2.是图书馆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
图书馆属于事业型、服务型机构,其经济效益不高.带给个人的社会声望也不大,因此,人力资源流动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活力,而是高层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的流失,大大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事业要想求得生存权、发展权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等,为个人设计合理的发展道路,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潜能,使之在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补偿。图书馆要不断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参与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3.能提升图书馆组织运用人力资源的效能
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激活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借助系统的职业开发,能融合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与图书馆组织目标,将枯燥单调的图书馆工作转变为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为馆员创造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可依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职业生涯道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个人潜能。首先,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备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图书馆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的需要,适时调整其最终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开发工作人员的能力,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图书馆还应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上的成就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在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同时,极大地促进组织效能的提高。
4.图书馆其他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具有人才、资金、文献、设备等多项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才这一资源是唯一能动的主体,而其他资源都是被人才所利用的被动的客体。其他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职业生涯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其他有限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能力和效益。
三、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和管理
一般说来,对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员工个体,但以组织为主体的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越来越成为主要趋势。对现代图书馆而言,提供个人评估规划草案的主体是馆员本人,但进行评估确认和整体规划的主体是图书馆这个组织,具备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类似“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非专职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那么,怎样才能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实可行的开发与管理呢?
1.对组织环境和馆员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馆员自身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1)环境分析。对图书馆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弄清环境对馆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及要求。建立图书馆职业信息系统,将馆员的职业目标与各种职业机会公开、公正、有效地匹配起来。
(2)馆员自我评估。组织馆员提交个人分析表,对个人情况(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负担状况等)和自身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进行真实评估。
(3)图书馆对馆员进行评估。处理馆员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析他们具备或潜在的职业能力和兴趣,判断他们的职业类型(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及平衡型),最终确定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否现实以及他们可能的发展道路。
2.帮助馆员确立职业目标
根据评估结果,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是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代图书馆对馆员职业生涯进行开发与管理,一般考虑三个发展方向:
(1)纵向发展。即随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馆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呈上升走向,例如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成为某专业技能领域的业务骨干等。
(2)横向发展。馆员在不类型业务之间的调动、在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之间的切换都属于横向发展。通过此种发展可以发现馆员的最佳发挥点,同时又可以使馆员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向图书馆核心方向发展。被赋予了更多机会的馆员,随着手中掌握技能的增加,渐渐发展成为全面的资深业务骨干,如学科馆员、馆内业务培训导师等。
图书馆的职业岗位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生涯路线图中将会显得较为平缓,为减少馆员的“疲顿倾向”。可适当增设一些可发挥能力的“虚拟”职位,例如兼职培训讲师、兼职业务指导、兼职公关人员等;也可实施工作轮换制度,丰富工作内容,开创新服务。
3.制定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是指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例如教育、培训、实践和修正,这是确定职业目标后至关重要的过程。
(1)为不同情况的馆员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策略。比如为年轻馆员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竞争能力。安排中年馆员对年轻馆员进行传、帮、带,既可以帮助年轻馆员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也能巩固和发展中年馆员的知识。
篇9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图书馆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图书馆其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现代图书馆具有其可行性。现代图书馆应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开发与管理。
2l世纪,图书馆展现出新的姿态。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转变。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意义。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出现了许多新概念,诸如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等。为了适应它的发展和变化,作为组织第一资源——图书馆的员工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重塑职业形象。转变职业观念.激发职业潜能。因而,为趿引更多人才,更好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进行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概念
职业生涯又称职业发展。它是指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开始。通过职业学习,从事各种职业。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所有职业工作历程。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权不断加大.职业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强,人力资源不仅在不同的社会部门之间流动,即使在同一个组织中.还表现在部门之间的调整、从上到下的流动等。如何开发和管理职业生涯。走出一条宽阔的职业道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要通过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对于个人来说,指的是个人为了达到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对于组织来说。指的是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员工的实际状况和组织需要。由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设计出员工的职业生涯通道。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反映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工作岗位。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满足员工和组织内人力资源需要的互动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对于员工来说,是为了使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力获得不断提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在公益性行业中还很少有人涉及。然而,我们认为,开展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对于高技术人才普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的图书馆界来说。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二、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是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对从事读者服务及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图书馆人才明显不足。随着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典籍等工作的现代化。图书馆所需人力大大减少。反之。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文献检索、参考咨询业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特别是能整体了解图书馆运作,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因此.通过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可以使一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实现人才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急需人才,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也是高效益的途径。
2.是图书馆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
图书馆属于事业型、服务型机构,其经济效益不高.带给个人的社会声望也不大,因此,人力资源流动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活力,而是高层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的流失,大大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事业要想求得生存权、发展权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等,为个人设计合理的发展道路,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潜能,使之在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补偿。图书馆要不断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参与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3.能提升图书馆组织运用人力资源的效能
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激活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借助系统的职业开发,能融合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与图书馆组织目标,将枯燥单调的图书馆工作转变为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为馆员创造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可依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职业生涯道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个人潜能。首先,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备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图书馆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的需要,适时调整其最终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开发工作人员的能力,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图书馆还应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上的成就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在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同时,极大地促进组织效能的提高。
4.图书馆其他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具有人才、资金、文献、设备等多项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才这一资源是唯一能动的主体,而其他资源都是被人才所利用的被动的客体。其他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职业生涯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其他有限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能力和效益。
三、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和管理
一般说来,对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员工个体,但以组织为主体的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越来越成为主要趋势。对现代图书馆而言,提供个人评估规划草案的主体是馆员本人,但进行评估确认和整体规划的主体是图书馆这个组织,具备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类似“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非专职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那么,怎样才能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实可行的开发与管理呢?
1.对组织环境和馆员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馆员自身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1)环境分析。对图书馆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弄清环境对馆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及要求。建立图书馆职业信息系统,将馆员的职业目标与各种职业机会公开、公正、有效地匹配起来。
(2)馆员自我评估。组织馆员提交个人分析表,对个人情况(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负担状况等)和自身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进行真实评估。
(3)图书馆对馆员进行评估。处理馆员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析他们具备或潜在的职业能力和兴趣,判断他们的职业类型(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及平衡型),最终确定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否现实以及他们可能的发展道路。
2.帮助馆员确立职业目标
根据评估结果,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是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代图书馆对馆员职业生涯进行开发与管理,一般考虑三个发展方向:
(1)纵向发展。即随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馆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呈上升走向,例如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成为某专业技能领域的业务骨干等。
(2)横向发展。馆员在不类型业务之间的调动、在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之间的切换都属于横向发展。通过此种发展可以发现馆员的最佳发挥点,同时又可以使馆员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向图书馆核心方向发展。被赋予了更多机会的馆员,随着手中掌握技能的增加,渐渐发展成为全面的资深业务骨干,如学科馆员、馆内业务培训导师等。
图书馆的职业岗位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生涯路线图中将会显得较为平缓,为减少馆员的“疲顿倾向”。可适当增设一些可发挥能力的“虚拟”职位,例如兼职培训讲师、兼职业务指导、兼职公关人员等;也可实施工作轮换制度,丰富工作内容,开创新服务。
3.制定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是指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例如教育、培训、实践和修正,这是确定职业目标后至关重要的过程。
(1)为不同情况的馆员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策略。比如为年轻馆员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竞争能力。安排中年馆员对年轻馆员进行传、帮、带,既可以帮助年轻馆员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也能巩固和发展中年馆员的知识。
篇10
该书由中美两位职业规划专家合作撰写。美国作者Lee Kitchen,曾就职于多家五百强企业,从普通员工做到公司高管,对于职业规划有着前瞻性的国际化视角,他的实践经验使得该书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中方作者王锦程博士曾在多国工作学习,还曾就职央企,在业界和学界都有宝贵的经验和年轻人分享。
该书用纯美流畅的英文撰写,读者在学习职业发展规划策略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地道的英语,为年轻人进入跨国公司从职业规划和语言两个方面提供帮助。不过,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还是在每个章节增加了中文导读,使它更适合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学习使用。
“你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产品”,这是该书作者给年轻人的最重要的建议。他们把每个人都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作为职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现代市场营销的原理营销自己的价值,获得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书中提出,为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一定要设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战略:分析所希望进入的行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行业要求、竞争状态等核心因素,以及该行业的性质与自己兴趣的切合度,因为行业的选择是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次,了解自己的优势、分析自己的不足,把个人实力、能力和才智转化成优势,树立品牌,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最后,根据设定的职业目标,通过“自我提升”的策略达到实现职业目标的要求。该书提出的这个战略很实用,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竞争对手、发现职业机会,还有助于读者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行动规划,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每人都是一棵树,我们要在人群的‘森林’中脱颖而出”。 该书作者使用树干和树枝代表不同的内容和顺序,他们认为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就像一棵树,它需要时间、需要营养、需要修剪才能茁壮成长,才能脱颖而出。这体现了作者对书中内容编排的寓意,他们希望读者理解,职业的发展就像树木剪枝一样需要不断地克服缺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最终才能在职场成就梦想。
从国际化的视角着眼职业发展规划,自我评估、行业分析、目标设定和自我提升是四个核心的内容。该书的编写恰好契合了职业发展规划的几大要素,给读者以流畅的阅读体验。首先,它让读者在明晰市场营销原理的基础之上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如,作者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职业发展不同的阶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实用的应对策略。本书还提出了自我评估的方法,这有助于年轻人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客观的认识,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同时,在设定职业目标前,先要对就业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作者提供了两个具体的分析方法。另外,该书对职业目标的设立、个人定位、价值观以及个人财务管理策略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自我提升方面,本书鼓励读者通过掌握一技之长、了解职场文化、学习外语、个人形象塑造等步骤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个人的职场竞争力。在个人财务管理方面,本书也提出了很好的策略,并提示了两个相关的风险。同时,作者特别强调了掌握良好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宣称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在概括了成功沟通者的十种特质的基础上,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各种有效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如何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增强沟通效果。书中还着重介绍了商务礼仪的重要性。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强,懂得国际商务礼仪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宗教、风俗、体育等,才能与合作伙伴进行顺畅的交流与合作。最后一部分虽然篇幅较短,但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创造力。作者认为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每个人都需要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具有滋养创造力的环境对培养创造力是非常重要,因此建议读者多参加体现创造力的活动。该书的附录提供了两个表格,一个是个人资产负债表,另一个是个人预算表,有助于读者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现了显著的国际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