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彼得与狼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彼得与狼故事

篇1

7月22日,中山音乐堂暑期打开艺术之门将上演“彼得与狼――青少年交响乐入门经典音乐会”,这场专门为孩子们举办的大型交响童话音乐会将由指挥家范焘执棒中国广播艺术团交响乐团演出,曲目包括交响乐入门经典: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与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彼得与狼》最美妙的地方在于,作曲家通过弦乐、管乐、打击乐等来叙述的童话故事,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故事与音乐融为一体。比如,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将分别代表故事中的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识别了乐器,了解了每种乐器的形状、音色、演奏方法。《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另外一首交响乐团入门作品,作曲家布里顿用同一首舞曲旋律进行了不同的变奏,旋律优美、铿锵激昂。J012

水立方全景芭蕾秀天鹅

由北京北奥集团主办,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制作出品的“梦幻水立方”第三期――大型全景芭蕾秀《天鹅湖》(新版)将于8月13日至9月26日在改造后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上演。

前两期主题演出――“大型水幕声光交响音乐会”、“大型全景芭蕾《天鹅湖》”共计演出120场,接待观众36万余人,票房收入突破3900万元,刷新了交响乐和芭蕾舞演出的场次之最。

此次《天鹅湖》是在第二期基础上改版升级而成,保留了第二期“全景芭蕾”的经典芭蕾舞片段以及水上芭蕾、高空跳水等表演的精彩看点,同时又大胆创新,增加了多元的视觉元素和更多的科技含量。水陆空多维立体舞台与芭蕾秀、花游秀、跳水秀、国标舞秀、柔术秀、肩上芭蕾秀、杂技秀及空技秀等表演元素将带领观众全方位视听感官芭蕾“秀”。

篇2

关键词:名曲欣赏;意义;问题;途径

一、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实施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 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 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 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 定音鼓

(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 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 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颜海强.世界名曲欣赏[M].长春出版社,2011-04.

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导入作用

一堂好的音乐课,需要一个别开生面的导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提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带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是关键。根据小学生的特征,上课好动,好奇心强,课堂易走神……要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确需要老师在音乐备课中寻找好的突破口,即需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导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见,导入在音乐课堂的地位不容忽视。

一、导入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音乐课堂的首要环节,一个良好的导入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根据现有学校课程安排,音乐课安排在上午三节四节课或是下午时间课堂,往往学生此时刚学习完语数英学科,并不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课上;或者中午休息不足,仍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此时,教师的导入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2.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少年的歌中《我是少年阿凡提》这一课,为引出课题人物阿凡提的时候,我用这样一种谜语的方式:“头缠白头巾,黑色胡子卷又翘,骑着一头小毛驴,请同学们猜猜看,是哪个动画片人物呢?”这时学生可活跃了,爱看动画片的学生马上脱口而出是阿凡提,一下子就引出课堂的主题。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倘若在一开始老师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有可能从头到尾都不会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这就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失去交流,就更不用说师生间的互动。在导入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音乐课堂导入的方式

导入是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内容用简短的导入介绍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对音乐课堂导入方式的几种概括:

1.示范表演激发兴趣。表演的形式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唱一首歌曲或是弹一首曲子。对学生而言,老师的示范表演比音频、视频更直观、更具体,这些都是最棒的表演。例如在学习新疆少数民族歌曲时,教师可以边跳边唱,将学生的注意力投向老师,让学生沉浸在老师的歌舞里,然后开始引入课题。

2.歌曲对比体验情绪。歌曲对比导入非常直观地将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方式之一。例如人音版五年级下册,学习《小白船》和《童心是小鸟》这两首歌曲时,就可以从对比导入实施:从它的节奏看,这两首歌都是一首3/4三拍子的节奏,是我们常见的圆舞曲华尔兹的形式XXX|XXX|(蹦Q哒蹦Q哒)。让学生对比一下,两首歌曲有何相同及不同,虽然两首都是3/4的节奏,但歌曲情绪不同,前者较抒情,后者比较活泼,这样让学生从对比中区别,从而把握好歌曲的情绪,更好地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

3.故事导入构建氛围。听故事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事,教师利用讲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人音版四年级欣赏课《彼得与狼》,教师可先出示乐曲中的人物和动物图片,讲述彼得与狼的大概故事情节,让学生猜想最后的故事情节,彼得是否抓住狼?带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引用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导入今天的新课学习。还有很多学生熟知的音乐故事,如在学习《小红帽》和聆听《小天鹅舞曲》时,用故事作为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投入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三、导入课程的设计原则

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适合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课堂的开端。在众多的方法中,导入并不是盲目使用的,要讲究原则。具体如下:

1.科学性原则。音乐课导入设计是否科学,方式方法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好坏。为此,课堂导入的内容需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选择适应这一阶段学生感兴趣的方法,结合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加以判断导入是否可行等。音乐教学虽然有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教育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为课堂服务。

2.关联性原则。导入与新课教学内容要有关联,没有关联的导入就不要随意导入。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社会经验与认知水平,不可以找一些不相关的导入搪塞学生。可见教师在导入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导入才是最适合的。如在教唱五年级《小白船》时,曾有教师以四年级欣赏的《船歌》作为导入,其实《小白船》的歌名中有“船”字罢了,可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随意导入,导入的时候要斟酌是否与所教学的歌曲内容有关,不可随意使用,这样会得不偿失。

3.合理性原则。导入需要遵循合理性原则。导入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子,作为新课堂的铺垫一节小学课堂40分钟,导入一般只占课堂的3到5分钟,不能超过很长的教学时间。另外,导入的方式不要太复杂,遵循适用性。

4.启发性原则。导入的内容具有新颖启发性,导入的问题要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学习。为此,音乐课堂导入在设计环节要启发创新,使之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融知识味性为一体。

四、结语

课堂导入是一门较深的教学艺术,不是随意导入,需要结合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而定。小学音乐课的课堂导入方式多样,不同的导入方式具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学段与不同的学习内容,为创造良好的导入提供足够的知识基础。课堂导入的研究工作可以同其他学科联系,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爱上音乐,使课堂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春苗.课伊始,趣已生[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

篇4

【关键词】 普罗科菲耶夫;调式音乐;写作思维

普罗科菲耶夫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富于戏剧性,旋律线条立体、委婉、走向优游自如,调式色彩的丰富和调式和声的进行给人深刻的印象。他留给世人很多经典音乐文献,为当代人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材料。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生于颂佐辅卡,3岁时跟着母亲学习钢琴,并在母亲的鼓励下学习作曲,9岁的时候就写了一部歌剧,11岁开始跟随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学习作曲,两年后入圣彼德堡音乐学院,师从里亚多夫学习和声、对位,跟里姆斯基·科萨阔夫学习配器。之后师从安娜·叶西波娃学习钢琴,又跟随契列普宁学习指挥。他在学生时期已创作并发表了一些音乐作品,其中有两首钢琴奏鸣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1914年出访伦敦期间,受贾捷列夫的委托写一部舞剧《阿勒与洛利》,因当时的国内战争打乱了这一计划,但音乐却被保存在《西古提组曲》里。1914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古典交响曲》,这部作品再现了海顿精神,被称为20世纪的精品,并在1918年首演于彼得堡。从那以后,他便离开俄国去美国。在美国期间,他受委托于芝加哥歌剧院,创作并首演了歌剧《三秸爱》。1920年起定居巴黎,为贾捷列夫作了三部舞剧,在法国公演了许多作品。由于不能适应西方的环境,普罗科菲耶夫于1933年返回到苏联。当时苏联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祖国欣欣向荣,正好也是需要艺术来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之际, 普罗科菲耶夫找到了展露自己才华的途径,为电影《基日中尉》和《亚力山大·涅夫斯基》作了卓越的配乐,还创作了舞剧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和大型歌剧《战争与和平》。1944年他写下了最丰富、最具英雄气概的第五交响曲。

青年时代,普罗科菲耶夫被视为先锋派,他运用了出格的不协和音响,尽管当时有些人不太能接受,但今天看来,他确实是继承了俄罗斯作曲家的传统,体现了19世纪的民族乐派进入20世纪之际的大胆的先锋派风范与个性。其风格主要表现在他泼辣地、戏剧性地塑造个性所具有的敏锐才智和能力。如同沃尔顿和普朗克,他基本上是一个浪漫型的旋律作曲家。也如同他们的风格一样,普罗科菲耶夫风格的形成来自他性格中粗犷冷峻的现代型作曲家与抒情的传统型作曲家之间两种气质的融为体。他的成就遍及各种体裁,大型歌剧《战争与和平》,《古典交响曲》,大提琴《交响协奏曲》,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有着管弦乐指南作用的《彼得与狼》,等等,都是伟大的传世之作。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富有民族性。我们知道,俄罗斯作曲家的“五人强力集团”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他们的音乐让我们领略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气息。而普罗科菲耶夫则是在继承民族乐派传统的基础上,在写作技法上又前进了一步。听他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富有管弦乐欣赏指南作用的《彼得与狼》和大提琴的《交响协奏曲》等就可见他写作技法上具有的民族性与超前性。

普罗科菲耶夫的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他的创作思想由严谨的结构化写作发展到超前的探索性先锋派写作,创作思维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活跃。第一阶段是1918年以前,其早期的写作具有探索性质,因此写作风格变化不定,既存在古典主义的倾向,如《新古典交响曲》,也存在结构主义倾向,如钢琴曲《托卡塔》,还有原始主义,如管弦乐《斯基夫组曲》。第二阶段是1918年至1933年,这是他的创作中期,这时他移居国外,在音乐创作方面既受到各种音乐派别的影响,又积极参与实践和创造,在创作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与西方现代音乐有多方面的联系,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如喜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捉弄了七个小丑的小丑的故事》等。第三阶段是1933年至1953年,这阶段属于其创作晚期,这时他返回苏联定居,祖国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渴求,激发了他巨大的热忱。他积极参加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系的音乐创作,重视选择有重大社会主义意义的题材,力求使创作的音乐语言贴近大众,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风貌。这个时期所写出来的作品显现出他创作题材丰富、创作思维成熟和思想上进的特点。其作品风格的多样和写作技巧的娴熟,是他前两个时期的创作所无法比拟的。如歌剧《谢苗·科特科》、《战争与和平》,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和第五、第六、第七交响曲等。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充满着戏剧性,他把戏剧性的思维和张力因素溶进音乐里运用,作品中有明亮的配器、严紧的结构和调性和声的变化,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富有管弦乐欣赏指南作用的《彼得与狼》和大提琴的《e小调交响协奏曲》等。

普罗科菲耶夫的旋律技法是很自如的,他在完成音乐动机的架构之后,在个性特征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升降变音游韵自如地变化重复,让乐段的对比更加强烈,如《彼得与狼》中的片段,该片段中,旋律的指向线运用升降变音使旋律的调性丰富多彩:

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组曲中的五对夫妇舞蹈的片段,多调性在旋律的句子段落里呈现,在调性的变化中让色彩更丰富,音乐的情感演绎得更加深刻。

在调式与和声的关系处理上,由于旋律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几个调性转换,来达到色彩的变化,旋律的动机在旋律的运动中起到富有活力的状态,和声的语汇和结构服从调式旋律,产生了丰富的和声效果。如下面的谱例中,前四小节为e小调,第五、第六小节为升f小调的导入句,第五小节的第二拍和弦为后调的属七和弦,第六小节为后调的主和弦。从第七小节至十三小节为升f小调,和声的进行很自然,旋律的色彩很丰富:

再如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蒙太玖与凯普莱特组曲的片段,前面第一至第四小节是e小调的和声主属关系,第五小以后的和声分别根据调式旋律的动机走向而变化:

篇5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从童话故事入手,将生活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叙述故事的内容,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二、以情感人,激发热情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抽象,却又最深刻,它细腻,能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会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例如,在欣赏《码头工人》时,作品提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给学生留下了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欣赏时,给学生讲述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不仅可以很直接地表达感情,从而进入人的情感空间,而且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始终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中,从中获取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

比如,在欣赏宋祖英《好日子》的时候,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欣赏《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又使多少人感到激励。因此说情感是音乐教学中最为灵动的心理因素,他不仅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动力,而且又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激发想象,扩大视野

篇6

一,引入新课要兴趣盎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想方设法用生动的语言,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等方式,牢牢抓住学生吸引力。

1. 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兴趣

音乐课欣赏中国名曲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我先从曲作者

华彦均悲惨的人生阅历讲起,学生们被故事深深吸引,了解曲作者的身世后,大家更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位盲人音乐家的作品,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

2. 课前游戏 吸引兴趣

讲述音乐速度的那节课,上课前同学们刚走进音乐教室,我让一部分同学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围着教室走一圈然后再跑一圈。大家都很奇怪:“老师,我们要上体育课吗?”“当然不是!”“这到底要干嘛?”看着大家奇怪的眼神,我笑而不答,故意吊他们的胃口。大家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以后,我们开始引入新课――感受音乐速度。

3.直观图像引入,增加趣味性

讲到新疆歌曲章节时,我直接利用多媒体播放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要生动有趣

讲授新课是一节课的关键,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阶段,教师应把握好时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们充满兴趣呢?我认为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比较方便。比如我们在讲授美声、民族、通俗歌曲的时候,我先提问学生:你喜欢哪首歌曲?喜欢哪个歌手?同学们之中有很多都是追星族,一下子,他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一串他们喜欢的歌曲和歌手,然后我们从中找出典型的美声、民族和通俗歌曲。

2角色扮演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欣赏管乐作品《彼得与狼》时,我先让同学们伸出右手做三个不同的手势来表现作品中三个不同的人物;握拳竖起拇指表示彼得,手心向下五指弯曲表示狼,伸直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表示猎人。这本身就像一个游戏,况且这手势和同学们平时玩的一个游戏很接近,同学们真的是热情高涨,很快就记住了这三种手势,接下来我们开始播放音乐,同时告诉大家,你感觉这段音乐表现的是谁,请用手势表现出来。这样一来,让一个枯燥的音乐欣赏变得趣味十足。

3.多媒体演示

音乐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讲述中外乐器时,这不

仅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乐器的外形还可以让他们感受乐器的音色,直观、方便,趣味性强。

4.多创造学生自我表现机会

每节课特意留出几分钟,让学生们自己表现,能唱你就唱一段,会跳你就跳一曲,有的同学会演奏乐器,那么请你演奏一曲吧,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既增加了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好的课堂小结能使一节课所学内容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我认为好的课堂小结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让他当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一遍。

2.设置悬念

篇7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课本大部分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一大批古今中外优秀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领略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中获得美的教育。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更好地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新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景,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创设和谐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气氛,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把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有机会、有空间和时间给予发挥,老师起到了引导作用。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感染,设计出符合其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的音乐情景氛围,让学生耳闻目染,使其新鲜感,兴趣感油然而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愉悦的状态中,以“乐学”的积极状态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如:在欣赏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彼得与狼》时,老师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黑猫、大灰狼、鸭子、小鸟等动物的头饰,告诉学生:“我请大家听段音乐,看谁能听出是哪个小动物先出来?”当录音机里长笛奏出轻快而又声音清脆富有跳跃感的主题音乐时,老师提示大家:“唧唧喳喳叫起来,声音清脆悦耳的是什么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小鸟。”当大管深沉的声音响起,老师又问:“再听,谁慢吞吞地走出来?”“是老爷爷。”同学门认真而又兴奋地听着音乐,积极思考着分辨着,叽叽喳喳的讨论着,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也先后答出了不同音乐所刻画出的鸭子、大灰狼、黑猫的形象来。随后,老师还指定几位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戴着故事中的人物头饰和道具展示在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和感受周围的环境和气氛,他们被老师和同学装扮的童话故事所感染,从而真真正正地使他们融入了美妙的音乐当中。

二、培养自主学习,鼓励发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和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活动中探究和创新

篇8

【摘 要】法国文学家雨果曾提出:开启人类智慧需要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和音乐。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单调,缺乏儿童喜欢的元素。因此,在本文中,将结合小学生特点,深入分析如何以趣引路,将趣味元素引进课堂,以最大化彰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精彩,发挥音乐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精彩课堂;趣味教学

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展开趣味教学,有助于最大化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发展;有助于活化课堂教学等。那么,音乐教师应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构建有效、精彩的小学音乐课堂呢?

一、情境渲染,引发学生童趣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单调的教唱、灌输乐理知识的模式,而是从导入环节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生本来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音乐教师要结合这个特点和教材内容,以情境渲染,引发童趣,激发学习内驱力。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小朋友的家》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作为渲染,将学生的童趣引发出来。首先,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播放《米老鼠进行曲》,并随着音乐律动进教师。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家,米老鼠也一样。大家快来猜一猜米老鼠的家在哪呢?看多迪斯尼动画的学生很快高呼“迪斯尼乐园”。“真聪明”。此时,音乐教师利用PPT呈现一组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童趣。学生被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吸引住了,各个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师趁机引导:同学们,迪斯尼乐园中有那么多的卡通人物,如果没有歌声陪伴,它们也会很孤独哦。大家想不想学习一首歌曲,然后为这些卡通人物歌唱呢?学生齐欢呼“想”。这样一来,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可以遵循孩子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引发童趣,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丰富形式,打造趣味课堂

趣味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果仅以单一的模式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心理。小学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事物的刺激,才能维持住其对某一学科的关注。因此,音乐教师要丰富趣味教学形式,以打造趣味横生的课堂。

(一)故事教学,营造和谐氛围

动听的故事往往能瞬间吸引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单纯的故事内容不足以吸引其参与课堂。因此,音乐教师还要结合故事内容,融入情感,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教师以故事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抗日游击队的故事,并以屏幕做背景,呈现游击队的经典图片。在教师的讲述下,学生被一个个游击队勇敢抗日的故事所感动,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其次,播放歌曲《游击队歌》(第一遍播放),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抒发的感情。等歌曲播放完毕后,出示问题:歌曲中游击队员的形象,生活与战斗条件,精神状态都是怎么样的呢?然后,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判断歌曲的节奏、曲调和风格。从以上案例中可知,利用故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过渡到新歌的学习。

(二)活用教具,构建精彩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较为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活用教具,以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图片,然后再灵活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音乐《我爱我的家乡》这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这一歌曲后,教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任务: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你的家乡。这样一来,音乐教师有效将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等学生绘画完毕后,音乐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然后再让下面的学生用歌曲表达作品(即看到这幅作品,你想用哪一首歌曲表达)。这样的形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格外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是真正的“热闹”。在这个案例中,音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然后再以作品作为教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活泼、精彩。

三、融入角色,巩固课堂教学

让学生融入角色,在角色中将歌曲演绎出来也是趣味教学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等学生学习完后,让学生融入角色,演唱歌曲。具体要求是:学生一边唱《游击队歌》,一边加上动作,体会歌曲表达的感情,并将歌曲中的情绪、声音、力度最大化表现出来。又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彼得与狼》这一交响童话时,教师也运用了角色扮演这一趣味活动,巩固学生的认知。学生同音乐,自主选择角色,如彼得、狼、小鸭、小鸟等,随着音乐的旋律,将童话演绎出来。

篇9

[关键词]:生活 现代多媒体 语言 创作体会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情景的设置。因此教学中用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 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用电化多媒体来展示意境现代电化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 特点。

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 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随着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 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三、用语言来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 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 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 术魅力。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 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

四、表演体会情境

篇10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的体验以直观的审美体验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音乐审美情境对小学生尤为重要。一首音乐作品的速度、情绪及表演的形式是学生首先能感受到的。而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还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体裁、曲式结构等许多相关的知识。若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则能有效地浓缩时间和空间范围,为学生的认知创造具体的审美意境。

一、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对音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喜爱则是音乐学习兴趣的来源,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信息渠道,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音乐课的导入常常会被老师忽视。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很好的激发。

我在进行苏教版《水乡歌儿多》这课的教学时,搜集了一系列的水乡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下载了歌曲《江南好》作为幻灯片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边欣赏幻灯片,边聆听音乐。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间。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样自然的导入新课的教学。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可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现代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聆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按《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教材“聆听”部分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几乎都融入由信息技术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审美体验需要凭借想象的翅膀,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其提供了这一支持。教师可借助网络搜索收集各种形式的图片、视频及动画资料,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苏教版二年级的《十二生肖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了解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并认识动物形态,以便更好的学唱歌曲。天真、好动,对一切陌生的东西充满好奇是低年级小朋友的显著特点,他们对十二生肖的民俗了解不多,但对这些动物的形态和声音已有了浅显的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猜图片、听声音猜猜是哪种动物来导入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人文内容的感悟与音乐的体验和表现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想象,在想象中表现,在表现中创造。

4.自然界与生活中也充满了音乐,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欣赏教学中,我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管弦乐器的影响资料和图片以及一些乐队演奏的片段,了解各种乐曲的音色特点,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次欣赏时还可让学生欣赏动画版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使学生更直观的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音响分别塑造的是谁的形象。

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呈现海量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是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教学目标之一。

小学音乐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中外器乐,能够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苏教版的五年级上册让学生欣赏广东音乐,老师可从网络中获得高胡、扬琴、秦琴和琵琶等乐器的图片及演奏片段,让学生边听辨边观察,充分运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及其效果。从而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学生能感受到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的特点。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把具体的作品乐器与名人名家和音乐故事结合起来,老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加以整合制作成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传统的歌唱教学老师根据教材要求,如果是单声部旋律,老师就让学生齐唱。例:根据白居易的诗词创作的歌曲《忆江南》旋律婉转优美。学生早已熟悉了诗歌,因此在学唱歌曲时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会歌曲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这时老师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孩子们听一听不同演唱形式的《忆江南》,唱一唱除独唱、齐唱外的其他演唱形式的《忆江南》。让学生领略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充满感情地表现歌曲意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