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入木三分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入木三分读后感

篇1

《中国书圣——王羲之》读后感

宜昌康小 指导老师 刘崇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吸收前人的书法艺术精华,改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王羲之写字非常勤奋,他走在路上或者坐下时总不忘研究字的结构、气势、运笔的技巧,他用手指在身上比划,次数多了连衣襟都画破了。有一次,王羲之在一块木板上写字,木匠一看墨迹渗入木头中有三分深,这就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勤奋好学的精神让我很佩服。我现在也在学习书法,他洗笔能把池塘变成墨池,要花多长的时间练习啊!我也要像他一样刻苦练习。

篇2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人的还是书中的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最新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1响彻云霄的擂鼓声,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撕心裂肺的马鸣声汇成了众人皆知的《三国演义》。还记得“大丈夫处世,碌碌无为,与朽木腐草何异!”的豪言壮语吗?还记得官渡、赤壁、夷陵的熊熊烈火吗?还记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场面吗?还记得“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彻大悟吗?多少豪杰用他们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这首永传千古的壮歌。

初看此书,我最爱吕布,因为我佩服他的勇猛,他的勇猛所向披靡。刘、关、张都是当世豪杰,他三人联手与吕布作战也未能占到多少便宜。更有人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若能当上这种“人上人”一定会千古闻名。

再观此书,我才知道我先前的愚昧无知。纵然吕布能勇冠三军,冲杀自如,可如果单枪匹马又怎能抵挡百万大军?更何况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空有一身本领,却不用于正途,光有匹夫之勇,却不知廉耻,被人称作“三姓家奴”。这种人的确会千古闻名,但绝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永远被天下唾弃,被世人鄙视。于是我开始喜欢诸葛亮,诸葛亮正好和吕布相反,他初出茅庐就火烧博望坡,弃城焚新野,大烤赤壁岩。他略施小计就让百万大军大败而归,寥寥数言就让周瑜气得吐血身亡。然而他那“不取中原,誓不回蜀”的名言,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为后人传唱。

第三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物的好坏并不重要,因为在罗贯中笔下的这些人物,大到一国之君,小到一兵一卒,个个性格鲜明、各有千秋。例如曹操虽通晓统军之道,但为人多疑;关羽虽义勇兼备,但居功自傲;周瑜虽足智多谋但嫉贤妒能。于是我开始研究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并且学会了把他们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我还学会了分析战役,分析交战双方的动机,战争过程中双方使用的战术策略,以及战争造成的后果。现在我成了一个真正的三国“通”,不仅对《三国演义》的内容倒背如流,而且把它的内涵搞得一清二楚。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背,只是没事时读一下消遣消遣。

古代时《三国演义》就是必读书,现在人们对它的喜爱更是毫不逊色。从《三国演义》里我学到了忠义、计谋、战略,也学到了用科学的历史观去分析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将永远伴随着我成长。

最新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2自从读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三国英雄也明白了很能多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袁绍、曹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关羽温酒斩华雄》可是令我受益良多的,是《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了,董卓在汉山横行霸道,有一次令华雄到袁绍寨前挑战,袁绍派名将俞涉、潘凤出击,谁知都被斩了。关羽请战,却因关羽只是马弓手被袁绍大骂。曹操却酾上温酒让关羽壮胆,关羽要求先战后喝。关羽果然斩了华雄,并且回到寨时酒还尚温,曹操大喜。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关羽温酒斩华雄》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只看表面和他的职位定一个人的才能,并且不能只欣赏地位很高的人,因为他们不必须是最棒的,或者真正的人才。天才在一些不起眼的人群当中,可能他的才能比地位很高的人强记多了,却只是还没被人发掘出来。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做人就必须做像关羽一个勇敢、有胆识、有自信、雄心壮志,不能贪生怕死、胸无大志。让我们也来当上个小英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十分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认为关羽可是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是热的。

最新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开始就是脍炙人口的词句。没错,这首词句就是出自我国古代一部历史小说的开篇词,它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人物的历史舞台,这本书把许多人物刻刻画的淋漓尽致,使我不得不掩卷长思。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着重描写了公园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的矛盾和斗争。三国时期的人们信奉仁、义、道、德、礼、信、忠、孝、廉等思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洗礼和熏陶。

在书中,我非常敬佩大英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人。他们骁勇善战,又仁义忠诚。我最喜欢的,是聪明机智,上知地理,下识天文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他的心中仿佛就装着军队,装着阵法。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围魏救赵,骂死王朗,火烧赤壁,遗计斩魏延,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他一次次的令读者感叹。

全书中,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三气周瑜,他的计谋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赵云守住城,待周瑜来到时,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们的口号是:“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发,跌下马来,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诸葛亮在山腰上弹琴,弹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长河颂》周瑜是个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诸葛亮,于是就要和他一决雌雄,让军士们向上冲,还没上去,诸葛亮安排的蜀军,就出来了,吴军寡不敌众,直接就愣住了,周瑜于是又气晕了过去。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

我们少年就应该从小具有诸葛亮的‘识’,赵云的‘胆’,但关羽的‘忠和义’我们似乎就不必太难为自己,做好自己本分就好了。《三国演义》里,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过这本《三国演义》我不仅了解到了历史的流转,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本书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最新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4我无比激动的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狡诈的曹操,谦虚恭谨的刘备,严谨与聪慧的诸葛亮胸怀狭小的周瑜……《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性情,有着独一无二的吸引力。作者塑造的入木三分而读者读得更是痛快淋漓。

故事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是以智和勇来顺次展开的,不过我觉得智永恒是胜过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徒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承担不了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阿斗,整日饮酒取乐,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终竟至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而忘返。谁会想到一个国度的统治者能做出这么的时移俗易的.事物来呢?

暴虎冯河,大敌现时,只能抵死出征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吕布在白城门上的楼服从谋臣的计谋,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假如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物和关羽申说白,哪里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度,魏,以前煊赫一时;蜀,以前功成不居;吴,以前名震江东。这样来看,从国度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情。曹操,欺负压迫老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雄霸江东。

假如说魏国在魏蜀吴里计谋最强,一点儿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可以称作举世无双,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过两私人都有自个儿致命的弱项:曹操多心,司徒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一准是伏龙诸葛亮。他那傲人的机灵,熟练的兵阵,无不让后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点人物,不过我觉得都还不如孔明。吴,一个占领三江六郡的国家,能算做上是有计谋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时间的周瑜就记诵兵书,洞晓布阵。通过一番刻苦的尽力尽量,终于当上了水上作战部队大都督,总统舰艇兵。然而他太过于忌妒,死正当中年时。从这些个人物和国度我们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关紧性。性情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个儿的目的,只要踏塌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寻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最新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5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知识,会让我一生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本书的开篇词,然后引入正文。这书中有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数深奥的军事谋略,更是深深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书上记载了昏庸的汗献帝、刘禅,无能的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为人宽厚的鲁肃,仁义的刘备,骁勇善战的张飞、许楮、典韦等,个个描写的生动、形象。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许多个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第一个就是关羽,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唯有忠、勇可以比喻他。他虽然降敌,但忠于故主,一知故主消息,便会不以千里万里相投。这不但是忠,还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一名著,给他刮骨疗毒也一点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个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第三个是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因为大家对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所以作者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但他可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召集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也对他有了新的看法。

篇3

关键词:导学策略;朗读;品评;想象;拓展

“导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包括传神的语言描写、逼真的动作描写、隐形和显性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写等等。品读好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感受情节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摇头”细节的片段很值得学习。执教者是这样教学的,“从始至终,严监生都在做一个什么动作?”学生回答道:“摇头;”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道:“作者每次都像你们的回答这么干脆,只写他在摇头吗?”随即教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组是“他摇了摇头。”“他还是摇了摇头。”“他又摇了摇头。”第二组是课文中描写三次摇头的句子。老师让学生边品读、边比较。学生在品读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时说到:“作者写出严监生的表现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越绝望了……”教师在总结时点评道:“作者妙就妙在通过动作细节写出严监生的心路历程,写出他临死前的样子,写出他心情的变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学小说恰到好处地品评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

二、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对于小说学习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策略,因为有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重回战场”这个细节时就运用了发挥想象的方法。她先通过课件出示语段内容――“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语段一出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文本;再用品读细节、想象画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望见了……”有的则从这块龟形礁石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选择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想象他也许是在呼唤同伴,也许是在告别村民……补白的语言精彩生动,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

课堂上有效的想象补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能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三、推测猜想

编入小学教材里的小说(节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但因是节选,内容及情节就不及原著的完整丰富。由此,教学小说节选时,推测猜想这种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唤醒继续阅读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头战象》中写到“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执教者引导学生针对嘎唆亲了又亲的这块龟形礁石进行猜测,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孩子们读后,证实了自己猜测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战象为何对其充满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师在《少年闰土》的结课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推测猜想“作者和中年闰土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本与课外阅读进行链接。推测猜想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期待,对学习文本、阅读原著有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从原著中节选或者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强,也不全面,还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因此,学完小说节选,还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结束时,就可以运用推测猜想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出示《故乡》中那段作者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默读思考:为什么两个年少的朋友经过几十年的离别,见面却是这样的情景?当学生的阅读热情被调动起来时,立即推荐阅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书。再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拓展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好恰当的、合适的策略,可帮助学生感悟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可带领学生揣摩表达顺序,表达独特感受;可引领学生推测猜想并走向课外阅读,最终让小说的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从我们整个的语文学科的发展来说,写作事实上贯穿学生们学习的始终,因此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写作的入门阶段,能否卓有成效地抓好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对学生今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小学阶段学生作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通过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有效地解决学生这一难点问题,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做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从而才能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一、我们要从心理上破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树立信心

树立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前提。由于小学生刚刚涉足写作领域,对作文的写作认识基本没有,再加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一些高年级学生的误导,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写好作文是一件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事情,有的学生前几次作文成绩不理想,便萌发了因噎废食的念头,甚至听“文”生畏,久而生厌。这种模糊认识和畏难心理不破除,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教师务必要提前下手,力争尽快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切身感受到,写作文无外乎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只不过是平时口语描述和对问题看法的进一步调理,“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写作文并不比说话难,只要肯下工夫,人人都能写好作文。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选题上要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文章就在身边,确实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同时,题目范围不要限定过窄,尽可能选取弹性较大的题目,如“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等等,多给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空间。这样,就能使学生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进而为提高作文能力奠定有利的思想基础。

二、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学习上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内在驱动力,人只有对某种东西有兴趣,才能积极地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同样,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持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发自内心地乐意去写,才能够克服心理上对写作的畏难情结,才不会觉得作文是一种负担。要实现这一初衷,教师就必须认真把握并充分利用小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喜欢听到表扬、乐于接受鼓励等特点,不失时机地点燃习作的火花,对于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成功都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当然,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其中妥善做好作文批改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即使在较差的学生作文中,也要多写上几句鼓励性的批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已得到教师的肯定,以此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多写些激励性、启发性的眉批,如“前后照应得体、能灵活恰当运用学过的词语。”即使有不当之处也应委婉地写上诸如“如果层次再清楚些就更好了”“想一想,用什么词语更贴切些”等。在批改后对学生习作中的佳句、佳段多在全班学生中诵读、传阅。学生从中得到教师的赞许,明确了再接再厉的方向,写作的热情自然会越加高涨。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写好作文必须拥有丰富的素材,通晓基本的章法,而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我们常说手里有一桶才能倒出一瓶,因此学生必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量。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一个通病是感到没什么可写或不知如何去写。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对生活不注意观察和思考,很多生动素材虽然与之相伴,但却熟视无睹,未能及时捕捉;有些问题虽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由于没养成深入思考的思维定势,所以失之交臂,感触不深。二是由于对阅读分析训练深度不够,浅尝辄止。因此,作文教学第一位的就是要强化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竭力从看似一般的现象中发现深刻的哲理,培养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和入木三分的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好的范文,并且决不能停留在只学会几个字、词、句的浅层次上,而应重点分析和学习作者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之所在,还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有意识地将范文中学到的技巧在写作中加以创造性模仿和运用。

篇5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深深扎根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先生《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其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手记》里就详细地记载了自已是如何带领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落实“生活即语文”这样的教育思想的,事实证明他是成功的。

有感于这样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上,笔者常常有意地向学生贯穿生活即语文的思想,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扎根于社会,扎根于生活。

(一)夏收秋种、寒假暑假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帮助家长分担农活或家务等,家中没有农活的学生可以参加到互助小组或去体验打工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多一些生活积累,真正学会劳动,体验生活,磨炼意志。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生活体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感悟语文中的“生活”。

(二)组织并倡导学生看《百家讲坛》《大家》《品读》《今日说法》等优秀电视节目,通过这一扇扇窗口了解历史,了解异域风情,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多一些知识积累。让学生开阔视野,写记录,写感想,了解更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如果学习时间不允许,可整理出精华内容印发给学生,学生看后交流,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三)订阅《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散文》《杂文选刊》等各类报纸杂志.每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挑选话题展开评论,老师批阅后张贴,学生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上自己的见解。

(四)以校报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参与评论,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每周日,由一个学习小组留心观察日常生活,共同拟定出一个评论话题,如:“中学生应比什么”、“时尚我看”、“老人跌倒没人搀扶的背后”等等。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并写出500字左右的短文,最后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刊登在校报《校园争鸣》专栏上。

(五)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曾读过《美国人的口才从哪里来》一文,答案是社会环境使然,令人感受颇深。因此,以校园广播站为平台,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舞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机会。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积极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诗歌散文教学中,进行班级朗诵比赛;戏剧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表演;作文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角,就各种话题展开充分讨论;每一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辩论赛;积极参与市县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六)鼓励学生看电视时,随时记下典故、历史故事、好的广告词、哲理性强的台词等等,让学生积累较多的相关知识。

(七)建立“班级博客论坛”,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感悟、困惑,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带领学生关注有深度的微博网评,感受社会民生。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样有意地引导学生去读社会这本大书,积极投身于社会这个大课堂,使他们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不舍弃生活这活水源,语文才不会失去自我,语文素养才能慢慢养成。

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和文化文明结合起来。

中国原本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屈原的《离骚》到郭沫若的《女神》,从鲁迅的《无题》到的《沁园春·雪》,诗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魂灵。中国是文化与文明的国度,中国的教育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传统的教育就是文化与文明的教育,可经历了现代教育进行的学科细化后,语文学科的性质却发生了很大的扭曲。学生现有的读书量远远不够,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的价值,引导学生读好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导他们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这应该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读书习惯。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下两个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

(一)开展古典诗词朗诵赏析活动

选择《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诗刊》以及一些诗人的诗集及其他名家散文等,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每周背会一首诗、鉴赏一首诗,每月开展一次朗诵赏析活动。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在老师看来成绩不好的学生,却表现出了很好的朗诵才能,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诗词的底蕴也加强了,语文的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二)开展“走进文学,与大师对话”活动

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每次讲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林黛玉、卡西莫多、简·爱、冉阿让……随着这样的讲述,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构建班级“图书角”,学生可以借阅,从而更广泛地赏读经典名著,这样的书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写800字以上的评论,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喜好中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语言积累,认识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了智慧。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可以使学生自己发展,自己求得长进,自己的素养得到提高。具体实施如下:

(一)时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阅读是在课下,但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是要在课堂上的,所以要注重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向学生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使学生能掌握其中几种阅读方法。

(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摘录法、圈画法、剪贴法、制卡法、笔记法等。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求语文老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家讲究吐纳,语文教学也当如此。师者,要先学习,为师者,宜先纳,纳百川、纳古今、纳中外,做一个锦绣样脏腑;再吐化,化清风、化明月、化急湍,化一个瑶池般仙境。一纳一吐,含尽无限灯下光阴,书海翻检,删芜去繁,万千心血,方能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博个会意一笑,心有灵犀,这样中华文明的血脉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