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圆的面积教案。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二、教学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2、教具学具:课件、生活中呈圆形的物品、直尺、三角板、棉线、剪刀、圆形纸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多媒体出示:学校草坪中间的"喷水喉"洒了一圈水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提问,抓住有关周长和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2、"圆面积"的含义: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猜想: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让学生比较,猜想圆面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2)出示边长和大圆直径相同的正方形,和大圆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重叠后,大圆刚好能够放进正方形里面)这说明了什么?(边长=2r)
引导学生将大正方形分割成四个小正方形,观察比较(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r2,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4 r2,圆的面积比4 r2小,可能比3 r2大。)
2、验证:
(1)引导转化:
师:猜想只能是大致的估计,圆的面积公式需要同学们动手推导出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它们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分别怎么推导出来的?(略)
以上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剪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进行推导。那么圆是否也可以把它剪拼转化成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推导面积公式呢?你能猜一猜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动手操作:
①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后,拼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②展示交流并介绍:你是怎样拼接的?拼出来的图形近似于什么?为什么只能说是"近似"?能不能把拼出的图形的边变直一点?
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以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为例,平均分成32份、64份)想象一下,平均分成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
③小结: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教案《圆的面积教案》。
(3)动手推导:
①引导:当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圆和它有什么联系呢?(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如何根据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所要研究的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讨论交流: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宽是圆的半径。教师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πr×r=πr2 S=πr2
②自主探究:
A、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周长的一半,高是半径
B、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是圆周长的1/4,高是4r C、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梯形
梯形的上底是圆周长的3/16,下底是圆周长的5/16,高是2r
质疑:为什么不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吗?(用假设法,如果圆能拼成近似的正方形,那么它的其中一条边是圆周长的一半,另一条是圆的半径。而无论哪个圆,它的半径都不可能与圆周长的一半相等。)
你还能用其他更简洁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吗?
D、用圆的1/4拼成一个近似的小平行四边形
E、圆的1/16就是一个近似的小三角形
③归纳评价:通过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或先算出其中的一小份再求出总的面积的方法,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
你认为哪种推导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理解r2的含义并口答:62、72、102、0.52
(4)情景延续:
①如果"喷水喉"的最远射程是5米,你可以自己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学生求周长和面积)
②由于改进技术,"喷水喉"的最远射程是原来的2倍,那么它的喷洒面积也是原来的2倍。对吗?
3、小结: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祝贺大家取得成功!那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半径)是否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
半径为3分米;直径为10米。
2、拿出自己带来的圆形物品,动手测量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介绍你测量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测量?计算圆面积的依据是什么?
3、一张圆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面漆上油漆。请问,油漆师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4、王大伯想用31.4米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好还是圆形好呢?你能当回小参谋吗?
5、城市广场中央有一个具也没有,所以无法测量。他一边延喷泉外圈慢慢走着,一边想,走完一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算出了喷泉池的面积。你知道小琪用了什么方法吗?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篇2
一、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些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加深认识。
例“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师先出示一个三角形问:“把自己所知道的三角形知识说给大家听听。”接着,老师继续问:“你还想知道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学生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老师顺势说:“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发明家,请大家利用学具盒中的图形,分小组进行自学课本、操作、研究和探讨,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于是,学生有的自学课本,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小组讨论,他们摆弄着、议论着,还不时发出一阵阵争论声和欢笑声。十多分钟后,学生举手交流。
生1:我用数方格的方法,发现三种三角形的底都是6cm,高是3cm,面积都是9cm2,面积9cm2正好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底乘高除以2就是三角形面积。
生2:他说得不正确,我数的时候发现,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得出的结论同他说得一样,而钝角三角形就不对了,不信我数给你看,满格的有4格,不满一格的有11个,这样三角形面积就是9.5cm2了,所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不能说明求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底乘高除以2来计算,最起码钝角三角形就不能用。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仔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么数方格不全面,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找了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所以三角形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
……
铃声响了,虽然没来得及完成所有的作业,但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这样一个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教学手段,而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猜想
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课堂上就不会打盹睡觉了。”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猜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展示他们各自的才华。
例:教苏教版第十册练习十九的思考题:正方形的面积为8cm2,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教学设计时,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计算周长是31.4cm的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并比较面积大小;
(2)猜想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谁的面积大?
(3)能否用数学方法验证上述猜想?
约五分钟后,学生们开始交流了,为了使学生解题富有层次性,我就按设计好的几个环节,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个让学生进行交流,得出的结论也是我预见的。就在这时,一位学生满脸疑惑地问道:“如果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正五方形、六边形……它们的面积会比正方形大吗?”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大家都好奇地竖起了耳朵,我就顺势推波助澜:“多有价值的问题呀!谁有办法帮他弄清楚?”
几分钟后,一个学生突然惊喜地叫道:“老师我知道了。”他激动地说:“我用这样的图来说明。正五边形由5个这样的三角形组成,设三角形底是a,高为h。正五边形面积S=―ah,由此类推,正n多边形的面积为S=―ah。可以想象,当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时,此时正多边形的周长近似于圆 ,所以正多边形的面积就逐渐增大。因此,周长为n 的正多边形的面积,总是边数多的正多边形比边数少的正多边形的面积大。”
这个想法连我都始料未及,这一发现告诉我们,可以从另一个途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我被学生的精辟分析、深层思考、严密概括惊呆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钻研教材;拓展教材;调整教材;有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53-02
在检查老师的教案时发现一些老师不知道怎样备课、怎样去写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写教学过程的时候,把教学设计写成了教学实录,预设时太理想化,一厢情愿的内容较多,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给课堂生成的预留空间较小,不能很好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备课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深入地研究教材与学情,深挖和拓展教材所蕴涵的数学信息,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实现优化组合,以致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钻研教材
提起深入钻研教材有些人认为,这个还用你说,谁不知道。其实事情往往是这样,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也常常会忽视,熟视无睹用在当前备课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有些人备课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怎样才能做到二者兼顾呢?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优化教法。如,北师大版小学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实现逐步渗透,对教材进行层次性设置,每学年的每一册教材分设四大块:一是数与代数,二是空间与图形,三是统计与可能性,四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而且是逐渐深入,难度逐渐加大。所以备课不能只备一节课,要通读全部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对于每一项内容、每一个学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一课时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因为它们侧重点不同,教者不能凭经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耐心细致地从小学的起始阶段读起,认真研究教材的规律;从第一课时起,用发展的眼光,用联系的思维方式,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设置,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注重前后联系以及年级、学段之间的联系。这样备课才有针对性。
二、善于拓展教材(挖掘与充实)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尤其是数学教学中的境情创设,情境图的利用。我国幅源辽阔,民族众多,很难找出一个通用于各地的情境来,所以善教者要会变通,不能教死书,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有位教师在教北师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时就没有依照教材上的情境,他在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编者的意图后,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重新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排列队形的探索,发现队形队列与数学的关系,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他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1个学生到前面来,并提问“一个同学排队怎样排?”学生都笑了。老师问为什么笑,学生说一个人排什么队,怎样站都行。老师说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来表示吗?学生有的说用1=1+0,有的说用1=1-0,有的说用1=1×1。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用1=1×1表示合适。
接着老师又增加1人、2人排队怎样排,怎样用数学算式来表示,3人、4人、5人、6人、7人呢?分别组织学生讨论,1人用1=1×1,2人用2=2×1,3人用3=3×1,4人用4=4×1、4=2×2,5人用5=5×1,6人用6=6×1、6=2×3,7人用7=7×1;边讨论,老师边把学生抽象出来的算式写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能写成几个算式的数就能站几种队形。例如,有5人就只能写成5=5×1这一种算式,所以5人只能站一种队形;4=4×1,4=2×2,能写成2个算式,所以4人就能站成两个队形。接着让学生尝试用他们发现的规律,写出从8到16人的数学算式来,并用画图的方式来验证能站几种队形。
当学生明白了队形的种类与人数能写成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后,老师又进一步深入引导,让学生找一找从1~16这16个数字中,能站成正方形的队是哪些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是4、9、16,4=2×2,9=3×3,16=4×4,因为这3个数都能写成两个相同的数相乘。
到这里,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一位非常有心的教师,他不仅把握了教材的本身内涵,又进一步丰富了教材,把队形抽象出算式来表示,用活了教材。
三、善于调整教材
篇4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贴近学情;随学而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5-01
关于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话题,今天再度提出来,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地把握课堂的去向,如何更好地贴近教学预设,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力四射。
【案例一】师:这里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把它们拼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大三角形。
师:对于拼成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是由2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能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中能得到这个结论吗?
生2:可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大家都很聪明,现在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案例二】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你还想计算谁的面积呢?
生:梯形,圆形,三角形……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先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样研究呢?
生1: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三角形的高,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2:我们是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思考】
1.预设应贴近学情
教学预设是什么?是剧本,是脚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从上述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两份“剧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推进“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态势也大相径庭。
案例一中,教师给定学具,让学生在既定的框架中操作,这样的实践只能算是经过,而不是经历,更谈不上学生感知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学生很难获得深刻的感悟。案例二则给予学生很多的机会,学生既可以在剪纸中,也可在折纸中、拼图中获得知识。不一样的实践,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感知必定丰富。
从学情入手,从引导学生反思处着力,教学A设就会为有效学习助力,成为快乐学习的基本保障。
2.预设应关注探究
精心设计是教好数学的基本保证,精简设计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学预设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读一个个数学现象中发现知识的真谛。
在案例二中,教师的放手体现了教学的智慧,教学预设不再是教学的紧箍咒,它加速了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学生探索热情的再现。这种灵活多变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掌控,让数学教学流淌着智慧的灵光,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案例一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了,在活动中也有发现了,但教师提供的实践素材是固定的,是单一的,这样一来,学生的选择是有限的,思维的空间也是狭窄的,学生被动执行操作指令的痕迹是明显的。这样的学习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生成应充满灵气
学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因此,教学应在预设的架构上进行适度、适宜、灵活的删减,使之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贴近教学走向,让课堂充满和谐与灵动。
如案例二的后续还出现了这样的对话“我有一个新发现,把三角形的顶角部分剪下来后可得到梯形,再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不对!你剪下的那部分放哪了呢?”……学生有直觉思维,它是一种灵感,也是一种创新。因此,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争辩使学生的感知越加清晰,让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
学会倾听是教师的本能,如果教师只盯住教案的走向,那么学生精彩的争辩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也许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也会湮灭。把学生看成人,一个鲜活的人,不仅是教学的本质体现,更是教学机智的再现。
篇5
[关键词] 教学民主 教师角色 数学学习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教学上的三大顽症,即思想上的专制、形式上的封闭和方法上的灌输,仍如幽灵一般在一定程度上统治着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教学法行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活动中,我们更要解放思想,倡导教学民主,从根本上重构教师的角色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开放的组织者、开明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换句话说,教师要依据学生“学”和课堂组织教学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合作、交流,并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自主参与,做开放的组织者
教师做开放的组织者,就是依据学生“学”的需要,以及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保持,去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1. 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多考虑学生对学习这个内容会有哪些想法。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吸引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考虑,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为什么要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这些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一张长方形贺年卡片和长度不同的三条彩带:(1)猜一猜:如果给贺年卡片镶花边,选择哪一条比较合适?(2)想一想:要准确选择、确定彩带的长度,就要探索哪些数学问题?收集哪些数据?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热情洋溢,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2. 从互动生成的角度优化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创新的。教师作为开放的组织者,不能满足于一步不落地执行教案,应确立课堂中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教案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从互动生成的角度来优化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适合于学生的学,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出示1/2与1/4比较大小。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通过折一折来进行比较。汇报时,学生有不少争议,认为只通过折正方形比较还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教师当机立断,依据学生思路,改变原教学设计,让学生尽兴探索、汇报,结果出乎意料地出现了许多比较方法:(1)通过画2个相等的圆,涂出1/2和1/4进行比较;(2)通过画线段图表示1/2和1/4进行比较;(3)通过举例说明:1个月饼,2个平均分与4个人平均分,按每人得到的多少进行比较。学生在交流、争辩中,形成共识,完善了对分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启迪点拨,做开明的引导者
教师做开明的引导者,就是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使引导成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去辨明方向,使引导成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缩时,不是牵着走,而是鼓励前进。
1. 启发学生自己感悟
由于受知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看问题总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同样,学习数学时,学生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为此,教师作为开明的引导者,要想方设法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直接去纠正错误,告诉学生结果。
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当发现213,606,7839等能被3整除时,一位学生兴奋地说:“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不等学生思考,教师举了一个反例:“难道713能被3整除吗?”虽然,学生的偏面认识被一下子纠正了,但是,提出结论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整节课再也没有发过言。其他学生也没有经历自己感悟的过程,显然教师操之过急。另一位教师这样引导的:“这位同学做出了大胆的猜测,真了不起!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请想办法加以验证。”教师巧妙地把“绣球”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通过举例,进行合作、交流,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进程中,感悟、体验,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是,有时学生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当几次努力没有得到正确结果时,探索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畏缩不前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开明的引导,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前进,激发学习的信心。
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设计了如下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个圆的一部分被正方形遮挡了(如上图),已知正方形面积为3平方米,求整个圆的面积。” 学生受求圆面积要知道圆半径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百思不得其解,有的干脆想放弃。这时,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引导: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并设计了如下的阶梯:(1)猜一猜,整个圆的面积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那么大?(2)这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面积计算有什么内在联系?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倡导民主,做平等的合作者
教师做平等的合作者,就是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教师与学生分享理解,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 平等参与合作
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出现,参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活动,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指导、激励和帮助,而不是什么都是教师做主,教师说了算。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课时,课前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纸盒,在每个盒里放有4个乒乓球,球的颜色有黄和白两种,但不同的盒子里各种颜色球的个数不等,连教师也不知道每个盒子里放的是什么球。上课时,让学生各自从盒子里摸出球来,并将每人每次摸到球的颜色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一小组人数不够,就主动参与这个小组的活动。在这里,教师完全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由于教师的平等合作,学生认为得到的“可能性”不是教师事先安排的,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切的理解。
2. 敢于承认自己的未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媒体的多样、发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丰富的知识,某些知识可能比教师知道得早,知道得多。而事实上,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比学生知道得多。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一旦教师被学生问倒,或者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平等的合作者,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而决不掩饰,要公开向学生表示“我也不知道,咱们课后一起去研究好吗?”这样一来,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不是先知先觉的,他们和教师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愿意积极地和教师一起探索,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篇6
【关键词】负迁移 概念教学 深刻
数学是一门知识延续性很强的学科,原有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既有正迁移,也有负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是促进正迁移的形成,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其实,教师若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负迁移”所产生的错误资源,有时反而能让概念教学更深刻。
一、更新理念,直面学生的负迁移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时代教学的要求,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正迁移,更要直面“负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对负迁移若能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学生受生活经验的负迁移,一般认为高都是从上往下垂直于水平底线。针对这一负迁移,我通过旋转三角形,让学生感知高不仅使他们有从上往下垂直于水平底线的,而且还有其他各种方向的。接着用几何画板拉动三角形,演示从“内高”到“外高”的过程(如图1),从而丰富了学生对高的认知表象,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
二、了解学情,收集负迁移素材
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是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了解学情,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负迁移”。因此,教师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收集负迁移素材,以准确把脉学情。
1.通过前测收集。
在设计教案前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生长点,明确学生“现在已走到哪里”――即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而前测是准确地解读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负迁移”因素,避免教师“想当然”,使教学更加凸显“以学定教”。
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通过前测发现学生真正的学情是:很多学生都将数学意义上圆的定义与生活中的圆形相混淆。在前测中我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圆形和指出心目中的圆指的是什么。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是钟面、硬币等圆形实物,而这些实物学生感知到的更多的是圆面。因此受生活认知的负迁移,79.8%的学生指出的是圆面积。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负迁移,触及圆的概念本质――在平面内,到顶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收集错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知识比从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作为教师,我们要宽容错误,收集错例,真正了解学生的负迁移,将此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加以运用,使概念教学更科学有效。
例如:下图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想一想,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较多的学生都认为A的周长长。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周长概念掌握得不理想,没有从边的长短去分析,而是从面的大小去分析;二是面积对周长产生了负迁移。对此,我从学生的上述错误入手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周长的概念及精准地认知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三、加强策略指导,让概念教学更深刻
1.对比分析,凸显概念本质。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与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性有关,这是造成负迁移的外在原因。在教学中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更能加深学生的思维体验。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中,已有的长度和面积知识对学生建立体积概念产生了负迁移,很多学生局限于关注某个长度或某个面的大小,较难关注到体积是“立体的、整体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空的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来初步感知空间的存在,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谁占了谁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理解体积概念中的“所占空间”“空间大小”等抽象词。接着,我创设了“比一比A、B两个长方体(体积不同)哪个体积大”的环节。这时学生会受已有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出现很多错误,如有比较棱长的、比较一个面的面积的等错误。这时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堂中生成的错误,创设了猜一猜A、B两个长方体哪个体积大的环节。(1)先出示一条长:A:20分米,B:12分米,哪个体积大?(2)接着出示宽都是10分米,猜哪个体积大?(3)最后出示高:A:1分米,B:20分米。通过长度、面积、体积三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凸显了体积概念的本质,同时渗透了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厘清形式与实质,触摸概念本质。
学生在学习某一个数学知识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对一些问题已形成了某些自己的观念。但学生存在的这些观点往往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的甚至和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相矛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感性经验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并积极引导学生严格区分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异同,实现从生活经验向数学概念的转化。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受生活中常见的堤坝、梯子、手提包等实物直观图的负迁移,他们常常认为梯形就是类似于 ,而没有真正从梯形的本质概念上去认识梯形。因此,我采用了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办法,通过旋转梯形(如图2)、拉动梯形(如图3)等来让学生观察感知:不管梯形位置、形状大小如何变动,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所以还是梯形。以上教学中,学生生活经验的负迁移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再借助于变式和类比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3.着眼整体,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但是,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因此,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由此会产生一些负迁移。
例如,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小学是分阶段的,先认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分成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来认识,学生较难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包含关系理解到位。这是分阶段教学中没有系统思考而产生的负迁移。因此,在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时,我用动态演示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我根据“只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出示两组平行线,问:“当一组平行线旋转和另一组平行线交叉,中间形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然后我演示图4,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这个过程中,中间形成的始终是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哪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特殊在哪里?
篇7
形式主义型:很多教学课件都只不过是将书本内容搬到电脑屏幕上,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课本搬家”或者“电子教案”。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身子都不离电脑,原来的讲解变成了计算机的播放。这虽然增强了演示的效果,也节省了教师的体力,但是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远了,更没有借助信息技术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这种浅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很难体现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喧宾夺主型:有些教师盲目地关注技术,使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只是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或对某个动画,某段音乐感兴趣。如某老师上《认识乘法》。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显示: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草地上零星地分散着几棵大树,还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老师让学生回答在图上看到了哪些信息?学生们有的说看到小河,有的说看到小桥,也有的说看到四棵大树,就是没有人说看到躲在小树下吃草的小白兔。这样的兴趣是偏离方向的、短暂的、不稳定的,这种教学目标出现偏移的技术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弃之不用型:基于对滥用信息技术的反感,也有不少老师用好信息技术确实有困难,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很难觅到精彩的PPT教程。好多老师倒退到了一段粉笔、一块小黑板、一本书的年代,多媒体几乎弃之不用。如某老师上《统计》公开课,老师先与同学们一起在小黑板上完成了两个独立的跳绳和踢键子的统计表,然后又在第三块小黑板上填写复式统计表,完了,又与同学们在第四块小黑板上制作了二个独立的统计图,最后,还要在第五块小黑板上合成一个复式的统计图。要当堂做如此多的表和图都不用课件,其效率可想而知。如果能用多媒体来上课,估计课堂时间会节约很多,而且可以增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时间,而不会光看不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得很快,为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的保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创设了物质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性的探索工具,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并依据知识特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起到辅助、增效的作用,达到两者深度整合的目的。
一、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感悟生活数学。
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数学知识,往往无法在课堂上直接体验,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创设各种情景,可以使学习变得更为形象、简便和高效,学生的学习有如身临其境般真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有老师在教学《利息》时,采用呈现现场的方式进行体验。把到银行存款、取款的过程拍摄了下来:从选择储蓄的种类到填写存单,再到根据存款到期取款时各种利率、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各个环节都一一呈现。再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这些实践模拟过程,不仅使相关知识得以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利用课件制作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突破重点难点。
当数学概念抽象而学生难于把握时,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较难表现或难表达清晰,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进行演示,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态为动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文字处理内容真实可感,缩短学生理解上的距离,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圆的认识》这一课,老师通过借助电脑来演示介绍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随着割的边数越来越多,正多边形越来越圆,它的周长也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再如《圆柱的体积》,有的老师设计了课件,利用动画模拟功能,把圆柱体进行八、十六等份的切割,自动拼成长方体,通过切割前后面积和高是否发生变化的直观比较,最终推导出圆柱体的计算公式。
三、利用网络资源寻求帮助合作,拓宽学习方式。
碰到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拓展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当学生需要协作解决问题或寻求协作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协作学习,来共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学习隐含于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如有老师组织的《年月日》学习,收集了大量的和大小月、平年、闰年有关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制作成了小型年月日资源网站。在网站中设计了讨论、共享白板、聊天室、记事本等多种交互方式来支持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同时根据学习主题的知识体系,设计了内容简介和学习要求,并提供了与年月日相关的资源网站的链接,让学生在计算机课堂里自主地通过网络平台查问资料,寻求帮助,协作学习。再如可以建立师生QQ群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老师无处不在的强大功能。
四、利用电脑智能优化练习,训练思维深度。
篇8
首先,要打破“线形序列”,给教学设计注入悬念和张力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预先设计得非常周密,形成一种线形序列,然后在课堂上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完了所有预定的步骤,这节课就算圆满完成任务。看似有条不紊,其实一切都在教师掌握之中,不允许偏离教师这个“轴心”,不允许有任何发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重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如果我按原来设计的教案教学,而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结果,没意思了。于是我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规律。这样的教学就具有张力。
其次,要构筑对话平台,让情趣和智慧在课堂上闪光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教材,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对话的情景,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
如在教《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后,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往上扩充是9×0=0,往下扩充是9×10=90,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在夸奖这位同学聪明时,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下一个算式的积多9 ,那么9×0=0有没有算上一个算式,积0又比谁多9呢?”“0比谁多9”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学过……”没等我说完,见多识广的学生丙说:“我知道,是负数,是‘-9’”。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见解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
再次、发掘“矛盾”价值,让课堂冲突成为新的生长点
在课堂上,教师预设的设计不可能在教学中一帆风顺的进行,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对于矛盾,我认为教师不但要珍视矛盾,顺应学生的学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暴露的教学矛盾视作最可宝贵的教学机遇,在“山穷水尽”处共同探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而且要善于在教学中制造矛盾,允许课堂“险象环生”,允许学生“百家争鸣”,要善于把学生中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目的冲突,力求在探讨、考虑、权衡的过程中,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篇9
关键词:预设;生成;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7-1
一、精心预设,理智生成
1.预设目标有弹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差异,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除了让学生认识“年月日”、掌握大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等目标外,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天文常识,让学生深层次地学好有关知识,而在这堂课中生成出来的好多问题,都能从有关的天文知识中获取答案。
2.设计问题要合理。
教师设计问题时当考虑最后是否能达到学生发展的可能。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时,在学生知道运用“列表法”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表格线的省略,表达各种数量与问题,为节约时间,同样也能解决问题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偷懒一点,这里的表格不画,行吗?”这时,学生回答:“不行!”因为在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偷懒”是不正确的行为。教师本意是为课堂增添一些亮色与幽默,但事与愿违,这就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而造成的。不妨改为“我们如果省略表格线,行吗?”学生通过思考,肯定认为“行”。不同的预设,可导致不同的生成,由次可见,课前精心合理的安排预设,很有必要,将影响一节课的顺利进行。
3.课前设计要精心。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动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生成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在这些问题中笔者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二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学中有效地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顺水推舟。在不断的生成中,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师生的共同探究与交流中碰撞,从而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了本课量角的难点,而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教师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通过辩论比赛,使学生明确足球比赛中的2∶0不是比。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超越预设,强化生成
篇10
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
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
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口算乘法。
1课时
2、乘法估算1课时
3、口算与估算1课时
4、笔算乘法(不进位)1课时
5、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1课时
6、笔算乘法(进位)1课时
7、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1课时
8、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们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热爱劳动,拾金不昧。就上期期末检测,班平数学成绩优秀,如唐戬、何小雨、刘佳等,十名同学语数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数同学年龄偏小,反映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和怎么去学课堂纪律较差,想说就说,甚至个别同学上课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业,如张艳琼等连乘法口诀都不熟,相当大部份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正确管教,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教改动态,择其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指教学生,力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在编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
4、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5、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6、提示学习活动的线索和学习方式。
7、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9、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填写统计表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经历初步认识小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计算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4、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在各类口算、笔算、估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能运用本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评价。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3、经历探索数学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5、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环境保护的有机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
4、教学内容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5、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明显、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6、经常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现实情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7、教师应以身作则,坚持做好六认真工作,充分运用好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灵活运用优良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哪些不明确学习目的,应多花精力和时间,耐心指教,使他们不断转化。
8、努力做好与家长联系工作,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了解和解决本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教导学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争当优秀学生。
10、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11、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12、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13、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
五、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6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轴对称…………………………………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