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安全与健康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安全与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篇2
中小学生安全责任管理我国将每年的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而近几年,中小学生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交通安全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频频付诸报端,对这些孩子的家人带来了深重的伤害,一次次刺痛着人们的神经。当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已达9000多万,由于中小学生伤亡带来的失独痛苦,已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是我国教育界永远要重视的课题。
一、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常见的问题
由于中小学生思维和身体都在发育期,做事还把控不住自己,往往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意外受伤。分析中小学生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校园及周边环境问题
创建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是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的屏障,因此确保学生安全主要在学校以及周边的环境,而现在的学校大多只注重育人环境,而不注重硬件设施以及安全宣传,在校园内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学校门前汽车任意停放,上下学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密密麻麻,占据便道,交通情况堪忧。校门口离街很近,下班上班人流密度大,每当学生进出校园都直接受到了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威胁。学校周围一些网吧等社会娱乐场所,来往人员复杂,对学生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
2.食品安全
近年来中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仅豆奶中毒事件就已发生多起。2001年至2004年,仅辽宁一省就先后有50万名学生饮用的豆奶中毒被报道,此外,四川、吉林等省市也发生了中小学生大面积的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很大原因是因为进货渠道的把控不严,还有由于食堂管理不严,食品、厨房卫生不合格,学校食品卫生制度不完善,造成了集体中毒。还有就是“小饭桌”生意的随意性,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
3.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最近成为了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热议方面,最近校车的超载,火灾事故频发,中小学生在回家上学的路上出现交通事故的现象常常出现。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对驾驶员的培训质量不高,交通事故有大幅上升的势头。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阶段,自控能力差,加上身材体积较小,交通规则的遵守问题上容易忽视,容易出现交通意外。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伤亡事件已经上升到很严峻的态势高度,尤其是在大城市,交通情况复杂,人员流动频繁,形成了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中学生阶段以骑自行车居多,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的忽视,也是中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隐因。
4.火灾事故
随着中小学校的越来越多,教学楼的种类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在室内学习,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教学楼的防火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学校校舍越盖越高,消防器械覆盖不到位,学生多教师少,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较低,发生紧急情况,学生疏散能力不强,对灭火的反应不能及时到位,火灾很容易造成群体伤亡。中小学生课余所上的“第二课堂”等培训班,几乎全部是出租房屋,安全责任不明,教室环境陈旧,逃生通道安排不合理,也是火灾发生的重点环节。
二、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及管理办法研究
发生上述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自身对安全管理的疏忽,在学校一般都设有安全科,安全管理人员是否专业,是否专职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安全管理,安全员的职责不但要保证学校环境的安全,还要在学生活动与上课时经常检查学生的活动安全。二是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够。中小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强调学生必须遵守纪律。三是学校的逃生演练与实例教育不够,学校缺乏统一的大规模安全演练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也比较欠缺。四是安全问题以防为主,对于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不够,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
具体的管理办法与防范措施有: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安全知识培训。学校安全科要每周都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安全培训,定期检查教师对于紧急情况的实际演练能力。二是加强校舍安全建设。在校园每一处的设施建设中都必须从进料开始抓起,严防腐败,严禁偷工减料,在设施的引进上,也要考虑到是否存在着安全隐患。三是加强安全设施的配置,学校要专门开辟逃生通道,楼内要标识逃生标示,消防设施要在教师控制范围内,能够起到覆盖全教学区的作用。四是加强校车安全检查,确保校车不超载,无风险。在学生上学的学校附近的路口要安排老师专门负责组织过马路,在下学的路上要组织排队过马路,排队出校门,在保证有家长接的情况下,才让孩子出校门,我们与区域的公安交警联系,专门在上学放学的时候与执勤交警一起,抓好学生的交通安全。五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首先,让学生养成一个遵守纪律听指挥的习惯。其次,要加强逃生演练与集体行动,团结友爱的观念。第三,让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加强身体素质与动手能力的锻炼,从身体健康的角度,直接提高学生身体安全应变力。第四,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对事故、意外有个心里预知,在事故可能发生前,就让学生自觉远离危险行为,事故发生时,有下意识地躲避能力,在受到惊吓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第五,对家长也要进行安全意识提醒。让家长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上多教育学生,多注意自身言行,以配合学校更好搞好安全管理。
三、结语
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管理,社会各界都有责任,社会各界要搞好教育宣传,在道路、公共场所,旅游景区,等等。都要特别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做出明确提示,悬挂明显的学生安全知识宣传挂图和横幅标语。公安消防部门要派专人到学校做宣传,作指导,青少年联合会、红十字协会等部门要定期去学校做生理与心理健康讲座。整个社会都在实际行动上关怀孩子成长,学生才能有一个真正安全的大环境,才能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且安全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黄颖.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应对分析与研究[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0,(03).
[2]杨飞云.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天中学刊,2011,(01).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后勤管理;学校育人
一、发挥服务育人作用
一般来说,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外,周围的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的心理发育。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工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能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受到教育及影响,通过制定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够对后勤工作进行约束和量化,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氛围,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在生活及学习中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在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应该细节化,小到一颗螺丝或者温馨提示都应该认真对待。若没有及时地对细节化的问题进行处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影响中小学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工作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主要地位,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关系,从而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中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使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中小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二、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在中小学的育人环境中不仅包括学生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学校的人文环境。因此对于中小学来说不仅要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的美化,也需要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中小学需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及美化来影响、感染以及教育中小学生。比如在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教室桌椅以及黑板的舒适性,注重教室环境采光以及通风的合理性,并且要不断地完善体育卫生设备,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等。优化中小学学校的校园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减少中小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也能进一步培养并陶冶中小学生的高尚情操。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而这个喜爱之情能够引申到对集体和国家的喜爱,进而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校园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文化,其中包括学术风气、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后勤管理工作等方面。人文环境主要通过后勤管理人员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素质体现出来,其中包括后勤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工作作风以及服务态度,这些外在或内在的素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的行为,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发挥管理育人作用
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对于习惯的培养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不同的习惯便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其丢掉平庸,良好的习惯能贯穿一个人生活的始终。由于中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但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应该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习惯。还可以采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生进行日常卫生清扫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一个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合理的膳食习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中小学校的食堂可以通过合理搭配主副食来提高学生的营养均衡,在确保学生成长每日所需营养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进行良好的饮食及健康习惯。采用安全演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注意安全的理念,从而培养中小学生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以及社会公德。
四、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工作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健康及成长进步造成直接影响,这就要求中小学后勤工作人员不断地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1.提高后勤人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后勤工作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后勤工作人员来说,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看待,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2.提高后勤人员专业素质及技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后,对后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充分地发挥后勤育人的作用。3.以学生发展为主。中小学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后勤形象,及时地解决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五、总结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传统观念看来主要是为教学及师生生活服务,没有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其育人工作。但后勤工作的主要内容除了维护学生健康、安全以及进行保育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以及情绪等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良好的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能充分地体现学校育人作用。
作者:刘武顺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学校
参考文献:
[1]滕家治.浅议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旬,2015,09(6):216-216,217.
篇4
【关键词】体质;体育锻炼;健康状况
近十几年的调查统计都表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这已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引起各级各组织部门的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小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运动有了些许保证。但是学生回家以后,他们学习的负担依旧很重,不少父母给孩子请了家教,让孩子学习绘画、学乐器,把孩子娱乐放松的时间挤占了。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我国将近75%的孩子父母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有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是写作业,父母不允许他们出去玩。
作为父母,他们一直认为孩子没有生病,体质健康状况就没有问题。其实不少孩子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父母却对此不予关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该意识到,中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降低很有可能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康,甚至诱发孩子心理的“亚健康”。如果中小学生在学生时期只是成绩优异者,而忽视了对其身心健康的培育,那么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他们会没有足够好的身体去应对压力,更不易胜出。中小学生不愿出门运动时,作为父母应充分发挥启蒙老师的作用积极引导孩子去参与到运动之中。
1.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增强体质的途径
1.1 中小学生体质状况
在2009年全国学生营养日举办期间,设立了一个主题,即食品安全营养,孩子健康成长——远离肥胖与慢性病。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的一个关于我国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的报告,报告显示,高达64%的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我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仅为33.9%,6到12岁的小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5%,13到17岁的中学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也只有8%。
2002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1985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十几年持续下降。中小学生的心肺功能降低、身体机能水平降低、近视率更是逐年上升,中小学生中体重超重的人数明显增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相对常见,但现在在一些中小学生身上也屡见不鲜,他们的患病年龄已经提前了10到20年,这是相当可怕的结果。
1.2 增强体质的途径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增强体质的方法有两种:营养,还有运动。这说起来是很简单,但具体实施的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特别是让二者达到平衡状态就更不容易了。现在中小学生就面临此类问题,营养和运动严重失衡。一说到体质差,父母的想法就是增加营养,认为吃的好、吃得多,就能提高孩子的体质。当然结果并非如此,营养充足了,而孩子体质没有提升上去。形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就是营养过剩而运动不足。营养需要补,但是前提是与运动平衡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父母是中小学生参与运动的启蒙老师
2.1 幼儿时期父母使孩子学会了最基本的运动方式
在孩子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运动给予最亲密的指导和关注,使他们学会了坐、爬、立、站、跑。这是中心小学生参与运动的最为基本的运动方式。那时,父母期望孩子多爬、多跑,以此增强抵抗力。当孩子成了小学生、中学生,父母的愿望有了倾斜,他们把上个好学校最重要的目标,而更多的忽视了中小学生体质状况。
如果中小学生能从小坚持各种样式的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质状况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差了。国外设有诸多进行心理矫正的机构,然而他们对心理有障碍的孩子的处理方法你可能想不到,方法很简单,由父母亲自带着孩子一起在足球场上疯跑。好多原本心理压抑、抑郁的孩子,在足球场上跑跑跳跳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本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
2.2 中小学生参与运动不仅是老师的事情,父母是孩子参与运动的第一任体育老师
很多父母认为,中小学生参与运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其实,中小学学校里面虽有课间操和体育课,但受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活动时间和运动负荷都不能完全达到要求。所以中小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
父母是孩子参与运动的第一任体育老师。在低年级阶段,孩子的天性好动,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父母会经常运用游戏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玩耍。其实,一些看似很简单的游戏,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些运动的基础,父母可以给予一些规则性和指标性的要求。例如,在玩耍或娱乐中增加一些竞技性的运动,做一些提高他们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活动。比如,每天坚持上下台阶,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做好记录,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3 父母跟孩子进行交流的方式之一—运动
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父母,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目前生活,孩子做完作业之后,父母可以带他出去做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父母跟孩子进行慢慢地交流,告诉他这两种生活有何不同。相对于直白的直接的交流来说,后者的教育方式更加比较活泼、自然,而且孩子也能够很自然的了解并接受。
篇5
关键词 一般心理安全感 校园心理安全感 家庭心理安全感 社会心理安全感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心理安全感(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个体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个体对环境的危险性以及个体能否应付危险性的主观评价反应。心理安全感产生于个体的安全需要,安全动机系统(security motivationsystem)是人们处理潜在危险的重要心理机制,它对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和个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安全感的启动可以促进个体表现出真诚、诚实、利他等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个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心理安全感低的儿童倾向于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不安全感的增加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制度和文件,强调要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总体状况却是令人担忧的。
目前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姚本先、汪海彬和王道阳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后,指出我国目前有关安全感的总体研究质量不高,表现在直接引用外国问卷、心理安全感现状调查和心理安全感对策研究偏少、适合中国人和特殊群体的安全感问卷缺乏等方面。心理安全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身心尚未成熟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中小学生。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大多数实证研究报告是以大学生和成人为研究对象的,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报告极少。笔者分析,造成这一研究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以我国中小学生为被试而编制的原创性心理安全感测量工具。有关心理安全感测量工具的研制可以追溯到马斯洛(A.H.Maslow)等人的系统研究,他们从十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特征,并编制了相应的《安全感一不安全问卷》。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多数调查研究主要是采用该问卷或修订后的问卷。近几年我国有关心理安全感的问题也逐渐得到学者的重视,也编制了一些有关心理安全感的问卷,但这些问卷主要是以大学生或神经症患者为被试编制,只有安莉娟和杨美荣以丛中和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问卷》为基础考察了该问卷在高中生中的适用性。总之,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以中小学生为被试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问卷和有关中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特点的现状调查。
所以,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编制一个以我国中小学生为被试同时能够测量一般心理安全感和特殊心理安全感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二是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进行初步调查。
2 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问卷的编制
2.1 确定问卷结构
从某中学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分别随机选择一个班级共105名学生作开放式问卷调查。经剔除不合格问卷后,有效问卷为95份,其中男生33名,女生62名。问卷收回后首先对被试回答每一题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归类,以某一具体内容回答的频次作为分析单位。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和文献分析,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问卷结构系统。第一层次系统包含一般心理安全感和特殊心理安全感。中小学生一般心理安全感是抽象程度高的心理安全感,较泛化和概括化,反映个体长期在心理安全感方面的稳定状况,主要表现在和人格特点(如情绪、焦虑等)相关的自身因素方面;中小学生特殊心理安全感是抽象程度较低的心理安全感,主要体现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些具体环境中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体验,比较容易受这些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波动。特殊心理安全感包括校园心理安全感、家庭心理安全感和社会心理安全感三个二级层次系统。校园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体验,主要包含师生关系心理安全感、同学关系心理安全感、学习心理安全感和学校治安心理安全感四个三级指标。家庭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体验,主要包含亲子关系心理安全感和家庭氛围心理安全感二个三级指标。社会心理安全感是反映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体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安心理安全感这一指标上。所以,整个问卷包含四个分问卷,分别为一般心理安全感分问卷、校园心理安全感分问卷、家庭心理安全感分问卷和社会心理安全感分问卷。
2.2 编制问卷题项
我们主要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收集表现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的题项样例。在收集原始样例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测量原则,组织心理学专业人员对这些题项逐一进行了讨论和反复推敲,最后确定92个题项作为初测问卷的题目,正向题和反向题各半。为保证题目内容清晰、用词恰当具体,易于理解,我们在某小学五、六年级中各选择了一个班级共72名学生进行易懂度、清晰度测试,听取学生对题目内容、词语等方面的意见,又逐一进行修改,以便保证问卷题目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相适应。整个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评定。
2.3 问卷的试测与分析
2.3.1 试测对象
篇6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知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641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65-02
伤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处于健康问题最少、死亡率最低的年龄段,却是伤害的高发人群。伤害使他们蒙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不幸,同时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包头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原因,以便为拟订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对包头市2001-2003年学生伤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市市区及郊区12所中小学6~18岁学生13 884名,调查2001-2003年伤害发生情况,其中小学生6 061名,中学生4 252名,高中生3 571名。
1.2 分类标准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中伤害外因分类,并根据伤害性质分为交通伤、跌倒、锐器伤、碰撞伤、硬物击伤、中毒、电击伤、爆炸伤、动物咬伤、坠落伤、武器伤、烧烫伤、自杀、其他。
1.3 纳入标准[1] 有下列3种情况之一者纳入伤害统计:(1)到医院或校医室诊治;(2)因伤休息0.5 d以上;(3)由家长或教师做紧急处理。
1.4 调查方法 采用2张问卷,一张是对伤害的认知情况调查表,另一张是伤害状况调查表。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和填表方法,在班主任教师配合下由学生逐项填写2001-2003年的伤害情况,小学生由家长填写。问卷总回收率为95%。
1.5 统计分析 剔除无效表格后,将资料全部输入Epi 6.0数据库,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情况 学生伤害总发生率为34.3%,其中男生伤害发生率为37.5%,女生为31.4%,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18,P<0.01);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8.7%,初中生为29.5%,高中生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1,P<0.01);城市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33.9%,农村学生为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4,P>0.05);汉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4.4%,少数民族学生为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9,P>0.05)。列于前5位的伤害依次为跌倒(19.7% )、碰撞伤(13.3%)、烧烫伤(7.3%)、刀或锐器伤(7.3%)、动物咬伤(6.9%)。
2.2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学生各种伤害发生情况 男生与女生除动物咬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3,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排前5位的伤害为跌倒、碰撞伤、刀或锐器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女生排前5位的伤害为跌倒、碰撞伤、电击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小学生排在前5位的伤害为跌倒、碰撞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其他,中学生前5位伤害为跌倒、碰撞伤、刀或锐器伤、动物咬伤、烧烫伤;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除烧烫伤、坠落伤、爆炸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和农村学生除交通伤、跌倒、烧烫伤、坠落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学生伤害发生率与致残率比较 见表1。
2.4 经济损失与缺课情况 因伤害住院人均花费578.16元,父母因误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均为451.49元。因伤害误课人均1.45 d。
2.5 中小学生对伤害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见表2。
2.6 中小学生伤害认知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学生年级和年龄与伤害认知的相关分析见表3。
结果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与伤害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057,-0.032,P值均<0.01)。
3 讨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2]。暨南大学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发生伤害人数约为4 250万,医疗费用为32.6亿元,人均缺课2.38 d,相当于80万学生休学1 a。包头市中小学生伤害总发生率为34.3%,低于广东省结果(50.55%)[3],接近泰安市学生伤害发生率(30.49%)[4] 。调查发现,伤害发生率与性别、年级密切相关,男女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体育运动有关;初中生的伤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可能与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好奇心强和高中生独立意识强、喜欢冒险、体育活动丰富有关。提示男生、小学生和高中生是预防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小学生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关注或保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还显示,伤害发生率列前5位的依次为跌倒、碰撞伤、烧烫伤、刀或锐器伤、动物咬伤。说明跌倒、碰撞伤是中小学生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提示应该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城市学生伤害发生原因与农村学生存在明显差别,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环境不同。农村对家犬及其他容易咬伤、撞伤人的动物管理不严,致使动物咬伤占农村学生伤害的第3位;另外,农村交通不便,道路两旁没有必要的防护设施,使交通伤在农村学生中也很容易发生。
结果还显示,学生伤害的总体致残率为1%,显著高于平度市中小学生伤害致残率(0.87%)[5],低于同济医科大学对全国11个城市中小学生调查结果(1.64%)[6]。对包头市中小学生因伤害人均住院所花费用、伤害病例住院治疗的平均费用、父母因误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调查结果表明,伤害给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伤害还存在着潜在的生产力损失(残疾和早亡等)。欧美的一些成本-效益研究中,损伤的医疗费用平均只占总费用的6%~30%,而潜在生产力损失所占的比例则要高得多[7]。对父母文化程度与伤害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发生伤害概率越低。因此提高父母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安全防护意识,对预防子女发生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声.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4(4):229-303.
[2] MAZUREK AJ.Epidomiology of pediatric injury.J Accid Emerg Med,1994,11(1):9-16.
[3] 卢关平,周春洪,吴蔼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4] 李应光,康宝华,刘灵芝.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3):137-140.
[5] 孙福生,陈玉堂,赵庆山,等.平度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调查.中国校医,1998,12(4):266-267.
[6] 解颖.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现状、急救原则和干预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7):46-48.
篇7
〔关键词〕情绪分享;中小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9-0010-03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身心的发展变化,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恰当和及时的解决,将会使中小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和人格,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情绪社会分享主要是指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自愿地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所感受到的现象和行为。教学生学会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情绪社会分享通常发生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之中,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1]。另外,情绪社会分享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时间性、传播性和限制性等特点,它受事件的情绪强度、事件的道德属性、情绪分享对象的反应等因素的影响[2]。情绪社会分享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
作用
1.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缩短人际距离,促进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
De Rivera(1986)提出“情绪是社会关系的命题”,认为情绪总是与他人有关,情绪体现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动力学关系中,是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交流,而不仅是一种内部感受状态。Mesquita(2001)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情绪作为一种关系现象,蕴含于人际关系之中,并且被知觉为反映这些关系的状态,情绪社会分享可以让其他人参与到分享者的情绪中来,并标示为对他人的尊重[2]。Strongman(2003)在总结Rime的情绪社会分享研究时指出,情绪社会分享激活了个体与社会网络或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3]。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事件,特别是消极的情绪事件,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降低情绪负荷,使情绪获得康复。人们在遭遇情绪事件的同时,渴望获得某种满足,如亲密、支持等,而如果分享对象的反应可以满足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内心的需要,则人们就越倾向于与该分享对象建立人际关系。
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家长、同伴、老师等参与到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中来,帮助中小学生迈出与家长、同伴、老师等交往的第一步;情绪社会分享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展开与家长、同伴和老师等人之间的交流,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家长、同伴、老师等的信任,逐步撤掉自己的心防,从而建立起和谐、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
2.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协调
Gable(2004)对积极情绪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分享积极事件时,若分享对象被知觉为对分享者的获益目标作出了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反应时,分享者对关系满意度的评价将提高,同时与分享对象的亲密感增加[4]。Nils(2002)以分享对象的反映特征为自变量,对情绪分享的人际关系功能进行了研究[5],结果显示,获得移情反应的被试报告感受到较多的亲密感和较少的孤独感,并且更相信这个世界。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有帮助的情绪社会分享反应可以促进人际关系。这种分享行为满足了人际依恋的需要,同时深层心理的表露促进了亲密感的形成。情绪社会分享使得中小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支持,感受到较多的亲密感和较少的孤独感,同时增加了中小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增强了中小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性联结,帮助中小学生维持和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另外,情绪社会分享满足了中小学生人际依恋的需要,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和增加对他人的亲密感,促使中小学生与家长、同伴及老师进行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使得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消除对彼此的误解和不信任,从而改善和促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
3.情绪社会分享有助于增加中小学生的人际自信
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向他人表露出自己内心深层次的信息,通过他人的情感、行为和言语反馈,通过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通过他人对自己情感和语言上的积极回应,感受到强大的社会支持,从而能够促进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增加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当中小学生遭遇到情绪事件后,如果他们的家人、朋友、同学或老师等对他们表现出耐心和爱心,对他们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表现出言语安慰和拥抱等肢体安抚行为,给予积极的建议等,中小学生就会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等的社会支持,就会增加与他人交往的信心,敢于与他人进行交往,敢于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二、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
1.情绪社会分享理论的应用方式
(1)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社会分享时,可以采取的程序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喜怒哀乐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是人本身的一部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正常的、正当的,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正确了解和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觉察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不管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并引导学生了解此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音乐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在不同情景中会产生的情绪反应,并进一步找出情绪产生的根源。
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当学生在选择情绪体验的分享对象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让自己感到安全可靠的对象,不可盲目选择。而当学生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一名有效的、可靠的分享者。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分享,如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游戏等。主题班会即班主任给定一个主题,召开班会,如全班对某位去世的任课教师举行心理上的告别仪式,在该告别仪式上,教师可以带头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也可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全班一起找出悼念该老师的方法等。情景剧即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景中的角色,使扮演者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个别谈话即教师在私下里单独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如学生考试失利,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并与他一起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等。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情绪社会分享的方法、途径和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2)教师运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两种方式
第一,团体分享。情绪的团体分享是指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自愿地向所属团体或相关团体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与所属团体或相关团体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的现象和行为。一般情况下,情绪事件的分享者是一个团体。例如,当班上的某位教师或学生不幸过世后,整个班级笼罩在悲伤中,教师对整个班级进行团体哀伤辅导,举行悼念仪式,班上学生自由表达对过世老师或同学的怀念、感激、愧疚等感情,与整个团体分享自己的悲伤情感等。又如,当班级比赛失败后,整个班级情绪低落,教师可召开班会,请班上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这次失败的感受,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等。团体分享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
第二,个体分享。情绪的个体分享是指情绪事件发生后,人们自愿地向他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情绪事件的分享者是个人,可以是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家长、同伴或老师等。例如,面临比赛,学生感到极其紧张,向好朋友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好朋友的鼓励下,调整心态,勇敢面对等。又如,亲人逝世,学生情绪低落,向父母讲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在父母的安慰下积极振作等。个体分享可以通过记日记、写信、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日记或信中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体验,写完日记或信件后,将自己的日记或信件交给自己所信任的人,与他一起分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倾诉自己的内心体验等。
2.教师在应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分享情绪时,不可避免地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一个是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因此,教师在应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时,要注意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
(1)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中小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爱心。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要耐心地聆听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情绪表达,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亦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嘲笑、讽刺情绪事件的体验者。
第二,要学会倾听,要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现出较多的注意和理解,并给予积极回应。
第三,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要给予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以互动或移情行为,如与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分享自己以前类似的情绪体验,向情绪事件的体验者适时表达出此时自己的内心感受等;另外,分享对象要向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表达出依恋或者安抚行为,如亲吻、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以使对方感到安全可靠、可依赖。
第四,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在分享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时,要提供积极的信息支持,如积极的建议和对他所体验到的情绪事件的重新评价等。
第五,作为情绪事件的分享者,学生要尊重情绪事件的体验者,要注意保护情绪事件的体验者的隐私。当情绪事件的体验者分享的情绪事件涉及其隐私时,学生不可随意向他人透露其隐私,伤害情绪事件的体验者。
(2)作为情绪事件的体验者,中小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选择情绪事件的分享对象时,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对象。中小学生一般选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如父母、好朋友、兄弟姐妹等)进行情绪分享。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情绪内容的领域的特殊性,选择特定职业的分享对象,如学校的老师、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等。
其次,要学会倾诉。当体验到情绪事件后,中小学生要学会适时适当、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小结及展望
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中小学生社会关系的展开,对中小学生缩短人际距离,对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协调,对增加中小学生的人际自信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运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谈话、游戏等各种方式,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来指导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尽管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颇为广泛,但具体的应用方式还极为有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及实践中,应进一步拓展情绪社会分享理论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教师应用情绪社会分享理论指导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俊才,卢家楣.情绪社会分享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6-821.
[2]Mesquita B,Emotions i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contex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1):68-74.
[3]Strongman K T.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From everyday life to theory[M]. The Atrium,Southern Gat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2003:186-187.
[4]Gable S L,Reis H T,Tmpett E A,et al.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J]. Journali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2):228-245.
篇8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随着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车辆和道路交通流量大幅度增长,人车路等矛盾日趋突出,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不断增多。XX年以来,全省中小学生死亡事故和死伤人数呈上升趋势。XX年,全省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315人,受伤2346人。经分析,发生涉及学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校内外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不够落实。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为此,全校各有关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保障学生交通安全作为实践“xxxx”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切实抓好“宣传月活动”。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要把开展“宣传月活动”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制定“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通过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漫画征集,每天中午、晚上放学时的交通安全温馨提示,交通安全“今点子”短文的撰写,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试卷的完成,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板报评比,学校橱窗的展示,每日午谈课的教育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渗透,使我们的交通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如此全校范围内大规模的宣传教育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建立机制,巩固成果。
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法制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当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以“宣传月活动”的成果,促进日常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宣传月活动”,使得全校学生参与“宣传月活动”受教育率达到100%;学生交通安全法制常识知晓率达到98%以上;学生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遵守率达到95%以上。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一、背景
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就目前状况而言,对中小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品德教育高速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从而引导中小学生懂礼识人、爱己爱人爱环境,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偏差的因素
1.家庭因素:如家庭残缺(即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长年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受到的父母之爱从小就不完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是一道不愿向外人诉说的裂痕,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大,在校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成了威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理疾病。
3.教育因素:教师的不全面性,造成一些中小学生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教学环境的不完善,给学生带来的诸多不便,使孩子们产生心理逆反。
4.学生自身因素:很多学生看问题片面,行为偏激,不乐意与人交流,学习坐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此以往,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出现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从物质和精神上创造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时刻给孩子倾注真心真爱,感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教育模式,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文化素养。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形成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提升。
四、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形式多样,穿插各科相关知识术语,紧抓中小学生当下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心理,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讲析健康知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到的一些生活学习细节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与人交流,时常开展“打开心扉”言论时刻,对问题学生积极及时引导加开导,做一些适当的心理小测试,深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结,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启明灯。
3.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桥梁:老师与家长之间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学校建立科学文明的校讯通,时刻把孩子们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物质便利,让家长舒心地感叹。
4.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提高:这是一个素质教育时代,我们时刻都要做好准备,经常学习,多多集体培训探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素质,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更有根基。
5.树科学、讲文明,给中小学生创造科学的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时代进步,科学发展永远需要文明的群体,给孩子们讲科学、讲文明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时常在校园里构建文化墙警醒孩子们,更时常引导孩子们创设属于自己的文化墙,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进而消除孩子们的焦虑及一些不良情绪,发挥净化心灵的作用。
6.设立积极心理小医社:请相关心理学家坐讲,不单独咨询学生不愿提及的问题,改变以往“心理咨询室”这种孩子们恐惧的名字,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讲解中寻得心理安慰,化解恐慌恐惧焦虑等,改变负面情绪带来的恶性循环。
五、问卷调查展示
1.问卷内容显示了一些客观题和更多主观题。客观题中像一些家庭背景,每个学生都无法改变,如实填写。而很多主观题,孩子们都是很任性随心所欲地填写,主观题给了孩子们更多的选择和思考空间,在做题上弥补了孩子们对主观背景下的感伤。很多人会觉得感伤不适合中小学生,其实不然,小孩子的感情世界比大人的要丰富,只是我们往往不愿利用“感伤”这个词来描述中小学生的低落情绪。
2.问卷收集情况显示更有交白卷的。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填写,只有个别生平时懒散惯的态度依然不端正。很多学生好奇心很强,好奇心往往是人们学习的起始原因,同时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一位很好的导师。有好奇心的学生认真仔细地填写问卷,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否永远优良,像平时考卷一样查漏补缺。之所以有交白卷的学生,是因为平时对学习对生活一直无视的态度所致,对生活对学习不上心,集体的一次小活动一下子是无法激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的。
3.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基本问题不明显。小部分学生是过关学生,大部分的同学问题有苗头,但是不是很明显;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问题相当突出,心理裂痕较明显,行为情绪都有些异样,总是提不起精神或总是不言语、孤僻、不合群。通过本次的科学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也悟到了很多,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中小学学生,我将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战术个个突破教育,结开孩子们心中的结,成为中小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真正为每个孩子点燃心中的那盏希望的启明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2]黄惠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12.
篇10
关键词 阳光体育 排舞运动 可行性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体育局、教育部决定自2007年起,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利用3~5年的时间,85%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并能掌握至少两项锻炼身体的体育技能。各个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健康第一;我阳光、我运动、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不仅仅作为一个口号,更要融入到实践中去。本文借助阳光体育这个大背景,将排舞引入到天津市中小学,希望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能为天津中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1 排舞概述
(1)排舞的定义。排舞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即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英文中名字line dance。2004年正式登陆我国,全国各地区爱好者纷纷加入到这个体育项目中,2008年,排舞作为一项新型大众健身项目被正式引入中国,立即风靡全国。
(2)排舞的特征。排舞的舞曲都是世界比较流行,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编舞者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每支排舞都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每支排舞都有自己的舞码,全世界的跳法都是一致的,只要音乐响起,不管你在世界哪个地方,都会翩翩起舞,排舞不受年龄以及场地的限制,无论是学龄儿童还是老年人均可以进行练习,用一句话来概括“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总起来说排舞具有以下特征:音乐题材丰富,动作元素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广泛适应性。
(3)排舞的功能。排舞具有健身、健心、健脑的功能。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同时是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自身的生理特点表现为:身高普遍增长,而体重也明显增加。排舞作为一项新颖的体育健身项目,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动作简单,上体配合步伐灵活运用,青少年可以在此练习中完全忘我地享受音乐舞蹈带来的快乐。
2 排舞在天津市中小学开展的优势
(1)动作简单易学,适合中小学生群体。排舞按照动作的难易分为三个级别即:Beginner(初学者)、Intermediate(中级)、Advanced(高级)。初级动作舞步比较简单,没有方向上的变化,对于手臂没有特殊的要求,活力四射的音乐配以简单的舞步,符合青少年的需求。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此时在进行动作练习时,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改变脚步动作的同时,加入自己喜爱的手臂动作,这也充分调动中小生进行锻炼的积极性。
(2)不受场地限制,符合中小学校的基本情况。排舞练习时,对于场地的要求很低,只需要一块空旷的地方就可以进行练习。由于各个学校校资不均等,各个学校的场馆设施不完备,但这并不能限制排舞的顺利开展。排舞在这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优势。这一特点恰好符合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校的基本情况。
(3)安全有效,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排舞不需要借助器械进行练习,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用担心器械练习造成的各种意外伤害。排舞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可接受性,中小学生可以很快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排舞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在进行练习时不需要舞伴,在进行练习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因此也不会存在安全的隐患。
3 排舞在天津市各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下转第115页)(上接第85页)
(1)排舞在天津市中小学开展符合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要求。中小学体育教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以人为本、健康快乐的理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使学生在此阶段得到全面发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排舞作为一项由国际上引入的新兴运动项目,其音乐新颖,舞步丰富,风格多样,满足中小学对新知识的渴望,提高了中小学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排舞符合中小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的需求。中小学是人生变化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身体机能及心理都在发生变化,同时个人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也在逐步养成。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以及意识尤为重要,这个时期学生也已经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平常的体育锻炼方式已经让他们感到乏味,而排舞在这一时期的出现起到很好的替补作用。排舞“重步伐轻上肢”的特点,摆脱了舞蹈格式化的格局,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不改变步伐的同时加入手臂的动作,充分体现中小学生的自主性。
(3)排舞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地方,一个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排舞运动是一项积极向上、健康阳光、互动性强的体育健身项目。在中小学校开展健康有益的排舞运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活动,而且避免不良文化的入侵,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作用,顺应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潮流。
(4)排舞有利于中小学身体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在贯穿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推广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排舞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易于开展。不管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还是从美育教育角度出发,作为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都是适宜的。
- 上一篇:青少年逆反心理
- 下一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