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概念界定
1.青少年
青少年是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各学科关于青少年的定义很多说法不一,这里主要指处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广义的叛逆指青少年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对内容不在意,最在意“反其道而行之”的表现。这里的狭义叛逆指青少年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种种抵制和反抗。
3.抗逆力
抗逆力也称为心理弹性、韧性、复原力或压弹,指的是物理上物体受到另外一个物体压迫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恢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在遭受困难的时候表现出的适应能力。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系统的。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受年龄身心特点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有了新发展,追求独立和个性解放,自尊心与好奇心增强。另一方面,从优势视角看,随着年龄增长及知识经验增加,逆反是青少年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逆反的前提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试图通过逆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逆反是青少年对学校规训的反抗。福柯认为:“纪律首先就是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教师通过座位的安排和相应惩罚来管教学生,比如有的将认真听、学习好的学生安插在教室前排,将“调皮捣蛋”的置于教室后排角落,对所谓“差生”的惩罚等,都容易伤害到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
青少年逆反心理受家庭、朋辈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父母自身是什么样的,以怎样的模式对待孩子的,这些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映射。朋辈群体对于青少年而言,有着近似的价值观、心理感受和需求,很容易产生相互依赖和感染。由于青少年性格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所以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塑造同样不可忽视。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解读
逆反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之所以逆反,往往是因为部分青少年没有正常的情感、行为表达渠道。把握不好,逆反心理确实会带来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三个环节解读。
1.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当中,并非个体本身。青少年之所以会有逆反心理、情绪和行为,出现很多让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是因为这些人认为青少年做事风格策略不同于常人,而给他们贴上“逆反”标签。所以要做到理解,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困境,了解青少年及其社会关系网,倾听他们的生活故事。
2.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
在重新界定问题之前,逆反青少年习惯于周边对他的各种描述:“顶撞”“不求上进”“无能”等。优势视角则转换角度看问题,认为种种“逆反”背后,有功能需要挖掘,青少年的逆反、挣扎、抗议等正体现了他们的力量和能力,这种不利处境唤醒了他们的抗逆力,彰显了他们渴望独立、坚持自我、不肯放弃的力量。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逆反背后蕴藏抗逆力,表明他们还在成长。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努力生长,没有放弃阳光。
3.重构生活:用“ 常规途径”替代“ 非常规途径”
抗逆力有两种:“ 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常规途径包括胜任力、爱心、贡献和乐群。非常规途径包括危险的、违规的、失常的和混乱的行为。这两种抗逆力途径的方式不同,常规途径所采取的行为是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而非常规手段则采用反抗、挑战等行为,做出一些与常规相悖、成人不认可的行为。作为其监督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青少年借助常规手段表达,以常规行为替代非常规行为,帮助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叛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反对心态,这与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密切相关。当他接受的教育或者指导与他的认知相悖时,就会触发疑惑或者反感等情感因素,从而做出一些怠慢甚至是作对的行为。有时候对于这种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处理不好的话,就容易造成教育伤害。
一、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因素,如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如家庭、社会、同龄人和社会大众文化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逆反心理。
(一)青少年a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
1.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逐步健全,其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稳定提高,已经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一些事情,能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解读,甚至还学会了逆向思维的方式,这就为其产生逆反心理提供了心理基础。
2.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特征慢慢成熟,这种成熟又会导致其独立人格意识发展,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个性,希望从心理上更加独立,而不是完全被家长和老师牵着走。面对家长和教师的管理,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由压抑转而反抗的情绪,这就是逆反心理。
3.青少年虽然身心已经开始成熟,但是其身心成熟度还远远不够,加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偏激和固执的看法,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很难听进劝告,过度强调自尊和个性而忽视了理性要求。
(二)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1.不良的家庭因素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其不良因素对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比如说,若是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自然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无法排遣并过度积压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逆反心理。
2.不良的校园因素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基本上都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成绩,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不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实际水平,一味提高要求,过于严格。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导致学生很容易在情感与心理上与教师甚至学校对立,这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社会大众文化和同龄人的不良因素也会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现在社会大众文化传播时,一些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现象被美化,使一些本来就有逆反心理苗头的青少年就被这些大众文化所影响,从而以逆反为荣。至于同龄人因素,那就更直接了,青少年天天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其影响是最直接的,若是周围同龄人有逆反心理的人多,长期在一起玩的话,即使没有逆反心理,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心理上的需要
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望也更强烈。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二、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分析和认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且积极探索,找到对策,帮助青少年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尊重
对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被尊重,这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独立性得到承认的体验。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抑或是社会上的人,对于青少年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尊重意识,让他们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反省。若是一味训斥加强制,肯定是无法消除逆反心理的,甚至还有可能逆向加强其逆反心理,某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孩子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判断和思维,教师要给孩子一片天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其自我意识,相信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爱
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爱的力量。不少青少年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就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育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再有逆反心理,只要是面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是对他特别好的老师,都会更加热情,而不会非得故意拧着性子对着干。当然,这种爱,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感受,不能把自己认为的所谓的“爱”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强加于青少年,那样的话,不仅起不到好效果,反而会起到恶化作用。父母不仅要从成人的视角,更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与孩子的“同理心”。遇到分歧,父母要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多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流活动,让孩子体验成长快乐,感悟人生真谛。
(三)文化引导
既然青少年喜欢模仿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那就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予以引导,多引导青少年看一些正能量的书籍和影视剧,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是非意识,协助他们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正确的世界观。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同龄人圈子,一定要给予高度关注,发现不良文化现象要及时制止,对于好的文化现象则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做好了这件工作的话,其逆反心理就会消除不少。我们要相信世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形成民主和谐的家风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父母要创设情境,打开孩子的心门,陪伴孩子成长,多鼓励多欣赏,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
(四)敢于直面但讲究策略
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多人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把一切交给时间,随着青少年的逐步成长,这种逆反心理自然会消失。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因为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且随时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敢于直面,但并非说是要硬碰硬去强制解决,那样的话,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逆反心理更加恶化,一定要讲究策略,采用柔性和理性的手段,逐步化解对立情绪,从而慢慢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父母要鼓励孩子结交正能量的朋友,借助小伙伴现身说法、旁侧导引。但切记不要拿孩子的弱项与伙伴比较、在孩子“伤口”上撒盐,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疏远玩伴。独生子女相对封闭,喜欢面对虚拟。当孩子非常激动暴躁时,父母要学会“冷处理”,放一放,让时间淡化冲突,平缓情绪,随后再用一封信、一张纸条等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讲道理谈建议,还可以要求回信,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常见,这是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有一种心理特征,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直接产生恶劣影响,但是任其发展的话,则有可能造成一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隐患。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调适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呈现一种身心健康成长的状态。逆反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过程,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正确疏导、及时调适,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成长指导,努力做好孩子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
参考文献:
[1]方华.学生逆反心理表现与疏导例谈[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1).
[2]刘倩倩.浅谈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产生原因和化解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
篇3
【关键词】表现; 危害; 疏导; 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3-01
《世界卫生组织》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处理好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轻松上路,茁壮成长。
当代中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大都“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愿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不愿人家讲什么就听什么信什么。因此,他们往往喜欢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则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态度;对榜样及先进人物进行无端否定,把一些先进人物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一些青少年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甚至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把跟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视为有本事;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肆意讽刺、挖苦,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反而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造成在集体中“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现实生活,对思想教育、遵纪守法的要求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甚至公然顶撞,着实让有些老师或家长“无计可施”。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逆反心理” 表现。这种表现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等, 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危害极大;同时,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所以,它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青少年这种心理的成因有青春期、学习压力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压力、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对这种心理的调适,“疏”胜于“堵”。
我们要摸清根源,善于疏导。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约 12~15 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他们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他们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加重,可能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过激反映。当然,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严厉批评他们或采取过激行为也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川壅而溃”,我们应在了解逆反心理“病因”的基础上,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就是要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不必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去干那;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开展疏导工作:
一、“多一些微笑”
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而拥有快乐教学的心境,有利于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微笑是沟通的桥梁”,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了。我们的时刻铭记: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二、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心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有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和背离了。
三、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
四、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的疏导方式
4.1 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 当发现不良风气时,积极地正确地利用群体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是非常必要的。有时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让班干带头造舆论等,
4.2 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 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架斗殴为见义勇为等。
4.3 引导学生学习点辩证法。 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议论时政,针贬时弊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讨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魅力,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点辩证法,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4.4 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篇4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存教育措施的抵触情绪。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教育者宜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旁敲侧击法、真情引导法、实践体验法、潜移默化法、宽容理解法、欲擒故纵法、满足合理需要法等,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家长们经常会感到困惑: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和教师、家长的关系开始疏远了,明明是正确的教导孩子们却偏偏听不进去,甚至对着干。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孩子是自己的,我说他是为他好,他就必须听我的话。没有想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对家长的责备感到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就偏要去做,由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在所难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影响时产生的对立情绪,它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禁止他们抽烟,他们就千方百计的偷着抽;对教师、家长的正面教育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管教,成为独立的人,尤其反感教师、家长等成人们的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尊重、理解。它是青少年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机能,实际上是由于成人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青少年的逆反情绪,严加管制的做法只能更加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不能采取硬性压制,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不是只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关键在于成人们采取何种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深入探究、学习。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好奇心引起的,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要做,越是不让看的东西越想一窥究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如有个孩子爱玩水,经常把家里所有的杯子都装满水,家长越是阻止他玩得越欢。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开始加强,他们开始尝试独立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衡量是非,渴望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曲直,对教师、家长的教导持怀疑态度,甚至甘愿冒着受罚的风险去亲自尝试一些新奇的、被禁止的事物,虽然这个“禁果”可能并不甜美。这种逆反心理不是对现实的叛逆,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们不拘于现有的认知与准则,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与探索世界。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这种逆反心理就存在着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种逆反心理是由抵触情绪引起的。引起这种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例如有的干部一面大谈廉洁奉公,一面却又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家长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揪住不放,整天反复唠叨……这种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们对外界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满,但个人又不能改变什么,因此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是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他们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便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由抵触情绪引起的逆反心理对外界的任何正面宣传、教育都会感到反感,这时教师、家长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不能一味说教、责骂,否则只能起到反效果。
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有消极方面又有积极方面,若是一味打、压、禁,只会使他们走向极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因此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先要分析它的起因,对症下药,然后利用其特点,消除不利因素,以达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旁敲侧击法
所谓旁敲侧击法就是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不明确指出,点到即止。这一时期由于生理渐趋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青少年们希望教师、家长能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行为方式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强,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这时教师、家长如果不厌其烦的、反复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揪住不放,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导法
教师、家长都希望青少年们能向积极方面发展,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却伤害他们的事,如教师对青少年犯的错误揪住不放,或是对他们的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为大为光火,轻则唠叨不停,重则拳脚相加,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这些做法更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感情上的隔阂会使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希望的是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距离,作为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3.实践体验法
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教师、家长却总是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对他们过度保护,这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只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他们自己得到的教训比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都要好得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4.潜移默化法
青少年的模仿力极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家长在发现正面教育无效时就要及时改变教育策略,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对他们进行“隐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在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青少年做出榜样,让他们从教师、家长的行动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教师、家长的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引导远比说教要重要得多,也更容易得多。
5.宽容理解法
青少年年纪还小,可塑性还很强,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因此当他们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时要以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在信任、理解、宽容、谅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真诚地与他们做心灵上的疏导与沟通,对他们的一些错误的言行要保持冷静,在事后与他们和缓地谈心并加以引导,达到教育目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能动辄打骂。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不仅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也会使他们形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
6.欲擒故纵法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积极方面发展还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如果仅是靠正面说教,青少年们往往很难接受。反其道而行,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叛逆心理、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发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不能过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学生家长管理学生的时间减少,大部分学生回家后,都是跟着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大,已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成绩一直提高不上去,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加以引导,消除其逆反心理。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对某种宣传教育(理论劫定等)的一种抗逆心理。他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这种心晒的学生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完全相反。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时常遇到这样的同学:别沐都反对的事情,他偏要赞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起是要做。这些同学对其他人总是抱有不友好的态度,别人刘他的赞扬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和同学给他提意见看成是刘他的打击和挖苦,甚至会做出不理智报复、破坏的举动来;有的还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争的面红耳赤;有的甚至还预撞老师和家长,所有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作为青少年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正处于学知识、长见识的豆翘年华,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他们小小年纪就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笔者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
目前,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大都是看其中、高招成绩,升学率的高低;高校选拔人才,主要也是看中、高招成绩,因为学生的其他素质,在短时间内(高、中招录取)无法去直接验证、考评。现在学校虽然不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但学生家长到学校或学生回到家中,其家长最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能在班内占第几名,名次靠后了或成绩有些退步,当然要受到家长的质问;作为日夜操劳的辛勤教师、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往这方面准备,时常加班加点,给学生批改作业,查阅资料备课,想办法找到能接近高、中招试题的类型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如此等等,造成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其学习压力非常大,常用敌对的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不能看到别的同学成绩上升,不能看到老师辅导其他学生,不能听到自己家长称赞其他学生,他们会对同学、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产生逆反心理,有的还时常对着物品宣泄不满,以至破坏公共财物。
二、家庭学校杜会的教育影响尚存不足
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娇生惯养,使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性,致使经受不住困难的考验,也不易养成努力学习、良好习惯;再加上有的家长自己在外不顺心,回家常拿孩子出气,打骂子女,子女受不了这种粗暴态度,往往以对抗的方式回应,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经验欠佳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上课提问时,总是找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认为提问成绩差的学生,影响教学情绪;有的甚至在自习辅导时,也不想到成绩差的学生跟前;有的班主任没有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批评埋怨,致使差生感觉得到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心里有很多气没有地方撒,整日闷闷不乐,于是便以消极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日积月累,形成逆反心理。
现存社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目前,社会上流传的金钱万能论、官倒腐败、吃喝玩乐、上网聊天、赌博等现象,都已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的已经开始染上这些恶习,产生厌学的念头,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村学生,他们由于经济的制约,不赶进人这些场所,但不是心理不想去,只有望洋兴叹,自叹不如,哪里还有心攻克学习负担,就与所处环境产生抵抗心理。
三、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矛盾
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边缘人”。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很强的独立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愿再向小学时期那样很多事情依赖父母等人,但他们在父母眼里,还是思想不成熟,知识阅历浅的小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常常插手孩子的事情。这往往被孩子们看成是一种约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很大。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从外表上看似对许多事情毫不在乎,但实际上内心却是很痛苦和不安的。他们常把自己摆在与别人对立的位置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上难免有孤独寂寞之感。这种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甚至会诱发犯罪。作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应该如何消除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教育学生,是出于爱护,但常常因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适得其反,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心理很强烈,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还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对症下药,必须有针对性。
1、要因人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教育方法。比如对女学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应尽量运用婉娩化的语言,将一些大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后在旁敲侧击地举一些不良的事例,她自然会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果对男学生,也用这种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因为男学生,找不到人证物证,他一般不会认识错误的。就是同一个类型的学生,由于其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较敏感,有的学生外向较粗心大意,教师对他们施教的方法也应有不同。
2、要因事施言
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选择和组织话语。如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缺课、迟到,老师不能不明事由,劈头盖脸地进行批评,而应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其认识到,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缺课、迟到是不对的。教师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3、要因时施言
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育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问题爆发之前,即俗话说的苗头期;问题冲突之中,即期;问题发生之后,即尾声期。教师要善抓苗头,往往苗头期是理想的教育时机。教师在苗头期内,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谈话,层层递进,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如:我们学校有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名男生有早恋苗头,连续找他谈了三次话。第一次在充分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让他自己谈优缺点,该男生回避了敏感问题。几天后的第二次谈话中,该班主任明确表明了早恋不好的观点,征询男生的意见,并问:“你觉得咱们班有早恋的同学吗?”对老师的探查,该男生用模糊的语言回答:“不知道,可能有吧,也可能没有吧。”第三次谈话班主任则开门见山:“今天就想谈谈你的事。”直接了当地了解其交朋友的情况并针对性地正面说理。男生在老师许诺保密的前提下,从头到尾地讲述了其交朋友的经过。并接受了班主任的“让感情冷冻以下”“应广泛地与同学们交往”的建议。这位男生感谢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期末他被评为校三好学生,还被同学们推选为纪律委员。
4、因环镜施言
篇6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一,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之为天经地义。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多数人把它化为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的动力,少数人则以偏概全,不能划纪国法与不正之风的界限,不能区别绝大多数干部奉公守法与极少数败类营私舞弊的本质差别,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于是,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氛围对青少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生活动机和意向呈多维性。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愿意享乐与奋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观。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再次,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强调自身的价值。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坚持进行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通过扎实有效地搞好县级以上干部的三讲教育,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第二,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工队伍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第三,努力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根据21世纪青少年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超级秘书网
第四,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篇7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构成,家长、学校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逆反是一个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涉及的话题。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逆反侧重的是反抗的情绪性。因此,“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以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2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导致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个体在班级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若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与个性的对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种现象或因制作某种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世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3逆反心理的调适
积极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需要恰当的教育关怀,促进青少年的真正成长和人格的真正独立。
1、倾听与理解: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之声
对青少年的了解离不开和她们的真正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方思想对另一方的强加和储存,而是以他人看待他人;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行动。对话中双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这就是孩子们说的‘问我,理解我,但不要判我’。”教育者和家长要经常从青少年的行动情绪反应来理解其心态变化,发觉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在养育之路上要变得更有一种心灵智力,对我们处于一种关爱关系中的人,我们必须持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我们必须学会以我们真正的自我去接受和好好倾听。我们必须愿意去开放,去敞开,去面对他人打开自我的危险。”只有通过这种打开,我们才能了解孩子内心。
篇8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许多教育者,包括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等,面对青少年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感到束手无策。且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也有多种和不同程度的表现。如对学校或家长的正面宣传有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表现得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具体说来,青少年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2)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3)对于父母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4)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一句话,他们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
二、认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今天大部分家庭的生活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宠爱有佳,缺乏对其心理的沟通与疏导,使许多孩子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而中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一生中叛逆性最强的时期,一些在小学时期听话的“好孩子”到了中学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听话或者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那么,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虽然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另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因而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主要是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其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正确调节学生的逆反心理
面对青少年的种种逆反行为,有些老师和家长时常感到很恼火,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认为他们是“刁民”、“逆子”,感到朽木不可雕,甚至无可救药。面对学生的叛逆,身为教师的你应该做出最恰当的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叛逆。不同的学生一样的叛逆,不一样的原因,处理也要因人而异。笔者认为要帮助这样的学生改变现状,和他们交流是最重要的,要以朋友的方式交流,找找共同语言,让他们信任你。但得慢慢来,不要直面他的叛逆,要用微笑和协商处理问题。
篇9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篇10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教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标准来衡量,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也不像童年时期那样轻信和盲从,而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由于认知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好奇心等心理的发展和生理发育的加速,青少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希望独立自主,像成人一样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喜欢长辈用保姆式的态度对待自己。但是,长辈们出于爱护和习惯,对青少年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继续用不加商量的口气指点、教育,因而往往引起青少年的反抗。
2.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式,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二、对策
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这为我们制订矫治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1.创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的氛围
师生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是成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而非虚情假意,不靠恐吓、体罚和人为的权威来强制学生,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破坏学生的心理平衡而让其走向反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自、自由度,给他以人的尊重,给他以选择的机会、畅所欲言的机会、平等参与的机会。
2.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更应重视这一点。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引导、激励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只有学生在认识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完善自我和教育自我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替代的,只有学生自己亲自体会才能得到,不能用是否做了这方面的教育为目标,而应以学生是否接受了并起作用了为目标。
3.教师与家长的协作教育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于家长有问题的,班主任必须毫不客气地给家长指出来,指出他们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并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