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课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钓鱼的启示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业改革;空气调节;作业模式
作者简介:肖键(1982-),女,内蒙古赤峰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讲师;杜磊(1991-),男,河北张家口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专科生。(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97-01
“空气调节”是建筑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空气调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般民用与工业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能力,并对空调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有所了解。在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已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进行了改革,而作业改革却稍显滞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教师衡量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一直沿用的传统的作业模式绝大部分是留教材后的题目作为学生的书面作业,要求上统一、形式上单一、答案上唯一[1]等特点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且作业的反馈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开展作业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作业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了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制定了基于过程参与和任务驱动的作业模式,作业内容紧密联系专业岗位实际。具体做法为:4人一组,学生自由结组,以该课程的知识学习为理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共同完成某实际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要求设计进度与课程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课程学习结束的同时设计工作亦同时完成。通过该模式改革作业的内容、形式、完成方式及评价方式。
1.作业内容的改革
通过这种模式挖掘作业内容的深度,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避免死记硬背、不能运用的弊病,锻炼学生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造自由空间大;拓展作业内容的广度,空调系统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空调课程内,还要学会识读建筑施工图纸,并处理好与暖通、给排水、消防等专业的沟通和配合,积极促进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相互交叉和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作业内容的探究性,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知道确定哪些参数,更要知道这些参数是怎么来的,确定的是否合理,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作业形式的改革
作业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空调系统设计有多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上投入不同的精力或者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催化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攻克学生自己在课堂上遗留的未解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空调系统形式多种多样,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时常涌现,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选用不同系统形式,并可考虑引入新技术或者自己谋求技术改造及更新,尽管可能会不成熟,却能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及纠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精神,组与组间采用的建筑施工图纸各不相同,避免多人重复和互相抄袭,在任务的驱动下,组内成员不得不密切配合,相互带动,组间也会相互学习和借鉴。
3.作业完成方式的改革
作业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生自由结组,促进学生的互相沟通与互动,凸现群体的魅力,比学生单独完成作业更有吸引力。同时,弥补课堂上交流的不足,在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进取精神大有裨益,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资源,计算部分可采用手工、Excel表格或鸿业软件,绘图部分可采用徒手、AutoCAD或鸿业软件完成。
4.作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采用答辩的方式及时对每次作业进行评价,注重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质量。作业评价过程中要让全组同学全部参与进来,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使他们对自己犯的错误印象更加深刻,给予学生改错和获得理想成绩的机会,并经常提醒学生假如在工作中犯了同样的错误,将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让学生学会如何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任务,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工作打下基础。对作业中创新的亮点给予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二、课程作业改革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在改革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后,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1.缺乏对知识的渴望,主观能动性差
部分爱偷懒的学生难以改变一直以来抄袭作业的习惯,总是依赖组内其他人的答案。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给予重点监督和指导,在作业答辩的过程中,通过增减分数警告学生,避免出现抄袭行为。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为在校生讲授空调系统设计这项技能在行业中的重要性及该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们了解专业动态,获得自身积极定位,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缺乏一定的团队竞争意识
“90后”的学生个性自我,在任务分工协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部分学生进度较慢进而影响了整组的进度。为此,通过对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让组内积极的同学带动其他成员,以培养组员的大局意识、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
3.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欠缺
很多学生不清楚答辩的程序,部分内向的学生答辩时过分紧张导致语无伦次。为此,向学生介绍答辩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对于内向爱紧张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准备时间和发言锻炼的机会。
三、课程作业改革的实效
此次作业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经常出现课间和课后学生围着教师请教问题的现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作业中升华了知识
此种作业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发现的一些问题甚至超出了所学的范围,提高了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还使学生学会了运用手册、规范、样本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同时加强了其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
2.在作业中掌握了技能
通过工程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熟悉空调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而且强化了对Excel、AutoCAD的运用,同时学习了鸿业软件的使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缩短了与就业设计岗位的距离。
3.在作业中培养了能力
实践性作业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集体意识。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小组间相互质疑解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答辩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沉着稳定的心态。
4.在作业中形成了思维
课程设计的多个步骤环环相扣,某一步的参数确定、设备选型或计算过程出现错误,后续的工作都是无用功,该特点使学生具备了严谨的思维;空调系统形式多种多样,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理论去灵活变通地解决实际问题,该特点培养了学生寻求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
5.在作业中感受到了快乐
每通过一次答辩,学生都会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小小的成就感激励着学生做好下一步的设计任务,作业质量普遍提高,甚至有些收获超出了教师的预期。而在学生快乐学习,收获颇多的同时,教师也伴着学生的欢喜而欢喜。
6.在作业中推动了教学改革
在答辩的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此次作业改革在收到实效的同时,也助推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使该门课程的改革日趋完整和完善。
7.在作业中展示了实力
部分勤学善思的学生在按时完成设计的同时,还揉入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出色的设计成果不仅让学生具备了设计能力,还可以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作为自己具备空调设计技能及相关方面能力的证明。
四、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作业改革,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作业的难度和容量较大,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但还是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支持和积极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业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同时也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但这种作业模式的改革是在尝试中进行的,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完善。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相对于传统生物课程发生了巨大的革新,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往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践中,我们关注和探讨的多是技术层面上教师应该怎样,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却鲜有论者加以关注。
一、生物教师适应新课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生物教师在思想上能够普遍认同新课程,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仅局限于知道新课程“是什么”,对具体“如何做”“为何做”还存在顾虑和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对新课程的适应困难。多数教师认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模块式课程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很有必要。但部分教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尚有差距,表现出对实践的可操作性心存顾虑,无所适从。一些教师对笔者倾诉道:“我很想按照生物新课程所提出一些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思路和要求去做,却不知如何去做。”具体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认同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但一部分教师对于这一理念的可操作性尚存在顾虑,他们感到探究式教学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困难重重。
目前高中最权威的教学评价方式仍然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一些教师谈到,虽然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很好,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面对高考的指挥棒,我们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只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从学校、教师,到家长,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仍是传统的生物教学评价思想,并没有将生物新课程评价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造成教学评价观念与实际生物教学行动的背离。
对于新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多数一线生物教师还是基本认可的,认为新教材的难易程度基本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新教材在现实教学条件下,不容易操作,生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通过调查得知,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不够是多数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新教材中很多探究内容,需要用很长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而教学时间却很有限。一些教师谈到“课时不够用,没有时间讲练习题。”“新教材在每节课中都设计了问题探究,但是如果每节课都以这个问题探究来引入,有时会显得课时很紧张,如果不处理又担心学生会提出其中的问题。”“新教材量大,内容多,受课时限制,部分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而过。”
二、生物教师适应新课改影响因素的分析
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乐观。在实践中,一线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受到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
新教材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容多而新,实验内容及其他活动多,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而有关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时间过短,培训思路单向化,只是把教师放在被培训者的位置上,忽视了教师在培训中的反思和自主建构,不利于培训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新教材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报告或讲座、讲授等简单易行的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有待更新。部分教师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深入、不透彻,没有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在具体教学中自然不能很好的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教师表现出不适应,知识更新较慢,能力准备不完善,在教学中常常感觉捉襟见肘。许多教师没有形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未能及时的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场地等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导致许多重要的实验无法开设。与新课标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教辅资料的缺乏。课程资源的不足阻碍了学生活动的开展,给教育教学任务的实现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首先,有关部门应调整新课程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现代的培训理念倡导重视受训者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为其接受培训提供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也为学习的迁移应用创造条件。因此,培训必须重视高中生物教师原有的认知基础、教育观念、教育经验以及教育经历等背景,将他们的经验当作培训的资源加以利用,并削弱经验积累的负面效应。做好高中生物教师培训前的需求调研、沟通交流,深入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期望,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其内在需求来设置,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实效。
其次,切实保障和改善新课改实施的外部资源条件。各级有关教育部门、学校要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更新必要的实验设备、器材,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落实这个指导意见,加大对生物教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生物教学设备和设施,如对必要的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经费投入,购置生物课程改革的有关图书资料,使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提高进行新课程的可行性,从而增强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如此,我校的生物教学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叙事说理文 生活 理性 对话
所谓叙事说理文,就是事与理相结合的文章。作者为了证明一句谚语、一句格言或一个道理的合理性,从生活事件中寻找证据;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寻找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为了证明而进行的写作将事件和道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说理文。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镜头,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画面,阐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人生大命题。这几篇课文都是典型的叙事说理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本组课文时,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局限,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觉察到那些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语言的价值,更难以体认文本中作者的人生感悟。如何使学生获得语言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根据文本特点,笔者从“与生活对话”“为理性表达”两个层面展开阅读教学尝试,前者指向文本的叙事部分,后者指向文本的悟理部分。
一、与生活对话: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视界的融合
本组课文的事件背景从空间上来说分为国内、国外,从时间上来区分有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不同的叙事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了不小的阻碍。伊格尔顿曾如此阐述阅读时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只有融合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的“视界”才可以生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对文本理性的把握。
(一)链接生活
《钓鱼的启示》讲述的是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经历,但是阅读者可能并不熟悉钓鱼这项运动,对于一个钓鱼者放掉一条大鲈鱼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从而对文本所提出的“道德实践之难”这个主题的理解浮于浅表。课堂教学中通过链接真实世界中一系列的钓鱼生活图景,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置身的“视界”,从而达到文学与生活的视界的融合。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享受过钓鱼的快乐吗?
2.展示课件图文:也许在长满青草的湖岸边,也许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也许是在朝霞漫天的早上,也许是在雨声绵绵的黄昏;也许是一家三口,也许是孤身一人。什么都阻挡不了钓鱼者心中的向往,一根竿,一钓钩,一罐饵,还有静坐天地之间悠然而从容的等待。最激动的是等待中鱼竿的摆动,最紧张的是拉鱼出水的瞬间,这个时候,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3.总结: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出示课文题目)
(二)还原生活
叙事说理文表现生活,记录生活。当作品生成后,生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联系上下文、研究人物的言语心理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等,这就是一个通过探求语境、还原语境,最后还原生活的过程。《落花生》文字简短,语言浅显,理解起来并无难度,但是议花生部分含义深刻,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不仅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了解父亲其实是借花生教育子女,更要穿越时空,认识父亲许南英的人生轨迹,透过文本了解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从而进入作品置身的“视界”。
【课堂实录示例】
师:在父亲的眼里,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把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那么概括起来,这是讲花生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外形普通,果实不好看。
师:是的,父亲认为花生的这一特点是最可贵的。那么他为什么在花生众多特点(能榨油、味儿美、价钱便宜、外表普通、果实不好看)中独独认定这是最可贵的呢?你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因为父亲强调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因为花生虽然没有令人心生爱慕的外表,它普通、不张扬,但是却为人造福,默默奉献着自己。
生:父亲是借花生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父亲强调花生外形的普通是有用意的。他是要借助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朴实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虚荣的人,华而不实的人,只讲体面的人。
师:(补充父亲的资料)其实父亲不仅在赞美花生,教育儿女,更是在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带着家属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同学们,如此一个清贫、爱国的父亲,在他的眼里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生:不要追求外表的华丽,把钱花在讲吃讲穿上,而要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生:要学真本领,抵抗侵略者,保家卫国。
(三)补充生活
留白是叙事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探求作者有意无意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等创作空白,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珍珠鸟》的叙事是含蓄的,作者与鸟儿无言而温馨的陪伴,令人心醉。浏览全文,“真好”一词概括了阅读的全部感受:在作者的眼中,珍珠鸟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具有情感、思维的可爱的朋友,令人浮想联翩。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艺术框架,读者可调动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审美创造,捕捉其中的言外之意,丰厚阅读感受。
【课堂实录示例】
师: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信赖的整个过程,你会用什么词语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生:美妙。
生:真好。
师:是的,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用这个词语“真好”。看来这个词语真是含义丰富啊!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生: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
生:养珍珠鸟的感觉真好!
生:朋友,你送我这个礼物,你真好!
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自己,这种收获真好。
师:一个“真好”既是文章事件的开端,更是养鸟感受的总结。作者与珍珠鸟之间无言的陪伴令我们也心醉不已。假如鸟儿会说话,它们能与作者用语言交流,那么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文章提供的事件框架,展开合理的想象吗?
(出示课件:珍珠鸟初到“我”家,雌鸟:“
。”雄鸟:“ 。”作者:“ 。”生下雏鸟后,鸟爸爸:“ 。”鸟妈妈:“ 。”雏鸟:“ 。”作者:“ 。”)
(生根据提示进行创作,并交流创作情况)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想象重构了这篇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这篇文章,你们不仅是阅读者、欣赏者,同时也是写作者。
二、为理性表达: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思想的碰撞
悟理是叙事说理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它是叙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作者的智慧所在。《珍珠鸟》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落花生》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钓鱼的启示》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明月与清风。悟理,就是品尝这来自心灵世界里最纯净的甘露,或畅谈辩驳,或书写感悟,或演绎情境,以达到唤醒情感、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目的。
(一)是非之辩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次由大鲈鱼引发的道德碰撞:面对好不容易捕获的鲈鱼,儿子恋恋不舍,而父亲坚持遵守捕捞规则,一定要放弃鲈鱼。这一晚让儿子感受深刻,终生难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展开辩驳,从而获得理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父亲( )地说:“ 。”
我( )地说:“ 。”
……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将父子俩的争论补充完整。
2.演一演:根据情境,使用创作的对白演绎争论。
3.说一说:对于这场争论,你支持的是什么观点?说说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
4.总结:父亲与儿子的争论,是一场关于( )的争论。
(二)应变之道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论述了应变之道,告诉读者解决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幼年时,父亲传授“我”应变之道。长大后,“我”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不墨守成规,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结尾: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什么是“受用不尽”?
生:用不完,得到许多好处。
师:“我”从这教导中得到什么好处?
生:拥有了服装店,还成功地举办了时装展。
师:你怎么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可以有S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就会选择另一种方法。
生:语文学习也一样,作文的开头有许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使用时,就会选择另一种。
生:我妈妈做菜经常会变着做,比如鲫鱼汤怎么做才美味,尝试各种配菜后,最后选择最恰当的一种。
师:是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敢于尝试走另一条路的勇气。现在你能模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 )不能( )的话,就可以( )试试”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答应用题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A种方法不能找到答案的话,就可以使用B种方法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作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个题材不能写出新意的话,就可以换一个题材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洗衣服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一般洗涤用品不能去污渍的话,就可以使用特效专用的洗涤剂试试。
(三)追求之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追求体面,还是追求奉献?《落花生》中将苹果、石榴、桃子等作为体面人生的代表,将花生作为奉献人生的象征,引发了关于平凡与伟大、索取与奉献的辩证思考。
【课堂实录示例】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将桃子、苹果、石榴与花生比喻成两种生活,前者是体面的美丽生活,后者是普通的平凡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我会选择前者,因为我喜欢自己是美丽的、让人爱慕的样子,我不喜欢默默无闻的人生。
生:我喜欢普通的生活,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普通的人生才是踏实稳定的人生。
生:我喜欢与众不同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被人关注,被人喜欢,而不是深深地埋在地里,被人瞧不起。
生:我喜欢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关注。有时候,太被关注也是一N痛苦。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苹果派与花生派的辩论。
(师依次出示演说内容)
第一张牌:
苹果派:“苹果”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花生”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二张牌:
苹果派:“花生”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苹果”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三张牌:
苹果派:假如没有“苹果”……
花生派:假如没有“花生”……
师:(总结)假如请你改一改父亲的话,你会怎么改?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它朴实无华,无私奉献。
生:所以,你们要喜欢花生,它不羡慕他人,认真做好自己。
生:所以,你们都要有花生的精神,把果实献给大地,把辛劳留给自己。
(四)无为之美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给了我们信赖之美。这份美来自于冯骥才和他的珍珠鸟。一份人与动物的相处经验谈,隐含了道家哲学的玄妙与精深。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家冯骥才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赖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不管它。
生:什么也不做。
生:不动声色。
生:不惊动。
师:看来要想赢得珍珠鸟的信赖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
生:不容易。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不管它”也是一种不容易?
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当珍珠鸟有了雏儿的时候,肯定很想看一看,但是作为主人的作者却抑制住了这种好奇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生:当小鸟在屋里乱飞的时候,作为主人肯定很想去管一管它,让它不要乱飞,可是作者克制住了自己,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生:小珍珠鸟靠近的时候,我们都肯定想去抓住它,摸一摸,但是作者什么都没有做,不动声色,这也是不容易的。
师:哦,这就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为胜有为。正是因为作者的无为,所以才有了小珍珠鸟的有为。(出示内容:无为而治――老子)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髓啊。
(出示句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师:唯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这美丽的获得信赖的境界啊!
篇4
一、由表及里,“沉”词入语意
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丰富的,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含在里面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词语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由表及里,深入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可抓住第九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这句话中的 “放”这个词,引导学生切入。让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我”起先为什么不放?后来为什么又放了呢?你从“放”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根据这三个问题,联系上文,学生就会发现,这“不放”的背后,还含有另外三层意思:1. “我”非常喜欢那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2. 这条大鲈鱼来之不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钓到的。3. 并无他人发现自己钓到了大鲈鱼。因此,尽管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我”还是振振有词,不放鱼。后来,尽管有些恋恋不舍,“我”还是把鱼放了。正因为“放”鱼是一种守信的行为,是做人的一种道德表现,所以,这“鱼”陪伴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使“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道德伟人。这样,从“放” 的表面意思入手,引领学生沉入词语,走进文本,悟到了“放”的真正含义。
又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奚落”一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骄傲的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呢?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想想“奚落”是什么意思,并用横线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语。接着思考: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有什么反应?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陶罐的话语,并分角色朗读。这样,紧扣这个句子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关键字词,让学生咀嚼、感悟,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忍让”。
二、由浅入深,“沉”词入语境
词语不仅能表情达意,更在读者面前绘就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营造一个个动人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资料,由浅入深地揣摩词语意思,沉入词语的情境中,进而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教师可以紧扣文中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两个词语,先让学生想象并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种怎样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在课件中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让学生用自己所储备的词语,夸夸所看到的奇丽景色。然后透过“家家户户”“任何”这两个词语,通过观看课件、引读,再现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花的海洋的奇丽景色。最后课件播放“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典故,引导学生体会季先生喜爱并赞美这奇丽景色的独特感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抓住重点词,通过想象,欣赏课件,自由品读,由浅入深,沉词入语境,引导学生从“一个窗前”走向“每家每户的窗子前”,走向“每一条街道”,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再如教学《搭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在感悟“众人走搭石”这道家乡风景线时,可以抓住“协调有序”一词展开教学。因为这个词是“众人走搭石”的核心内容,也是家乡那道风景线的无限风光之所在。抓住了这个词,就找到了品词析句的切入点。课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是“协调有序”,也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最初的感知。接着,教师可以用“创境―想象―朗读”三部曲,让学生慢慢地沉入词语中去,渐渐地走进“众人走搭石”那协调有序的情境中去,沉醉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韵律美与画面美之中。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此时,学生读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
三、由此及彼,“沉”词入语情
词语既达意,又表情,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是富有情感温度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此及彼地想象品读,激活词语,沉入词语的情感世界中去。
篇5
一、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常质疑会激起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从而促使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独创性地思考,发展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首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人手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腈和窗户。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据此发问。如看到《钓鱼的启示》这一课题,有的学生就会问:“钓什么鱼呀?”“钓鱼能有什么启示?”如此一来,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二是抓住关键词质疑。关键词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或不容易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抓住人物语言质疑。语言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内涵。四是抓情节空白质疑。有些课文在表达时是含蓄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其次,教学生释疑。学生总在“感其形,思其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产生疑问,教师要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困惑处,疑难点。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敢于否定书本、工具书或名人的想法、说法。一般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查工具书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最后教师适当地讲解和点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在不断生疑、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便会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二、创设自由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学习上,教师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把“间”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正确面对挫折,善于借助想象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既要他们知道“从来如此”,又要让他们善于动脑思考,打破常规,就可能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和收获。三、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创新机会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变“教师拉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是满足内在需要的主动探索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时间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讨论,同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提问、读书、查找资料、交流、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四、大力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篇6
一、创设情境,激感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名家的作品。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给他们怎样做人,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再现那动人情境,那美丽的景色,正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
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为了突出表现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应该让学生亲眼看看泸定桥究竟险到什么程度。录像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看到了连平时有木板时走起来都像打秋千似的险桥,战士却要在只剩下铁链的险上加险的泸定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听到了似真枪实弹的呼啸声……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那激动的心情,那对战士的敬佩之情便由然而生。由此,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课文中党领导下的战士是能战胜任何困难的无畏勇士的形象。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可以在课题的引入上动脑筋,采用电教手段尽快使学生一接触课题就能入情动情。如在学习《一块不寻常的蛋糕》一文时,将宋奶奶和孩子们一起分蛋糕情景的幻灯片打出来,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位老奶奶是谁?跟孩子们是什么关系?因为什么一起吃蛋糕?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开始自读,收到良好学习效果。
二、创设情境,解决重点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阳光课堂氛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轻松解决教学重点。
1.通过“演一演”,体会情趣,使教材中语言文字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如教《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改编,加上一些夸张地动作和神态来表现陶罐的谦虚容忍和铁罐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表演,加深了学生对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进一步理解。
2.通过“画一画”,使教材中的人物、场景、事物等再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如上《爬山虎的脚》时,让学生画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3.通过“做一做”,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教材的语言环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上《捞铁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做“捞铁牛”的实验,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获得了一些新知识。
4.通过“看一看”,利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泽得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文中“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这一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做课件时要展现晚霞辉映湖面溅起波纹的情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的思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加强。
5.通过“听一听”,依据课文内容,突出音响效果,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在教《观潮》一课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要突出音响效果,以声音渲染情境,把音响、文字、图像三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让学生一边欣赏图景,一边感受“人声鼎沸”、“山崩地裂”、“闷雷流动”等这些词的意思。
三、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现在这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借助电教手段全都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了。“百闻不如一见”, 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学习《鸬鹚》一课时,学生对鸬鹚捕鱼而自己不吃感到奇怪。有的学生说,它是先吃饱了再为渔人捕鱼的;有的说不可能,它先吃饱了就不愿意为渔人捕鱼了等等。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通过看录像,师生明白了:原来鸬鹚的喉囔下方被渔人用绳子系住了,它想咽也咽不下去,腹中是饥俄的,这从录像中最后一段渔人给它们解开脖子上的绳子喂它们吃鱼可以看出来。
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外洞和内洞的特点的确少见,特别是孔隙究竟有多矮多窄多低,虽然文中有文字交代,但还是有种模糊感。学生在录像片中亲眼看到了人们怎么进入孔隙,又怎样出来,外洞和内洞的特点一目了然。为了使学生对泉水的来路了解得更明白,可以制作一份投影片示意图,打出之后,学生对作者如何来罗甸,如何沿小溪行走等等,像亲身游览一样了。
有些课文,描写一些奇特景象所用的词句比较难理解,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解决。如《海上日出》一文中, 描写太阳上升“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一句,不借助录像片,学生是很难想象的。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都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句,“浸”的使用较难理解,在此时打出灯片或播放这一段的录像片,观察着画面,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篇7
一、运用悬念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精心地点拨和启发. 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而悬念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种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种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 ”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度左右.
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度左右.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度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 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 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验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 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二、采用设疑置错,创设情境
教师有意识先创设一个“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同时将“疑”与“错”设在新旧知识之中,使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兴趣,同时“错中生奇”,既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同类项”的教学中,提问:3x和1 - 2x是同类项吗?
生:不是同类项,因为同类项是一项的,而1 - 2x是两项的差.
师:不是同类项,不能直接合并,你有办法计算3x + (1 - 2x)吗?
生:去括号可以计算.
师:你是怎样想到去括号的?
生1:前面已经学过,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
生2:因为3x与1 - 2x不是同类项,去掉括号就可合并了.
师: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但不要忘记,前面学过的去括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而现在是式的加减运算,去括号法则可以用吗?
生:可以用,因为字母表示数.
师:讲得好!因为字母表示数,故我们可以把数运算的去括号法则推广到式的加减运算.
巧妙地设疑和置错,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引导学生建模,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能够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进而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月历、打折销售、希望工程、教育储蓄等带有实际应用性的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月历本、利息税、等积变换等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例如,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使我国许多地区频频遭受沙尘暴的侵袭. 近日,A市气象局测得沙尘暴中心在A市的正西方向300 km的B处,以10 km/h的速度向东偏南30°的方向B移动,距沙尘暴中心200 km的范围是受沙尘暴严重影响的区域.
(1)通过计算说明A市是否会受到这次沙尘暴的严重影响.
(2)若受沙尘暴影响,计算A市受沙尘暴影响将历时多久.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中也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节时,我通过课件演示,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生1:中秋佳节的月亮、平静的水面上掉进一颗石子所产生的波纹.
生2:盛开的向日葵、美丽的奥运五环、高速行驶的轮子……
生3: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 温病学 名师课堂
自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成为热门话题,在医药界并不例外[1]。“互联网+”全面助力中医药飞起来,极大地发挥了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及其产业发展,对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作为传播中医文化与知识的教育者,利用“互联网+”,使学生会学会用,是当前“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已有大量事实证明将“互联网+ ”应用于中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提高中医教学|量, 有利于培养现代新型中医人才[3]。《温病学》 课程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具有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学时相对不足,因此非常有必要充分抓住“互联网+”的优势,借助网络课程让学生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直接快速,省去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并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可以获得直观感受,进一步了解温病学的重点、难点,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反复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中医爱好者学习的园地,与课堂内学生一样,可在网络平台恣意学习,并通过留言板块与名师互动。因此,建立名师网络课堂势在必行。
一、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构建的方法
1.1页面风格
《温病学》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积累的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页面设计以水墨风格为主,充分体现中医经典古典而素雅的文化氛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中国美学的独特韵味。
1.2栏目设置
《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既是对温病学课程内的巩固,又是对温病学课程外的补充,不仅涵盖了《温病学》教学、考试、课外拓展等内容,收集了文档、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资源,具有资料下载、留言等功能。内容丰富详实、查阅方便快捷、师生互动良好、学生亦感兴趣。主要分为三大版块:
1.2.1名师课堂
主要介绍有关《温病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
(1)课程简介:简要介绍温病学,使本科学生、研究生、中医工作者及其他中医爱好者对温病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课程目录:运用“目录”介绍温病学全书内容、篇章结构,做到“纲举目张”。
(3)学习要点:以总结归纳、概括、图表等形式展示温病学学习要点,帮助学习者把握学习重点。
(4)名师慕课:链接由湖南省首门成功运行的校本慕课《温病学》及其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并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和视频、图片等,使学生跨越时空学习经典,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5)教学大纲:以64学时教学大纲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把握课程脉络,制定学习计划。
(6)教学课件:分享温病学精品课程课件,帮助学生课后掌握课程重点。
(7)温病学习题:提供《温病学》各章的练习题及答案,帮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章节重点知识。
(8)教材与教学资源:介绍《温病学》教材版本,并推荐课后学习的相关书籍及课程教学资源库、相关学科网址。
1.2.2 扩展资源
收集《温病学》教与学过程中相关资源,补充温病学教材的不足,并在运行阶段,不断填充完善,保障、丰富、优化教育资源。
(1)温病微课程:分为名师微课程与学生微课程。名师微课程主要收集温病学相关讲座,讲解温病经典著作、温病名家等;学生微课程主要收录学生制作的优秀微课作品。
(2)温病名方数字库:将温病常用名方分成温热类、湿热类、温毒类,每一类别下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方剂,每一方根据药物组成,主治病证,方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3)温病病案库:收录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温、暑湿、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的典型病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拓宽临证思路,加强辨证思维。
(4)温病名家学术精华:从温病名家生平传略、学术精粹、诊治精粹介绍温病名家,帮助学生快速吸收名家学术精华。
(5)温病学大辞典:收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学、病因学、病机病理学、症状学、预防学、方剂学、医籍、医家等项词目,为温病学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6)温病症状学图片库:以图片展示温病学舌诊及症状学的内容,加强学生对辨舌及温病典型病状的理解。
(7)温病经典著作原文赏析:节选温病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病篇》的原文及学生诵读原文的音频。
1.2.3 其他
(1)名师队伍:简要介绍温病学教研室及温病名师李鑫辉副教授。
(2)温病诵读“天籁之声评选活动”:以温病学原著条文诵读、温病名家学医典故讲述、温病名医临证故事讲述、温病名家医德典范畅缅等为主题,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中医经典文化。
(3)学科动态:即时更新与温病学相关的新闻,包括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等。
(4)资源链接:链接好大夫网站、新浪博客等,多方面了解医学。
(5)留言板块:提供给师生、同行、中医爱好者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可针对《温病学》课堂内容,学生在线提问、教师在线解答;也为同行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也面向所有中医爱好者,都可发帖留言,各抒己见。
二、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构建的启示
2.1 对学生的影响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斥太多的信息,然而,网上的资源良莠不齐,对于学生而言,尚缺乏辨别的能力,倘若误信不正确的内容,将有可能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网上的资源非常零散,而且有很多重复的信息,学生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花费大半的时间浏览重复的内容,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并浪费时间。名师课堂网站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围绕教学大纲建设相关资源,内容准确且完善,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快捷查找相关资源,并能近距离与真正的名师互动交流,安全方便快捷准确。互联网教育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在互联网中可以接受不同课程,鉴别吸收最有益的资源。学生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2.2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在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与学生一对一,不拘时间、不拘地点,自由而深入交流,是名师课堂网站的一大优势,学生的疑问可在名师课堂网站上得到解答,通过答疑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教师的任务也可在名师课堂网站中,直接而方便,快捷而经济。有的网站虽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往往要求注册,耗r不便,而且不能排除有钓鱼网站的可能,所谓的名师或者名医可能仅仅是雇佣来的非专业人士,与其交流,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甚至可能被窃取私人信息,名师空间网站避免此隐患。另外在中医经典教学中引进互联网,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迫切要求教师努力增加知识储备,改良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指导学生如何自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
2.3 对温病学的影响
名师课堂网站的建设为学生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不同于传统的师带徒或是课堂教学,名师课堂网站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医的需求,方便省时,同时节约了师资力量,传播了温病学,宣传了温病学,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热爱温病学,学好温病学,用好温病学。
通过《温病学》名师课堂网站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温病学知识库,推动教师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转变,丰富《温病学》教学手段,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温病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4];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更多地参与学生的讨论,进行答疑解惑、纠错及针对性指导,实现温病学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打造丰富、实用的温病学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以促进信息技术和温病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课内外一体化温病学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全力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 考 文 献
[1]许方霄.互联网+中医药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1:29-30.
[2]周旭文.中医药文化穿越互联网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03):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