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半命题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考半命题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作点拨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将题目中所缺的部分补齐,使半命题作文“变”成自己所熟悉的命题作文。那么如何补全、补好半命题作文题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已给的题目部分
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这样,我们在审题时,要先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立意、选材等做好准备。
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如“启示了我”(2006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的“启示”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给了“我”什么启示、怎样启示了“我”。有的题目,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如“在迎接的日子里”(2006年云南昆明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就规定了取材的时间范围是在迎接某某的日子里,而不是其他时间。
(二)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1.避生就熟
同样的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如“坦然看”(2006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命题者在题目后提供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功”、“挫折”、“生活”……但不是我们每个人对这几个方面都熟悉,写起来都能写好。我们还可以另外选择,比如离别、荣誉、失败、获奖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熟悉的方面。
2.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比如“告别”(2006年江苏常州市中考作文题)。实际上。“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3.运用修辞手法
如“是”(2006年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拟题为“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就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篇2
本报2015年17期第3版:《爱吃亏的妈妈》。
本报2014年35期第3版:《道歉的魅力》。
2.福建厦门:品。
本报2014年25―32期第9版:《鸡蛋里的滋味生活》。
本报2015年23期第3版:《成长中的五味瓶》。
3.湖北襄阳:“路”材料作文。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非走不可的弯路》。
4.湖北恩施:最难忘的那个表情。
本报2015年1―8期第29版:《永恒的微笑》。
本报2015年16期第2版:《中尉的微笑》。
5.湖北十堰:①新;②最美的 。
本报2014年41期第3版:《新起跑线上,我摔了一跤》。
本报2014年25―32期第32版:《美丽的丁香花》。
本报2014年45期第2版:《心中的绝世风景》。
6.湖北荆门: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本报2014年36期第2版:《温暖的时刻》。
7.湖北鄂州:有种幸福在心间。
本报2015年16期第4版:《河里漂来的幸福》。
8.湖北咸宁:是苦也是乐。
本报2014年25―32期第31版:《逆境,一样心怀感恩》。
9.湖北武汉:“一棵树”材料作文。
本报2014年25―32期第7版:《向一棵树鞠躬》。
10.浙江台州:“分叉路口”材料作文。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非走不可的弯路》。
11.浙江宁波:种子发芽以后。
本报2014年33期第3版:《种下一粒种子》。
12.浙江湖州:挥挥手,出发。
本报2014年45期第3版:《远航》。
13.浙江丽水: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
本报2014年36期第4版:《阳光就在身边》。
本报2014年44期第4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
14.浙江衢州:“猎豹”材料作文。
本报2014年45期第1版:《勇往直前》。
15.浙江杭州:“学者金克木”材料作文。
本报2014年25―32期第4版:《蒋方舟:好书与小伙伴们分享》。
本报2014年46期第3版:《书的魅力》。
16.江苏无锡:读书之味长。
本报2014年46期第3版:《书的魅力》。
本报2015年12期第4版:《我与书卷有个约定》。
17.江苏苏州:记得那一次出发。
本报2014年25―32期第24版:《第一次去草原》。
18.江苏扬州:苦趣。
本报2015年15期第3版:《别具匠心的拖课理由》。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苦涩的莲子汤》。
19.江苏常州:温馨的设计。
本报2015年14期第4版:《假日里的温馨》。
20.江苏连云港:凝视生活。
本报2014年39期第2版:《生活,从一个微笑开始》。
本报2015年19期第3版:《生活中的一抹彩虹》。
21.江苏南通:一次相逢一份暖。
本报2014年39期第3版:《眷恋那份温暖》。
22.江苏盐城:从未走远。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爱的距离》。
23.山东东营:向 鞠躬。
本报2014年25―32期第7版:《向一棵树鞠躬》。
24.山东淄博:水。
本报2015年17期第2版:《一杯水的距离》。
25.山东菏泽:留在 的记忆。
本报2014年35期第4版:《我想起了那最后一课》。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黑板上的记忆》。
26.山东滨州:有你相伴真好。
本报2015年16期第3版:《有你的日子》。
27.山东德州:留在心中的那份 。
本报2015年9期第1版:《那份不一样的真情》。
28.山东济南: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花落的声音》。
29.山东聊城:风景在路上。
本报2014年40期第4版:《从丽江轻轻走过》。
本报2015年20期第1版:《沿途的风景》。
30.四川广安: 去哪儿了。
本报2014年34期第3版:《时间都去哪了》。
本报2015年13期第3版:《最疼爱我的人哪里去了》。
31.四川资阳:拐杖。
本报2015年21期第3版:《奶奶的拐杖》。
32.四川遂宁:风景。
本报2015年20期第1版:《沿途的风景》
33.四川达州:我最得意的一句话。
本报2014年41期第2版:《反思一句名言》。
34.四川南充: 伴我前行。
本报2015年19期第1版:《携反省一路前行》。
35.四川眉山: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本报2015年20期第3版:《黑板上的记忆》。
36.湖南娄底:①话说诚信;②乐在其中。
本报2014年41期第2版:《诚信是最大的招牌》。
本报2015年12期第3版:《诚信,做人之本》。
本报2015年16期第2版:《被拆掉两次的亭子》。
本报2015年1―8期第30版:《说两件好玩的事》。
37.湖南永州:①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心灵;②那一刻,我 。
本报2015年1―8期第12版:《花落的声音》。
本报2014年41期第3版:《那一刻,我们就像蒲公英一样飞走》。
38.湖南长沙:书,我的良师益友。
本报2014年46期第3版:《书的魅力》。
本报2015年12期第4版:《我与书卷有个约定》。
39.湖南衡阳:爱的力量。
本报2014年25―32期第29版:《因为有爱》。
篇3
一、前言
作为语文水平的一大重要考查对象,写作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不管是应试还是实用,写作能力都不容忽视,尤其是初中阶段,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熟悉多种表达方式,对于解决各种作文命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半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命题形式。即命题人仅仅给写作者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目,也就是去掉完整题目的一部分,让考生来填补所缺的部分。这种作文命题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无论是在选材上,还是在立意上,都会有更多的选择性自由,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较少。
二、半命题作文常见的审题误区
(一)雷同
在半命题作文中,出现填题雷同的概率非常之高。比如半命题作文“ 的味道”,大部分学生都会填补成“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这就出现了填题方面的雷同。再比如半命题作文“一路与 同行”,该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会补题目为:一路与父爱同行,一路与老师同行,一路与月亮同行。再看2014年江苏省的中考作文半命题题目“不错过 ”,这个题目很多学生会想到用类似于“机会”这样的词语去补充,也是容易发生雷同的。而黄石市的作文题是二选一,其中就有一个半命题形式的作文题目,即“又到一年 时”,学生可以填的题目非常之多,“又到一年花开时,又到一年毕业时,又到一年中考时,又到一年端午时……”雷同题目也不少。
(二)过大
半命题作文不像命题作文,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于是很多学生就开始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泛泛而谈,首先表现在补题上是填题过大。以上面所举的例子为例,半命题作文“一路与 同行”,如果学生填题为:一路与大自然同行,一路与爱同行,一路与青春同行……那么题目就显得非常之大,导致泛泛而谈,缺乏真情实感。这种填题方式没有新意,范围大,很容易导致内容空洞无物,不能打动人。就以今年黄石市的选题之一的半命题作文来看,如果填题为“又到一年花开时”,则显得大了一些,当然这只是从题目来看,如果学生的写作功底深厚,还是可以化大为小的。但是作为中学生,普遍涉世尚浅,无论是对于生活感悟还是对于情感把握都还不够深刻独到,并且作为中考考场作文,既受到时间的限制,还受到字数版面的限制,是很难写出深刻、透彻的文章的。
三、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探讨
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以上两种审题误区而导致的填题雷同或是过大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审题以及填题方法。
(一)填题的虚实探析
有的学生面对一个较为抽象的题目无从下笔,而有的学生却能利用这种抽象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来。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学生掌握这样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化虚为实,一种是化实为虚。通常情况下,要采取化虚为实的方法来审题、填题。而第二种化实为虚则需要写作功底较厚的学生来充分发挥其作用。所谓化虚为实,就是要求学生擅长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这种写法可以更好地表达出真情感,能够以情取胜。比如2014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题,若填题为“又到一年花开时”,这个题目本身是大而虚的,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化虚为实的审题方法,就可以将“花开时”进行实化,细节化,比如花开时节发生的某件感人之事,让人难忘的事等等,这样就能成功转化到自己的擅长上来。所以擅长散文化语言的学生不妨使用这种审题法,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半命题作为“不错过 ”,如果要化实为虚,就可以填成“不错过那一米阳光”“不错过那美好春光”等等,学生就可以肆意挥洒自己的诗化语言,写出动人的文章。
(二)以小见大填题法
点滴之水折射七彩阳光。笔者认为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在审题过程中做到内容要熟悉、立意要新颖。在审题过程中,可以寻找一个小的切入点,以不断缩小定作范围。比如某地中考半命题作文“我与 的亲密接触”,如果填题为“我与真善美的亲密接触”,是个这么宽泛的题目。不过即便是拟了一个这样的题目,在写作过程中,也还可以将其缩小为一件可以体现出真善美的事。另外拟题时,一定要避生就熟,无论是哪一个题目,都必须能和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物联系起来,否则难以下笔。比如某地的中考半命题作文“ 在其中”,就可以从自己熟悉的题材来定题目,紧紧扣住“爱、真情”之类的关键词来填题,学生就可以避生就熟,做到胸有成竹。
四、小结
总之,在半命题的作文审题中,拟题填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提高学生半命题作文审题能力,就需要在平时多多训练审题拟题方法,在不断的训练中,让学生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在考场中。
参考文献:
[1]吴平安.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J].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2009,(04).
篇4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各地区的中考作文命题,恰如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笔者就从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上作几点趋势分析。
趋势一:吸纳时代元素,富有时代气息。例如,2010年吉林卷的材料作文“天使让人牵挂”明扣“上海世博会”和“青海玉树地震”这两大新闻事件。2011年四川内江卷的给材料作文,材料摘自《华西都市报》,内容如下:“2011年1月26日消息,年关将近,在内江某柠檬加工厂里,仍有许多工人在忙碌。工人说:‘我们的老板非常仁厚,他信守承诺,卖了自家住房,给我们100多名民工及时兑现工资。我们也不能不仗义,不能在老板需要我们赶工期时请假回家。’”2012年湖北省武汉卷的命题作文“敬畏文字”,以一段《咬文嚼字》杂志社发起的“咬嚼”名人博客挑错活动的新闻作导语,要求自选文体写作。这些时代气息浓郁的命题体现了命题者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现实人生的良苦用心。
趋势二:关注真我感受,富有人文气息。人文的核心是“人”,作文命题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人”、尊重“人”。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对“人”的关注越来越热。一是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命题逐年增多。例如,2011年安徽卷的命题作文“在我们这个年龄”、2012年河北卷的半命题作文“我与____的亲密接触”等。在这些命题中“我”“我们”“自己”等字眼频繁出现,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真切的思考、感悟和情思。二是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心理品质、精神状态、生命境界等的命题也逐年增多。例如,2008年北京卷的命题作文“向前,向前,向前!”,2009年陕西卷的命题作文“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2010年浙江卷的命题作文“做一个‘行者’”,2011年山东济宁卷的命题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2012年江苏南京卷的命题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等,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趋势三:指向交流倾诉,富有人情味。引导考生交流倾诉,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者所重视的一大重要理念。例如,2010年江苏南通卷的命题作文“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安徽芜湖卷的命题作文“心中有话对你说”、湖南常德卷的命题作文“不能没有你”、云南普洱卷的命题作文“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山东烟台卷的命题作文“总想为你唱支歌”,2011年陕西卷的命题作文“我想看见你的笑”、四川巴中卷的命题作文“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新疆卷的命题作文“我愿为您歌唱”、黑龙江大庆卷的命题作文“请让我走近你”,2012年广东湛江卷的命题作文“我把掌声送给你”、湖北十堰卷的命题作文“因为有你”等。这些命题,常把第二人称“你”作为主体交流、倾诉的对象,能形成对话氛围,颇富人情味,便于考生“说真话,抒真情”。
趋势四:注重理性思辨,引导深度思考。理性思辨是必须重视的作文品质,缺乏理性思辨能力的作文其见解、认识必将肤浅。最近五年来很多作文命题本身就富有思辨色彩,意在引导考生写出对现实生活、平凡人生的深度认识与思考。例如,2008年辽宁沈丹卷的材料作文“伟大的蚂蚁哲学”,2009年河南卷的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2010年安徽卷的命题作文“不会变的是_____”,2011年吉林卷的命题作文“以心灵温暖心灵”、山东临沂卷的话题作文“守护诚信”,2012年福建福州卷命题作文“爱,还要会爱”等。面对这些思辨性很强的作文命题,考生只有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理性思辨能力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以预见,今后每年的作文命题必将会给理性思辨能力强的考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
篇5
一、命题形式多元互补,全命题作文稳坐“考坛”。
纵观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题,笔者发现,命题者普遍在追求把兼容,多彩开放的作文命题理念渗透到作文题型上来。虽然仍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四种形式并存,但话题作文再次“降温”约占14%;半命题作文仍在升温,约占26%,全命题作文继续走俏”,约占59%。可以这样说,全命题作文的考查形式坐稳了“考坛”,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良性引导。在题型选择上,2010年出现了
种地域趋同的新动向――以地级市为考区命题的同一个省里,各考区选用的作文题型大多相同。譬如江西省所有考生都写同一道题《我读》。又如,江苏13市中,除淮安采用的半命题作文外,其余12市都是全命题作文,高达92.3%。这种现象说明,省级主管部门在下放命题权的同时,对于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了一定的统筹和规范。故有关省市的老师同学们在201^年的复习备考中,对这类现象要给予一定的注意。
2010年全命题作文稳坐“考坛”,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具体表现在
1、命题设计新意出。2010年温州卷采用提示语加直接命题式,而提示语直接来自试卷上的材料,即将阅读体验题“鲁迅《朝花夕拾》和两段现代文阅读题“‘我’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和“拯救美丽的汉语”,都归纳成跟作文题目有关的一句提示语,而后以《做一个“行者”》为题要求考生作文。这样的命题形式摆脱了以往作文只是试卷中一个独立环节的命题形式,彻底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使全卷整体与局部浑然一体。这样设计变相降低了作文题目的难度。
2、寓意命题在“升温”。这种题型多用修辞象征,有助于引发考生作多向思维,并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譬如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中的窗,其本义为:房屋等建筑物上通气采光的具体的窗户。但写好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凸显。窗的比喻义、象征义,即心灵之窗,文学之窗,历史之窗,世界之窗,可引申为内心思想等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窗户。如果将题目“打开一扇窗”看成”一件事情,那写法可以多样:或重点写必须打开这扇窗的原因,略写打开的过程和见到的“风景”;或重点写打开这扇窗,就可以领略一片风景,迈过一道心坎,悟出一种境界,略写我终于打开这扇窗,见到了我想见到的。寓意型全命题作文还有广东东莞题《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湖南长沙题《送他人一朵花》
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浙江金华题《灯》等,这些题目中的“钥匙,“花”“歌”。灯”都必须用其比喻义,“虚”题“实”写,虚实结合,发挥想象,方能写出考场佳作来。
3 拓展空间有限制。一是通过设计提示语做出暗示。譬如,江苏盐城题的提示语“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这段提示语虽短小却很有意蕴。用“充实”“陶醉”“成长”一组含义递深的动词来诠释“书香”之功效,有助于考生打开写作思路,但提示语中的“伴”字,耐人咀嚼,作出暗示,可以读出书籍亦师亦友的角色。当你孤单时,书籍是你的密友;当你在迷惘时,书籍是你的明灯。这样理解文题,我们便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议,又不会偏题了。二是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泰州题《他(她或它)也很重要)中的副词“也”是题眼,抓住“也”这个关键词一般都不会离题。“也很重要”重点应落实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关系,最好是与“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参与,可以更加方便地写出真情实感来,也更容易突出“也”的重要性。又如苏州题
二、命题内容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命题内容出现了从以往的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等大的角度向“生活”,‘生命“转向,更切合考生实际,让考生有东西可写。具体表现在:
其一,关注自我发展,审视青春价值。2010年的中考作文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自我发展,设题相对往年来说情境化明显,开口更小,命题的设置较多的是以“我”为开头,引出有一个相对完整和形象的故事情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命题中出现“我”这个字眼的约占53%,譬如,江苏南京题《我作主》,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广东佛山题《智慧伴我成长》、山东省济宁题《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滨州题《那一次,我____________了》。山东临沂题《我失去了》,山东东营题《给了我》,青岛题《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江西九江题《我读
》,兰州题《让我陶醉》,湖南怀化《那曾感动我的____________》等。有的题目虽未见“我”,但构思行文必须写“我”,譬如,芜湖题《心中有话对你说》、广州题《奖励自己》,温州题《做一个“行者”》、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福州题《在尝试中成长》等。其中大多数文题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写“我”也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这样的题目注重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素材,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
其二,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思
考生活。2010年中考出现了一些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的作文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而客观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些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譬如温州题《做一个“行者”》,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着重落实于一个“行”字上。这就是说,世间凡事须从“行”字出发,要做脚踏实地的实践家,不做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与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神合。平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温总理2009年考察同济大学时提及“仰望星空”,今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考察时提到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如果考生知道这个背景,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果考生不知道背景,但能了解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唱高调的人有,脚踏实地的“行者”也有。由此可打开思路,写一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关于“行”的亲身经历或动人的故事,也可写一些关于“行”的社会现象。二是借助某一时尚理念或见解引导考生反映现实。譬如盐城题《书香作伴>很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文题引导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平时关注阅读,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推出“书香校园”的理念,他认为没有书香校园的建设就没有教育;没有书香的校园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校园。如果考生平时就不热爱阅读,而仅凭考场上刻意塑造,则很容易出现“无病”的假大空的作文。又如,重庆綦江题《让生活更美好》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导语引用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领考生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生活的事。三是通过图片或小故事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譬如浙江宁波题,命题者提供了四幅图片:地震废墟中一个坚强的微笑,病床上一个乐观的微笑,植物园里一个充满童趣的微笑,夕阳下一个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四幅图片,让考生一下子产生亲切感,题目《一个――的微笑》落点小容易入手,聚焦生活细节。只要考生平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生活,动笔时就会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其三,鼓励个性表达,让心灵感悟折射理性光辉。浙江舟山题《少年不识愁滋味》浙江湖州题《多想告诉你》南京题《我作主》江苏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安徽芜湖题《心中有话对你说》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
山东滨州的话题作文心声
山东济南题《几分――在心头》浙江嘉兴题《写给――》等都锁定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审读南京题《我做主》中的“我”字,能够迅速贴近考生,不仅会让每一个考生产生亲切感,更有利于考生们回放自己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经历找到真切感受,写自我认同,自我责任自我承担自我发展等个性。做主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自立自强,对家长包办的反思;也可是学习成长中,不迷信不盲从的一种自主意识:还可以表达作为社会大家庭主人的一种责任感。有实力的考生,面对这个考题还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譬如反思“做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做主”与尊重他人的关系等。“我做主”便于考生表达个性,发现真自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类似的文题还有梅州市的话题作文“渴望”、四川巴中的话题作文“愿望”,“重庆綦县题《因为有了期盼》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浙江舟山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等,都符合当代学生展现个性特征、表现自我追求理想、实现愿望的特点,让心灵感悟折射理性光辉。
其四,凸显人文关怀,启迪人生哲理。广东广州题《奖励自己》,江苏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江苏盐城题《书香作伴》山东淄博题《幸亏有你》浙江宁波的看图作文《一个_________的微笑》山东日照题《_________的滋味》,江苏扬州题《在乎》等,充分体现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扬州题《在乎》中的“在乎”是一个很具有生活化常态性的动词,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辩证地思考在乎‘一词,可以帮助你拓宽思维。在乎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正拥有着的。我们在乎这在乎那,不是给我们的人生平添了许多桎梏吗?在乎的最高境界,是不在乎。江苏泰州题《他(她,它)也很重要》凸显了人文关怀。从题面上看,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是“也很重要”。“也很重要”重点应落实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关系,最好是与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参与,可以更加方便地写出真情实感来,也更容易突出“也”字的重要性。善于思考的学生便可放眼整个大自然,甚至社会。关键在于考生要巧妙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有所偏废。又如,安徽题《不会变的是_____》,其导语由富有哲理的句子组成“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动笔前,首先要吃透这段导语,一定要抓住“不会变”,理解“不会变”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方能写出佳作。
其五,引导作文教学理性回归教材。这是今年作文命题的又一个亮点。中考作文命题跟初中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过程相关联,这是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反映,也是一个必然选择。杭州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文题《成长路上无捷径》。类似的命题还有温州题《做一个“行者”》,文题前的一段提示材料来自鲁迅《朝花夕拾》,浙江义乌题《我不只是一个角色》,导语选用了已学课文《散步》中的“我”既是“妈妈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爸爸”的材料,等等。返璞归真,走向并彻底地融入生活,强化社会生活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考命题者在关注生活之外,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课文”,可谓不是办法的办法。这种妥协是对事实的尊重,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
审读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题,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当然也有一些命题引起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命题内容似有偏颇之处。命题范围总体较为窄小,还不能和社会热点等问题做过多的联系,对中学生的情感困惑和一些认识困惑还不能涉及,地域色彩不够浓厚等等。二是命题制作较为简单粗疏。有的命题不着边际,考生难于把握。譬如常州题《家乡的个性》,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这无可厚非。但大部分初三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视野都还不够宽厚,要让他们去提炼一个地区的个性,恐怕比较难。有的
题过于陈旧,容易出现套作。如山东济宁题《我的初中生活》,江西九江题《我读》等。有的更适合做话题作文的话题,譬如四川内江题《远方》等。有的全盘搬用其他地区已考之题。如兰州题《________让我陶醉》,2004年江苏盐城考的就是这道半命题作文题。三是所有文题“要求”中,无一例外地拒诗歌于考生之外。难道一个有着三千多年诗歌文明史的国度,怎么就不能让喜欢诗歌的人写写诗。笔者希望命题者该重视和关注一下诗歌!
尽管今年个别作文题引起争议,但至少从中看出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清晰脚步,那就是离学生,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近。作文命题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导向。可以预测的是,2011年中考作文命题将进一步体现课改精神,其趋势主要是:
首先,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10年中考作文题繁花似锦,全命题作文占据“半壁江山”,半命题作文仍然走俏,但也没有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完全打入“冷宫”,体现了命题形式并存互补多元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2011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趋势。譬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地区,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地区,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全命题作文进行考查的地区,则多关注半命题作文。估计还会出现一些新题,像今年温州卷《做一个“行者”》这种阅读延伸题。
篇6
求新求变:中考作文命题新亮点
中考作文常用的5种题型中,选题作文、话题作文对学生的限制较少,写作自由度较大,一般被认为是开放式题型;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具有较具体的审题要求和较强的写作束缚,一般被认为属于非开放式题型。至于新型材料作文,开放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开放式题型大幅度升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根据这一新的精神,开放式题型“长驱直入”,处于中考作文试题的领先地位。
从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开放式题型的比例一直位居榜首,2007年全命题题型比例得到提升。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尽量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减少限制和束缚,这一指导思想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必须得到贯彻和落实。
但是,过于开放的命题方式和过于宽松的写作环境,与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冲突。作文题目过于开放,应该如何避免猜题和押题?由于过度开放引发的这些问题,会影响考试的公正和公平,所以笔者认为,基于提高考试信度的考虑,应当引导学生回归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从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全命题、半命题形式的题型还将继续被广泛地运用到中考命题中。
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篇7
一、 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命题作文相对于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限制性更强,避免了开放度过大带给学生的茫然和随意,“今天真好”给学生的选材立意划定了范围,“今天”规定了时间,“真好”限制了情绪和感悟,“真”表达了程度,学生抓住“今天真好”所体现的时间要素、情感要素来写景叙事抒怀议论,不容易离题,而且也便于制定阅卷标准,防止出现套作伪作大行其道的现象。与2007年南京中考作文题“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2008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寻”相比,其限制性介乎两者之间,学生能够“等闲识得东风面”。怎样才能让学生作文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景象呢?命题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一是完全式命题不加导语不加标点,把选材立意的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飞翔空间。二是“今天”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既可以指一个较短的时间“某一天”,又可以指“与昨天、明天相对应的时间段”,还可以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时间范围十分广阔。三是“好”这一形容词既清晰又模糊,内涵相当丰富,“国泰民安”是“好”,“心想事成”是“好”,“春暖花开”是“好”,“潮起潮落”是“好”,“仁义礼智信”是“好”,“变不好为好”还是“好”……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对“好”的体会和理解,自然能“想出一大片,定准一个点”,写出不偏不倚的文章来。命题者真是“胸中有丘壑,心中有风景”。
二、 传统形式与时代特色的结合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题型,在中考作文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历久不衰的原因是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可以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避免写作偏向,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可是有些命题作文背离了传统,“挂羊头卖狗肉”,如2008年的“寻”与话题作文无异,2009年镇江市的“心中早想说一句”与半命题作文没有实质的区别。“今天真好”是一个主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表达,是典型的命题作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中考作文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恰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真好”充分体现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是一面镜子,今天可以映照一个时代,“和谐共存”“创新发展”“忙里偷闲”“学业竞争”“关怀弱势群体”“举办奥运盛会”“直面经济危机”等等打下时代烙印的人和事,成为“今天”的重要标记。文有源头情不竭,现实生活就是写作的重要源泉,“今天真好”洋溢着时代的气息,饱含着生活的激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起学生的美好情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命题者不仅很好地遵循了中考作文具有时代色彩的原则,而且跳出了以当年热点当卖点的命题思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这个时代,颇有“钓鱼绝不奔水花”的大气。
三、 人文精神与理性气质的结合
语文教学应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好的作文题贴近人性,富有人情,能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今天真好”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把握青春,观照时代,感恩他人,拥抱自然,感受科技的力量,催生出种种滋养心灵的美好情愫。命题者人文怀抱宽阔,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出题命意,使作文题更多真实,更饶兴趣,更富价值。所有学生都有情可诉,有事可叙,有理可说。所有学生都怀着“我看青山多妩媚”的愉快心情构思行文,可谓是“人人成功,各得其所”。而“好”字具有多义性,又使作文题有了理性思考的弹性和灵活性。它旨在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生活,挖掘时代的特点,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好”的感觉上升为“好”的思想。让那些思辨能力强的学生经历“见山是山” “见山不是山” “见山还是山”的思维过程,写出与作文题匹配的兼具人文精神和理性气质的优秀作文。
四、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得法于课内,得力于课外,课内外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中考作文众人瞩目,具有指挥棒效应,应该鞭笞“轻视课本,游离课堂”的教学现象,摒弃“听课文,说课文,读读写写全课文”的奴才思想,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体现“内外兼修”的导向,让那些“肚子里有文章,脑子里有思想”的学生得高分。“今天真好”的命题者深谙“阅读是写作的助推器”的道理,先从课本中找到了学生借以飞翔的隐形翅膀――《第一次真好》(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真好,第一此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极富亲和力和诱惑力的文字一定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对作文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文题巧妙在于它既源于课内,又高于课内,向课外的多彩世界进行了拓展。“今天真好”需要学生有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社会的个性思考,并且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能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平易中寻找深刻,从经验中突破创新。
篇8
一、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1.以纲为纲,体现课标精神。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写作和有创意的表达。体现课标精神也是2007年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因此,吃透课标精神,是备考2007年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
2.以考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都体现着以考生为本的精神。降低了审题难度,使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2006年选题作文占了主流,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在材料提示或备选填充的标题中,要求考生以“我手写我心”,彰显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这一命题原则将贯穿于2007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之中,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3.融合借鉴,凸现地方特色。中考作文的命题总是相互借鉴的。一是借鉴其他省市或地区的命题形式;二是借鉴高考作文的命题经验。在继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出新,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大特点,也是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趋势。同时,各地的作文试题也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一是试题体现了本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二是试题内容反映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以,借鉴创新、凸现特色将成为命题又一趋势。由于各省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均衡,使得各省市的作文命题对考生能力的检测上各有侧重。一般地说大中城市,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重在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如“生活中的发现”这个题目就有广度有深度,并有一定哲理内蕴,显然是检测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的。考题“现代科技带来的______”这个题目可以折射出科技文化氛围,可以检测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些经验相对落后,文化欠发达的省市,中考作文命题还是较为传统,把检测的重点仍放在一般的阅读了解能力、构思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如“我的课余生活”这个题目就是课文后单元作文训练题的照搬,“朋友”“假如我是______”仍就是传统的题目,缺乏时代气息,但也是不能小视的。
二、话题作文作为重点应引起考生注意
话题作文一经问世,便备受青睐。中高考对它情有独钟。几年一直占据作文命题排行榜的首位。语文老师对它恩宠有加,唯“话题”是从,不敢稍有怠慢。学生更是口中念的、心里想的、笔下写的都是“话题”,话题作文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那是缘于难以抗拒的“诱惑”。
话题作文较之以往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无疑是一个“美丽的诱惑”,其最诱人之处在于它的人性化设计。因此,考生在考前重点地研究话题作文的写作方式方法、得分技巧,多读范文,多加练习,以期能够重点突破,是很有必要的。
三、命题内容的预测和练习
从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我们明显地感到,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将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必然趋势。因此,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练习,准备素材。
篇9
题型探微:
命题作文按其字数多少,有单字、双字、短语、句子等四种情况。单字如“读”、“路”等,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双字如“习惯”、“幸福”等,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也很关键;短语如“一件小事”、“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等,由于其有一定的修饰补充成分,所以它的题旨相对比较明朗;句子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修饰成分较多,限制较死,要细心梳理其结构,方可领会题目规定的要求。
审题思路点拨:
单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只要写其中的一个意义就够了,只需抓住一点,不必全面思考,这叫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读”,可写它的本意“读书”,也可写它的比喻意“读人生”、“读社会”等,文章要写得具体而不空泛。
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题旨就明白多了。然后他就选取“奶奶的变化”这个角度,写奶奶从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到上街加入老年秧歌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遇到短语题,审题时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特别是记叙性文题因其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事、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很难把文章写具体,因此要适当增补成分。对动宾式短语,要补上主语,如“看电影”,可补“我”等;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补上谓语,如“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补“真淘气”等;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如“幸福的家”可补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
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成分较多,审题时须注意逐字辨析。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女同学”点明记叙的对象, “一个”点明数量,“最近”限定时间范围,“我班”提供了空间范围;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我班,而不是尚未来到我班或将要来到我班,倘若把“了”字改换成“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文章侧重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半命题作文
题型探微: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一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更多空间留给了作者。从形式上看,有两种命题模式:一是题目独立出现,如“____的滋味”;二是题目与提示(导语)相结合,如“我不依恋____”,文题前有温馨的提示――“因为不坚持,天空中的云才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依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因为不停留,小溪才能涓流不息”。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 ”;命后半题,如“____的瞬间”;命中间部分,如“____真____”;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____ 的时候”。
审题思路点拨: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轻率从事。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二是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要求异求新,要避俗求新,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三是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写“感悟”,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这一类词语,写起来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透写具体,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三、材料作文
题型探微: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中考与高考材料作文有所不同,高考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命题进行写作,而中考考查的角度多种多样,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或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命意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而材料又有记叙性材料、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之分。
审题思路点拨:
这里重点谈谈“命意作文”的审题思路。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以审题就变为了审材料。
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式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四、话题作文
题型探微: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兼具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特点,一般不限文体。话题作文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话题作文的主题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提示语”在材料语和话题之间,对材料内容进行诠释或引发,暗示考生要注意的某些问题,以减小考生审题上的难度。“话题”对写作范围进行限制。“要求”往往对写作作出一定的限制。话题作文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宽泛性,二是文体的多样性,三是写法的灵活性。
审题思路点拨:
话题作文一般不设置审题障碍,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但是,淡化审题并不是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分四步走:
一审“话题”。首先要吃准“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对理解题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这些关键字词是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例如“我与空间”这个话题,要注意“我”、“与”这两个字眼,否则,就有可能把话题变成“我的空间”、“我们与空间”等。
二审“材料”。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表明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命题意图的体现,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篇10
下面笔者结合各地2008年中考半命题作文,就如何“补题”提几条建议。
一、补题要细察“隐信息”。补题千万不可仓促草率,而要仔细琢磨已命定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这些“隐信息”往往对确定选材、主题、文体等有所提示或限制,如2008年安徽卷“我在_______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更为重要的是:要细察命定的半个题目中出现的形容词、动词、副词的限制作用,如2008年山东淄博卷“_______其实很快乐”,题目中副词“其实”不可忽视,它启示我们要补充的内容与“快乐”之间不太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如“听歌其实很快乐”显然不适合,而像“做难题其实很快乐”就符合题意。
’
二、补题要力求“陌生化”。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必然造成“补题”上的撞车,给阅卷老师产生“千人一面”的感觉,从而影响得分。怎样避免这种现象?要力求“陌生化”。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如同样写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写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考场上,当你读完题干。马上就能想到的或稍加思索后便能想到的那个“题目”,必须毫不吝惜地弃之不用。你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要写“题目”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个性的体验、自己的发现、人无我有的题目。如2008年浙江嘉兴卷“第二次________”,很多考生不约而同地填上“感动”、“流泪”,而有些考生却另辟蹊径。补出如“凝望老街”、“走近乡村”、“失眠”等自己熟悉而别人没有的比较“陌生化”的好题,在炎热、枯燥的阅卷过程中如一缕春风轻拂过阅卷老师的心房。
三、补题要做到“切口小”。古人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就很难对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因而补题的切口最好小一点。如2008年天津卷“_______,你好”,有考生拟题为“祖国,你好”,因为写作的切口过大,通篇作文只有几个近似抒情的语句的反复。使作文流于泛泛之谈。倒不如选取你最为熟悉的、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对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小见大,表现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