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传学课件

篇1

人体的每一个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状。人体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基因是遗传物质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遗传物质(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课本是通过由“性状的认识”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认识”进行编排的,符合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探究竟”三个步骤的逐步研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性状染色体控制性状染色体承载着遗传物质(DNA)基因是DNA上的功能单位”。

然后,教师在学生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大家谈”的问题。在学生得出“基因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结论以后,教师讲解“知识链”的内容,着重把握(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条绳子上染上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的片段就代表一个 基因,以示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补充DNA和蛋白质是怎样超螺旋形成染色体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来源:学科网]

2.阐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控制生物性状物质的分析,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实际用”中关于中国参加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材料,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 ;(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 突破:引导学生多讨论发言,通过相互补充和评价,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知识链”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在“知识链”中,教师结合图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自制的彩绳,相关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应该多举一些关于相对性状的例子,比如:人有无耳垂、直发与卷发、拇指能否弯曲、中指长于无名指与短语无名指等等,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并请学生讲述自己那里与妈妈长得像,哪里与爸爸长得像,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这些性状的例子引出“性状”的概念。以及“遗传”的定义。指出后代长得像妈妈或者像爸爸的现象就是遗传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自己的身上的相对性状属于哪种类型。(学生积极发言)

(二)讲授新课

探究1:

仔细观察“长臂猿”,“父子情深”图片。描述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可能回答:

学生1:眼睛长得很相。

学生2:嘴长得相。

学生3:手长得也相………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对照能力。

归纳总结

遗传的概念。

阅读“小辞典”,根据上图举例说出几个生物的性状。

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长臂猿母子的眼睛都是圆的。眼睛的形状就是一个性状.父子的嘴形状很相,嘴的形状也是一个性状。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探究2:

仔细观察一组谷穗照片。分析它们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

你 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因为它们体内的染色体不同。染色体导致生物的性状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

谷子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的不同,会导致谷穗的形状不同,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可能回答:

染色体的变化导致了生物的性状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探究3:观察“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明确:染色体的概念和染色体的组成及基因的概念。

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讨论

你认为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图片资料分析

“人的每个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10对染色体,蚯蚓的体细胞内含有16对染色体,狗的体细胞内含有39对染色体。”分析这个资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

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

1.知道DNA指纹鉴定有哪些应用吗?

2.你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有多少?

可能回答:

生1:用于亲子鉴定。

生2:用于犯罪认定。

生3:疾病检查,遗传病诊断,血液配型… …等等。

生1:"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

生2: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六个国家参加研究.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 国家。

生3:2002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等等。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关注当代生物新成果,新技术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以致用

讨论: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瓜不能得豆?因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瓜的种子中 含有遗传物质,决定了种瓜只能长瓜,不能长豆。考查学生对知 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认真完成教师 提供的练习题。巩固加深,使知识内化。

(四)知识拓展

生活在草原上的牛和羊,吃同样的草,饮同样的水,但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相差甚远,试分析原因。肉的味道是由其蛋白质的 性状决定的,而不同的蛋白质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因为牛和羊具有不同的基因,所以牛羊肉味道相差甚远。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七、小 结

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存在于DNA上。DNA包含着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所有信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而且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工程、DNA指纹鉴定等技术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一  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

一、生物的性状

概念: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表现:直发和卷发、拇指能否弯曲、有无耳垂……

二、生物的遗传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遗传学;课程整合

收稿日期:2006―04―15

作者简介:郭东林(1973―),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遗传学。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简介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truction)简称CAI,是指利用计算机帮助或替代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直接为学生服务。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信息容量大,直观感受强烈,影像清晰以及可动画性,能大大地优化教育过程。计算机与其他传播媒体一样具有呈现知识、给予反馈等作用,由于其具有存贮、处理信息、工作自动化等功能,因此具有如下特点:非顺序式信息的大容量呈现、学习内容和进度学生可控、实现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学生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对教师或软件开发者提供了教学决策支持、网络技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获得群体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效果受教师态度的影响。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常用方法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与误区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基本理由,其关键部分是实现学习者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目前,大多数课件的交互活动只是预先设定好的在特定情况下显示相应内容的过程,无法实现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众多厂家生产的辅助教学软件尚难以真正适应课堂教学,无法实际具有真正意义的教学交互反馈;设计课件时,通过各种多媒体途径,形象生动地进行分解,展示学生难懂的地方,为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难题,使启发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无止境地降低难度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果一味地强调CAI的作用,学生从头到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听到的都是音箱里发出的各种声音,文字、图像、声音并用虽然有助于学生接受信息,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感官容易疲倦;片面强调声形兼备会导致许多环节与课堂脱节。

三、“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国内外的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难点以及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也是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阶段。

四、计算机辅助遗传学教学实践

1.确定计算机辅助遗传学教学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在计算机辅助遗传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无法完成大信息量的传递和微观动态的展示,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有记忆性差、教学双边活动受限的弊端。通过实践摸索,将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我们确定了以教为主、技术为辅原则和教学与现代化手段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

2.计算机辅助遗传学教学实践中的改进

熟悉教材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各个章节的关键知识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提,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处理十分有益。只有真正的把握教材,才能驾驭教材,将各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升华教学艺术。而脱离了教学内容纯粹的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其效果必定不佳。

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要根据需要设计演示效果,或静或动,不能一概而论。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素材,信息社会在增大信息量的同时其负面作用是需要教师去杂留精,严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直观、精确、设计缜密的素材,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传统与先进教学手段结合,各取所长。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机的结合能够达以取长补短、互利增益的效果,所以在实践中不拘泥于形式的使用,更多的是考虑教学的效果。教学中重视启发式教育,而不是从始至终单调的展示。

设计双边教学活动,及时反馈、调整,跟踪教学效果,注意教学环节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利用多媒体方式设计思考题,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3.“课程整合”计算机辅助遗传学教学成效分析

遗传学在整个生物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按照课程整合的思想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进行教学,既克服了这两种模式单独授课的弊端,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教学效果很好。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数学;问题串;有效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新知识的巩固与学生思维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提高,无不从“问题”开始. 构建适当的问题系列(问题串)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线索,“用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准则.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并合理运用,设计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串,将问题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但是如果给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提供相应的直观载体,再创设与之相应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信息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就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摇案例1 “对顶角”的教学

问题1:把两根小木条中间钉在一起,使它们形成4个角,这4个角的大小能自由改变吗?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想?

问题2:在相交的道路、剪刀、铁栏栅门等实际问题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形象?试作出它的平面图形.

问题3:如果将剪刀用图形简单地加以表示(如图1),那么∠1与∠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你的理由吗?

问题4:找找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

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返璞归真,将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其活生生的知识背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镶嵌在真实的情境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变成一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运用已有经验,在情境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建构假想或猜测,寻求证据等,经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发现和探究,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数学走出“抽象与玄妙”,从而更好地架设了“学校数学”与“社区数学”间的桥梁,并最终能使数学学习实现从学校情境到社会情境、从虚拟情境到真实情境迁移.

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了新知识.

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

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 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工夫,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案例2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

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出示教师用的教具──三角板)是多少度?

生答:180°.

问题2: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几度?请大家进一步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是多少?

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等特殊四边形入手猜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后,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3:你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吗?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可以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多种方法,如上图),从而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教师指出:同学们的思路都非常好!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很重要,今后还经常用到. 教师指出图2与图3的原理是一致的,而图1的方法相对比较简洁,请大家用类似的方法思考、探索下一个问题.

问题4:你会得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通过类比,已经比较容易得到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问题.

问题5: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在解决问题5前先让学生思考:从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可以将n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学生思考后发现可以分割成(n-2) 个三角形,进而解决问题5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上述问题串,充分体现了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过程,这样既掌握了结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知识和能力双丰收.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方法的归纳能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整体把握方法,逐步体验和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能力,善于归纳数学的思想方法.

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提高学

生的解题能力

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不知不觉地顺利渡过“难关”.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但是若创设与之相应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基础题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案例3 “抛物线与三角形的面积”的专题复习教学

已知:如图2,抛物线y=x2-2x-4与直线y=x交于A,B两点,M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在直线AB的下方,连结OM.

问题1:当M为抛物线的顶点时,求OMB的面积.

问题2:(根据200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卷第40(2)题改编)当点M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且OMB的面积为10时,求点M的坐标.

问题3:(根据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卷第22(4)题改编)当点M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点M运动到何处时,OMB的面积最大?

问题4:(根据2008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卷第24(3)题改编)OM与直线AB垂直时,求点M的坐标.

此例是一道基础题和三道中考改编题的整合.其中问题l(已知三角形的3个顶点坐标,求它的面积)是一道常规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入手相对容易,同时也为后面问题的探索做好铺垫,起到“脚手架”的作用;问题2是问题1的逆问题,让学生在抛物线上找满足条件的点M;问题3是在动态过程中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值,同前2个问题相比,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更高的要求;问题4是问题2的变式,它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突出了对学生进行问题本质的训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模式识别能力.这四个问题有着很强的整体性,不但突出了问题的层次性,一步一个台阶,逐步深入递进,而且体现了方法的迁移性,并始终强调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同时,问题的层次性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成功.因此,在编制问题串时,要坚持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进行设计,在变式中追求问题的新颖性.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串,启发学

生的思维

反思以往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重讲解,重记忆,重模仿,轻思维.如通过“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4 在折叠问题的本质探究中,笔者从长方形纸片中折出一个正方形并展开问题串的设计.

(一)引入: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如何快速且准确地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纷纷动手折一折)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请大家思考得到的四边形确定是正方形吗?如何验证?

生1: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叠在一起,展开是一个正方形.

生2:这个四边形有三个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所以是正方形.

(二)操作并探究:如图,将得到的正方形ABCD沿AD、BC的中点M、N对折,得到折痕MN. 再将点C折至点P的位置,折痕为BQ,连结PQ、BP.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设计问题串)

问题1:找出图中相等的量.

学生根据折叠过程找出了所有的相等线段、角和全等图形.

问题2:探求∠PBC的度数. ?摇

学生根据BP是BN的2倍,在直角三角形BPN中得到了∠PBC=60°.

问题3:Q是否为CD的中点?

通过计算线段CQ的长约为0.58否认Q是CD的中点.

问题4:QP的延长线会不会经过点A?

学生连结AP,有的用反证法说明ABP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PB不可能是直角,所以∠APQ不是平角,从而不会经过A点;有的求出了∠APB=75°,所以∠APQ不是平角,从而不会经过A点. 看到学生情绪高涨,笔者又问QP的延长线在线段AB上,还是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学生通过计算说明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

问题5:求线段MP的长.

问题6:PQR是否是特殊的三角形?

问题7:MP∶PN的值是多少?MP∶PR∶RN的值又是多少?

问题8:聪明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

由前面问题作为铺垫,对接下来的问题学生已不难解决. 大家又积极地提出了以下问题.

学生3:可证BR=PR.

学生4:连RC,可证四边形PRCQ是菱形.

学生5:四边形RNCQ和四边形PMDQ是相似多边形吗?

通过聚焦正方形折叠,对结论有浅入深地进行了有效探究. 尤其是问题4和问题8,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应用了反证法,完全超出了老师的预料,而这种课堂生成是那样的自然、美丽. 这说明在探究时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的效能才会显著.

篇4

论文摘要:从工作实际出发,论述了船体建造工艺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有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造船人才。

近十多年来,随着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设备的大量出现尤为突出地反映在船体建造工艺上。所以船体建造的方法和过程—船体建造工艺成为影响船舶建造周期和质量的主要因素。船体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造工艺过程涉及了很多专业技术和综合方法,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船体建造的过程和方法,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高、感知胜强等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需要大量的挂图和生涩的讲解,并配合教科书中黑白图示和繁杂叙述。由于建造工艺本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发展更新很快,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那么这种教学效果较差。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多媒体教学也带来诸多新问题。

一、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一般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能强调重点,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信息,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对理解船体结构及其建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缺点是既不真实,又缺乏动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递教学信息速度慢,信息量小,效果欠佳。

2.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如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用多媒体屏幕代替了黑板板书,现成的软件和网络下载的内容代替了教师的教案。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少并无大的改进。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优势尚未真正发挥出来。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各有优缺点。在船体建造工艺教学中,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采用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娴熟的教学语言、手势、表情等对船体建造工艺专业知识的阐述,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等正是传统授课方式的优势。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是代替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成功仍然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述之间的转换关系,特别要注意时间上的分配、衔接,注意设计好哪些教学内容需要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哪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方式表达更恰当等。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在多媒体教室中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教学改革越来越注意学习者的心理机制,在着力于课堂结构改革和强化学生认识活动的同时,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认识活动和调节各种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注重改变僵滞沉闷的“灌注式”教学,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生动活泼、健康全面地发展。例如,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船体建造中零件、部件、分段、总段等的各级中间产品不断地导人新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其探究知识的兴趣,然后开始讲解新的内容。

(2)实行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

探讨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各种教学方法应用起来就奏效,教师教学就比较轻松,总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在“船体建造工艺”授课的过程中,不是仅仅把课本知识搬到黑板上,或者用多媒体把每一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这种方法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组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参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比如,在讲船舶下水方法选择的时候,启发学生自己根据不同下水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从船厂的实际条件出发,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探讨出适合不同类型及尺度的船舶的最合适的下水方法和设施,最后经过老师的评述和总结,学生会很容易地掌握课程内容。

(3)充分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所以要认真备课,花时间琢磨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重点要讲透,难点要化解,知识点要交代清楚,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并熟悉每张幻灯片的内容、动画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以确保在授课过程中能适当地来回走动,合理安排授课进度、课件内容的播放次序和数量等。

(4)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和风格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人阅读和反复思考之后,提炼出教学内容,把教材的内容体系演化成教学的逻辑体系,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必须认真制作多媒体教案,教学内容要有新意和活力,这样才会有吸引力,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船体建造工艺这门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且教学内容丰富。钢制的船体是由成千上万个构件经装配、焊接而成,这些构件又是由造船钢材加工出来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掌握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的船体建造过程和方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通过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以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因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丰富全面的船体构件和生产加工设备的图片,这样增强了动感、立体感、真实感,使原本复杂抽象的知识瞬间变得简单明了、具体易懂。同时也充实了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上课气氛更加活跃。例如,船体钢料加工中的钢材预处理工艺是使材料表面预处理技术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劳动条件。它把钢材的矫平、预热、抛丸除锈、喷漆和烘干等预处理工序的机械设备,用传送辊道连接起来,组建成钢材预处理流水线,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可见钢材预处理流水线包括数道工序、机械设备种类较多、操作繁杂,教师如果仅凭一般性的讲解,学生感到既抽象又难掌握;在课堂上引人了钢材预处理整个过程的视频后,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并因其直观性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另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和整合。平时到造船厂参观实习时,要留意多拍摄一些与船体钢料加工、船体装配、船舶下水及其航行试验的照片作为素材,在网络上也要收集此方面的影像、动画等,以便在课件制作中适当引人,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但是也不能过分追求片面形式,使版式、字体颜色、字体与背景的对比度跳跃性过大,颜色过于丰富,图片过多甚至不清晰,导致学生眼花缭乱,走马观花,顾不上记笔记,来不及思考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所以合理分配图片与教学内容尤为重要。版面不要过于花哨,以简单明了为主,图片也不要引人过多,取一些重点清晰的图片,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同时也要配合书本进行讲解,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掌握知识,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像繁杂的船舶总装中船台装配方式,上课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各种装配过程做成动画直观地演示出来,学生会很容易掌握,并增强了感性认识,寓教于乐,提高了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发挥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实际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三、教学效果

在船体建造工艺教学中,通过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充分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枯操烦琐的建造方法、复杂难懂的建造过程等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教学效果。据对2006-2008级选本课的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适当减轻了工作量。

篇5

关键词 已酮可可碱 哮喘 血凝状态 血液流变学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The effects of inhaled Pentoxifyline (PTX) on the blood coagulable status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Methods:41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single blind.Treatment group:21 cases,PTX 100mg in 5ml normal saline.Control group:20 cases,chymotrpsin 5mg in 5ml normal saline.All cases were inhaled by ultrasonic nebulization,b.i.d.for 2 weeks.Before and after treat,pulmonary function(FEV1),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parameters of blood coagulability and hemorheolory were examined in all case.Results:After treatment,PCV,D-Dimer,blood viscosity and coagulable paramen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 or P<0.01).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bove parameters,PaCO2 decreased too(P<0.01),PaO2 and SaO2% increased(P<0.01).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Pentoxifyline(PTX) inhaletion has good effects on hypercogulable status and hemo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Key WordsPentoxifyline(PTX) asthma oagulation hemorheology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6~20岁,平均年龄12±6岁。诊断根据1998年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诊断标准[1],41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FEV1%为48.8%±10.6%,属中、重度患者。

分组与治疗方法:41例患者随机单盲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①治疗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12±7岁,PTX 100mg加入生理盐水5ml经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疗程2周;②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12±5岁,糜蛋白酶5kg加入生理盐水5ml经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疗程2周。

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BPC)、出凝血时间(BT、CT)、血浆凝血酶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血沉(ESR)、红细胞压积(PCV)、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N)、血浆及全血黏滞度(高切、低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气和PCV,金标法半定量测定D-二聚体,双缩脲法测定FN,毛细血管法测定血液黏滞度。

不良反应观察:由一名富有经验的儿科医师专人负责,每天诊视病人并记录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以SSPS11.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X2>/sup>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意义。

结 果

两组一般情况、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等参数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后PaCO2下降(P<0.01),PaO2及SaO2%增高(P<0.01);对照组PaO2(P<0.05)及SaO2%(P<0.01)也有增高,但比治疗组增高幅度略低。两组FEV1及FEV1%无变化(P>0.05)。对照组PaCO2治疗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凝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治疗组在治疗后PVC、D-二聚体、血浆黏度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无变化(P>0.05)。见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尿素氮(BUN)、BPC、BT、CT、PT、KPTT均无变化(P>0.05)治疗组肌酐(SCr)134.33±2.14mmol/L降至118.20±23.02mmol/L(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

患者除拆口感较苦外,无恶心、上腹不适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无头昏、头痛、肢体震颤、焦虑和意识模糊,也未发现面色潮红和低血压反应等。无低血糖、心律失常等。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反复发生各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细菌产生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激活血浆XII因子,同时使网状内皮封闭,清除凝血酶、纤溶酶作用减低[2]。另外,患者由于缺氧和酸中毒,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细胞膜变硬,红细胞和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而导致红细胞聚集,其结果是血液黏带度增高。高黏血症与内皮细胞损伤相互作用、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微循环障碍,肺循环阻力增加。高凝状态已成为哮喘患者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原因[3]。所以降低血黏度、改善血凝状态和缺氧已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与抢救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组患者在治疗前PCV、D-二聚体、血黏度和应切力等都存在着异常,这些异常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患者在接受PTX吸入治疗2周后PCV、D-二聚体、血浆和全血黏度等参数都明显降低,随着血凝状态的改善,动脉血氧分和氧饱和度也见增高,肌肝则降低;FEV1及FEV1%无改善可能与用药浓度低、时间段有关。

PTX是黄嘌呤诱导物,众多研究显示其有下列药理作用[4]:①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而广泛用于治疗血管功能不全疾病;②PTX及其代谢产物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防治其在肺内粘附和聚集,增加中性粒细胞内的cAMP水平,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内皮细胞损伤;③缺氧使红细胞增加,细胞膜僵硬,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能力下降。PTX增加细胞膜的ATP的数量,减少细胞内钙离子的主动转运,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④PTX能抑制微循环收缩,阻断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在肺循环中聚集,刺激纤溶过程,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粒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粒细胞高反应性;⑤PTX能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增加纤溶酶和抗凝血酶Ⅲ,减少纤维蛋白原及a2抗纤溶酶。临床上应用PTX治疗糖尿病及脑动脉硬化症的高凝状态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因此,使用PTX治疗常合并高凝倾向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显示PTX吸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提示PTX可作为防治支气管哮喘合并高凝状态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88,12:747.

2 穆魁津,何权瀛,主编.肺部感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497-498.

3 Wada H,Minamikawa K,Wakita Y,et al.Hemostatic study before onset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Am J Hematol,1993,43:190-194.

4 Ward A,Clissol SP.Pentoxifylline:A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and its therapic efficacy.Drugs,1987,34:50-97.

表1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比较(X±S)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教学实践;应用研究;项目导入式教学法随着社会发展,艺术总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仅受到当代的社会思潮、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影响,同时也受到高新技术、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渐演化和创新,形成具有价值性、功能性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作为艺术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引进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提供了更多新的思维,并且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发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可能性,对于艺术高校来说是一种新型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尝试,让培养更多的高校人才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1目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在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教学不仅强调多种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学习,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渗透,中国的设计教育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重艺术轻技术,课程设置基本上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虽然我国目前有许多艺术院校都是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开设,但课程内容多停留在表面的装潢和美化阶段,教学脱离于市场,缺乏对传统文化应用实践技能,忽视了要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导致课程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及合理性,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在国外,类似于传统文化课程却趋向与当今现代设计应用相结合,面向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重视课程设置和实践技能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这些都给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上新的启示。

2“项目导入式”植入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优势

从课程改革的意义来看,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研究性角度和方式,立足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实践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有深入地了解和直观具体的感受,将实践基地的项目课题分阶段性导入并加以训练,通过实际教学方法策略,其优势在于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认识加深理解,培养专业技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进行亲自实践项目并操作,从项目课题中自我感知、领悟知识的衔接性,总结项目活动中的自我体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项目导入式”植入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立足于本院目前教学现状,依托建立武汉汉阳江欣苑“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实践基地,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探索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合作模式,使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上立足基地特色,以较高层次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课题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设计训练,做到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与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合作模式,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下面以“湖北黄梅挑花非遗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设计”项目导入分析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阐释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

第一,突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强调课堂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前期与实践基地进行嫁接,在课堂中导入“湖北黄梅挑花传统文化品牌VI设计”项目,从项目到推进过程中,积极辅助开发校外第二课堂,引入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联合教学,开展相关的非遗文化讲座和技艺讲解,学生对黄梅挑花的工艺针法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技艺培训学习,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结合针法入手,对其公司品牌LOGO进行设计,以黄梅挑花“十字针法”特色为设计元素,以“石”为主题涵盖了中国印章与中国结的抽象形态元素加以变形,推导出最终设计方案。

第二,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调继承传统和实用创新的并重原则,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在项目导入过程中,为解决黄梅挑花非遗文化品牌存在的产品开发单一性、技艺传承的艰难性、非遗文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组织学生多次与文化传承人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其传统文化品牌在VI设计应用部分的实践创新,从传统的应用领域向现代产品的开发过度,将现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结合在一起,针对黄梅挑花设计中式风格餐桌的三件套产品的包装设计应用,包括中式桌布、杯垫及筷子包装等应用产品开发,对黄梅挑花艺术的实用领域带来有效地宣传与推广。参考文献:

[1] 李泽,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2] 肖念.中国大学教学改革逻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07).

[3] 于杨.提升教育质量意识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篇7

关键词: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范式;课程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4-0071-04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范式(Paradigan)一词最早出现在托马斯・S・库恩的《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中。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包括有理论体系、研究规划和方法的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人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以及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

“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学习作为主要方式,以开发学生潜能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此谓“教一”;以怀疑反思和创造发现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课外阅读文献,鼓励以学习型小组的形式完成对疑难问题的会诊,此谓“学二”:把课堂讲授的内容、课后阅读的文献和疑难问题的会诊等内容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元化和多维化的考核方式,形成对学习情况的判断,此谓“考三”。

二、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和“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的关系

Emans对本科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进行过相关论述,他指出:本科普通教育培养学生的推理、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意识、自我欣赏、灵活性、道德发展和规范,培养学生将事实与价值联系起来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之中,规划和控制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注重考察解决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及价值意识的评价。

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才能形成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接触。有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接触,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整合得以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醒与培养,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之中的过程,就是进行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整合。

1.“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一致

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核心理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学学术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能够提出疑问,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其二,教学民主观。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讨论问题的基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三,教学协作观。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师生协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理念,建立师生协作解决问题的机制,鼓励通过师生的协作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高校的课堂是师生之间有效接触。传播隐性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进的理念、优秀的人格魅力、工作价值观、团队信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这些隐性知识,将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日后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必然提升。

2.“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一致

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传递”到“融通应用”再到“拓展创造”的过程。“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一般通过预设课程目标、讲授课程内容完成。“融通应用”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一般通过基于问题导向意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经验养成。“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一般在教学情境中由理解和际遇形成,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实质上分为三个密切相关的阶段,把师生作为课堂平等对话的两个主体,课堂精讲,激发学生求学的欲望;建立学习型小组,布置相关的讨论题目,阅读相关文献,对疑难问题进行会诊。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考试方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的内容,文献阅读的内容,疑难问题的会诊三者有机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学生必将适应将来变化发展的世界。

3.“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整合一致

“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对知识进行解释和重新解释,把自己通过科学研究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领略教师的人格魅力,领会教师的基本理念,学习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之间通过有效接触,传播隐性知识的过程。

Argote等人的研究指出:一个人通过从同事或者朋友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知识的概率比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高出5倍多。“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实质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Prahalad和Hamel提出“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实质是对隐性知识的整合,因此,“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整合是一致的。

三、高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做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储备,它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去适应某一职业而进行狭窄的训练,必须使学生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高校现存的一些教学范式对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是不利的。

1.课程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偏离:重知识传授轻潜能开发

首先,片面追求知识量最大化。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太注重知识结果的课堂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不一定完全有利。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接受并且掌握真正有科学性的内容,教育的作用就会随之伴生,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怀特海曾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一所高校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在古代的学园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高校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其次,对学生关注不够。既然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隐性知识传播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要提高隐性知识的传播效率,首先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否则效率难以提高。但是当下有部分教师以“专家”或者“学者”自居,把自己看成是法定的课堂权威,只是专注与自己的表演,而很少注重观众的反应。

2.部分的课程教学方法失当:学生缺少体验

单向注入式教学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部分课程的课堂上,教学关系不是和谐的课堂关系,传授知识变成了单项传输,不能开启学生美丽的心灵,使之轻松愉快的学习。不少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评价是,教师一进教室就讲,讲完就走,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

多媒体教学工具沦为单向传输知识的机器。课堂本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方法本应该多种多样,师生沟通本应非常顺畅,但是有部分教师从先前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现在的照屏宣科,对着多媒体课件进行阅读,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师生之间极少有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师生关系就好像是水遇到了油。

3.课程教学方式机械被动:只有接受没有反思

第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要把“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作相应的准备。但是有部分学生上课带着一本书进课堂,下课带着一本书离开课堂,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置之不理,机械式的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丢弃。

第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既然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发展的世界做准备,那么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对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杜勃罗留波夫曾提出过严重批评,他指出:教师把科学的材料嚼得太细……。绝对培养不出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只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

四、基于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的“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构建

1.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开发学生潜能需要树立整体知识观,克服本科教育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带来的弊端。整体知识观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本科教育应该把如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作为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的主要抓手,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潜能。

2.探究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

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学生如何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不仅是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必须在“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的指导下,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建立基于问题与情景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与相应的资源,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同一个班级,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根据“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科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把本科的最新科学成就以及相关学派的主要观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必须把最新的学科研究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3.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并鼓励学生反思

鼓励学生在怀疑与反思中学习。今天高校的学生,将成为明天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创新,社会将停滞不前。如何在今天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反思能力,布鲁纳进行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这种实践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与协商交流的氛围。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许多专家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但是大家比较一致的认为是课堂应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必须营造非常融洽的氛围。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同时成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思路的顾问。把课堂作为构建知识的和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授隐性知识、整合隐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使学生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8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文化教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偶然一次看电视上的国际时装秀,发现服装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域小、传播范围窄、技艺功能老,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这些集结着智慧和技艺的地方传统艺术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找到了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课题,让学生在探索地方传统艺术中认识、了解民间艺术的美,从而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艺术。

那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怎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点滴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用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艺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地方传统文化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

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组建学习兴趣。

2.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小组。

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操作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提供机会与条件。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

家庭生活中蕴藏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其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妙用地方传统文化题材,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描绘形容的,所以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地方传统文化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作品。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10

关键词: 遗传学 有限课时 遗传学史 视频辅助 人文素养

遗传学是多门生命科学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遗传学教材中每一章都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丰富,发展非常快。但是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遗传学理论课的教学时数被不断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是一个普遍的难题。通过多年的《遗传学》教学体会,我总结出在《遗传学》教学中注重以下几方面可以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1.把遗传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以故事的方式讲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史都是教科书里轻描淡写的部分,但这部分其实最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1]—[3]。经典遗传学中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工作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都有讲解,但是在大学遗传学教学中重温这部分内容时,要采取新的思路。可以让学生抛开自己现有的遗传学知识,完全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体会孟德尔和摩尔根在遇到一些实验结果时怎样选取角度切入去理解当时抽象的基因,如何处理自己的实验结果,如何去设计验证实验。对遗传学每一个重要理论,都讲清楚其提出的背景、发展的脉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热情,让学生明白没有一个理论是横空出世,都是经过充分铺垫的;也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都是在发展中的,都是有成立的条件的。

2.重视提问和习题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问与习题是重要的环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提问和讨论环节。提问的问题除了《遗传学辅导及习题集》上的内容、历届考研相关题目,还可以设计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及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如:你是否赞成克隆人?你是否支持转基因食品?等等。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最好在每节课的开始都提几个问题,给大家时间思考,这样提问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每节课都拿出10—15分钟解几道代表性的习题,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问题讲解知识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观看相关视频材料。

要想对遗传学有全面深入的把握,仅凭教材和有限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每节课最后,除了给学生留必要的习题,还可以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和视频清单。比如,遗传与进化密不可分,可布置学生课下观看2009年英国为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拍的电影Creation(造物弄人)和BBC拍的纪录片Did Darwin Kill God?(达尔文杀死了上帝吗?),也建议学生从图书馆借阅《物种起源》,真正全面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了解其对世界各个层面的影响。在随后的课堂上,可以就同学阅读的书目、收看的视频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这两部片子观影后的讨论,学生充分了解到达尔文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提出进化论所需要的勇气和付出的牺牲,也明白进化论和有神论并不是对立的,进化论不应该出于政治的需要而放在《圣经》的对立面来误导民众。甚至大家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圣经》,从而理性地看待这部宗教经典中历史真实的部分和神话传说的部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师生都对进化论与有神论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历史变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相信在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这种教学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4]—[5]。

4.进行渗透式双语教学,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手段。

为了让学生有能力阅读遗传学相关英文书籍和论文,课件和板书都可以按照双语教学方式进行,提高对专业英文词汇的要求,并在考试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教学手段上还是基于多媒体教学,但是尽可能博采众长,学习一些重点院校的课件,查阅多本参考书,在教学课件里采用丰富生动的图片。另外,可精选部分视频内容,如Discovery相关纪录片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向学生推荐大量课后学习的视频资料,如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5集内容,如网易上世界知名学府的精彩公开课。

5.教导学生客观地认识遗传病,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善良宽容为人,珍爱自己。

《遗传学》在所有的生命科学课程里具有特殊性,它绝不仅仅是一门课,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在这门课程里,会讨论多种遗传病,详细了解其病因和遗传情况。对于即将面临婚恋问题的大学生,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每次讲到人23对染色体有30亿个碱基对、3万个基因的时候,都会强调没有一个人的基因会是十全十美的,只不过我们的不良基因经常是处于隐性状态而已。因此,我们每个健康的坐在课程里听课的同学都应该怀着感恩之心,生而健康这是一种幸运。更何况我们每个人诞生的概率是几亿分之一,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都是一个生命奇迹。《遗传学》让同学们由此更加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遭遇任何困难挫折都不能放弃。《遗传学》也让大家明白为何不能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会大幅度提高隐性基因纯合的几率而使后代不健康。相反,地域越远、亲缘关系越远的结合往往可以优生。

通过广泛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多种疾病的病因和遗传学基础,提醒大家要认真对待婚检,注意双方的遗传病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努力避免一切可能致使孩子不健康的因素。这是家庭幸福、社会安定的保证。另外,对经过各种努力之后仍然出现的小概率不健康孩子,期望大家怀有仁爱之心,尊重生命。特别教育学生对各种遗传疾病患者,都不能抱有歧视之心,明白健康人常常只是更幸运而已。每个来到这世界的人,哪怕是残缺的,都有生存和被人尊重的权力。讲到这个话题,可推荐学生看美国电影《不存在的女儿》,电影讲述了一个狠心抛弃了患有21三体先天愚型女儿的父亲没有因此而轻松,18年里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而那个被抛弃的女儿在养母的呵护和疼爱中成长为一个充满阳光的爱笑的姑娘,虽然智力低下。也可给学生看BBC的一些视频,看那些患有先天侏儒症的人如何开自己的运动会,如何快乐着自己的快乐;两个患侏儒症的夫妻如何在医生的帮助下生下了那个概率只有25%的健康孩子。还有,如今堪称世界第一球星的阿根廷人梅西如何从一个先天生长素分泌不足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巨星的。在遗传、变异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中,美国女孩儿莉丝·默里虽然父母吸毒,自己流落街头,却以巨大的勇气和不屈的意志考进哈佛的故事是对学生最好的励志教育。

学生在《遗传学》课堂上可以获得很多,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遗传学》能够成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

参考文献:

[1]遗传学史在课堂教学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539-13541.

[2]遗传学史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遗传,2006,28,(8):989-992.

[3]遗传学教学中遗传学史及科学方法论的教育.生物学通报,2004,39,(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