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短期内无法完全消除的,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非自主”的相关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全新模式,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1.小学语文自主教学现状

自主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自主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有着较强的自我学习特征,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作用。首先,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自我观点和能力得到发展,打破了以往的教师灌输的教学模式;其次,自主学习使得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表现空间,有利于不同个性的形成,避免教出整齐划一的认知态度;另外,自主学习也创设了更为灵活自由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自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自主学习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组织了小组讨论活动,有的小组几个成员同时抢着发言,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插嘴,抢着说;有的不能相互督促、纠错、补充,只关注自己的发言。这种自主学习活动是乱成一团,起不到真正的开发学生智力,鼓励他们探究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快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起全新有效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体系。

2.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全新模式

2.1自主选择

开展语文自主学习就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及方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就是课堂上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地位,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民主气氛。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上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要达到哪个标准。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这节课想要理解的内容。有的学生就会说:“我想要了解富饶的意思?”“我想要全面了解一下西沙群岛。”“我想看一看这节课的写景描写有什么特点?”那么教师要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探索内容。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选择学习的目标,从上面的例子来延伸,教师可以即时把学生的问题用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再由学生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然后读课文,看我们自己经过努力解决了哪些,在解决了的问题上打勾。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节课时,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的写景描写有什么特点?”教师和其他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那么就要问学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就要进行思考,然后提出建议,想要小组讨论一下,或者说想要让教师解释一下,或者说想要自己看书了解对比一下,等等。教师要询问学生建议,并尊重学生的建议。当然,在开展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这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2.2合作探析

自主学习离不开合作探析,学生进行了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后往往离不开合作探析的步骤,在合作探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这样几方面,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第一,要提示引路,自主探究。问题来自学生须再回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文本,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潜心于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蜜蜂》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全班同学的疑问和学习方法的建议,最终出示自学要求:(1)快速略读,填写试验目的和结果。(2)先默读,再讨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他是怎么做的。完成表格。(3)试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这又说明什么,从哪里看出的?(4)同桌练习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这样的设计就为全体同学都设置了合作讨论的自主探究方向。第二,要教师要巧设悬念,精心设疑设难,要让这个问题或这个活动在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或合作的时候,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悬念问题:开国大典的盛况如此激荡人心,那么假设我们也在现场,请问你最想拍下哪些镜头,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这样的设计巧妙有趣,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实践证明强迫性的教学,学生是不会将教师讲的知识保存在心灵里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营造探究的氛围,学生不“探”,教师不讲。而为了鼓励学生探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2.3全面展示

篇2

关键词:观察力;教学;兴趣

美术教育使初中生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实施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实践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和对美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美的正确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因此,要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抽象事物的察看

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构想或表现,还是美术学习过程本身,都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从理论研究、绘画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

给学生讲述整体的观察方法以及对比的观察方法,是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

只有正确掌握观察方法才能在才能在绘画训练中正确描绘各种物体。当然还要在绘画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2、以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绘画光差能力的提高。与绘画教学不同之处,欣赏、临摹教学中是以作者和学者成功创作为观察和学习的对象。那么在对作品欣赏和临摹过程的观察就不能局限于这些成功作品表面,在通常情况下,要考虑作者绘画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创作过程所处的历史年代,这是欣赏作品中所必有的常识。在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学生们就会看到在课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如在欣赏董希文所创作的《开国大典》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该作品的讲述和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就,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观赏能力。

在临摹教学过程中,应把教学的目的放在以形式美为主要出发点,以作者情感体现为辅。对于画的形式的临摹,要求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用坐标格作准确的临摹;另一种是自由而准确的临摹。比如选择一些写实范本。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学生分析和把握。有时,要求学生采取不同的临摹方法,不过在临摹过程中不能脱离成功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3、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变相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要有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和审美能力。教学将为我们提供创作能力培养的沃土。

4、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正确应用

21世纪的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通过编制各种教学课件,展现或模拟各种场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农村小学和城市学校共享品德教育资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效整合远程资源,开拓教材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大容量、超文本、虚拟仿真、友好交互、远程共享等特点,从而使其在课堂学习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所收集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并以学生容易接受、吸收、消化的形式呈现,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资源网中储备了大量鲜活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现代教育网中的“农远资源库”,纳入自己的教材进行处理,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内容。

比如,我在教学泰山版品德《同在蓝天下》一课时,收集千手观音视频,出示图片:山村无手教师马复兴用残肢书写壮丽人生、青岛残疾女孩宫晓丽自办帮困热线救助数千人、智障义工阿昌十年如一日照顾陆阿婆、不向命运屈服的无臂大学生张园用脚书写人生……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来深刻理解“很多残疾人朋友面对困境,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用坚强成就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我们要透过这个窗口,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将最新的资料增补进来,让教材变得鲜活起来。因此,品德与社会课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比如:泰山版六年级品德《中国人们站起来了》一课,在授课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开国大典及国旗国徽等相关视频资料,在授课时与国庆60周年的视频资料进行对比,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切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感受到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化,进而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课外延伸。

课外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视角从有限的书本、典型的事例延伸向广阔的生活、微小的细节,从而获得新的感受。但课外拓展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途径拓宽,补充一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新鲜资料,给学生提供富有亲切感的感知材料,让学生观察体验现实社会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复杂、生动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建构活动,从宏观到微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如,泰山版六年级品德《可怕的自然灾害》,课本中课外拓展的是“查一查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哪些重大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提前收集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网站,在下课前提出拓展话题,当学生一筹莫展时,进行知识链接,学生看到了解这些内容的方法如此简单,当即跃跃欲试,课外拓展也达到了预定目标。

再比如,泰山版品社四年级《美丽的家乡》一课,让学生做个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家乡在农村,没有城市好,不值得搜集资料,或不愿意花时间去做。于是我把自己事先拍摄得一些家乡的图片加入音乐歌词制成视频,给孩子们看,他们睁大眼睛欣赏,瞬间明白自己的家乡原来如此的美丽,课后搜集资料的兴趣大增。

三、恰当设计训练,巩固教学目标。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醒目的方式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探究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反思,学生能够不断提高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在有效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系列可检查学生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试题,由学生动手探究解决,如果学生能顺利解决,则表明目标达成;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则表明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行补救教学,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四、值得注意几个问题:

1、课前准备工作要周到,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要检查试用,信息技术内容要科学严谨,操作程序课前要操练。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课件的演示过程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篇4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开始”这就意味着情景教学在课堂中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实际原型。多媒体利用其生动多彩的页面、赋有感染力的声音及真实生动的情景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画面中一个金发的小女孩穿着薄衣,赤着脚独自在雪花飘落的大年夜卖火柴,再配上凄楚的音乐,随之导入“画面中的小女孩她好饿、好冷、好无助,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课,看一看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读懂了什么?”此时,孩子们的眼睛中闪着泪花。他们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品读课文的一字一句。一节课是否成功,导入关系重大,此处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二、有效识字,加强自主识字的兴趣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详细指出,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汉字本身又要区分形近字、形声字、多音字真是颇为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如果不能用巧妙的方法教学识字,学生学得枯燥,忘得也特别快。而多媒体利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儿童的认知与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使学生能在趣味中识字、区分生字、运用生字组词造句及写话。

我校曲可老师在讲授《狐假虎威》一课时,在屏幕上展示出动态画面,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老虎正走在狐狸的后面,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看见狐狸后面跟着老虎,吓的小动物们赶紧就跑。随着画面用多媒体切换出相应的词语,学生齐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认识了生字,体会了识字的乐趣,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此处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识字方法,增强识字数量

运用好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感受、发现汉字中的规律、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如在教学“打、推、扛、扔、抬、拄、提、抹”一组生字时,我利用多媒体文件出不同的动作图片,学生看图便会很快认识这些生字,能将生字的意思区分开,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识完这组字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生字与“手”有关呢?并出示相应的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再将这些生字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同一屏幕中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理解了识字方法,对识字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增加了课内外的识字数量,增强了对生字的理解能力。

三、抓住重点,巧妙解疑

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中外名家之笔,教师身为课堂的引导者,教材的利用者,有责任让学生品读欣赏、体会、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句段,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的分析能力,在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能逐字逐句分析,这就会利用到多媒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标》、《教材》来进行教学设计,并要把重点字、词、句或学生易理解错误之处制成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之中能在短时间深入研究重点内容,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内容较难理解,如《开国大典》、《丰碑》、《军神》、《挑山工》、《香港之夜》等课文。这些课文内容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既难以理解,又十分枯燥,这时多媒体便成了解决疑难的最佳办法。如教学《军神》一棵时,我利用多媒体下载出现相应视频资料,受伤后做手术的过程。学生一看便会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这一军神形象立刻呈现在学生脑中,课文中枯燥的生字也变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而且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我校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一区级立项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过程,现这一课题已成功结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促进学生学习能够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值得而不是形式的、是全员的而不是少数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应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没有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这其中,多媒体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明确提出自主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指导和组织,解决“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在师生的互动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利用影像资料谨慎知道,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篇5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给音乐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随着课改的推进、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建立了一个进行拓展学习的基础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系统地呈现在师生面前。

1.扩充了课堂教学容量,优化了音乐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形象化,需要师生选用更多的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像、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教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在学习歌曲之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字、音响),缩小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差异。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时让“课堂连接到网站”,让需要的内容、图片,甚至是影像进入到学生的视线,呈现出艺术资源共享的教学氛围。音乐课堂的延伸、补充与扩大,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2.创设意境,突破教学难点,使音乐课堂变新。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在上《国歌》这一课时,通过听赏、高唱国歌,让学生感受国歌神圣、庄严的内涵,体会国歌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利用录像这一教学媒体,剪辑播放了电影《国歌》、《开国大典》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片段,展现了激动人心、强大感召力的画面。学生听着国歌看有关画面,情不自禁的合着画面激动地高唱起国歌时,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国歌的巨大作用,被国歌神圣的内涵所感染、所震撼!由此可见,合理、恰当地创设意境,由静变动、由抽象变直观、由单一变多元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促进了崭新、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建立和新课堂角色的转换。

3.激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课堂变活。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充分体验了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自从将电教媒体引入音乐课后,因为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丰富表现力,它能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把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现象和场景再现,改变了以往只使用音乐教科书、乐谱、乐器、黑板、挂图等简单教具的教学枯燥状况。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去探求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时,利用画面和声音的紧密结合,视听同步,形象生动,形成了有机的动态场景,把月色朦胧安静的夜晚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了安逸的情境,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环境,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学生中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多媒体计算机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这一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网络化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进行音乐创作,体验到成功乐趣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他们深刻地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差异,能及时调整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参与音乐教学的热情。

3.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像美与创造美,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的教学中,只强调了学生“学了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怎样去学”。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电子网络,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另外,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全体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互连网来相互交流,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整合的思考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虽然有它特有的优势,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有一些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1.如果信息技术使用不当,音乐课收效就不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多表现为直接兴趣,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如果操作不熟练,或者制作的课件过于繁琐,一个环节耗时过长,有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同学就在下面坐不住了,精神涣散了,反而收效不大。

2.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时不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培养。一切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特别是没有歌词的音乐作品,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以教师的主观感受配上固定的画面,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想像力,钳制新思想,局限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