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

篇1

【关键词】琵琶独奏;音色;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47-02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上世纪70年代共同创作的,它讲述了蒙族孩子玉荣和龙梅为保护公社的羊群,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与暴风雪战斗了一个昼夜的感人故事。作品将其高尚的精神和品格通过琵琶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使其感人事迹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最美的风景。本文探究的是琵琶独奏版本的《草原小姐妹》,这个版本是在协奏曲版本之后,作曲家为了更好地传播这首作品而创作的。乐曲的发展脉络与协奏曲基本一致,虽然没有乐队协奏的部分,但是独奏版本同样精彩,甚至更显精炼。

一、乐曲的基本结构

本曲共有四段,属于典型的标题音乐,每段都有具体的音乐主题故事内容。

(一)“草原放牧”

本段通过欢快跳跃的音乐风格,展现了暴风雪来临之前小姐妹俩与羊群在草原上欢歌嬉戏的愉快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第一句描写“小姐妹”的主体音乐舞蹈性很强,节奏型以“前十六”及“后十六”为主,律动感十足。第二句不同于第一句的节奏律动,旋律更具线条感和抒情性,将富饶宽广的美丽草原景象进行了展示。第三句由低音区有力地开始,运用遮分、扫弦等技巧,将这一部分音乐推向一个小。段落尾声使用人工泛音加左手拨弦的技巧,十分灵动。

(二)“与暴风雪搏斗”

借用琵琶特色音响模拟暴风雪来临时呼啸的刮风声音,非常形象逼真,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搏斗的场景。一开始的小三度音程划弦轮指,音响效果十分压抑,将草原瞬间乌云蔽日的气候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随后左手双弦滑音配合右手双弦轮指的技巧模仿了风雪袭来的严酷,刻画出了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动态场景。

(三)“党的阳光照心间”

抒情的轮指演奏展现出温情的画面,这一段暴风雪过后,阳光重照大地,小姐妹保护羊群的事迹被人们发现并传颂开来。主体旋律优美,具有歌唱性,而节奏则自然舒缓,用一段优美的长轮引出来,对暴风雨过后洒满阳光的美丽草原景象进行了描绘,寓意党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

(四)“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音乐主题的升华,也是小姐妹为公奉献精神的升华,同时还是炫技的一段,琵琶演奏技巧在这一部分有较大难度,对于当代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二、乐曲的风格特征

《草原小姐妹》的主题音调取自吴应炬的同名歌曲,向听众展示了欢快明朗而又充满活力的内蒙古歌舞旋律,形成了乐曲独特的审美情趣。作曲家通过丰富的琵琶左右手演奏技巧,将琵琶特有的音乐语言充分开发利用,向听众们形象地展示了蒙古大草原富饶宽广、一望无垠的美景,寥寥几个动作刻画出了浓郁的蒙族风情。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模仿了内蒙流行的四胡演奏风格,突出了相应地域风格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由小调转化到大调,使得听众萌生豁然开朗之感,将地域性风格进行了极尽的展示[2]。此曲的诞生,将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乐曲中演奏技巧的使用

(一)右手的演奏技巧

在琵琶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右手演奏技巧分为弹挑和轮指两个系统,结合其在实际演奏中的运用,还可以衍生出很多指法组合,诸如双弹、滚奏、扫拂、遮分以及双弦轮等,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通过音量、点与线以及音色的变化等,可使得演奏指法渲染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同时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同乐思,使听众可更进一步领会作曲家及演奏家的表达。

第一段“草原放牧”主题音乐节奏活泼轻快,演奏者演奏时用右手弹挑、轮指、扫弦、分弹等多种演奏技巧,表现出极强的舞蹈性,连续的双弹加弹挑的运用使音乐的节拍重音十分清晰,将主题旋律进行了充分展现,跳动的节奏型使听众瞬间感受到欢快愉悦的氛围;在第二段“与暴风雨搏斗”中,右手双弦轮模拟刮风声音时,力度层次的变化,虚实相间,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这种刮风的声音与旋律乐句交替出现,使音乐更具画面感;第三段“党的关怀记心间”这部分内容,作曲家将整个过程用一段优美的长轮引出来,加之以大指挑弦奏出简洁的音调作衬托,采用了弱起渐强的处理,为听众呈现出了一幅英雄重生的景象,长轮在实际演奏中,轮速与轮数的安排应符合音乐的整体氛围;第四段“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右手主要使用常规演奏技巧,但是这一段中快速的左右手配合技巧,频繁的换指、换把、过弦等技巧的使用,具有相当的难度,它使得音乐形象更加活泼、生动、丰满,同时在音调上还呼应了乐曲的第一段音乐主题。

(二)左手的演奏技巧

结合整首曲子来看,第一段“草原放牧”在展现蒙古草原富饶宽广的美景时,作曲家重点运用了装饰音的左手旋律,使得作品具有了浓郁的蒙古风情,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暴风雨搏斗”这一段则在表现风雨袭来的严酷时运用了左手双弦滑音技巧配合右手双弦轮指,这一技巧十分形象地模拟了暴风雪来临时那种呼啸的刮风声,将两姐妹不畏严寒和与风雪搏斗的情景再现出来,从左手双弦滑音的技巧来讲,它对左手双指按弦的力度提出很高要求,同时为了模拟刮风声,左手在弦上滑动的速度十分讲究,必须贴合“刮风声”的实际自然声效;第三段,使用了很多常规的演奏技巧,左手部分,主要是配合保留指以使乐曲中的每个音尽量延长余音,类似琵琶乐曲文曲的处理方式;第四段,左手快速的换把、换指、过弦,尽管不是特殊的演奏法,但由于速度快、跨度大,也产生了相当的演奏难度。也恰巧是这一炫技的段落,使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草原英雄小姐妹》是集音乐性、故事性、技巧性于一身的一首优秀作品。在具体的演奏表现过程中,经过手指与心灵的共同演绎,使得琵琶演奏艺术以及乐曲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升华,对草原儿女的英雄事迹进行了赞歌般的传诵,为琵琶这一古老乐器在我国音乐表现领域的发展留下了典范之作,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向听众抒发了故事背后蕴藏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泽洋.论琵琶独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音乐语言表现力的多元性[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7):89.

篇2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其实,我们的音乐教材编排中也本着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用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低年级欣赏中,选入了一些童话题材的作品,像《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狮王进行曲》等。学生在接触这些作品时,是在他们已有的所熟悉的知识积累中,借助音乐的形式来听故事,感受故事的情节。如果光从音乐听赏方面来感受理解音乐形象、故事情节的话,只能依托听与讲的结合,这样,教学会显得呆板、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欣赏与故事情节的动画结合,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等感官一起调动参与进来,可以使学生单纯对童话的兴趣引向听辨乐器音色特点,表现音乐形象这另一兴趣,达到巧妙扩展“听音乐”兴趣的目的上来。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法,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并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便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获得更充分的感知。过去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实际感知的内容,历史事件,远方的景象,异国的风土人情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他们清晰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画面结合音乐,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1973年,刘德海、王燕樵、吴祖强根据蒙古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在暴风雪中奋勇保护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这堂欣赏课对于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分辨主奏的乐器、乐曲不同的乐段、了解每乐段的情绪、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还有体会内蒙古民间音乐色彩等等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暴风雪中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奋力保护羊群的场面。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电影场景,接着让学生到琵琶协奏曲中去找找这么紧张的情节吻合的乐段。基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也从中明白了原来音乐是通过节奏速度等要素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特定的故事情节的。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将每个乐段的节奏、速度、情绪选择相应的色块表示完成填空后,整首乐曲在学生的头脑中也较为清晰完整。接着让学生来说说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古筝,有的说是琵琶,全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于是又通过课件欣赏了琵琶和古筝分别演奏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现场实况,学生不光比较记忆了两种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还观赏到了古筝与琵琶的演奏的一些技巧,可谓一饱眼福耳福。就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信息滋润下,构成了一个教师――学生――音像“三角互动”式的有机整体,实现了听觉与视觉、声音与图像的即时转换,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一些优秀的歌曲,总蕴藏着丰富的作品内涵,等待你为之不断去感受鉴赏、体验顿悟。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感,增强责任意识。

篇3

部分学生对戏曲接触较少,其相关认知比较浅薄。为提升戏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多重学情调查。在备课中找准欣赏切入点,在学唱时介入演绎活动,在欣赏操作时引入戏曲剧情,在课堂训练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以打造小学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从不同维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戏曲欣赏课堂教学品质。

一、备课中找准欣赏切点

戏曲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各地都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这些民间艺术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教师在整合戏曲教学资源时,不仅要对文本教材信息展开解读,还要深入探究这些地方文本艺术的成长经历,搜集相关文化信息,选择适合教学切入点,设计教学程序,完成戏曲课堂教学体系构建。《欢乐的泼水节》采用傣族民歌的音型音调编写,歌曲分为四个小节,共四个乐句,第一、第二乐句完全一样,第四句节奏与第一句相似,第三句完全不同,在节奏上形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在学唱这首歌曲时,教师先搜集整理傣族泼水节相关信息,为学生准备丰富图片视频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信息展示,对傣族泼水节有清晰认知。教师讲述傣族泼水节的来历,每年举行泼水节的盛况,并对歌曲内涵进行深入剖析,给学生带来更多信息感知。可从不同维度展开欣赏切入,搜集整理傣族民歌相关信息,为学生设计图片、视频等展示材料,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认知机会。学生通过丰富感知体验,对傣族文化有更深刻理解。

二、学唱中介入演绎活动

在戏曲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进行反复示范,利用声光电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本地戏曲内容,学生有一定认知,教师要引入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演绎过程中感知戏曲丰富内涵。在学唱时,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矫正,特别是拖长腔的戏曲,学生掌握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多重示范演唱,为学生顺利介入演绎创造条件。在学习《那达慕之歌》时,教师先将歌词展示出来,让学生朗读记忆。教师根据歌词解读蒙古族群众体育文艺集会“那达慕”。为让学生对蒙古族人们生活有更多了解,教师专门挑选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祝酒歌》《达纳巴拉》等,利用多媒体播放,并动员学生一起律动舞蹈,课堂教学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教师适时介入蒙古族民歌舞蹈,不仅有效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还为学生认知蒙古族文化创造条件。通过这样的演绎活动,学生再来学习蒙古族歌曲,其感知会更到位。

三、欣赏中引入戏曲剧情

戏曲都有丰富多彩的情节,在音乐欣赏时,教师不妨进行相关延伸,对戏曲内容进行展示,对戏曲故事进行讲述,以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精彩的打斗、服饰、唱腔等内容,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教师给出多重展示讲解,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立体感知效果。每年春晚都要涉及一些戏曲内容,那些精彩的唱腔、节奏、打斗和服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典戏曲片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学习意识。在学习《草原放牧》时,教师这样导入:有一个故事片叫《草原英雄小姐妹》,谁能讲讲故事情节吗?今天欣赏的琵琶协奏曲不是影片,其中第一段为“草原放牧”,这部分又分为五段,后四段分别是与暴风雪搏斗,小姐妹牢记党的关怀,千万红花遍地开,整个乐曲主题清新活泼,具有内蒙民间音乐色彩。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乐曲基本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也为欣赏奠定坚实基础。

四、训练中融入流行音乐

戏曲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对提升学生戏曲认知水平有一定帮助。跟随多媒体试唱、自主演唱、小组演绎、同桌对唱、课堂展示、课外训练等,都属于训练范畴,教师要适时引入流行音乐,实现戏曲与流行音乐的高度融合,以提升戏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在戏曲欣赏中介入流行音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渔舟唱晚》形象描绘了渔民在夕阳西下,满怀劳动丰收的喜悦,乘着片片白帆归来的情景。为提升学生感知能力,教师让学生课下搜集中国十大民乐曲目,并让学生选择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示演绎。中国十大民乐在多种音乐榜上都有重要地位,其流行性特征十分鲜明,学生对此有较强敏感性,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搜集相关信息,学习其曲调,利用多种乐器进行展示。教师让学生搜集学习展示十大民乐,这是开放性音乐学习训练。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展开相关训练学习,自由选择展示方式,也为学生创造力激发提供重要动力。

篇4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68-01

电影音乐较纯音乐而言,既有共性又有着其独特的个性。既要有独立性又要与电影的画面相统一。除了最基本的节奏、速度、旋律外,还要迎合电影中不同的故事内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环境,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如同一桌“满汉全席”没有放盐,看着华丽无比,其实乏味得难以下咽。电影离不开音乐的的烘托,完美的电影音乐总是与电影的情节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它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电影,把电影的内涵完全释放出来,含蓄或者强烈地抒发着电影的情感。

电影中的音乐风格就确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他可以把电影中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巧妙地刻画出来,深化观众的印象,加强电影的感染力与视觉效果,增强背景的渲染气氛。这种背景包括环境、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电影音乐有的时候还能为某一位电影人物代言,而且这样的表现是深入人心的。比如在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中,当夜幕降临诸神出场登船上岸时,演奏的是《诸神》一曲,该曲调极富日本民族的特点。无论是伴奏乐器,还是音乐的曲式,都是“日本味道”。音乐一出现就渲染了诸神出现时的神秘气氛,同时也代表着日本的民族元素。再比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中,一声“磨剪子,抢菜刀”的吆喝,顿时让观众“闻”到了熟悉的老北京胡同的味道。

音乐是一门付诸于听的艺术。音乐也是抽象的,它也最能刻画人物的心理。在电影中,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也是屡见不鲜的了。观众可以通过音乐的刻画更加深刻体会电影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容易体会的两种心理莫过于悲伤与高兴。在电影中,白事儿与喜事儿的音乐截然相反,当电影中出现喜事时,音乐活泼欢快,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电影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开心。当电影中奏起悲伤的音乐时,观众也能对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在电影《萤火虫之墓》中,当节子死去时,音乐缓缓响起,观众同清太的内心感同身受,对他失去妹妹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

电影音乐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早已经深入人心。这部电影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电影讲述志愿军连长张忠发率领志愿军战士,为抗击侵略者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体现的是这群英雄对祖国的热爱,为了保卫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演绎,主题曲《我的祖国》更是深化了主题,加深了观众的印象。电影《草原英雄叫姐妹》中,音乐始终贯穿其中,辽阔的草原,疯狂的暴风雪,英勇的小姐妹……音乐始终与影片相融合,紧扣电影主题,这部电影一直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对电影音乐的欣赏,要同音乐与电影、剧情与画面相结合,更要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音乐诠释画面、丰富剧情的同时也起到以韵补情的作用。对电影音乐的品评与判断要注意自身的知识修养,既要有电影知识,同时又要有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要有对电影的审美观,与电影的画面、语言、镜头韵律、形象、音乐情感相结合,同时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感悟、想象与体验等。此外,还要对音乐创作者的生平、风格等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更加深刻体会音乐创作者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当然,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也是必要的。比如音乐的语言,以及音乐的调式、调性、节拍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电影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及时把握音乐的走向、风格。了解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语汇就能更加直接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电影的灵魂。

总之,不能只从某个方面对电影音乐进行赏析,要全面了解电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地欣赏电影音乐的奇妙之处。

参考文献:

[1]郭怡然.浅析电影音乐与画面的统一――以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7).

[2]孔令旨.浅析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前景――以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发展为立足点[J].电影文学,2010(13).

[3]康怡然.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及其美学价值的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4]吴晓燕.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

[5]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D].上海师范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琵琶教学;美感;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9-02

随着我国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将音乐作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大学生琵琶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并不断创新讲课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琵琶演奏技巧,并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这样既能够提升琵琶教学工作成效,还能让学生的琵琶演奏水平得到提升。

一、琵琶演奏中学生美感培养的基础

(一)过硬的基本功。琵琶演奏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尤其是要加强指法与技巧的训练。琵琶演奏要想获得成功,基本功必须扎实,能够深刻领悟音乐内涵,从而将乐曲准确表达出来,让情感得到抒发。在琵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琵琶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具备过硬基本功,琵琶演奏才能一气呵成,作品二度创作水平也能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美感,最终演奏时,将琵琶的美感表现出来,让观众真正领略到琵琶的艺术魅力。[1]此外,大多数琵琶乐曲都是从地方戏曲或小调改编而成的,由于地方戏曲和小调各具特色,这增强了琵琶乐曲的民族色彩。琵琶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清楚各种风格的乐曲,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

(二)准确理解乐曲内涵。琵琶是一种常见的乐器,可以演奏古今中西各种风格的知名乐曲,比如《十面埋伏》《天鹅》《草原小姐妹》《查尔达斯》等。学生在学习时,要想原汁原味地演奏出这些名曲,需要深入了解每首名曲的背景,从而准确理解乐曲蕴含的潜在内涵。以《草原小姐妹》为例,这首协奏曲的主奏乐器是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而成,同时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相结合,并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和交响乐中常用的鸣奏曲式相结合。创作者为更好普及这首乐曲,将其改编成了独奏版本。学生要想掌握这首琵琶乐曲的演奏方法,必须了解乐曲中描写的蒙族少女龙梅和玉荣的故事,并根据协奏曲版本音响所传递的震撼,这样才能提升对该独奏版本的演奏能力。

二、琵琶教学中学生美感培养的方法

(一)注重形态美。良好的仪态、正确的坐姿是学习琵琶演奏的第一步。对大学生而言,起初因为学习内容简单化,所以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即可,在演奏水平提升以后,不仅要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还要具备美感的形态活动,这样才能更好渲染音乐情绪,让音乐表现力得到增强。[2]以琵琶曲《霸王卸甲》为例,其塑造的正是垓下决战的失败者项羽的音乐形象,乐曲着重渲染的是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气概,而且更多地通过同情的角度,表现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的赞颂。所以该乐曲以沉闷和悲壮为主要特色,音调凄楚而婉转,情绪低沉而悲壮,音乐中蕴含的“以悲为美”的悲美特质正是《霸王卸甲》的艺术风格和乐曲意蕴。在这首乐曲的扫弦、升帐这一乐段,扫弦时呼吸配合抬臂,过弦速度要快,右手指尖立起与琴面垂直,扫弦过后右手要有一个弹回来的动作,这样演奏出的扫弦既有弹性,又有气势,很好地表现出音乐的内容,让音乐作品呈现一种震撼感和悲壮感,以及对英雄的憧憬之情。

(二)培养内心情感,注重声音美。琵琶演奏的主要目的是让观众聆听演奏者演奏的曲目,领悟并体会到演奏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时在这种双向共鸣下,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因此,在琵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学习的曲目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并在演奏过程中品味乐曲的内涵,实现自身音乐情感与演奏技巧的完美结合。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色分辨力。因为琵琶形制很扁,发音孔不大,其自然音色比较硬和薄,且演奏技法也很复杂,必须借助指甲发声,导致演奏时容易出现杂音。所以,在琵琶演奏过程中,需要将音色控制好,这样才能保证演奏质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音色美的习惯。只有学生内心真正体会到声音的美感,才能将音乐把握好。教师既要提升学生的听觉能力,还应提升学生内心感受的能力,在内外双重培养下,可以帮助学生奠定琵琶美的声音概念,为提升琵琶演奏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在琵琶教学课堂上一定要把美感落到实处,教学模式不一而足,常见的有“探索型”、“体验型”、“表现型”等,所谓“探索型”教学模式是指在培养学生美感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具有包括常识等在内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殿堂;“体验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讲授一些包含人文精神、品德教育等的素材,让学生自己领悟音乐的美感;“表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表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的创造意愿。当然,这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分开使用的,它们可以相互融入,更好地完成学生美感的培养。

(四)注重文学、艺术修养。首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修养。音乐属于艺术,音乐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诗歌、绘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欣赏欧洲古典建筑、诗歌、散文、经典名著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那么他会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所体现的力量与平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3]如果能引导学生领悟到中国水墨画、古典文学、诗歌、国画、书法中的淡雅情趣,就会让其品味到中国民族传统乐曲中的特有韵味。其次,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音乐的风格、流派、体裁、创作背景、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琵琶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琵琶名曲的背景知识,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五)积极参加艺术实践。琵琶演奏属于一门表演艺术,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可以让演奏技巧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升演奏能力。对于琵琶教学而言,也可以视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以,在琵琶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艺术实践机会,通过对他们的合理引导,让其能够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得到锻炼,这样才能真正走进音乐,并在艺术实践中增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4]此外,学生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也能够得到增强,合作意识也越来越强,逐步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对于琵琶教学而言,艺术实践可谓一面镜子,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因此,教师要在加强学生基础训练的同时,还要通过艺术实践进行检验,这样学生的琵琶演奏学习效果才更好,美感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结语

总之,在琵琶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有纯熟的技巧,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音乐美感的另一种形式体验。因此,在琵琶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用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琵琶教学水平,让学生熟练掌握琵琶演奏技巧。

参考文献:

[1]冯卉.情景式教学法在高校琵琶教学中的探究[J].艺术教育,2016,(9):102-103.

[2]闫芳.地方高校琵琶教学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2015,(5):174-176.

篇6

四川大竹县8岁女童李微微为救落水小同伴不幸身亡,当地政府为其申报“见义勇为”称号未获批准。四川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大竹县综治办认为,《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中对未成年人实施此种行为没有明确规定,李微微作为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和自保能力,不具备见义勇为的相关要件;同时,对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要不提倡、不宣传、不鼓励,避免盲目模仿。

8岁女童救人不幸溺亡,令人万分惋惜悲痛,为其申报“见义勇为”称号却遭拒绝,这一结果令人不解。当地见义勇为审批机构给出的两个理由,都禁不起严格认真的推敲。首先,《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并没有为公民实施见义勇为设定年龄、行为能力、自保能力等门槛,也没有对未成年人“实施此种行为”不予认定的规定(全国其他地方也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以李微微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和自保能力为由,认定她“不具备见义勇为的相关要件”,不但在法律法规上缺乏依据,在逻辑上也是不能成立的。

对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提倡、不宣传、不鼓励,避免引发未成年人盲目模仿,这是近年来我们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问题上的重大观念转变。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中不再有“见义勇为”的提法,当年为救集体的羊群而遭冻伤截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为扑救山火而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等,都逐渐淡出中小学课本,不再被树立为未成年人学习的榜样。这种观念转变和教育方式的变化,符合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和文明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提倡未成年人学习见义勇为,并不意味着对已经发生的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行为不能依法认定,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人们对见义勇为问题的认知是理性的,但现实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置于猝不及防的危难情境,有的成年人敢于挺身而出,也有成年人选择退避三舍;大多数未成年人可能惊慌失措,也可能有少数未成年人出于“模糊的本能”,选择像成年人那样见义勇为,8岁女童李微微应当就属于这种情况。成年人实施了见义勇为行为,政府审批机构要依法予以认定,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承认和奖励;未成年人实施了见义勇为行为,如果国家反而不能依法予以认定,这不能不说是对未成年人的严重不公平,对像李微微那样做出了巨大牺牲的见义勇为者,这更是一种残忍的二次伤害。

篇7

关键词:美育功能;青少年舞蹈教学;运用效果

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素养,同时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是重要的一部分,青少年舞蹈教学是塑造青少年舞蹈素质的重要学科,美育作为培养学生情操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身心健康、建立审美感觉是主要目的。本文着重对美育功能在青少年舞蹈教学中发挥的意义及应用措施进行探讨,以促使美育功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作用。

一、美育的涵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美育,人具有理想美、情操美、品格美、素养美,及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1]。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的结合体,在审美教育要求下“陶养感情”,培养具有美的、善的思想品德的学生,倡导学生在美育教育下陶冶情操,树立美的情感与信念。基于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美育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点,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美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对“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美育功能的作用

(一)感受积极的思想。美育教育作为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对学生感受积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习舞蹈时可以通过不同舞蹈带来的不同情境体验到相应的感情,同时在锻炼舞蹈的过程中不断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钻研,使之在学习中增进对积极思想的吸纳与吸收。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塑造了蒙古草原上一对小姐妹为了集体,勇敢、坚强的形象。通过舞蹈的学习,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小姐妹的思想进行效仿,使其在学习中热爱集体、勇敢坚强的思想,学生学习舞蹈时对其积极思想的汲取有利于美好情操建设。与此同时,青少年舞蹈中大多数以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体,舞蹈背后的隐形美德为学生的美育教育奠定了操作基础。

(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情操,注重行为美和心灵美,在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基于民族舞蹈的思想有较多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及表现民族风情的作品,因此学习此类舞蹈作品有助于拓展学生对其他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认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一般教师教授舞蹈动作之前,都会向大家讲授相关舞蹈背后的故事及感情,学生不断获取这类知识,潜移默化中形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天山少年》、《圣洁》等。通过舞蹈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落实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增加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实现寓教于乐的科学教学效果。

(三)净化心灵,增强明辨美丑能力。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专注及情感的投入有助于净化心灵,一心沉浸在舞蹈情感中,超脱于俗世之外。同时,学生不应以外在条件进行评比,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忧”的平和心态。如舞蹈《油酥飘香》中,衣衫褴褛的女孩儿不因他人态度而转变,最终做出最香甜的油酥得到大家的喜爱。从中学生认识到只有真、善、美才是评定事物的标准,无其他外在因素影响,无形中对学生形成暗示性的美德教育,即实力或能力可以作为评判美丑的标准,而不是长相、贫富等。这样的舞蹈有利于教育青少年热爱劳动,不以美丑论人心。通过以上舞蹈例子可以看出,舞蹈教育本身具备美育功能,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美德教育作用,同时弥补人的素质缺陷及健全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通过学习舞蹈,进行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爱国主义情操、重视集体主义意识等美的思维方式及美的习惯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美育功能在舞蹈教学中的有效手段

舞蹈作为以身体为工具进行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作用多重性,不仅可以训练青少年学生的形体美,同时在舞蹈教学中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舞蹈技能培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德、关注美德,落实美育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通过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对青少年进行舞蹈训练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坚定的意志及审美能力,通过每一个舞蹈本身的故事及内涵,教师要对舞蹈表达的主要内涵进行传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积极给予学生引导。另外,教师可以做相应扩展帮助学生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增强其理解力,通过舞蹈表象学会隐含的内在美德,如集体意识的认知、培养爱国主义、建立勇敢坚强的信念等。教师要尽可能进行美育方面的教导,引导学生潜在思维,使学生认识到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发扬美德,最终成为青少年坚定不移的道德素质。

(二)在舞蹈教学中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舞蹈不仅是塑造形体的艺术,更是辛苦与劳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伴随的是汗水和泪水,舞蹈练习中的辛苦使学生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并且认识到成功源自于努力及努力的重要性。同时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在集体融洽的氛围内练习舞蹈,学生长期处在美的教学环境中,不仅有助于舞蹈技术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起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实现在教学活动及学生生活中进行美育教育。

(三)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坚强的性格。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长的宠爱、家庭生活的优渥,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内向、任性、娇气的毛病。学习舞蹈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舞蹈的特征予以纠正,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改正,如针对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活泼、生动的舞蹈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使学生逐渐克服内向胆小的毛病,针对任性、娇气的学生,通过舞蹈训练的刻苦改善学生的毛病,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四)在舞蹈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集中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有助于身体素质提高。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舞蹈功底的学生无论在形体上还是举止上都具有端庄、稳重的特点,可见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能促进学生自我美感建立,与此同时,自我美感建立有助于学生自信心培养,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2]。另外,舞蹈教学时,通过调动人体的肢体、情感、表情等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学生内部审美欣赏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舞蹈认识缤纷世界,了解美好的品质与节操,从而为学生培养欣赏美、追求美的情操提供了基础。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实施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积极作用。舞蹈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为素质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理念。因此,将美育教育更好地运用于舞蹈教育,需要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任璐.专业舞蹈在小学美育教学中的转化与应用[J].北京舞蹈学院,2015(6):10-11.

篇8

炎夏的周末离开城区,沿天山公路去通往天山深处第一站――卡子,登山、纳凉。有时候,乘着晚饭后的空闲时间,去国营牧场四周的荒野,用悠暇的目光,看夕阳是怎样从天空滑向戈壁的那头,又是怎样被地平线一点一点地吞噬;看归圈的牛羊,是怎样成群结队、行色匆匆地由远处或山外回来;看黄昏是怎样以迷蒙的天色,迷蒙了行人的双眼,直到星星点亮遥远又稀疏的灯盏里,透凉的晚风一遍遍提醒和催促着回家,回家。

这是熟悉不过的天山公路,过了乔尔玛、那拉提景区,可以直达库车。出了城区,过了防洪渠,这是天山公路的起点,过检查站,经过一小段有坡度的路程,到达油田遗址。仰视卓尔不群的玛依套山,面孔黝黑,雄伟而独立,它本是天山众多孩子中的其中一个,可能因为顽皮而走失或迷路,现在,它只能远远地与众亲人们遥遥相望,宛若一扇进出天山的大门。沿西南至北环绕玛依套山的半干旱牧场,野草丛生较为平缓。几公里左右的路程平坦宽阔,两边是极目而望的天山起伏的脉峦,由近至远都是成群的牛、羊、骆驼和浅草的世界。牛羊分片,成群,跟随自己的主人,各自汇聚;与其他群体远远相离,泾渭分明,楚汉有界,好像互不往来,也互不相认。尽管如此,由近处的羊群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或背部或腹部或脖颈处,均被主人分别染上不同的颜色,一旦结集一起就能便于主人识别和区分。

不论在卡子,还是在天山深处的度假村,黑白相间的奶牛、纯白的羊群、棕色的马匹,像缀在山坡上、河滩里、森林旁颜色不同的果子。它们并不在意过往车辆和行人,穿越公路或悠闲在草地、在野草可有可无的戈壁上,青草遍野的山坡上,漫不经心地啃着,漫不经心地走着,漫不经心地想着它们该想或不该想的事。因为它们总是并不急于吃饱,也并不急于赶路,被主人清早吆喝着慢慢出门,黄昏再吆喝着慢慢进圈,日复一日地懒散漫游,日复一日地平静和麻木,大概慢与懒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

“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星星多,不如我们草原的羊儿多,天边飘浮的云彩白呀云彩白,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曾经唱着这首《草原赞歌》,被课本里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激励着,模仿着蒙古族的舞姿,向往和憧憬辽阔的草原。随着成长,更喜欢听浑厚高亢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蓝天,白云,游牧,歌舞,骑上一匹自由奔驰的骏马,直到暮色笼罩,一曲悠扬的《草原之夜》在漫散清香气息的青草上空回荡。草原处处有歌声,草原上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会通过许多方式,歌颂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

面对牛羊,任凭琴弦在你的指间弹奏出多么美妙的乐曲,任凭歌谣被你的嗓音演绎得多么动听。给牛弹,牛不懂,只顾低头吃草。唱给羊,羊不懂,只顾望着前方发呆。牧人之所以弹琴、唱歌,是自己对自己的感情对话,是茫茫四野的空旷里让寥寂的心境有一种声音;是独孤与独孤的心灵交流,是不受拘束的思维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让情感不拘一格地流露。有了弹奏和歌唱,寻常与不同寻常的情感,得到了痛快的表达,让单调漫长的一天有了丝丝活力,乏味无聊的野外增添了步步生机。牧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弦,是人类与人类生生不息的共鸣。

这里毕竟不是主牧场,不是青草纵深的天山河谷,不是草原,更比不上那拉提大草原。密集的蒿草和莎草占据了更为广阔的地面,杂草繁多,叫不出太多的名称,只知道很快就会开满黄色、紫色、白色花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放牧不是一种漫无边际、没有目的地流动,而是有着非常清晰地能够在多变的生态条件下灵活应对的一种能力。于寸草复荣的夏秋,在划疆而治的范围内追逐水草,在各自为营的地盘里辗转而牧,便于保护植被和水源。看似互不影响,其实是以家庭为细胞,以血缘为纽带,以羊、马、牛和骆驼为主体与自然融为一体。

只有从五月开始,所有植物初露新芽,才会经过或停留这里。积雪完全隐退的荒野,并不见花草遍野,所谓的牧场不见牛羊,只有个别的土房子,是牧人的家,散落在旷野上,既不相邻也不相近,像秋风中吹散的三两片叶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又像长途跋涉者丢弃之物,东一块,西一垛。

土质较为松软、低洼,冬天积雪较厚,融雪后积水较多、土质保存湿度较高的地方,适合各类野草竞争生长。叶片紧贴地面的蒲公英、车前草、腰身上挺的野蒿从前辈干枯的根部生出幼小的嫩绿,春风吹开它们对新生的喜悦和雨水的渴望,吹开它们仰视蓝天的绽放,无限的生机正在眼前,由内心向身体延伸和遍布。远远的东南侧,是天山脉系的部落山体腹地,隐约可见山体的嶙峋脊梁,肋骨起伏,通向褶皱的深处,似乎有人迹行走的小道,散发着人烟生息的活性。然,并不知道是否有清澈浅现的细水长流,可供人畜共饮的生命之源。

从一群群牛羊的身边走路,尽量放慢速度,四处都散落着牛羊的粪便,在特殊年代和特殊需求下,牛粪是最好的燃料,羊粪是必不可少的庄稼肥料。遍野都是牛羊踩踏的蹄窝,深深浅浅,密密匝匝,新痕旧迹。牧人们往往神态漠然,并不询问,也不好奇陌生人踏入这片草地的真正目的。他们和眼前的牛羊一样,似走非走,似停非停,缓缓地游动着身体和目光。在他们的心里,这里本是来去自由的天地,我们只是尘土或飞鸟一样平常,今天来就来,明天不来就不来,就像他们有一天这里没了水草,会选择另一处有水草的地方,他们只会认定何处水草丰茂,追随太阳,清点牛羊的实际数量,早出暮归,很少关心身外的世事。

不论结伴漫游、还是独自徘徊,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散发着淡淡的草香,这里虽然不是大草原,但放下日常的重负,静享上天赐予的自然氧气。彻底的走近羊群,未曾放牧,已随牛羊的足迹,追逐内心的那片水草。就当自己是戈壁的青草,恒久生长,用遍布的绿缩小牛羊追逐的路途,点亮戈壁的茫然冷漠。只要轻扬长鞭,就会触到蓝天下浮游的白云,犹如善舞长袖的山岚,拂开天空的阴郁。

一次周末午后和夫去牧场漫步,遥望远远的羊群和一处山脚下隐显的牧人家,我说:“如果我们在牧人家借宿一夜,能体会一下这里的夜生活多好!”夫回答:“不用借宿一夜,你直接嫁给牧人,可以在这里度过一生,足够你体会和感慨。”我说:“让我放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让我嫁给牧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要给我在这里盖房子,还要买一群羊,安家置业。”他继续望着遥远的山峦,指着山根处的羊群说:“你看那里就是你的家,你现在就可以去。”我向前奔跑几步,张开双臂仰视蓝天兴奋地大喊:“上帝啊,你看看吧,我的理想是多么远大,我的未来……”“你的未来就是一群羊,哈哈哈……”我的话被他的笑打断了,也顿时回了现实,回头对他狠狠地说了声“傻笑!” “嘿嘿,我笑你啊,简直就是个疯子!”他一边回敬我,一边伸了伸腰,长长舒了口气。疯,正是体会放松的一种姿态。

如果忘记返程,忘记人间的嘈杂,追随蓝天下的白云般的羊群,“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啊,这是我的家乡。”做孤独而情思丰富的牧羊人,可以低头深思,可以坐观浮云,可以心随流水而游走,可以为渴望获得的爱情而高歌,可以发呆,可以忧伤。

人们都羡慕鸟,有自由飞翔的翅膀,绝对没有人愿意做一只羊。正如人们喜欢的歌曲:“我愿抛弃那财产跟她去放羊……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是多么浪漫忧伤的小情调。

想起刚上初一的时候,班上一位女同学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她家和她爸爸同事们同住单位的家属区。一次她们发现邻居老奶奶(她爸爸同事的母亲)背部有一块巴掌大小的粗皮,上面有一撮毛色的羊毛。她们很是好奇,就问这位老奶奶怎么回事?老奶奶就给她们讲述一段她非凡的人生经历。

据老奶奶说,她第一次被上帝投胎做了一头牛,在凡间整天被勤劳的主人赶着耕地、耕地,风雨无阻,非常劳累,于是她去天庭找上帝,要求更换身份,上帝让她投胎成一只驴,并告诉她驴不用耕地。她很高兴披上驴皮来到凡间,可是主人每天不是让她拉车、就是驮物,不是驮物就是推磨,没有一点闲工夫,非常辛苦。她又去天庭找上帝要求更换身份。这回上帝让她抬胎为一只羊,并告诉她,羊每天除了吃喝睡觉,什么都不用做。她想这回真的不会在凡间劳累辛苦了,可以轻轻松松地吃喝睡觉。她又披上了羊皮来到凡间指定的主人家里,每天随主人外出吃草,回来睡觉。可是这回她更不满意了,她朝东,主人非要她朝西,她朝南,主人非要她朝北,而且手里的皮鞭不停地在她的背部、臀部抽打;一次,她走得有些快了,主人赶上来一顿狠狠地抽打,还说再不听话就打死她。她气愤极了,心想,做牛听主人的,做驴听主人的,做羊还是听主人的。她要回天庭找上帝好好理论理论,决心不再做任何畜生,就到凡间去做人。来到天庭,上帝问她怎么又回来了,她一边诉说着三次投胎的不幸,一边气愤地将身上的羊皮脱下来狠狠地往地下扔,可是因为背部有一块被主人打伤的毛皮正好粘在身上,羊皮背部被她撕破了,那块粘在身上的毛皮就永远长在了身上。不过,上帝还是顺从了她做人的愿望,这回让她投胎到凡间为人之妇,从此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直到现在子孙成群。因为每次投胎,她都没有喝过孟婆的迷魂汤,所以几次经历她都历历在目。

当时因为还小,不仅常听《天仙配》《白蛇传》等神话故事,还被拍成电影放映。我们没有见过这位老奶奶,也不知道她背部是不是真有巴掌大小的羊毛皮,作为当时童年的好奇心,并不管荒诞与神奇,不管杜撰与真伪,只要有生动有趣、曲折传奇的情节,就喜欢听。

篇9

幼儿由于舞蹈知识、生活阅历浅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样模仿好这个动作上,常常舞蹈时有动作无表情。一个舞蹈,即使幼儿的动作模仿得再像,但缺乏感情,整个舞蹈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仿佛一个小木偶在表演。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小木偶式的表演,使每个舞蹈表现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呢?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孩子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感知能力,而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漫长而细微的过程。让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和渗透;在玩耍中感悟艺术、感悟美,同时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意蕴,培养人文情怀,才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审美及表现能力。那么,我们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情感表现力呢?

一、 感知音乐及舞蹈的背景

(1) 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传递给舞蹈的情感 。

舞蹈表演中音乐、动作、表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帮助孩子进入舞蹈的意境,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在教幼儿舞蹈之前,教师要给孩子充足时间,满足他们地聆听的需求。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孩子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孩子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孩子表现音乐的欲望。孩子在把握乐曲的基本基调以后,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拍手、跺脚、拍腿等掌握乐曲的节奏感,同时也为孩子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

(2) 感知舞蹈的文化意蕴,引发孩子的审美能力。

教师首先就要进入状态,充满感染力的示范表演将孩子带入表演的意境。教师也要适当借助媒体教学,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蒙古舞《飞腾》以前,我先给孩子讲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给孩子丰富一些有关蒙古民族的知识,熟悉这个民族的奔放、豪爽的特点,我就让孩子欣赏两段比较典型的蒙古舞《骑马》、《摔跤》。舞蹈中,让孩子观察舞蹈者的神态、气势及动作,然后让孩子和着音乐自由的模仿。孩子既欣赏了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蒙古舞中的提压腕、碎抖肩 、耸肩、扭肩等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幼儿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

二、引导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舞蹈情感:

(1)注重平时点滴的积累与渗透。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由于表演的更多内容于生活,他们随时拥有旺盛的激情,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去欢呼、去雀跃。所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艺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术大师。要使孩子较准确、细腻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为了让孩子轻松掌握这些枯燥的技能,我们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

首先,要靠平时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也可借助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来培养孩子对的喜、怒、哀、乐的表达。和老师一起来玩你演我猜的游戏,游戏主要是让孩子猜一些简单的表情或一些日常生活动作。孩子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还掌握了一些表情和动作的表演。如: 受到表扬心情好时,世界是红色的,孩子的表情是眯眯笑。做错事,挨批评时不高兴翘着嘴巴,不服气的样子。当听完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故事心情差时,让孩子琢磨小女孩的悲惨童年是多么的不幸的悲伤感和孤独感。看动画片《猫和老鼠》时,让孩子不受约束的开心的哈哈大笑。这样反复琢磨,积累经验,就为舞蹈的情感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注重舞蹈的情感分析与引导 。

孩子有了一定的表达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舞蹈时要注意把动作和表情统一起来,避免把动作与表情分开的做法。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应有与其相符合的情绪。舞蹈前老师首先要给孩子讲述舞蹈的情感基调,这样才更便于孩子理解。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例如:舞蹈《粗心的小画家》,整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是夸张、幽默、滑稽、多变的。舞蹈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表现小画家粗心与骄傲,翘着小嘴,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为主的情绪。中间部分,他感到很孤独,没有人理睬他,情绪由骄傲转为失落。最后一部分,小画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同伴快乐游戏的情景,就要用到高兴而欢快的表情。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内容提示,然后请他们把自己也当作是小画家,去揣摩并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孩子情绪激动,讨论热烈,都说着自己的感受,将小画家的表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创设环境激发孩子对表演的兴趣 。

篇10

2016年7月上映的中国动画片《大鱼海棠》让所有中国动画迷们眼前一亮,该片不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画面的设计,都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影片不仅包括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东方哲学,更将丰富的中国民俗文化展现在影片中。尽管这部中国动画影片获得一致好评,但与近年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相比较,不难发现其无论从内容构思的深度、制作水平的高度,还是音乐制作中的特色成分等方面,都还显现出许多的不完善。近十年,与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制作比较,中国的动画还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美国制作的《花木兰》得到的高票房,更让国人汗颜,一个取材于中国的古老故事,竟然在美国人的打造下变得如此完美和现代化。我们不禁思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及各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动画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的动画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为什么打造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本文纵观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就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特色的呈现做出分析。

一、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调式调性的呈现

音乐的结构包括节奏、音高、音量、速度、力度,由于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在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音乐中音阶结构、音级、音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调式,进而也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色。中国动画音乐中采用中国民族调式的创作手法,呈现中突出的民族风格。我国民族调式大致分为了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

五声调式音级构成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间的关系,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唱名为Do、Re、Mi、So、La。五个音级中任何一音均可作为主音,构成一种调式,例如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中国动画片《三个和尚》的主题音乐就是展现民族调式的经典作品。片中描写小和尚的音乐运用了D徵调式和G宫调式,生动地塑造了小和尚单纯活泼的形象,胖和尚的主题音乐采用了柔和的E羽调式,把胖和尚憨态可掬的形象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阶排列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主,缺少像大小调式里的小二、大七、增四、减五等冲突强烈的音程。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五声的小三度音程间加入不同的偏音就形成了七声调式,即加入清角(角音上方小二度音)、变宫(宫音下方小二度音)。动画片《牧笛》的主题音乐就是以D宫调式的七声调式结构为核心贯穿全剧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安代音乐是一段五声羽调式旋律,曲调风格独特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中国动画音乐中民族器乐的呈现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器乐丰富多彩,中国动画题材的选取也多采用历史神话题材、古老传说等。所以,中国的动画音乐家们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就必不可少地会运用这些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中国动画音乐的创作中民族器乐的运用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音乐家们根据各类民族器乐音色和演奏的特点,把它们归类成民族吹管乐器、民族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

(一)民族吹管乐器的呈现

在动画片《南郭先生》中,因讲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所以,其中配乐自然离不开“竽”这门乐器。“竽”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音色浑厚丰富。“竽”的吹奏在《南郭先生》的配乐中得到了更加贴切的民族文化揭示。在动画片《鹿玲》中,高亢嘹亮的唢呐吹奏和着锣、鼓等打击乐器,把爷爷带着小女孩和小鹿逛集市的热闹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动画片《牧笛》,南方曲笛的演奏把江南水乡的场景刻画的清新自然;动画片《蝴蝶泉》和《孔雀公主》中配以葫芦丝、巴乌等少数民族乐器,突出了影片的少数民族特征;《小蝌蚪找妈妈》中清脆的笛声塑造了小蝌蚪活泼可爱的形象,对青蛙妈妈则采用稍显黯淡的萧来表现其沉稳的形象。

(二)民族弹拨乐器的呈现

在《山水情》《哪吒闹海》的配乐中,都采用了古琴这一传统乐器,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古琴音色深沉旷远,音域宽广,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在片中,琴声把中国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动画片《鹬蚌相争》中,音乐家运用筝的演奏,表现出河水潺潺流动,河蚌怡然自得悠闲狩猎的自然景象;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新疆维吾尔族的拉弦乐器萨塔尔所演奏的一段悲凉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为影片增加了少数民族特色,明亮清脆的弹拨乐器热瓦普、弹拨尔也在影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牧笛》中水牛和牧童在河里嬉闹时,作曲家用了扬琴、琵琶和三弦等丝竹乐器来描绘这一欢乐的场面。

(三)民族打衾制骱屠弦乐器的呈现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就运用了多种打击乐器来表现武打场面。《哪吒闹海》中“哪吒自杀”的情节,作曲家用二胡与小提琴在高低音区的长弓拉奏来表现主人公的悲壮情绪,用琵琶与扬琴的合奏来表现人物紧张复杂的内心,用戏曲打击乐器来刻画武打的场面,用木管乐器和弦乐器来抒发人物的情感。此外,还运用了编钟和古琴这两种古老民族乐器来渲染画面,营造出古老、空灵的氛围。

三、中国动画音乐中戏曲元素的呈现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在将军昂首阔步地进入府邸时,其音乐就采用了京剧中富有音乐性的念白和行腔,配合武场打击乐器锣、鼓等发出的“咚锵咚锵”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将军骄傲自满的特点;《大闹天宫》采用了我国京剧中的打击乐器和铿锵有力的锣鼓点,配合京剧人物的武打动作,获得了完美的视听效果;动画片《皇帝梦》采用中国传统戏曲演出的方法,由“跳加官”开始,分六场依次叙事;《崂山道士》中主人公王七边看《神仙传》边唱到:“要学神仙,驾鹤升天,点石成金,妙不可言,定要到崂山去学仙。”这一音乐片段即采用苏州评弹与南曲唱腔相结合的形式,极具细腻的江南印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