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看到,大学生中既有马加爵那样为一点小“屈辱”就连杀数人的极端事件,也有动不动就跳楼轻生、服毒自杀等校园恶性事件,更有数不清的自卑、烦躁、忧郁等心理障碍行为在大学生中蔓延。上述问题的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虽然是少数,但它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心理暗示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秩序,而且这些现象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健康问题,它已发展为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人,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
2、抑郁症:抑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自责等,把外界的一切都看成“灰暗色”的。有的大学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长期的忧郁状态会导致思维迟钝、失眠、体力衰退等,对个体危害是很大的。大学生抑郁症比例较高,
3、强迫症:强迫症是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因而非常痛苦。这种症状大多是由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及情绪体验诱发而来的,与患者以往的生活经历、精神创伤或幼年时期的遭遇有一定的联系。
4、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也是大学生中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特点是容易兴奋,迅速疲倦,并常常伴有各种身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是长期存在的某些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使精神活动的能力减弱。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干预和预防
1、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的环境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可以开展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2、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也要为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的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需要有一定勇气,特别是性格内向,怯懦的学生,他们往往需要帮助,却最缺乏勇气。因此,还应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问题,这对开展好心理咨询至关重要。
4、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释放能量,敞开心扉,展示自我,获得身心愉悦。从而释放和转移某些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并从中受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他们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健康问题,它已发展为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希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难等,对大学造成了很多的影响。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经常发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休学或者退学。据北京医科大学一项调查,发现20.23% 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症之类的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往往与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学生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1.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与同学的相处关系,从本质上看,他们更重视在他人眼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由于人际交往障碍会派生出自卑、忧郁甚至恋爱等相关的心理障碍问题。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把人际关系和谐视为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而从统计数据显示,人际交往障碍在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所占比例最高。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2. 学习压力大。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升本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次是一个考验,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3. 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往往表现为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在大学里他们发现自己优越感消失了,生活上的不能自顾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使他们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对大学生活有某种过于理想化的幻想,一旦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心理上的落差被放大而不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会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困扰,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大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 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越来越早期化。恋爱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限制他们恋爱是不实际的,只能正确引导。围绕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表现: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情绪不定;有的一厢情愿陷入单相思,无法自拔,引绪低落;有的面临几个追求者无法选择;也有的发现两人不合适想中断关系的;有因误会或为误解、猜疑所困扰,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的;有为失恋痛不欲生,并由此而产生强烈自卑、忧郁、焦虑、悲愤甚至绝望的等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于给人带来痛苦。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甚至自杀、他杀,在大学校园也不在少数。
5. 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1.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从被动型变主动型,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2.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高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的普通高校都已设有心理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实质性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4.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起到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还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络文化,以形成一个高科技的学校教育环境,使校园网成为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但如果我们能正视现状、正视矛盾,拿出积极的办法来应对,是必然能够有所作为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为培养接班人作出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77-0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出生和成长的。他们深受我国正在经历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他们要完成很多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要去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内心存在诸多疑虑,致使他们的心理困扰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影响或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性格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80后、90后群体,童年的朋友更多的时候不是同辈群体,而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是过早成人化的一代,是被催熟的一代。独特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得80后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核心,这是他们形成“自我中心”人格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自我中心”使得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们在面对爱情、婚姻时产生巨大的代内冲突。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家长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使其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他们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3.大学生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匮乏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都只是流于形式,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导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足,进而使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不足,埋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
4.高等教育的改革拓展了大学生的素质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由常规教育向三创教育的转变。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的。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概括为:智力正常,自我评价得当,情绪调控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学习动机明确。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正值一个发展时期,是从青少年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冲突的时期,还要面临复杂的角色转换问题。因而,大学时期正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处理、恋爱问题、性健康、性格和情绪调节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较广,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3.学业问题
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和学习动机功利化;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人和谐相处;恋爱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情感的迷茫、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如何应对失恋;性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恶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性格和情绪调节问题具体表现在抑郁和情绪失衡。
4.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1)网络群体。网络这把双刃剑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困扰。
(2)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和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较为普遍。
三、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健全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运行
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统筹安排,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例如,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在各学生班级配备心理委员,积极扶持学校和各院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并各司其责、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形成学校、院系与班级相衔接的三级工作网络,并把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学校考核院系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等等。以武汉大学为例,为了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办法》,建立了以教育为基础、以预警为重点、以干预促转化、以跟踪固疗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校还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体系 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裴涛(1978- ),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93-02
21世纪是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世纪,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但有接受时代挑战的心理欲望,更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探险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格品质和面对挑战的信心与理念。21世纪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纵容娇惯下养成了孤立、任性、缺乏爱心等不良习惯,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解析
1946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了比较权威的心理健康概念,即基于身体、情感、智能基础上能与周围的人心理健康互不矛盾的范围内,使自我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此后,各国心理专家基于此项论点,制定了判定心理是否健康的五项标准。当今心理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属美国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权威著名,杰哈塔倡导“积极的精神健康”的健康观,主要包含态度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他强调,心理健康的人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使自己保持平稳安定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冷静处理和理性对待外来压力及环境刺激,保持自我稳定,对自我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基于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又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概括:身心等各种机能健康;有一定的幸福感和安定感;情绪适应,符合社会生活规范;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现实志向,对环境积极适应;人格调和统一;具有应急、应变和从疾病危机中恢复的能力;有调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上对心理健康定义,是相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来讲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被完善、被修正,并逐渐定格为,心理健康就是指客观环境和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桥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使人保持一种自我安定和自我安心感,实现自我快乐,具备为他人健康服务、贡献的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立项的课题逐渐增多,同时,一大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指导”“大学生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论著、教材等陆续问世,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指导教程》等。另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现类的研究普及趋势十分迅速,各个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这些学术研究的开展,对探讨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除了这些一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外,日益增多的还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成就行为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层面进行研讨,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制度等不同,异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跨地区、跨国界相关对比研究不同程度地吸引了众多心理健康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人文方面,简要地从理论角度提出实施原则及应对策略,而对于实证研究还只是处在解析调查结果上,有效具体的干预手段也在探究中。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措施多样化,在学校和社会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生活丰富化,寓教于乐,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自我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快速优化,合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适当合理的规避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姚本先、方双虎指出,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五化,即教育内容综合化、工作职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健康教育全球化。这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益充实,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心理健康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中国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程度逐步提高,专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教育方法和途径日益丰富,保障机制逐渐落实,社会资源融入度更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立途径
1.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加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和力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应上升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高度来看,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重视心理
健康教育所需的条件。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也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调动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有利资源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7000,仅从数据上看,这一数字和文件要求的1∶5000就有较大差距,而美国2002年的同比是1∶l800,中美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字比差距显而易见。
2.利用心理拓展训练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诸多优势,如具有促进安定团结的优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具有发展性教育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的优势,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性型人才。目前,我国一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委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了高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实训中心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其目的主要是培训高校教育工作者,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链的良性运转,全方位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处理能力,使他们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作出贡献。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途径,如定期聚会、网络社交平台、资源共享、问题互通等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3.构建基于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凯利文·卡特偌创办,这一举动使全球心理学领域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加强了各高校学生汲取各国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十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所以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基础上,提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和整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将其分为预防性教育目标、诊治性教育目标和发展性教育目标;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分为健康、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不同心理层次;从实施途径方面分为文化熏陶、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平台;从资源整合和统筹方面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部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包含防治心理疾病的初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的中级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高级功能。目前,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科学性很强,它既包含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涉及了社会文化取向问题。因此,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其研究现状来看,民族各异、国家不同决定了心理学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全球心理学领域建立“统一的”心理学模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各专家学者乃至全人类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企业、地方的不同文化以及对各行业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振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2]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3]魏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秦更生.浅谈体育实践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5).
篇5
2016年4月,四川师范大学发生恶性杀人事件,该校舞蹈学院2015级学生芦某某在成龙校区学习室被室友滕某杀害。这是一件因高校室友见个人矛盾激化,继而引发的恶性杀人事件,从侧面折射出了当下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次校园恶性事件,其所具备的几个主要因素,分别是:
(1)杀人行为的发出者;
(2)杀人行为的承受者;
(3)杀人动机;
(4)事件影响。
经过对以上诸元的分析,可以从中找出这些类似事件中反映出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并从中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学生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杀人行为的发出者和承受着都可以称为行为诸元。大学生杀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了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并逐步放大,最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便会作出不冷静的行为来。
心理落差的形成,会导致个体产生挫折感,挫折感产生后会对个体做出包括:攻击、焦虑、退化、固执、冷漠或是逃避等反应,其中除了攻击属于外向型反应之外,其余几种都属于内向型反应。内向型反应更多的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而外向型反应则会导致不冷静行为的发生。
2高校恶性事件动机的心理学分析
对于因素元――动机来说,主动元和被动元之间的行为互动从而产生了矛盾,矛盾的激化即是动机的成因之一。目前发生过的事件,其中的杀人行为诱因多为“恶语相加”或者“影响舍友”之类,这就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
根据霍尔姆斯和瑞希的理论,大一新生们面临的压力在5个月时间之内便超过了临界值,当个体的心理压力达到了一定阈值之后,稍加引导便可以使之转化为对外宣泄,至于宣泄的程度则视情况而定。大学生的内心压力巨大是导致校园恶性事件频发的根源因素,同学或舍友之间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3事件影响的分析
在校园恶性事件发生后,必然会造成广泛的影响。对于这些影响,我们应当持有亡羊补牢的态度,对事件影响要善加利用从而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首先媒体方面,在客观公正的报道事件过程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感,同时宣传一些正能量的内容,例如呼吁大学生应当适当排解情绪压力,介绍大学生应当如何安全、健康的渡过从中学到大学过渡期的方法等等。
其次在学校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大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败和是非,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提高挫折承受力。要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坦诚相待和主动沟通交际,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感,消除误会。
4解决方案的探讨
针对诸多的高校恶性事件,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成为了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德育教育、心理辅导、文化建设三方面入手,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
4.1把德育教育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
大学生德育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个人对社会、集体的作用,而是应当更加关注个人的定位与发展,从小处入手,关注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真正抓好大学生个体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生活,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高校德育教育所带来的自身价值的提升。首先,学校要跟进时代潮流,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网络阵地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形式多渠道的发挥德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作用;其次,学院要重视开展德育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突破,改传统说教为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第三,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深入一线,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切实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教育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计较个人得失,懂得去帮助和关怀他人。
4.2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要作为预防重大恶性事件的主要手段。首先,学校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采取心理普查、心理教育、心理交流、心理活动等形式,面对不同特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咨询与辅导,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针对个别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一对一跟踪辅导,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其次,加强心理宣传工作,开展普及心理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主动的接收心理治疗,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个人咨询、电话咨询、网路答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4.3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6
1、教育内容研究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发展,就离不开其教育内容的发展和充实,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我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首要工作。对于其教育内容的研究我国的许多著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著名的心理学教育专家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即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这二者之间应该协调发展。其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如何培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发展健康人格等内容;而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心理疾病防治方法的教育、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等内容。又例如,学者胡凯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身情绪与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内容。总之,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内容更加广泛和细分化。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建立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趋于一致化,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融入了现代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会不断扩充和发展。
2、教育途径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途径为我国各大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较好地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通过此种途径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广泛地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能够从中吸取有效养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不仅是用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担负着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任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供诊断和咨询,为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时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良好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不仅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品质。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模式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著名学者杨忠义提出的教育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并将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集中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学效率较高。又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其中“本体”是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次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而“载体”是指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育活动,该模式打破了单纯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实现本体和载体双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该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平台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大多依赖国外的研究理论,没有有效结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教育文化背景,以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创新力,重复性的研究较多,难以有所突破;三是严重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目前我国所运用的量表大多是从国外引进,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度量标准。
2、我国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大多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矫治”为主,仅仅是设立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心,而没有从根本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不够,难以做好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缺乏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之间严重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这就导致研究工作者难以及时有效的获取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消息,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进程。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才匮乏,研究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从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高校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并且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三、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应该进行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和心理咨询上,应该延伸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乃至工作上,融入到对学生的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现展需求的人才。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增强创新能力,突破以往过分依赖国外研究理论的局面,结合我国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我国民族心理特征编制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逐渐形成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篇7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对象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对象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巨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络、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篇8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a peried of life,during which there are a lot of psychological conflicts,and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ve mor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an other students. Currently,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increased,they have become important factors hinder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ishing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question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form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college student;mental health;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26-02
0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面对环境和学习方法的变化、复杂的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的情感困惑、激烈的就业竞争,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高职高专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特征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的发展。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一个人具有健康的心理就能在逆境中不断完善自己,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努力为社会服务,并能使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
1.1 心情郁闷主要是指一个人对某一问题无法排遣,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带来心灵上的痛苦,使精神长期处于消极状态。这种现状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学业难以完成。
1.2 疑心严重高职高专大学生疑心严重表现为对任何人和事都没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常常失眠,总是担心别人陷害自己,唯唯诺诺,忧虑重重,心灵空虚,没有快乐感。这种现象如果长期集聚在心里,就会变得孤独、怪戾,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人际关系紧张,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1.3 行为偏激高职高专大学生行为偏激表现为自控能力差,认识问题不合理,行为冲动、狂躁,性格冷漠,缺少理性。这种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其后果是容易使学生走上极端,如:旷课、出走,斗殴,违法乱纪等行为。
2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生理和心理因素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个体身心发展变化迅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到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因此,高职高专大学生难免出现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认识问题上缺乏全面系统性,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以致常常发生心理失衡的现象。
2.2 理想与现实因素高职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己的未来都有较高的期望。然而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期望的实现常常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诸如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评价还不够高,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条件不足等等,阻碍了“理想自我”的实现,从而导致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
2.3 生源因素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职业高中生(含职技中专),又有普通高中生。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居多。城市学生虽少,但呈两极分化,家庭富裕生与贫困生并存。因此,他们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自信、自傲,而有的学生则自卑、不知所措。其次,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高等学校,进入这类学校的学生总体上看,无论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方面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量多、范围广。特别是由于高校扩招,分数线一降再降,使得生源质量难以保障,由于基本素质达不到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势必就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2.4 经济因素由于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家长都尽自己的一切可能供孩子读书,只要孩子能上重点高校就不读普通院校,只要能上本科就不读大专,而高校扩招满足了这种需求。很多学生采取复读和自费的方式,上一所满意的普通学校,而没有条件的学生只能读专科,这样就使得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上升。
2.5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剧增、商品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竞争激烈,大众传媒渗入到各个角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影响着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灵,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一旦发生严重的不适应就会造成心理失衡。
3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把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3.1 建立一个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系统以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通过这样一个三级网络,我们可以及时、准确、有效地发现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把这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3.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新生一入校就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对筛查出有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将其信息传达给班主任进行干预;对一些由于家庭教育引起的心理问题,应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3.3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培养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外聘心理教育专家对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及时的、集中的、具体的督导,促使专职人员在专家的实际指导中迅速成长起来,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以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主的兼职队伍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班级中去,以学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良好个性影响学生。
3.4 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搞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演讲、辩论、读书、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施展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这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心态,拥有健全的人格。
3.6 通过向学生宣传介绍国家有关助学贷款的政策,宣传学校实行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向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等等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从而让贫困学生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减轻和缓解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老少边山穷地区 民族医学院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统计结果发现,①贫困生中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占贫困生总数的80%之多。我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诸如出现学生口服农药自杀、恋爱不成企图报复对方、家庭困难而无心学习欲退学、擅自逃课不让任何人知道而到远离学校的另一座城市等等,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老少边山穷地区民族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及对比,对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各二级院系中抽取70 名贫困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抽取70 名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勤工助学的贫困生中抽取20名贫困生进行访谈,重点抽取其中 12个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一至四年级各3名),并且家庭地理位置分布要合理。
1.2 内容和方法。
内容:调查以右江民族医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展开,从各二级院系中抽取70 名贫困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抽取70 名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②③④
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对照法及文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1.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
表1显示,除躯体化和偏执因子一样外,在心理健康其余各项因子上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强迫性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都高达35.7%以上。
表2表明,在量表SCL-90中的各项因子的均值上,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量表SCL-90中的各项因子的标准差除焦虑因子接近相等外,其余均高于非贫困生。T检验结果显示:在强迫性上 P
2.1.2 对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分析
在躯体化因子上的检出人数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人数一样,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强迫症状因子上的检出人数中,贫困大学生占44.3%,而非贫困大学生占26.6%,即贫困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的检出率比非贫困大学生高出 17.7%。从表2差异检验的结果看,强迫因子方面贫困大学生问题多于非贫困大学生,并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10%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抑郁因子上,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 8.5%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焦虑因子上,虽然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10%,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上,虽然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7.2%,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恐怖因子上,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12.9%,并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偏执因子上,两者无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性因子上,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7.2%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睡眠及饮食状况因子上,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4.3%并存在着显著差异。
2.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大学生在强迫性、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等状况上,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强迫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2.1 人际交往闭锁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存在与个别人难以交往比非贫困大学生略高。另外,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贫困生感到自卑、紧张和不自然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心理卫生对贫困生进行指导训练,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2.2 情绪状况差
调查结果显示,在情绪稳定性方面,贫困生比非贫困生要差。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中,经济困难成为困扰贫困生情绪的首要原因,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会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自卑,最终导致贫困生的情绪波动很大,表现出情绪状况差,诸如抑郁、焦虑、自卑等。有的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我们对他们应该更加关心,努力提高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
3 结语
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导致贫困生在生活上十分贫困,心理压力过大,在同学中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和偏执性。因此,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殊的人群,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⑤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考虑,发动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切力量,采取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战胜经济贫困,是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本课题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资助重点课题(2010MSZ006);右江民族医学院辅导员专项资助A类重点课题 (Fdy2011A05)
注释
① 华裕良,冯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10(5):98-99.
②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78-79.
③ 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104-107.
篇10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对策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以便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以便进行心理干预,我们对2010级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并根据普查和访谈结果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次参加普查的学生为2010级新生,共3042人,其中男生732人,女生2310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有效问卷2897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测量工具: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分为正常、一般、差、很差4个等级。包括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此量表在国内外均已广泛应用,有较好的信、效度报告。
(2)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upi是日本全国大学保健学会编制的,1991年引入我国。是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主要工具,它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类人群,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一类学生是重点关注对象,必须对其进行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二类学生是次重点关注对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对其进行心理帮助,三类学生是非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在upi的筛选分类中,归为第一类的学生必须达到以下几个标准之一:总分大于等于25、第25题是否想轻生回答为肯定的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的。归为第二类结果的标准是得分在20-25分之间或第8、16、28题中有一题作肯定回答者或者辅助题中有一道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的标准是总分低于20分[1]。
二、结果分析
1.scl-90量表检测出心理状态差的学生有100人,占全校学生的3.4%;心理状态很差的学生有21人,占全校学生的0.7%。其中男生差的18人,占男生人数比例的2.5%,很差的2人,占男生人数比例的0.3%;女生差的82人,占女生人数比例的3.5%;很差19人,占女生人数比例的0.8%。
2.大学生人格问卷显示,一类人格的学生有416人,占全校学生的13.7%。此类学生有各类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二类人格的学生有799人,占学校新生28%。此类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其中男生一类人格的学生有108,占男生人数比例的14.7%,二类人格180人,占男生人数比例的24.6%;女人一类人格的学生有308,占女生人数比例的14.8%,二类人格619人,占女生人数比例的28.7%。
三、讨论
1.在普查中我们发现,一类学生比例为13.6%是可接受的水平,国内高校的测量结果一般为10%-30%[2]。其中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因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6项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3]。我们认为,女生天性比较敏感,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同时考虑问题比较细腻,更在乎别人的评价,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因此感受到的心理矛盾很多,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
2.在普查后的访谈中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模糊等3个主要方面。
(1)新生适应问题。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摆脱依赖,独立走向社会的转折期,在这个时期中,有些学生表现出适应不良,比如有的由于生活能力差,造成的生活适应困难;有的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学方法和思维方法而对大学教学方式不适应;有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弱,缺乏相应的心理防卫机制。大部份学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而怀念起
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在中学时站在山顶“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如何进行目标定位,心中忧郁、焦虑。
(2)人际交往问题。面谈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不快。有一部分大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4]。另外,我们还发现,新生的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体现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
(3)自我意识模糊。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比如,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要求不切实际,没有认清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看待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时,过高或过低。其表现有:自我评价过低,容易导致自卑,自弃,自杀等情况出现。如一些同学因自己缺乏某方面的特长所产生的自卑心理;还有因自己的身材长相不如人而苦恼,或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弃心理。另一种情况是对自身评价过高,认识片面,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过高的评价自己,结果导致自负、自傲,甚至孤傲不群,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四、教育建议与对策
培养一名大学生对社会、家庭及至本人来说都极为不易。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使“天子骄子”健康成才。
首先,重视新生的学校适应教育。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学校适应密不可分,大一新生刚到学校觉得一切都很新鲜,还没有对大学生活的紧张产生强烈体验,这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应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防止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现象。如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更广大的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自觉的学习习惯;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使新生能够迅速地融入一个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等。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帮助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构建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社会支持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社会支持是一种出现于个体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包括情感关怀、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和赞扬等,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同学及专业机构提供的支持服务,但实际提供的社会支持与个体所感受的社会支持并不完全一致,如果个体不善于利用已有的支持源,即使社会支持存在,也不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护航作用。要最终提升大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必须让他们明确感受到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如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建立互信互动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宣传,让每个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在学生寻求实际的社会支持时,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懂得在心理发展出现波动时寻求支持和帮助。
最后,开设心理学相关必修或选修课程,让每个学生都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定期举行班级心理委员座谈,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还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支持力度,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气氛,亦可借助“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苏亚玲,谢晋晓.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
[2]刘佰桥.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