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模拟考场视频课程1.遗传物质的载体是()。
A.核酸
B.基因
C.蛋白质
D.染色体
2.判断一系统是否同其他系统处于互为热平衡的标志是()。
A.压力
B.温度
C.体积
D.动体
3.当代科技发展的两种形式是()。
A.突破和融合
B.超越和融合
C.超越和突破
D.突破和吸收
4.我们常听386,486,586的说法,这是人们对计算机型号的称呼,你能说出X86具体指什么?()
A.硬盘容量
B.显示器类别
C.软件运行速度
D.CPU的型号
5.在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火星
B.金星
C.地球
D.水星
6.()代表了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
A.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C.笛卡尔的《方法论》
D..培根的《新工具》
7.我国民间称之为“扫帚星”的星体是()。
A.水星
B.金星
C.彗星
D.火星
8.下大雨的时候,闪电一过,接着就要打雷,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雷声是在闪电后产生的
B.雷声是闪电的附属物
C.闪电和雷同时产生,但闪电比雷声快
D.打雷自然而然跟着闪电
9.澄清的石灰水用口吹过之后,便会变得浑浊,其原因是()。
A.呼出的气体中含一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氯气
C.呼出的气体本就浑浊
D.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10.计算机主机不包括()。
A.中央处理单元CPU
B.输人/输出设备
C.主板/板卡
D.内存储器
11.被西方称之为“物理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欧几里德
C.牛顿
D.伽利略
12.克隆技术属于生物技术中的()
A.遗传工程
B.细胞工程
C.发酵工程
D.化学工程
13.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于()
A.194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54年
14.运用试管香蕉技术来推广优良香蕉品种,这种技术属于()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15.相对论的提出者是()。
A.霍金
B.爱因斯坦
C.牛顿
D.居里夫人
16.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包括()
A.细胞学说的建立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
C.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提出
D.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17.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是()。
A.浑天仪
B.候风地动仪
C.航天探测仪
D.现代地动仪
l8.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核酸
B.核糖
C.蛋白质
D.氨基酸
19.发现“偏好次序表决法”的学者是()
A.孔多塞
B.博尔达
C.赫威茨
D.萨维奇法
20.计算机的数制是运用()。
A.千进位制
B.百进位制
C.十进位制
D.二进位制
21.近代粒子物理理论的基础是()
A.标准模型
B.量子场论
C.高能物理
D.量子运动力学
22.按照目前近代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物质的最小的构成单位是()
A..质子
B.中子
C.强子
D.夸克
23.人类肉眼可见最远的天体是()
A.仙女座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天秤座星系
24.居里夫人在科学上最大的贡献是()。
A.相对论的提出
B.原子能的使用
C.电话的发明
D.镭的发现
25.电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
A.主机板
B.硬盘
C.内存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D.CPU(中央处理器)26.被誉为中国现代毕寻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华罗庚
C.王选
D.李四光
27.第一个研究成功原子弹的国家是()。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中国
28.20世纪60年代,最先到达月球的地球人是()。
A.美国人
B.苏联人
C.英国人
D.中国人
29.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吴文俊
D.陈章启
30.东汉的()改进了造纸术。
A.张衡
B.蔡伦
C.毕具
D.王充
3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出口国是()。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日本
3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而惟一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3.随着上世纪3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诞生了,这一学科是()。
A.生物化学
B.基因科学
C.分子遗传学
D.分子生物学
34.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科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祖冲之
35.《千金方》的著作者是()。
A.孙思邈
B.华佗
C.扁鹊考试大论坛
D.张仲景
36.1903年,美国人()制造了飞机。
A.莱特兄弟
B.富尔顿
C.福特
D.瓦特
37.1844年()在美国试拍有线电报成功。
A.贝尔
B.赫兹
C.马可尼
D.摩尔斯
38.发现三大运动规律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因斯坦
39.最早创造数字的是()。
A.阿拉伯人
B.希腊人
C.印度人
D.罗马人
40.第一个公开向神学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哥白尼
C.伽利略
D.牛顿
41.蒸汽机的发明者是()。
A.瓦特
B.牛顿
C.富尔顿
D.史蒂芬逊
42.第一艘汽船的发明者是美国人()。
A.杰克逊
B..富尔顿
C.爱迪生
D.莱特兄弟
43.1879年美国发明家()制成了耐用的电灯泡。
A.富尔顿
B.爱迪生
C.杰克逊
D.莱特兄弟
44.不属于四种基本力的是()。
A.引力
B.强力
C.弱力
D.作用力
45.积极倡议制定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科学家不包括()
A.王大珩
B.王淦昌
C.陈芳允
D.袁隆平
4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氧
C.氢
D.铝
47.能够促进另一诱变剂的作用的物质称为()
A.助变剂
B.促变剂
C.诱变剂
D.突变剂
48.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相互联结的。
A.突触
B.神经元
C.神经纤维
D.脑干
49.生物计算机也称为()。
A.光控计算机
B.分子计算机
C.电子计算机
D.声控计算机
50.目前惟一现实的可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是()。
A.煤炭
B.天然气
C.核能
D.太阳能
参考答案
1.B2.B3.A4.D5.D6.B7.C8.C9.D10.B
11.D12.B13.C14.Bl5.B16.C17.B18.A19.B20.D
21.A22.D23.A24.D25.D26.C27.A28.A29.B30.B
篇2
A.核酸
B.基因
C.蛋白质
D.染色体
2.判断一系统是否同其他系统处于互为热平衡的标志是()。
A.压力
B.温度
C.体积
D.动体
3.当代科技发展的两种形式是()。
A.突破和融合
B.超越和融合
C.超越和突破
D.突破和吸收
4.我们常听386,486,586的说法,这是人们对计算机型号的称呼,你能说出X86具体指什么?()
A.硬盘容量
B.显示器类别
C.软件运行速度
D.CPU的型号
5.在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火星
B.金星
C.地球
D.水星
6.()代表了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
A.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C.笛卡尔的《方法论》
D..培根的《新工具》
7.我国民间称之为“扫帚星”的星体是()。
A.水星
B.金星
C.彗星
D.火星
8.下大雨的时候,闪电一过,接着就要打雷,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雷声是在闪电后产生的
B.雷声是闪电的附属物
C.闪电和雷同时产生,但闪电比雷声快
D.打雷自然而然跟着闪电
9.澄清的石灰水用口吹过之后,便会变得浑浊,其原因是()。
A.呼出的气体中含一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氯气
C.呼出的气体本就浑浊
D.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10.计算机主机不包括()。
A.中央处理单元CPU
B.输人/输出设备
C.主板/板卡
D.内存储器
11.被西方称之为“物理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欧几里德
C.牛顿
D.伽利略
12.克隆技术属于生物技术中的()
A.遗传工程
B.细胞工程
C.发酵工程
D.化学工程
13.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于()
A.194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54年
14.运用试管香蕉技术来推广优良香蕉品种,这种技术属于()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15.相对论的提出者是()。
A.霍金
B.爱因斯坦
C.牛顿
D.居里夫人
16.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不包括()
A.细胞学说的建立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
C.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提出
D.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17.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是()。
A.浑天仪
B.候风地动仪
C.航天探测仪
D.现代地动仪
l8.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核酸
B.核糖
C.蛋白质
D.氨基酸
19.发现“偏好次序表决法”的学者是()
A.孔多塞
B.博尔达
C.赫威茨
D.萨维奇法
20.计算机的数制是运用()。
A.千进位制
B.百进位制
C.十进位制
D.二进位制
21.近代粒子物理理论的基础是()
A.标准模型
B.量子场论
C.高能物理
D.量子运动力学
22.按照目前近代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物质的最小的构成单位是()
A..质子
B.中子
C.强子
D.夸克
23.人类肉眼可见最远的天体是()
A.仙女座星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天秤座星系
24.居里夫人在科学上最大的贡献是()。
A.相对论的提出
B.原子能的使用
C.电话的发明
D.镭的发现
25.电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
A.主机板
B.硬盘
C.内存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D.CPU(中央处理器)来源:考试大-公务员26.被誉为中国现代毕寻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华罗庚
C.王选
D.李四光
27.第一个研究成功原子弹的国家是()。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中国
28.20世纪60年代,最先到达月球的地球人是()。
A.美国人
B.苏联人
C.英国人
D.中国人
29.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吴文俊
D.陈章启
30.东汉的()改进了造纸术。
A.张衡
B.蔡伦
C.毕具
D.王充
3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出口国是()。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日本
3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而惟一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3.随着上世纪3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诞生了,这一学科是()。
A.生物化学
B.基因科学
C.分子遗传学
D.分子生物学
34.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科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祖冲之
35.《千金方》的著作者是()。
A.孙思邈
B.华佗
C.扁鹊考试大论坛
D.张仲景
36.1903年,美国人()制造了飞机。
A.莱特兄弟
B.富尔顿
C.福特
D.瓦特
37.1844年()在美国试拍有线电报成功。
A.贝尔
B.赫兹
C.马可尼
D.摩尔斯
38.发现三大运动规律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因斯坦
39.最早创造数字的是()。
A.阿拉伯人
B.希腊人
C.印度人
D.罗马人
40.第一个公开向神学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科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哥白尼
C.伽利略
D.牛顿
41.蒸汽机的发明者是()。
A.瓦特
B.牛顿
C.富尔顿
D.史蒂芬逊
42.第一艘汽船的发明者是美国人()。
A.杰克逊
B..富尔顿
C.爱迪生
D.莱特兄弟
43.1879年美国发明家()制成了耐用的电灯泡。
A.富尔顿
B.爱迪生
C.杰克逊
D.莱特兄弟
44.不属于四种基本力的是()。
A.引力
B.强力
C.弱力
D.作用力
45.积极倡议制定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科学家不包括()
A.王大珩
B.王淦昌
C.陈芳允
D.袁隆平
4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氧
C.氢
D.铝
47.能够促进另一诱变剂的作用的物质称为()
A.助变剂
B.促变剂
C.诱变剂
D.突变剂
48.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相互联结的。
A.突触
B.神经元
C.神经纤维
D.脑干
49.生物计算机也称为()。
A.光控计算机
B.分子计算机
C.电子计算机
D.声控计算机
50.目前惟一现实的可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是()。
A.煤炭
B.天然气
C.核能
D.太阳能
参考答案
1.B2.B3.A4.D5.D6.B7.C8.C9.D10.B
11.D12.B13.C14.Bl5.B16.C17.B18.A19.B20.D
21.A22.D23.A24.D25.D26.C27.A28.A29.B30.B
篇3
一、如何应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中关于基础知识的有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一下这些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数据结构与算法。
本章内容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中相对较复杂,考生对本章的内容必须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在二级等级考试中本章考核的重点和难点为二叉树的相关知识,其考核的形式主要为二叉树的遍历问题(如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前序、中序遍历求后序遍历等)、二叉树的结点问题(如给出一些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排序和查找。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的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方式考核,其余的知识点主要以概念的形式考核,考生需要仔细看书并理解。
2.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基础。
这两章以概述的形式简介了规范化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数据结构不同,这两章内容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点。程序设计基础这章在原大纲的基础上添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内容,考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即可;软件工程基础这章主要考核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方法(即SA及SD,约占50%)、软件测试(约占20%),考生需熟记相关的概念及规则。
3.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是当前软件处理的信息核心,目前大部分软件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考生学习数据库的知识对程序开发是大有裨益的。本章主要的考点是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考生对其余的知识点了解即可。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考生结合软件工程来看,会发现这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章内容除了关系代数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以概念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特点
大纲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作了重大的调整:在取消了过时的考试科目和调整了一些科目的考试之外,新增加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语言C++、Java和Access数据库。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为笔试,与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笔试部分合为一张试卷,共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笔试总分的30%。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但难度小。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有关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从整体上分析,考核内容的难度不大,考点也相对比较集中。
2.考核重点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
考试中涉及的题目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
3.考核重点是数据结构和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各占公共基础知识部分题目的百分比分别为:50%、12.5%、18.75%、18.75%,可见在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中,数据结构和算法是重点。
三、学习方法
1.考生的复习必须遵守“80/20的原则”。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覆盖面广,它至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事实上,这些课程本身的涉及面就很广,难度系数较大。所以,考生应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重点知识点上,争取用20%的重点知识点来答对80%的考题,这是考生复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知识部分的总体思路。
2.复习的关键是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的考点。
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例如:算法部分主要考查算法的概念及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部分主要考查最基本的概念、最典型的数据结构和最常见的操作,程序设计部分主要考查程序设计风格的基本要求、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最常见概念,软件工程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主要考查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考生对常见考点的准确把握能避免盲目地复习,从而轻松面对考试。
3.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很多考生在复习公共基础部分时都会发现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所以掌握起来很困难,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考生必须在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并把“知识链”织成“知识网”。
4.做题技巧。
考生切勿采取题海战术。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公共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一大堆错误答案。
5.非“灵活”地掌握知识点。
考生在掌握知识点时最好经历一个“先死后活、熟能生巧”的过程。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都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真正需要“灵活”掌握的考点极少。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该部分的题目“会做就是不懂”。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急于“灵活”,其实考生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自然就“灵活”了。
6.答题技巧。
考生在遇到难题时要考虑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公共知识部分仅占30分,题目相对简单。因此,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要争取速度快、准确度高。在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些考生为了一道小题花费很长时间仍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一般来说,公共知识部分的考题难度不大,没有一道题目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所以,考生如果做一道公共基础题在两分钟内没有任何思路时,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留给后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2008.
篇4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化教学;主要环节;系统网站
教育部在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11年,教育部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网络技术因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和主流。自2006年初我校建立校园网和网络教室、多媒体进入教室后,如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此可见,网络化教学必将成为未来公共基础课教育的主要手段,形成适应21世纪公共基础课应用人才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
一、公共基础课的任务和网络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应把面向应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作为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公共基础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和应用公共基础课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拥有通过公共基础课使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目前公共基础课教育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大致为:了解公共基础课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公共基础课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应用软件,具有运用公共基础课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体制和教学手段的重大飞跃。但网络教学所涉及的其他方面,诸如:网上自学、网上辅导、网上测验、网上练习等,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处在摸索阶段,网络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要在各大高职院校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网络化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传统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网络化教学需要改革
随着公共基础课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公共基础课应用的迅速普及,公共基础课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公共基础课能力要求同样有增无减,公共基础课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入校前都没碰过公共基础课,而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却已经在中学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基础知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水平,如何结合我校是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公共基础课基础教育,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如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就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在多年的有益尝试和教学教改经验基础上,学院从2010年起对公共基础课网络化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三、网络化教学中的四个主要环节
卜)网上授课
授课是公共基础课基础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大多数院校已普遍采用了网络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地利用了公共基础课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引入公共基础课基础教学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粉笔一黑板’的落后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机传播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公共基础课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利用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恰当和必要的。例如,当在公共基础课课程中介绍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时,需要大量的图片与声音素材,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充分,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学生,实现讲练一体化,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监控学生机的使用状态,学生也可以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电子举手系统向教师请求帮助,大大增强了交互性。
(二)网上自学
学生入学时的公共基础课水平差异也很大,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知识是无法使公共基础课基础教育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学活动,需要教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所有必须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CAI课件或电子讲稿、电子教材及参考书目、重要习题及参考答案等。为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网上不但要公布课程中必学内容的资料,还应公布规定内容以外的其他内容的资料,以便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网上考试
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终手段是考试。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集中笔试为主,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无法充分反映公共基础课课程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点,检测方式过分单一,检测时间过于死板等。网上考试系统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许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上现场操作完成,根据学生操作后的结果打分,通过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网上考试系统的试题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保证了人人异卷,提高了考试的保密性,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发生。
三、网络化教学的思考
目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工作,在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方面不断努力。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公共基础课的网络化教学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
(一)加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开展网络教学后,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前网上查寻资料、备课写教案上,在上课时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忽略了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产生了“听电脑上课”的感觉,降低了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诸如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外虽然网络教学大量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使一些教学内容复杂、抽象的原理得以形象化。但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有了多媒体课件,产生了依赖思想,把一些教学上的示范动作省略了;有的把一堂简单的教学课复杂化了,把学生讲糊涂了,其效果适得其反。
(二)教师应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
由于公共基础课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加之远程教学的普及将使教师逐渐从前台推向后台,这使得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从事公共基础课基础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师能够跟上公共基础课技术发展的脚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之余,除了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前沿技术文献,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积极学习网络教学的相关知识,精通一些多媒体手段,掌握教学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趋势,在未来教学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广网络教学,并通过相关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来逐步规范网络教学,但推行网络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两者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着眼实际,注重抓好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网络化教学的探讨《福建电脑》,2010年.
[2]龙江-力口强教师内涵建设,创新高职基础课程新改革《科教导刊》,2011.
篇6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 行动型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以工作过程为核心、以串行结构为形式”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1.1 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实现理实一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应将工作任务放在课程内容的首要位置,学生在体验工作环节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相应的应用知识。在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进行实操能力方面的训练,做到理实一体,按需设计。就单个项目而言,设计相应的活动,能有效整合体现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本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虽然其理论性较强,但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均对应物流行业的初级岗位技能,因此将行业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中,会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从而实现理实一体的目标。
1.2 以串行结构为形式,建构学习情境
中国职教专家姜大源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是一种串行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顺序、与职场要求一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顺序,从横向来理解,都为串行。串行结构对学生将知识技能进行有效迁移提供了保障,以此来建构学习情境,无疑将极大(下转第109页)(上接第83页)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效率。
2 课程开发:“将工作过程转换成任务”
课程源于职场工作过程,其开发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开发基本步骤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市场调研:
(1)进行市场调研。首先建议优选企业参与精心准备的调研,这些企业最好在本地有代表性。首先将企业能提供的岗位进行分析排列,然后尽可能到企业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近景观察员工是如何完成企业下达的工作计划任务,从而形成完整的专业岗位分析书,将岗位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分析表。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就本课程而言,即开发物流各个核心要素的专向技能和专向能力,如学生能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编制简单运输方案等。
(3)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作为一个载体,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中占据核心地位。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否能形成标准,是整个课程设计的难点所在。这个标准应包括可度量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课时章节,在过程中还应体现对教师、学生在技能和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具体要求等。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基础知识设计案例
3.1 以物流基础知识中“物流功能要素”为例,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深度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分析在典型的物流一线工作环节过程中必备的专业知识,并根据现代物流行业的通行工作环节与顺序,将其分解为多个工作能力目标,与本课程重点内容“物流功能要素”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7个物流要素一一对应,并将能力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内容,即学习情境;将学习型的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前,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后,形成串行结构。如表1所示。
3.2 学习情境设计中的要点和难点
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整理与收集项目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对教师与课程计划做出合理调度、有效考核。其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情境载体,是整个设计环节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很难准确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将教学目标规定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针对性集成。例如,在设计配送流程的行动型学习情境时,单靠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讲的形式来选择学习情境的载体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内公共实训超市作为平台,让学生根据模拟订单进行分组迷你物流配送服务,在活动中记录问题,从而将真实工作过程与理论学习有效地进行了整合。
3.3 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路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一、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1.1路基填土与压实
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路基填料的性质及其压实的程度。从现有条件出发,改进填土要求和压实条件是保证路基质量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①路基填料。规范规定了对路基填料应有条件的选用。对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给了量化的标准,采用CBR值表征路基土的强度,引入了路床的概念。对上路床的的填料提出了限制的条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底以下0-30cm的路床填料CBR值应大于8,下路床及其下面的填土,也都给出相应的规定值。当路基填料达不到规定的最小强度时,应采取掺合粗粒料、或换填、或用石灰等稳定材料处理,并不规定对其它等级公路铺筑高级路面时,也要采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规定值。
②路基压实。当前路基施工,普遍采用了大吨位的压路机,碾压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提高路基土的压实度起了很好的作用。
③特殊潮湿地区路基土的压实。在特殊潮湿地区,路基上的压实是相当困难的,规范对此作出了若干调整:一是压实度标准可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或较表列数值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对于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的粘质土,当用于下路床及其下的路堤填料时,可采用规定的轻型压实标准;三是改善填料的性质,在土中掺加生石灰,通常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也可采用新型吸水材料加固。
1.2路基路面排水
水是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多路基病害是由水的侵蚀造成的,另外,从保护环境、不损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考虑,也必须做好路基排水,形成排水系统,并与地区排水规划相协调。
①地面排水。最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是边沟、截水沟、跌水、急流槽以及地表的排水管。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排水沟渠,一般都要求铺砌防护。普遍采用浆砌片石加固、而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也开始广泛应用。
②路面排水。路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水从路面渗入,使之不冲刷路基边坡。路拱横坡应≥2%. 雨水排出路面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集中排水,另外一种是分散排水。
③地下排水。路基地下排水仍多用暗沟、盲沟、渗沟、渗井等,其特点是以渗透力式排水,当水流量较大,多采用带渗水管的渗沟。近年研制的带有钢圈、滤布和加强合成纤维组成的加劲软式透水管直径8-30cm,很适用于地下排水。
1.3路基防护
路基的修筑改变了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以及路基暴露在空间,不断受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侵蚀,因此需要进行各种类型的防护。
①坡面防护。坡面防护的目的是防止地表水流的冲刷、坡面岩土的风化剥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高等级公路的边坡,多采用种草防护边坡较高时,采用砌石框种草防护。
②冲刷防护。防护沿河路基边坡免受冲刷仍多采用直接防护。传统的砌石、抛石、铁丝石笼、挡土墙等有所改进,用高强土工格栅代替铁丝做石笼,用聚脂或聚胺脂类土工织物混凝土护坡模袋做成的护面板防护受水冲浪击的边坡,很能适应土体不均匀沉降。
③支挡防护。石砌的重力式挡土墙多用于石料丰富、墙高较低、地基较好的场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板柱挡土墙其受力比较合理,墙身圬工体积小,也已广泛应用于公路路基的防护。
1.4软土地基处理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软土地基,在防止路堤失稳定、沉降观测控制、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①灰土挤密桩。当软土地层含水量过大或过小时,采取灰土挤密桩。含水率过大可往孔内填干土粉或石灰粉,以吸去部分水分;含水率过小,应预先浸湿加固范围内土层,成孔顺序应先外圈,后里圈并间隔进行;对已成孔,应防止受水浸湿,且应当天回填夯实。
②轻质路堤。用轻质材料填筑路堤可减轻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目前国内已有应用粉煤灰填筑路堤的成功经验,可使路堤自重减轻25%左右。
③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浅层的软土地基可采用先在地表铺筑土工布,再填筑路堤,土工布起分隔、过滤、排水和加速固结等作用,从而取代常规的置换方法。
二、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①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段的先后顺序,明确构造物和路基的衔接关系,对高填方段应优先安排施工,在施工中以施工组织设计为龙头,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人员、设备,是保证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②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开工前要认真审阅设计文件,详细了解各段的填、挖情况,地质情况,填、挖土质和调配情况,对重要地段要作重点勘察,进一步核对设计资料,发现设计文件中有误及时上报业主,妥善处理。
③认真清除地表土不良土质,加强地基压实处理,地表植被、树根、垃圾、不良土质,必须予以清除,同时应加大地表的压实密度,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处置。
④填筑路基前,首先,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避免路基受水浸泡。特别是地基土为黄土、粘土等细粒土,在干燥状态下结构比较强,有较强承载能力,一旦受水浸泡,将易形成翻浆或路基沉降,因此做好路基施工前排水畅通尤为重要,工程监理和施工质量自检人员应认真监督;其次,要严格选取路基填料用土。路基填料确定前,需进行土质分析、CBR 值、标准击实等试验,对于种植土、腐殖土、淤泥、强膨胀土等劣质土和CBR 值、最大粒径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不能用于路基填筑;再则,路基填筑前还要根据设计进行施工放样,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和坐标点并做好记录。
⑤填石路基与鸡爪形地段路基施工,可利用重型夯实设备进行强夯处理,或将土工隔栅水平分层布置在填石路堤内,防止或减缓细料在填料空隙中的流动。
⑥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严禁路改工程中滚填,一般路段松铺厚度不得大于30cm,构造物两侧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路基填筑须全幅填筑,一次到位,严禁帮宽。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好含水量,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压实度检测每层1000m不少于2点。
⑦路堑施工要保证排水畅通,对上坡施工时,应注意确保坡体的稳定性,避免欠挖或超挖现象发生。石方爆破尽量采用中小炮,光面爆破的方法,避免大规模爆破形成松散面积过大,坡体失稳,机械开挖时,边坡应配以平地机或人工修整。路床顶面如有超挖,应清除松方并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回填,并认真碾压,压实度按路床项目标准进行控制。
⑧路基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路基顶面做成2%~4%横坡,以便于表面水及时排出。
⑨路基土石方施工时或完工后,应及时进行路基防护工程施工和养生。各类防护与加固应在稳定的基础或坡体施工。防护工程的砂浆、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拌和,随拌随用,并注重做好养生。
篇8
1、引言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储罐正日益朝着大型化趋近,因此,储罐基础的质量尤为重要。在储罐基础的多种选型中,环墙基础具有自身刚度大、沉降均匀、保护罐底垫层、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因此应用得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环墙基础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条形基础,环墙基础本身承受的荷载很小,对于浮顶罐,只承受罐壁重量,对于固定顶罐,只承受罐壁及罐顶的重量和小部分介质的重量。而绝大部分的重量则由环墙内的各个垫层直接承受并传到地基。
2、工程概况
本次新建储罐为5000m3原料水罐,罐体最大直径23600mm,环墙宽度450mm,高度2200mm,环墙内分层回填砂,顶面为90厚沥青砂垫层。
3、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要点
3.1基槽开挖
3.1.1开挖时为防止机械开挖对地基扰动,离底标高200mm时采用人工开挖。换填垫层厚度约1.5m,采用中粗砂回填,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换填垫层底面宽出基础外边线宽度不小于1000mm,垫层顶面宽出基础外边线宽度不得小于300mm。垫层分层铺厚度300mm一层,人工分层夯实,土方开挖误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3.1.2基槽开挖完毕后,基坑内均布设置3个集水坑。集水坑坑底标高在基槽设计标高下1.0m,直径1.5米,集水坑底铺碎石滤水层300mm厚。在基槽四周人工挖排水沟,宽0.5m,深0.5m,长度为基坑周长。每个集水坑采用水泵抽水。
3.2 混凝土垫层
3.2.1垫层为C15混凝土100厚,浇筑前先在基层上洒水湿润,摊铺厚度略高于模板,随即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然后用木抹子抹平。
3.2.2垫层在浇筑12小左右进行养护,养护不少于7天。
3.3 钢筋工程
3.3.1在混凝土垫层浇筑时埋设马镫(Ф14钢筋L=650mm,沿环墙的方向@150mm设置),用于固定纵筋骨架,严格控制每根马镫筋径向、环向位置,允许偏差±5,并保证垂直度。
3.3.2环筋采用焊接接头,接头相互错开,焊接接头连接区段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同一连接区段,同一区段内搭接钢筋截面面积占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小于50%。
3.3.3钢筋焊接采用电弧焊,焊接长度为双面焊不小于5d,单面焊不小于10d。引弧应在垫板或形成焊缝的部位进行,不得烧伤主筋,焊接过程中应及时清渣,焊缝表面应光滑,焊缝余高应平缓过渡,弧坑应填满。
3.4模板工程
3.4.1本工程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撑采用60×90木方,内外模板用8道Ф18的钢筋进行固定,保证模板具有良好的弧度和强度。在环墙位置的两侧埋设三排钢筋,每个长度200mm@800mm,用以固定模板。
图1 模板固定图示
3.4.2 模板安装完毕后,要依据基础模板的标高和环墙的直径进行校核,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3.4.3模板的拆除要满足混凝土强度的要求,对于本工程,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才可拆除。
3.5混凝土浇筑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运至现场后用泵车直接送入模板内。
3.5.1浇筑前检查模板尺寸、位置,稳定性、紧密程度等,确保不移位、不漏浆。清理模板杂物,并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现场检验混凝土坍塌落度,控制在8-12cm。
3.5.2在环墙浇注混凝土之前先在模板内浇注100mm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保证环墙底部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浇筑采取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0mm,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保证下面层混凝土尚未初凝,上下两层浇注间隙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混凝土浇筑时应指定专人观察模板、支架、钢筋,发现变形或移位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好。
3.5.3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振点间距为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左右(约450mm-600mm),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中50m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振捣上层混凝土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为20-30秒,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插入点按“行列式”均匀排列,与模板的距离不大于100mm,且不能碰撞模板、钢筋。
3.5.4混凝土的养护:环墙混凝土浇注完毕10~12小时用草袋覆盖后浇水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3.5.5基础表面每10m周长内任意两点的高差不得大于10mm,整个圆周长度任意两点的高差不得大于15mm。其他尺寸偏差满足规范要求。
3.6砂垫层工程
砂垫层分层铺设,每次铺设厚度250mm,砂中有机质含量小于5%,含泥量小于5%,采用机械碾压和平板振捣器相结合的方式捣实,密实度采用环刀取样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层施工。
3.7沥青砂工程
3.7.1沥青砂面层采用30号建筑石油沥青与中粗砂拌合,铺设温度保持在120℃-150℃之间,铺设后应刮平,用热磙碾压密实。
3.7.2沥青砂绝缘层分层铺设,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60mm,,同层按扇形分格,上、下层接缝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用热滚碾压保证沥青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3.7.3 平整度检查从基础中心向基础周边拉线测量,表面凹凸度不得大于25mm。
结 语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与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了钢筋变形大,环墙曲率难以控制、基础顶面不平等质量通病,并减小了施工误差,提高了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石油化工刚出关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SH/T3528-2005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质量安全;施工技术;技术措施;问题
Abstract: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s for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building from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oundation and base are belong to the underground and concealed work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is difficult to check, if an incident occurs, it is difficult to remedy, or even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ny years experience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works quality of the basis of the axis of displacement, base elevation error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moisture barrier such as the failure of a common problem and caus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basic construction safety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work; the basis of quality and safet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chnical measures;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高层建筑不断涌现,这对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础位于建筑物最下部,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物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采取建筑物基础安全施工技术,有效避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至关重要。
一、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成因分析
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以及基础防潮层失效是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措施避免此类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确保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
其一,基础标高误差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时,常常会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的问题。基础标高相差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引起的:
1、砖基础下部的基层标高相差较大,因而在砌筑砖基础时对标高控制较难。
2、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察觉所砌砖层与皮数杆的标高差。
3、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薄不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停歇时间过久而挤浆困难,导致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对此,应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尽量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在进行基础砌筑前,应尽量将基土垫平。一般情况下,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立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另外,对宽大基础大放脚的砌筑,应采取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其二,基础轴线位移
当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即所谓的基础的轴线位移。这一问题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严重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基础工程的施工,通常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等到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另外,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措施不到位,因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而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针对这一问题,在施工中要采取以下措施: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标志板也可在基槽开挖后钉设,从而便于机械开挖基槽。
其次,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入与地面一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横墙基础拉中线时,要复核相邻轴线距离,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
再次,为了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按施工流水分段砌筑的基础,应在分段处设置标志板。
其三,基础防潮层失效
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没有事先做好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程度,操作时表面抹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早期脱水,影响了强度和密实度,从而导致出现裂缝。另外,由于冬季施工,防潮层很可能会受冻因而失效。
对此,在防潮层施工之前要采取措施对基面进行清理,确保其干净、无杂物,从而保证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程度。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表面抹灰均匀,做好养护,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防潮层的强度和密实度,避免出现裂缝。
二、建筑基础施工要点
第一,提高测量精度,有效控制偏差值
在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作为保证。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对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时,要严格根据设计要求,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通过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有效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影响施工质量。
另外,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的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必须要保证测量放线的周密、细致、准确,从而保证墙柱插筋的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问题的发生。
篇10
关键字: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导语
建筑基础工程的勘察及施工质量的高低,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质量过低,严重时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而加强对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将是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
工程质量的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以工程规范检验为重点的“后验式的质量控制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工程施工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位置的固定,是一个呈现多面体行分布的人工构筑物。而且复杂多样、形体庞大。材料数量巨大,整体难分,品种众多又不能移动。因而,容易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单体性和流动性,同时又具有生产周期长,易受气候影响,综合性很强,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所以,施工项目的质量与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比较,显得更加难控制。
2. 关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概述
2.1关于质量、生产与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里面,质量、生产与安全三者间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而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三者还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当中,重要的管理体系。
在内容方面:三者有着相当多的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方面:它们又有着很多的共通性。如:在ISO9000的质量体系里面,便有相当的一部分包含或者是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要求,为了减少质量责任,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应该做到有效地识别及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努力将质量责任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将质量责任事故尽可能地减少。所以,在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上面,应该与安全管理及施工管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控制好效果,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2.2施工质量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施工质量的构成主要包括施工质量、设计质量及检验质量,在工程实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均对工程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则包括有异常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两方面。异常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者是经验,达到完全发现与消除的目的的因素。例如尺寸超过允许偏差,原材料材质不合格,操作者没有按照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进行施工,施工工艺的编制不合理,施工检测器具、设备没有符合规范的要求,作业环境不能符合工艺的要求等等,这些均是影响到工程质量的一些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明显的干扰了工程质量的稳定性。而偶然性因素是指一些因为随机性的原因而造成的材质、施工、材料等出现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问题。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型的波动影响并不会很大。因而,我们必须对影响施工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同时制定相关的措施实施人为的控制,以达到消除这些因素的目的。而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则比较复杂,可简单概括分为5个方面:构件、材料、配件的原因;施工机具的原因;人的原因;工作环境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
3. 关于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也就是说通过使用一系列的检测、试验、监控措施等手段及方法,根据计划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要求,保证合同和规范里面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得以实现。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在质量控制过程里面,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的原则:
(1)坚持将“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摆在第一位。
(2)坚持“预防为主”。
(3)相信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4)坚持贯彻公正、科学、守法的职业规范。
(5)坚持严格检查、质量标准,使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4.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现状分析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与高层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而对于基础工程施工来说,以下方面的几个问题是经常性出现的:
4.1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指的是在基础从大放脚砌到室内标高(±0.00)处,它的轴线跟上部墙体轴线之间发生的错位。
基础的轴线位移经常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种情况将会让上部墙体跟基础产生偏心压,进而影响到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因为,基础一般都是先砌外纵墙及山墙部位的,待砌横墙基础的时候,基础槽中线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进行吊线找中,轴线便容易发生更大的偏差,有些因为槽边控制桩保护得不好,被车辆或是施工人员碰撞并发生移位,而发生轴线位移现象。
4.2基础标高偏差。
基础标高偏差指的是当基础砌到室内地平(±0.00)处,经常出现标高并不在同一水平面的情况。在基础标高相关比较大的时候,会对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产生影响。
5.关于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
5.1测量。
测量是做好现场控制,尤其是质量控制所必须而又相当重要的方法。
测量包括很多内容,例如控制工程位置的测量,施工放线的测量,定线控制的测量,高程,尺寸及其线型的测量,各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分项工程或者是整体工程项目里面的中间交工及竣工验收过程里面的测量检查等等。而以上测量的成果均必须确保达到精度规定的相关要求,并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5.2试验。
试验同样包括很多的内容。例如对各工程项目的配合比、材料、强度等做到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各项工程的化学、力学、物理性能和使用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5.3观察。
观察是指对在施工现场的施工活动进行部分关键过程或是全过程的观察,检查操作方法或是操作程序是否和符规定的要求,当发现问题时,做到及时进行控制和纠正。
5.4分析。
分析指的是对施工现场所进行的施工活动的情况和有关数据,利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如直方图法、列表比较法、因果分析法)等对具体项目进行整理分析,以做到控制施工的进度、质量等目的,并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具体原因,在这个基础上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解决方法。
5.5监督。
施工单位应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让各工程师及相关施工人员应对其所属工作任务认真负责,层层监督。例如: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应该做到对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实施过程里面的技术运用全面负责,监督并检查各实验室、施工队及技术人员所负责的相关工作,特别是加大力度对质检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作为施工单位,还应该做到根据合同的规定,积极而主动地配合及支持监理工程的工作,服从政府相关监督部门的管理。
6.结论
质量、安全及生产管理三者构成了工程施工过程里面的重要管理体系,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方法是综合性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施工的准备、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施工后质量控制三个环节进行控制的,有任何的偏差,均容易带来质量的隐患,但是当做到措施恰当、方法妥当、质量控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陆愈实,黎忠文,张砚和,杨静.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事故分析.地质科技情报,2004,6(18):100~102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