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充裕的同时,人们普遍感觉到身心的疲惫,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活的很累。高节奏的生活,日益激烈的各种竞争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有些人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急躁,易怒,多疑,孤闭。尤其是青少年,患有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只会增多,不会减少。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否,不可小视,而且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的关系
同志就体育锻炼与个人心理健康有过精辟的论述。“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1]。这就说明了体育锻炼与心理方面的关系。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可以调节心情。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这时,我们跑跑步,听听歌,发泄一下就会好很多。
人都是运动的。就像哲学里面讲的那样,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但是,现在的中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每天几乎都是坐在板凳上, 埋头苦读,忽略了体育锻炼,我们并不是说勤奋学习是错的,但是要学会科学学习。适当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会调节同学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体育锻炼会增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1、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同学们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又在哪里。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2]。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并作出恰当的评价,所以就不会做一些能力所不及的事情,减少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从而少走弯路。这样就会使成功的几率增强,减少挫败感,从而心情愉快。
2、同时,我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认识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朋友,增进友谊。这就提高了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不会感到孤单寂寞。有时,人们之间的隔阂源于缺乏交流,沟通,有时还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误会。引起纷争。
3、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深刻,,成功或失败,进取与挫折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促使学生的情感成熟[3]。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境界。还可以形成同学们坚持不懈和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4、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锻炼中,同学们用表情,手势、肢体语言等相互交流,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亲切感,并且获得较高的安全感、自信心[4]。所以,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使处在一个集体中的同学学会相互照顾,关心。
四、我们应该怎样加强体育锻炼,以至于使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呢?
第一,在理论教学中,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使同学们知道,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保健方法。使同学们能够进行自我心态调节。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刚毅、自信、乐观、豁达等高尚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学生、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帮助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们上好体育课,以及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体育项目,坚持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弱化不良心理的影响,选择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发挥。在自己擅长的运动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我的才华。
第二,教育学生正确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逐渐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忘我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尽量放松心情。可以在运动前听听音乐,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同时,要求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和体育运动的常识。活动后要及时总结,有效地客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第三,要有计划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应根据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们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们的意志力的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学生们才能投入到活动中去,才会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达到减轻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的效果。
结语:身心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理疾病。而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的心理健更应该得到关注。有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其实,体育锻炼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洪宝.论体育锻炼与21世纪初中生心理健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4):256-257.
[2]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袁存柱.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44-46.
篇2
关键词: 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心理疾病呈现出“低龄化、高文化和高发病率”的倾向。
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2.8%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悲观、沮丧、抑郁、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问题和行为而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和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25.4%。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1.情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呈现“理想化”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的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学习上自主性强等特点,都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交际能力不够等,大学生与人交往一旦受挫,就会导致其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有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的本体感觉、中立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注意的范围就比较广,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学生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健康向上的多种感情。而一般的心理水平根本满足不了上述的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过程中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慢慢得到提高,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可以推动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运动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
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象
体育教育固然有对心理健康积极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学中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是值得所有体育教师重视的。
1.轻视――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学困生是指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轻视甚至是发自内心的。
(1)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
体育学困生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动作,有些教师就无情地剥夺他们比赛、游戏的权力,甚至挖苦、讽刺、贬低他们。
(2)经常批评,不太表扬,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研究表明,教师对体育学困生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由轻视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自尊心与上进心会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学生缺乏应有的安全感,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学生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甚至会“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逃避正常的交往,习惯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情况都是由于教师的失误引起的。
2.过于重视――对体育尖子心理健康的妨碍。
体育尖子是最受体育教师欢迎的,但是教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认为,体育尖子生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得到的表扬、奖励最多,受教师的关照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发展应该是最宽松,然而他们同样充满着痛苦、焦虑与无奈。
(1)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自我评价过高,抱负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研究表明,优秀学生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的焦虑症,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学生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瓦解个人的组织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等心理障碍的发生。
(2)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娴熟的动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利用,为了使学生出成绩,教师往往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天性被扼杀,全面发展的机会被剥夺。
五、小结与建议
1.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交往和谐。
3.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体育锻炼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
[2]余展飞,杨新发.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3]樊定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8.
[4]谢佩娜,张健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析.中国学校体育,2003,(1).
篇3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二) 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三) 对生活充满了兴趣。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
(四)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 能与家人和睦相处。一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变坏了,常因生活小节跟老伴、儿女合不到一块。如果不是子女不孝、不尊重老人引起的,很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因退休后的不适应,产生了消极变化,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如果自己调整有困难,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
(六)能接受新事物,与社会有效相处。有句经常说的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老年人乐于认识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格的完整。人若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心理上的永远年轻。
(七)智力健全。智力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感觉、知觉尚好,能对事物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能够记住必须要记的事,在正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中能有创造的欲望和表现等等。
二、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特点
(一)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率较低。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率较低,城乡差异较大。城市老年人各项活动的参与率均高于农村老年人。老年人参与的体育锻炼强度较小。城乡老年人散步的参与率最高,在70%~85%之间,其次是逛公园,再次是做保健操。可见,这些锻炼项目均属于静养性锻炼,锻炼强度较低。
(二)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年龄差异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体育参与率越来越小。60~69岁这个阶段是老年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活跃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逐渐降低。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出于哪一个年龄阶段,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一般都集中在静养型锻炼上,且主要是散步。
(三)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存在性别差异。城市男性老年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种类上面倾向于较为剧烈的运动,而女性老年人更倾向于和缓的锻炼。
三、体育锻炼(主要是静养性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一)认知功能。以老年性痴呆为例,从痴呆和非痴呆老年人两组人群的过去和目前的行为因素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要远远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
(二)负性情绪。休闲健身、静养性锻炼、经济保障、健康状况、家庭支持、受教育程度都是与老年人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的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与静养性锻炼,会大大减少老年人负性情绪的发生,此外,经济有保障、健康状况良好、受过良好教育者也是减少老年人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
(三)主观幸福感。据报道,经常参与休闲健身的城市老年人口,感觉“较幸福”的人所占的比例为68.3%,可以看出,娱乐性的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的心态是有正向影响的。步行、慢跑等静养性锻炼能积极促进老人精神健康,适度的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减轻或忘却不良的情绪,产生快乐愉快之感,促使幸福心态的产生。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Havingurst(1952)综合许多心理学家的意见,认为个体具有以下9个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即潜能的发挥;个人的成熟;人格的统整;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另外,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一)体育锻炼与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锻炼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有助于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以体育活动为纽带,平等地从事体育锻炼,锻炼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不带有任何个人隐私目的,这种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参加者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亲密感,联络与他人的感情,使其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有利于大学生忘记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可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不同性格的大学生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体育运动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同伴,在运动过程中,参加者会努力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体育运动一般伴随有激烈的、对抗的竞争性特征,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是严峻的考验。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大学生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体育锻炼与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体育锻炼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学习之余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三、结论
篇5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篇6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篇7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青少年 心理健康
1前言
青少年在成长时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坚持不懈、面对困难永不气馁的品质,培养这种品质青少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了解和学习体育精神,在锻炼中亲近自然,通过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意识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又可以促使体育运动更好的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产生的主要原因
2.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2.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一种健康状态。例如,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能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地面对正在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挥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高水平的身心健康。其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A防精神疾病 减少问题行为的原则方法。
2.1.2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4)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2从数字中透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我国当代中小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知识面广获取信息能力强等;同时也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此外,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
2.3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脑损伤生理疾病或缺陷。
(2)社会环境因素。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压力与环境变迁。
(3)心理因素。
①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 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
②道德焦虑的缺乏。道德焦虑是指人永远无法消除对良知的恐惧。通俗地讲,是指一个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有悖社会道德而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通常表现为羞耻感和自罪感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焦虑,这是道德健康的一部分,而事实上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道德焦虑。
(4)教育系统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与之相伴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而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的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我国现有精神医生一万余人。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1体育锻炼能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心理要想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锻炼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
体育锻炼与日常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常常不能满足所学习的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运动中的运球上篮,运动者要了解队员位置,就要有较大的注意范围,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青少年在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结论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体育部门医疗部门与心理咨询部门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刘翠.解析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32-33.
[3] 顾峰.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关系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5):233-234.
篇8
关键词:体育锻炼;亚健康;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08-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健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不再是医学研究的唯一,而对人的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医学模式的重点。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客观上提示了教师在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同时,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关自身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为体育锻炼参与健康服务拓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体育锻炼如何与医学合理的结合而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提供借鉴。教师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引领者和助推者,他们的健康与否牵系着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自身心理健康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其价值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身。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人格的引领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隐形资源,也会对学生产生的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古人所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心理正常和人格健全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在教师心理和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无穷力量。教师的人格被认为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无人格根基的教育过程难以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特质,以及哪些人格特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哪些是必须予以隐藏的。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体育锻炼是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有效生活方式
1.教师体质的提高是工作和生活质量的保证。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应将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活方式之中。教师应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体和阳光的肤色。同时在身体机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为、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从而也可以减少心理疲劳状态的侵袭,改善和消除可能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在某些发达的国家,把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期望换同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因此,身心健康和精神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师工作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2.锻炼可以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还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发展。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竞技性的活动,通过体育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还会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而且也会增加教师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学生发展的助推者和引领者。
3.体育锻炼能够培养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适度地根椐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有选择性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随着运动量的不断增加,也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不但有助于培养教师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还有助于培养教师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锻炼是教师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体育锻炼能促进教师良好心态的形成,它与日常的身体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健康的心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脑部放松,从而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可以逐渐树立起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精神,这也是健康人生最难得的。体育锻炼时各种情况下发生的心理变化,对参与运动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我们教师的信条。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持和增进教师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对教师健康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医学的范畴,与提高机体功能关系密切的体育锻炼也日益引起了相关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客观上提示了教师在注重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认清形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关健康和健身之间的理论和实践,为体育参与健康服务拓展空间,同时,也为体育与医学如何结合为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课题。讨论健康必谈运动,但我们认识还相对不够。我们期望并建议,千人一面的锻炼方式应该修正,为远离心理疲劳,提倡教师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健康行动计划,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盲目、随大流、没有明确目标进行锻炼的随意行为,让体育和医学为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服务。广大教师也可通过各种适宜自己的体育运动锻炼,从中获得愉,从而保证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顾渊彦著.体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全民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9-01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正常的状态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要求。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低于女生,而在大学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却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所困扰,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和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半依靠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很多心理的苦恼冲动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使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只好隐抑内心,备受煎熬,任其折磨,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的研究者和体育锻炼者所认可。据研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高水平;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韵律感`,力量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其他锻炼的人接触,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
2.3 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2.4 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减轻症状,而且增强自信心。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预计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情绪通过运动得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2.5 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 实施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1 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受教育阶段,能否使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学生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否成功。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专职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人师表。
3.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重大的心理考验。比赛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3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练习动作某个失败时,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和异常情绪行为的高发阶段,通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