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做简单的计算。
3、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公式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内容为学生活动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复习“功的原理”内容?(使用机械时不能省功还费了功)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干什么的?
看懂“想想议议”中插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字母表示)
①甲是将砂子装入桶中,由人提桶上三楼,达到运送目的.在此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功?
②乙是将砂子装入桶中,在三楼安装一个动滑轮,人站在三楼上,用动滑轮将装砂的桶提上三楼.在这个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③丙中是将砂子放入袋子中,同样用动滑轮将袋子提到三楼.在这种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独立思考:上述情况中哪个功对我们有意义?哪个功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哪是我们总共所做的功?
有用功:所做的功中,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总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做的所有功叫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分别计算出上述各情况中的三个功:
① W有=W额= W总=
② W有=W额= W总=
③ W有=W额= W总=
例如:起重机如果由电动机带动,总功在数量上就等于实际消耗的电能,有用功只是起重机将物体举高时所做的功,而那些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就属于额外功了。
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吗?
二、机械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但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能小一些,可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的损耗.这样一来,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会大些。思考:上述“想想议议“中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叫机械效率。
公式:η=W有/W总
强调说明: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它是无单位的;并且永远小于1。
【知识应用】
1、起重机把质量为0.6 t的重物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做的额外功和机械效率是多少?
2、分析各种简单机械中三个功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例子理解记忆下面两个知识点:
有用功占总百分比越大,机械效率越大;额外功占总功百分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W有相同时,W额越大,η越小;W额相同时, W有越大, η越大。
【知识应用(课堂练习)】
1、 一斜面长5 m,高2 m,用500 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1000 N的物体推上去,求它的机械效率。
2、如下第三个图滑轮组,被提起的是质量200 g的物体,对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是0.8 N,当物体升高0.2 m时,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g=10N/Kg)
3、如上第一个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A.50JB.25JC.100JD.200J
4、如上第二个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B.F甲>F乙
C.η甲<η乙 D.η甲 =η乙
5、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篇2
第一课时主要设计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学、交流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以及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练习;第二环节我引导学生就“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基本明确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一堂课下来非常顺利,我暗自得意,因为本堂课第二环节我自认为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亮点”,完全可以为突破第二课时“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这个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可我无论如何没想到,我自认为的这个“亮点”并没有使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按照预期的方向进展,我的课堂教学遭遇了一次“美丽尴尬”。
第二课时我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如果上节课练习中用动滑轮提起的物体重由200N增加到400N,那么机械效率还是83.3%吗?就是说,对同一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恒定不变的吗?”
由于是科学探究课,同学们的兴趣马上起来了,猜想不变的有两个小组,猜想可能变化的有四个小组,我又请这四个小组进一步猜想“如果滑轮组提升的物重变大,它的机械效率是会升高还是降低呢?”,这四个组竟然都猜想“机械效率将降低”。我心中暗想:“降低?哈,一会儿你们就知道应该是升高了,一帮不认真动脑、只知道胡乱猜想的家伙!”现在想来,这个想法实在幼稚,要求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动脑分析并进行合理的猜想确实有些苛刻,毕竟猜想就是猜想嘛,有时可以不需要理由的!
制定方案之后,我放手让各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因为前面一切顺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没有对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及时的关注,把注意力放在了观察各小组成员的表现上了。看到同学们积极踊跃、合理分工、大胆动手,我多少有些对自己的精心设计“陶醉”了。
没想到,各小组汇报数据时,“暴风雨”一下子来了,六个组的数据分别是,表1:
这下可“热闹”了,只有C、D两组的数据可以得出正确结论:“随着钩码重的增加,滑轮组机械效率是逐渐升高的”,F组数据说明“随着钩码重的增加,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固定不变的”,A、E两组数据显示“随着钩码重的增加,滑轮组机械效率有时升高,有时不变”,B组数据竟然显示“随着钩码重的增加,滑轮组机械效率有时升高,有时降低。
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刚才活泼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同学们都在看着我,眼神里有些不安,有的组长已经意识到实验数据出问题了。
毕竟我曾多次接受过新课改的培训,我知道实验失败虽然打乱了我的教学设计,但如果处理得当的话,也完全可能有意外的收获。想到这里,我迅速冷静下来,微笑着说:“同学们,我刚才特别注意观察了你们的表现,我发现你们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也敢于动手,不过很遗憾,我们六个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如此之大,显然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我们的实验失败了!不过这也并不可怕,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当年爱因斯坦不也犯过错误、牛顿不也有过失败吗?关键是在错误和失败面前我们如何去做。同学们说,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
“反思!”、“评估”、“找出错误的根源,重新实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那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起来吧!我给你们时间,这节课不行,下节课我们接着研究。另外需要说明一点,如果哪个小组需要帮助的话,我很乐意效劳。”我的心已经从刚才的紧张不安中缓解过来了。同学们对我最后一句话先是一愣,马上变成了会意的微笑,投入到他们的反思和评估之中……
时间永远都是不等人的。下课的铃声响了,宣告我本节课预定的教学计划“破产”了。回到办公室,我马上对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与同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探讨交流,我的心中有“谱”了。
第二天下午快乐大课间,我和一位同事切磋了几局乒乓球后,把各小组正、副组长召集到实验室,和他们一起交流与讨论实验的做法。经过认真的分析,细致的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导致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兴奋,没有控制好测力计的匀速运动,导致测力计示数F偏大或偏小,所以出现某次机械效率偏低或者偏高的情况;
2、读测力计示数时有些随意,比如明明是指针在0.5N和0.6N之间,应该读作0.5X N,但为了计算方便,随意读作0.5N或0.6N,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太大;
3、有个别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与轴接触不牢固,有松动情况,但只顾匆忙实验忽略了重新校零。
4、F组的绳端拉力0.2N、0.4N、0.6N明显偏小,是严重错误。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调查表明: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学科,就一定能学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也有一部分同学最初对物理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到后来就慢慢的失去原有的信心和兴趣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常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与学生谈心,及时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以及学习和生活需求等。让他们逐渐体会到学习是可以获得进步和成功的,让他们知道社会和集体是温暖的,并鼓励他们持之以恒,渐渐的他们也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有趣的引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照本宣科,这种生硬呆板的授课,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厌倦疲劳。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应想方设法用趣味性的引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课题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实验作为引子。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们可以讲一下伽利略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错误,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既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括了许多理解和误解。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由于没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学生头脑中似是而非的概念是很多的。例如存在着“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物体速度越大,所受作用力一定越大”、“动量越大,力就越大”等错误观念。教学中只要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刺激学生多种感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大。若能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作用。如我在“测量大气压的值”、“光的反射”、“原子的结构”等不易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我都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演示,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有形、易懂、生动逼真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去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让学生理解、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也间接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初二学生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能力
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许多理科学生都不重视对物理教材的阅读,他们大多认为,教材讲的知识太粗浅,读后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造成这种对教材认识的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部分理科老师也认为学生看教材没有多大用处。实际上,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教材对物理概念的提出、理解,物理规律的来源、理解和应用都解说得非常清楚。学生只要真正深入阅读了教材,其收获是非常大的。如我在学生的教学中,对于热学,力学、光学等章节我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回答出相应的问题。学完一章后,又让学生自己总结该章的知识点,以及该章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他们觉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30-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于物理概念和理论的建立和理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学生分组实验来说,教师预先准备好实验仪器,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按教师和书本所说的进行实验,最后得到统一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自主活动少,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实验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开展创新教育,教师要树立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会学”,就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参与教学的过程,自己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做法。在实验中学生不再只是充当“观众”,而是直接参与实验,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将初中物理的“平面镜成像”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
课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备好器材:镀膜玻璃一块、电池两个、蜡烛两根、有格子的纸一张、白纸一张、火柴一盒和大头针若干。上课时,先请学生观察镀膜玻璃的构造及成像特点,然后向学生提问:“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设,思考如何进行研究,然后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实验完后,让各小组进行交流、分析、讨论、小结,并请几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我们用A、B两节电池分别放在镀膜玻璃前、后的格子纸上,移动B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一样大;并且A和B到玻璃即镜面的格子数相等,说明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学生乙: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可是我们发现将A放在玻璃前远近不同的地方时,移动B总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的。
学生丙:我们用白纸代替格子纸,用大头针A、B代替电池,当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在A、B位置的纸上分别各扎一个小孔,把这两个小孔画直线连接,用直角三角板量度,发现两孔到玻璃的距离相等,且这两孔的连线垂直于玻璃,说明像物等距,且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
最后教师问学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像物等大,与镜等距,连线跟镜面垂直。”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亲手做实验,积极思考和讨论,尤其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地方是:不是由老师自导自演做总结,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创造意识。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中才能迸发出有创见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充分、主动、积极地展示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探究性实验比验证性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果按课本所给的现成的表格(表一)组织学生实验,学生只是按
照表中给出的各种成像条件,根据焦距的大小,填入物距的大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物距在某个范围内成什么性质的像。这样做就没有训练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各种性质的像的条件是预先给学生设好的,而不是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的。为了增加实验中探究的成分,对课本的表格做些修改,先不给出成像的条件,而是直接给出物距的具体数据,实验时物距从较远处开始逐渐减小到30 cm,20 cm……如表二。
实验做完后,教师问学生:“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物距是焦距的多少倍?”学生说:“6倍、4倍、3倍。”接着问:“这几个数据都是在什么范围内?”学生很快看出规律,纷纷回答说:“物距大于两倍焦距。”
又问:“对于凸透镜,只要物距在什么范围内,就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教师让学生分析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也很快得出结论。
最后让学生课后根据实验的数据,找出成等大倒立、放大倒立、放大正立的像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以此作为实验报告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在分析物距与焦距、象距与焦距的关系后还有什么发现。从学生的实验报告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找出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相应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像距越大,像也越大”“物距减小时,实像变大”等结论。通过这样改变实验,学生有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充分开展自主探究,除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外,还探究了成各种性质的像的条件,探究内容和思维训练更多,探究的发现也更多,从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因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学习机械效率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斜面机械效率的大小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吗?如果有,请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课后不少学生认真思考并提出他们的猜想。他们认为“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因为斜面越粗糙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就越小”,并提出了实验方案:“用粗糙程度不同的两块木板制成简易斜面。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将同一铁块分别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测出拉力F和斜面长L,利用W总=FL求总功;同时测出物重G和斜面高度h,利用W有用=Gh求出有用功。最后根据η=W有用/W总求出两个斜面机械效率的大小,再进行比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表扬,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独立开展实验,独立得出实验结论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能使学生克服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
篇5
关键词: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热学;最近发展区
微课程这一概念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正式提出,在我国,则直到2010年,微课这一概念才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给出。而微课程这一新兴的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悍,开放性等特点迅速获得教师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从理论层面的厘定概念和展望应用前景深入到在实践层面进行尝试。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4年创立的非盈利教育网站,则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成功实践,可以为接下来的实践尝试提供一些启示。
一、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体系
可汗学院不仅提供微视频,而且配以相应的组织管理模式。从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并配有习题、扩展内容等方面教学资源,而且具有交互功能、学习管理功能平台的体系。[1]
教学视频内容涵盖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等共计204段教学视频
相关资源教学视频后的知识点测评相关数学知识:矢量点乘和叉乘等
支持平台(个人中心)
主页当前学习进度 推荐视频
学习情况学习开始时间、获得的能量值、观看视频数;参加的活动(如观看视频、完成习题)
讨论显示学生参与的社区讨论
徽章已获得的徽章,接下来最有可能获得的徽章(显示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已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最近发展区)
图1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体系
二、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目标
可汗学院的首页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可以永远免费学习可汗学院的所有课程。可汗学院的课程是面向大众的。
可汗学院的物理课程涵盖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等内容,主要进行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内容广而精简,其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
三、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内容
将可汗学院的204节微课进行汇总,与我国学校物理课程对比,发现主要是高中和大学的一些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部分相关基本概念和规律。
可汗物理微课程共有12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一维运动,主要内容是探究速度和加速度,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学公式及抛体运动。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主题二维运动,学习斜抛运动,包括物体抛掷在斜面上、抛射物体最佳角度等典型问题,学概念向心加速度。第三个主题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力和牛顿定律,主要介绍了法向力和切向力,平衡力和非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第四个主题是功和能,介绍了功和能,能量守恒定律,机械效率,弹簧和胡克定律。第七个主题是万有引力
对比我国高中两个共同必修模块中五个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可汗学院的物理微课的五个个主题内容是必修一、二中五个二级主题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
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的余下主题为:碰撞和动量;力矩、扭矩和角动量;流体;热力学;电磁学;波和光学。其中一些内容为我国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内容,如卡诺循环和卡诺热机、卡诺热机效率等。[2]
四、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组织
将课程内容合理分解和有效关联,是体现出微课的聚焦性和课程的系统性的重要步骤。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模式。
首先,在上文提到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分为12个主题,虽然没有包括物理学科的所有内容,但是大体上也较完整的构建出来学科的框架。其次,每个主题围绕几个核心概念和原理等展开,如一维运动主要内容是移、速度、加速度和运动学公式和抛体运动。例题讲解的微课视频也是以理解概念和深层的规律等为教学目的。最后,知识点各种关联关系来确保课程的逻辑性。(1)层次关系,如力和牛顿定律主题下分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法向力和切向力;平衡力和非平衡力;斜面和摩擦;拉力五大部分。每部分内容分解到多个视频。斜面和摩擦的内容分为六个微课视频1、斜面上的力;2、冰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摩擦力使物块保持静止4、摩擦力保持速度恒定5、动摩擦和静摩擦的直观比较6、摩擦的相关例题。(2)前驱关系,如一维运动探究加速度和速度是二维运动学习斜抛运动的先驱知识。
五、总结
综述,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具有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程体系,其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的课程目的,选择物理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为课程内容,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组织模式。而且可汗学院注重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如在学习速度概念之前有介绍矢量和标量的微课视频。当前我国物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可汗学院物理微课程案例,结合物理课程标准,继而开出发适宜我国日常教学的微课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多层面教学;小班化
现阶段,在义务教育时期,物理课程的目标通常是为了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满足每一位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由于教育资源慢慢增多,教学材料丰富、多样,“小班化”课程教学逐渐发展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热点模式.因此,应积极利用“小班化”教学优势,关注每一教学内容,每一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最近几年,在物理分层教学实行“小班化”的话,就可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顶层化教学设计,主导物理课程
1.将物理课程教材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社会实践.课程教材作为整个教学遵循的一项根据,同时也作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源泉,所以要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展开创新思维教学课程.目前的新课标重点:整个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合理地运用教材教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照着教材生搬硬套的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在“压强和浮力”这一课程教学里讲述“大气压强”的基本原理、吸盘为什么吸上了之后很难拔下来等之类的课程内容,多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材资料,这样做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更拓宽了学生整体的知识层面.
2.学生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主体性作用,有一定的主导意义.在正常的物理教学过程里,不单单要学生考虑要学些什么内容,知道怎样学,更要考虑能不能影响到学生个人思维意识,所用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性探究学习,在整个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留下最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吸收知识的空间等.进而做到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化教学,使学生的教学质量变得更加高效.就拿“多彩的物质世界”课程教学来讲,讲到质量和密度间的联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亲自举出具体事物来分析,让学生能切身了解事物的质量跟密度间的联系与区别,再让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更好地总结出区别之处,这样做的话,不但有助于学生间的沟通、协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
3.会学.教会每一位学生“会学”,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在整个教学物理课程的过程里,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主性.就如在教学“力和运动”内容时,一般都让学生先自己阅读下课文内容,然后总结所学到的内容:力、运动两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相关应用,在此过程里,教师要合理性地补充、说明,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学会”变为“会学”,指导每一个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二、分层次实施“小班化”模式,突出个性化教学
1.学生按班级进行分组,设定座位
想要构建“小班化”课堂教学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高效实施作业.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位置,以学生自愿原则为基础,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个性,有目的性地分组,通常一组5、6个人.按“U”字型坐座位,在教学物理课堂过程时,应分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小组化学习或者差异化教学,分层次地要求学生学习,从中选出一位小组长,让他们负责督促与协助小组其他成员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并可以给小组其他成员打分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分层教学带来了更有利实施“小班化”的教学.
2.分层规划教学内容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尽可能“跳一跳”就可以很容易地够得到.教学“热量计算”时,学生一般运用公式计算出热量、质量以及温度数值,学习能力更强一点的学生就可以计算出热平衡时温度的初始值跟最终值.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最好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回答.问题包括简单的基本概念、需要一定理解力的物理实验.从而发挥出每一个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提供学生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
3.分层部署课程作业
“小班化”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的学生,要按照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层次要求,规划练习题目.在物理课程中,分层作业着重强调课后作业,教师一般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让作业跟学生间能更好地磨合.就像讲到“机械效率计算”一课时,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通常都是两道题或以上,这些题目都是可以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出来的.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两道题目来做,其他题目选做,而对于作业的选择,学生应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来分层次地挑选.在开始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好好关注学生对题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给予最温馨、合理的提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班级实际学习情况实施“小班化”的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整体素养得以大幅度地提升,更适应于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素养,使之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创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