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生活小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生活小常识

篇1

一、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

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称呼。

二、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

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

6、归来时:爸爸(妈妈)回来啦。

三、就餐礼仪

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

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不要乱扔。不要对着餐桌咳嗽打喷嚏。

4、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

5、吃饭后,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四、穿着礼仪

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装异服。

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发理学生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

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穿背心和拖鞋进学校。

4.按学校规定穿校服。

五、尊师礼仪

1、见到师长,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回家说再见。

2、进出校门、上下楼梯时遇见老师,应让老师先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离开时应向老师说“再见”。

4、发现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地指出。

5、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六、同学交往礼仪

1、同学交往要学会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再见”等礼貌用语。

2、同学间相见要互相问候、招呼或点头。

3、与同学说话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篇2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人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人深,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

另外,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相遇问题中“相向、相对、相背而行”这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又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大多数同学已认识人民币,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尝试设计了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凋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

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利用“电话缴费单”让学生研究了这样的问题: (1)盐城的张文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4元,按规定,月租费21.2元,超打一次0.11元。 (2)上海的张文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计79.86元,按规定,月租费24元,超打一次0.12元。请问: (1)从单据上你看懂了什么?你知道电信局是怎样得出应付费用的吗? (2)估算一下,哪家每月电话使用率更高? (3)两个张文家这两个月超打电话多少次?在这样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有效地利用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更加亲近数学。

三、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避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

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

四、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篇3

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

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作者:李术芳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加强具体实际应用的介绍,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与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教学中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价值。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可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数学问题。

新课程非常注重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引导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技能,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合唱活动方式

普通高校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是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创设实施艺术教育的环境,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品位,让他们学艺术、爱艺术、懂艺术,有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合唱艺术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合唱以人声做为艺术表现工具,可以直接通过表演者的理解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极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而高水平的合唱更可以以其质朴地和谐之音创造出美妙绝伦的艺术境界,涤荡人们的心灵,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合唱活动带来的的乐趣。

一、 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活动的意义

合唱这一富有实践性的高雅艺术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级艺术形式, 明确在普通高校成立合唱团的目的是办好大学合唱活动,发挥合唱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教育功能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学校人文素养和艺术魅力,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 激发学生活力,丰富课余生活

发挥合唱团指导教师的艺术魅力,以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合唱团的指导教师要选拔音乐专业的教师担任,合唱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保持帮助合唱团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与乐理知识,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他们在合唱艺术的海洋里遨游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演唱技巧,又丰富了课余生活,多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和向往。

(二)提高默契度,强化团队意识

合唱训练中要求的高度协作精神和统一和谐的音响,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心灵相通的氛围,通过人声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变化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旋律、复调、和声效果,使学生在相互倾听、配合与理解中形成一种默契,这种情感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精神。

同时依据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其组织、编创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生动地再现作品内容。在合唱活动中,基于团队意识,既可以维持学生团体之间的默契程度,又可以强化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配合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老师更好的引领他们去感受美好的事物,去深刻理解思想情感。合唱指导教师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和动作,对各种不同情绪、速度的歌曲进行指挥讲解,让学生多方位体会合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面部表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和学生之间默契度更高,真切的感受到合唱团队的艺术魅力。

(三)强化素质教育,拓展知识视野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艺术素质的提升是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音乐训练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等素质的提高。合唱训练中要求学生了解合唱作品的背景,要求各声部在声音、音响处理上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相互配合,唱好合唱作品是合唱团队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一首受人喜欢的合唱歌曲,不仅是集体的智慧,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结果,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陶冶情操,这种情感交流及对作品的理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方式,最终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均衡发展与全面健康发展。

二、 目前普通高校开展合唱活动存在的现状

(一)对普通高校合唱团重视程度薄弱

目前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对合唱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学方法上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并不能真正发挥效用。传统的普通高校音乐合唱教法主要在于强调训练过程,使得整个音乐作品在表达上整齐划一是最终目的,这样的表现形式,在极大程度上抹杀了合唱的魅力,使得高低回旋、婉转曲折的合唱作品变得索然无味。

(二)作品选择倾向于传统曲目

普通高校合唱曲目的选择往往拘泥于教材或者是较为经典的传统曲

。对于身处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能产生过多的情感体验,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们的合唱作品处在教师制定好的传统曲目上,无法摆脱教材的束缚,从而挫伤了自身对音乐的创新探索能力。作为21世纪的高校大学生应该到生活中去发现新的合唱曲目,选择适合时代特征和身心发展特征的歌曲,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演唱具有厚重使命感的作品,应该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合唱的魅力。

(三)作品处理中缺乏艺术性

由于高校校合唱团较之专业音乐学校合唱团队在音乐、声乐基础方面都较为薄弱,在作品选择上无法追求艺术技巧的高低,在作品选择处理上往往选择难度适宜兼顾趣味性的作品,如《半个月亮爬上来》、《乘着歌声的翅膀》、《平安夜歌》、《青春舞曲》等,在这些歌曲的训练中,没有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和排练计划,使高校合唱团员们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合唱技巧技术较薄弱,无法营造良好的艺术情境和氛围,之后逐渐加大作品的难度,如《玛莱卡莱》、《哈利路亚》等。这些好的合唱作品在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难度加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与沮丧的心情。因此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会影响高校合唱团队的整体信心度。

三、 高校开展合唱活动的实施方式

(一)在策划高校合唱活动时,积极探索新的合唱新形式

传统的合唱演唱形式是依据人声来分类,主要形式有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和混声合唱。而合唱的内容往往要求整体性与时代性,在演唱时更强调整齐划一,如:统一服装、连队排列等,这种传统的合唱形式在感观上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使人很容易受到感染。但长期缺乏创新演唱模式,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厌烦,不能很好的贴近大学生们的生活。寻求多样化的适合大学文化生活的校园大学生合唱形式,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受益群体更加广泛。古今中外一些著名作品听表现形式,都可以成为校园合唱表演的良好借鉴。如:《九一合唱》、《生产大合唱》、《东方红》、《组歌》等在合唱基础上加进人物、道具、表演的形式都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让人耳目一新,久久不能忘怀。

(二)选择合适曲目,使学生更好地处理作品

合唱曲目的选择与编排是关系到合唱团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根据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与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曲目。在曲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体现以下两点:一是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选择艺术性强的作品,如《海港之夜》、《缆车》、《飞吧,思念,展开金色的翅膀》等,通过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让演唱者和听众感受音乐的美感、歌词的丰富内涵。

二是要注意歌曲内容与大学文化精神的结合,如《二十年后再相会》、《红旗飘飘》等。大学文化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灵魂与精髓,是大学生所追求和遵循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大学文化精神对学生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熏陶感染等重要功用。在校园合唱中,在找准合唱主题的前提下,根据大学文化精神和学生实际情况,鼓励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合唱原创作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

(三)在策划高校合唱活动时,引入现代的技术手段

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明确将合唱的声音处理到最好,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过程。引用全新、生动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学生引领到一种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相互结合的富于变化的思维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合唱实践活动当中来。

信息与网络时代,使得计算机成为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重要资源。多媒体技术作为合唱音乐信息储存和传递的载体,可随时供师生检索。同时其灵活、准确、生动的特点,可以显现出同一作品不同音域、不同速度或不同声部组合中所产生的不同合唱效果,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歌法,又延展了教学深度,使合唱教育可以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出了一种统一的美、和谐的美与交织的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全国普通高校之间建立起一个合唱网络,通过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的机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合唱团的行列中来,一起领略其间的艺术魅力,使合唱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能

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5]杨和平等.音乐理论与教学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6]吴柳等.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 青年人群; 生活方式; 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28-0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将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正常血压高值青年人群120例。入组标准:(1)年龄18~45岁;(2)初次发现血压为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80~89 mm Hg,并经过不同日3次以上证实,排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全部入选者均进行血压、体重、血脂检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血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包括(1)高血压相关知识介绍;(2)戒烟限酒:不吸烟,饮酒量限制在酒精20~30 g/d;(3)饮食指导:减少钠盐摄入(≤5~6 g/d),推广使用低钠盐,建议少吃用盐腌制食品,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每日所食新鲜蔬菜量至少达到400~500 g,水果100~200 g,建议每日饮用脱脂牛奶250 ml,适量食用粗粮,多吃豆制品50~100 g,蛋类≤1个/d,不吃动物内脏,胆固醇摄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高血压知晓情况

干预组对高血压诊断、危害、相关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压管理

干预组经干预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为(122.5±11.8)mm Hg/(78.6±6.1)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30.2±11.8)mm Hg/(82.2±6.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重与血脂

经过生活方式指导后,干预组达到理想体重和腰臀比例为85.0%(51/60)和81.7%(49/60),达到正常血脂比例为75.0%(45/60);对照组达到理想体重和腰臀比例为55.0%(33/60)和36.7%(22/60),达到正常血脂比例为35.0%(21/60),干预组各项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2007-2008年对14个省市进行的调查,在年龄20岁以上的46 239名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09%。对比2002年的数据,中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已经5个人中有1个高血压患者,增加到了3个人中有1个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的个体,有高度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未来高血压患者的主力军。年龄在35岁以上者,大多数人的血压在理想血压以上,因此,他们都处于心血管病风险中,不仅涉及相当少数的临床高血压患者,而且血压问题还涉及大多数人群。目前的分析证实在整个血压范围内与风险存在连续的关系,根据J型曲线,≥115/75 mm Hg开始;而且证明在≥140/90 mm Hg范围内血压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死亡率甚至比之前认为的有更强的相关性。血压升高的风险常常以相对于较低血压水平的风险来表示,不应该忽略在高值血压的年轻人中心血管风险增加的重要性;对于久坐和向心性肥胖者,年轻人比老年人因超重而增加的实际风险更高;对于相对风险较高的年轻人如果关注不够,使他们长期暴露于较高的风险,不给予及时干预,中年时可能进入高危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状态,并有可能缩短预期寿命。只有综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达标,才能达到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目标。因此对正常高值血压的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为鼓励进行干预和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应该坚定的、毫不含糊的劝告其实施生活方式改变;对于合并有糖尿病或肾脏病的患者,如果生活方式改变不能将血压降到130/80 mm Hg或以下,应该考虑合适药物治疗。以高血压为切入点,进行全面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在全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有希望减少高血压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本研究显示,经过干预后,对控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病情发展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量调查证明,膳食因素与血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3],合理膳食可改善血压、血脂[4]。张林峰等[5]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年人群中增加蛋白质摄入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水平,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作用。对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应戒烟限酒,长期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的方式控制体重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WHO建议一般人群每日摄盐量应在6 g以下[6]。本研究发现干预组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较对照组均下降,且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

高血压与老龄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改善整个人群生活方式达到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从防病的角度看,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患者对于改善生活方式的依从性是极低的,因为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从年轻时养成的,故要特别重视“从年轻时抓起”,甚至应该从“娃娃抓起”。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轻压力”健康的四大基石已得到社会公认,这四项措施都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手段之一。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积极宣教、严密随访、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家庭社会环境,其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并存在欠缺。因此,如何更好地落实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要贯彻这四大基石还要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

[2]黄始,吴寿岭,高竞生,等.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进展及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7):630-635.

[3] Meneton P,Jeunemaitre X,de Wandener H E,et al.Links between dietary salt intake,renal salt handling,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sscular diseases[J].Physial Rev,2005,85(2):679-715.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08.

[5]张林峰,赵连成,周北凡,等.我国中年人群的营养素摄入状况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848-852.

篇7

江苏省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本着“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采用“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孝美”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了“牵手《弟子规》与‘孝美’同行”的教育活动,引领全体师生和家长懂得感恩,向善向美,修身修德。如今,一股“孝美”新风正吹拂涤荡着师生和家长的心灵,“孝美”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

一、课堂明理:孝美教育的播种机

为扎实推进践行《弟子规》教育活动,学校首先做到“三落实”。

1.教材落实。给全体师生每人配发了《弟子规》教材和教辅用书,给上课教师编印了《弟子规》参考教案等。

2.师资落实。班主任老师是践行《弟子规》活动的中坚力量,并负责带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分管校长也成了《弟子规》“专职”老师。欲教生,先笃行。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加强学习,悟理自省,和学生在学习互动中一起成长。为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训活动,2013年暑假,学校分管校长赴南京居美馨参加传统文化《弟子规》封闭式培训21天,返校后为全体教师举行了《学弟子规,做有师德的教育者》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统一了教师的认识,更统一了大家的行动。

3.学时落实。以课堂为核心,将《弟子规》教学工作纳入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其中一课时专门教学。通过教学环节:主题诵读译文故事道理参与互动;通过学生三层体验:间接体验角色体验直接体验,达到认知上的认同。这样让学生明事理,晓利弊,为学生践行定方向、明要求、讲方法。课上,孩子们手捧《弟子规》,或高声诵,或低声吟,抑扬顿挫之间俨然是一群小国学家。

期末,德育室会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弟子规》接龙背诵比赛,30位学生用4分钟不到时间就能背诵完《弟子规》,速度及熟练程度让人惊讶。2年级~6年级则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学习、理解《弟子规》情况,为力行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力行常规:孝美教育的剂

1.日常规

每日一恩——每天晨会课时由班长带领大家朗读感恩词:“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和所有付出的人。”在响亮整齐的诵读声中,“向善向美”的种子也逐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将带着感恩的心态进入新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

每日一礼—一少先队礼或鞠躬礼(每节弟子规上课前要向孔子像行鞠躬礼,平时见到长辈和老师也要行鞠躬礼或队礼)。现在,无论是中午排队用餐路上,还是整队放学校门口,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向老师行礼问好,这常常让教师为之动容,为之幸福。

每日一读——每天朗读《弟子规》。每节课前三分钟用于朗读和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在响亮整齐的诵读声中,不断品读孝德之美,感悟国学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

2.周常规

每周一日——道德活动日。为促使学生将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让“孝”与“敬”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把每周六定为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日。每周五晚学前下发《弟子规学习评量表》,要求学生根据一周内所学内容,在双休日做孝亲事、家务事。

每周一会——班会分享。要求各班在每周四的班会课上(设置《弟子规》音乐上课铃声),由班主任组织学习《弟子规》分享活动,交流分享一周的心灵日记,通过分享活动,促进《弟子规》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建设。班会课上,孩子们尽情畅谈如何帮父母做家务事,如何处理兄妹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知恩感恩的骤然变化常让教师感动落泪。

每周一歌——感恩歌曲。由音乐组教师为各班印发或自己下载一些感恩歌曲,要求每周各班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传唱。让学生在传唱中,懂得珍惜父母的爱然后去爱父母;懂得老师的辛苦然后去尊敬老师,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践行《弟子规》。这些蕴含着孝美思想和文化的歌谣,每天都回荡在校园里,涤荡着师生的心灵。

每周一式——升旗仪式。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开设道德小讲坛活动,由各班学生(每班1名)轮流上台交流学习《弟子规》后的感悟收获等,或赞美班级同学的好德行。

每周一播——红领巾广播。在“日出江花红领巾广播”中设立《弟子规》专栏,播放感恩歌曲,学生朗读心灵日记,《弟子规》吟诵、24孝故事讲解等。

三、活动强化:孝美教育的练兵场

学用结合,活动导行。在践行《弟子规》活动中,学校坚持活动导行,以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借助活动创设情境,突出实践与体验,引导学生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学校要求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月主题活动。如,11月份围绕“感恩节”确定“敬长辈、孝双亲”的德育主题。安排的活动有:1.低年级举行孝德故事比赛;2.中年级学生制作一张亲情卡;3.高年级学生给长辈写一封感恩信;4.红领巾广播站为学生播放孝亲、感恩歌曲;5.每班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6.各班组织学生观看孝亲教育视频;7.全体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8.活动结束评出“孝心好孩子”。

中年级学生的亲情卡,学校规定孩子和家长可以自由发挥,在卡片上写一段话给对方,还可以画上表达心意的图画。家长或涓涓流水般细数孩子成长的点滴,或热情洋溢地给予鼓励,或写下饱含深情的殷殷期望;孩子们或回忆与父母生活中快乐的点滴,或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或为自己曾经的顽皮道歉。浓浓的亲情满溢卡片,霎时拉近了父母与子女间的距离,升华了亲情。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的这份感恩之心爸爸妈妈已经收到啦!希望你学习、生活有更大的进步,来回报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之恩。”——三(2)班梅欣宇的亲情卡上的一段文字。

亲情卡,让孩子寻找过往生活的美好回忆,铭感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收获了父母的感动和鼓励。这样的孝美教育,自然地营造了温馨的生活情境,让孩子懂得孝美就在身边,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之中。

四、家校合作:孝美教育的助推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导、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甚至于他们的一生。要想孩子成功,家长首先要进步。因此,在践行《弟子规》活动中,我们重视与家庭的互动,做到既教育学生,又重塑家长,将《弟子规》教育推广到社会,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

1.培训家长,统一思想

为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通过《告家长书》,下发学习资料,对家长进行《弟子规》培训学习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思想,与学校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在教育上密切配合,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学校对全校家长分期分批进行了《学弟子规做智慧父母》的地毯式培训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实践体验,家校双管

各班每周五都会下发《弟子规学习评量表》,通过表格与家长沟通,促进家庭学校双重督导,让学生在学校的良好行为在家里得到延续,强化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弟子规学习评量表》家长重视起了以往忽略的生活细节,鼓励孩子积极践行《弟子规》,指导孩子当好家庭的小主人,履行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清理卫生、整理家什,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同时,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反馈给学校。家长们在《弟子规学习评量表》上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弟子规》一改过去,让从前我家的‘小皇帝’开始在家做家务。太让人吃惊了!”——六(4)胥庭豪家长。

“我有两个女儿,小吵小闹是经常有,以前我是自以为常,心想姐妹俩吵过就好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却并非我想象那么简单,她们有时会为了一句话、一个字就吵,我想女儿毕竟大了,应以讲道理为主,刚好最近通过我们家长也学习、认知了《弟子规》,针对姐妹俩出现的这一问题,我就让她俩共同读几篇《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开始两小家伙还不服,可读着读着,声音渐渐平稳了、清晰了、安静了……”——二(2)家长黄琪英

在每周一次的道德实践日活动中,“孝美”新风轻抚着孩子和家长的心灵,家校合作也因此变得顺畅而自然。孩子们也逐渐体会到,心存感恩,向善向美,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15-01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修养和技能,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小学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的,这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的小学生的信息兴趣和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论述。

一、创设课堂的信息氛围,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通过创设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小学生们在计算机前,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奇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置身于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通过上网,让小学生们感受到计算机和网络与现代生活的密不可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一种能有效处理各种事务的工具,使学生们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的实用性。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并制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网页,每次讲课前,打开网页,学生们就会点击读取“今日信息”、“上节课的疑问”、“老师信箱”等等栏目,学生通过对这些网页的浏览,增加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探究意识,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切实搞好信息的起点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的起点,小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来进行所求信息的检索,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之一,文字输入、编辑和上网是处理信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使小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自如,也会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体验到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这也是我们小学信息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应该达到目标。小学生喜欢活泼、动手性强,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比如,在教学“汉字的输入练习”这节课时,结合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笔者引入了《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打字游戏,使小学生在玩中加强了指法的练习,文字的录入能力也在玩中得到了提高;再如,在教学“复制”的内容时,笔者首先输入了一个学生肖厚泽的名字,然后对同学说:“老师能把肖厚泽三个字变成很多很多个,你们相信吗?”这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笔者经过几次复制,屏幕上便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肖厚泽”,然后笔者问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复制’,复制的方法就是老师演示的这样,大家要不要自己试试啊?”,学生们兴趣霎时调动起来,在复制成功后,他们的心里产生了无比的快乐和成就感。

信息网络的海洋博大浩瀚,小学生能在其中高效、准确地搜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表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做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搜索、引擎、收藏等等运用自如,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体验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极大方便和效率。比如,在学习利用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些课时的内容时,笔者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了“小学生必须知道的法律小常识“小学生应该知道的47个礼节”等等,学生通过在笔者引导下的查找,很快掌握了搜索、引擎等方法,通过引导他们浏览一些小学生的网站,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快乐,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信息素养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会课本中指定的收发电子邮件、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网上讨论交流等内容,是使学生学会信息交流主要途径,老师要通过运用综合性的任务驱动,安排学生运用学过的信息技术开展多种活动。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来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9

摘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交际意识,应该从初学英语开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际意识;培养方法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尤其是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学。因此,英语课应该是技能课和实践课,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用英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从而大大地促进学习。

一、听是进行交际的前提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听的训练,使其不但听见,而且听懂。我在课上做到: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用我的表情、手、臂、脚的动作,以及身边所有可用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我所说的话和我的意图。

在上四年级的第一节课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铃响了,我精神饱满的走入教室,以笑容面对学生,以丰富的表情开始上课。“Hello!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Lily Liu.”同时把我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我在做自我介绍。我继续说:“You can call me Miss Liu.刘老师Miss Liu, 刘老师,understand? 明白吗?”学生点点头,“Please read after me, 跟我读,Miss Liu.”通过我的动作和一点中文提示,学生听懂了我所说的话,并说出了第一个英语单词。“OK!”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再次自我介绍说:“Hello! I am Miss Liu.”重复几遍之后,我鼓励学生尝试介绍自己,一个、两个……学生活跃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里来,这对他们来说,既新鲜刺激,又简单上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之后,我点名并伴以手势(双手掌心向上)说,“……, stanp up, please.”“Hello! ……”引导他回答,“Hello! Miss Liu.”然后示意他坐下,并说:“Sit down, please.”接着我就和学生探讨了为什么学英语以及英语应该怎样学等问题,使学生明白了学习英语的必要性、重要性。最后让他们欣赏了英语歌曲《ABC song》。学生在新奇的学习氛围中,“洗”了一遍耳朵,他们感觉到英语并不难学。他们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就听懂了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和老师配合得很好,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使今后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以后的每节课前,我都认真准备。而且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解、操练,并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等直观手段,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在视觉、听觉方面得到统一,帮助他们理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掌握新知识。

二、说是进行交际的关键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字母的认识、词汇的理解,音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单调的音标教学会使活泼好动、情感易变、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以生动的词句形式出现,则更能体现学习的乐趣。

例如:讲元音字母a在重读闭音节中读[?],先给学生一些单词: at、cat、fat、hat、dad、sad、has、bag、black等,然后呈现出句子:The fat cat has a black bad. The fat cat is sad. 并附以图片展示句意,学生边读边击掌,兴致很高,效果不错。

其次,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以教带学,以讲带练的主旨,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巩固练习;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并且做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两两对话、情景表演、课堂游戏等。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充分地练习,才更有安全感、更具信心地给大家表演。全班同学的赞扬和教师发的“真棒”卡片,更给做对话表演的同学以极大的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卡壳”了,我用适当的词汇或表情提示,使学生得以继续的进行。对学生的错误,在其发言后再予以纠正,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绪,也避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讲《Happy New Year!》时,时间上正好临近元旦的到来,班级里已经有了过年的气氛,在学生掌握了课文主要句型后,通过两两对话、情景表演他们已经可以进行交际,并且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学之间见面用英语问候新年快乐。

三、英语背景常识是进行交际的必要补充

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起着很大作用,也是英语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你所在的场合和你所面对的人进行得体的交际。如注意尊重西方人的隐私权;中、西方各种手势表达的不同意思;圣诞节、感恩节的来历等。因此,英语课文中的“交际窗”“英语背景小常识”等系列知识得到学生们的喜爱。由此他们知道了一些交际中的常识:西方人的喜好、禁忌、主要节日及庆祝方式等等,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以便他们能更准确、地道地应用英语。

篇10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口语交际 双向互动 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以说,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农村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应成为语文课堂必须达成的目标。

一、创设交际情景,实现课堂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互动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情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如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如在《小白兔搬南瓜》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白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搬到家”两幅画面,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白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画面深深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白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说得头头是道。

(二)联系生活,触发互动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时空,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三)拓展体验,延伸互动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主要源泉,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口语交际才能入门。因此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巧搭“说”的舞台,创设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广阔空间观察表达。如《爱我班级,从我做起》的口语交际课,以学生为班级做好事说起,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分小组汇报自己所见所闻,同时参与对别人的评价,最后去采访做好事的同学。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进行了心得交流,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发挥主体的互动性,实现课堂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多样的形式和角色换位来体现主体的互动性。

(一)形式多样,多边互动

口语交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运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师生互动。如《买铅笔》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营业员阿姨,学生当小顾客,让学生明白买东西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礼貌用语。

2.生生互动。面向全体、人人练说,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相交流,各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给予自信和鼓励。

3.群体互动。群体互动主要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表演、比赛、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如《小小辩论会》,正方的辩题是: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反方的辩题是:小学生要少看电视。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来,都想方设法说服对方。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体验进行辩论,热情高涨,在双方的思维碰撞中达到了愿说、想说、要说的效果。

(二)角色换位,情感互动

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他们讨论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教师的语言要尽量贴近学生,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变化,从而引感共鸣。如《互相帮助》口语交际课,教师和学生现场表演,模拟老师向学生请求帮助,让学生评一评老师的表现,是否也做到有礼貌,说说做得不好该怎么做。这样教师主动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想到一块儿,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促进言语的实效性,实现课堂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最终成效体现还在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话语。教无定法,方法灵活多样,但只有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示范指导,有效互动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有困难,有时不知如何说,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训练中规范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必要模仿适时点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有时候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直观形象的示范,或让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注意问题,也能使他们从中学到甚至悟出一些语言、方式和态度。如《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燥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课前准备指导

口语交际应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如《学会感谢学会安慰》一课,上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对自己帮助最大且让自己最感动的事,了解身边谁最需要安慰并想一想该怎样安慰他。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能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创新思维,丰富内容

如《设计广告语》,我要求学生摘录精彩广告语在班上诵读并让学生当推销员为家乡的土特产做广告。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了:“高品质,好滋味,永昌羊肉让人馋”“虹鳟鱼、金鳟鱼,家乡鲜鱼美天下。”等为家乡土特产做的广告语令人欣喜不已。

(二)评价质疑,反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