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提升策略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一个企业如果想要一直处于进步和发展的状态中,就必须懂得增强各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其中,我们所提到的工商管理就是将经济学与法务会计学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根据目前所面对的市场经济形势找到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或者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经营管理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企业要实现迅猛发展,就必须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
一、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一)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目前,随着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不少企业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或者麻烦。这些都和企业的工商管理有密切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侧重点基本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什么样的突破或者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且培训还主要侧重于一些处于基层的从事生产或者销售工作的人员,而非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人员。在一些比较正式或者大型的企业中,就会侧重培训管理人员,但是管理人员只将其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根本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华。
(二)进行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如今的工商管理培训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上到整个企业下到普通的管理人员,都将培训当作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或者任务,而不是从整体效果出发去构建培训的内容或者形式。从整体来看,还是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方面太落后,需要进行创新,而且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所以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一个健全的考核评论体系对于整个企业的培训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整个体系还是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小的方面来看,企业单纯地想要完成上面分配的培训任务,所以在考核方面并不是特别严格,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过于简单化,难以体现考核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对考核也不能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
二、对于整个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增强整体的认识,加大培训方面的管理力度,提升相关管理培训的力度
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能长久地发展下去。但是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将培训工作做好。详细来说就是我们必须增强自己的整体意识,转变对培训的整体态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然后打造一个有利于培训的整体环境,使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能齐心协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二)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将师资建设提上日程
在整个培训活动中,一个好的教育者占据绝对的优势,也是决定培训最后能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优化整体的培训质量,就必须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确保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优化企业管理,找到真正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方法。
(三)加大考核的整体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培训的考核机制
培训是否有成效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考核机制。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为培训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落实培训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突出考核效果。另外,该企业还必须根据现在的经济环境完善培训机制,确保整个流程的良好运行,丰富考核内容,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四)不断改进,充盈培训的相关内容,改變单一的形式,集合多个部门以及管理人员
一个企业分设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因此,部门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培训时也应该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进行培训时,必须认真地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不断改革创新,采用正确的培训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培训内容。
(五)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就细节而言,由于当前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健全,许多企业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这导致相关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严肃处理出现违规问题的企业,维护法律尊严,同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维护市场秩序。
(六)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成立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利润,提高盈利水平,而企业的营收也主要来自广大的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就是上帝,必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工商行政部门在开展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市场的整体合理运营。一旦发现不良商家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当事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通过工商举报的方式,举报不良商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的管理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出于赢利的目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丰富管理形式。本文也从不断丰富管理形式,创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模式等角度出发,对加强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展开了研究。社会在不断创新、发展和进步,我们企业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提高工商管理的有效性,利用新形势、新制度,使企业、公司在新经济条件下依然能健康发展,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〇三队)
参考文献
[1] 赵春伟.浅谈新时期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消费导刊,2015(06):122.
[2] 宋丽.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4(04):11-19.
篇2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致使了当代国内居民需求内容及其方向的改变,其已经从对基本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物质、文化、精神以及素质的追求。这些需求可以反映在当今社会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追求上。相较于1990年,当代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赶超我国1990年年底的高中生数量,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中国教育的重视,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也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一现状表面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其已经不再是对某一学科人才的需求,而是更加偏向于更加具有学术精神与钻研精神学生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对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链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将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高度。并且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客观因素,其正在处于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成型的时期。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提升大学教学教育质量,将能够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供给。
工商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热门招收专业,其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诸多分支专业。由于这一专业实用性较强,能够在社会当中应对各种岗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乃至非全日制高校都会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这也就决定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作为一项能够在社会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其所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将会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作者本文当中将主要结合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以其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展开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以期不断提升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二、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着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以及科学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于当代我国高校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没有与其将要进入社会后所需要从事工作相互结合起来。(1)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为了获取更多的地方教育经费支持,大多数院校不断扩充现有招生人数,降低招生标准。但是,在现有资源上盲目的扩大已经使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减少了对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内容实用性安排等大大的减少了当代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2)我国高等院校过于重于理论教学、重于高等人才培训的教学,而忽略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基础知识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而造就了当大学毕业后走入真正工作岗位时,这些从校园走出的人才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与社会的要求。这一现状及问题的存在体现出了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训人才的方法也较为陈旧。(1)在大多数我国高校当中都是采用教科书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要创新、使用新思维去思考问题等等。但是对于我国教科书而言,其作为学生的重要课程读物,却并没有坚持创新的原则。就市面上的图书而言,不同高校所使用书籍均有所不同,很多学校为了便向收费都采用自己编写图书的方法。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缺少案例教学,可读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学习,或者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2)而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同样如此。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采用电子化办公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宣读PPT的方式,将书本内容方在多媒体上教学,谨此替代了图书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对书本阅读的兴趣,却并没有利用多媒体增添学生所学知识的含量。而是照本宣科朗读PPT,这种方法使PPT教学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还存在有缺乏特色与实践性的缺点。(1)我国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相同,课程主要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相关理论知识为辅。这种学习课程安排虽然能够给学生开拓知识面,但是却会造成学生无法找到学习重点。过多课程安排也使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忙于应付课程作业与考试;(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这也就决定了该专业培养人才层次不一。而这些人才走入到社会岗位上之后,却徒具高学历、高文凭,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性的培养。在大多数开设有实践中心、就业实习指导中心的高校中,大多数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比较局限,并没有很好的开展与不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三、对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提到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为此,作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予改进:(1)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虽然学生所学专业都是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之下的,但是由于其分配专业的不同,应当给予其多样化的课程培养方案,不能搞换汤不换药的授课方法;(2)开发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数缺乏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课程。对于课程的安排基本相同。为此,应当根据不同分子专业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为其安排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以使其更加适应今后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内容。我国各大高校应当明确该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这些岗位所需技能,除了要安排基础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盲目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态度。(1)使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授课,就应当发挥出多媒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其提升对课程学习的兴趣。(2)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应当尽力避免使用读课文形式的教学,多媒体应当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包括课外案例知识教学。特别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为此,在PPT内容的安排上不应局限于照搬课本,而是利用PPT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来增添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
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还应当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基础上,为其开发更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当具备以下功能性特点:(1)应当根据当地就业市场的主要需求,按照工作之后所需技能,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培养计划方式;(2)使用选项课程,并做到学习主导学习的理念。选项课程的设置是大多数学生都会采用的。但是,现有选项课程开始仅仅局限于上课地点、教师的选择。为此,应当对其开发更加具有学生主导自身未来成长方式的选项课程,使其培养起良好的自学与思考方式。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是当代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三个问题:(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袁君.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4).
篇3
2、培养对象不同:MBA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大专毕业生、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而其他硕士研究生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在职人员。
3、培养方式不同: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的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在实战方面较缺乏。
4、学习方式不同:MBA:半脱产,学制2-3年。研究生: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
篇4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
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
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
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四)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该模块作为必修课,并占一定比例的学分。本课题除设置创业、创新方面的课程外,将强化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拟在第八学期集中设置4周大学生创业计划模拟培训与实践活动,该活动可以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延续进行,对比较成型的创业计划,可以视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定成绩。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创业计划实践活动。
篇5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培养特色取向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a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b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这一点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c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的培养。d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e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共性趋同
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
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3.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业生特色不鲜明。
4.适应能力差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专业”性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3.1 特色培养
要确定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群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商企业管理岗位群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合理定位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专业技能训练新模式。坚持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服务的思想,强化外语、计算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以科学管理技能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强化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准确定位,构造完整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从时间过程看,实践教学活动应贯穿从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全部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受到管理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经济管理知识去观察、认识现实的社会经济现状、市场竞争现象,去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能,利用现代管理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针对性培养,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许多管理、财经和经贸院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室,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人事管理、经营决策等实验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南京大学将投资建立“商学院实验室”,项目主要涉及理论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领域;
3.4实践与理论并举,措施得力,注重实效
(1)领导协调工作。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学校的统筹规划和部署,得到教务、规划、人事、财务、设备、科研等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使每位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考取经济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深入社会、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挂职锻炼、培训服务等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还可以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以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为出发点,指出了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开设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拥有了博士硕士学位培养权招收管理类研究生。然而,对地方院校而言,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社会氛围,这就造成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对此,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全面的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了解我国经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趋势和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具有系统思维、战略眼光、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执行力,具备有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等分析与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虽然实现上述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培养要求。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达到以下具体要求:(1)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工具,了解国内外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2)具备从事管理政策分析的能力和实际技能,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文字阅读与理解、口头与文字表达、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贯穿在其中的创新能力。(3)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外文文献。(4)身心健康,具有团队精神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2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由于管理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旨在培养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企事业部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对其而言,培养重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以及全球化观点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期通过向我国工商界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培养时应主要从组织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教学和训练来体现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生产经营与科技进步,具备分析企业包括财务和会计等在内的各类门体的综合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因而,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按计划学好管理理论及实务课程,还要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外语及数学等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技能、自学习和自组织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色,课程的基本结构主要是:
(1)学位课程,主要包括管理英语、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
(2)方向必修课,主要包括与管理方向有密切联系或相关的课程,以及能加强、扩展或更新学员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如管理课程与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体例一般应采用专题形式,重视对学科研究具有范例价值的内容。
(3)选修课,主要包括能开拓学员管理专业与学科专业知识视野、能帮助学员了解和解决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具有通识性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能反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课程,如国内外工商管理改革动态评价,课程改革与实践及部分学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讲座课程等。选修课一般以专题或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国外常见的“33制”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任课教师是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是校外专家或企业家,三分之一为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有专长的教授;第二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学习收益来自同学之间、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自学和到重点企业考察实习。在吸取国内外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采用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案例教学。
3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的要求
一流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未来成长。如何提高和保证导师素质,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导师队伍。
3.1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导师遴选应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遴选中,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教书育人;既要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要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岗位。在导师遴选中实行导师资格复审制度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真正做到研究生导师遴选有上有下,评聘分离。
3.2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
注重吸引优秀的、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学者加盟到研究生培养的行列;注重从培养单位以外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二是优化年龄结构,加大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三是改善学缘结构,增加具有校外、国外学术背景研究生导师比例,增加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导师比例。
3.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
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培训内容以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省和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优秀研究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在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和培养经验交流等活动。鼓励研究生导师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国度联合培养研究生。
4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一直为之努力方向,也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对此,没有既定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学,只有依靠自己不断摸索和探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10.
[2] 刘月秀,谭仕林,钟强,刘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7
关键词:创业能力;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3-02
一、培养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崭新课题。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社会、高校、大学生三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其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他人创造机会。对学校来说,可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者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创业能力,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唐靖、姜彦福博士提出二阶六维度的创业能力模型,二阶指的是创业能力的两大要素,包括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其中机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大维度,运营管理能力也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大维度。
创业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其中课程体系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能力培养的最直接平台,也是对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兴趣、提高创业能力最基础的平台。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以课程为载体,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整个教学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二、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课程也是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设置的。有些依托学校原有的学科背景,比如语言类的院校突出外语优势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科类院校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鲜有提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据统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 ① 296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仅有26所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创业能力或者创业型人才。通过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或者专业简介等资料,与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大特点:
(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内容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中国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对工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11门核心课。为了突出培养创业能力,有些学校加开一门创业管理课程。还有的以创业管理为基础基础,开设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企业创业案例分析等选修课。从此看出,以培养创业能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大多以零散的形式融入教学计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有些学校将课程进行整合,分别从基础课、学科课程和模块课程三个维度设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目前大部分经典创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国内的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创业环境变化,实用性差。
(二)注重创业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提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口号,有些学校并没有具体落实,不能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的课程与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营销、会计、人力、生产等职能管理课程,这些课程偏向于理论性,缺乏足够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薄弱,有些课程开设了实践环节或第二课堂,也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差。
(三)创业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其专业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协作能力,其专业能力素养还有具有组织领导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协调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作为专业目标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目标能力是创业能力实现的基础,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是课程设置没有合理安排,创业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交叉融合。存在课程内容重复,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时间不足。同时由于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对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理解,加上创业能力培养资料匮乏,他们所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也就没能和学生的创业能力紧密结合;即使能够参照个别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还存在实施的可行性问题。
三、以创业能力核心重新打造工商企业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按照创业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对应逻辑关系,将相关学科和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模式,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平台课+创业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见表1)。
1.公共平台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面向所有普通本科学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学科平台课主要面对的是管理类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专业平台课也称专业核心课主要针对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四大职能。
2.创业模块课程。创业模块课程是根据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而选择和设置的。工企课程体系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必须增加创业模块。创业模块课程体系应由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创业理论课时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为学生掌握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课程性课程,主要由创业管理学、创业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指导等组成。创业实践课程是为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创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方面。
只有通过学习创业理论、掌握创业技能、加强实践,再结合本身专业特点,才能培养创业能力。
(二)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特征,而创业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所以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要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要对创业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程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并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按照创业历程排列实践课程,由低到高,由创业申报、创业经营管理体验到创业营销、网络营销、财税等,在大学生创业者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实践教学环节开设ERP沙盘专业实验、资本运作实战实验、沟通与谈判实战实验、资本运作实战实验、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等课程。同时要开拓第二课堂,设置创业成功学讲座、工商登记注册讲座等等课程。
(三)以学生竞赛和活动为中心,发展有学分无学时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竞赛和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将竞赛机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重在围绕赛事和活动,以赛帮练,以促评建。比如温州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和宁波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活动的层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只要学生参加竞赛和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
参考文献:
[1] 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2] 陈嘉川.怎样提升创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3] 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篇8
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开放为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学院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先进经验,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全国首创了“开放式高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专业知识,在实务操作中历练职业技能,在企业实战中体验职场文化,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下设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传媒艺术系、商贸旅游系、经济管理系、公共课部等教学部门。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文秘、数字媒体技术、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与实务、药学等25个专业。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现有正高职称人员30人,副高职称人员111人,硕士、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100人,“双师型”教师129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5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及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中央财政资助的重点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重点建设项目2个。
近年来,学院办学取得显著成果,2007年度湖南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8年湖南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学院在2004年、2006年、2008全省数控技能大赛、2005年全省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2005年全省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2006年全省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2006年全省秘书技能竞赛、2006年全省第五届大学生旅游论坛、2007年全省大学生就业力挑战赛、2007、2008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2008年全省职业院校冬季技能竞赛、2008年全省第五届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口语大赛、2008年全省第三届商务科技翻译竞赛、2008年全省秘书技能竞赛、2009年全省职业院校春、秋季技能竞赛,2009年省高职院校公共课说课竞赛、2009年 “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旅游论坛情景导游大赛”、2009年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竞赛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赛区选拨赛、2010年全省职业院校春季技能竞赛、2012年全省职业院校春季技能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开放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中努力打造开放式高职教育品牌。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式意义实施
一、哈佛商学院—世界上运用案例教学模式最成功的高职学府
哈佛商学院可以说是世界上顶级高职学府。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而nistration,简称MBA)课是哈佛商学院教学的中心内容。MBA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总经理能力”,而不是专深的“学科专家能力”,学习的重点是真正的管理,而非管理学,它不注重造就理论型的“学术人才”,而只造就“职业老板”这种实用型人才。总之,其目标不在于培养搞理论研究的“学院派”硕士,而是培养能学以致用,崇尚实干,真正能在工商经济领域领导一个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l碗BA这种专业学位教育与我国常见的研究生学位教育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的务实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上述培养目标深刻地影响到MBA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形成了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生两年的学习中,讨论分析1000多个案例;在每次80分钟的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程中,只有五次课进行讲授,余下的25次课都通过师生讨论,进行案例教学;在讲授的五次课中,三次由教师讲理论,另外的两次请外面公司的管理人员作与案例有关的报告。在一般的管理学院,案例教学的比重则小些。l2]另外,哈佛商学院不要求学生写我们常见的注重理论的毕业论文,而是结合课程开展独立选题的研究和针对企业实际的课题项目研究;实习方面也突出了学以致用、讲究实效的要求。
事实证明,哈佛商学院MBA独特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的教学模式满足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巨大成功。哈佛商学院被美国人称为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是全世界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最著名的学府。其案例几乎被全世界的工商管理学院购买使用。
迄今为止,案例教学模式不仅应用于工商管理人才教育,还广泛运用在培养医生、律师、教师等等职业人才的高职教育领域。这说明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实战性”。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举例,举例的目的是解释说明某个理论或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理论,而案例教学则具有“实战性”,它把学生带人到拟实的环境中去,重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大部分案例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案例教学强调引导学生进人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发现和分析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做出决策,掌握有关的理论、观点和技能。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一)产学合作的重要补充
高职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其显著特征是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它的目标不是造就学术精英,而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特别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与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世界上出现了产学合作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就是学生一边在企业里训练实际操作,一边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企业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企业训练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职教培训模式。英美等国的合作教育亦称工读课程计划或合作职业教育课程计划,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学生半天在学校学习,半天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产学合作使学生既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其缺点是这些模式过分依赖企业,容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企业很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培训岗位,而企业没有培训岗位,产学合作就难以开展。另外,产学合作一般难以使学生及时、全面地接触到典型的事件,教育效率不够高。而案例教学模式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学合作的缺点,成为产学合作的重要补充,是理论联实际的又一条重要桥梁。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传授性教学,后者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只传授知识,传授的技能也只是知识形态的技能;不传授方法,不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开拓创新性的学习和研究很少,认识能力锻炼不足。教与学长期认同前人已取得的知识成果,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被压抑,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学生惟书惟上,缺乏追求新知的精神,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案例教学的“实战性”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迫使学生主动预习案例,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辩论,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提高了语言表达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共同要求。
四、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涉及到案例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案例教材的编写
学校在这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在评定职务、职称方面要有所承认。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亲自到企业采集案例,也可通过了解毕业生的经历搜集素材,还可通过各种媒体采集资料。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购买别人现成的案例,例如哈佛商学院MBA的案例几乎被全世界的工商管理学院购买使用。
案例要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例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内容大部分是商业发展中的各种经济事件,几乎涵盖了所有在实际情况中所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实例讨论的课题或为新产品的市场营销计划,或为跨国公司的组织变革,或为资方与工会谈判的战略,或为女经理人员在单位里受到性骚扰时的对策,涉及面颇广。熟悉了全部教学案例,在实际经营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什么问题,都不至于手足无措。案例教材要和有关的理论教材相对应,要隐含学科原理,便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为了查明学生的薄弱之处,案例中关键环节的做法和效果可暂时隐去,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推测,然后教师再出示原文的省略部分。案例的表达可采用文字形式,有可能的话,也可以采用影视媒介,使案例更生动形象。
(二)教学过程
教师先让学生提前阅读或观看有关案例,然后在学习小组里集体讨论,共同研究第二天上课要讨论的实例。课堂教学实行师生讨论教学法。每节课开始,任课教师首先指定一个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然后其他学生分别从自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在哪些地方比第一个发言者所说的更好。教师要控制好局面,保证较多的同学有发言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组织讨论,还要提出尖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把学生们的思想都激发出来。成功使用案例的关键是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当然,教师最后也应就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发言的表现和质量作出讲评,提示必要的分析技巧,点出案例与理论的有机联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三)学习评价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联系实际和多向思维。课堂上频频发问和畅所欲言地讨论,应成为一种基本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学生发问的次数、问题的质量以及讨论中的表达都应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对学生成绩的评分,一部分取决于课上发言,另一部分则视考试成绩而定。考试方式大部分应采取开卷形式,出的问题要很活,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投身案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商务谈判;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96-02
商务谈判是一门集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者要想获得理想的谈判结果,就要求参与人员既要掌握谈判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谈判的策略技巧,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因此,讲授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师,不仅做到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运用案例教学、专题训练、模拟演练等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对商务谈判知识的应用能力。综观目前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现状,可发现其中一些共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商务谈判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商务谈判表现出与其他许多课程不同的特点,即其实践性很强。但是一些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该课程的性质,仍运用纯理论授课方法,因此,在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安排时,实践教学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
2.重纸质试卷考试,轻模拟实战测试。传统的高校商务谈判考核方式主要是以试卷为主,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案例分析等,但在纸介试卷考试中,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无法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谈判策划、组织分工及实施商务谈判的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运用谈判策略和技巧在谈判实战中灵活运用的能力,而这些谈判能力和谈判技巧都是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传统笔试考试中成绩突显的佼佼者,难以判定就是谈判实战中的高手。
3.重中文教学,轻英语授课。细化商务谈判,可按范围划分为国际商务谈判和国内商务谈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谈判的比重正日益增大。但是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商务谈判的双语教学,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听课学生中存在小语种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商务谈判课程设置中如不能适当加入英语知识点的含量,将会限制学生将来在实践中谈判力量的发挥。
二、商务谈判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1.增大教学过程中模拟谈判的比重。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谈判策略和技巧达到谈判目标的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安排模拟谈判。在模拟商务谈判中,教师可精心选取典型的谈判项目,让学生分成几个谈判小组,进行角色分配。在谈判的准备阶段,学生可模拟实践谈判间的布置、座次的安排、着装的要领、签约等商务礼仪知识;在谈判始谈阶段,可分配学生扮演谈判双方,在仿真的谈判场景中模拟商务谈判的准备及信息搜集;在谈判的摸底阶段,安排学生实践怎样陈述谈判的意图,在僵持和让步阶段,侧重强调怎样进行磋商、如何解决僵局,如何让步并结束谈判。模拟谈判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和评价,并为学生在模拟谈判中的表现打分,作为模拟演练成绩的依据,并将该得分归入期末课程总成绩。通过模拟仿真谈判,使学生得以掌握谈判策划、谈判组织及谈判过程协调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并使学生的沟通、谈判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2.实施范例教学法。所谓范例教学法,即实例或个案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如,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所说:正确的教学并不是传递知识,而应该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创新能力、自我继续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及独立能力等。因此,教学的职能应由现有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巧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商务谈判的实践性强这一课程性质,因而范例教学自然成为首选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相比,是一种集引导及启发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把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案例供学生思想与讨论。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通过小组及集体讨论,学生可大胆交流并各取所长,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相关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中,借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范例教学方法”在商务谈判课堂上的实施运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授课教师的正确指引和学生的集体思考,共同探讨商务谈判各环节的知识精髓,拓展谈判思维和视野,使同学们在掌握商务谈判理论要点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实践操练和技能的开拓。
3.鼓励商务谈判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商务谈判是一门国际通用型课程,尤其在高校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开设此门课程时,更应体现其国际性的特点。因此,双语授课将成为高校开展此门课程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把握好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此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商务谈判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单纯的讲授语言,所以,要依据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处理好英语授课所占的比重: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如现在部分高校推出的“国际班”项目,教师在授课时,可将英语授课所占比例提高到50%以上,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模拟谈判演练;授课对象为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任课教师可采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英语知识点的渗透,如关键词、商务谈判术语等。总之,鼓励适度运用强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商务谈判英语的理解及把握程度,为将来成为国际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时组织相关专题讲座。在商务谈判授课过程中,适时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商务谈判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谈判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谈判实战的感知度。进而对商务谈判的始谈、摸底、僵持、让步及结束五个基本流程掌握得更加具体;对课堂上所接触的谈判策略和技巧领悟得更加深刻。通过倾听实战人员的讲座,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唤起学生迫切加入谈判实战的热情,借此督促学生尽早树立理论结合实际的理念,为迎接毕业后从事商务谈判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5.为学生创造深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商务谈判理论教学与模拟谈判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鼓励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机会。例如,以学校为官方代表,为学生签定一定数量的以校企联合为主要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习周或假期等理论授课空闲时间,能够集中或分散地深入企业参与谈判实践。从而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应用于实践。这种方式既有益于学生巩固商务谈判基础知识,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理论转换成实践的喜悦。总之,学生的综合谈判能力将大大提高,为日后从事商务谈判工作积累必要的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郑会青.商务谈判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3).
[2]孙木兰.注重实训搞好商务谈判教学[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