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范文
时间:2023-04-04 0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专利公报是查找中国专利文献、捡索中国最新专利信息和了解中国专利局专利审查业务活动的主要工具书。三种专利公报所刊载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公布或者公告专利申请和授权决定;第二部分专利事务公告;第三部分是索引。
第一部分公布或者公告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记载的着录事项、摘要和摘要附图,着录事项包括该申请的名称、国际专利分类号、申请日、申请号、公开号或授权公告号等。对于实用新型专利公报的公开就是授权公告公布。但发明专利的授权公告只有着录事项。外观设计专利公报公告的除着录事项之外,还包括外观设计的各种视图或者照片,以及简要说明,不出单行本。1994年我国参加了《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中国专利局已经成为PCT申请的受理局,国际专利合作条约联盟大会指定的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所有《发明专利公报》增加了国际申请有关着录事顶。
第二部分是专利事务。记载与专利申请的审查及专利的法律状态有关的事项。诸如申请的撤回、专利权的撤销、专利权的无效宣告、专利权的终止、专利权的继承或转让等。由于三种专利的审查方法不一,所以专利事务略有不同。
第三部分是索引。这部分将每期公报所公布的专利申请以及授权的专利,按IPC(国际专利分类号)、专利号和专利权人编排三个索引,同时给出授权公告号/专利号对照表。这里要注意的是1993年以前的索引编排方法有所不同
篇2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根据2006年11月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外长或代表于2007年9月26日在纽约举行首次政治磋商。
会议由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外交部长、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艾哈迈德・阿布・盖特阁下和共同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阁下共同主持。阿布・盖特部长致开幕辞,随后杨洁篪部长代表中方发言。喀麦隆、肯尼亚、利比亚、尼日尔、赞比亚5国外交部长分别代表非洲5个次地区发言。阿布・盖特部长在会议最后作总结发言。
在讨论中,部长们回顾并评估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迄已取得的进展,就推进2006年北京峰会确立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广泛交换了意见,并讨论了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
就此,部长们:
一、高度评价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对于巩固中非传统友谊、深化相互信任、扩大务实合作、开创中非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以及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二、积极评价落实《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迄已取得的进展,重申将致力于进一步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三、强调中非外长政治磋商的重要意义,及其作为一种新的有效后续机制,对于落实和加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政治对话,以及增进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的重要性。
四、重申中非双方的深厚友谊,强调涵盖所有领域的中非合作论坛是独特的,以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为基础。鉴此,部长们强调根据非洲国家具体情况,本着创新的精神探讨包括三方合作在内的多种形式合作的重要性,以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五、重申双方决心进一步加强合作、履行《北京行动计划》中的义务和承诺;强调决心继续努力把这些承诺化为实际行动和具体项目,满足非洲国家及地区的相关需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农业、卫生、教育、信息技术、旅游领域,以及《北京行动计划》中列出的所有其他领域。
六、赞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发展援助,到2009年使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继续免除非洲国家债务并迅速落实免债承诺。
七、重视中非贸易发展潜力,赞赏中方扩大非洲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范围,强调需进一步扩大中非贸易,促进非洲对华出口。
八、同意双方应进一步鼓励中国公有和私营部门在非洲投资,包括投资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并继续采取积极措施为鼓励此类投资营造更加有益的环境。在这一点上,非方欢迎中方启动中非发展基金。
九、同意加强在非洲地区和次区域组织层面的中非对话,并使中非合作论坛的计划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优先领域相协调,以支持非洲联盟、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和所有其他非洲次区域组织通过团结、和平、稳定、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在加强非洲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取得成绩。
十、同意通过支持非洲维和与建设和平的能力及其为此所作的努力,促进非洲的和平建设,使之有助于非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和非洲人民福祉。非方赞赏中方为维护非洲和平与稳定发挥的重要作用,欢迎中方任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
十一、承诺共同致力于尽早结束多哈回合谈判并达成平衡的、有分量的、可以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切实推动作用的一揽子方案。
十二、呼吁国际社会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非洲国家减贫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从而使非洲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十三、重申将继续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举行定期磋商与对话,进一步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密切协调,以促进双方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
十四、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反对台湾以任何名义加合国的图谋。
篇4
关键词:公报网站 政府信息 网站建设 互联网+政务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政务”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日常工作中。如何建设和管理好公报网站,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发挥公报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摆在广大公报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做好公报网站建设和管理,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政府公报网站建设应注重“四性”
随着“互联网+政务”的广泛应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纷纷建立。目前,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公报网站建设工作都基本完成,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网站建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建立了有独立域名的网站,有的是以政府门户网站内的主页形式存在。但不论体现方式如何,其根本还应把握好网站建设的“四性”。一是整体性。利用上级(这里主要指省级)政府公报网站技术平台开办公报网站,开设子站、栏目频道等,主要提供信息内容,技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等由上级政府公笸站承担,这样不仅有利于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重复投资,节约行政成本。二是全面性。网站建设的整体性减少了建设管理成本,但不影响网站内各种功能的使用,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包含政府对外公布的所有信息,也可覆盖省域内的政府部门、市县、企事业单位等等。在实际应用时,公报网站在公开本级政府信息的同时,也可公开本级政府相关部门、单位或者下一级政府以及部门的相关信息。三是互动性。从“中国地方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看,“网站设计”仅占100分中的5分,而剩下的95分都分布到“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这些互动性的功能中。因此,在公报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到与公众的互动功能,设置诸如“留言板”“政策解读”等版块。四是共享性。在网站建设中尽可能多地与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体现与其他网站(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大大提高网站资源的利用率。
2.政府公报网站应该突出公开政府信息这一特色
“互联网+政务”集群是一套基于政府服务事项全面公开与各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安全、便捷、系统的综合解决实施方案。政府公报通常是指政府机关出版发行的以刊登法令、方针、政策、宣言、声明、人事任命等各类文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期刊。通过公报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是目前各级政府最流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办好公报网站必须根据公报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互联网+政务”技术的发展特点,不断开拓新思路、丰富新内容。
2.1 要突出政府信息这一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符合公开条件的政府信息都应该主动及时地公开,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互动权应受到法律保障。公报作为政府信息的主要平台而且是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它的网站除应该全面系统地本级政府的政令、规章、人事任免等规范性文件外,还应具有各级政府信息的资源共享系统,这是因为单级、单个部门的政府信息虽然不具备强大的力量,但各地各级的政府信息汇集在一起,就能成为庞大的数据库,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过程中的今天,这一数据库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2 要不断地完善数据库系统和检索系统
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办好公报网站就是要建设好底层的数据库系统。首先,要补齐以前出刊的数据。公报刊登的政府信息一般都是长期有效的,也是重要的历史数据资料,应将公报自发行以来的内容全部转换为电子文档保存进数据库,虽然工作量大,但对于办好公报网站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次,要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检索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的主要途径就是数据检索,数据检索功能是否全面、完善和易用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问题。在设计上应采用多种手段,能根据不同要素对公报数据库进行全方位快速检索。公报工作者应努力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做好公报网站的更新、改进工作,以不断地适应信息快速转播发展的需要,使合适的人能够快速获得恰当的服务。
3.政府公报网站建设和管理应把握两个重点
3.1 提高网站内容质量
首要的是提高纸质公报的质量,因为公报网站的内容主要是纸质公报的内容,所以提高纸质公报的质量是提高网站内容质量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纸质公报的编辑工作。一是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稿件的选编工作,做到该公开的务必公开,不该公开的坚决不能公开。二是把好文字关,以对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零差错作为奋斗目标,全力提升文字水平,打造精品公报。三是应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由于受纸质公报版面限制,业界在刊物内容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只刊登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一种是除刊登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外再建立一些自办栏目。这个问题在公报网站中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因为网站平台可以包含多个子系统,而子系统为丰富网站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网站可以设置“公文摘登”“工作研究”等栏目对纸质公报内容加以补充;另一方面还可开辟各种互动栏目,丰富网站内容,提高网民登陆网站的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公报网站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基层工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要开辟“我为公报网站找错”网民留言版,并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充分倾听网民意见建议,认真核实纠正问题,努力改进完善工作,推进公报网站持续健康发展。
3.2 做好网站维护
一是及时更新内容。在纸质公报定稿后,即可将其主要内容在网站上,最迟不应晚于纸质公报发行日期。二是做好病毒防杀。目前,网络病毒多种多样,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我们要与技术支撑部门通力合作,及时做好杀毒软件更新等维护工作。三是及时清理网站互动空间。对于应回复的信息或留言应及时回复,同时要对网站的相关文字性攻击快速删除,保证网站绿色运行。四是做好日常维护。应定期不定期地更新网站首页,给予登陆者以不同的新感觉,同时注意加强与相关网站的链接,更好地体现网站建设的全面性和共享性。
4.不断扩大公报网站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5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二、十二五目标
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篇6
2014年12月16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二、从业人员
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5602.3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290.8万人,增长30.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9013.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818万人,增长10%。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2515.1万人,占35.2%;建筑业5320.6万人,占14.9%;批发和零售业3315万人,占9.3%。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166.6万人,占4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74.5万人,占18.6%;住宿和餐饮业1069.4万人,占11.9%(详见表1-4)。
三、企业资产总计
201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466.8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26.1%,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计占73.9%。
四、小微企业
2013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34.2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8.5%;批发业169.8万个,占20.7%;零售业103.1万个,占12.6%。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4%。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7403.6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5.4%;建筑业1675.4万人,占5.7%;批发业1457.8万人,占5%。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8.4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40.8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8万亿元,占7.9%;房地产开发经营18.7万亿元,占4%(详见表1-5)。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16.6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其中,节能环保产业7.1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0.9%;新材料产业4.7万个,占0.6%。
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362.3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1%。其中,节能环保产业1003.9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4%;新材料产业707.9万人,占2.4%。
六、主要经济结构变化情况
2013年末,在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占75.6%,比2008年末提高了5.7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9.6%,下降了3.9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14.8%,下降了1.8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2%,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机关、事业法人单位占12.9%,下降了2.4个百分点;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5.1%,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在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占25.3%,比2008年末下降了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74.7%,提高了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4.1%,比2008年末下降了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45.9%,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在法人单位中,东部地区占55.4%,比2008年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19.7%,下降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18.2%,下降了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6.7%,下降了1.7个百分点。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东部地区占54%,比2008年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0.9%,提高了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18.4%,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6.7%,下降了1.2个百分点(详见表1-6)。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第二产业占5.7%,比2008年末下降了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94.3%,提高了3.1个百分点。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占11.4%,比2008年末下降了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88.6%,提高了8.2个百分点。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东部地区占40%,比2008年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3.3%,下降了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7.9%,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8.8%,下降了1.1个百分点。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东部地区占43.6%,比2008年末下降了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3.3%,下降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5.6%,提高了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7.6%,下降了1.9个百分点(详见表1-7)。
注释: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或授权使用)资产或者经费,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或者能够根据需要编制账户。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成员组织法人、其他法人。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3)能提供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组织。即按照《民法通则》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
[3]小微企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精神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确定。本办法按照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和组合类别,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将我国的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种类型。
[4]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精神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标准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是按照经济活动进行划分,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集合,是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划分: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篇7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肯定要求。年,本市各级部门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夯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发挥了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一)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市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化情况,年。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连续性。目前,副市长同志担任我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区、各部门都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建立或明确了相应工作机构。有条件的区或部门设专职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各区、各部门都明确了1-2名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初步建立起一支熟悉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政府信息公开相关业务的人员队伍。
(二)积极拓展公开形式和渠道。
既充分利用公开栏、内刊、文件、报纸、政务公报和窗口查阅等传统形式,拓展公开形式和渠道方面。还大力完善网络、电视、显示屏、触摸屏、新闻会等新形式、新载体。全年出版发行市政府公报45期、25万余份,文件636件(其中人大法规12件、市委市政府文件153件、市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471件)政府公报在线浏览量50.55万人次。福田区、宝安区、盐田区在区档案馆或图书馆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方便群众查阅。各级行政机关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会及时公开相关政策出台、重大活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突发事件处置以及公共关注热点问题等方面的政府信息。结合政务网站改版工作,全面提升和优化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三)不时完善制度保证体系。
各区(管委会)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信息清理、目录编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失密审查、监督考核等工作规程,从制度上保障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福田区在全区部门推进使用内网协同办公系统,实施电子化公文流转过程中,增加“审定文件公开类型”环节,公开类型分如下三种情况: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拟稿人必需加注文件公开的类型并说明理由、依据,签发人在签署文件的同时审定文件的公开类型,从源头上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公开。
(四)重点推动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组织市财政委和各区财政局赴香港学习考察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财政预算公开是公开工作中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年。为全市做好此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市财政委召开了全市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大会,加强对全市各单位财政预算公开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市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财政预算演讲获得了代表们一致好评。
(五)加大政务公开电子监察力度。
扩大到全市所有32个市级政府部门和6个区政府、2个新区管委会。年全年对全市各部门的依申请公开工作共发出黄牌警告24张,市监察局政务公开电子监测系统的监督范围由2009年的16个市级政府部门和2个区政府。红牌警告128张。此外,市监察局还积极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对全市行政机关公布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演讲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截至年3月31日,全市行政机关均通过本单位网站和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在线”公布了本单位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演讲。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各行政机关主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主动公开本部门的政府信息。
(一)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各区、各部门通过“政府在线”政府信息396639条。占1.2%政策法规类信息19039条,占4.8%规划计划类信息3173条,占0.8%业务类信息9519条,占2.4%统计数据类信息5949条,占1.5%应急管理类信息3570条,占0.9%资金类信息1190条,占0.3%其他类信息(含人事、通知公告、工作动态、办文结果等信息)349439条,占88.1%
(二)通过新闻会等会议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全年共召开新闻会、通气会、咨询会等会议312场。
(三)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各区、各部门通过《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特区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播发政府新闻信息共35000多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受理情况
申请量列前三位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区(管委会)政府中,各区、各部门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45141件。市政府部门中。申请公开的信息主要涉及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信息、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医疗机构人员注册执业信息、社保管理等信息。所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均依法及时答复,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证。
四、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费用情况
没有收取申请人任何费用。各区、各部门均严格执行《条例》和省物价、财政部门相关规定。
五、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提起行政诉讼2宗,全年共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13宗。主要涉及市场监管、地税、卫生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等部门。其中,12宗行政复议、1宗行政诉讼已妥善处理;1宗行政复议仍在料理中,1宗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申请人不服提起上诉,目前二审未审结。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8
年,我省紧密结合政府机构调整改革实际,以健全工作机制为基础,以规范工作程序为重点,以强化督促检查为推手,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
(一)积极应对政府机构调整改革,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
年是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机构调整改革的关键性一年,调整机构多,涉及人员广。为尽量减少政府机构调整改革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直接影响,我们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针对政府机构调整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按照新的相关职能认真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证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连续性。目前,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单位为省政府办公厅,工作机构为省电子政务办公室,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也已完成调整并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已修订完毕,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自《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政府信息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学术研究和司法活动,更多地涉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为全面有效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切实维护《条例》的严肃性,我们严格依照《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及8个相关配套制度,加强了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沟通联系,通过网上抽查、电话了解、现场查看等方式,全面掌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出现的难点、敏感问题,切实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秩序,促进了相关配套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严格按照《条例》要求,逐步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
根据《条例》要求,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工作,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在分析汇总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确定49家省级公共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分行业逐步推进,分别由省卫生厅、教育厅牵头,对医院和普通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帮助医院和普通高校准确梳理信息资源、编制信息公开目录,为全面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努力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一是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要平台,全面公开政府信息。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服务为根本、以便民为宗旨”的理念,省政府门户网站重新策划设计政府信息公开专版,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务动态、政府文件等24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好省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同时,通过WAP网站、内网门户网站、省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政府重要信息,保证了受用人群的多样性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性。此外,各市、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均已开通政府信息公开栏目,政府部门也相应开通了政府信息公开或政务公开专题栏目,为全面、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搭建了良好平台。
二是以创建网站栏目和制作相关专题为手段,有效公开政府信息。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联系,推进网络问政,省政府门户网站于年月日正式开播“在线访谈”栏目,邀请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以在线访谈的形式将单纯的政府信息公开与相关政策解读联系起来,强化了政府信息的公开效果。同时,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适时制作相关专题,既有效公开了政府信息,又很好地宣传、推广了,开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新方式。
三是以政府公报、新闻媒体为重要载体,及时公开政府信息。省政府办公厅坚持每半月一期政府公报,免费赠送全省乡镇以上机关、省级规模以上企业、大专院校、驻陕部队、宾馆、机场、候车室等单位用于公开政府信息。全年编辑、印刷《省人民政府公报》24期35500册。
四是以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为依托,辅助公开政府信息。今年以来,我们注重发挥省图书馆、省档案馆、省政务大厅等省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作用,督促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和直属机构及时将有关政府信息发送到查询点,保证了查询点政府信息的随时更新,为公众查询政府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全年,3处省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接待公众合计4344人(次),均得到较好的接待和较为满意的答复。
(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
按照“一个口接收,按部门职责分办、答复”的纵横协同办理模式,形成了覆盖各设区市政府、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便捷、高效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机制。同时,为便于公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政务大厅的服务功能,各入驻政务大厅的行政机构均开设依申请公开接待窗口,拓宽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受理渠道。
在办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中,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程序,及时受理、答复公众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切实解决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受到了公众的好评。
为规范全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加强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的监控和管理,我们组织力量对原来运行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该系统的操作更为简便、监管更趋合理、效能更加明显。目前,该系统正在试运行中。
(六)认真组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队伍素质
我们始终将学习培训作为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在全力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广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和相关工作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月份,结合省政府办公厅机关科级干部培训,为全体参训人员系统讲解了《条例》相关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程序和方法等,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开展。月份,结合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系统升级改造,组织省政府政务信息化办公室和部分省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分两次组织培训,为全面推广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年全省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757709条,公开范围涉及行政法规、政府文件、应急管理、规划计划、重大项目、政府采购、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行政、服务三农、机构改革三定规定、环境保护、扶贫和教育等24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政务要闻信息9383条,政府文件954条,政府公报电子信息469条,视频信息122条,政府新闻38次;通过WAP网站信息1325条;通过内网门户网站信息4000多条,向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报政务信息528条;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翻译政务新闻类信息700多条,翻译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工作报告10篇。
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开播16期,先后邀请省气象局局长李局长、省教育厅副厅长吕厅长、省公务员局副局长刘局长、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局长、商洛市副市长徐市长、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局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薛局长、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厅长、省果业管理局副局长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长安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省文化厅副厅长蒋、省地方税务局副局长赵、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省卫生厅厅长刘和省国家税务局副局长刘,紧紧围绕政府行政工作重点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在线互动交流的方式做了详尽解答,拓宽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目前,该栏目正以其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和互动性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根据公众需求,省政府门户网站设计制作了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基层政法机关干警定向招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7个公开招录国家工作人员专题,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的报考和招录查询。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热点工作,省政府门户网站设计制作了省和全国“两会”、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山体滑坡事件、公祭轩辕黄帝、世界园艺博览会等22个热点专题,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制作了新区规划建设、纪念西部大开发10周年以及长安•罗马丝绸之路复兴之旅3个专题,在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同时,很好地宣传了,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年全省各级政府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4672件,均已按时答复、办理完毕。省政府办公厅受理公开信息申请达745件,其中,网上受理545件,电子邮件62件,信函138件,均已按时答复、办理完结。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目前,我省除省档案局按规定收取复印成本费外,各设区市政府和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均没有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收取费用。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年,省政府法制办受理1起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经审查,该政府信息是处于研究阶段的过程性信息,不属于《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省政府法制办对此行政复议作了告知处理。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9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拟定并监督执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受县政府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制定全县环境保护规划,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重点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全县环境功能规划;参与编制全县可持续性发展纲要。
3、对全县大气、水土、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核安全、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及污染防治的监管。
4、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监督检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向县政府提出新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和新建设各类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建议;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区。
5、指导和协调解决区域内的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协调乡镇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和协调全县重点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全县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
6、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审核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组织编报全县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7、组织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按规定审定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指导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
8、组织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全县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建立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资认可制度;参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9、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建设和管理县环境监测网络及全县环境信息网;组织对全县环境质量监督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10、管理全县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项目,组织参加国家批准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县内履行活动。
篇10
(一)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窄
我国制定的《劳动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将临时工和季节工都排除在保险范围之外。虽然此后政府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但仅仅强调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忽视了农民工内部又可以划分为临时工、季节工和长期工等类型,不同类型应区别对待的特征。对于多数仅签订短期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而言,由于务工时间短,用人单位为他们缴纳工伤保险的积极性较低。实际上,季节性和临时性的农民工在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中的身份限制,使许多农民工享受不到工伤保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4942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962万人,增幅为24.2%;2009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为5587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645万人,增幅为13.1%;2010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为6300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713万人,增幅为12.8%;2011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为6828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528万人,增幅为8.4%。2012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为7179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351万人,增幅为5.1%。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加,参保率也在逐年提高,但相对于2亿多的农民工总人数而言,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仍然较低。2008年,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为21.9%,2009年升至24.3%,2010年升至26.0%,2011年升至27.0%,2012年升至27.3%。但即使是参保率最高的2012年,也有72.7%的农民工并未参加工伤保险(以上数据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2008-2012年历年数据计算而得)。这样,农民工因工伤而致贫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工伤认定程序复杂
工伤认定是农民工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工伤认定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一般性的工伤认定程序主要包括劳动关系认定过程、工伤认定过程、劳动能力鉴定过程。每一步认定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存在争议还需要重新认定。而且,在工伤争议处理过程中,仲裁与诉讼相脱节,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并未得以理顺。这些复杂的认定过程,使农民工在受到工伤伤害后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复杂的、长期的劳动关系认定、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这无疑是对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的一种打击。
(三)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缺乏认识
农民工对职业危害缺乏了解,对自身应当享有的法律权益也十分淡漠,这使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对应该由谁来承担相关责任,按照何种程序维护自身的权利等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使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缺乏改进的内动力。
二、改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劳动关系的认定范围
我国的工伤认定制度要求劳动关系具有稳定性,而农民工群体中只有小部分的长期工具有稳定性,季节工和临时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使季节工和临时工无法被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内。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可以先建立流动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省市统筹,农民工缴纳的保险费用进行跨省市转移时,工伤保险金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转移到另一个社会保障部门。此外,也可以推行工伤保险“一卡通”,即农民工可以持卡向流入地(在流出地遭受工伤,也应在流出地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经办部门领取工伤保险。这样,既符合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也有利于维护发生工伤事故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此外,应加大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权限,对未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的予以严惩。通过加大工伤保险的执法力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伤保险的参保率。
(二)简化工伤认定程序
繁琐的工伤认定程序无疑给已经受到身心伤害的农民工带来二次伤害。这就需要理顺相关部门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的关系,尽量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减少重复性工作。首先,明确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关系认定中的责任。只要农民工提供了初步的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就可以介入调查、收集相关证据,以及时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实现诉讼以仲裁为前提条件。由于仲裁与诉讼相脱节,严重地影响了诉讼的效率。这就需要实现诉讼与仲裁的有机结合,诉讼以仲裁为前提条件。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诉讼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仲裁决定时的证据,以仲裁结果为参照对象,尽量减少重复性工作的时间,以快速高效地解决农民工工伤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伤认定的效率。
(三)确定工伤赔偿为主的建制取向,逐步加强和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工伤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工伤补偿。其中,工伤预防通常被认为是工伤保险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这是因为,阻止事故的发生胜于处理事故后的结果。工伤康复通常被视为工伤保险的第二道防线,既有利于恢复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也有利于使受伤农民工返回工作岗位。目前,我国并未建立涉及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完备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情况下,用工单位在相当程度上并不看重劳动者的切身权益。这就需要我国建立以工伤赔偿为主,并涵盖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首先,增加工伤赔偿的内容。第一,增加精神补偿。目前,工伤保险补偿的仅仅是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包括精神损害。实际上,工伤事故给受伤员工带来的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包括精神损害。为了保障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的正常生活,应增加精神损害赔偿。第二,一次性工伤赔偿不应该是终局性的。一次性工伤赔偿主要考虑的是农民工的流动性。但一次性工伤赔偿存在补偿数额低、忽视工伤康复等问题。应根据农民工工伤复发状况、医治费用超过协议金额等具体情况,对农民工因工伤事故而产生的医疗卫生支出给予适当补偿。其次,逐步加强和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伤保险基金在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工伤康复之间的合理分配,是工伤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从西方国家的实际做法看,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的基金划分比例较大。在我国,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工伤康复之间的基金分配比例并不合理。一方面,这使得我国工作保险基金大量结余。根据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基金结余为78亿元,2008年为90亿元,2009年为84亿元,2010年为93亿元,2011年为180亿元。另一方面,工伤者不能享受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这就需要逐步加强和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第一,设立农民工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专项资金。2004年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专门规定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而且,还取消了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六章中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安全教育及事故预防费用的相关规定。这就需要修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民工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第二,构建农民工工伤康复体系。目前,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往往通过一次性补偿终止其与雇主、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这样,工伤康复也就无从谈起,更没有形成全面的工伤康复体系。我国应依托社区医院,建立工伤康复体系,既为农民工工伤人员提供方便的康复服务,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四)普及农民工工伤保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