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拒绝平庸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拒绝平庸作文

篇1

关于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

月色是那么的美丽而安谧,大爷扬起长鞭摔打在马儿脊背上,马儿在皎洁的月光中顺着山间道路跑得更快了。

大爷是地道的乡里人,背靠大山,是大山养育了他和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大爷年龄不小了,年仅七旬,看不惯,也习惯不了安恬的生活。一辈子平平淡淡得过日子,他想要平淡,却不希望平庸做人,平庸度日。

这是一个边远小镇,却迎着了得天独厚自然环境。大爷用毕生积蓄承包了半座荒山。一辆马车、数亩薄田是他最后的财产。他在田里种了几亩庄稼,旁边紧挨着大片的各样蔬菜,家人吃不了便送给乡邻,再多了便将这些绿油油的新鲜蔬菜以廉价卖到城里。迎着太阳出去,总要月光洒满大地时,唱着山歌,架起马车悠闲回返,大爷早已适应了这田园生活。不为什么,只图个自在。

承包的那半座荒山,原来却是很荒凉,杂草丛生,一片萧条。自从大爷承包以后境况有了彻底的改观。他以前喜欢跟老人们下个X牌,但他总认为自己应该为家乡做些什么。就在老伴的支持下种了大量的树木,如今这些树木有些已长到碗口那样粗了,春风一吹,树叶在风中抖动者,传来“沙沙…”的声响。

山脚下是一条曲折蜿蜒的山涧小溪,从远方的山泉引来,泉水顺着山涧流淌着,沿着石间小缝涌动着,有的是快被泉水冲摸了棱角变为圆溜溜的鹅卵石,有的变成了其中的小微粒,或沉在溪底,或随水流而行,水流也会遇到大石块,大石块像是一位严肃的长者,在和小辈开玩笑,激起一阵阵的水花,飘起在空中,又落回溪水母亲的怀抱。

大爷每每看到这里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那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也一下舒展开了,眉里眼里都是笑。是啊,农妇、山泉有点田,还有甚么所憾呢?无所求矣!

有人问,您老都上了年纪,风里来雨里去的伺候这些树木比亲孩子都亲,都是为了啥?大爷捋了捋胡须,深情地凝望着远方,小溪潺潺,树木葱绿,自然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别具一番风韵。

答曰:老朽为民所植,为子孙留下一片绿色资源,不求留名,只是以拒绝平庸为志,余生活的有意义,使夕阳的余晖散发最后一点余热,以乐其志,以娱其乐哉。

夕阳下,一位平凡的老农扬起长鞭,空中随即回荡一声余响,消失在远方。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平凡却不平庸的幸福美好生活。

关于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二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哲学家的思想。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感受到了,会场中充斥着的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毋庸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在某种程度上他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但他无力拒绝。

对于有“孔雀王”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映像》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走向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和商业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而就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如果缺少了不平庸的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己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保持着集体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提供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

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

关于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三

你正站在一面镜子前,打量着自己的模样。也许你会为自己过于普通的外貌而捶胸顿足——别急,普通并没什么,仔细想想是否平庸吧!

就像你我一样,几乎所有人都在心底无数次地感慨自身的平凡,立于人群便顷刻被人潮淹没。但是平凡并非平庸,平庸之人大多不思进取,饱食终日而游手好闲;你我之平凡却能饱含斗志,发奋图强而拼搏不息。可惜,很多人并未弄清这一点,盲目认为平庸与平凡乃孪生之兄弟。于是,呼天抢地,大喊自己不为伟人之不幸。

更不幸的是,有人甚至认为伟人与名人之间可以划上铁打的等号,如芙蓉姐姐、凤姐之流不敢寂寞,逆着时代潮流而奋力向上者倒也不怕千人嘲笑万人唾骂,也倒是勇气可嘉,令人叹服。惧怕平庸本身是没什么错的,但误解平凡之本意又盼望“出人头地”名垂不朽者却只能贻笑天下。出名的愿望本身也无可指责,只是若以为出名便是伟大,其浮浅愚昧让人不禁扼腕而叹“悲哉”!

想起前阵子媒体们争相报道的超女因整容失败而丧命的新闻,让我不由十分困惑。或许是她认为自己长相如大众一样,没有能惊艳众生的脸庞,或许她以为美貌才是她为乐迷记住的必要条件,她在走上手术台的时候义无反顾,尽管知道风险有多大。与此相反的,意大利国宝级女星索菲亚罗兰因不合大众关于“美丽”的定义,多次被导演拒之门外,而当她成为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独特的美的代表的时候,她骄傲地宣称自己从未按别人的标准评价自己。坚持自我本色,平凡且独特。这不是平庸的表现,而迎合他人改变自己才是真正的平庸!

外貌可以平凡,灵魂却应当深刻。罗斯福与希特勒都有着不出众的外表。一个成为美国经济危机时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另一个却成了野心膨胀丧心病狂的战争恶魔。他们也拒绝平庸,只是方式和方向迥然相异罢了。

你我之人大多也许成不了名人、伟人,但是也不必成为庸碌者,如海伦之艳的美貌,如普罗米修斯的盖世功名也确实难以拥有,但作一颗“微尘”又何妨?

当明了这一切——请照照镜子,你会看见平庸吗?

关于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四

清晨的时候,我总爱站在阳台上感受周围清灵的气氛,因为即使再烦躁的心情也被周围的一切处理的温柔静谧,楼前的河水中倒映着被风吹拂着摇摆的树影,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共同绘制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此时的我感到了美好与满足,但是就在这时,对面的那栋楼房里一个男人抛下了一个白色垃圾袋,西装革履的他神态自若的看着河面上的涟漪,之后便消失在窗前……

我被一惊,“这是什么素质?”我愤怒了,就这样打破了我的平静,“像这种人,真是平庸到了头!”我哼了一声,用不屑的眼神白了男人离去的方向。

不过一会儿,一个清洁工来了,身穿着普通的亮黄色清洁服,在河边扫着灰尘,大扫把滑过的地面发出哗哗的声响,让人觉得心烦,我不禁叹道:“这又是一个如此平庸的人,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扫大杂院用的草扫把。”我摇了摇头。正当我如此想的时候,我发现她停了下来,仿佛好像楞楞地看着什么,瞧她的样子,好像也和我一样看到了河里的垃圾袋,哎,她该不会也在为这条河惋惜吧。突然间,她放下了扫把,找到了一个长长的杆子,将河里的垃圾袋慢慢地移到岸边,之后拿起袋子的一角放进了垃圾箱中。我愣住了,这不是她管的范围呀!她怎么,猛地,我脑海中所谓的平庸立刻不见了踪影,还是那件普通的清洁服,还是那个土土的扫把,可是在我心中却引起了一片涟漪,我开始了沉思。

随着河里的涟漪和她的背影渐渐淡出了这幅唯美的画面,我开始清醒。

对待平庸的态度我是否错了,每个人都不想做个平庸的人,每个人都在拒绝平庸,然而又如何拒绝平庸呢?以前的我总是认为穿时尚的衣服,摆脱老土的外貌便是做到了,但当我渐渐长大,接触了一些事后与体味了一些感情后,我才明白拒绝平庸不等于追逐时尚,而在于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些美好品德后,被人自然会用钦羡的眼光去看待你,你也就真正的拒绝了平庸;相反的,表面上光鲜的人,却做一些不光彩的事,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平庸者。

我并非哲人,对于平庸我只是悟出了个大概,但是我想我知道我可以做到拒绝平庸,我也希望曾经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可以真正的明白,怎样才会拒绝平庸,还自己最纯真的本色。

关于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五

“咯咯咯……”刚进家门,便被一阵嘹亮的鸡鸣吸引。

高考时我可是个国宝,每周杀一只鸡是少不了的。我走进卫生间,准备看一眼这个遇难者。

他是一只不普通的鸡。

浑身乌亮,却又透着光泽,不似那些灰黄的土鸡。他的尾翅长而整齐,黑色的羽毛中点缀着些红,像个神气的黑将军,配着红缨,更显英武。不过任他再有能耐,等待他的还是斩首。想到这里,我有些为他惋惜,这只野鸡本该在森林、草原上过着自由的生活。

他看我进来,安静了会儿,似打量着我,却不同于其它的鸡,只缩着脖子,逆来顺受之样。

他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他还是尽力迈开步子、扑着双翅,在卫生间里上蹿下跳。奋力一跃,前行一大步,想快跑时又被绳子带倒。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又起来,做好冲刺的姿势,准备新一次失败。

黑将军啊黑将军,认命吧!还是和其它的鸡一般,接受现实,庸庸常常地享受一下生命中最后的安宁吧,何必如此费力不讨好呢?我叹息一声,退出房间。

正看书的我,听到一声凄切的长鸣。我知道妈妈对它下手了,看来它是逃不过此劫的。却不想传来一句:“儿子,快帮我逮鸡,它溜掉了。”好家伙,有一手啊!从没听说过有鸡能逃过这割喉一刀的。我跑向厨房。

黑将军站在厨台上,威风地看着我,腿上绳子早已挣开。他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倒有一种虎啸山林之势。但这小小的厨房中,他又能逃向何处呢?我逼近他。

他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果然,他不是一只平庸的鸡。

我俯在窗边,看他黑色的身影,从容、优雅地滑翔,在林立的高楼中这一抹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麻雀为自己灰白的羽毛而羞愧,燕子因自己柔弱的身躯而脸红。他好似雄鹰,华丽地飞翔、降落,悠闲地离开。

妈妈还在催促我下楼去追。而我脑海中却浮现出他此前的身影:出众的外貌,漂亮的黑羽。他不同于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他选择挣扎,更不同于麻木的家鸡。厨房中响亮的长鸣,绝美的一跃,为他赢得了生的机会。

篇2

因为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为什么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因为这是哥品味的时尚!

为什么我要品味时尚?

因为哥是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

为什么我有好奇心?

因为哥曾经怀想过天空!

为什么我要怀想天空?

篇3

我以大家熟知的苏洵的《六国论》为例,谈谈现今的议论文写作如何走出八股。

一、结构严整灵动

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构成是论点、阐释、例(引)证、分析、结论,符合说理的一般思路。《六国论》的结构则完美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我们认为所有议论文其实由三部分构成:叙、析、评。一般的论证方法和规则往往是先评,后叙,再析,再评,这样的结构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文章的外部结构、内部论证均采用这样的构成方式,或者说均用这样的结构去套写论说文,再加上缺少严密性,就会造成结构的单一化、模式化。其实,这三部分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我们不妨改变它们的顺序,形成多种组合,这样就会使文章结构具有多样性而变得丰富、灵动。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风沙渡》,文章开头即采用叙的形式,由叙述赶考途中所见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和“蚁族”现象,两相对比引出论点要有一颗超脱平庸的心。全篇先叙后评再析,层层深入,结构新颖严整。

因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完全可以通过三个基本元素的多种组合实现结构的多样化、丰富化。

二、论据典型鲜活

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如源头之水,能给文章带来活力。首先,论据的选择要求典型、真实,切合题旨;其次,要敢于弃旧用新,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往往效果会更好。有些学生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我们分析《六国论》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阅卷者的疾声呼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开始意识到作文是需要以生活作为支撑的,是我们该告别假大空的时候了,尽管这样的改变非一日之功。高考作文阅卷专家骆冬青教授评《拒绝平庸——风沙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洄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恰恰是现在高考作文中最缺少的,那就是要有自己,要有切己的感受,要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写得好,而现在太多的高考作文空话太多,虽然辞藻华丽,但假大空,没有真性情的流露。又如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更是考查学生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与思考,那些懂得品味生活、思考生活的学生才能够脱颖而出。

三、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的语言必不可少。

在语言方面,《六国论》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既章法严谨,又富于变化,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篇4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能够吸引人,能够流传,就必须有文采。

2007年以后的《考试说明》对“有文采”的要求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为什么要求“有文采”?因为语言能力是高考作文诸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和最稳定的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考查是作文考查的主项。考生作文如果做到“有文采”,就能够显示文化功底和写作才气,不仅可以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也为自己赢得未来。

但是,凡事都应有个度,过犹不及。真正的文采是“有内涵”的文采,是优美畅达语言背后流淌着的思想之源;一味求美,堆砌华丽辞藻,美就会向丑转化。

之所以提出要“适度”,是基于高考作文阅卷的现状,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反对那种表面热闹的“文化散文”,倡导清新自然的朴素文风。前些年受到热捧的题记、开头的来一段排比、“满天星”的铺陈铺排、华彩炫目的“集锦”、假深沉、故事新编等都已不受阅卷者欢迎了。相反,能得高分的,无不是那种抒写真性情,关注自我心灵,关注社会生活,质朴平实的作文。

然而,有文采是作文的发展等级之一,最能吸引阅卷者眼球的考场作文,又必是有文采的!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文采,又能适度呢?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一、开头须展示才情,不宜华而不实

作文中精彩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像雏莺鸣谷,乳燕出巢,像小荷刚露出的新嫩尖角,像冬天新飘洒的洁白雪花,一下子就展现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叫人一见钟情,深深吸引住阅卷老师。因此,许多考生都会别具匠心、精心设计自己文章的开头,让文章从“头”开始“亮”起来。

但是有的考生为了绚丽夺目而不惜胡编乱造。以表面上的热闹华彩与假深沉来掩盖内容的空洞与内心的贫瘠。如有的学生在《拒绝平庸》中这样写:

春蚕能够蜕变成蝴蝶,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想把最关的一面展现给世人:丑小鸭能够化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要证明它是美丽的:涓涓细流孜孜不倦地流向大海,也是因为它拒绝平庸,它想让别人看到它也可以浩瀚。

而有的考生写的虽然平淡,但很有才情。如:

青草平凡,但它绝不平庸,根在土中,心却向着蓝天伸长。愿做一株小草,平凡的身躯中发出“拒绝平庸”的呐喊。

二、用词须贴切生动,不宜乱堆辞藻

“用词贴切”,即一词传神,以一当十,写人形神兼备,叙事高度概括,描写生动形象,抒情感情浓郁,议论入木三分;达到的效果是非此词不可用,非彼词可替换,甚至时时使人耳目一新。它追求语言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如作家张晓风在《春之怀古》中的描写: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抵死苦守”、“抱着”、“攻陷”、“控制住”等动词,本来是极普通的动作,但用在“春”上,就有了拟人的性质,使句子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并且有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黯”、“残”、“老”、“温柔”、“空虚”等形容词,在句中使叶、根、燕巢的形态、屋梁的状态表现得更加形象、突出。

考场作文语言要形象、生动,不可为了追求文采而故弄虚玄,使语意晦涩难瞳。

有些考生,为了掩盖文章内容的贫乏,常常在遣词造句上追求华丽,堆砌辞藻,造成文字和话题根本没有关联。如:“树上的小鸟,不会因为没有美丽的外表而平庸,因为它有自己的歌喉;地上的青草,不会因为没有炫丽的色彩而平庸,因为它有自己的绿。”不知道为什么小鸟有了“歌喉”,小草有了“绿”就不平庸了?

有的考生平时不去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训练,而去背一些好词好段以备考试之用,热衷于搞什么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万能精彩段落。考试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文题都往上生拉硬扯。更有甚者,背一些范文,然后朝文题上硬套。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三、句式须灵活多姿,不宜单一呆板

在文中适当地运用一些长句和短句,整散结合句,新颖贴切的比喻句,增强气势的排比句,正反鲜明的对比句,引人注意的设问句,发人深思的反问句,句式变化多姿,能使文章生色不少。

因为整句体现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表现出来语言的参差美和错落美,可使表意更为自由;长句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的表现力。

然而,典雅的语言,固然言简意丰,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活泼灵动之气;平俗的语言,固然自然鲜活,明白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灿烂。如果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你的音乐充满回忆,眉目当年,流转心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全都埋藏在昨天。你的音乐溢满伤感,人生若只如初见,又何须感伤离别,飞蛾扑火,单人旅途,仿佛都是无奈的选择。你用音乐眷写青春,你用音乐道出了学生时代最明媚的伤,我们的世界从此有了你。

(2011年山东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联想丰富,化无形为有形;句式参差,如行山阴道上。

四、修辞须精当巧妙,不宜生硬过分

精彩的修辞“如风吹树干庭绿,如雨润花万户红”。作文中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引用、排比、拟人等。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而且,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

高考作文中最能展示文采的修辞就是文别是出现在开头的比喻性的排比、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用。

不过,从近几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公开推荐的高分作文来看,像过去那种靠开头排比取胜的作文没有了,反而是像《风沙渡》那样带有即兴慧解的清新开头作文备受好评。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而一位考生这样描写,“爸爸很生气,两只眼睛迅速充血,像一头的公牛”,这无论从形象上还是从情理上来说,都是不当的。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中外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既能突出主题,以一当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又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如今年福建唯一的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的考生引用纪德的话“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

一种美妙的消耗”,非常贴切而有分量。

但是要记住:“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有的考生满篇引用名人名言,把作文变成了名言集锦,这反而会削弱作文的表现力。

五、文句须有表现力,不宜夸大无据

“文句有表现力”,属于发展等级对写作语言的较高要求。要求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启迪人思考,给人以教益。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指生动形象,描写细致,感情真实。

细节要传神逼真,不宜虚构失实。描写要能抓住特征,不宜粗疏荒谬。具体精细的描写,会留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孔乙己、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描写就非常传神逼真。而像“忽然父亲进来了,双眼红红的,好像没有光的玻璃,大而空”,“我静静地站在父亲的面前,突然发现月光下的父亲,又多了几根鬓发”,这样的描写显然不合情理。

感情要真诚感人,不宜无病。在记叙文中,我们有时会忍不住发自内心地抒发对人事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在《拒绝平庸》中有人这样写道:“人生并不要做独一无二的太阳,那满天闪烁的繁星难道是平庸吗?它们总是平凡,却又各放光彩。”虽平实,但感人。

而有人这样写道:“平庸是为五斗米折腰的自怜,平庸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逃避,平庸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的不上进。”本想反弹琵琶而出新,却文理不通,空洞苍白,虚假失真,没有感染力。

在议论文中主要是指逻辑严密,思维辩证,意蕴深刻。

六、结尾须让人回味,不宜画蛇添足

优秀文章的结尾,应像“豹尾”般有力、刚健:呼应开头,收束有力,画龙点睛,给人启迪,令人回味;能够“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亮出“最后一轮媚人的秋波”。

清代李渔说得好“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

请看这样的结尾:

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2010山西考生《满身花雨又归来》)

这是不是充满诤隋画意,余韵不绝?

而考生在结尾处空喊口号,或卖弄才情,常常会致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如一个江苏考生这样写:“创造发展,为人不可平庸;坚守原则,处事不可平庸。横批:拒绝平庸。”用对联的形式看起来很好,但空洞无物,只是化用提示语而已。

篇5

青睐。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江苏省高考《拒绝平庸》,考生如何写出真正能体现拒绝平庸的优作,而不是口中要拒绝平庸,手下却写出平庸之作,实在是让芸芸考生颇费踌躇。宜兴考生王希灵光一闪,想到了自己在赶考路上的偶然一瞥,那是在宜兴公交公司旁,有一家名叫“风沙渡”的小餐馆,这个名字一下子从他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小餐馆的名字却这样的脱俗,这不是最典型的“拒绝平庸”么?于是兴致所至,挥笔写下: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此文被阅卷专家披沙拣金,阅为满分作文。作文阅卷组组长骆冬青教授特意为这篇文章写了评语: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回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

可见,一则精妙的缘起对于议论性散文何其重要,她能给应试之作插上腾跃而上的翅膀。那么,考生如何来为自己的议论性散文设计精妙的缘起呢?

一、善于观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抽丝剥茧,引出自己的鸿篇大论

如考生在写作《好风凭借力》一文时,就以生活中豆腐的制作作为缘起引出观点:

“一锅热腾腾的豆浆,叫嚣着要蜕变,它们使尽浑身解数,仍是流动的形态,终是借几点苦卤,才变成凝重的豆腐。

人生或许便是一盘豆腐的点化历程,我们并不否认个人的点滴努力,但更多的人,往往在‘个人主义’的牢笼中冲撞得头破血流,仍不愿看一眼笼子外递出钥匙的手。”

还有考生在写《错位》一文时,以校园内有一树根不甘于埋在黑黢黢的土地里而翘出地面的情景,引入话题,直观形象,耐人寻味,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从而成为文章的一大亮点。

二、关注时事新闻,即以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作为缘起,引发关注

如考生在写作《把门敞开》一文时,拿到那期周刊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惊诧与惶惑。

还如,考生在写《守规则才能更享自由》时,就以野生动物园内,一名自驾女游客在猛兽区下车后被老虎袭击,随后母亲下车追赶老虎救女造成一死一伤的新闻事件作为缘起,来引出自己的论断。

三、借助名人典故、寓言故事来作为缘起,因为其所具之典型性而成为文章的亮点

如考生在写《人生只在舍得之间》时这样写道:

梁实秋先生舍弃了熏鱼、冰糖肘子、什锦炒饭才换来最爱的八宝饭,区区吃饭小事,却足以见得这位文学大师的处事智慧,人生之中,有舍才有得。

红尘俗世,岂可事事两全,有得而无舍从理论上就全无可能,追逐得而不愿舍之人便如同物理史上费尽心机制造永动机的“天才”,终归是妄费心力,一味逐得而不愿有舍也使人生疲于奔波,使生命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在得与舍的分岔口耗尽了青春与力量。

其实,正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样,议论文性散文的缘起,同样可以是形式多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哪一样不可以呢?名人言论、诗句文辞,哪一样不可引用而起呢?只要能契合材料的蕴意,巧妙引入导出,个个都可成为文章精彩纷呈的缘起。

作为考生,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出彩,要想让自己的议论性散文有一个让人惊叹的缘起,就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留心注意身边的一花一草,善于思考探究其内蕴,也要加强阅读积累,博学强识,丰富自己库存。当然,更应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素养,善于“化虚为实”,从而找到合适精妙的缘起,为写作出彩的议论性散文而插上腾空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6

弊端之一:狭隘失当

论述中心:拒绝平庸

失误例证

人与人争,多是损他人而利己之“为”;官与官争,多是劳民伤财之“为”;国与国争,多是行霸权之“为”。且看以下拒绝平庸之“为”: 诸葛亮匡扶汉室而六出祁山,执意北伐,但造成蜀国国贫民乏,每一战血流成河,诸葛亮之“为”与豺狼何异?人类自己制造的核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掉,人类之“为”对一花一草,一蚁一菌作何交代?中国和美国之大,以宇宙观之,各安于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上而已。

试问这些“人杰们”反思过拒绝平庸之“为”导致的命运结局吗?

失误探究

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如果举例不妥甚至错误,那么论点就会无所依托,文章也就失去了说服力。上述语段所列举的事例狭窄片面,分析问题缺乏科学依据。诸葛亮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为西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何为英雄壮举;中美两国的论述也未免显得狭隘失当。

升格方法之一:精选典例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响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留给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烈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做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分析评点

上述语段以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梵高为例,写他这个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创作激情。他要用自己的独特与甚嚣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作斗争,与这个平庸的画界作斗争。“拒绝平庸!”正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的警世格言。事例贴切典型,论证有深度,可以取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论证效果。

弊端之二:牵强附会

论述中心:绿色生活

失误例证

生活之于人,因人而异,有些人面对挫折,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却能够撑起自己的天空,心中充满绿色,为自己构筑一片绿色的生活。

刘备为夺荆州,报关羽之仇,意气用事,不听孔明、赵云的建议,派兵攻打吴国。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蜀军丢盔弃甲,大败而归。刘备最终落下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因为心中缺乏绿色信念,刘备最终死得很惨,遗憾终生……

失误探究

选取事例是否科学完美,直接影响事例论证的效果。举例正确恰当,要与论点保持一致性,才能周密地佐证观点。要自然和谐,不能“貌合神离”。本文所举材料不能较好地为观点服务,刘备的事例与中心“绿色生活”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文”难对“题”。

升格方法之二:巧析内涵

我们能时常想起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他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上轻扬;他与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他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那时,他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

远离尘嚣和浮躁,坚守心灵的后花园里的一方净土,让心灵远行,自由飞歌。他这种摆脱种种羁绊烦扰,追寻精神与自然合一的生活难道不是真正的绿色生活?

分析评点

在解读挖掘“绿色生活”内涵的基础上,上述语段选用了渴望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追求精神自由的陶潜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折射出坚守心灵中的那一抹新绿,保持长存洁净的一种精神。事例内涵解读明晰,很有说服力。当然,其他那些文人雅士躬耕于垄上、悉心于江湖、独钓于清溪、沉醉于山中的诗意生活也可以很好地印证他们坚守的是一种绿色的田园生活。

弊端之三:拖沓冗长

论述中心:坚忍铸就成功

失误例证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储备工作。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

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又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要写一部有关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他凭着坚忍的毅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失误探究

议论文列举事例时要精练概括,言简而意丰,不要繁琐冗长。可是有些学生一举例就拉开讲故事的架势,说理与论据失重,犯了“以叙代议”的大忌。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如精练例证,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升格方法之三:删繁就简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忍受了各种残酷折磨,面对威逼,他毫不畏惧;面对厄运,他永不屈服。他要完成父亲的遗命。司马迁凭着坚忍的毅力,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成就了《史记》鸿篇巨制,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

分析评点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紧扣论点进行论证分析,使论据与论点高度统一,充分表现了司马迁为了抒写自己伟大的理想,在逆境之中用坚忍打造了成功的底色。叙例高度概括,语言精练,论证有力,组合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论证语段。

弊端之四:孤立无援

论述中心: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失误例证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可见,奋斗可以冲破“埋没”的命运。

失误探究

上述文段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是论点,论据是论据,论点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议论文缺少分析议论,就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这类作文只能排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升格方法之四:骨肉相连

让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争分夺秒,昼夜不停,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命运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分析评点

篇7

然而非常可惜,他却恰恰是个“偏才”。其学习成绩除语文外,其他都特差,就在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后没几天,就因为五科成绩“挂红灯”而被迫留级一年。

就说数学吧。掌握一点基本的数学常识当然是必需的,但是,一个高中生,一个将来学一辈子甚至子孙后代都用不着的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学好恁是不能上大学?有人说,学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的好方法,韩寒对此反驳道:“要训练逻辑思维,我看侦探小说更胜一筹,为什么学校不开设侦探小说课?”

“韩寒现象”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家长、学生们眼光全聚集到韩寒身上,有人支持他,为他叫好,最常见的却是对这样旁逸斜出的学生“感到很惋惜”、“不要去学他”。

难道人生这份答卷的答案非得是唯一不变的吗?难道高考这份答卷的答案就不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难道教育制度就只是为了造就全面平庸而不肯适应某些真正的人才?

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全才的。你们数理化成绩顶呱呱,不见得你们作文就不是稀里糊涂瞎写一气;你的笔杆子掘得山响,并不表明你一定知道“computer”是个啥玩意。苏格拉底、歌德、叔本华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有谁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的全才?钱钟书年轻时数学得“0”分,却终于成了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报考北大时由于数学不及格而不被录取,后转报清华,开创清华文社,此事至今令北大人耿耿于怀。高考既然是选拔人才,总得选那些各方面最优秀的学生吧,然而事实却是拒绝了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不能全面发展的学生,录进去一批各方面并不算优秀但却能凭总分跻身大学殿堂的“人才”,终于造就了一帮“全面平庸”。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而不是要求某人既会写文章,又会观天象、搞勘探,还要会精通Internet,做一名网络管理师吧?!

韩寒写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其自称“此书文字游戏,五十年之内无人能及”,并不为过,他打算凭出书赚的稿费绕全国各地游历一圈,也能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体味人生。

我并不是要否定我们目前的这套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还得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成才。而人生的答卷肯定不应只有唯一的答案,韩寒交上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这样才华横溢的学生,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总该为他们让出一条道路来吧。

祝韩寒一路走好,祝人生的答卷能出现更多丰富精彩的答案,更期待着那些精彩的答案能为社会所接受和承认。

这不仅是为韩寒,也是为中国的未来。

篇8

下面结合潘教授的观点,谈谈我对当下议论文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一、对议论文“要素”的反思与探讨: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三要素”提炼不当,那么议论文写作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究竟是什么呢?

记得2002年韩雪屏先生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后,就引出了对语文知识问题的大讨论。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厘清中小学语文课程需要的知识有哪些,对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停滞的地步,尽管其中也有许多人作出了探索,出现了议论文的能力训练体系、思维训练体系、目标分类体系、议论文写作范式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与实验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对于议论文写作知识的研究还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那么议论文的“要素”是什么呢?从文体特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看,记叙文在于以情动人,使人感动;说明文在于以知启人,使人明白;应用文在于以事告人,使人知晓:而议论文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应该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结合高朝俊教授及相关专家的观点,从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看,议论文的“要素”可作如下概括:

(一)理论性。议论文又称说理文,强调文章要说出的是“理”,即要有理论性的观点,也强调文章要竭尽力量说道理,即要以理服人。议论文要从个别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观点才有高度,道理才具有普遍性,才能令人信服。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二)逻辑性。议论文要发议论和说道理,它所遵循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工具,以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概括性。一是对内容的概括性,即要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是语言的概括性,即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将具体事例、现象等抽象化,而不是作生动的描述。

我以为从内容、思维、语言等方面提炼出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易于被老师接受、学生理解,易于在写作中运用。

二、对议论文写作目的的反思与探讨:负责的态度、理性的精神、求真与求善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求真”,我认为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较高目标。结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具体情况,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精神。”2000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两者都强调了“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以为“负责的态度”是议论文写作中“求真”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基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社会日渐广泛深入,他们对社会、自然、人生、自我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但由于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些思考和认识又有许多不足,如他们的观点常常情绪化,许多观点不切实际、偏激,因此引导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朱光潜先生认为写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如果存心说谎,那是入手就走错了路,他愈写就愈入迷,离文学愈远。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所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我们看到当下学生在作文中迎合教师、迎合评分标准、迎合政治、迎合时势,说假说、空话,就是不敢说真话,这哪里是什么“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呢?

我认为在议论文写作时应特别强调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养成发表观点时不信口开河、口无遮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网络时代,“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更是对一个公民和网民的基本要求。

王栋生先生认为:“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社会的重大主题,但更要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里强调“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以“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为基础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莱辛有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写作要达到“求真”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我认为理性精神就是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视野、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还有实事求是、质疑探讨、真诚合作等,而这种理性精神在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而国外在议论文教学中都十分关注理性精神。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对议论文的要求有:“预想读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偏见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德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能以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能表达反驳性论据,并能有效地用于议论”。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课程标准则强调“欣赏他人思想和表达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出,“反驳性论据”“欣赏他人思想”等,都是理性精神的表现,也说明国外议论文教学非常强调理性精神。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上,无论是学生写作前的指导,还是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或是写作后的讲评,都可以通过作文案例,来具体分析学生是否有情绪化、非理性的表达,如果有,努力更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并用理性的精神战胜个人甚至一个群体的非理性的情绪,这样才能加深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步走向对真理的认识。

(三)议论文写作“求真”也要“求善”

潘教授强调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求真”,我觉得求真之外,还要“求善”。

议论文中的“求善”,就是以一颗善良之心、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社会人生,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批判、对文明的倡导、对愚昧的针砭、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等等。

作文如做人,于漪强调“要作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她说:“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身上更吸引人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与热爱,像杜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而现在的学生如果家里的屋子破了,能自己动手修缮已经很不错了,恐怕很难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可能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为理想而舍弃一切的豪情。”我想于漪老师所强调的“做人”“精神”“人文精神”“悲天悯人的气度”“热情与热爱”其实就是人的一颗善心。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宽容,例如看待“小悦悦事件”。不是任由学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见死不救,而是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当下公民的素质,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宽容他们的不足,同时再引出自己对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他们有正确的选择与行动,希望网民及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导向。这样的表达,才是有一颗“善心”的表现。

三、对“材料意识缺乏”的反思与探讨: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并适当加工

潘新和教授认为“‘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确实如此。积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是积累什么样的材料更重要。我以为有思想价值、有说服力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素材。

议论文是要表达作者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批判、纠正别人错误的观点与思想的。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这里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有没有独到、深刻的“意”是区分文章高下的重要方面。只有运用有思想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帮助作者表达思想,所以积累的材料必须具有思想价值。

议论文写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理服人,论据有说服力是首要的要求。那些有影响的事件、公开的数据、经典的名言等可以看成有说服力的素材。

要让素材变成有价值的论据,还要学会加工材料。有价值的材料如同一块璞玉,如果不加工,其价值就不能提升。所谓加工材料,不仅是要除去与观点无关的内容,还要通过分析,凸显材料的思想价值,强化其针对性,从而提升其说服力。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对材料的加工意识的重要性。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一切贵在开始”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可见,一切贵在“始”。

从“成功贵在积累”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这样的加工就是以多元的眼光来加工材料,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加强说服力。

四、对“思想方法片面”的反思与探讨: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

潘教授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原因是“‘议论文三要素’的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这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品质的低下。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与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我认为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问题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更透彻。如“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受害者本人小悦悦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时救助,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危;从小悦悦的父母看,监护小孩子,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十六个旁观者看,救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从社会的角度看,当下的社会为什么人们不敢做好人,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样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形成对“小悦事件”的全面认识。

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从现象揭示本质。还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透过十六个路人的冷漠,可以发现社会的冷漠。追问为什么,会发现当前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继续追问,会发现:一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二是做好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再追问,会发现社会缺少“好人”的保障机制,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好人一旦受到诬陷,只能流血又流泪,这样一来,人们与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追问,便会把握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社会机制、公民教育、民族劣根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二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素养;三是改造民族的劣根性,弘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民族文化。这样,经过反复的追问,就形成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是思维的批判性。我以为要有一种质疑精神和否定精神,对问题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辩证全面地认识。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拒绝平庸”,如果全盘肯定,就是要拒绝平庸,人要成为优秀的人;如果全盘否定,不拒绝平庸,似乎是强调做一个平庸的人也是好的。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偏颇,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平庸”问题,才可以发现,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如不能实现理想,做一个平庸的好人也未尝不可,正如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个问题,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凡;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常,人可以平凡、平常,但不能庸俗。思维中如果有了批判性,认识问题会更全面、辩证,甚至会出现新知,产生真知灼见。

五、对具体分析欠缺的反思与探讨:多一点哲学思维

潘教授认为学生不会具体分析,导致说理的贫乏,这确实指出了当下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问题。我以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分析时要运用哲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请看这样一个议论文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如果学生仅仅写到这里,就是现象的罗列,就是就事论事,看似有气势,而实际上没有说服力。)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这段文字就包含了几种哲学思想:对立与统一、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我们羡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运用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关系来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你再冷静想一想,再决定,是“可以”,还是“不”

当我们自觉地运用了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就能发现问题的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能全面深刻地论述问题,就会显露思想的锋芒。

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结合议论文写作,这里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涉及写作目的和思想方法;“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涉及材料意识;“相当的思维能力”涉及具体分析。如果再加上合理的议论文知识,我们就有可能解决当下议论文“三要素”所带来的弊害。

仅以此向潘新和教授请教,并愿抛砖引玉。

注释:

[1]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2]高朝俊、邹昭华《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写作漫谈之一》,《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7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278页。

[6]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0-41页。

[7](8][9]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98、226、359页。

[10]吴弘《学生作文严重“缺钙”——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近日剖析教学弊病》,《青年报——学生导刊》2000年11月12日。

篇9

如何擦亮文章的“眼睛”,使之顾盼生辉,动人心弦呢?

拟好作文题目,首先要切合题意。题目是高度浓缩了的作文内容,而不是一味追求新意而使得题目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在此基础上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题目“亮”起来。

一、使用比喻修辞

在文题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往往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如,《逆境是洋,自信是帆》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出只有拥有自信才能摆脱逆境;《拆开冷漠的心墙》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比喻成“心墙”,“心墙”拆除了,隔阂就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了;《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既可以比喻成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也可以比喻每个梦想都可以实现;《浮生若茶》,把人生比作茶,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的甘苦与色彩;《风,可以穿越荆棘》,堪称标题的典范。“风”与“荆棘”,作者拿来作为“生命”和“挫折”的譬喻,不仅使话题所蕴含的“遭遇挫折时要战胜痛苦”的命意得到了完美地落实,使抽象事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作者面对挫折、痛苦时无畏无惧的精神面貌。这样的标题里有学识、有意志、有抱负,显示出一种智慧和诗意,自然会成为“亮点”。以下这些题目也是很好地使用了比喻:《点亮宽容的灯火》《梦想是一颗会开花的树》《梦想为帆,工作为桨》《生命之树因竞争而开花》《宽容是阳光》《心灵的暖春》《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接受压力的洗礼》《春风须待梦里花》。

二、引用诗词、名句

直接引用与文章内容吻合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古诗文、歌词、俗语、广告语、影视剧题目等做文章的标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诗化、上口、有文采;(二)因为流传而有一定知名度,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三)言简意丰,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例如,《感时花溅泪》《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心会跟爱一起走》《独上高楼》《红白花开山雨中》《阳光总在风雨后》《红花当然配绿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掀起你的盖头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都恰当地引用了人们熟悉的诗词、歌词,甚至是广告用语作标题。引用的内容因为本身的文采与底蕴,使得题目“亮”起来。一旦切合话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能成为标题中的精品。

另外《非诚勿扰》《隐形的翅膀》《让爱做主》《从头再来》《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我的未来不是梦》《当幸福来敲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缘身在此山中》《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些题目或者引用电影、电视剧名字,或者引用歌曲名字,都是成功的典范。

三、化用

引用现成内容作标题,有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即不能与所写的内容完全合拍。这时,不妨考虑一下化用,即仿造现成的名言名句,根据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适当增减或变换词语,翻出新意,以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一方面,读者仍能从新标题中感觉到原词句的影子,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仿拟的词句因为区别于原词句,又给人一种新奇感。成功的化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题目“亮”起来。

例如,2003年山东省满分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标题巧妙地把李清照的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替换为“情”,保留了原句式浓浓的主观感彩。2005年浙江省满分作文《尝鼎一脔》化用了“尝一脔而知一鼎”,简练又形象地表达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蕴。《爱在心,口难开》,巧妙地把歌词“爱你在心口难开”减掉一个字,变成对称的两句,效果明显优于原歌词。《且放云帆济沧海》化用了李白的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既能明显地看到原诗的影子,而且能使人耳目一新。

此外,《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莫畏浮云遮望眼》《不畏名利遮望眼》《将执著进行到底》《问世间信为何物》《将诚信进行到底》《月若有情月长吟》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作文题目。

考场作文拟题的方法有多种,从修辞的角度考虑一下贴切的比喻、恰当的引用、精妙的化用,往往能使文题脱离平庸,新颖别致,从而为整篇文章增添光彩。此外还有一些命题方法也能给文章增加一点“亮”色。

比如,利用谐音。《大气与大器》《中国节?中国劫?》《梦“镜”人生》《恃财放旷》。

比如,使用拟人修辞。《牵住传统节日的手》《插柳何须让春知》《让心情打个盹》

另外,对偶或对称的题目也能文章增色。《诚为锦,信为花》《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追逐梦想,期待成功》《挑战权威,忠于事实》《语言是风,沟通是帆》《心存善念,阳光灿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浴火逆境,涅槃重生》《一次的拒绝,一生的警钟》《一头白发,满山青葱》《瞬间选择,永恒坐标》这些题目,都是对称的,有些还是对偶,达到新奇别致的效果。

篇10

——王小妮(著名诗人,2005年起任教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过去,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说:没有教不了的孩子。其实,我们错了,教育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

过去,教育工作者不愿接受这样的理念:教育是服务业,学生是学校的客户。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和诉求,学校必须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不同需求。

过去,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不一样的孩子教成一个样子,符合统一的标准。现在,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因为,未来属于有不同特质的孩子。

——李希贵(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张靖榆摘自2012年7月4日《人民日报》)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有一些当初被撤并掉的学校可能会恢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恢复的决策由谁做出?如果仍旧由政府部门主导,那么,这与当初撤并的决策机制完全一样,老问题还会重演。对于接下来所有新学校的布点、学校的撤并以及恢复建校,都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村民)和家长们的意见……要想让家长的话“管用”,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细节,包括决策程序设计、问责机制设计等。

——熊丙奇(小 羊荐自2012年7月25日《新京报》)

所谓的作文复习,就是按范文练习,把自己练成当年苏联医学专家巴甫洛夫手下的狗,一看到某个类型的题目,就会条件反射地按某种范文的模式来码字,码得飞快。

——张鸣对2012年高考作文“普遍考得不好”的原因剖析

课堂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同一堂课,不同的人评价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别。但不管别人怎样评价,授课的老师要有自我评价。一定要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使自己心情愉快的、最有成就感的;要改正自己认为不妥的,使自己感到失意的;要反思自己拿不定的、心里感到不踏实的。这样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吴复景(广东省廉江市廉江中学)

教育制度的制定有个“预设”问题:你把教师看做不主动工作的人,制度就会倾向于强制和约束;你把教师看做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制度就会倾向于激励和开发。很多教育管理者习惯于管制,把严管置于激励之上,结果造就了“集体性的平庸”。对教书育人、塑造心灵的教师来说,要拒绝平庸,首先是要提高制度的“底线”,赋予它唤醒、激励和开发的因子。

——李舒文(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中心学校)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读书,但基层教师读书状况却不容乐观,其中“没时间”成了教师不读书最常见的借口。真没有时间吗?有没有时间取决于这件事情对你来讲重不重要,若重要就总会有时间,不重要就总不会有时间。基层学校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教师自己大多不怎么读书,却反复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博览群书”。

——马志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爬树、游泳是我们小时热爱的游戏,洗衣、做饭是基本的生活技能,现在的学生却只能到大学课堂去学习,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评“厦门大学将开设爬树课”新闻,王琦(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创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