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游戏;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案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1-0105-06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教育部(2001)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被一些课程研究者誉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各学校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要回归学生的真实世界,但是出于学生人身安全考虑和条件限制,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另外,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有的学校虽然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开展协作,但是学生行为普遍是复制、粘贴和组合,很少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
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的风靡盛行让人看到了游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巨大影响和应用潜力,而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开始将游戏应用到学校教育当中。早期的游戏应用研究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强调控制和反馈,关注行为的产生和强化,着眼于知识点的掌握,仅把教学材料呈现方式由课本转换为游戏化呈现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的更新,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游戏应用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代的游戏应用研究以适合具体不同的学习者不同方式来呈现知识,强调支架、认知和促进,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同时在游戏应用的学科领域,也由单一学科逐渐变成跨学科。
由此可见,游戏应用已经和研究性学习开始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如何发挥游戏的动机激发、多层交互、及时反馈等特点来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目标服务,就成为一个现实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就以此为研究焦点,综合利用文献调研及比较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开展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二、游戏与研究性学习文献述评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虽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单独开设,其实质还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质是:(1)开放式问题;(2)真实性情境;(3)渐进式解决;(4)发展性评价。一般说来,研究性学习分为确定课题,制定计划与搜集资料,成果整理和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游戏本身揭示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韩庆年对流行的《仙剑奇侠传》从故事背景、角色系统。事件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支持系统等六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正好与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问题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支持系统一一对应。Dickey通过认真分析游戏的任务机制和人机互动模式后指出,游戏可以满足建构学习环境的所有要求:提供了大量的支架;任务以多种方式呈现;解决任务和问题的多途径选择等,很多游戏本身就为玩家提供了建构环境,是一个模拟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这直接阐明了游戏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中的潜力。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在分析国内外对游戏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游戏应用实例,证实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主要包括游戏可以提供满足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服务与实践技能等。此外,在游戏与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游戏中的心理动作能够促进游戏者个体的认知发展、促进游戏社群中的认知协作和游戏团队的认知交流等,具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多种教育应用价值等。
但是,目前游戏之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模式构建层面,虽然曾有人从游戏的教学设计、游戏的模型设计、游戏的框架设计三个方面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游戏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是真正用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也少有人对利用游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探索。
本文首先追踪了国内外若干著名的游戏化学习研究机构和关键人物,精选出若干用游戏来重点培养学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领导能力)而非知识学习的经典案例,以机构和人物所承担的项目和发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并总结利用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全面探讨游戏环境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简称为“游戏化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整合、学习过程与师生角色,以期对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三、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
1.Civilization: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Civilization(文明)游戏中,玩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文明发展的方向,带领人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未来社会。KurtSquire在2004年利用CivilizationⅢ开展过实验研究。研究团队在一所城市中学里选取了4年级和9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用于学校的社会课程(历史、地理)的学习。整个实验持续了18天,实验结束后他对自己开展的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游戏化教学的5个步骤:(1)把游戏与课程学习建立联系。老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理解并明确游戏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参与游戏做准备。(2)指导学生掌握游戏要点,具备解决游戏操作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接触游戏时,老师在适当时机讲解简单操作和技巧,同时可以通过成立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小组来让学生互帮互助。(3)促进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和组成探究群体。鼓励学生将已有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起来,为游戏的胜利做出努力,这时教师提供事前准备的地图说明、图表对比工具,组织
小组讨论等。(4)部分(学生)重新游戏,尝试新的策略。不少学生经过对失败的总结,结合知识和对游戏的掌握,开始尝试新的游戏策略。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的收获,帮助他们和史实进行对比分析,为最后的报告做准备。(5)结束游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学习所得,进行报告。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利用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学科知识,还对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解决游戏问题的工具,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有目的的集体探究活动,学生从一个无组织的个人逐步形成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其中有团队协作,也有小组竞争。除此游戏实验之外,一些学科教师在非正式教育中利用Civilization来教学生历史,学生通过游戏,分析、综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深刻理解了引起历史变迁的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2.SimCity:管理和领导能力的训练
SimCity(模拟城市)是一款模拟类商业游戏。玩家以市长身份,在游戏中规划、设计并建立城市,包括公共设施和文化场所的规划,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一些老师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决策能力等高阶能力。Zielinski在一所中学的7年级班级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持续3个星期。共有26名学生参与,每天进行游戏化学习的时间大约为50分钟,有若干天用来进行分析游戏报告、图表和文档。实验步骤大致如下:(1)前两天对学生进行培训,确保每位学生掌握游戏操作,并给每个学生提供“游戏操作指南”,便于他们随时获得帮助;(2)从第三天开始,学生按照游戏步骤开始建立自己的城市,同时分阶段学习有关城市建设的知识(如城市定义、移民、环境和地域、城市的政治与服务,资源、交通和教育规划等);(3)在适当时机分析游戏报告、系统生成的图表和学生撰写的文档等等。
通过游戏化学习,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社会知识单元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在使用图表、图像等信息处理工具时,更好地应用了学科知识,还解决了城市虚拟居民提出的抗议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提高了应变和决策能力。
3.River City:探究学习环境
River City(水城)是哈佛大学Dede等人开发的多人虚拟环境(Multiple―Users Virtual Environment),系统开发以情境学习与分布式认知为理论基础,主要用于中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分成2-4人一个小组进入River City后,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一起寻找引发环境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并根据小组的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出建议。学生在利用River City的学习过程分为8个步骤”;(1)进行观察;(2)提出问题;(3)在环境中通过访问虚拟图书馆、与居民座谈等方式来搜集信息和数据;(4)利用工具(水样采集工具和实验工具)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5)形成假设,设计调查研究;(6)根据假设搜索更多的证据,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的交互获取更多的证据;(7)获得研究结果,解释并反思;(8)在教室中讨论交流学习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River City既可以让学生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学到符合课程标准的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21世纪生存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深度参与,非常有助于发现复杂问题技能的发展。
4.Farmtasia:综合学习环境
Farmtasia(农场狂想曲)是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CAITE)开发的一个游戏化虚拟学习环境,学生以农场主的身份进入游戏中,通过对农场的经营和管理,来综合学习地理、农业、环境、经济、政府、社会等学科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协作学习、资讯科技等相关能力。Farmtasia实际上是李芳乐和李浩文提出的“虚拟互动、学生为本”学习环境(VISOLE:Virtual Interactive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Environment)学习模式指导下的第一个教育游戏产品,VISOLE学习模式大体上分为“鹰架式学习阶段(scaffolding)”、“游戏化学习阶段(Game-based Learning)”和“反思和总结阶段(Reflection and Debriefing)”:(1)鹰架式学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学科的高层知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2)游戏化学习阶段:同学以农场主的角色加入到Farmtasia中,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在游戏中碰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3)反思和总结阶段:在游戏进行中和游戏结束后,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2006年开始。此游戏已经在香港、成都等地的数十所中小学的通识类课程教学中开展过实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农场的经营和管理中“做中学”,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能力,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农民的辛苦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四、案例比较分析
1.游戏与知识整合
以上四个游戏案例都是游戏与正式教育的一种课程整合应用,他们都整合于课程当中,但是又有所区别。表1列出了四个案例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并且年级偏高;从时间上看,除了RiverCity之外,其他案例的持续时间在20天左右,包含前测、后测等研究活动;由于Civilization和SimCity是商业游戏,RiverCity和Farmtasia是专为学习开发,所以前两者更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后者还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从能力培养上看,四个案例都非常注重高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此外,整合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四个案例共有的特征。研究者们为了获得教师和学校的支持,都在游戏教学中整合了一系列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又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学生在游戏本身提供的目标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的挑战下,进行具有目标指向性的知识学习和应用。
如在Civilization宴验中,研究者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整合不同的学习目标,明确地指m通过游戏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River City则是根据美国国内对探究学习的共识基础之上设计的学习过程,游戏学习步骤与科学探究步骤基本一致;SimCity实验中根据游戏进程的不同阶段,应用的学科知识点均不相同。它们都通过游戏本身与学习日标的整合,使游戏化教学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时通过对学习日标达到情况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2.游戏化学习过程比较
以上四个游戏教学方法虽然使用的游戏不同,应用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也有共同点,大致可以
归纳为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
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沉浸于游戏化情境,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游戏操作问题上,四个案例都有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中,研究者和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操作进行扫盲,给予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掌握游戏操作,了解解决常见游戏操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现了用技术来支持学习(learn withtechnology),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1earn from technology)。
在Farmtasia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还为学生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操作指南,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而在Civilization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学生建立非正式的小组,小组中有游戏高手也有对游戏不熟悉的新手,他们互相帮助,形成了很好的游戏团队。
从学习方式上看,四个案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恰当地利用游戏的功能和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阶段,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享等活动,使学生明白游戏本身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进入游戏之后,学生在游戏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游戏提供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此外,还非常强调合作学习,RiverCity中探究任务需要和虚拟队伍合作才能完成,在Farmtasia中,学生不但要考虑自己农场的发展,还要考虑自己农场的发展给别的虚拟农场带来的影响,虚拟农场主之间还要通过合作来解决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分出的三个阶段时间上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如在Farmtasia实验中,研究者就明确指出,反思总结阶段和游戏化学习阶段并不是完全异步进行的,基本上是同步的(如图1)。并且,三个阶段只是根据时间进度按照工作内容上的大致划分,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如在SimCity实验中,研究者并没有单独开展反思总结活动,而基本上和游戏过程相夹杂着进行。
3.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析
游戏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但是四个案例中都没有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游戏化学习的三个阶段,教师主要担任活动组织者、过程管理者、学习效果评估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表3总结了四个游戏化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任务。
从表3可以看出,游戏化学习中教师的工作很重要,游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仿真的情境和模拟的任务,但是想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生学习,没有老师的引导是很难的,所以游戏化学习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为游戏在正式教育中应用的一个阻碍。
五、讨论和结论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化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既能够发挥游戏激发兴趣、丰富体验等优点,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接近真实的任务,让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获得体验学习的机会。不过这也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学习评价也有一定的冲击。下面就结合以上案例分析一下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注重游戏化学习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在很多游戏中,由于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几乎无法完成,协作就成为一种必需,而不是一种选择。因此,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建立游戏化学习团队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不能忽视自发性游戏团体,如在Civilization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学生建立非正式的学习小组,这种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多是游戏高手与高手、高手与一般玩家、一般玩家与一般玩家之间的几种组合,由于学生很容易将游戏中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对应起来,他们将游戏中的体验在现实生活进行分享,共同商量游戏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达到游戏获胜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所以这样的小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其次,还需要通过外部学习活动来促进小组活动的发生,如在学习和总结阶段开展游戏内和游戏外的小组讨论,如学生在River City中利用实验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实验,Farmtasia中利用聊天工具进行及时求助等。
此外,老师要注意引导,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社会化交流工具,如论坛、博客工具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玩游戏的过程和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
2.提供多种知识建构工具而不仅是游戏
在四个案例中,研究者和教师还提供了多种学习工具,而不单是游戏本身。总的来说,游戏化研究性学习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以下三种知识建构工具:(1)辅助认知工具,包括图像认知工具、表格认知工具、以及采样工具和模拟实验环境,如River City中的水样采集工具和SimCity中的数据处理工具;在Farmtasia实验中,学生还会利用excel表格来记录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2)交流协作工具,包含游戏中的留言对话工具和道具互换工具,游戏外的论坛、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等;(3)反思总结工具,如Civilization和Farmtasia还为学生提供了的游戏日志的书写模板。当然,根据反思的目的不同,引导学生反思的工具也有所差别。
此外,还应该给老师提供辅助评估工具,因为想让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游戏化操作进行人工监控和指导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教师进行评估,如Farmtasia中有一个“Replay”功能,它可以记录并重播每位学生的游戏过程,老师就可以通过重播游戏过程来指导学生进行游戏化学习。
3.非常注重对游戏过程的反思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游戏并不单纯是游戏,而是一种学习活动,如果不进行反思,不能保证是否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在所列举的案例中,每个案例中都有明显的反思总结活动。游戏化学习中的反思可以分为游戏中的反思和游戏结束后的反思,游戏中的反思是学生调节自已游戏行为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决策顾问来帮助同学反思,而且教师要管理、监控整个游戏进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景组织讨论,确保学生在游戏中有反思行为发生。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游戏学习成果,对个人游戏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个别学生分享游戏经验提供机会。
4.注重游戏学习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对学生的现实意义。力图使学习回归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真实生活起作用。所以对于游戏化学习来说,也应该注重游戏化学习结果向真实生活中的迁移。
首先,尽可能提供仿真的游戏情境,如River City和Farmtasia,它们系统内部是由接近真实的物理引擎所驱动;第二,保持和利用学习者在游戏中建立的良好互动关系,让其更有效地作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第三,注重游戏化学习结果向真实世界转化,如在River City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给市长写一封信,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在Farmtasia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给一位农场主写一封信,就农场经营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结语
篇2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中学生信息科技知识与能力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信息科技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习得了哪些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即学到的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涉及面,也就是广度;第二,学生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如何,即对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也就是深度。此外,既然是初中的必修课程,初中信息科技学业考试的成绩也是衡量案例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在进行信息科技案例教学时,我们是可以有效地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案例活动中去的。而有了知识点的支撑,学生在信息科技案例活动中,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怎么样呢?
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掌握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研究
1.信息收集。信息收集是指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收集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在因特网上收集信息的这个技能。而在案例教学中,不涉及具体讲解技能,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收集相关信息。在信息收集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查找到资料,探索出了许多笔者都没有预料到的方法。笔者总结了一下,学生使用到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制定计划。学生在进行信息收集之前,教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会安排多少课时给他们收集资料。大多数的兴趣小组为了后面的资料收集更加有效,会制定一份信息收集的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成员分工负责的信息收集板块,每一个板块的信息收集需要的时间。而在以前的传统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是不会想到制定一个收集资料的计划,因为以前学习搜索只是为了搜索,只需要用教师提供的关键字搜索到指定页面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计划。
(2)选择资源。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为了满足后面案例活动的需要,学生收集的资料必须很全面,因而在资源上,学生也开辟了一番新天地。不仅在网络上收集资料,还会实地考察。
(3)变换关键字。学生在案例活动中查找资料,有时候会查不到相关的资料。这时候我看到有些学生会想尽办法变换关键字以企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如在“百年灾难”案例中,教师要求找到与自己主题相关的数据资料,就有学生查不到资料。我曾经看到一个主题为“雪灾”的学生查找资料时,是这样变换关键字的,首先是“雪灾”,没有查找到数据资料,然后是“雪灾数据”还是没有数据资料,然后思考了一会儿,用“08年春节雪灾”,于是找到了2008年我国各地区雪灾受灾情况的数据资料。这些,在以前的课堂是根本见不到的。
2.信息存储。在传统教学和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对文件进行本地保存的工作。但是,由于案例教学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因而小组内必须资源共享,这样,在案例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使用网上邻居保存资料,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保存和传递资料,使用网络上的邮箱、网络硬盘等工具保存资料。因而,在信息存储这个技术上,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
3.信息处理。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完成案例活动,要反复不断地使用信息处理的技能。
三、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其他学科知识的培养
其实在一般学科教学中,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和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更能够体现这一点。
在“真我风采”案例中,学生要进行电子小报的排版,需要使用到美术知识。而有些学生,甚至用英文介绍自己,又锻炼了他们的英文。
在“百年灾难”案例中,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更多了。由于灾难的纷繁复杂,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就更多了。地质、气候、环境类灾难涉及到地理和自然等学科;科技、交通和生产安全类灾难涉及到社会和物理等学科;战争类灾难涉及历史等学科;而疾病类灾难涉及到了生命科学等学科。虽然有些学科学生在进行“百年灾难”案例时还没有学习到,但却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提前接触到了。在这三个案例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在其他科目上,这种锻炼机会是很少的,而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中,交流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实,在信息科技案例教学过程中,接触和使用其他学科知识也是必然的。因为案例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要完成一个任务,单靠信息科技这一门学科的知识肯定是不够的。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导学案教学;有效教学;学习主动性;个性化学习
影响当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较多,有教师因素,更有学生因素。但在现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有效,学生这个内因是关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实践验证,设计导学案,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学习,进而达到较好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利用导学案,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才能力排学习中的万难,勇往直前。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
以我校信息学科导学案的编写为例,首先,我们教师在编写时依据“最近发展区”思想,编写时,力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努力后尝到苹果的甘甜、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不断地自我肯定中,产生对学科内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在导学案中附以鼓励的言语,让学生在赏识中充满自信,乐于学习。其次,我们还会在导学案中通过精心设计探究题目,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题目力求生活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感受知识的价值,形成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其三,导学案中难度适宜的达标测试题,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秘密武器。题目是为检测各层次学生学习水平量身定做的,好学生能拔高,中低等学生能完成,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反而兴趣盎然。其四,我们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情况用积分的形式加以累计,还有辅以丰富的自我展示平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导学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从实践效果来看,导学案教学模式加大了师生问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个性化学习时间,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学习文化,为各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利用导学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可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学习时间的个性化延长:时间对于学习而言,是最基本的要素和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和高效的学习均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导学案教学模式通过课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新内容进行最充分地预习,结合教材和学习资料、明确重难点、定位学困点,将预习的时间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个性化地延长预习时间,再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研讨,实现最充分地预习。从而,在课堂上,根据自己遗留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听取同学的交流、老师的精讲,获得自身学习的最大进步和提高。
2.2 教育目标的个性化: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教育目标也必须是个性化。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不是将传授学科知识、夺得高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是以学生潜能的激发、个性的发展、个体的成长为教育目标。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导学案时特别注重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注重设计不同梯度的任务,达标检测时也会出示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意义的收获,树立自信心、保持进取心,赢得各自不同的进步和成长。这样的导学案可谓量体裁衣,让各学习小组在学习时量力而行,不逞强、不勉强,没有思想压力,和自己组的成绩比较有进步就给予优秀的评价奖励,不仅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进步,个性化的评价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昂扬的学习劲头得以保持。
2.3 教学评价的个性化:有了个性化的教育目标,那与之配套的个性化教学评价就必不可少。个性化的评价不应只注重知识获取一个维度,还应加入学习动机提升和学习能力发展等维度的评价。
篇4
案例:
欣欣:女孩,九岁,小学三年级。刚刚帮助她矫正了吮吸手指的坏习惯。欣欣从刚入小学一年级起,就有严重地吮吸手指现象,主要吮吸左手、右手的大拇指。无论是自己静静地坐着还是课堂上听课时从不间断此现象,以至于写字时,右手执笔,左手的拇指放在嘴里,是我见过的吮吸手指年龄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小孩儿,以至于两个拇指发白、稍细,指甲秃秃的。
一、初步分析
1. 从小成长的环境。欣欣的父母是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家里两个孩子,欣欣是老二,哥哥比她大8岁。由于父母工作忙,经常不在身边,哥哥带她的时候比较多。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大,经常是各自玩各自的。有时欣欣闹了,哥哥也经常会吓唬她。时间久了,使她产生了孤独感并缺少安全感。习惯了一个人吮吸着手指,不哭也不闹,自己独自玩耍。
2. 家长教育和认识的偏差。当我发现此现象与家长交谈的时候,丝毫见不到家长的担心。她妈妈说:“我们也管她,经常打她的手,这孩子皮实,也不当一回事儿。我想,长大慢慢就好了。”可见,家长实施了简单、粗暴的教育,不见效果,便放弃了。
二、主要矫正过程
1. 在思想上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了解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正值有一天中午,欣欣在教室里值日,这孩子拿着抹布擦拭玩窗台以后,又拿起笤帚认真地扫起地来。等她值日结束后,我把她叫在身边,托起她的小手说:“你有一双勤劳的手。”听着我的表扬,她很开心。我顺势跟她讲了,手每天要摸很多东西,如果不及时清洗会很脏。那么,通过吮吸手指,会把很多细菌吮吸在肚子里,这样就会生病。同时,手指被吸变形了,也不美观了。再有,每天手指含在嘴里不停地吸,也会被同学笑话的……我耐心地给她讲道理,小家伙也认真地听着,看来从思想上,欣欣欣然接受了。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的良好开端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2. 在行动上给予关心和鼓励。
(1)帮助她分散注意力。上课的时候,为了不让她吮吸手指,我让她手里拿着橡皮或格尺之类的文具,把手占上,写字的时候,右手拿着铅笔写字,左手难者橡皮按字本子上。事实证明,改掉一个长期滋生出来的坏习惯,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她经常情不自禁地丢掉手中的文具,很自然地把手放在了嘴里。怎么办呢?于是我在商店里精心挑选了一副我认为欣欣一定会喜欢的漂亮手套:翠绿翠绿的颜色;手背上有一只漂亮的蝴蝶,鹅黄与褐色相间的翅膀翩翩预飞;手套的每个手指上都有一朵不同颜色的小花。当我把手套放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喜欢得不得了。我告诉她,这是她最近努力去改坏习惯的奖品。聪明的孩子立刻对我说:“戴上它,我就不能随时把手指放在嘴里了。”这话正中我下怀。于是每次写字的时候,她左手都戴着这漂亮的手套按着本子认真地写着。
(2)运用奖励的方式增强成就感。虽然我绞尽脑汁想出一些办法,但是这个坏习惯仍然在重演着。于是,我便尝试着用奖励的办法来矫正孩子的这一习惯。欣欣喜欢吃巧克力,喜欢看漫画书,于是我就拿此为奖励,并建立一套奖励制度。随着这种奖励制度的展开,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可见,奖励虽然不能杜绝所有的不良现象,但作为一种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却能减少不良行为。
(3)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俗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想短时间内改掉这个坏习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引导和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克服和改变。在完成目标上:首先完成在写字时不吮吸手指。能够完成这一目标后,再完成听课时不吮吸手指,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扩大目标。在实施奖励时,首先是在行为上能控制一节课,就奖励一块儿巧克力;然后是取消一节课的奖励,实施日奖励:如果能控制一天,奖励她一本喜欢的漫画书;后来取消日奖励实施周奖:如果能控制一周,奖励一套几米的漫画书。这样她心理上有了逐步的适应过程,心理的阻力也就小多了,于是我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帮助她完成不良习惯的矫正。
(4)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难得多。因为“惯性效应”的力量的确很难抵制。所以每天对于欣欣的点滴进步进行的鼓励式总结从未间断过。“宝贝,这节课你做得很不错。”“同学们都说你进步很大。”“坚持,继续加油,你是最棒的!”“你真是一个有毅力的孩子”……时时刻刻地关注、时时刻刻地鼓励,不仅仅让孩子建立改掉坏习惯的自信心,同时也推进了完成目标的进程。
三、思考及建议
1. 要想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只靠班主任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各科教师也要通力配合,多关注、多表扬、多鼓励,做到全员育人。
2. 改掉一个坏的习惯,光靠一两次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做好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准备。也许会出现反复,作为育人者,应该有耐心和信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常去、复杂的过程。作为育人者,无论你的学生怎样,你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献出自己的爱心与耐心,给孩子以最好的引导。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8-01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程序设计学习团队;科学素养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学院各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后续课程。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的编程基础仍然较弱。显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校级与国家级研究课题为背景,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和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1]。研究性学习虽然着眼点在于转变学生学的方式,但着手点却是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本课程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获取直接经验。经过近5个月的训练,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其编程技能明显得到提高。
1组织形式
组织研究性学习必须由教师全面负责。教师要能把自己的科研方向融入到教学中来,以某一研究主题作为切入点,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要求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2]。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级网络工程1、2班共51人,在该课程的第一节课,启动通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员会,要求学生以自愿参加的方式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一个星期报名后,形成了一个4人的程序设计学习团队。
2实施方式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主要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但要求程序设计学习团队每周要进行一次集中交流、讨论和程序展示[3]。针对这个程序设计学习团队,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某一知识点,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2.1案例1Vector容器的使用与文本文件的读操作
一般来说,对于Vector容器,教材中仅仅只介绍了它的功能和一些简单的使用方法。那么如何在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灵活使用它呢?
在提出问题阶段,给出了如何利用程序实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进行预测的问题。教师首先组织团队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进行预测的基本原理。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一定要把问题的正规化,正规化的意思就是要求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做成幻灯片,在讲解的时候,学生便于清晰阅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的依据。最后,要求团队每一个成员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通过阅读相
关资料,认真理解这个原理并记录有疑惑的问题。
具体问题的描述为:给定训练样本数据集如表1所示,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来预测目标新实例:(Outlook = sunny, Temprature = cool, Humidity = high, Wind = strong)的PlayTennis的目标值(yes或no)。在分析问题阶段,要求团队每位成员在每周固定的集中讨论时间内汇报自己的对问题的理解,如何从文本文件中读数据,如何用Vector容器存放数据解决问题以及对问题存在的疑惑。
表1训练样本数据集
Day Outlook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 PlayTennis
D1 Sunny Hot High Weak No
D2 Sunny Hot High Strong No
D3 Overcast Hot High Weak Yes
D4 Rain Mild High Weak Yes
D5 Rain Cool Normal Weak Yes
D6 Rain Cool Normal Strong No
D7 Overcast Cool Normal Strong Yes
D8 Sunny Mild High Weak No
D9 Sunny Cool Normal Weak Yes
D10 Rain Mild Normal Weak Yes
D11 Sunny Mild Normal Strong Yes
D12 Overcast Mild High Strong Yes
D13 Overcast Hot Normal Weak Yes
D14 Rain Mild High Strong No
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求团队每位成员要展示自己的程序,在展示的过程中要讲解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将文本文件的读操作与Vector容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使用。某团队成员在解决案例一过程中的部分代码如下:
int fileToVector (string fileName, vector & svec)
{ /*从文本文件读取样本数据赋值给string对象*/
ifstream inFile (fileName.c_str());
if (!inFile)
return 1;
string s;
while (inFile >> s)
svec.push_back(s); /*将 string对象存储在容器svec中*/
inFile.close();
if (inFile.eof())
return 4;
if (inFile.bad())
return 2;
if (inFile.fail())
return 3;
}
2.2案例2运算符重载的应用
对于运算符重载的使用,绝大多数的教材中一般针对的是较为简单的类,例如,用复数类来列举一些较为常用的运算符重载的应用。那么,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运算符重载的知识呢?
针对这个知识点,提出了如何利用程序实现数据隐私中的k-匿名模型。在利用案例一中的方法将实现k-匿名模型的Datafly算法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运算符重载的知识。
具体的问题描述为:已知给定k=2,利用k-匿名思想将表2所示的记录分组,得到的匿名表中,每个分组里至少有2条记录是相同的。
表2原始数据表
Race Birthdate Sex Zipcode Disease
black 1965-9-20 male 02141 short of breath
black 1965-2-14 male 02141 chest pain
black 1965-10-23 female 02138 painful eye
black 1965-8-24 female 02138 wheezing
black 1964-11-7 female 02138 obesity
black 1964-12-1 female 02138 chest pain
white 1964-10-23 male 02138 short of breath
white 1965-3-15 female 02139 hypertension
white 1964-8-13 male 02139 obesity
white 1964-5-5 male 02139 fever
white 1967-2-13 male 02138 vomiting
white 1967-3-21 male 02138 back-pain
某团队成员在运用运算符重载知识实现k-匿名的部分程序代码如下。
class Date /*定义日期类用来表示生日*/
{
private:
string year,month,day;
public:
bool operator ==(const Date &rhs); /*重载逻辑运算符==*/
bool operator !=(const Date &rhs);/*重载逻辑运算符!=*/
void set(string s); /*定义set成员函数用来设置日期,定义省略*/
void generalize(int k); /*归纳函数,定义省略*/
friend ostream &operator
};
bool Date::operator ==(const Date &rhs)
{
if(this->year==rhs.year&&this->month==rhs.month&&this->day==rhs.day)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bool Date::operator !=(const Date &rhs)
{
if(this->year==rhs.year&&this->month==rhs.month&&this->day==rhs.day)
return 0;
else
return 1;
}
ostream &operator
{
if(rhs.day!="*"&&rhs.month!="*")
os
else if(rhs.day=="*"&&rhs.month!="*")
os
else if(rhs.day=="*"&&rhs.month=="*")
os
return os;
}
程序运行后得到的k值为2的匿名表如表3所示。
表3k=2的匿名表
Race Birthdate Sex Zipcode Disease
black 1965 male 02141 short of breath
black 1965 male 02141 chest pain
black 1965 female 02138 painful eye
black 1965 female 02138 wheezing
black 1964 female 02138 obesity
black 1964 female 02138 chest pain
white 1964 male 02139 obesity
white 1964 male 02139 fever
white 1967 male 02138 vomiting
white 1967 male 02138 back pain
3学习效果
程序设计学习团队经过近5个月的训练,同学们不仅编程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而且表达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如何有效合作与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例如,某同学经过训练,现在不仅能编写出结构清晰、可读性好的代码,还能站在讲台上自然大方地进述自己实践能力提高的经验与心得。
此外,通过课程期末考试中30分的程序设计题的卷面得分(如图1所示)可知,没有参加团队学习的同学的程序设计题得分大部分处在10分以下,而参加训练的同学得分最低为15分。从图2可知参加训练的同学程序设计题的平均得分为22.75分,远远超过了那些未参加训练的同学平均得分7.11分。
4结语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学院各专业第3学期的学科基础课,对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借助程序设计课程这个平台,加大力度宣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效果,鼓励更多的学生采
用这种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为计算机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带动学院学风建设。
图1程序设计题得分趋势图
图2程序设计题平均得分情况比较
参考文献:
[1] 范惠林,赵思宏.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2002(11):44-46.
[2] 周兴龙. 人才的素质与培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3] 吕品,张俊.“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14):25-26.
Instantiation of Research Study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LÜ Pin, ZHANG Jun, WANG Hai-hui, ZHANG Yan-du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3, China)
篇7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
1.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1.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①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②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
1.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3.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1.3.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2.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2.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参考文献:
[1]秦炜炜.《国际教育技术学家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看法》.[论文编号]1009-8097(2007)10-0008—04.
[2]包训成.《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探讨》.[论文编号]1009-8097(2007)10-0037-03
篇8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学校条件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要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变为自己的工作。
1.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素材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除了重视教材基础配套资源的建设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教材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应注重对“章头”“引言”“选学”中的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其次,对“资料”“阅读”“讨论”“练习”中的教材素材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再次,加强对教材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小实验”栏目的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注意对教材中的图表、数据、阅读资料的挖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素材提供的有效信息,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第二,注意经常收集化学教学期刊和化学教育研讨会议的相关资料。这些研究文献资料记录了同行的经验、教训、反思,教师可以将其转换为课程资源,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与其他教师讨论、交流,使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程课件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力求课件内容编选科学合理,表现场景和方式生动活泼、简单易行,使学生理解、识别起来较容易。目前,教学网站上有一些关于新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演示的三维动画、音像资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源,建立课件资源库并进行开发。
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其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探究。同时,教师也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库,确保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资源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健全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课题资源类型。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类型与研究性学习类型密切相关,主要有实验探索型、调查考察型、文献研究型、实践体验型和思辨讨论型等。
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
纸质教学资源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经验型教学资源来源于师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化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验教学资源来源于实验仪器、实验试剂、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实验案例、实验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网络教学资源来源于教学资源网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参考资料、课件和素材、优秀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坛、网上图书、杂志、学报等。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
1.纸质教学资源的选用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情况,虽然每种教材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这就使得教材的结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选用已使用新教材省区比较成熟的资料,留意教学期刊和学生读物中刊载的与对应章节相关的资料,及时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2.知识性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高一新课程的试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先熟悉学生初三阶段使用的教材,弄清楚学生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具备了哪些知识,从初中化学已有的知识点入手,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为高中化学新教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型教学资源的选用
经验型教学资源包括师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与化学相关的经验和教师的教学经验。新课程除了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在其他模块中也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刘强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篇10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