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国Ⅰ “抗震救灾”话题
全国II 海龟和老鹰材料作文
上海卷 以“他们”为题
北京卷 1、石头和杯子材料作文
2、地震后的感想
陕西卷 “抗震救灾”话题
福建卷 情景作文
四川卷 坚强
江西卷 洞庭湖背景作文
湖北卷 举手投足之间
山东卷 “春来草自青”
安徽卷 带着感动出发
宁夏卷 话题作文
辽宁卷 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
重庆卷 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
湖南卷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广东卷 不要轻易说“不”
江苏卷 好奇心
浙江卷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篇2
桌上有半杯水--这是事实。
桌上只有半杯水--说得没错。
桌上还有半杯水--我看到了你的微笑。
由此可见,不易改变的是这个世界,可以改变的是你的心态。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却乐观于门内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却乐观于门外的自由。悲观与乐观,不同的心态,我要说:告别悲观。
实验失败了,有人说:1000次的惨败,你该收手了吧!爱迪生却告别悲观:1000次的失败起码告诉我1000种材料不能制作灯丝。终于在他的坚持下,灯泡发明成功了!他若没有告别悲观,那人类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
细胞衰竭老死了,有些人悲观地躺在床上自怨自艾,等待别人的照料。霍金却告别悲观,独自坐上轮椅,用僵硬的手敲打鼠标,探索着那未知的世界。他若没有告别悲观,又何来一位用意志创造奇迹的伟人呢?
受到别人嘲笑与羞辱了,有人独自停留在角落默默哭泣,而李阳却顶着骄阳大声地喊"英语"。他告别悲观,用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创造了"疯狂英语"。
小草被狂风压弯了腰,可它告别悲观,风雨后重新振作,面向朝阳;鱼儿被江流冲离了港湾,可它告别悲观,逆流而上,最终在故乡快乐的生活;云朵被风儿吹散,可它告别悲观,重新聚拢,为大地降下甘霖----
面对同一扇门,你会再懦弱地无从选择、犹豫不前吗?你会再悲观得恐惧、不安吗?告别悲观吧!也许你无法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摈弃悲观的心态,直面挑战与磨练。
桌上还有半杯水,我们微笑吧----
点评:本文的优点显而易见:
篇3
写作一(满分15分)
请结合材料,按要求用英文写作。
A mother said,"My son is always on the phone, sleeping,out with his friends,or in his room He never has time to talk to me."
要求:(1)就此材料发表你的看法;
(2)紧扣材料,有明确的观点;
(3)词数不少于60;
(4)在答题卡上作答。
写作二(满分20分)
调查显示,中国长江江豚(finless porpoise)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濒临灭绝,目前总数不足1000只。假设你是李华,现请用英文给WW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写一封信,请他们关注这一状况并提供帮助。内容应包括:
1.说明写信的目的
2.简述江豚现状
3.希望WWF如何帮助(比如:资助江豚保护项目等)
4.表示感谢并期待回复
注意:
(1)词数不少于80
(2)在答题卡上作答;
(3)书信格式及开头均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高考作文信息。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高考作文频道
推荐:2013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根据大豆写作文
篇4
第一类是单一要领题。如北京的《安》、重庆的《自嘲》、广东的《纪念》,粗看像是命题作文,但是却比命题作文的范围更广、写作空间更大,此类题需要考生以辩证思维方式来思考。以《自嘲》为例,说到底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讲述一个“释然与颓然的关系问题”。要知道,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自谦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旦过分,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而考生在这篇作文里就应当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类是关系类话题。这是今年作文题的主导,比如江苏卷的作文题“凤头、猪肚和豹尾”,还有全国卷的作文题表现“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两者的关系。但无论是第一类的单一概念题还是第二类的关系类话题,都有一个关键,即“关系”。做这类作文题,最保险的就是采用两分法,以展现辩证思维的品质。学生对待话题作文只需把握14字要诀: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形式交融是趋势 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命题方式丰富多彩,一些很久未在高考中露面的文体、要求又出现了。但这些命题又都切合学生年龄段及认知特点,既是对以前生活的盘点,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概括起来,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呈以下几大特点:
一、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如全国卷(Ⅱ)作文题为《忘记与铭记》,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全国卷今年是一道材料作文,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又和关系型话题作文相近。福建卷是一道看图话题作文。各种形式的交融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二、话题作文中以关系型与材料型为主。全国卷三套作文题都是关系型话题作文,江苏、浙江、福建等省都是材料型话题作文。
三、今年部分省份对作文文体提出明确要求。重庆、北京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说明文,湖南卷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04年全国高考卷中仅有上海、北京卷跳出纯话题作文的框框,受到了好评。今年全国纯话题作文题数量大大削减,从中可以看出形式渗透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今后几年的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不同类型作文的审题训练,各种文体都要训练,特别是很多考生都不太擅长的议论文。
篇5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切不能以应试教育为代价来桎梏学生的发展,扼杀学生的个性,否则只能禁锢自己的教学思路,留给自己的也只能是更多的遗憾。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避免这些遗憾,从而达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一教学目的呢?
一、知识的传授要具有前瞻性
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语文教学要充分着眼于“人”的观念,特别是着眼于“未来的人”的观念。而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有不少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操纵语文教学,根本不去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中考考什么,平时就教什么,根本不去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短视教育的行为实在是贻误后代。例如有关语音、音素、语素、音节等知识理应都在初中教学中涉及,然而由于汉语知识的教学在原有的“大纲”和新实施的“新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根本不讲,一旦有些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出现学生去向英语教师请教的笑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把一些在初中学段需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千万不能因为中考不考,或者考的份量不是很大而放弃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对一些知识点的传授必须具有前瞻性。
有一次一个同学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这一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问题问得很好,很有代表性,因为如果是单句,为什么又有“只有……才”这样的关联词语,如果是复句,那为什么前一个分句又不像是个句子。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就针对这一知识点,向同学们讲清了如果句中有关联词语如何去判断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的问题,这样就让学生理清了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作用主要是起强调的作用,而不起关联的作用。通过这个知识点的讲授,同学们掌握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能因为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就放弃知识的传授,这样只能留给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少的遗憾。
二、能力的培养要具有意向性
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它所包含的知识点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要想在短时间内就能把语文学好,我想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去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提高这些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因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知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得以发展,就必须抓住初中这个特殊的教学时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比如我班有许多在写作上独具特色的学生,我就主动动员他们向报刊杂志投寄稿件,经过我和这些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就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而这些学生在后来的高校录取中和人才市场招聘会上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思维的训练要具有多向性
在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训练求同思维,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我在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针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对这句话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是感兴趣,但是又找不出更好的论据来反驳这句话。因此我就顺便找来一个让同学们口服心服的论据来引领同学们的思维,而这个论据恰恰又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材料,材料是这样的: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的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根本就不容许他有纠正的机会。
通过对这一材料的分析,同学们挖掘出: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改正,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用牛振华因酒后驾车而身亡的事例来进行佐证,不仅论据确凿,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着重强化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要能从学生思维的定势中跳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究。
四、写作的训练要具有思辩性
篇6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呢?我想结合平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知识的传授要具有前瞻性
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要充分着眼于“人”的观念,而在现实教学中,却又不少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操作语文教学,根本不去考虑语文教学的特点。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根本不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短视教育的行为实在是贻误后代。例如有关语音、音素、语素、音节等知识理应都在语文教学的范畴之内,然而在汉语教学知识原有“大纲”和前不久“新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于是就上演了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像英语老师请教的笑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把一些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千万不能因为中考不考,或者说 考的分量不大就放弃这部分内容,即对一些知识点的传授必须具有前瞻性。
这里不妨以一个教学中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个同学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这一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如果是单句,为什么又有“只有….才”这样的关联词语;如果是复句,那为什么前一个分句又不像个句子呢?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就这一点向同学们讲清了如何去辨别单句还是复句,让学生明白了,单句中使用关联词的作用是起到强调的作用,而不是关联的作用,通过这个知识的点讲授,同学们掌握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能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就放弃这一部分知识的传授。
二、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意向性
语文学科包含的知识点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要想在短时间学好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素养的目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发展,就必须把握抓住初中这个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和培养。比如我们班曾经有两个在演讲方面特别有潜质的学生,我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后来这两个学生在考大学的时候,一个报考了语言学院,另一个报考了新闻学院,并且双双被高校录取。试想,如果当初我不注意培养这两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他们能有后来的发展吗?再比如我班有许多在写作方面独具特色的学生,我动员他们向报刊杂志投稿,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就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这对于他们后来的升学和就业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所以这些学生回来时,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流露出难以言表的喜悦。
三、思维训练要具有多向性
在人文性极强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训练求同思维,更主要的是培养求异思维。比如我在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时,针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对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对我的提问很感兴趣,但是又找不出更好的论据来辩驳我。因此,我找来一个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论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而这则材料恰恰又是大家所熟悉的:前几年,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的一次错误却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在那里摔倒,就在那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根本不容许纠正。通过这一材料的分析,同学们挖掘出: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改正,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用牛振华酒后驾驶身亡的事例来佐证,不仅论据确凿,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发人深省,令人警醒。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重强化对学生的多向思维的训练,要能从思维的定势中跳跃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去研究。
又如我在执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问了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的“渔人”是不是“愚人”?同学们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发散性思维的讨论,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本节课发挥的淋漓尽致。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愚人”的依据。“渔人”入而又出,去而作记,言而无信、“为外人道”等种种迹象表明“渔人”确乎是个“愚人”,甚至“渔人”出来以后。急于“诣太守”的举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背信弃义、虚伪奸诈、攀权附贵的“愚人”,你能说出这个“渔人”不是一个“愚人”吗?
再如,像《我的叔叔于勒》中主人公是谁的问题、《鱼我所欲也》中“生”与“义”的理解问题、《杨修之死》中杨修的恃才放旷做法是不是妥当的问题,我们都在课堂上进行过探讨,实践证明这些训练对学生后来在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7
下面结合2011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素材,分析一下如何科学备考作文,如何准确深刻地运用素材,打造亮点,获得高分。
提炼生活素材,彰显真情实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国各地的命题专家在命制作文试题时从来就没离开过生活。阅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开头是无关痛痒的观点,中间是对自己不甚熟悉的三四个古人的事迹介绍,结尾是对大家的号召。当然有些考生列举的不是古人,而是死记硬背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考生在心理上都没有产生认同感,除了他们列举的那几句材料外,没有自己的任何见解。这样的文章都是脱离生活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唯有热切地关注生活,体现变化着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作文。
“文贵情真。”生活中总有许多事情在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动人的事件、那些真实的细节。在写作中,我们要适当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使素材更具深度,更能表现主旨,这也是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启示。
佳作示例:
还记得那次你与妈妈吵架。妈妈说你没本事,说你固执地守着泥瓦匠这个职业,不知道上进。妈妈那次很是伤心和失望。唉,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为了我上学的高额费用。妈妈说邻居家的张大爷做生意,把家里的房子翻盖成了两层小楼;妈妈说某县的王大哥也是农民工,可人家靠一副好嗓子参加选秀,结果成了明星,现在火着呢;妈妈说你就不会上进些,想个法子,多赚点钱,再不行当个包工头也可以;妈妈说你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还能干多久农民工……那天,你的脸涨得红红的,却一言不发。那天,我只听见妈妈的唠叨,却听不到你的一句辩白。只是在妈妈唠叨完后,你抛出一句惊人的话:“俺只是个农民工,老婆你也不用担心俺会出轨,多好啊!”你的话一出,我和妈妈都笑了。
我知道,爸爸,你怕别人知道你是农民工,是因为你怕我蒙羞;我知道,爸爸,你想早点到工地,是因为你想多赚点钱,为我上大学做准备;我知道,这几天,虽然你不能像别的家长那样,守候在考场外,但是你有你的坚守,你有你的岗位,那片高楼,那个高档的小区,都有你的身影……爸爸,我需要你,这个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需要你的坚守,需要你的付出。
――2011年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考生正因为对生活的留心,才写下如此动人的文章。示例善于运用心理描写,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阐述自己对父亲、对农民工的看法,感情源自内心,可谓形象生动。
特别提醒:来自生活的事例,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能触动你的灵魂。选取生活素材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注重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考生可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成就高分作文。
聚焦时事显新颖,关注民生亮思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考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眼光不能只盯着一个地方,要学会关注经济、政治、科技与民生素材,关注时事和焦点素材。
在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全国卷、新课标卷、北京卷采用的都是非常贴近时事的材料。垫资买彩票中奖的素材,出现在春晚小品《美好时代》中,也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中国崛起,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在世界舞台上正发挥着一个大国的作用,是东西方都在谈论的大事;国球的骄人成绩以及所遭到的各种质疑,不仅仅是国人的话题,更是世界的话题。由此可见,高三的考生,不能置身“世外”。假如对这些时事一无所知,又怎能应对全国卷、新课标卷、北京卷的作文题,考出好成绩呢?
佳作示例: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世界很物质,当面临“地沟油”“瘦肉精”,相关部门或企业是否敢于担当?当故宫面临“错字的锦旗”,面临“森严壁垒的失窃”,到底是谁的责任?当问题降临到你的头上,你是否能挺身而出?
担当,这世界需要你!七尺男儿,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又要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勇气。担当是态度也是行动。这世界需要你――担当。
――2011年山东卷高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分析点拨:这篇作文开头可谓引人入胜,直击现实,令人警醒,文章极具现实意义,开篇关注民生,“地沟油”“瘦肉精”“故宫门”等事件的精心导入,引人深思,由此引出“这世界需要你――担当”的主题,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特别提醒:关注现实,聚焦民生的素材固然好,但使用时不能陷入一味发牢骚的误区,要把握感情基调积极向上的原则。
采得百花酿成蜜,选点精到显主旨
要想写好作文,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选好角度,在此基础上精妙选材,便能使作文与众不同。相反,角度选不好,素材不独特,便只能人云亦云。2011年各地出现的高分作文便是很好的例证。
佳作示例: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终于找到一个歇脚的地方。旁边是一潭澄清的绿水,像翡翠般晶莹剔透。前段日子可能下过很长时间的雨,水面涨得很高,真怕它会溢出来。在水边的大石头上休憩片刻,然后洗洗脸,一股彻骨的清凉再次涌上心头。潭不大,一望尽收眼底。潭水倒映着清脆的竹子,深绿浅绿,浓淡相宜!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有泉水弹奏,鸟声和鸣,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可能是身陷于喧嚣都市太久的缘故,自己曾一度浑浑噩噩地走在求知的旅途,麻木得早已失了快乐的理由。可哪里想到,这世上还有这般令人愉悦的地方。原来,大自然才是快乐的原点,回到大自然就找回了快乐。虽然它只是像一块越化越小的冰,但它还在原处痴痴地等着我、等着我……
――2011年广东卷高分作文《回到原点》
分析点拨:在众多考生都选择一些平庸的例子表达平庸的思想时,这篇作文可谓选点独特。选择回归自然的素材,围绕一次行踪,抒发一段感情,揭示深刻主旨,只有大自然才是快乐的原点。
特别提醒:选点精细是建立在平时广泛阅读,精心积累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不断扩充积累量、更新时新素材,这样的话,在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
点面结合求丰富,发展等级亮素材
不少考生因自己的作文不能上升到发展等级而苦恼,其实,在发展等级中作文有“丰富”的要求,所谓的“丰富”就是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对于考生来说,只要善于积累,勤于总结,劳于写作,还是能够做到的。2011年的许多高分作文就是很好的启示。
佳作示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高适在《别董大》中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宽慰朋友的同时,又对前途充满了憧憬和期待。读高适,我们择友会更加理智和谨慎。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首先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导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是否能激发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考试制度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江月夜图,表现了一种迥异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辽阔,更宁静的境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读张若虚,我学会了洒脱、飘逸,我懂得了宇宙之浩翰,人生之精彩。
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铜臭和书香相互博奕,我们要的是书香,在追求物质文化的过程中酿成美酒,旧书是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财富。
――2011年湖北卷高分作文《旧书》
分析点拨:文章在主体部分运用了高适、鲍照、张若虚三个诗人的诗句,构成排比,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推出文章需要表达的主旨,语言凝炼而富有文采。
特别提醒: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素材得以运用,使文章更加丰富,要注意把握基本的原则,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围绕中心论点精心取舍,选择那些新颖、典型、最有价值的素材。
总结2011年高考作文,我们受益匪浅。展望2012年,笔者认为考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备考。
第一,关注时事练文体。
备考应以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为主,特别关注时评类作文,特别关注与生活、与品质相关的素材,这些很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文体上,依据考试大纲,2011年主要考查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其中,考生要特别注意记叙文以及创新文体的写作。2011年高考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很多考生把记叙文写成流水账,把议论文写成四不像,这与积累的素材多少优劣不无关系。错误的导向要杜绝,要改变过去一贯的只重视训练议论文的做法,新课改将更加关注考生各种文体的写作,要“不拘一格得高分”。
第二,“拒绝平庸”备素材。
考生在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社会生活,关注祖国的命运,要不忘积累生活素材,不忘关注时事热点;要重点研究几个历史人物,读读他们的传记,并深入了解,以作为写作的经典素材。笔者建议大家多积累如下素材:
1、体现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素材。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尊重人的各种权利,捍卫人的尊严,在近几年中都是涉及的比较多的热点。考生要积累的相关话题素材包括:敬畏、感恩、捍卫、尊重、悲悯、尊严、对话、自由等。
2、有关节能环保的素材。当前,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考生如果能够积累诸如“地球一小时活动”“伦敦全民单车日”之类的素材,就可在作文中彰显亮点。
篇8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专题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96-01
在语文教育界不断呼吁改革创新的今天,对历史上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仍然十分必要。回过头去审视语文教育历史,择其精华为今所用,必定会对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总观2009――2010年硕博论文,在语文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研究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上,朱自清、夏D尊、陶行知等人的名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肩负文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以振兴国文教育为己任,扎实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
尹艳瑚在《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中,对朱自清著作、文章中的语文教育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教育哲学”和“语文教学”两方面,揭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实践对我们的启示,即语文教育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魅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影响力。
黄贺在《夏D尊语感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一文中,阐释了夏D尊的语感论。“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本文不仅是对夏D尊先生的“语感”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经验进行梳理,也与当代语感论学者的语感及语感教学相比较,颇具有现实意义。
李怀源的《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对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进行了研究。“读整本书”思想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构想,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小学阶段尝试“读整本书”是对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的实践探索。
程洁《陶行知关于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尝试从陶行知的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法的角度,针对当前农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来探讨他的“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从做中学――行是知之始”、“有教先学――以教人者教己”、“有学有教――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的教学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来源,以及在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等。
二、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观念的研究
除了对个别教育家的思想的回顾,有的学者着眼于大的时代背景,对某一时代的语文教育观念和潮流进行研究。
葛雨菲在《浅论东晋时期的人格教育》中,对《世说新语》中有关东晋时期人格教育的记载进行梳理,将东晋时期人格教育与当代人格教育进行纵向的比较,探讨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格培养出现的问题,希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吴黎《宋代三次宰相兴学及其现代启示》中,研究了宋代三次兴学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及其结果。总结其对后世教育影响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税锐华《清末民初语文教育研究》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语文教育、晚清“变局”下的语文教育、国语科的诞生和经学教育的淡出。并在结语部分提出语文教育天然受制于时代和政治及如何对待经学教育传统的观点。
正如作者结尾所写到的,尽管贯穿于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传统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不假辨别地将其同封建时代一起抛弃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尤其当下,语文教育处于新一轮改革时期,总结和借鉴本国固有的语文教育经验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切忌完全照搬传统,否则就会陷入倒退。
三、语文教育专题的研究
作文命题方面,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时间跨度长,梳理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作出构想。历史资料考证严谨,论述全面系统。而郑研科《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之人文价值探究》以人文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对1999年至2009年间出现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梳理,揭示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发展的轨迹,力求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四、小结
我国的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历经百年历史。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以上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涵盖了教师素质、语感教育、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农村教育、人格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今天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尹艳瑚.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
篇9
【关键词】临考生 作文素材 积累 方法
多年来,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占据着半壁江山,而好的议论文又往往需要丰富的、准确的论据来充实。《文心雕龙・事类》有言:“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一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说明某一道理引用现成的话,证明某一意义引用有关事例,是圣贤的大文章,经书的通用规范。”由此可见,议论文写作重举例论证现象是古已有之的。然而,要用好举例论证这一写作技法,就需要考生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而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理科生,能用大量时间去收集作文素材的学生是不多见的。那么,学生如何在临考前不长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从而赢得作文考试胜利呢?可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 分门别类整理素材
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掌握有多少素材,更不清楚自己掌握的素材覆盖了哪些作文主题,如此茫茫然走进考场,写作文时肯定多半是昏昏然。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妨抽点时间梳理一下自己已掌握的素材,检查一下自己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素材,还有哪些方面积累的素材不足,以便在下阶段的复习中补充。那么如何整理呢?
首先,学生可以整理出常见的作文主题,常见作文主题获取途径有三,一是找出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将题目涉及的主题一一列出,虽说都是已经考过的,但是有些主题是多次涉及的,只是换个材料而已,虽有变化,考生考试时作出相应变通即可;二是请教老师,请老师将常见的作文主题列出;三是直接相关的作文复习资料,比如论据手册之类,将主题摘出罗列。
然后,审视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看看是否每个主题都有五到九则素材的积累。可以参考下面的图表来做。
可以坚持每天做一个图表,一旦发现自己的素材盲区,就立马查找补上,直到将列出的所有作文主题都能附上素材为止。
这是一种整理素材的常规方法,如有可能,还可以利用热点问题关联法。例如,2011年年度热词是“限”字,跟“限”字关联的事情有国内楼市限价、限购,汽车限号限行,电视限播限娱限广;国外限制政府预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
第二步 多角度开发素材
学会多角度开发手头现有素材是众多考生突破素材积累瓶颈的良方。其实,一位高三学生即使不喜欢读书看报,手头至少也是有几十则素材的,以大纲版为例,高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一百四十四篇,(课改区的教材则更加丰富)涉及古今中外重要作家几十位,这些重要作家往往命途多艰,他们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体悟人生悲欢离合,用一双清亮而智慧的眼看穿尘世纷扰风烟,然后用风情万种的文字写就永垂不朽的华章。每一位作家都是一段传奇,每一位作家都是一部交响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可看到不同的风景,给我们不同的心灵滋养,当然也帮我们去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如此,多角度去开发素材,手头的几十则就能生发成数百则,届时,考生心里或许会有浩然之感。
以苏轼为例,教材选了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数老师在教授他的作品前,都会讲讲他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的事迹,足可以让考生受益匪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昔日的“宰辅之才”沦为形同软禁的团练副使,这种巨大的打击在苏轼内心产生巨大的激荡。这时的苏轼需要一种更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恢复内心的宁静,他终于如一位武林高手般将儒道佛三道真气融会贯通,从而修成了文学史上少见的乐观旷达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使得苏轼在后来的几次沉浮中显得异常淡定,苏轼的成就,不在于他在朝中的官阶,而在于他在人生态度上的高蹈与超脱以及表达自己人生感受的那些文字。正如苏轼自己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的那样,“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我们多角度的去看苏轼的人生经历,就能获取多则作文素材。
角度一,化解遭遇挫折的痛苦。
范例: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人物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角度二,认识自我。
范例: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角度三,快乐幸福源于思维方式。
范例: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考生在日常的作文备考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熟知的素材做多角度的分析与阐述,是可以做到素材积累事半功倍的。建议考生仿照下面的格式每日列一个图表。范例:
然后每个星期在这些图表中选择一两个角度作写作片断练习,当然,片断练习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表述方式。
第三步 多种形式使用素材
素材使用的常见弊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素材,书上怎么写就怎么照抄过来,没有概括,没有取舍,甚至没有议论分析;二是素材不能证明中心论点,或有叙无议,或重心偏移;三是素材笼统,没有说服力,要么素材的人、事、地、义等核心要素交代不明,要么没有足够的素材陈述,以致议论提升时来得太过突兀。
素材的使用一般采用评述方式较为恰当,“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升华。叙述的要求是,一要精当,即所叙述的内容必须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二要形象,叙述的内容虽然是概括,也要在精当部分施以修饰,甚至联想想象,以情景化展示。评是指紧扣文章中心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分析要具体,要能剖析素材表象背后的实质,议论要明,能够将素材蕴含的观点明确揭示,要精,紧扣中心,一语道破,忌讳枝枝蔓蔓,不知所云。
下面以课文素材《烛之武退秦师》的使用为例,介绍三种常见的素材使用方式。
方式一 情境式
范例: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情境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境”,二是“情”,因“情”而取“境”,据“境”而生“情”。“境”的营造需要考生充分利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将素材写得极有画面感,“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段描写中的“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粗陋的绳索”、“艰难”“蹒跚”都是作者的想象,也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烛之武出城这一节的描写便有了影视镜头般的形象感,而“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十分传神。“情”是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而作的一种在场式的爱憎表达,在场式状态使情境式的议论区别于那种冷峻的客观评价,从而更具感染力。范例中“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等语句,除了能揭示这则素材的内涵,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洋溢其中的对烛之武的赞美之情。
方式二 转述详描式
范例: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你……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如果素材故事十分精彩,且对文章中心具有十足的论证力,考生写作时实在不忍割爱,则建议使用转述详描式。转述详描式可以避免原材料照抄的诸多弊端,例如凑字数、审美疲劳、材料重心偏移等。使用转述详描式需要考生注意的是,转述时要选好角度,范例则能很好的表现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特点,详描时要展现作者的文学才能,如果写得干瘪,则弄巧成拙,还不如概括来得直接有力。
方式三 分析议论式
范例: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之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是使用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高考作文“明”要求的方式,它能使阅卷老师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用好分析议论式有几点需注意,一是分析议论要有素材概括作基础,否则显得空洞;二是分析要有条理,条分缕析,思路清晰;三是分析议论要有深度,不可将文章的中心观点像标签一样生硬的粘贴。范例的议论分析,条清理晰,深刻有力!
篇10
【关键词】陈继英;人生语文;大视野;大构建;大实践;大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123-02
最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的新著《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这部书内容厚重而大气,高擎起“人生语文”的大旗,彰显了语文教育的大境界。
其境界之大在于大视野。诚如陈先生书中所言,当今语文教育功利化泛滥成灾,教学和评价都在围着考试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教师打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行“应试教育”之实,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为应试分数而教,为了0.1的平均分师生们也得拼个死去活来,语文教学完全沦为考试的附庸。对于这种短视、功利的语文教学现状,对于这种连教育教学常识都被社会挤压的现实,陈先生站在战略的制高点,把目光聚焦于为学生人生长远的发展为目标,并从人生发展的角度观察思考,“人生发展需要什么语文能力,国家需要语文学科为未来人才培养哪些能力,人才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怎么形成的,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他以语文研究专家的敏锐洞察力,发现当下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缺失的是对学生人生发展智能和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视与引导,缺失的是对语文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认识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百分之八十多的学生基本阅读和基础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缺失的是对学生这一群体学习语文的特殊心理与规律及其个体差异性的重视与研究,缺失的是对中华经典文化名著阅读的重视和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与研究”, 而这些正是人生与人才发展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陈先生正是以语文教育的大视野提出了“人生语文”教学理念,“明确了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视角实施教学,注重从人的语言、思维、文化、精神等人生发展所需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实施教学,丰富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突破了语文教学与学生人生体验隔离的现状,打通了语文与人生密切关联的路径,为语文教学实践注重人生智慧的启迪起到了奠基与导航作用”。如此看来,较之那些围绕着高考转悠的所谓“教学改革”与仅限于一招一式的“技术化研究”,“人生语文”直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陈继英先生的语文教育大视野。
其境界之大在于大构建。何谓“人生语文”?陈先生诠释道:“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5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为了使“人生语文”得以贯彻与实施,陈先生将语文素养培养途径细化为5条:一是通过语、修、逻、文、字、词、句、篇的教学训练,夯实语文知识基础,培养语文读写基本技能;二是通过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语文智能;三是通过读写互动探究、专题阅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并提升理想、精神境界等;四是通过学习习惯和运用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情趣,形成终身学习的语文能力;五是通过对经典文学文化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并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提升人文精神境界。他还研究制定了语文的教学向度与策略,如文本内容解读的“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与体验”“再现与还原”“披文入情,入境通情,出文悟道”“知人论世”“注重思维训练”等向度与策略,语言教学的“联系语境咬文嚼字”“联系作者思路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其声,品味其形”“品味语言的反复呼应”等向度与策略,学习方法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训练与指导”等向度与策略,还有文化教学、精神教学等方面的向度与策略。在此基础上,他又构建了“三面一思八课型”的教学模式:“三面”,即文本层面、生本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一思”,即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八课型”,即导读型、导练型、自读型、拓展型、探究型、创练型、测练型与展演型等八种常用教学类型。并且以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人生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方法。通观全书,可清晰地看到“人生语文”从宏观到微观、既形而上又形而下的大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