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坐井观天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坐井观天》课程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趣味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檠生展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学习思考,理解更加透彻。基于此,教师运用有趣的活动教学法开展教学,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活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将其应用于《坐井观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朗读,拼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的寓意。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坐井观天》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能片面地看问题,需要具有深远的眼光,做事情要有长远的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生字,生词的学习,对《坐井观天》的理解以及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寓言中的深意,懂得全面具体地看待问题。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自己领悟到坐井观天的深意,自己通过课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需要设计两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将寓言故事表演出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第二个活动是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由学生自由发挥,合作思考,将青蛙出来后的情景展现出来。
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一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人。其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都阅读一遍《坐井观天》,根据内容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一位学生扮演青蛙,一位学生扮演小鸟,两位学生扮演井,一位学生是旁白,使学生全部融入到情景剧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后,要求各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进行评比,对表演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表演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准备下一个活动。第二个教学活动同样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发挥想象,编排一个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可以自由发挥,但是情景剧长度不能少于两分钟,青蛙在跳出井后,发现天那么大,可以遇到好多朋友,也可以产生好多感悟,学生可以自由编排,没有对错,编排完成后进行竞赛表演,学生自己投票,选出表现好的小组,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最后,进行分享总结,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认识“沿、际、信”等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过程和方法:通过读议结合,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对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寓意。
二、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坐井观天”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五、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文题目,解题引文。
1. 带学生体验:说说你看到的黑板有多大?用手卷成筒去看黑板,这时你看到的黑板有多大?然后用书卷成筒再去看,这时你看到的黑板又有多大呢?(小组讨论: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2. 师:小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是对是错?我们从文中去寻求答案吧!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文题目,认识“井”,老师用简笔画“井”,帮助学生理解。
3. 同桌交流,理解“观”的意思,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含义?(师:坐在井里看天)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去读读故事吧!
(二)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师生评议。
3.同桌互读。(注意问句、感叹句的语气)纠正字音。
4.读完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认识生字、新词。
5.出示生字卡片全班认读:信、沿、际。(指名读,“开火车”读,抢读。)
6.同桌交流识记字方法,师生汇总识记字方法。
7.指名认读新词
相信 抬头 青蛙 说错了 回答 还(hái)是 还(huán)给
井沿
你知道“井沿”是哪儿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指出来。(井沿就是井边)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广阔。)如:草原、大海就是无边无际的。指名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8.“摘苹果”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然后让学生上台摘下自己认识的字读一遍,下边的学生跟着读两遍,读正确字音的同学就可以把“苹果”卡片送给他。
9.再读课文,指名分段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 )和( )为( )的( )争论( )的事。
学生完成后板书:天有多大?
2. 同桌讨论:小鸟和青蛙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一共进行了三次对话。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一次,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次,第六、七自然段是第三次。)
3. 看插图,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过渡:青蛙和小鸟见面了,于是它们聊了起来,谁来愿意扮演它们(可以加一些动作)进行第一次对话?指名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一百多里”有多远?(举例从学校到县城共十里,来回共五次,说明很远。)
板书:飞了一百多里
4.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思考:
(1)青蛙对说小鸟:“别说大话了”,这里的“大话”指什么?(指名回答,老师总结:指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为什么这样认为?(同桌交流,师生汇总: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
板书:井口大
(3)小鸟同意青蛙的看法吗?(不同意)小组讨论:为什么?(无边无际)
板书:无边无际
(4)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老师读旁白,男读小鸟的话,女生读青蛙的话)
5.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是笑着说的,它们俩笑各有什么含义?
(1)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
板书:天天坐在井里
(2)小组合作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师: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
6.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同桌交流,续编它们的第四次对话)。
注意青蛙跳出井口后的语气,加上动作,然后指名上台表演,师生评议后,再邀请一名学生主动上台表演。
7.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呢?(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8.总结:我们不要像青蛙一样目光狭小,见识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后才会明白许多道理。
六、课堂作业设计
读句子,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在后面画“√”
(1)青蛙坐井观天
① 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很美。( )
② 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很大。( )
③ 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很小。( )
(2)“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①大声说话。( )
②夸大的话。( )
(3)天无边无际[ZZ)],大得很哪!
①没有边际。( )
②不好找边际。( )
七 课外拓展
1.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篇3
关键词:把握;“四重”;激活;课堂
一、动画引入——重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首条。为此,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欣赏了三辰影库中《坐井观天》的无声动画片,当学生发现动画片没有声音后,我进行了如下一番激情谈话:“对,动画片里的人物角色都没有说话,这没关系,老师想请在座的同学们当配音演员,给这个动画片配好音,怎么样?”“不过,要配好音,演员首先要读好剧本,剧本在哪儿?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坐井观天》。”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的处理,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以读为本——重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情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朗读目标。为了把读书引向深入,我要求学生分角色读出感情,并提出建议:如果对方读得有感情你就夸夸他,如果对方哪一句读不好,你就帮帮他(师巡视指导)。随后,我找两组同学读给大家听,并相机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进行大面积的训练。
三、领悟道理——重自然
一个教育家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出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为此在学生熟读课文进行配音后,我让学生谈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发表关于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大天小的看法,让他们对青蛙说点什么,进而在引导评述中水到渠成地悟出道理。而没有让学生谈论诸如“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一类显性教育问题。
四、续编故事——重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教材中实施创新,既要看到文章表现出来的,又要抓住文中隐含着的,或把概括的地方说具体,或补充艺术空白点,或延伸拓展故事情节……
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说:“同学们,在故事结尾,小鸟建议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青蛙到底跳没跳出来呢?我们继续往下编故事。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青蛙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想一想。”
篇4
——由《笑》引出来的寓意
一、 案例
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师:青蛙为什么笑呢?
学生:因为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觉得很好笑。
生:青蛙以为自己是对的,它认为小鸟在说大话,觉得很好笑。
师:小鸟又为什么笑呢?
生:青蛙明明是错的,还偏以为自己是对的,小鸟觉得可笑。
生:小鸟天天在天上飞,当然知道天有多大,而井里的青蛙却不相信,小鸟无可奈何地笑了。
生:天明明无边无际,而井里的青蛙看天却只有井口那么大,还不相信小鸟的话,让人又气又好笑。
师: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懂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众说纷云)
二、 反思
篇5
(1)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看图并借助拼音进行初步阅读后,再学句、学词、识字。不要把短文放在一边,只重视识字、写字,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使用新教材。
(2)教学中要重视字词教学,要充分利用短文或句子准确理解字义、词义,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口头组词、造句,加深理解。识字教学要在字形上下力量,要尽可能地利用学过的基本知识分析、记忆字形。
(3)识字后要利用田字格认真指导学生写好每个字。抄写时,既要写字,也要写词,可写完字以后写词,也可以字和词写在一起。
问: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应怎样让学生理解出其中的道理呢?
答: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因此,理解其中的道理是这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从这一重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词句训练,在进行词句训练的同时,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来让学生体会出寓言中的道理。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应围绕青蛙是怎样看天的这一重点进行教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思考: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怎么样?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抓装大话”、“弄错”、“无边无际”、“大得很”等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使学生体会出青蛙那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理解:①青蛙为什么认为小鸟是说“大话”?②小鸟为什么说天“大得很”?③青蛙说“我不会弄错的”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它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青蛙如果真的跳出来,它会看到什么?它的认识会有什么变化?通过理解这些问题,使学生弄懂“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问:五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教学中应怎样处理?
答: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通过本单元的训练要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用词准确,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以及用词准确的好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呢?重要的一点是凭借教材,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去体会。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讲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教师可试用“长出”一词替换“抽出”,让学生比较,用哪个词更好,好在哪里?通过讨论和比较,学生知道,“抽出”这个词,写出了嫩绿的枝条迅速长出来的样子,比用“长出”既准确又形象。讲到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在理解句子之后,可告诉学生:“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叶茂盛的特点;“封”这个词形象地写出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这两个词,作者用得都非常准确。又如:教学《大海的歌》一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了望”和“极目了望”、“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各表示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组中的两个词语能不能相互调换,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知道,两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如果相互调换,就不能确切表达文中的意思。从而知道,在说话和作文时候,有时需要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问:五册五、六单元的阅读教学以“读懂句子”为训练点,教材中都安排了哪些训练形式呢?
答:“读懂句子”是读懂自然段的前提和基矗要读懂一个自然段,首先要读懂每一句话。因此,在五、六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读懂句子的训练,使学生既能读懂每一句话,又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如下训练类型:
①回答问题,理解内容,同时理解句子。提出一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句子训练。
②直接提出重点的句子、自然段,具体提出“理解”要求。
③从课文中提出几个或一个句子,再从中提出重点词语来理解。这是在进行抓重点词语进行词句训练。
④通过在句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样可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全面、具体;通过去掉一些词语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同时通过这类的句子训练学习把句子写具体。问:从五册第五单元开始,作文训练提出了“内容要具体”的要求,怎样理解这一要求呢?答:首先应该明确本册作文训练重点是片断练习。写片断,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或几段话。所以,“内容具体”在这阶段的要求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是有区别的。这里主要指围绕一个意思把它说具体些,是个单项训练。在训练中可以不考虑布局谋篇(如:详写、略写),只要把一个事物或一件事的一个方面、一个部位、一个特点写具体一些就可以了。例如:“写一个人的身材”,不仅让学生写出他的高矮胖瘦,还要写写他怎么高(矮)、怎么胖(瘦),这就是写具体。不用讲究开头、结尾,更不用讲“章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要求过高,不要过早地进行篇的训练,以使学生受到扎实的段的训练。
问:七册第三单元的训练要求是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使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与上一单元的训练要求“练习给课文分段”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答:在上一单元中,学过了在读懂每个自然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本单元的教学要巩固给课文分段的训练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练习给课文分段训练方面,本册教材遵遁从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即从段落比较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段落比较复杂的过渡;从提示全部段落大意或部分段落大意引导学生分段,到独立让学生分段。在第二单元中,学生通过归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以及根据提示段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了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本单元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然后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指导学生分段。整个单元的分段训练,应逐步放手,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分段的能力。
问: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
答: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归纳段落大意”方法的基础上,可针对每课教材内容特点,相机地教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
篇6
后来,我想起小鸟的忠告。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是不是真的像说的那样?最后, 我终于还是忍不住了。好奇心迫使我跳出井。没想到,这一跳,让我的生活从此不再是枯燥无味,变得幸福起来。
原来,外面的大千世界是那样的美好,我东看看西瞧瞧。来到一条小河边。哇,这里又好多的粉色的大花和许多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伙伴。
他们之中一个上前对我说:“你好,你是从外地来的吧。你愿意加入我们吗?”“啊……啊?”我才缓过神来,还一直沉浸在这“仙境”般的圣地里呢。“呃,好吧。”我欣然答应了。“呵呵,欢迎你加入我们,我叫小乐!”
从此,我在小河里天天与他们嬉戏、玩耍。当太阳照射到湖面的时候,彩虹姐姐架起一座彩桥。白云弟弟伸了伸腰。幸福的一天又将开始了……
春天一到,海龟爷爷就带我们到山坡上去旅游。到了山顶,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松树挺拔傲立,原来他是在站岗呢。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的,五彩缤纷,真好看!在花儿的旁边,还有许多绿油油的小草,它们排列得自然大方,风儿一吹,绿波荡漾。吹着习习微风,感受着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泽。我真后悔我以前是那么的愚昧无知。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语文渗透快乐学习能力培养
“物理学科中其他学科渗透”,渗透不是指简单的语言描述、公式的计算,而是建立在物理知识基础上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如成语故事“做井观天”,“立竿见影”,“天空中的彩虹”,“图象得规律”,由学生自己想象,把各种学科关联地拴在一起学习,既学习物理,又对其他学科知识作进一步理解,有利于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达到物理教学目的。因此,恰到好处的语文渗透,对教师而言,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实现了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的特点是朗读、理解、抓关键词,所以在教学中重要的定律和规律就让学生大声读,体会它们的重要性,做题时先要把题目大声读出来,查找关键的词语即所谓的“抠字眼”,锻炼他们的审题能力。物理教学中中渗透语文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对物理知识的运用;提升人自我的修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阅读理解题是语言的重要体现,它能使学生从文章中巩固已有的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理解题具有真实性、故事性、教育性。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例:(2002福州)2002年6月6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本题类似于语文等学科中的阅读理解型题目,问题情境源于生活实际,主要关于高速公路上汽车超载对路面的损伤的现象的新闻报道材料,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超载对路面损伤的原因。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经初步分析和判断,应该知道主要考查内容应为“力和运动、压强和摩擦力”等力学范围,二是路面的损坏严重,裂痕较多,主要是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和摩擦力过大造成的。
字词的辨析包含的物理知识,如浮力中水上漂的漂浮,物态变化中有火才能熔的熔化,告诉我们用词要依据教材,用词要准确;成语和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如成语坐井观天、立竿见影、海市蜃楼、镜花水月说的都是光学现象,“坐井观天、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 “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四两拨千斤则是利用杠杆原理,强调人的技巧;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则是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做事要考虑准确到位、多思考,才能提高办事效率;一个巴掌拍不响说的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互动共同进入学习或游戏的角色,大家才能都有所获;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说的是水沸腾前后的情形,也暗示着做人要遵循的原则,物理和语文的组合把自然科学的本来含义表达的很清楚。
二、诗词中包含物理知识
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反映参照物的灵活性;“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说明气温变暖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里“平静的湖面”、“镜面”都可以相当于平面镜,月亮会通过它们呈现等大的虚像。“池水映明月”,“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同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从物理学机械运动的角度看,舟中人是运动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山;从能量的角度看,前进的小舟具有动能;从声现象角度看,传播猿声的介质是空气;从力的角度看,轻舟所受浮力的施力物是江水。
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实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色等知识。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寒山寺的僧人撞击大钟,大钟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发声的同时引起周围的空气振动,一层层传开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当传到枫桥边的客船上,诗人就听到了钟声。当停止撞击,发声随之停止,但声波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听起来余音不绝。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诗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再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中,都有“露为霜”,意思是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我们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露是液态,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而霜是固态,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两者的形成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而诗句中却说“露水变成了霜”,其实违背了物态变化的规律,是不正确的。同样的诗句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应该落在草、树枝等近地表的位置,雾是弥漫在空中的,而诗中却说“霜布满天空”,也并不准确,依我之见可以是“月落乌啼雾满天”。当然诗人在当时自有他描述的文学意境,但我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应从科学的怀疑的角度出发,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继承。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中渗透语文知识,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还能提升自我修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要贯彻学科渗透的课标理念,不但教师要去收集丰富的素材,而且还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进行学科渗透,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起学生学科渗透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2、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篇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我从事教学事业已经十多年了,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也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对于课外阅读的量,则规定了5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这个目标难度虽然不大,但对于识字不多,正处于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个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 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想使学生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有着不可估计的学习促进作用。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以趣引读:
由于面对的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识字量小,行为能力也不强,因此如果强行让学生进行阅读,只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厌恶,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我首先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充当孩子的角色与学生们在一起进行阅读,引导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他们尝到阅读的乐趣。
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外结合: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
学生学习阅读,首先接触的是课文。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也得从课内的阅读教学入手。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主要是认读能力的训练,这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的魅力。尤其要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能力,为课外阅读打好基础。 不仅如此,阅读教学中还应该结合课文来引发学生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提出“你看过(读过)相同的文章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等问题,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及时表扬读得好、读得多的同学,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内搭桥的另一形式是利用固定的阅读课,由老师选择精美的文章读给学生听,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以读促学: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让学生发挥相象力进行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 《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坐井观天》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井沿”等各种道具,还把青蛙和小鸟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主题,掌握了知识。
四、成果鼓励:
篇9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看拼音,写词语。(30分)
shuǐ xiānɡ lǐ pào shén zhōu cǎi sè pénɡ yǒu ɡù xiānɡ yuè liànɡ huān chànɡ yě cài zuǐ ba lín jū rónɡ yì tái tóu shī wànɡ jīnɡ chánɡ 三、读一读,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3分)
1、早上,我背(bēi bèi )着书包去上学,边走边背(bēi bèi)课文。
2、他受到的苦难(nán nàn)至今难(nàn nán)以忘记。
3、今天我在公园玩的很高兴(xīnɡ xìnɡ),离开公园我兴(xīnɡ xìnɡ)奋地回了家。
四、同学们,想一想,把这些词语补充完整。(6分)
( )风送爽 不( )不觉 人( )有人 寒来( )往 学无( )境 ( )到渠成五、我会组词(12分)
{环( )坏( ) {校( )较( ) {锚( )描( ) {很( )狼( ) {喝( )渴( ) {哥( )歌( )六、 在正确的音序排列的括号里打“√”(3分)
1、A B C D F E G ( ) 2、H I J L K M N ( ) 3、O P Q R S T ( )七、连词成句,并加标点。(4分)
1、一只 蝈蝈 会唱歌的 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香 梦里 飘进 老师的 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快乐组合。(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5分 )
《狼和小羊》 花言巧语
《狐狸和乌鸦》 故意找碴儿
《小鹰学飞》 一往无前
《青蛙看海》 学无止境
《一株紫丁香》 尊敬老师
八、选字填空。(3分)
望 忘 往
1.我们经常去看( )盲婆婆。
2.我们( )老师家走去。
3.童年的欢乐我们不会( )记。
九、阅读短文并完成下面的问题(11分)
坐井观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1、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2分)
( )的青蛙 ( )的天
2、青蛙坐在________看天,看到的天不过________那么大,小鸟看到的天________。________的话是对的。(4分)
3、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什么,会说什么呢?(5分)
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天 ,大吃一惊,说:“________________。”小鸟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青蛙低下了头,红着脸说:“________________”
十、我会写话。(15分)
写话《快乐的家》,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爸爸妈妈,也可以说说你们之间快乐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1、从课题上质疑。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浓缩。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蓝树叶》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质疑:树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有蓝色的树叶吗?又如,学习了《称赞》,可引导学生质疑:谁称赞了谁?为什么称赞?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质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质疑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给人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如教《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口渴了”这个词语来质疑:小鸟为什么会口渴?有的学生联想到天无边无际大得很;有的学生联想到正是由于天大得很,所以小鸟飞了很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青蛙的目光短浅。又如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得意”“低下头”“不好意思”等关键词来质疑,了解小柳树由刚开始的得意、瞧不起人到最后的惭愧,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通过读文都知道叶子掉了,葫芦就会落。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葫芦没了叶子就会落?葫芦与叶子是什么关系?所有的植物都是这样吗?这个问题提得好,通过回家上网查询,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叶子中,而故事中清葫芦叶子虫子蛀掉了,那么必然不能合成有机物,而葫芦的生长(变大)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物积累的过程,现在没了有机物,葫芦自然也就不可能长好.
4、从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看似矛盾之处,其实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引导学生找出矛盾之处,从此处质疑,能迅速理解文章。如《酸的和甜的》一课中,小松鼠和小兔子听信了狐狸的话都说葡萄是酸的,而小猴子却说葡萄是甜的,引导学生质疑: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谁说的对?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我们必须亲自去尝试了才知道结果怎样。学生阅读自读课文《草地夜行》一文时,就要求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注意老的行为、神态、外貌等方面的描写,自己找出前后“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什么大队人马过去了,老走过草地又回来呢?”“为什么老在刚看到我时很生气,后来又笑了呢?”“为什么前面说老很魁梧,后面却说他又黄又瘦呢?”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找出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同学门也感受到了过草地的艰难和队伍中战士间的团结友爱。
5、抓课文标点质疑。《》一文写道:“啊!站起来了!……”可引导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连用两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说明了什么?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抓文眼、找依据、揭矛盾、比优劣等方法,在课文内容读不懂处质疑。但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
6、抓住课文的结尾处质疑。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虽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结尾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可以让学生从此处来提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用课文中的重复之处质疑。用课文中重复的地方质疑,体会作者的用意。如《一分钟》一课,课文中有五处写到了“一分钟”。根据几处重复,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中出现了五次“一分钟”,它们的含义一样吗?各是什么?
8、在课堂小结后让学生质疑。在课堂小结后让学生质疑,是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或学不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我常这样对学生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教《开天辟地》一课,学完课文后,有个学生问道:“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故事呢?”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就会认识到神话传说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即劳动人民的理想和追求。由于历史上社会制度等各种原因,劳动人民渴望光明、追求幸福及对战胜大自然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