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马光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司马光的故事

篇1

曾经,所以我们的想象似乎都是在打字的过程当中度过的。

而且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过程的合作,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但是他们一若既往的盲目,也是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东西。

我知道那样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讲,有太多不一样的东西需要去承担,但是如果在这里一下买电脑的话,是不是还多的事情都是有意外发生的。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来的梦想。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显得有些臃肿,但是这个只是暂时的状态。

假如你从来都不懂。这些对我们来讲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可是当你真的发现这些故事从来都不一样。

篇2

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死。她问:“老师,什么是缸?”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哎!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电脑砸了吧?”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

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腌酸菜咸菜。”如此出色的学生是谁教出来的?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看来对学生开历史课真的很重要。不得不解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取来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每天用。”“连自来水都没有,说明古代人很笨,还是我们现代人聪明。”那个学生发出感慨。

第五个学生:“那个缸放在哪里?”“你个白痴!”我心里说。我有点不耐烦了:“刚才老师讲故事时干吗去了?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我明明讲了放在院子里,你站着听一会!”他申辩:“老师我认真听了,我的意思是问,那个缸放在院子里的哪个地方?是院墙边还是院门口还是屋檐下还是院中间?”这个我哪知道!司马光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详细说明,再说放哪小孩不都掉进去了吗?别找借口,继续站着!

第六个学生:“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

我意识到这样提问下去不是办法,弄不好会被扯得昏掉,只好拿出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提问领悟能力强的好学生。我示意体育委员。体育委员:“那缸有多高?”他也昏头昏脑随着前面的思路走。

大概……到我肩膀这么高吧!本来想说和我1.80米的个头一般高,可我也没见过那么高的缸,可说太矮了司马光也就不用救人了。

劳动委员看到我的示意:“那么高,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还是从高处跳进去的?换了我可上不去。大石头多大?司马光多大?老师您讲了司马光当时也是个孩子,那他抱得动大石头吗?那缸里的水要是不够深,小孩掉进去也不会有危险,就不用救了。”这家伙不顾我已铁青的脸色自顾自地说下去。

“既然要救证明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早就淹死了,所以……”

Stop!我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小子的物理学得真不错。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篇3

A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例子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作者提出他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把这句话对你们说十遍、百遍,你们相信吗?应该怎样你才会相信?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要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3)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

(4)小结。

2.走近童第周。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②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2)抓住重点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3)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让同学们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4)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5)练读第三段。

(6)小结。

3.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自由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才能()。童第周只有(),才能()。()只有(),才能()。

4.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在生活中,这些观点常常让我们充满困惑,下面就这些观点同桌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看法。

(1)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

(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B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例子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说勤奋》,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并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边读边画下有关词句。

(3)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了解成就之大。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怎样读好这一句?

(4)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5)换句对比,体会具体描写。(出示: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

(6)对比中体会勤奋: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等关键词来体会。

师生对话,指导朗读: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

(7)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他想提醒什么?

(8)小结。

2.学习童第周的例子。(用第二段找关键词,读悟勤奋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2)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勤能补拙的故事。

3.小结。

4.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总结引出第四自然段。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将积累的勤奋名言说一说。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教后感悟:

一、引入要实效,直奔勤奋

用A教案教学,师谈话导入风趣自然,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举名人事例论证最有说服力,但是本班级均为乡镇学生,阅读和积累较少,所以说法不一,耗时7分钟。经修改后用B教案教学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用时2分钟,有效地把握了导入时间,为下文的学习空出更多的思想空地。

二、品读感悟,探寻勤奋

A教案和B教案的教学都经过精心设计,把第一个事例作为重点来教学,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来体会勤奋。但B教案在A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换句对比,用“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和文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对比,让学生体会了具体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的培养更有效。B教案设计了一个情境对话:“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样回环复沓的引读,司马光的勤奋在学生心中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三、训练需扎实,勿成课堂的虚设

A教案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看似不难,可是学生的说话都停留在表面上,可见训练没有立足学生实际水平。练习填空部分,学生都能填“勤奋”和“成功”二词,这样不经思考能解的答案有何意义。所以B教案在修改后省略了这两个训练,不刻意地追求读写,显得简洁、朴实。

四、拓展有度,延续勤奋

篇4

今天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有关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书。读后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一名好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让礼、自省自律……其中,最让我感悟深刻的是:诚实、守信、节俭。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其中,这本书我最记得的是司马光卖马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从其中我懂了:诚实是一笔财富,谁也离不开他,如果你将这笔财富好好使用的话那你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相反你没能把这笔财富、或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抛弃它那你将永远被人们抛弃!

篇5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11司马光

2.简单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图意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5)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提问: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③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4.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

5.指名读,大家评议。

6.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7.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8.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2)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3)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4)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5)教师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6)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2)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3)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读后四、五段。

(五)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1.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1)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办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办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办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办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办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2)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3)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4)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教师板书:

(6)司马光用的办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教师板书: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7)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后交流。

(8)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及。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2.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候、孩、没”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一)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

(2)同桌互读生字、词。

(3)抢读生字词卡片。

(二)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请小组汇报或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

候:可以用“猴”字来记忆,去掉“反犬旁”在单人旁的右边加上一个小竖,也可以用拆字分解的方法帮助记忆字形。组词:小时候。

孩:可以用学生认识的“该”字换偏旁记忆“孩”字。也可以用拆字的方法记忆。组词:孩子

光:学生可以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三个小淘气,坐在板凳上,压弯一条腿,后脚尖朝上。组词:司马光、时光、光明。

吓: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学生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哭:学生可以用拆字法记忆:“两个口”和“大”再加上“丶”。也就是两个人张着大嘴哭。组词:哭了,吓哭。

没:学生用顺口溜帮助记忆:三点水,几头又尾,合起来誻没。也可以用拆字分解的方法记忆字形,组词:没有。

块⑴以用“块”字换成“提土旁”记忆“块”字,组词:一块。

石:可用象形字“”(书写不准确)来帮助记忆“石”字,组词:石头,石块。

(4)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己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8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学生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候、孩、没”这3个字。提醒学生“候”不要丢掉小“竖”;“孩”字右边的“两个撇”第一个“撇”长一些,第二个“撇”短一点,两个撇的起笔要对齐。“没”字右边不能写成“几”字,书写时注意没有钩。

5.教师出示:“哭、光”两个字,问学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哭”字不能丢掉“点”,“光”字上面是竖、点、撇,不用笔顺错。

6.学生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7.学生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3

(1)实物投影出示这道题的内容。

(2)读读这两个字,区别“块”和“快”的异同。

(3)让学生试着自己填一填,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4)请同学说正确答案,再读读句子。

(5)学生把答案填上书上的括号里。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篇6

在《资治通鉴》这本史书编纂之前,司马光已经编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的《通志》八卷,并于1064年进呈宋英宗,备受赏识,于是由皇帝降旨为他特设书局,令其扩大范围,继续进行编撰。司马光乃转任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通史的编撰工作。在其助手刘、刘恕和范祖禹等的通力协助下,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开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先由几位助手将司马光提出的“提纲”整理成“长编”,再经司马光修订润色完稿,以日改三卷的速度进行,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全书告成,历时十九年。书完成后,初名《通志》和《历代君臣事迹》,但经神宗阅后,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乃赐名《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根据剩余的材料,撰成《通鉴考异》三十卷和《通鉴目录》三十卷,以备查对和检索之用。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止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9年)。分为《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取材除十七史之外,还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多种资料。全书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展示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后世史学的研究和撰写提供了重要资料和评析意见,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其主要缺点是内容偏重于政治、军事,略于经济、文化,并墨守着儒家的传统思想观点。

有关本书的独到之处,概述如下。

第一,《资治通鉴》,在已有十七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编年体的传统,以纪年对史实加以系统整理,并吸取纪传体的长处,使编年体更为完整和系统化,为后世撰写编年体史书树立了新的体裁和范例。

第二,以史为鉴,供资治而作,这在他的进表中已言之备详。书中选取了有关国家兴衰,生民忧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政治历史事件,并加以评说,供统治者施行和巩固其统治参考,以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目的。

第三,史实准确,持论公正,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春秋笔法”。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史书、文集,据说所参阅的书籍达三百多种,往往一事据三、四种资料写成;并通过《通鉴考异》以订正事实。其中的“臣光曰”,表明司马光对人对事的观点和评述,大多数也是比较客观、公正、准确的。

第四,行文生动优美,结构谨严,文笔精辟、简明,对问题写得绘声绘色,脍炙人口,不失为优秀的文学佳作。不记怪异和荒诞、离奇故事,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但是,《资治通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全书贯彻正统思想,这同司马光的保守思想有关;在取材方面,多于政治,略于经济、文化,也是此书的不足和局限。

《资治通鉴》的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正》,也为通鉴的拾遗补缺和刊正错误做了一些工作。(引自《辞海》三卷本(中)第3766页)

附:《续资治通鉴》

在《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又有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史书问世,现仅以《续资治通鉴》为例,做些说明。

《续资治通鉴》,为清毕沅(1730―1797年)与其门客邵晋涵、孙星衍等利用宋辽金元四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和《通鉴纪事本末》等书的有关资料编撰而成,共二百二十卷。编撰了自宋至明初的一段历史,包括了宋、辽、金、元四朝,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止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余年的历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衔接,也是对历史学的一大贡献。

篇7

关键词:立足课堂;感悟;朗读

一、明确目标,优化朗读

立足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的时间。特别是在第一课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时提出学习目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能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质量,提高独立学习课文的能力。给孩子们一定的课堂时间学习生字、新词,对一些不理解的新字词圈圈点点,能使孩子们在大脑的记忆库里搜索出一些熟字,利用它们来学习新字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了故事梗概后,我提问:在课文中有哪些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司马光,别的小朋友。这样不但随机学习了“司”字和“别”字,而且把课文文本思路明朗化了,这时试着让大家找找文中相对应的小节,请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小节,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情况,而且有助于下一环节的有序进行,使文本学习上升了一个层次,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文本的内涵。

二、营造环境,多元朗读

在低段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低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理解的特征,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在朗读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小节时,采用这样的朗读处理方法就非常到位。先问学生:有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司马光在干什么?(司马光在砸缸)司马光是怎样砸缸的?(使劲砸)接着请学生演一演使劲砸,进而让学生读一读这一小节。接着老师又问:缸是不是很容易砸?(不对,要砸好几次)最后老师又问:缸被司马光砸破了,掉进缸里的朋友得救了,你有什么感觉?(高兴)于是教师带学生通读全文。这样,通过教师营造的一个个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不但充分体会了司马光的睿智和沉着,而且在朗读训练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我,引领学生在不同情感体验中走进文本。

三、随文识字,升华朗读

在学习课文时,生字随文出现,随课文的学习而识字,将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也着实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第五小节时,先请学生看图说说司马光在干什么?引出砸,进而学习“砸”字,出示生字卡片请大家读准平舌音,说说用什么砸(用石头砸),从而记住石字旁。再说说司马光怎样砸,引出“使劲”,于是学习“使劲”这个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这样一步步深入浅出,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内涵的领悟水到渠成。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再如学习“慌”这个词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何时慌张,以此来理解“慌”的含义。学习“叫、喊”时,请大家说说课文中别的小朋友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有的说:“不好了,有人掉进大水缸了,快来救人哪!”有的说:“快,快,救人救人!”有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教师再让大家一起叫一叫、喊一喊,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这些词语,这样不仅让学生牢牢理解了词的意思,也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朗读中品味词句,理解文本,为感悟打下基础,提升阅读质量,而且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积累,提高能力

篇8

2、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3、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4、导入。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5、整体感知。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6、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7、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8、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9、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篇9

1 快乐拼读,欣然自得

读书贵在有自得。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原先知识获得的途径大都是老师或者是家长的讲述,他们也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笔者就利用学生的这种乐于求知的心理,巧妙利用语文《与课堂同行》中的“笔者会读”和“快乐阅读”两个练习。“笔者会读”是拼音词的拼读,比较容易一点,学生学完拼音字母后,借助本课的这个练习,觉得笔者学了这几个字母就可以认识这么多的字和词了,原来拼音字母的作用这么神气这么大呀!“快乐阅读”在学生能够拼读词语的基础之上对拼读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拼读一句完整的句子。在拼读句子时,笔者提出让学生尽量直呼。学生经过努力之后,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此时小小的脸上往往会露出高兴的笑容。

2 以“书”为本,课外延伸

这里的“书”指的是笔者们的语文课本,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适合低年级语文阅读性研究的文章。笔者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这些最基础的内容和能力具有之后,才能够谈得上课外阅读。平时多撷取文中的精彩片断,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让学生陶醉在美的感受中。同时,让学生也找几段美美的句子来读一读、背一背。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司马光》之后,教师再讲讲有关司马光临危不惧、多谋善断的故事,然后推荐阅读《司马光的故事》。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以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另外,笔者们身边的《课外阅读》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每篇课文都有相似的故事或文章配套,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读一读,一定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3 推荐好书,制定计划

篇10

一、紧扣课文内容,搭建支架

如《要下雨了》,我设计的写话内容是:要下雨了,天空___,天气_______,空气_______,燕子_______,小鱼_______,蚂蚁________呢!小动物真是大自然的气象员!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让学生仿照课文3、4、5自然段进行仿文练写,小壁虎还会遇见谁?借到尾巴了吗?那人家的尾巴又有什么用呢?让学生学习小壁虎的礼貌,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____的尾巴要____。

二、开动脑筋,发散思维

智慧,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智慧给生活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无论是《四个太阳》《乌鸦喝水》,还是《司马光》《称象》,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借助教材,我们了解了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水的乌鸦,知道了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

围绕教材,我启发学生也开动脑筋想办法。假如乌鸦没有用石子,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学生有的说用吸管,没有吸管可用葱地的葱管、麦地的麦秆、竹子的一节等办法喝到水。在学《司马光》一课时,学生也想出了不同于司马光砸缸的办法,因为司马光毕竟是古时候的孩子。有的说,赶快搬梯子放进水缸里;有的说,赶快放个游泳圈进去,落水孩子可以浮在水面上……《称象》一文中,曹冲的办法是往船上放石头,“能不能有更为省时省力的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石头难搬,且搬来搬去很麻烦,可以让人站上去,上船下船很方便;有的说也可以从附近的农户家里赶去牛、羊等体积大一点的,称起来容易一些;还有的说可以搬砖,每块砖的重量差不多是一样的,不用每一块都称,更好算重量了。于是,我借机让他们把自己的办法写下来,题目叫《我也会称象》。

――孩子的思维是不可小瞧的。

三、借助教材,进行情感教育

新时代的学生,在春天的雨露下,像盛开的花朵,愉快地生活,茁壮地成长。既要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辽阔、美丽,又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四个太阳》中,我设计的写话内容是:我想画______,送给_______,希望他们_________。有的写要给沙漠画上绿洲,有的写要给盲人画上眼睛。许多学生还结合当时正值四川雅安地震时期,有的要画帐篷,有的要画楼房,有的要画太阳,让灾区人民有地方住,不下雨,有遮风挡雨的房子……看到这些,老师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爱在孩子们的心中流淌!

《王二小》中的王二小,学生并不熟悉,通过学文感知了王二小的事迹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的写话内容是:今天,我认识了一位小英雄,他就是_____,__岁的他一边_____,一边________,有一次,敌人来扫荡,他_________,八路军__________,敌人__________。我想对王二小说:“___________。”

《小伙伴》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得到同学帮助的事情,发掘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感恩:我的小伙伴是_______,他(她)是个_______的小男(女)孩。他(她)特别_______。有一回,__________,我非常感动。他(她)_____很好,我可喜欢他(她)啦!

《画家乡》一课中,我们认识了别人美丽的家乡,我又播放了美丽乡村平利的宣传片,学生交口称赞,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在学生欣喜的时候,我引导他们写家乡:我的家乡在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山村,天那么____,山那么____,水那么____,花儿那么____,这儿的空气那么____,这儿的人们那么____。这里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这里的_______最有名,我爱我的家乡!

(夸赞自己的家乡,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结合文本,续写课文

我们的课文,给我们揭示了许多道理,续编故事,就能让孩子把道理牢记心中。《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两只小狮子》中的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会这么做呢?续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