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打:山野里出现一位年轻村姑,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打死了妖精的替身。
二打: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这样的伤心可以说是肝肠寸断、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三打:这次白骨精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来寻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课前,对众多资源的有效筛选
【案例1】上课伊始,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歌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是否歌曲中的猴哥?……。今天继续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三打白骨精》。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筛选,要选择对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资源进行运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像本节课教学开始时所用的资源——歌曲《猴哥》,就能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猴哥》的歌词内容,是对孙悟空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与赞扬,与《三打白骨精》一课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歌曲《猴哥》,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更好地认识孙悟空形象做了铺垫。
二、课中,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多媒体出示:从白骨精的“三变”,我们可以看出_____;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______。
(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2】
师:通过你们的自主探究,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什么?
生:我们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诡计多端:我们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狡猾、贪婪:我们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善于乔装打扮。
师: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什么呢?
生: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孙悟空能明察秋毫: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孙悟空意志坚定。……
师:我们能够概括出白骨精和孙悟空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文中哪些语句能够说明相关人物的特点呢?自由找一找,画一画,写上批注,然后读一读;也可以先读一读,后写上批注,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接下来,进行了集体交流展示。在展示中,老师进行了原著的阅读指导牵引,将原著中的白骨精“三变”的人物形象描写内容,与文本中对应片段进行比较阅读与赏析,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初步体会《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魅力。)
【案例3】
生:老师,我觉得,白骨精的“三变”是精心谋划的,她用了一些计策。
师:哦?是吗?你的发现很有价值。白骨精的狡猾、贪婪、诡计多端,在她的“三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她的“三变”分别用了什么计策呢?(学生合作探究后交流)
生:我觉得白骨精在第一“变”中是用了“美人计 ”,她觉得唐僧会很容易被骗到手的:老师,我觉得白骨精变成老婆婆使得是“苦肉计”。
师:那么,她后来变成老公公用的是什么计呢?
……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课堂应充满生命的涌动。这种语文教学境界令人神往,也是教师梦寐以求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正是在追求“充满生命的涌动”的课堂,正是运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才有了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他们的思维才有了更高层次的跨越,课堂生活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提高,也才有了由白骨精的“三变”所生成的“美人计”、“苦肉计”和“连环计”等智慧火花的闪耀。这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这就是为学生发展着想的课堂,这就是有实效的“充满生命的涌动”的课堂。
三、课后,对相关资源的恰当荐阅
多媒体出示课后作业:(课后选做题)
1、读读《西游记》中的故事,准备参加班级“故事大王”评比。
2、请搜集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做一张手抄报。
老师在教学完《三打白骨精》后,布置学生选做与《西游记》有关的作业,也是精心考虑的结果。两道作业题,无论学生选哪一道题,他们都要接近名著《西游记》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这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高度重视。
篇3
选择好经典。在教学设计中,我选取了原著中的四段文字,增补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初步接触原著,感受原著的魅力,产生对原著的兴趣。例如,一处是对白骨精变化成的村姑的外貌描写,教材中只有一个“美貌”,而原著中却把这种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这几部分对原著的补充,语言文字堪称经典,值得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化了人物形象,对于学生阅读写作大有裨益。
运用好经典。选择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关键还要运用好。首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原著的精妙之处,如第二处村姑的美貌,我先让学生说说由美貌想到的词语,然后出示原著中外貌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读读,再带领学生品析美在哪里,最后再把原著中的句子放到课文里去读一读,感受白骨精所变幻的村姑的美。
二、 “取舍”与“增添”
作为语文老师,要有解读文本,创造性运用文本的能力。教学设计中通常要进行教材重组,重组讲求“合理取舍,一课一得”。课文可以训练的点很多,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三变”、“三打”、“三责”三个情节,我把“三变”作为重点,其中“一变”落笔最重,从中体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三打”中我把“第三打”作为重点,抓住孙悟空的语言、动作、神情,感受他的机智勇敢。其他的都是一带而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也可以适度增补,本课中补充了原著的片段,让课堂更显厚重,拥有了文学的气息。在小学阶段有好几篇出自名著的课文,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其它类型的课文中,也可以适当增补,如教学教学《詹天佑》一课,补充有关詹天佑修筑铁路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人物形象更好地加以凸显。
三、 “意识”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驻足于知识点的层面,要努力使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感受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
在教学这课的时候,我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三变”、“三打”、“三责”,让学生体会情节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再加以总结,虽然都写了三次,但并不重复,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做重复叙事。相同中有不同,不变中有变化,就是“一波三折”。《西游记》是明清小说,课上我告诉学生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然后以《三打白骨精》为例,认知小说中的三要素。我想这就是一种语文意识的渗透,不只是告诉孩子一个概念,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运用、内化。
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实现本色语文。本课教学中,我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如学生概括课文能力与品字析词能力的训练。在朗读、默读课文后,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说说“三打”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表现,然后再根据表格中关键词的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为给学生铺设了台阶,授予了方法,所以概括简洁完整又通畅。另外,我要求学生抓关键词来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如唐僧的一个“摔”字读到了他的胆小怕事,悟空的“藏”“走”“迎”“笑”中读到了他的机智和胸有成竹。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必会日渐对语言文字亲近起来,敏锐起来,丰富起来,深刻起来。
四、 “乐学”与“乐教”
我校以“乐”为校训,努力创设乐学乐教课堂,以期师生在轻松愉快、互动自主的课堂情境中实现双赢。课前,我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激趣导入;课中,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故事的环境、情节与人物,把现代与经典文本对照出示,情节以表格式呈现,引导学生畅谈阅读感悟,对白骨精使用哪些计策进行推想等,环环紧扣调动着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篇4
师:想想我们唱的歌曲,旋律大体相同,分几段歌词。歌曲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反复抒情。那么小说的叙事呢?
生: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
师:对啦。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也正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让读着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同学们发现故事的结构密码,这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齐):“妙”!
师: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刚才有个同学报告单上写“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决了吗?”现在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吧。
生(点头):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故事情节好看,所以才这样反复叙事。
师:反复叙事的写法,《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就说跟白骨精反复次数相同的反复叙事,就有――
生:“三借芭蕉扇”。还比如《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师:当然,不仅仅是“三”的反复叙事,还有你们刚才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五伐中原”,还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荻”等。反反复复中,读着多引人入胜啊。
师:围绕反复叙事,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这是报告单中,我们填写的三打白骨精的结构图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要吃唐僧的那些妖精,请你做一个结构替换。
生:把白骨精替换成红孩儿。题目就叫“大战红孩儿”。
生:起因是红孩儿要吃唐僧肉。经过呢,徒弟们大战红孩儿。结果呢,观音救助,降服红孩儿。
师:请你们再自己选一个妖魔名字,也来做个替换。
生:用蜘蛛精替换……(内容略)
生:还有把白骨精替换成金角大王……(内容略)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换一换,起因、经过、结果大体不变。
生: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经过都是孙悟空他们和妖精大战,结果妖精被打败或者收服。
师:当然,有些妖魔虽然目的不是吃唐僧肉,但也是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磨难,这些故事的大体情节结构也是相同的。回去阅读其中一个故事也可以完成一个新的报告单。
师:原来《西游记》里一个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个类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叠加,整本书,也是反复叙事。你看,我们不但发现了一个故事的结构密码,还发现了整本书的结构密码。真好。
生:只要记住妖怪的名字,进行替换,基本就了解了,这本书,这不失为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师:难怪有人说,一切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也许根由是它所创造与生发出的结构。同学们,《西游记》藏着的密码多着呢。比如人物名称的密码,为什么叫“悟空”、“悟能”、“洁净”呢?比如故事中的数字密码,像刚才说的孙悟空金箍棒的重量,御花园蟠桃的成熟年限。人参果的成熟年限等等,太多了。只要读进去,就会发现《西游记》真是奥妙无穷!
师:可话又说回来了,反正都是大同小异的故事,西天取经写三五个得了呗。正如有个同学质疑的那样:孙悟空那么有本事,背着唐僧飞身取经不就得了吗?作者吴承恩干嘛要反反复复写那么多一路由遇险到历险到脱险的故事?
生:表现取经的艰难,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呐。
生:也说明他们取经很有决心,有毅力啊,一次一次没有被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
师:是啊,这一个个情节,让西天取经的路途显得分外艰难,突出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与毅力。看来,这三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环境、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人物。
赏析: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写道:“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让学”,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我认为“让学”就是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文字和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发展。
篇5
我们的课本上的第八课《三打白骨精》节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度过这篇文章后,使我感触很深。全文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白骨精并三次打死她的故事。全文概述:
一天唐僧师徒来到一座高山前,因唐僧感觉肚子饿,所以让孙悟空去找东西。在悟空刚走后,妖怪白骨精为了长生不老她摇身变作一个美貌的村姑。假装给他们送斋饭,然后趁机抓住唐僧吃了他,然后她就能长生不老了。正在这时孙悟空摘桃回来了,用火眼金睛看了看。见是妖怪变得。便抽出金箍棒,刚要打就被唐僧阻止了。孙悟空说:“师傅,他是妖怪,是来骗你的”。说完便当头一棒。这妖怪见状便用法术脱了身。悟空打开罐子,从中跳出几只青蛙、癞蛤蟆,唐僧这才有些相信这村姑是妖怪变的。不一会儿从右边山山上闪出了一个老妇人,悟空见又是那妖怪变的又没说话。当头一棒。妖怪逃脱留下一具假尸首。第三次悟空叫来众仙来作证终于杀了白骨精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这篇课文,更喜欢《西游记》。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65-01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精彩的文本解读往往难以言尽古典名著之精髓,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名著,此时,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导演、剧本和道具问题。下文,笔者结合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课,谈谈表演中导演、剧本和道具问题的解决。
1.无导演,自导。
乌合之众注定一盘散沙,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打造出一台精彩绝伦的课本剧。
确定导演。课本剧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选谁呢?当然是能力强、肯担当、会组织、善协调的!学生或毛遂自荐,或他人选举,很快就确定了导演组成员。
招募组员。导演既定,那么就要开始招募组员,各导演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动员,或慷慨激昂地演讲发动,很快就招募到了组员,成立了自己的剧组。
明确分工。各导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经过毛遂自荐、他人推选、考核面试、投票选举等一系列程序后,最终明确了组员的分工:文学功底深厚的学生成了编剧,有表演天赋的成了演员,眼明手快的成了剧务,擅长绘画的成了美术指导……
2.无剧本,自编。
《三打白骨精》是对名著章节的改写,故事性强,画面感足。但文本毕竟不同于剧本,还需将课文进行改编。此时,小编剧已自觉地将《西游记》原著恭敬地“请”到教室,人手一本开始阅读。课间十分钟,他们放弃了休息,自发地聚到了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对话,让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时而从文本中挖掘潜台词,时而向影视作品取经,时而就网上的剧本作探讨比对,忙得不亦乐乎,“吵”得不可开交。“这唐僧简直善恶不明,好坏不分,亏得悟空对他忠心耿耿!”“不对!这反而更能突出唐僧的菩_心肠!悟空真傻,怎么就不能跟师傅好好解释再抡棒呢?”“这八戒也真是,近‘猴’者‘灵’,他怎么就没沾上点悟空的灵性呢?”“你们不觉得白骨精很聪明吗?”一生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伙儿轮番轰炸:“这明明是奸诈贪婪,怎么能叫聪明呢!”“聪明是褒义词,白骨精心术不正,只能用贬义词来形容。”争论中,学生的是非观渐渐明晰;辩驳时,师徒四人的形象愈见清晰。这处人物台词如何设计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个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才能突出“山高必有妖”的险峻,此处动作神态如何拿捏才能恰到好处……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闪现着他们思想的火花。编剧们会因一时的思绪堵塞而陷入沉思,也会因茅塞顿开而手舞足蹈。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很难见到如此真实而又感人的读书交流,却在此处看到了一张张兴奋的笑脸。
3.无道具,自制。
《三打白骨精》阵容强大,需用到较多的道具,如头饰、服装、兵器等。本着“不花一分钱,也能演课本剧”的原则,我们决定分工协作,自制道具。技术指导是美术教师、劳技教师,材料是废物利用,制作由学生合作完成。最终,一个由学生自己打造的全新剧组,一本由学生自己编写的独特剧本,一套由学生自己制作的创意道具,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舞台,一台从无到有的“裸剧”便诞生了!
篇7
1、《西游记》这部连续剧和《西游记》这本书我看了或读了不止一遍了。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人我想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了,那个人就是孙悟空。
2、在我没读过或看过《西游记》的时候,我刚开始还以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起初我以为孙悟空是个妖猴。但到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是被天上的那个神仙误导了。孙悟空他并不是什么妖猴,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石猴。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不被妖怪吃掉。一路都是杀妖魔,斩鬼怪的。而且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练出了火眼晶晶,这么一来分辨妖魔就容易多了。
3、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这一回,这一回中白骨精为了吃唐僧,一下变成老太婆,一下变成小女孩,一下又变成老太公,而这一切都被孙悟空识破,都把他们打倒在地,而唐僧还不知道这三个人都是白骨精变的,还以为是孙悟空连伤三命,让后就把他赶出队伍,还写下了一行字:从此以后不与悟空见面。悟空不管怎么说师父都不在收留他。白骨精虽说是死了,不过悟空也被逼无奈回到了花果山。后来唐僧三人遇到了妖怪,而孙悟空却不在。沙僧和八戒,千方百计的把悟空请来降妖,刚开始悟空一边吃桃子一边装着说:“你们的事我不管,有妖怪还是你们自己去打吧,师傅不是说了你们也能降妖。”后来八戒急了:“猴哥你总不可能扔下我们不管吧……”而孙悟空心里越来越着急,心想:再装下去师傅就要被吃了。于是就打断八戒说话。驾着筋斗云到了妖怪洞口去降妖。最后他们师徒四人又走在了一起。
4、孙悟空是我敬佩的地方有很多,第一:他对师傅忠心耿耿,从来不会背叛师傅。第二:孙悟空武艺过人,身手敏捷。第三:孙悟空非常的勇敢,他不会像八戒一样说这个妖怪太难打了我们散伙吧,而是遇到妖怪第一个冲向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吴承恩,一个出生于破落的书香世家的作家。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特别喜欢民间文学,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也当过两任小官,却一直很不顺利。《西游记》就是他晚年回到故乡隐居时写的。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修得正果。作者想象丰富,妙笔生花,许许多多战胜妖魔鬼怪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其中争斗的双方各有各的法宝和高招,打起来很像一场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现代战争。不说别的,孙悟空的金箍棒够厉害的了吧,但那青牛怪却有一个银色的,泛着白光,甚至显得有些阴森恐怖的“金刚琢”,竟能毫不费力地就把孙悟空的金箍棒一股脑儿套了去,使孙悟空不得不另想办法。“三打白骨精”,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家喻户晓且十分经典、耐人寻味的故事。白骨精变换花样化装为好人,而唐僧却不知好歹的一味大发慈悲,只有孙悟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白骨精斗争到底,最终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西游记》有着无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物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施展起超乎常人的本领,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情节既精彩又复杂,好玩儿的事情多到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又无一重复,令人爱不释手。
篇9
最新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故事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行来到一座山中,不巧的是,这正是那白骨精的领地。
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先变成一个村姑,被识破之后,又变了一个老太太来寻女儿,又被识破后又是故技重施逃了。
唐僧是肉眼凡胎,哪里像悟空那样火眼金睛?认为悟空无辜伤害人的性命,要赶走他。悟空苦苦哀求,唐僧无奈,只好留下了他。白骨精怎会罢休?又变做老头来寻妻女,终于又被悟空识破打死。唐僧善恶不分,索性赶走了悟空。
那么,白骨精是善?还是恶?悟空是去?还是留?
第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可唐僧为何不明?我想应该是他身上的仁慈蒙住了他的眼睛。如果唐僧身上能多一分悟空的果断、明察秋毫,能少一分盲目的.仁慈,白骨精也不至于“三戏唐三藏”了,同样,如果悟空能少一分急躁,多一个心眼,唐僧也不会如此善恶不明。
去?留?这似乎是一个大问题。到底是不计前嫌继续与唐僧取经,还是一气之下回花果山,继续当自己的美猴王?我想,如果我是悟空,我也会走。
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谁能忍受一个无知之人三番五次的猜疑与责备?再说了,悟空并不是人,而是一只猴子,一只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子,其实去西天取经只是一个幌子,只是为了去掉头上的钳制自己自由的紧箍而已,被气急了还是会走的!
当然,悟空一定不会是这样的。但是,我认为,悟空并不是那么完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像在第十四回中,唐僧把悟空救出,后遇到贼人拦路抢劫,按道理来说教训一下也就罢了,可那悟空野性大发,竟打死了人!这不正是他的过错吗?
那么,唐僧也并不是那么愚钝。因为他有一颗慈悲的心。从小,他没有父母,长至十六七岁才找到了母亲,也许就是因为这一段幼年时的不幸经历,才造就了唐僧慈悲为怀的性情。
还是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无论他如何优秀,总是有一些缺憾。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啊!那么反推过来,一个人,有缺点也一定有优点。
唉,善?恶?去?留?看来,这是个问题,也只有通过吴承恩讲述的故事,给我们释然的解答,当然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
最新读《西游记》有感
我想《西游记》这本书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一向不爱看书的我,却也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住了,文中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护师傅,为民除害,却被师傅误会为滥杀无辜,我很是为他感到不平;他偷吃人参果固然不对,但是当他得知人参果树的稀有和珍贵的时候,不远万里去寻求医树的药方时所表现出的知错就改,诚心悔过的精神以及他做人的诚实也是值得学习的,他不贪图富贵,不贪爱美女,并且十分忠心,在师傅让他离开的时候,看到他忍受着紧箍咒的折磨,前叩后拜,恳请师傅将他留下时,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明知道一路上是荆棘坎坷。危难重重,但是他却忠于唐僧,不愿离去;在天庭上他对玉帝的错误敢直言不畏,决不趋炎附势。他的坚强、勇敢、刚毅、乐观,在妖魔面前毫无惧色,在具有强大势力的天庭上也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的人格魅力以及他那超出凡人的语言和动作的超酷形象,让我佩服。
书中还有一位贪吃懒惰、好进谗言,性格憨厚单纯、勇敢战斗,可是遇到困难却又退缩的猪八戒,作者嘲讽的描写了他的缺点,但同时也肯定了他的优点,使这个戏剧性的人物在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认为,他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悟空的优点。
沙和尚心地善良,不爱惹事,默默无闻,老实忠心的保护师傅,同时也十分敬重二位师兄和师傅,为他们牵马拿行礼。
唐僧虽说一心向佛,待人友善,是个真真实实的大好人,但他却分不清善恶,总是误会一心保护他的孙悟空,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他。
想想悟空曾经大闹天宫,被神通广大的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我又想想曾经的我,对父母“呼风唤雨”,张口一个“爸爸给我背书包”,闭口一个“妈妈教我做作业”,仿佛父母为我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心中毫无感恩之情,果然十分相像,难怪小时候父母经常说我是孙悟空。
生气对大家来说也是太寻常不过的事了,但如果我们也能如孙悟空一样做到宽容大度,那社会也会和谐,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去就是十四年,十四年春夏秋冬,无数个包容理解,一次次的宽容大量,没回到让我心生敬意和感动。
看完这本书,我爱上了它,爱它精妙的语言,迷人的细节,还有多姿的神话色彩,它为我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也教给了我要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不移不懈、善待他人······使我受益匪浅!
最新读《西游记》有感
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然而,一本不健康的书会使人思想改变,道德败坏。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我家就有一本好书,它让我不断前进,克服困难,不折不挠。这本书就是《西游记》,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吴承恩。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带领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天取经路途遥远,危险重重,经常有妖魔鬼怪出没。唐僧没有法力,经常被妖怪捉走,多亏他的三个徒弟斩妖除魔,及时营救,一路风餐露宿走到西天。唐僧的三个徒弟中属大徒弟孙悟空本领最大,他有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能行十万八千里;二徒弟猪八戒好吃懒做,还经常说孙悟空的坏话;三徒弟沙悟净,虽然本领较弱,但是勤勤恳恳,一路挑着行李。
篇10
支架理论,要从20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列・斯・韦格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说起,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发展水平区域过渡,个人的实际水平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常常需要一些辅的支持,方能顺利抵达这个区域,完成学习任务。搭建阅读支架平台,提供学习活动支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语篇为载体,在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能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下面笔者以广东版《英语》(下同)六年级下册Unit6 Feeling Fun的Reading and writing板块为例,阐述如何依托支架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该版块文本是记叙文,主要讲述了Tangseng一行人在取经路上遭遇白骨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文本内容如下:
Monkey King fights White-Bone Monster
Tangseng, Monkey King, Pigsy, and Sandy were going to the west. When they came to a big mountain, they were hungry and thirsty.
Monkey King drew a magic circle on the ground, and said,“Don’t walk out of the circle.” He then went away for food.
White-Bone Monster wanted to eat Tangseng, so it turned into a pretty girl. She took some food, and said to Tangseng, “This is for my parents, but I can give you some.”
Tangseng started to leave the circle. At that moment, Monkey King came back. He beat down Monster. This made Tangseng angry.
Monster didn’t give up. It came back twice more: once like the girl’s mother, again, like the father. Both times, Monkey King hit them to death, but Tangseng became so angry that he sent Monkey King away.
Later, Tangseng was caught by Monster. He knew he was wrong. Luckily, Monkey King returned, and he killed Monster.
一、搭建读前(Pre-reading)活动支架,激活学生知识储备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其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语言理解能力。Pre-reading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学生了解阅读背景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把学生推向活跃的学习状态,以便学生轻松、愉悦、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故事背景。本故事为《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中文版本相当熟悉,因此在读前活动支架的搭建上,教师设置了以下任务。
1. 30秒NOT STOP TALKING
通过小组内30秒不间断说出属于这一类的单词,在这个Free talk中教师设置了三组类型,instrument, feeling, animal,各单词之间看起来是独立的,但实际是有关联的,可从描述工具、情感、动物的单词开始,让学生发挥联想,在大脑中搜寻该信息的范围越大,彼此之间的关联就越大,他们就会开始联想到孙悟空有金箍棒……
2. 呈现图片,激活背景,带着问题进入故事
图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想象,激活相关知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呈现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的图片,学生此时借助图片激活有关《西游记》的背景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看过中文版的《西游记》,对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比较熟悉,教师再呈现一些《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图片,以此激活学生提取头脑中关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时教师顺势搭建一个问题支架: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Monkey King?从而自然、巧妙地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引向文本阅读,学生自然就会有很多问题想了解。
(1)Why Tangsang angry?
(2)What’s Monkey King going to do?
(3)Why Monkey King fights White-Bone Monster?
(4)How does Tangsang feel?
(5)Who is the pretty girl?
学生自己对文本提出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进入故事情境。这种巧妙的打破常规的活动方式,激活了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奠定基础。
二、丰富读中(While-reading)活动支架,促进学生探究语言
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指经过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
读中(While-reading)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在篇章的阅读理解过程中,阅读已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把语言符号通过心理认知转换成思维符号的复杂过程。因此,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任务是设法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深入地探究文本细节和获得关键信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从多方面为学生的阅读探究搭建一些相关的任务性支架,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究,边读边完成既定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向深层次发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在读中支架的搭建中,教师设置了如下活动。
1. 根据前后文猜一猜发生了什么
教师出示了一些图片,并将文章的前后文都呈现了出来,Tangseng, Monkey King, Pigsy and Sandy were going to the west. Monkey King drew a magic circle on the ground. A pretty girl came to them. Monkey King came back, and fight the girl. At last, luckily, Monkey King returned, and killed Monster.
学生通过图片及前后文提示,猜测将会发生的事情,使学生的阅读探究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避免让学生盲目阅读。
2. 带着预测理解故事
仔细阅读暗示先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借助图片理解生词,了解孙悟空做了什么:What did Monkey King do?
First, Monkey King drew a ________ on the ground. Second, Monkey King _______, and he beat down Monster. Third, Monkey King ____ the Monster to death. At last, Monkey King ________, and he _____ the Monster.
通过这一任务性支架搭建,使学生的阅读从浅入深,从粗到精,使学生对篇章的阅读理解层层深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文本的填充,不但增强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还为学生进一步理解Monkey King这个人物奠定基础。
三、创新读后(Post-reading)活动支架,促成学生运用语言
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
读后(Post-reading)活动是理解性的检测环节。阅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载体,但是以检测阅读理解结果为主导的阅读活动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教学的读后活动是读前、读中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以读前和读中活动为基础,发展学生相关的英语技能和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最佳时机。可是,如果缺乏有力的活动支架作支撑,学生(特别是中下层次的学生)往往难以“攀爬”到理想的高度。因为这个环节是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能力的过程。提供学习支架目的是使学生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定的理解,最终能完成任务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最新的发展。如在读后环节,为了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为学生搭建“攀爬”支架,促使学生得以步步攀升。
1. 搭建开放的想象支架,让学生有章可循而又不拘一格
文章中假如Monkey King没有及时赶回来,唐僧一行人命运将会如何呢? What will happen if Monkey King didn’t come back? 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将文本故事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运用的机会。
2. 发挥想象,给故事改编一个名字
Monkey King _______ White-Bone Monster.
3. 学习完故事后,对人物角色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