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老师在备课、授课、评价是要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学生要注重“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而依据国家课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就要求制定学习目标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去制定,学习过程要借助国家教材等资源进行教学,学习评价要根据全国高考命题进行。
我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时,学习目标也是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尽量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制定,例如三下第四单元《有多重》的学习目标:1.通过对“前置学习单”中问题的调查,解决天平称重问题过程中质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应用其进行千克与克的单位换算。2.将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于生活中的实物相联系,从而建立1千克于1克的质量模型,并在生活实际中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而《课标》要求是: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我觉得这两个目标既符合《课标》的要求,也具有具体的指向性。我的理解是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具体到操作方法、实现途径和实现的结果都要呈现在学习目标中,这要不但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的完成度。目前我的常识还在继续,有时制定的目标也不够具体、可操作,但这比不妨碍我不断探索的信心,我依然会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我的学习目标的编写过程。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时,我会根据课型尽可能地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授课,孩子们也很乐在其中,为此我也编写了一些奖励制度,各小组每次都会积极的进行组内分享、讨论和评判,我会在小组合作中走到孩子们中间,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组内成员的交流方式和分工合作,也会指导他们的汇报顺序等。经过三年级这一学年的积极尝试,我们的课堂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尤其在汇报时,小组成员的声音洪亮了、汇报也能照顾到组内大部分成员,汇报的内容较完善和全面。评价除单元检测外,在课堂上我还有效利用书中练习进行及时反馈,有时我也会出一些课堂检测题检测孩子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目标达成度等。
教学过程是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教学内容是为学习目标制定的情境,我也是在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编排,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尽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探索,习题有效练,总结、评价随时做。例如三年级下《1吨有多重》中,学生探究新知活动我设计了三大块:1.分析情景,2.合作共究,3.总结新知,想法就是:学生通过分析主题图,感受引进更大质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吨”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再由我直接给出“1千克=1000克”这个事实;通过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1吨的实际模型,例如分享生活中见到过的1吨重物体,有的孩子就说到“一个甲壳虫汽车大约重1吨”,也有的孩子说“我见过爷爷家买过1吨的煤”;对于“吨”那就更有说法了,有的孩子在大桥上见过“限载30t”、电梯“限乘1吨”等等,孩子们的分享让所有人的视野开阔了,也有效的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建立起了联系。还有集体性的合作不但有趣而且更加形象具体,还是《1吨有多重》中,我请孩子们一个一个上前来集中站在一起,报出自己的体重,其他孩子加和,我也用计算器配合,站上来32名同学已经达到一千千克以上,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1吨的质量。
篇2
关键词:提取铝的工业流程;能量变化;电价优惠;节能减排;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3-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是苏教版《必修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由于电解铝是已知工业品生产中耗电量最大的,电力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30%~40%,国家的电价优惠是电解铝工业发展的基础,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该工业高耗能的特征,于是能量的综合利用成为设计本课的一个初衷,也是贯穿课堂的主线之一。通过专题2中镁的提取流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业流程的分析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工业流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是笔者考虑的另外一个角度,同时为后续铁、铜的获取的学习埋下伏笔。于是就把解读流程、改进流程、创新流程作为了本课的另外一条主线。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铝元素的存在、含量及铝的用途;理解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化学原理;学会用化学流程图表示和描述工艺操作及物质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解读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流程的完善,学会分析化工流程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新流程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问题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方案解读、验证、改进、创新等活动培养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炼铝方法的发展,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最大耗能工业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对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出合理分析。
3 教学设计及流程
3.1 教学流程
3.2 自主学习
(1)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铝及其合金的用途、铝的冶炼发展史。
(2)知识准备:金属钠和镁的冶炼方法、镁的提取的化工流程。
3.3 课堂教学
3.3.1 铝的存在、含量、用途
[引课]铝的存在、含量、用途。
2010年12月21日1 kg铝和黄金的期货价格分别为16.2元、29.6万元;1kg铝的价格从1854年的1200卢布变化到了19世纪的1卢布。
[设问]既然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大,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前金属铝贵过黄金?19世纪末又发生了什么?
[介绍]霍尔发现电解铝的过程。
设计意图:用地壳中铝元素的丰富、现实的便宜与曾经的昂贵造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为寻找铝冶炼的难处做好伏笔,同时也体会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作用。
3.3.2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流程解读”
[过渡]虽然霍尔推动了电解铝工业的发展,但是至今电解铝工业还是有一个很大的缺憾:高耗能。电解铝是典型的高耗能工业,在所有工业产品中耗电量最大。所以我们今天从提炼铝的物质变化中去了解其耗能大户的特点。
[问题情境1]电解铝在所有工业产品中耗电量最大,每生产1吨铝的耗电量就高达1.5万度。自2010年6月1日起,国家继续明确对大型电解铝企业实行优惠电价0.3元/度。每吨铝的总生产成本是15000元左右。
[学生活动1]算一算:耗电成本约占铝生产成本的比例。
[提问]电能消耗一般占成本的30%~40%,那么这些电能都消耗在了哪些环节?请大家阅读下图(苏教版《必修1》P64),先了解一下从铝土矿中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学生活动2]学生阅读,提出困惑,指导解决。
设计意图:读懂整个流程,提出疑问。
[过渡]流程中有两个反应没有学过,请你按下表中的操作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验证反应,并感受两个反应热量变化不大,为下一步能量综合分析做准备。
[学生活动4]根据课本介绍和实验现象,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展示、点评。
[提问]认识了流程中的物质变化,下面请大家分析一下流程中的能量变化,看看哪一步耗能最大?
[学生活动5]找一找:学生讨论、学生分析。
设计意图:掌握流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为下一步流程中能量和物质综合利用的分析做准备。
[小结]能量分析:第一步矿石的粉碎需电能;第二步鼓入CO2需电能;第三步反应加热需热能;第四步加热需热能,电解需电能。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整个流程中的能量消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总结]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
(1)流程:两个阶段(提纯和冶炼)。
(2)反应原理:四个反应。
(3)能量分析:电解氧化铝步耗能最大氧化铝熔点高加冰晶石可降低熔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3.3.3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流程改进”
[过渡]我们了解了提取铝的物质变化、能耗情况后发现,幸亏霍尔引入了冰晶石,否则能耗还更大,但即使是这样,如果不是国家给的优惠电价,电解铝行业仍是无法生存的,特别是中小企业。
[问题情境2]到2010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已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目标。自2010年6月1日起,国家明确对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取消优惠电价,实行1.0元/度。据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0月27日消息:电解铝行业受冲击最大,各地铝厂在过去的五年中纷纷开展了配套流程升级换代。
[学生活动1]算一算:取消优惠电价,耗能约占铝生产成本的比例。
[提问]如果你是铝厂工程师,对这套经典流程可以做哪些改进?
[学生活动2]改一改:能量的综合利用(学生讨论、汇报方案);物质的综合利用(学生讨论、汇报方案)。
[点评]主要是第三、四步的废热可以回收利用,转化为电能;把一些物质作为副产品或者是建构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取消优惠电价后电价成本已经占成本的100%,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其耗能大户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对现有流程从物质和能量综合利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总结]二、工业流程常见的综合利用:能量的综合利用节能;物质的综合利用减排。
设计意图:在方法层面提升学生的认识。
3.3.4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流程创新”
[过渡]但是国家对高耗能工业的忍耐是有限的,已经对彻底取消高耗能企业电价优惠给出了时间表。很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加大对提取铝的新方式的研究。
[问题情境3]随着资源价格越来越高,特别是低碳生产与生活的追求,高耗能的提取铝的方式越来越显出它的弊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决心更为凸显,国家十一五期间已经加快了电解铝行业的关停并转,光是2010年前七个月就已淘汰落后产能电解铝企业达到17家。很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提取铝的新方式的研究。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请你思考设计一些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新思路或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用物质转化流程表示)
[学生活动]设计方案、汇报方案、评价方案。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刚学的流程分析和综合利用分析的一般方法设计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的能力。
[引导准备]可从矿石中提纯、冶炼两个方面去思考;冶炼方法选择可类比学过的金属冶炼;提供学生需要的含铝物质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设计、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更多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激情,为本单元后两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总结]三、设计提取金属的工业流程的一般思路:冶炼方法选择(依据金属活动性)物质提纯(依据物质性质)综合分析(从物质和能量综合利用两个角度)。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分析和设计金属提取工业流程的方法的认识。
3.3.5 课堂总结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业流程;提取金属工业流程设计的一般思路。
设计意图: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课堂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提取金属铝的工业流程的认识。
4 教学反思
4.1 课堂回顾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参与度很高,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明显感受到三维目标基本达成,他们学到了从铝土矿提取铝的知识,通过解读流程、改进流程、创新流程切实提升了阅读、分析、设计工业流程的能力,能量综合利用这一主线强化了他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顺利地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国家政策,初步形成了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设计得以顺利实施,提取铝及其化学工艺流程图这一重点充分突出,化工流程的分析和设计这一难点得以有效突破;整节课比较流畅、紧凑,但是时间偏紧,拖堂三分钟。
4.2 原因分析
4.2.1 成功之处分析
选择化学史和生产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抓住铝冶炼工业是耗电大户的特点、高耗能工业的国家政策展开课堂的教学,学生感到非常特别、新颖;流程学习因为有了卤素、镁的提取的基础,学生具备了―定的流程分析能力。
4.2.2 不足之处分析
本课最大的不足是时间紧,究其原因,首先是引课时在铝的用途、含量处用时过多,这些内容是为了激发兴趣、引发冲突,但是难度不大,用时6分钟偏多;其次流程解读板块中增加了两个学生验证性分组实验,两个实验是为了验证流程中涉及的两个新学反应,为后续分析、改进作铺垫,但让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分析,用时过多;再有就是第三板块创新流程要求比较高,以学生的基础,需要更多时间思考。
4.2.3 改进思考
(1)第一个不足的改进方案:既然铝的用途、含量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更多地放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的引课用2~3分钟即可。
(2)第二个不足的改进方案:由课程标准和教材安排来看,没有这两个实验的安排,可见本课重点是侧重在工业流程的学习,所以上完之后笔者有以下两个改进思路:
①两个新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信息形式告知学生。
②改学生分组验证实验为教师课堂演示,对于温度变化可以采用DIS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投影清晰显示,教学效果也应不错。
(3)第三个不足的改进方案:
篇3
初步了解工业冶铝过程,巩固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通过对人类冶铝的历史线索的探寻,努力开发其中蕴含的过程方法和科学态度及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及为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铝冶炼简史;认识发展;学案
2014年6月第6版的苏教版《化学1》必修教材,将原本置于“铝”和“铝的常见化合物”之前的“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调整到置于它们之后,这一调整解决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置前学习时缺乏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的问题,既为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也就是说调整为“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探究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一、设计思考过程
新编排使原先教学设计中的一些内容不再合适,如:以“让学生体会铝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应用”为立意所设计的各种导入,因在前面“铝”的学习中已被用过而不宜再用;氧化铝的两性及氢氧化铝与偏铝酸钠和铝盐的转化关系无需再补充等;因此直观的感觉是:内容简单,一课时的时间太充裕了。那么该如何面对新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呢?有两种取向:①新授“从铝土矿中提取铝”+“铝”和“铝的常见化合物”的复习②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深入的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笔者选择了第二种取向。接下来问题便聚焦到:①学生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知识基础是怎样的?此时学生己学过钠、镁、铁、铜的冶炼,对金属的还原剂法和电解法冶炼有了一定的认识,而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则是刚刚学过,这为理解由铝土矿提取氧化铝的化学过程提供了条件。②以“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为载体可以在那些方面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知识方面,主要是在运用中深化对“铝元素存在及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铝冶炼简史学习,首先是可以加深对金属冶炼方法的概括性认识,其次是可以加深对发明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相辅相成关系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首先是可以通过科学家的具体行为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的认识,其次是可以通过铝冶炼方法进步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及铝回收,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③与这些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是怎样的?由于本节内容中知识层面要求不高,主要是理解并表达工业流程中相应的化学反应,学生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故从知识层面讲采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是可行的;对于要求学生通过对铝冶炼简史学习,达到在方法层面体会人类铝冶炼方法二次进步历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比较困难的,首先需要调用学生在金属冶炼方面已有知识,做冶炼方法层面引导,其次还要补充与冶炼相关的氯化铝、六氟合铝酸钠的性质信息,为学生理解冶炼方法二次进步中的困境及其突破做好知识层面的支持;最后还需要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对提供的铝冶炼简史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达成较为全面理解铝冶炼简史之目的,需要集思广益,因此学习时宜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学习方式。
二、形成的学案
[学习目标]
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铝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主要存在形式;
②通过分析铝冶炼简史材料,体会铝冶炼方法进步的关键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③运用己知的“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等知识,理解从铝土矿提取铝的化学原理。
[学习活动]
活动1:寻找样例,由此及彼
1.钠、镁均用电解法冶炼,铁、铜均用还原剂法冶炼,铝冶炼该用何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调用学生在金属冶炼方面已有知识,做冶炼方法层面引导。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2.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如何?铝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金属冶炼的起点。学习方式:回忆、看课件,展示完成的学案)
活动2:阅读铝冶炼简史,体会冶铝方法进步的关键及对其人类生活的改变
(基于“想法与困境”和“对人类的贡献”两个问题的开放性,就整个简史一次呈现全部讨论会过于复杂,时间上也难以保证重点,故采用依格分步投影逐步研读讨论交流的方法,并在整个简史学完时归纳小结)
活动3:运用已知,理解工业冶铝的化学原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①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铝元素在地壳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是铝土矿,它的主要成分是Al2O3(注:有少量杂质);②借助冰晶石可以实现电解氧化铝制铝;因此工业冶铝过程可分为两大部分:获得纯度较高的氧化铝和电解氧化铝。请先在下面流程图中将电解氧化铝部分表示出来,然后再运用已知的“铝的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等知识完成其余部分,并完成下面表格。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图
表:理解工业冶铝的化学原理
[步骤\&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溶解\&得到______溶液\&\&过滤\&除去____ \&\&酸化\&得到______沉淀\&(易错点是: )\&过滤\&得到纯氢氧化铝固体\&\&灼烧\&得到高纯度____\&\&电解\&得到______\&\&]
活动4:绿色理念,铝的再生
资料:再生铝又称二次铝。废铝是目前废物中最有价值的材料,现在世界每年从废铝回收的铝量约为400万吨,相当于每年铝产量的25%左右。与以铝土矿为起点相比,生产1吨再生铝能耗仅为新铝的2.6%,并节省10.5吨水,少用固体材料11吨,比电解铝时少排放CO291%,少处理废液、废渣1.9吨。
看了以上资料,你想到什么?说出1点即可。
(预设:由于材料简单,拟采用阅读后提问的方式,最后归纳)
归纳小结
①冶铝简史中的化学路径及反应
提出电解冶铝的想法用钾、钠与无水氯化铝反应置换出铝用冰晶石助熔实现电解氧化铝制铝
②工业冶铝的工艺流程与反应
巩固练习
对比一下镁和铝的提取,看有没有相似之处?
三、两个遗存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难以把握和处理的问题,现摘要两问,以求大家共同研究(1)对于复杂的化学史实,如何合理地简化,使之成为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素材?本课的采用的是提供信息帮助学生的方法,但信息给予有时可能会违背史实的时空顺序,即当时的化学家们并不知道这些知识,这算不算是用史学习中的作伪?(2)真实的、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往往隐含有大量中学生还不能理解的化学、化工过程,如本节教材“由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实际上只介绍主流工艺之一拜耳法,而另两种主流工艺碱石灰烧结法、拜耳-烧结联合法并未介绍,且就是拜耳法也回避了二氧化硅除去原理,实际上这样的简化曾使不少老师和学生对该工艺心存疑虑,甚至有教师据此认为该工艺没有能除去二氧化硅,进而要求学生探究改进该工艺;其实对该工艺的简省还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如:①误认为之所以使用CO2而不用盐酸(或硫酸)是因为后者为强酸,过量时会溶解氢氧化铝②因杂质不明,对为何先碱后酸而不先酸后碱无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由此看来怎样合理的简化化工生产过程?以及对教材中己经简化的化工生产过程如何使用?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吴星.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王祝堂,熊慧.拜耳法提取氧化铝[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3(11).
篇4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篇5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笔者就以新课标为背景,提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都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但由于重视程度、认识程度、实践多少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提升缓慢。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经过近几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施好探究式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讲课时通常要有一个导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过程。物理课就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前,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本课相关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勾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结合情境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就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学习。
例如,在我们学气压一课时,先准备好一个空瓶、酒精、棉花、火柴和一个煮熟的鸡蛋。把棉花用酒精浸过后用火柴点燃投入空瓶中,把瓶口用削好皮的鸡蛋堵住,很快鸡蛋就会被吸入瓶内。这个实验,会使学生脑中产生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利用替代教具创设问题情境,例如,用一块小的橡皮泥会在水中沉浮,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做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二、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关注每节课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更要思考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哪些科学探究能力,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凡事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假如一节课是一叶小舟,三维目标就是船上的货物,每次船上装什么、装多少都要事先考虑。
2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帮助教师快速组织课堂,还能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制造悬念,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参与度。
3设计师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路要清晰,如何设置课堂环节,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考虑充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重结果更重过程为原则,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好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三、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
实际的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能“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五、开放的教学环境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即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而优化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香.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科技信息, 2010,(35)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应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图像和函数关系式,分析、总结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画出图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函数与图象想的关系。
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即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油桶,恰好可装10吨油。用一木棒垂直插入小孔,测定剩油的高度h,能否很快确定剩油大约多少吨?这显然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设剩油量为W吨,如果能找出剩油W与h的函数关系,并画出次函数的图像,那么求解就方便了,只要测定h,看图像就可以知道W的值了。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一定的方式。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1.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2.创设变式问题情境,对例题(习题)挖掘与拓展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篇7
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成人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总是把教师的想法转移给学生,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纯真,他们好说、好动、好奇,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满足他们这种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浮力”第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几个乒乓球,用针孔在内部注入多少不同的盐水,让学生猜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会是什么状态,当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验结果发生碰撞时,学生特别新奇,非常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所以抱着好奇心去探究,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这样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教师在讲到“声音”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水瓶琴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几乎都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瓶子装水越多,音调越低。这时这位教师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通过讨论和提示,学生几乎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教师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接着提问:“在敲击时,瓶子装水越多,音调越低;那么换一种方式使瓶子发声,如果用口对着瓶子吹气,结果还会不会一样呢?”学生再一次讨论,讨论的结果使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向瓶子吹气时是由于瓶子的振动发声,一派认为是由于空气的振动发声。由于不同的发声体直接影响到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因此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争论了很久,都不服对方,于是教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了证明谁对谁错,怎么做呢?”学生一致认为通过实验来解决。于是学生找出了两个瓶子,向它吹气,结果证明了吹气时,瓶子装水越多的音调越高,于是学生再次讨论其原因,原来向瓶子吹气时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从而引起声音的,通过这一讨论,同学们对音调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了。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进行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学生会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中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加以解释,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
二、要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
其实学生和老师对已有的知识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例如,一只公鸡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对于一个成人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孩子大脑通常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孩子通常都知道自己的质量,因为从小到大总要测量的,所以就从学生的体重为切入点,去和一只大公鸡去做比较,这就很容易了。比如学生不理解一升水一吨水的概念,你可以让学生观察饮水机上的水桶是10升左右,他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升水的模型。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接受知识很快,有些孩子会慢一些,有的孩子这方面突出,有的孩子其它方面又是强项,所以说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此外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物理小制作的辅导,课后的小制作有很多,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玩具、土电话、小孔照相机等。这些小制作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欣喜,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另外,我在教学课堂设计中也会注意到其它方面,比如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像有些课设计为实验探究课,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中,注重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教师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语言叙述要准确,态势要风趣、幽默,动作要熟练无误;既要有演的功夫,又要有魔术般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分析,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有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还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实验也比较难解决,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它操作容易、方便、快捷,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多媒体的视频功能能够很好地把“现实生活”搬进教室,让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且生动逼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规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3
2016年秋季,各版本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了小学低年级课堂。这预示着法治教育已成为品德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基于现有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需要我们展开新的探索。以下,笔者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为例,阐述我们的尝试。
一、遵循儿童逻辑,拓展规则认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法治观念的培育重点应该是在正确儿童观观照下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规则”,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懂得守秩序等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初步了解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以“怎样到达目的地”(四年级下册)一课为例。本课隶属于“我与外界的联系”这一学习主题,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P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有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以问题导入课堂,通过设问“你们知道,早晨老师是怎么到学校的吗?”“你是怎么到学校的?”引出本课话题。在“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板块,教师立足无锡地方实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家乡无锡的水蜜桃丰收,上海大润发超市订购500箱;二是汶川发生地震时,急需一批急救用品;三是从湖北武汉到上海运送1000吨木材。分别该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由此,与学生一起整理得出“合理选择有诀窍”。之后,拓展学习。以“无锡惠山古镇”“无锡南禅寺”和邻近的“常州恐龙园”为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公交线路图(目的地和出发地)”“阅读理解高铁票的各项内容”“了解乘飞机的具体步骤”,并呈现《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确“正确乘坐交通工具有方法”。最后,请学生设计 “家庭出游计划之畅行交通”,迎接即将到来的假期生活。
这一教学设计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将儿童带入与之发生密切联系的学校、自然、社会和家庭生活场域,由此构成了综合立体的生活画面。在学生已有基本交通安全规则经验基础上,丰富学生对交通的认知,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帮助学生认识道路交通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拓展了学生对规则的认知。
二、凸显价值引领,深化规则领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等核心价值观,懂得尊崇公序良俗。
以“我不耍赖皮”(三年级上册)为例。本课以规则意识教育为主题,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规则,生活需要规则。有教师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引入教学,设计了“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主题学习,突出规则和法治意识的引导。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基本规则。内容简单明了,富于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基于此,教师设计了“四代同堂,共话守则”板块,邀请70、80、90、00后(学生、父母、祖父母、教师、德育专家、社区人员等)走进课堂,共话规则。通过环节一“比一比、谈异同――三版《守则》大比拼”,环节二“说一说、谈感受――有话大家说”,分享儿时记忆中经历的学校守则的故事;环节三“议一议、共成长――一起来学习”分享守则故事,探寻新版守则的独特之处。
之后,展开“文明小卫士在行动”版块。活动一“大家来找碴”――分享校园、班级、家庭、社会中的规则案例,探寻其中的规则;活动二“大家来帮忙”――设计校园文明标语、制定班级公约,形成小组同盟。最后,举行“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倡议仪式,号召学生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养成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这一教学设计可谓充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依托《中小学生守则》,将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活资源融入课堂,与学生共话“守规则”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规则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领悟。在这样生动的学习中,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爱国情感,尊法守法意识等,自然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认同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了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倡导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可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参与,认同规则和法治,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生活,促进知行统一。
以“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本课以诚信教育为主题,而诚信与法治可谓天然的结合体。有教师将社会法治热点案例引入教学,设计了“亮出我们的‘名片’――诚信”课堂教学:
第一板块“知诚信――认识名片”,引入社会热议的青岛“善德烧烤店”宰客事件、新疆切糕事件、海南海鲜事件,通过“新闻黄金眼”,讨论诚信危机对城市意味着什么?对商家意味着什么?第二板块“议诚信――设计名片”,通过诚信采访,邀请工商、物价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讲述诚信与法治案例,谈谈他们眼中、心中的诚信。第三板块“践诚信――亮出名片”,鼓励学生发出诚信倡议,创立诚信教室(制定班级诚信公约、实行无人监考 )或诚信校园,制定自己的诚信名片。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延伸活动,一是召开“小小新闻会”,请学生参与一次社会活动,如城管、工商、物价等部门联合举办的诚信宣传活动,或市场现场执法活动,做好记录,并在年级召开新闻会。以此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对规则和法治的认同。二是争当“新闻调研员”,鼓励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多渠道追踪新闻事态发展,深层次了解事件的后续发展及影响,重点调研个人诚信和社会诚信。以此让学生懂得,诚信以自觉为主,要从自身小事做起,尊法守法,诚信做人;同时,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护航,我们要形成遇事找法的思维习惯。
这一教学设计将真实的诚信与法治案例引入品德课堂,深化了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引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更可贵的是,教学设计注重以可操作性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法治生活,在实践中学法、用法。在延伸活动反馈中,学生们立足自身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如有学生提出,诚信除了强调做人的品质,是不是更应强调契约的作用?还有学生通过比较提出,商家的诚信体现了城市、社会的诚信,然而,为什么在我国违反这一规则所付出的代价远不如其他国家……这样的思考体现了学生对于规则、法治的深刻领悟和认同,而这必将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践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化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29-2作为教师需要超越现有的教材层次,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重现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更具科学味的课堂中体会化学学科丰富的科学色彩。要构建充满科学味的化学课堂,我们必须在教学设计上要科学分析教材内容,构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课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富有科学探索的意义。那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处理,构建科学探究过程呢?
一、化工生产――构建生产情境
对于教材中涉及到工业生产的教学设计上,应该构建真实的化学工业生产情境,把重点放在工业生产流程的分析上。即思考从理论分析到实验操作再到工业生产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通过科学的处理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思维的引发点,促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科学思维锻炼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科学处理。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上工业生产的静态书面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和体验的动态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亲身体验了解工业生产过程,思考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操作的方法和能耗和环境的等内容,形成科学思维。
例如:在《镁的提取与应用》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学都知道要加氢氧化钙溶液,但对为什么要加,怎么加,为什么不加别的碱等问题未能深入了解。因此对于氢氧化镁的形成我们可以寻找如下探究点――工业生产中如何将Mg2+从海水中分离出来。
问题1:请结合资料思考Mg2+以哪种物质形式可从海水中分离出来?
问题2:根据资料海水中Mg2+的浓度,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剂是否合适?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问题3: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应该选用哪种沉淀剂?这种沉淀试剂如何获得?
资料提供:室温下几种常见镁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克)。物质MgCl2MgSO4MgCO3Mg(OH)2溶解度54330.0110.0029资料提供:部分化学试剂的市场价格(元/吨)。试剂KOHNaOHCa(OH)2Ba(OH)2价格6160320012003700实验探究:(探究目的,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浓度Mg2+溶液沉淀的效果)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5mol/L、1.0mol/L、2.0mol/L氯化镁溶液各2ml,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2.再取一支试管加入2.0mol/L氯化镁溶液2ml,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总结汇报:
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发现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2.总结从生产实际的角度来看,选用何种物质作沉淀剂最佳,请写出获得沉淀剂的方程式。
评析:通过以上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习得的内容和方法远比一个方程式要丰富的多,科学思维的锻炼已经不再是记住一些事实性知识。他们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工业生产中该如何进行原料的选择和处理,物质该如何进行分离等问题,以后再碰到相关的工业生产的问题,他就会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样构建的探究活动环节就让化学课堂充满科学味,学生的科学思维就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结论内容――寻找科学证据
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记住结论内容,那就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最为关键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对结论内容作出科学的处理,将结论内容的获得过程重新建立起来,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认识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感受结论获得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角色不再是一个存储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仅仅成为书本知识的搬运工。
例如:在《天然气的利用甲烷》的教学环节中,由于书本在前面内容中已经告知了甲烷的分子式和立体结构,但学生对于甲烷分子从结构式的平面表达到立体结构的转换充满了疑惑。很多学生知道是正四面体,但不知道为何为正四面体,如何研究得出。因此我们设置如下科学探究点――甲烷的结构探究。
问题1:请从共价键的理论分析甲烷的结构中为什么是4个氢原子?为什么不是3个?
问题2:请根据书本《交流与讨论》内容计算出甲烷的分子式,并写出电子式和结构式。
结构探究:
1.根据甲烷分子中的原子组成,依据结构式,分析符合它的空间结构有几种?(学生搭建模型并在黑板上画出)
2.分析4个C─H键的空间排列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为什么?
3.如何验证到底是哪一种结构?如何寻找证据?
证据探究:
1.有人说4个C─H键的键长是相同的?可能有几种结构?
2.有人说4个C─H键的键角是相同的?可能有几种结构?
3.有人说C─H键的键角是109°28′?可能有几种结构?
结构再探究:
1.通过化学反应,将甲烷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替换成2个氯原子,请问你搭建的模型会有几种可能结构?
2.通过事实证明将甲烷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替换成2个氯原子只有一种结构,请问甲烷是什么样的立体结构?
3.为什么将甲烷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替换成2个氯原子的结构种类可以证明甲烷的立体结构?换1个,3个,4个能不能证明?
评析: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寻找证据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内容有很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科学结论,更要教给学生证明科学结论的方法和思考过程,教会学生用证据说话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我们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书本以外的新知识,更能感受获取证据的方法,亲身体验通过证据的分析来检验和支持科学的假说的过程,并能够通过证据的归纳和整理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系列问题的启发和诱导,学生全程经历了科学思维的活动,这样课堂中所培养学生的能力肯定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科学规律――再认科学现象
化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表达了物质世界中所遵循的规律,而规律性的内容往往是学生需要的。但对于科学规律内容的教学绝对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在科学规律面前,我们需要的是重新带领学生去认识科学现象,通过科学探究去发现、验证和总结规律。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关注“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寻找事物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教师要通过科学化的教材处理过程,带领学生穿透事物的表层现象,和学生一起寻找事物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感知现象,获取规律。
例如: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教学中,教材直接呈现了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虽在初中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的部分规律,但涉及到的排布规律内容较多,造成了学生理解和应用上的难度。那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探究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
问题1:请写出第1号和第2号的核外电子排布,为什么没有一直往后排到8电子结构?
问题2:写出第3号元素的所有可能的核外电子排布,思考哪种结构最稳定?
问题3:第二行原子最外层电子为何没有继续增加到9电子结构呢?
问题4:第11号元素为什么不是2,9的电子排布方式?
问题5:第17号元素为什么不是2,7,8的电子排布方式?
问题6:第2号和4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为何不对齐?现在的位置依据了什么?
评析:当化学教材中出现科学规律的内容时,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应该仅仅是先现象的观察,后规律的总结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事论事的方式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没有任何的帮助。即使学生对知识有适当的了解,也不要通过单一的问答方式简单地去回忆知识。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系列的科学探究环节的安排让学生重新去认识科学的现象,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透过现象归纳获得事物本质的规律。要通过深层次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科学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
四、知识相关――探索对象异同
化学教材中很多内容表现了知识间的转承和递进关系,即后面的新知识和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虽知识结构上略有不同,但通过探究前后知识内容的异同,可避免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过多的重复,使知识脉络简单清晰,知识形成体系并不断继承和发展。因此教师在碰到知识相关内容时要弄清原有的知识内容,把握新的学习材料,设计提供更具有思维探究价值的问题,凸显不同知识内容间的异同,造成学生新旧内容的认知冲突,再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思考讨论,逐步探究并归纳获得新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烯烃命名教学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烷烃的命名规则。若能以烷烃的命名为基础,再对比烯烃的命名,那烯烃命名的教学就无需像烷烃的命名那样逐条展示。我们可以借助前一阶段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设置如下探究点――烷烃和烯烃的命名探究。探究一:对比烯烃和烷烃命名表达上的差别?命名案例1CH2CHCHCH3CH3
3甲基1丁烯CH3CH2CCH2CH2CH3
2乙基1丁烯探究二:如何选择主链?命名案例2CH3CH2CHCH3CH2CH3
3甲基戊烷CH3CH2CCH2CH2CH3
2乙基1丁烯探究三:如何给主链编号?命名案例3CH3CH2CHCH3CH3
2甲基丁烷CH2CHCHCH3CH3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法与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60-02
引言:构建先进、高效、实用、有趣的教学课堂,始终是一名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的基本回路,其内容繁杂、理论抽象。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的《液压传动概述》内容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力求与同行交流学习。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一、课程分析
《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液压与气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的基本回路,其内容繁杂、理论抽象。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直观性,实验教学虽然直观但其动作迅速、元件和油管多而凌乱,不利于学生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静态的图形动态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系统简单化,将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教学设计内容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由马振福主编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该教材编写是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目标明确,理论浅显易懂,突出了实践应用,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学的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教学安排为二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为项目一《液压与气压传动认识实训》中的任务一《概况了解液压传动》,作为该课程的开篇,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对液压传动的基本认识,更为学生兴趣的引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充实完整,我将任务三中的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等知识点融入本次课;为了清晰地展示液压传动原理,穿插了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过程分析,为完成液压系统的分析打下基础。对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液压传动在生产设备中的应用,掌握液压传动系统的定义、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能理解液压动力元件的特征和执行元件间的能量转换。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科学进行观察联想,采用“任务驱动―创设情景―信息搜集―知识初探―案例导入―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介绍液压传动系统;通过“猜一猜”、“连连看”等游戏活动形成对液压传动的基本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液压技术应用就在我们身边,树立“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理念,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探索求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不懂的问一问,不明白的查一查”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三、教法与学法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们对液压传动的结构组成有一个清晰真切的认识,能将液压传动区别于其他的传动方式,并对其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液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采用动画展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学练结合和游戏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学与玩中更好地去掌握专业知识。
机电一体化(高级工)二年级学生们有着较好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也较强,但是他们多缺乏自信心,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强烈。在搜集信息环节中,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法学生共同找出液压传动的特点,在动手动脑环节中,学练结合,巩固知识。在液压实训设备和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合下,我们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教学环节设计
1.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介绍液压传动的定义及应用,展示5000吨大楼平移61米的新闻视频,介绍其中的主角――液压千斤顶,引出主题,对照“昨日的愚公移山,今天的大楼平移”使学生形成对液压传动的深刻印象,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液压千斤顶的原理图的连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选用震撼人心的事例、采用直观展示的方法创设情境导入问题,从而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2.搜集信息、知识初探。课前将学生们按照异质结合的原则分组,然后按小组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参考“液压、传动、系统、应用”等关键词。完成下面问题:(1)液压传动系统由哪些元件组成?(2)液压传动系统有哪些应用?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对液压传动形成基本的认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增加信息来源,正确运用网络,从而促进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3.典型案例、建构新知。引出典型案例――液压千斤顶,教师通过对千斤顶的工作动画展示、分析,讲解其中的工作原理,结合学生搜集的信息总结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元件的特征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们注意各机构间的能量转换。我们应该运用动画演示、分析讲解等教学教法,突出教学重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接纳、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点。
4.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为了对新知识进行强化,介绍学生认识稍复杂的磨床工作台液压系统及组成元件,并分析各元件所属的类型;接着开始难点分析,让学生观察flas分析其工作台的运动方向,观察阀芯的移动带来的油路的变化,明确控制元件尤其是换向阀的功能。然后比较结构原理图和图形符号图,认识典型元件的图形符号,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讲解等教法,学练结合、层层深入等学法,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系统的建构。
5.任务驱动、动手动脑。任务一:由同学来表演液压元件,完成“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教学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个元件特征和图形符号;任务二:以两人为一组,把老师发给的图形元件符号图连接成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图,同学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根据液压元件特征编写的顺口溜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采用游戏模拟的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实现了教与学、知识与能力、接收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任务驱动让学生们积极的动手动脑,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6.练习测试、评价反馈。练习测试、评价反馈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完成本节课程的课堂练习和自评、互评反馈表,使教师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课程教学意见等信息的收集,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