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03-31 06: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联的由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对联
1.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2.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3.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4.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5.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6.一曲霓裳传玉笛;
四围云锦拥金徽。
7.一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8.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镜明。
9.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轮。
10.三五良宵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玉轮。
11.天上则琼楼玉宇;
人间亦贝阙珠宫。
12.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乐团圆。
13.玉轮光满大千界;
银汉秋澄三五宵。
14.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临天宇玉乾坤。
15.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16.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17.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18.天上一轮月;
人间万里明。
19.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20.白人随鹤舞;
明月逐人归。
21.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22.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明。
23.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圆。
24.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辉。
25.亭空千霜月;
水续万古流。
26.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27.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28.薄帷鉴明月;
高情属云天。
29.明月本无价;
高山皆有情。
30.皓月无幽意;
清风有激情。
31.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32.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3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34.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篇2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我想你是知道的,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等。那你知道它的由来吗?《中国节》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等 等。
你想知道春节的哪个习俗的传说呢?就贴春联吧!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定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这虽然是传说,但我们仍不能忘记我国的传统节日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其它传统节日的由来。《中国节》这本书真的不错,你们也买一本吧!!!
篇3
春联的由来
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
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的同时,既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呢!
1953年,中国科学考察团出国考察。途中,数学家华罗庚出了上联“三强韩魏赵”,让同行的钱三强、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等科学家对下联。上联“三强”是指韩国、魏国、赵国,这三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个强国,同时“三强”又暗指在座的科学家钱三强。众人一时难以对出。最后还是华罗庚自己对出了下联:“九章勾股玄”。“九章”既指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勾股玄定理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同时又暗指同行的赵九章。众人皆惊叹不已。
大家知道被列为“唐宋家”之一的坡,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出联对句,样样精通,被誉为“全能文学家”。传说有一天,他去金山寺为诗僧老友佛印禅师祝寿。席间,即兴为佛印禅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度,犹欠三十春秋”。
实际上这副为禅师祝寿的对联,上下联都是说的佛印禅师的岁数。
篇4
2、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3、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4、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5、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篇5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以期引人注目,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回环流转,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配偶)”。下联中“杏”谐读作“幸”,“梅”谐读作“媒”,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言此而意彼,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合肥人)和户部尚书翁同(常熟人)。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语义相关,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意象纷呈,气势充沛,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故意提出问题,以引人注目,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设问设答,一呼一应;语势劲健,张弛有致;借物咏志,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它寓典于联,言简意深,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 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对仗工整,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下联中析“志”为“士心”,不仅离合巧妙,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赃枉法,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如珠走玉盘,历落宛转,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也称藏词、漏字,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借以讽刺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即“王八”)、“”。辛辣而巧妙,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中,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不露斧凿痕迹,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一为时间,一为空间,皆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为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形式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使得联语更为典雅精美,联趣更为浓郁别致,联格也更为活泼多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联的创作与鉴赏也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之间是水融、相得益彰的。
篇6
我:姐姐,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怎么都挂上了红灯笼,在门上贴上了新春联,就连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而且晚上还要放爆竹,这是为什么呢?
姐姐:说来话长呀!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吞食牲畜伤害性命,人们只好在这一天逃往深山。有一年,一位白发老人说他能将“年”兽驱赶走,大家不必再躲入深山。众人不信,但老人坚持让大家留下。就这样,当“年”兽来时,老人突然点燃爆竹,“年”兽被炸得心惊胆战,仓皇而逃。原来“年”兽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大家都贴对联、窗花,放爆竹,防止“年”兽。明白了吗?
我:那为什么门上的“福”字要倒贴呀?
姐姐: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就有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
篇7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一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10月1日7日
五、活动地点
社区、学生家中、图书馆、超市等
六、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活动内容
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走进中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下:
活动一调查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中秋节的月饼
1.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2.感受月饼的香甜。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歌和对联。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欣赏中秋节的美景
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拿起你的笔来记录一下中秋节的美景
(二)活动步骤
1.合作交流,落实任务
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分析整理,总结汇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等形式,利用中秋假期时间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完成活动任务。
3.活动总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活动目的
(2)活动内容
(3)活动时间、地点
(4)活动分工
(5)活动步骤
(6)活动过程
(7)活动体会
4.成果展示,反思评价
回到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评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信息的行为,可以评价动手操作的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调查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多样性上。特别要评价在活动中是否应用适当的方法展开活动,比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整理材料、操作工具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及交往与表达的能力。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态度要认真谨慎,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的工作,并注意保持,为活动保留好第一手的资料。。
2.要亲善友好,尊重不同地区及个人的习俗习惯,包括饮食、服装、礼仪等。
3..小组成员间保持联络,注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困难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修日以及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
5.需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可以与老师联系,由指导教师带入网吧或学校微机室,任何学生不能擅自个人出入网吧。
6.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研究和设计汇报形式。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二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material)、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material),合理整理资料(material),对资料(material)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material),分析资料(material)、整理资料(material)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20**年7月13号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三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10月1日7日
五、活动地点
社区、学生家中、图书馆、超市等
六、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活动内容
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走进中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下: 活动一调查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中秋节的月饼
1.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2.感受月饼的香甜。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歌和对联。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欣赏中秋节的美景
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拿起你的笔来记录一下中秋节的美景
(二)活动步骤
1.合作交流,落实任务
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等形式,利用中秋假期时间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完成活动任务。
3.活动总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1)活动目的
(2)活动内容
(3)活动时间、地点
(4)活动分工
(5)活动步骤
(6)活动过程
(7)活动体会
4.成果展示,反思评价回到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评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信息的行为,可以评价动手操作的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调查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多样性上。特别要评价在活动中是否应用适当的方法展开活动,比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整理材料、操作工具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及交往与表达的能力。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态度要认真谨慎,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的工作,并注意保持,为活动保留好第一手的资料。。
2.要亲善友好,尊重不同地区及个人的习俗习惯,包括饮食、服装、礼仪等。
3.小组成员间保持联络,注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困难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修日以及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8
在古代兔子的别称很有趣如:“缺鼻”。“三瓣”而这些特别的别称的由来是,兔子的嘴巴是三瓣嘴,中间有一条缝,所以鼻子看起来没有一样。而到了现代“月精”。“月德”。“明视”。“玉兔”……-而这些别称也是因嫦娥奔月这个故事开了个响头!相信这些有趣的别称已经让你大开眼界了吧!
接下来,我来给你讲讲狡兔三窟这个成语,狡滑的兔子一般要做三个窝,比喻做事很隐蔽,方法多。而白兔赤鸟这个成语你们想知道什么意思吗?让我告诉你:白兔指月亮,赤鸟是指太阳,一般表示时间。
有关兔子的小知识还不止这些,还有歇后语等。
狐狸哭兔子——假慈悲。狐狸喜欢吃兔子,这为一只兔子哭,肯定是假的。兔子打架——小打小闹。小兔子们打架,你说小兔打小兔是不是小打小闹。
篇9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厚重与沧桑。古往今来,名家学者对其研究也数不胜数。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如:《红楼梦》、《论语》等名著经典,都被译成英文以加强其跨文化交流。但纵观所有英译作品不难发现,对联的英译只占了其中很小一部分,多数专家将焦点集中于古诗词曲的英译,如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韵探胜》,便对诗经元曲宋词等名篇进行了英译研究。而对联的英译往往只镶嵌于名著名篇的英译之中,如《红楼梦》、《水浒传》的英译版本中有一些对联译作。而楹联专著并不多见,如黄中习教授所著《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讨论了对联研究的方方面面及其英译。但这毕竟是少数,用他的话说“中国对联翻译,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太少了,散见于诗文的翻译中”①。由此可见,专家学者对典籍英译的关注度明显比对楹联的关注度要高。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加之古迹名胜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借旅游景点文化特色传播中华文化的机遇。湖南省作为中部日益崛起的大省,除有不少文化景区胜地外,其电视文化产业的高度繁荣也积极推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到湖南交流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逐渐增加,借旅游之便想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外国友人也日渐增多。而湖湘旅游景点作为海外游客认识湖湘文化的窗口,其作用不可小觑。岳麓书院自古以来都是孕育湖湘才子的摇篮,近代思想家魏源,一代军事家,都曾在此地求学。若能将岳麓书院的对联进行英译,把承载其文化内涵的文字生动地传达给外国游客,游人到访此地时,就不仅能体会湖南的人文景观之美,而且会对其具有文化特色的对联印象深刻。中华民族是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如果将它比喻成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湘文化就是其万千支流中独树一帜的一脉。文化是折射一个民族精气神最有力的见证,而景点对联则是为游客展示这一魅力的有效手段,对联的英译更能为外国游客熟悉中华文化提供借鉴。
2.目的论简介
2.1原理介绍。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莱斯(Reiss)提出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研究,发现有些译文无法实现完全等值,于是,她提倡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对等原则。接着,汉斯·J·费米尔(Hans J.Vermeer)以行动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Skopos)为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随后,霍斯曼特瑞重点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诺德则提倡“功能加忠诚”原则。这几位学者的著作和文章最终奠定了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乃至世界翻译界的地位。
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2.2目的论与景点对联英译。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语言分为三种功能: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②而应用翻译特别强调以传递信息为其终极目的,侧重信息传递的内容与效果,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则尤为突出。因此,应用翻译的特点使得功能目的论的应用特别适合。景点对联英译正是应用翻译的一种,将功能目的论的原理运用到这一实践中应是很恰当的。
3.岳麓书院楹联
3.1楹联简介。
楹联,俗称对子,通称偶语、俪辞等,起源于桃符,而“对联”之称肇始于明代。楹联的发展史可用五句话来概括: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普及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弘扬于现代。③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其创作需个人才情与睿智,故又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楹联的种类繁多,按贴挂的位置分类,有门联、中堂联、楹柱联等;按用途分类,有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自勉联、言志联等;按对偶形式分类,有言对、事对、工对、正对、反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和顶针对。景点对联则属于名胜联。
3.2岳麓书院楹联。
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善,办学延续至今的“千年学府”。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原有僧人兴办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岳麓书院诞生。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以悠久的办学历史,培养众多的杰出人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湖湘文化重镇而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骄傲。④作为孕育一代又一代才子的摇篮,岳麓书院一直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誉。故楹联佳作也因人盛而繁多。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办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
纵观书院所有对联,我发现歌颂赞美类对联居多,在搜集的二十七副对联中,就有一半以上对联属于此类。另外,作为求学之地,书院自然也有不少治学共勉类的对联。再者,或用典或哲理性对联以教人行事之道的也有一些。因此,据其特点,文章将岳麓书院的对联分成四类:(1)讴歌赞颂类。此类对联亦可细分:①歌颂书院人才济济,育人有道的对联。如:“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②盛赞书院声名显赫的对联。如:“金声玉振,虎跃龙腾。”③颂扬孔子德高望重的对联。如:“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2)治学共勉类。如:“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之谓才。”(3)典故类。如:“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4)哲理隽语类。如:“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4.目的论与岳麓书院对联英译
4.1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此联出自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⑤此处的“惟”是语助词,无实义。楚,战国七雄之一,此处泛指湖南。于斯,在此,此地。据史书记载,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时,撰题大门联,出句“惟楚有才”,命学生应对,正思忖无果时,贡生张中阶至,对曰:“于斯为盛。”这正是此联的由来。这副流水对上下联衔接连贯。大意是:楚国(湖南)真是人才辈出之地,而这里(岳麓书院)尤为兴盛。
此联较为浅显易懂,若将“楚”直译为“Chu State”,虽对熟悉本国历史背景的游客而言,一目了然,但对于毫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则不免令其顿生费解。只要能够让读者明白,该对联是为了称赞湖南人才济济,岳麓书院育就有方而作,便可。能将此意传达,既符合目的原则,又符合读者的需要。故英译时可将“楚”译成“Hunan province”,与“Chu State”同指一处,只是使用的时代不同。参考译文如下。
Hunan province breeds many talents;
The Yuelu Academy cultivates them most.
4.2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
此联悬于书院讲堂,为张岱年所撰。浅显易懂,一语道出岳麓书院历经千载,仍弦歌不绝,盛名犹传之势。赞誉书院在培育人才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规章制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赞赏之情。
此联上下为一个主语,英译时若采用直译方法,就易重复,不够精简。仔细推敲,游人观此联时,不正是身处岳麓书院内吗?因而,此处“岳麓学府”若省略不译,即便是对湖湘背景毫不知情的外国游客,解读对联后也可轻松猜测出指的是此地。这样,对联的意思既可明白如话地传送给游客,符合目的论的要求,游客又可领会揣摩对联本义的乐趣,切合观者的陶冶需要。另外,为再现上下联形美,均译为动词现在分词结构,词义对称,结构类似。参考译文如下:
Boasting a-thousand-year great reputation;
Inheriting good traditions of education.
4.3金声玉振,虎跃龙腾。
此联悬于时习斋,为美籍华人潘力生所撰。上联为金声句: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⑥本是用以形容孔子德行兼备,如同奏乐,集众声之大成。后以喻名声远播。下联为虎跃句:形容书院学术活跃,充满生机。撰写此联时,正值岳麓书院创立1010周年和湖南大学定名60周年之际,因以此联赞美母校学术思想鼎盛,声名显赫,前程似锦。
此联是称赞母校,若照字面直译,因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恐过往游人会对此感到不解,难以实现此联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也不符外国游客的欣赏需求。只要能传递盛赞书院与母校的感情信息,唤起读者对字里行间赞誉的共鸣,某些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在英译就应适当隐去,故不免要采取意译,归化的方式,使译文更贴近游客的认知背景,即将此联本意表达通畅使游人明白如话即可,照联上意义来看,上联应指书院久负盛名,广为流传;下联意指母校湖南大学,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活动似龙腾虎跃。上下联采取不同英文惯语表达,在达意的基础上尽量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参考译文如下。
Great reputations of the Yuelu Academy spread far and wide;
Alma mater takes on prosperous academic activities.
4.4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此联悬于文庙大门旁。大意为:孔子的学说与教义如同江河一样,浩浩荡荡,随处可成洙水,泗水,意指其广博深远;孔子的德行,著述恰似日月一样,光芒四射,普天之下都有他的布道与学说,万古流芳。
此联运用了两处比喻,将孔子的思想与德行分别比喻成江河与日月。从游客的角度来说,这一比喻,与中国拥有相同的认知背景。因而,可将其英译出来。但是,汉语作为分析型为主的语言,其承载的信息量较英语多,更为简练。而英语一行对联的音节数量无法无限扩大,这就使得此联的英译在行数上保持形似十分困难。作为歌颂孔子的对联,其比喻稍有夸张但足以显露作者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故此联译成感叹句更能让读者引起共鸣。参考译文如下。
How penetrating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re,
Spreading in all directions as tributaries of Zhusi Rivers;
How profound 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are,
Circulating every corner as the glory of sunshine.
4.5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之谓才。
此联悬于赫曦台,系左辅撰。主讲治学之道。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后朱熹注:“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⑦后来主要指求学的三种态度。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⑧古语中天地人为三材。上联意思是治学应将安、利、勉三法结合,不可有所偏废,方可成就学业。下联意思是应通晓天、地、人的道理才可称之为才。换言之,只有博学才能成为人才。
此联意指求学成才的要素,“安利勉”三个条件可译成相应的名词形式,下联“天地人”属中华文化特色词,如果直译,就定会让游客顿生疑惑,为达到顺畅传递语义的目的,可采取意译方式。常言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此处的天文地理与“天地”之意不谋而合,“人”即指做人行事之道。此联要传达给游客的信息是,做学问的三大要素“安利勉”及成为人才的必要要求“通天地”,作为景点对联的翻译,应以文本信息接受者为中心,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意为形上”。故此联可试译如下。
Study comes from self-contentment,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self-endeavors;
Talent lies in an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nd proper behaving doctrines.
4.6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
此联悬于书院讲堂,为美籍华人陈荣捷所撰。上联用了一个典故:朱熹自福建崇安到长沙探访张栻,两人交谈于岳麓书院,听讲者众多,“一时舆马之众,饮马池立涸”。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有了源远流长的湘江,哪怕人马再多,饮马池也不会枯涸了吧?下联意指朱熹、张栻两位大儒相互切磋,其儒学道统是一致的。
此联英译时可采取直译,源源不断的湘江水提供了持续的供水源,两位圣贤的思想切磋交流后,最终属于同一个道义学说。将这一意思表达出来,这样的译文游客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处“道”,为思想学说,其涵盖意义较广,指两人学说大同小异,总体的方向是一致的。因而此联可试译如下。
The inexhaustible Xiangjiang River ensures a continuous water supply.
Thoughts exchange between two sages ends up with a same orthodoxy.
4.7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此联悬于书院讲堂,为宾步程所撰。“工善”语出《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业精”语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⑨此联的妙处在于将两个不同时代先贤留下的格言组成一副对联,以此劝勉后辈学子们勤于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这一思想武器,颇具哲理性。
此联上联为假设关系,下联为因果关系,由于出处不同,语义关系相差较大,故而对联内部难以形成形式上的对仗。但若将上联整合,下联分解,用浅显的文字表述出来,游人一看就一目了然,这样便达到顺利传达文本信息的目的。整体形成尾韵,读来也朗朗上口,可试译如下。
Good work comes from sharp appliance;
Mastery of work lies in diligence;
Waste of work arises from indulgence.
5.结语
翻译是一种实践性的探索。景点楹联的英译,不仅要求译者有较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求有扎实深厚的英文功底。英译时,既要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将原文的信息尽量神形兼备的传达,又要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适当烙上源语文化的印记。
本文研究仅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截取的冰山一角,而对岳麓书院部分楹联的英译也只是典籍英译中的细枝末节。其中,还有很多值得商讨与斟酌的地方,仅希望此文能对往后英译景区楹联的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注释:
①黄中习.对联翻译与“两张皮”现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4,(11):118.
②叶苗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1.
③⑤⑥⑦⑧⑨唐子畏古今名联点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07,129,141,130,130,133.
④田景正.历史追溯: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书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3):108.
参考文献:
[1]程尽能,吕和发编.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孚生.汉英翻译基础与策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3]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唐子畏.古今名联点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卓振英.汉诗英译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朱彦民.楹联知识与赏析[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9]郜万伟,田翠芸.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46.
[10]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
[11]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1):36
篇10
未到上海重固先听说这副对联,据说是当年林则徐手书增给重固一个名叫“何其伟”的名医的。从这幅对联来看,这人可不得了,不仅会治病,还能写诗。
这样一个堪称“诗医双绝”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相传,何其伟出生在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悬壶之家。家族中不仅出了许多医生,不少还是太医、御医。何其伟作为世医传人,自幼天资聪慧,且喜博览群书,长大成人之后,也以医为业。同时,写得一手佳文华章,故其医名、文名俱佳。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小传》称其“起疾如神,为嘉道间吴中名医之冠,其经济文章亦推重当时,特为医名所掩耳。”《青浦县志》更将其传记编入“文苑”一栏之内,并不归于“方技” 之中。
关于何其伟的医术,有几个小故事。
金阊(现苏州)刘氏家富,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染上伤寒,病势危急,便以重金请何其伟诊治。当时苏州医生徐秉楠在座,见到何其伟开的药方,轻蔑地笑道:“这方子能治好病吗?如果能治好,就将我招牌卸去吧!我终身不谈医道!”
何其伟佯作不闻,只是请求刘氏留徐商量。哪知第二日复诊,病情就有了转机。徐秉楠顿时羞愧万分。数日后,病人起坐服药,何其伟慢悠悠地对刘氏说:“现在病已经好了,徐某的招牌他自己送来还是我去取,请代问一下。”
徐下不了台,请刘氏与他周旋,刘氏可谓进退两难,想了半天只好自己设了几桌酒席两边相劝,这事情才算过去。
另外还有个姓徐患者,昏热发狂,传闻发病的时候都能跳过墙屋。
何其伟诊断为:“是邪食交结也。”事实上,这人的确曾在酷暑食水浇饭,并在柳荫下躺着睡觉。何其伟妙笔一挥写下药方,让他服大黄、枳实,患者回去照何其伟说的做,吃坏了的东西立即泻下,病马上就痊愈了。
而何其伟与林则徐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林则徐的夫人说起。
道光十二年,当时,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衙门署所在姑苏城。那年12月,林夫人罹患肝病,林则徐自然是紧张万分。后来,经松江知府苏廷玉说,这何其伟医术不凡,他立即差人拿着请柬,诚心邀其赴诊。
当时可是风雪严寒的酷冷天气,何其伟也已经年近花甲,本是不愿出诊的。
但他看了林则徐亲手写的请柬,可谓“意甚真挚”,让何其伟非常感动,遂顾不得上了年纪,更把天寒地冻抛到了脑后,竟连夜前往,从青浦经由水路赶赴姑苏。一到那儿,何其伟也不耽搁,坐下就给林夫人把脉。随后审慎辨证,大胆处方,对症下药。名医一出,自然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夫人的病好了,了却林则徐一桩心事,也让他对何其伟大为赞赏。
一回生,二回熟。
过了半个月,林则徐又邀请何其伟前往复诊,还恳切地留他住了十余天。
在这期间,林则徐拿了上好老酒招待,两人把酒畅叙,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林则徐视其为一方乡贤,非常诚恳地听取了他对东南政治、经济、军事、水利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看法。何其伟也直言不讳,以旁观者清的见识贡献给这位豁达大度、礼贤下士的江苏巡抚。为此,林则徐敦请其写成正式文字,何其伟将平日对时事深思熟虑的意见条分缕析,归纳成《东南利害策十三道》。
林则徐看后非常赞赏,表现了一个开明政治家博达包容的胸怀和从善如流的品格。对其伟的卓见和医术,林则徐特书一联加以表彰:“读史有怀经世略,捡方常著活人书。”
后来,许是过度操劳,林则徐患上了软脚病,连自由行动都成问题。何其伟得知这个情况赶紧又来到署所,亲手为林则徐煎药、针熨,使林则徐很快康复,又能为国事奔忙了。开头那副对联,也就是这时林则徐写给何其伟的。
林则徐作为一个深谙时局的政治家,对鸦片深恶痛绝,深深了解它的危害。他认为鸦片服食盛行一则使大量白银外流,动摇国本;二来严重损害兵士身体,使日后无御敌之兵。对鸦片造成的积贫积弱的严峻情势,他忧心如焚,除采取坚决措施禁烟之外,对吸食鸦片的同胞,还主张以药物来帮助戒烟。
何其伟逗留盘桓署所的当际,一下触动了林则徐戒烟的心事,恳请何其伟拟制戒烟药方,以救治烟民。何其伟深为感动,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义不容辞的医者之责,撰写了《救迷良方》,其中就有戒烟方子。何其伟交代说:“此药为救人身家性命,起于烟瘾未来之前服三钱,每次递减二分,服之九服,可以断瘾。”
林则徐对这张戒烟方极为重视,无论任湖广总督,还是赴粤做钦差大臣,每到一个地方就积极推行药物戒烟。粤地民众不知药方之由来,贵州省径称之为“林十八方”、“林十八戒烟方”或“林文忠公戒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