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篇2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5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职业教育今后1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要求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贯彻好《教育规划纲要》,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保证学生“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为此,首先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德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目前,各个中职学校都在进行德育方式改革和探索,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没有特别奏效的模式。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把“利剑”,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职校园,将会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职学生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行业需要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定位决定了中职学校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这种宽入口就决定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虽然就整个群体而言,中职学生道德素质是好的,他们爱祖国,爱家庭,爱社会,爱他人,爱劳动,有理想,有道德,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人格不够健全,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懂感恩,不讲孝悌,没有健康的荣辱观,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来中职学校上学只是为了满足家长要求,对待学习也只是应付,目的是“混个毕业证,混够年龄后去工作”,被动学习情况很普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现象。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作用。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美、艺术美、行为美,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学会做人。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孝悌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缺德缺在孝,修德从孝敬父母下工夫,孝门开,百门开。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一个人,有了孝悌之心,才能够感念父母的恩德,感念到父母的不容易,才能够推己及人。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我们要教导中职生孝敬父母,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就是不能让父母担忧。比如,来到学校学习,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和同学相处不好,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还会让父母担忧,这都是不孝,更何况是打架斗殴呢?一个真正的孝子,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如何养父母之志呢?父母养育我们,都希望我们能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就是养父母之志。学生如果时刻想着对父母尽孝,就会激发责任心,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学校他们就会努力学习、自觉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应该推广为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同学间能像兄弟般互相关心、友爱,学校里的打架、偷盗现象就不会再发生。正如《论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现代企业中也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考悌思想的扩大和延伸,做到孝悌的学生,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需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不乏感恩的传统文化。知恩,才可能感恩;感恩,才可能向善。感恩是人格品德;感恩是公共道德,是社会责任;懂得感恩,就懂得爱,可让人生境界升华,让人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我们要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道理。既要有报恩之心,更要有感恩之行。只有这样,中职学生才能做到: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讲文明礼貌;在学校尊敬教师,关爱同学;在社会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尊老敬贤,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中职学校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以《弟子规》等为教育载体和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为此要做好“五个一”工作。
(一)有一个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必须有一个清晰且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但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二是对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讲到:“职业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教学环节和育人的实践中”。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不是淘汰选拔式教育,德育工作也要围绕这样的理念开展。
(二)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
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能从组织上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保障和检查落实等工作,确保德育创新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中职德育工作方案的制定应该依据各校实际情况,做到工作面广,跨度大,方法新,内容得当,有人财物的保障。德育工作不仅涉及学生,还要包括领导、教师、职工,教务、后勤等方方面面,要形成“人人讲道德,德育人人抓”的局面。跨度上要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时间跨度包括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空间跨度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方法上要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摆脱平淡无味的说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新颖方式。内容上以《中职学校学生手册》为框架,以《弟子规》等为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人、财、物都要有保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必须有相应的人、财、物保障才能顺利开展。
(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
无论开展什么工作,措施得当都能事半功倍。笔者认为本工作的有效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领导小组要真正对德育工作起到领导的作用 每月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德育经验交流会,部署学校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交流、有总结、有提高。
打造一支教工德育工作团队,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打造教工德育工作团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培养教工良好师德。《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当师德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才会有基础。另一个层面是培养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中职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育任务。因此,搞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应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熟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德育工作能力的师资队伍。
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学生许多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普遍缺乏文化归属感,行为习惯养成不尽如人意,所以,要安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在学生吸收必需的课本文化知识的同时,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世、治家、忠孝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师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学生能通过课程系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影响,更好地矫正和规范行为。
组织一批精英,设计一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模块(不包括课堂教学) 德育模块可方便各个学校按模块统一部署德育的组织实施。德育模块至少包括:教师德育工作合格证培训模块;新生入学强化教育模块;日常行为养成模块;孝道感恩教育模块;“经典诵读”模块;主题活动模块等。这些模块应该形式多样,内容翔实,涉及教工和学生,涵盖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德育工作全程,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所在,感受人文情感和关怀。同时,要让师生写感想文章,汇编成册,日后在班级或年级间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这种教育模式的感染和激励作用。由于模块程序规范,设计精心,便于推广,便于考核,便于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影响德育效果。
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中职学校要把德育系统工程的大厦建筑到一个极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里,就要营造环境育人的德育氛围。高质量的德育种子只能根植于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土壤里,才能长大成型。在培植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时,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有形塑造,在学校教学楼、宿舍墙壁、楼道上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学校每一面墙都成为德育渗透的好工具,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无形塑造,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具体做法是:把学校的制度、纪律条例内化为学生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行为,美的活动,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和良好习惯,使学生把真心的爱内化为美的心态、好的个性和正确的行为,再升华为各种能力,最终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五)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为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可用“德育银行”的方法记录学生品行优劣。学生每学期凭“德育银行”累计分值获得星级,数量从1星~6星,第6星级为道德明星,按星级在校牌上打上相应个数的星星(平时戴在胸前也作为一种荣誉)。毕业时凭“德育银行”的积累,发放德育合格证书。要给予道德明星精神和物质奖励,实行优先推荐就业等鼓励政策。而对道德星级低的学生可采取补课或延缓毕业的方式激励其改进,争取“不求人人优秀,但求人人进步”。
总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借助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推动德育工作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的道德水平才会大大提高。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就有了前提,德育就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而达到中职学校多年为之努力而未曾达到的理想效果,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鹏,郭耀武.重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基于西安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理论导刊,2011,(1).
[2]景国敏,曹书敏.突出办学特色 促进学校发展――登封中专特色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1,(1下).
[3]王传满.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弘扬传统文化[OL].(2010-09-19)..
[4]熊兵.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5]邬焕庆,万一.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OL].(2006-06-05).http://news.省略/newscenter/2006-06/05/content_4645324.htm.
篇3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也许,不曾想过能在烟雨迷蒙的日子里走向江南,去采撷渴望已久的稻色与花香,也不知道脚步是怎样踏上那脑海中多次出现过的石板桥,怎样看着乌蓬渐渐消失在河的尽头。江南梦的追念原来只在如雨的季节里才能描绘出那份憧憬。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不曾想过有油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望一望天空,铅色的的大幕摇摇欲坠,风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阵嘀嗒的节拍中江南该是怎样的宁静。凸起的屋檐,垂下的瓦当,让雨滴汇成一股清流从面前飘落。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经,还是那石墙天然的明丽,让一切都变得纯净,这一切便有如远古的意蕴缠绵的让人不忍心望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江南》这一词牌也千古流传。“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刘禹锡在金陵徘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在扬州游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在西湖泛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又是韦庄的赞叹了。杏花春雨的江南是这般绮丽,激发了文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文人的生花妙笔,又使江南文化更添姿色。
篇4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从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国的本土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从性质上说它是经过去粗取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鉴了佛学文化,融汇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包容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思维和具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包容,对外来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长的态度,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博襟,是我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务实性。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即是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带领历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德育为先,强调扬善抑恶、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强调自然科学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思想上向党和国家积极靠拢。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大学生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意识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党和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要,是关系到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大体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致使他们信仰淡漠,人生目标混乱,有的甚至放弃梦想,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价值取向扭曲。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在生活中不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个人本位思想较重,把个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心系祖国、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莘莘学子,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处于“不损人”尽量“利己”这一层面,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没有回报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严重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第四,诚信意识淡薄。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诚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考试作弊,用各种手段骗取奖学金,这些行为都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诚信意识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同样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之力兴学子正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来源于优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产生无所适从、不思进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使大学生在追求理想中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国家意识,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观,这些可以激励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懈努力去回报社会。
第四,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正确的诚信观。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的培养更为迫切。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意识,强调人无信不立,号召“诚心者,天下之结也”,这些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更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是一种强迫式的传授,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渗透,让大学生自觉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
第一,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大学里的各种话剧社、曲艺或者戏曲社团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经典影视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其中的价值,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第二,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基础学科,例如设置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从教学主体入手,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使教师在规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时,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对学生进行教育。
篇5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学术价值;时代价值
前言
中医药学能够在根本上揭示人们身心出现的冰冰,同时也能够按照人们身体呈现出的变化规律进行疾病的防治,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一文化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其价值不仅仅限制在此,还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且有着强大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以及在分析的过程中所想要了解的内容,希望能够在根本上保证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深刻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学术价值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建立在认知生命之上在中华的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关怀生命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所以中医药文化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宝贝。而对于中医药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依然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在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能够在广阔的社会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这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1]。(二)中医药传统文化建立在古代哲学之上中医药学是现阶段很多文化的集合体,同时中医药学也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其中中医药学也能够和古代的哲学相结合,并且相互促进和影响,这样中医药学在哲学中的具体时间和使用,也能够在根本上展现出中医药学中的哲学思想。(三)中医药独特的医学价值在于治病理念中医药学有着其自己的特点,主要的就是其能够没病先预防,同时也能够强固人们的根本,这也是其中体现出的医学价值。很多人都认为西药需要建立在治疗的工作基础之上,但是中医缺失建立在预防的工作基础之上,所以中医学也可以被称作养生学,这也是治病先预防的一个重要理念[2]。
二、认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主要意义和价值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关注生命中医药传统的文化中,主要的就是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按照中医中的人道来说,其关怀的也是健康的思想理念,所以归根结底,其中医药传统文化最关注的还是其中存在的生命,同时这也能够为居民和群众对于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视,同时这也是人们心中中医药所发挥出的独特作用。(二)中医药传统文化强调协调中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和文化统筹和协调,同时也能够保证其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念,以及高度统一的理念,这些情况都在根本上保证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医药文化依然强调其中的协调性,其主要指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状态,以及心平气和的感受,只有保证这样才能够做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协调[3]。(三)中医药强调道德理论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还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特别是其中的荣辱观念发挥了其非常积极地作用,同时也在根本上对医生的品德和言行进行了制约。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医生对于病人病情康复之后,心里的良好愿望和想法,这些都是医生道德和伦理的展现。
三、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创新但是现阶段的社会中人们一旦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就会采用西药的治疗方式,但是这种治疗手段严重阻碍人们的身体康复程度,也就是说人们表面上病情变好,但是身体却依旧受到了伤害。中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其价值的理性,同时也是工具理性的结合和统一,其中主要指的也是中医药学所体现出的基本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治病救人的道理,还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创新内容。(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普及虽然中医药传统文化中,中医药学是比较简便验廉的医学,这也是老百姓所能够接受的内容,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这里面依然涉及到需要宣传的问题,所以这也是红医药学发展比较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因此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想要展现出来,还需要保证其内容的被普及性。(三)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中医学文化深入的探讨和了解就是关系到人类姓名的事情,但是中医药学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学问,所以医学的领域中还有很多人难以涉及到其中,并且按照中医学的传统文化和背景都需要其中医学的发展给予支持,因此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还需要重点展开研究和分析。
结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随着我国长久的发展和快速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内涵,以及中医药带给人们的价值,这也是现阶段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进行发掘的重点。但是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严重制约和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步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希望能够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发展额过程中所需要注意和关注的重点内容,以此保证中医药文化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能够被良好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张宗明,孔卓瑶.从哲学探寻中医的时代价值从文化直陈中医的普及传播——全国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综述[J].医学与哲学(A),2014,11:96-97.
[2]金凌,马洪瑶,王中越,申俊龙.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困境分析及时代机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120-122.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结构变迁 时代价值 中国文化精神
一、中国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命运成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难题。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整体的文化困境: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整合方式难以发挥社会功能的条件下,日益面临一个自我秩序崩解的危险。近代中国社会的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已经无法在既定的传统文化范式内加以整合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生活方式,展现着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而且挟其经济实力与政治强权,硬性楔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就带给中国社会以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模式。而且,从两种社会生活模式的类型来讲,具有内在的相斥性。于是,从近代中国以来 ,所谓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就此形成一种僵化性的文化格局。这种社会文化格局 ,造就了相应的思想文化格局。
在社会学里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家天下”为基础的,家庭是社会稳固的基本单元,在社会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讲,伦理道德构成了它的内涵。这种伦理性的文化,在古典社会的范围内,与古典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替的边缘状态上,发挥作用的方式具有重大差异。如果就前者而言,它还不能说是完全适应的话,起码也是基本协调的。但是就后者讲,它则是完全无法给社会运动过程以引力的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1)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1)重道德而轻事功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2)尚“义理”而鄙“艺器”。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鼓励,并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总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3)法经典而薄今世,尊“往圣”而抑个性。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儒家学派春秋时期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认为自然与人应该和谐发展, 尊重自然, 不违反自然规律,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和谐完美的统一。“天人合一”思想, 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学者, 在面临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时, 也开始向东方寻找答案, “天人合一”思想, 已开始被世人所瞩目, 如果我们能够积极的把这一思想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 赋予时代意义,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基础, 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正是多年来积淀的民族精神使我们这个国家生生不息并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国际背景和国内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必须有忧患意识。还有像“精忠报国”、“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文化传统都蕴含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 对于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个人的自我修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品质, 并提出了“慎独”思想, 这些无疑是我国古代关于人自身发展方面的精髓, 至今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还有孝文化、俭文化、廉文化等, 这些古代优秀文化无疑对现代人在修身养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比较其他文化, 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中国人内在的思维特点, 对国人自身发展也就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转型时代。我们目睹了古老传统文化的碎裂以及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艰难,我们得在一个全球一体化以及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中寻求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彭亚静.中西文化导论[M].2000
[2].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价值;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3-0020-04
Abstract:Carefully examine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s value orientation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may discover tha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urce which forms as the body China martial arts culture,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have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being esthetic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has both”, fitness in the keeping in good health “inside and outside to mino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o unite”, or the moral category “honored esteems martial arts Germany”, “the heavy righteousness light advantage” and so on to manifes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load bearing broad and profoun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value; cultural inside story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式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对中华武术内涵的回归与吸纳,更是一种超越与发展。中国武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中国武术一直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去研究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 何谓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包括武术套路、摔跤和散打,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它基于人类生存竞争的攻击自卫本能,首先在原始巫术中获得最初的载体,后来并附在狩猎、战争、祭祀以及个人寻仇、宗族械斗、保镖护院和突发应急中获得长足发展,最后还进一步通过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文学作品等等多种领域分别多向展开。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既有客观社会内涵并又表现得极为个性化的综合实用技艺。它扎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之中,是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中华武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其中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如是说。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的联系
2.1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和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对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华武术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此外,它还融汇易学、哲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和特点的武术文化体系。中华武术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理论都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它比其他体育项目更富哲理性、科学性、艺术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1]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强调道术圆融、体用不二、由技入道和以身载道,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道”的体现。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独特的技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也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对习练者有培养意志,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武术流派都采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如伏羲《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的三经学说等等。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如老庄的行气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其后成为中国武术内功训练的基本理论。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诸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大巧若拙等,后来被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普遍吸收,更被包括太极拳在内的诸内家拳派奉为技击原则。可见,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发展的,它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2.2 中华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贡献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2]。中华武术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明代拳师陈元资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中华武术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体育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华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使世界从文化的层次上来了解武术,增加武术的影响力,不仅让世界人民充分享受到武术文化这一宝贵的遗产,还增进了国际友谊。通过习武可以便人体悟和理解这些民族遗产,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发扬和传播中华武术,不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使全世界都知晓武术,了解中国。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其中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 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 “功夫”、”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中华武术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
3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可理解为价值导向或价值体系,实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在这一观念引导下,中国人形成了重整体、重直觉、重关系、重实用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道家谈“性命双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达到一种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佛家讲“法身慧命”,讲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秉持一种以和谐为基本原则的价值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对中华武术文化底蕴的审视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它的审美观、健身观、道德观等几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它的影响。
3.2.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之气和拟物制像等等的哲学思想内涵,生发出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艺术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体现,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的美学价值观是中华武术千百年来泽惠大众的本质。在中华武术中,无论是在技击攻防的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节奏韵律、意境追求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美学的思想内涵。
(1) 技击美
《庄子》中有几处谈及自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与“无为”的相一致。“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清静无为”。在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武术蕴含着以“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等的技击指导思想。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德兼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4]。中华武术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术独特的美学,正如人们所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当练习者见到了自己创造性的掌握了攻防格斗技术而引起的精神愉悦,这便是最初的审美萌芽。后来历经武术家将其攻防格斗的技艺加以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套路形式,使其既具有“技击”的特点,又符合生命的自由活动形式,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振奋人心,甚至可以激发出人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振兴民族的爱国精神。从美学角度来看,中华武术的美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为两大类:一种是刚阳之美,给人的感觉如急流猛浪,它表现了武术运动中的巨大威力与能量,能够剧烈的激感,外家拳多属此类,如少林寺少林拳。另一种是阴柔之美,如行云流水,它更多的展现出事物的和谐统一,内家拳多属此类,如陈家沟太极拳。中华武术的刚阳、阴柔之美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太极拳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少林寺的少林拳则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哲学的影响,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绝技[5]。可见武术之美的体现蕴含着传统文化美的内涵,是通过习武者的动作、功架和神态等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来展现的,以此引起习武者自身的体验和观众的感受,使人欢快而愉悦。
(2)节奏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种无形的、连续的存在。它通过“聚”而形成具形的万殊,通过散而回归起自己。“气”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生命、活力、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中华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用,使武术运动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如八卦掌的动态有快慢(速度)、轻重(力度)、刚柔(程度)之分,亦有大小、伸缩、起伏之别。八卦掌的静态有高低曲直之分,俯仰开合之异。演练时整套动作如龙戏水,如燕穿云,使人产生产生了“观其形,悦其目”的艺术效果和“咫尺之内面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山之峻”的美感。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影响,武术运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亮相,每个动作的变换,每次恰当的停顿,每个眼神的随势而动,无不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洞察,无不能体现自身神、形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中华武术演练时体现动静对立变化并相互作用,无论是飘逸灵巧、快如霹雳、动若疾风还是稳似磐石,都是使生命运动始终保持均衡和谐的状态,这种美的状态,也是中华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通过观赏武术的运动形式,能看到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和人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
(3)意境美
意境是中华民族尚“道”重“意”的文化心理在学艺术领域潜心营造的深幽的艺术境界,是中华民族于哲理思维的表现。所谓意境美,意者,是习武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者,是习武者所描绘的画面形象景致。意境则是习武者的思想感情在演练时所呈现的感人景象,它凝结着节奏、和谐、统一的结构,自我欣赏和被欣赏的美学价值,从而使武术艺术本质和价值不仅仅显示在技术上的熟练,而且身心总是处在一种新的体验之中,即达到了意境美。中华武术的意境是指套路中所体现的并经过艺术加工的攻防格斗技术其中所显示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界。意境美在美学意义上标志武术运动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进而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武术运动具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和更浓郁的民族特色。意境美离不开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高超技艺和传神精彩的形体表达。体现了中华武术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一气贯穿始终的内在审美特征。中华武术追求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之境。如形意拳中的意境美,在于形意统合,神兼备、天人合一,在其中的高度统一中,领悟到处世的哲理,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意境可把无生命的动作人格化,把自然界的动作活灵表现,形成“物我两忘”,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
3.2.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健身观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中庸和谐、整体把握等一些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使中华武术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在健身观上,中华武术一贯强调以内为主的内外兼修,不像西方体育那样张扬。修身养生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和如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太极拳等。在传统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华传统武术把搏击的技击性与养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强调武术要“以心合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气、形,神”相和谐于一整体。并要使人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和谐,并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中国传统医学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3.2.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之道德观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从社会学角度讲,伦理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伦理道德关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就是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6]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因而在其发展的贯彻中,势必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道德观念。
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界优良的传统。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中华武术中重视武德的特点是极其显着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末习武、先修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传统,由于受到“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及其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武德观表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因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技击时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再如: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内涵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的三纲五常思想的“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争正宗排异己”、“师命不可违”等,这是我们在认识中华武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去其糟粕,武德中优秀的精华才能得到充分肯定与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价值观的核心是“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见死不救非为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砺志警句和豪言壮语,是中华武术习武者的道德观体现,也培养了他们刻苦、勇敢、助人、爱国、见义勇为、侠义心肠、精忠报国等武德。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中孟子倡导的“大勇”成就了中华武术的尚侠好义的传统。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他们是文武兼备、尽忠报国、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都得益于武德文化的薰陶,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的人生极高境界。
结束语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土壤。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下,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以技击、强身养生、修身养性三者有机结合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健身观和道德观。而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注重武德,历来为武术文化的第一要义。在练习中凸显出的自强不息、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华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ZK(#]白全贵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值[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军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对外传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 赵玉华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 2008,(10)
[4] 谭炳春 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4,(7)
篇8
【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语言交际越来越频繁。语言既承载着文化,同时也能反映和传播文化。我们的外语课堂不但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而文化因素又能够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担,同时还兼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外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普遍存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形成双向文化交流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英语课堂应该是传授英语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英语文化的重要场所,不应该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观点非常片面,因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但要增加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要借助于英语这一工具,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在这一背景之下,其他国家的人民迫切的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外语教学中有益的渗透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各自文化的载体,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是实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国人首先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非常了解、并认同,才能够用其他语言自然的表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客观上提升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来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需求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灵魂,也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从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此外,还有利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形成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四)改善外语课堂教学的需求
如果在外语教学中反复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但是如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该反复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语言点,而是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气氛肯定会非常轻松、活泼,不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而出现,同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外语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介绍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人们的文化平等意识非常淡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者一定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更要消除摒弃本民族传统文化,单纯学习外语的错误想法。教育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将某一方的文化推举到很高的地位,而应是在比对双方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努力与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
(二)在测验中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
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出来,比如明确规定出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还要在相关测试中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还可以通过口语测试的手段来检测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等。这样一来,既有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能够为教师的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增加实践活动
学生能否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除了教师的教授因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学习因素。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知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一旦学生形成对这种差异的客观认识,总结出其中的特点,就能够更好地使用目标学习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在英语表达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四)设置比对中西方文化的课程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用来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特别是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被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创设双向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五)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阵地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文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或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活动,也可以借助于英语角或者英语文化节等,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机会,校方亦可以在校内经常性的举办一些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座、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等,以增加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机会。
三、结语
除以上几点策略之外,在外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在不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高职外语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手段,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外语这一工具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王佳棋.大学外语教学应注意中国文化的融入[J].成人教育,2009(09).
篇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堂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追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来横亘不变的思维模式及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基本停留在对学生在校安全、卫生、纪律、仪容仪表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德育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指明了学校德育的方向,也指出了学生德育的目标。它解决学校德育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思维,也让学校德育有了丰富的内涵。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的做法是:
1.研究学生、设计教法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班为单位进行,班主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与关键。班主任必须先要备好课,备课有三项主要的工作要做:第一是研究学生,重点是弄清学生德育方面的缺失。第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内容要分门别类,按周、学期做好计划,使之具有延续性。第三是设计教法,传统“说教式”德育方式延续到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学生德育中用处不大。如何紧跟时代潮流,最大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这就是教法设计。
2.重儒家文明为主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主张“礼治”“德治”“人治”。它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所在。
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把儒家文明中的精华作为德育的内容,上学生弄清儒家文明中“礼治”“德治”“人治”意义与内涵;弄清儒家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弄清儒家文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与地位。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求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的需要。
3.读经诵典、促良好班学风
读经诵典是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之一。诵读的经典可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常礼举要》《声律启蒙》等。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系统地、实质性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内涵既体现在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上,也体现在对人的行为修养上。通过诵读,最终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讲修养,大家树新风,班级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文化教育;人道精神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Universities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erves to instill patriotism,a positive philosophy of life,and humanitarianism. To emphasize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rich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lofty moral standards,high cultural attainment,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and strong self confidenc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humanitarianis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思想素质教育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思想素质教育的成败得失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就人才的个体而言,思想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将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真正使思想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外来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的思想对我国固有思想文化正在进行着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只凭有关的思想理论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过人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格理念的提升,都会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念,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爱国思想的确立,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母题。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影响。我国古代有成就的文人大多是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一生的经历行事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而他们留下来的文章著作则是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结晶。
在我国众多的爱国文人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屈原一生经历行事的本身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思想的内涵,他的那种“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操守,那种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那种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而“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都如同经天之日月,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屈原创作的楚辞作品始终充溢着这种强烈而执著的爱国思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典范题材。屈原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哺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者;即使在今天,屈原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楚辞作品仍然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许多先烈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斗争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爱国词人辛弃疾年逾花甲,仍以廉颇自喻,报国之情弥烈;范仲淹高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大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为民族从容就义;这些都是何等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壮烈行为!通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学生将会懂得,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典籍中充溢的爱国思想感情也并非是著者的矫情,而是著者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饱蘸着著者心血的情感结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毁家纾难,精忠报国,不成功,便成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诗文典籍,对后人都将永远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昭示。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有着重大的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与忠君思想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时代,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与“爱国”几乎成了同义语。从屈原以来的历代志士仁人,几乎都把“忠君爱国”当作高尚人格的终极追求。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今天不能接受而予以批判否定的“愚忠”的思想。例如岳飞就因为愚忠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自己也残遭奸臣杀害,从而留下千古遗憾。就今天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言,“愚忠”思想当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将这种思想与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分析理解,在批判其思想糟粕的同时,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强调对于传统爱国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这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践将会证明,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一定会起到十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的理想。人格与理想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这种知识和能力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甚至还会走向
面,危害社会和人民。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突出表现,人格的高下,突出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尤其是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才育之间的关系:即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因此,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理念。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人格与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练。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士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独立特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说“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摧毁他的信念。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它有许多糟粕,但儒家提倡的人格思想,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也是积极的影响。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大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崇高的人格思想的真实流露。屈原刚肠疾恶、修身洁行、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的高风亮节,司马迁正直不阿、受辱不屈、发愤著书的执着精神,陶渊明淡泊明志、弃官归隐、追求人生自由的品格操守,都在他们的诗文歌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我们仍然要提倡:富贵不能其心,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尤其是今天道德严重滑坡、物欲横流、腐败滋蔓的情况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高尚,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从一定的角度说,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向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而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有精神榜样,我国古代这些有着特立操守的志士仁人就是光辉的典范。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接受榜样的人格力量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品位得到逐渐提升。特别是文学典籍,其淘情冶性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道德理论的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人格力量能够潜藏于读者的心灵深处,对他们产生人格的熏陶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他就会自然的排斥一切庸俗丑陋的东西,在行为方面就会有较高的取舍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文学鉴赏活动则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华夏子孙万世取用的精神宝藏,其中所蕴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具有发掘的价值。鉴于此,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以期取得积极而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使之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
关心和乐于帮助他人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我国的侵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人生观念已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金钱锈蚀了人的美好心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已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有些人甚至变得自私冷漠,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地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满足一己的私欲。社会公德的败坏和沦丧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强调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人道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文艺复兴中诞生的。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就已经反映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耀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我国历代的文学家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诸子的人道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始终表现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终极关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等,无不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化典籍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谁都知道,当一个人居于高堂华厦之中,食膏粱,饮琼浆,空发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高论,那是很容易的事。但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作者大多命运蹭蹬,处于窘迫维艰的困境。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没有仅仅就个人的不幸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予以极大的关切,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充满爱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在这方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远大抱负来到长安,,但是,由于权奸当道,政治黑暗,他的理想很快破灭;在物质生活上也开始陷入困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于“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劳动人民,认清了黑暗现实。对劳动人民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一类的杰出诗篇,唱出了那震撼人心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晚年的杜甫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为民请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心灵深处潜藏的博爱精神。而蕴涵在杜甫诗作中的这种关心民众、体贴他人的博爱思想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作用。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先秦儒家著作和杜甫诗歌这一类文学作品表现出的人道思想,正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宝藏。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道主义还是有区别的,但任何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都有所承传,人道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必须代代相传,永不废弃。因此,在思想素质教育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人道思想的精华来教育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教育他们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而培养充满爱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正是高校思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和目标。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当前党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要抓住思想素质教育这一重点,注重人才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而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