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奥利弗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奥利弗的故事

篇1

一、 故事情节的删减

电影和小说是有很多不同的,读者可以分章节对小说进行阅读且对作品的连贯性不造成任何影响,而电影不同,一般观众会一次性将电影看完。在这种情况下,要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就必须将小说内容进行精简安排,利用连贯的叙事手法将小说的情节进行删减、增加、重新改编等等将故事重新整理。在《雾都孤儿》这部作品中,导演将小说前面所描写的奥利弗的身世直接忽略,故事一开始奥利弗就是一名孤儿,为了精简中心概念,将原作中的父亲遗嘱和同父异母兄弟给他带来的伤害都直接进行了删除。

在小说版的《雾都孤儿》中,奥利弗的身世和奥利弗从小的苦难经历是分两种形式同时进行叙述的,两种形式相互补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将奥利弗小时候的艰难困苦用文字描述的更具感彩,故事情节也随着作者的描法有着不同阶段的感情变化。[1]在电影版《雾都孤儿》中,编剧将奥利弗身世这一段直接删除,在影片的开端就将奥利弗定义成了一个孤儿,而这部电影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一个孤儿的历险故事。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很多小说中的情节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删减,叙事手法也做出了很大的变动,这样的变动不但使电影故事更加简单清晰,还让电影的主题更加明了,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影片的中心思想。

小说版的《雾都孤儿》有几十万字,而电影版的《雾都孤儿》却只能用两个多小时将故事进行叙述。电影必须将小说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叙事步骤进行删除,将故事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来。比如说,小说中奥利弗的身世和童年生活都描写的十分清楚,对于全文的连贯性有相当大的作用,而这种连贯性的全面描述对电影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所以在电影版的《雾都孤儿》中,从开头就将奥利弗的身世直接跳过,奥利弗作为一名孤儿的经历直接作为了影片的开端。奥利弗作为一名孤儿的历险故事才是这部作品所要呈现给观众的,所以像班布尔和他太太的生活这些与主题没有太多关系的情节都被直接删减掉了。电影是将小说的精华提取出来用其特殊的视听效果将作品呈现给观众的一种形式。

二、 故事情节的增加

在电影中,编导将原著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进行了删减,为了让电影故事更加连贯,编导还增加了很多小说中没有的故事情节。比如在小说中人们抓捕强盗时奥利弗没有在现场,而在电影中,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具有连贯性,强盗在被抓捕时候找到了奥利弗,这时奥利弗和费根正在一起,强盗就将奥利弗当成了人质。增加了这些故事情节的《雾都孤儿》在一定能程度上更加突出了奥利弗的可怜,也成为了电影关键性的转折点,将电影前后的空缺进行了充分的弥补。为了突出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在一些必要的地方增加一些故事情节对电影是有辅助作用的,一些故事情节的增加可以使故事的连贯性更好,还可以让人物情感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故事人物小的情绪波动会引导观众的情绪也跟着发生变化,对故事情节整体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电影中奥利弗向布朗罗求情希望在费根处决前见到最后一面,在见到费根时,奥利弗与费根的拥抱,出于感动费根将自己的财产所在地告诉奥利弗等等的情节都将奥利弗善良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就算奥利弗的经历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奥利弗依然保持着他的善良,这些情节都对整部电影的人物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电影中的奥利弗有一颗感恩的心,通过奥利弗的人物塑造使费根的人物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在观众眼中,费根之所以将小孩教育成小偷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在影片中,小孩对费根的依赖多于对那些社会生活中所谓的“好人”,这充分说明了费根也有他的善良之处。

三、 故事情节的变动

电影在其原著小说上对其内容进行了增加和删减,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具有连贯性,编导对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像小说中的梅里太太在电影中就没有出现,所以比尔抢劫的地点就发生了变化。在电影中,因为奥利弗曾经被布朗罗收留过,所以在后来的情节中才会出现当奥利弗抢劫布朗罗家时出现的不安和内疚。电影之所以要这样编排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对故事所起到的延续性,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编排让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在小说中,奥利弗受伤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情节为后来的故事作了铺垫,在电影中,奥利弗受伤后让费根的良知发生了变化。这些故事情节的变化使费根的善良面展现在了观众的眼睛中,让电影更具有正面性,也更加突出了电影的主题。

影中的叙事一般都是为了让电影更具有连贯性,在故事情节中让情感变化更加突出,强调影片的视听效果等等。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大胆地向贫民习艺所提出要增加米粥,被好事者知道后立即去通知理事们,而此时的理事人员正在进行着秘密会议。这个故事情节在电影中发生了变动,在电影中,理事们的满桌的山珍海味和穷人们每人一勺限量的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穷富人民的生活有了强烈的对比,观众对当时社会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小说《雾都孤儿》中,比尔的狗在比尔死后选择了与比尔一起去死,而在电影中,比尔的狗却是比尔死亡的直接导致者。这些情节的改动使得电影突出了其作品所要体现出的中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坏人终究会得到报应的结果。

四、 视听效果对电影叙事的作用

每一部电影都有很多组成部分,一部好的电影是由画面、色彩、光影、音乐等等组成,这些组合部分都对一部电影的叙事效果有很多帮助。

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影片在开始和结尾部分都运用了版画素描,这部电影将电影所能呈现出的画面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导演运用了19世纪的风景黑白画,画面的引入使观众从开始就进入了19世纪的故事情境中,为电影的开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在影片结尾处,画面再一次出现,此时的画面都是故事中刚刚出现过的,让人们在回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为影片安排了与开篇相呼应的结尾,这样的叙事效果是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

光影对一部电影的作用也非常之大,通过光影效果可以在电影中凸现一部作品的故事情节。《雾都孤儿》中大多数都是偏灰暗的光影效果,针对19世纪特殊的时代叙述,导演将具有远古色彩的街道和建筑都用光影效果进行了呈现,为整部影片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忧伤气氛,在故事情节不断的发展中,环境的塑造将穷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一部好的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关键。色彩可以提高观众对人物情绪变化上的了解,在叙事过程中起到衔接作用。在《雾都孤儿》中,奥利弗逃离棺材铺之后,来到了阳光特别好的草丛中,鲜明的颜色对观众的眼球进行了冲击,这样的冲击意味着希望。在布朗罗家里,温馨的屋子和奥利弗的打扮使观众对奥利弗的生活产生了希望,故事情节在这一段出现了变化。当奥利弗和布朗罗探望费根回家的时候,在马车前出现晨光,让观众有一种奥利弗将要过上快乐生活的感觉。[3]

画面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电影才可以将故事情节推向。音乐本身是具有叙事效果的一种声乐表达形式,音乐在不同的画面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将故事情节进行生动的烘托。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当奥利弗第一次和同伙去观察怎么偷东西的时候,音乐带有调皮的效果,而当同伙将要对一个男人下手时,音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这些音乐都在作品中起到了表达人物心理状态的效果。在监狱中,当费根和奥利弗拥抱时,音乐所营造的气氛十分温暖,而当奥利弗离开时,音乐的张力使得作品的画面感极强,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将音乐恰当的运用在每一个无法用语言来演绎的情节中,将电影的画面效果与听觉效果相结合,给观众带来视听效果极强的作品。

结语

在小说中,作者从两个角度将故事情节进行了衔接,这部作品主要是讲述了19世纪英国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在电影中,通过编导对原著小说内容的删减、增加和改变,通过视听效果的合理运用将原本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不但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了解到了19世纪穷苦人民的生活状态,还表达出了善良的人终会有所回报,而那些坏人也终究会得到报应。

《雾都孤儿》的电影版在很多故事情节上都与小说版《雾都孤儿》存在差异,通过编导对小说情节的删减、增加、改编等将原本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在某些情节上删除了一些没有直接表达效果的桥段,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加清晰简洁。在一些情节中增加了新的故事桥段,让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将小说中部分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小说的叙事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直接进行叙事,而电影不同,电影要通过光影效果、声乐效果、画面、色彩等等手法相结合对电影作品进行诠释。电影中所有的运用手法都对电影的叙事效果有一定的帮助,直接或间接的强调着电影的主旨。

参考文献:

[1]俞双英.剖析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对人性的守望[J].语文建设,2014(27):41-42.

篇2

雾都孤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雾都孤儿》这本世界名着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动人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个孤儿,他出身于一个济贫院,出生不久妈妈就死了。后来他被当做一件礼物送来送去,受尽折磨,直到最后遇到一位善良的老先生布朗洛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好心收留了他,他从此过上了好生活。

读完这本书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可怜的奥利费,在已经失去家人的痛苦下,还受到了这么多折磨,但是意志却十分坚定。

最令我佩服的是奥利费遇到强盗集团的那一章,奥利费在路上走了七天七夜,饥饿和疲倦威胁着他,他遇到一个小偷,他把奥利弗带到贼窝,小偷想把奥利弗也训练成小偷,但奥利弗不愿做小偷便逃了出来。

读到这里,我心里十分佩服他,多么正义,多么坚强,虽然他只有十岁,但他不愿做小偷,无论多么艰苦,也不愿意我们生活在蜜罐里,却总是抱怨总是不满足,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正在和饥饿、寒冷、疾病做斗争。他们充满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能视而不见吗?不,让我们用双手和大脑来帮助他们吧。

雾都孤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我最近读了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书中的主人公奥立弗是个私生子,他妈妈刚生下他就死去了,可怜的奥立弗在济贫院里艰难地生活了9年,而后又被送到棺材铺里当学徒,晚上就睡在棺材堆里,每次吃饭时都把他打发到最冰冷的角落里吃那些发霉的食物。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立弗逃到伦敦,却误入贼窝。小偷费根想把奥立弗训练成扒手,奥立弗无论怎样都不肯屈服,他一次次地逃脱,又一次次被抓回来。读到这,我真的被奥立弗的善良、正直、勇敢深深地感动了,他向往美好的生活,虽然历尽艰辛,但他宁愿去流浪,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小偷,他才10岁呀!真不知道在他瘦弱的身躯下有着怎样顽强的毅力。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两次帮助奥立弗的布朗娄先生,因为他的善良,奥立弗才得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最痛恨的人是费根,他想把奥立弗训练成扒手,也就是说,他想让世界上多一个坏人,少一个好人,不过让我高兴的是,最后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生活和奥立弗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我会更加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永往直前,绝不退缩!

雾都孤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今天下午,妈妈从书店买回来一本书《雾都孤儿》。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个孤儿叫奥利弗,本是上流社会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子,他年轻的母亲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只身一人饱经跋涉、思虑之苦,在生下他后就辞世了。奥利弗来到人世后,从未得到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在当时所谓的慈善机构济贫院里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九岁就被送入一家棺材店当学徒。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逃向伦敦,却不想被坏人所骗,跌进了一个事先安排好的一个陷阱里。由于遇到了好心人,才转危为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篇3

终于把《雾都孤儿》给看完了,虽然是两个不同时期,生活环境也不同的人,但是他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

《雾都孤儿》是本世界名著,它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翁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个孤儿,他出生在济贫院,出生不久他的妈妈就死了。后来,他被当作一件物品被送来送去,受尽折磨,直到最后遇到一位善良的布朗洛老先生,这位先生收留了他,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怜的奥利弗在已经失去亲人的痛苦下,受了这么多折磨。真不知道在他瘦弱的身体下,有着怎样的意志,能使他坚持不懈,使他在饥饿、寒冷、孤独下顽强斗争,向美好的生活前进。 最令我感动的是奥利弗遇到强盗集团的那段经历。奥利费在路上走上了七天七夜,饥饿难忍,疲倦不堪。他遇到杰克一个小偷。杰克把奥利弗带到了贼窝,小偷们想把奥利弗训练成一个小偷。但奥利弗受尽折磨也不愿意,逃了出来。读到这,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他只有10岁,和我差不多大,可他的坚强、勇敢、正义是我们难以相比的!奥利弗承受着痛苦,宁愿过着流浪的生活,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小偷。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向往,是支持他前进的力量。

与奥利弗相比较,我们生活的多幸福,可还是不满足,常常抱怨生活。在目标追求上,也是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放弃了,缺少意志力。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正和饥饿、孤独、寒冷作战。他们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我们能视而不见吗?我们要珍惜现有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习,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灿烂阳光般的美好生活。

在多余的时间,我们要经常看一些书,读书可以让我们的视野开阔,增加我们的内涵修养。

篇4

周六,我和妈妈到衡山电影院观看《雾都孤儿》。影片一开始,就十分阴暗,使我的心一下子沉重了起来。故事时常令人捧腹大笑,时常令人泪流满面,时常令人惊心动魄……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奥利弗”的孤儿经过种种磨难,终得幸福的故事。影片不仅仅是想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黑暗与残忍,还想告诉我们善良的人终会幸福,而恶人是会得到报应的。

电影中的一些坏人虽然十分令人讨厌,但最终还是被奥利弗的善良所打动:南希,一个忠心耿耿的女人,为了帮助奥利弗而失去生命;贝茨,最终大喊“他(头儿比尔)在这的惯犯中的大哥;就连菲格再临死前也顿悟了……这一些都使我频为感动,是我懂得了善良能感化一切。

影片中的一些话也让我感悟到了大道理。忘恩负义是最大的过错,让我明白人背信弃义是最可恶的;勇敢地走下去,不要回头……使我知道了要勇敢,不要被过去的一切所吓倒;永远有多远?告诉了我谁也了不到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篇5

也许你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奥利弗·特威斯特(小说的主人公,那个可怜的小男孩)心酸的成长过程。

他在一个我们想象不出来的肮脏的济贫院出生。他有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身世背景。他亦有一个正常人无法接受的成长历程。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小说里所描述的这些事情实在是太残忍了。他人的侮辱,打骂,欺侮,忽视,利用,使这个孩子连天生的孩子气都无法挽留。但是,残忍的苍天给予了他善良,勇敢,智慧,纯洁。他就是靠这些才取得小说最后那个完美的结局。

如果让我想讲故事一样把小说的内容叙述出来,我想我不能胜任。因为奥利弗留给我的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情节,而是他的高尚的品质。放下书,回味书中的那个弱小的主人公,我真想永远沉醉其中。但是,沉浸在这部小说中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作者狄更斯把那些坏人描述的无恶不作。这太令人气愤了。同时,他们的结局也让读者甚是爽快。

在读《雾都孤儿》时,泪水一次次“冲”出我的双眼。如果我也有那样的命运,我会那样坚强吗?会吗?我会想奥利弗那样坦然面对吗?

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他顽强的抵抗命运,

他坦然的面对一切,

篇6

[关键词] 罗曼・波兰斯基;《雾都孤儿》;文化解读;资本主义社会

19世纪前半期,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权利的渴望强烈,上层社会越富有,下层民众就越疾苦,于是英国伦敦这座城市中人心表现出黑暗与堕落,天空同样被这种黑暗所笼罩,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孤儿们被奴役,上层人物无限压榨他们,而奥利弗的勇敢与善良却从这个环境中“崛起”,他的挣脱与逃跑,冲破上层社会的束缚,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自由。波兰斯基的电影执导技巧堪称完美。本文主要对电影呈现出来的文化韵味与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启示。

一、电影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解读

(一)“人吃人”的压榨现象

电影开头部分,小奥利弗与其他孩子都生活在收容所里,他们吃不饱、睡不好,干着枯燥无味的工作,身体羸弱不堪,而工厂的老板们却整天享受上帝赐予的“完美盛宴”,吃得脑满肠肥,全然不顾孩子们的死活。在这一部分的情节、环境、人物处理上,波兰斯基不同于以往的导演,他将人物的思想、行动表现刻画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导演将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进行了强烈的反差对照,领导们吃的是通过压榨劳动力换来的食物,而孩子们却是在饥饿中度过了日日夜夜。从这样的穿插画面与交替出现的人物形象中,导演不俗的“功力”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挥出波兰斯基一贯以“剖析社会,尖锐地领悟人性”的独特手法,将那个时射出来的阴暗面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更加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二)底层社会的无助挣扎

影片对小奥利弗的惨痛经历进行了生活刻画,并着重对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进行了深刻剖析。费金的老谋深算、赛克斯的心狠手辣、执事的趋炎附势都是作品中的小人形象,但是这些人也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偷盗、行窃、杀人,也是为了生计才走上这一条路的,但是他们终归是被邪恶的力量给迷惑住了心灵,于是惨痛的人生结局给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生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的恶劣形象,在导演那里被施了“诅咒”,死后的世界也将是黑暗不堪的,并且会在地狱中遭受更加痛苦的命运。这就是一种强烈的“基督教思想”,也是导演给我们展示的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思想文化。

小奥利弗的真诚勇敢、南希的可爱善良、布莱罗的慷慨解囊都是一种正面人物的光明的形象表现,但是处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又无力与恶势力作斗争,即使命运再不公平,他们也只能低头默默承受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脆弱的心灵暗语,让他们遭受了无比巨大的人生痛苦。南希冒着生命危险将小奥利弗的境遇告诉了布莱罗,而自己却被赛克斯活活打死。这样不公的命运也许会让人看得惊心动魄,但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好人总是最先遭受打击,并且遍体鳞伤,但是上帝终要站在好人一边,作者心灵深处隐藏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种子,导演波兰斯基亦将这种文化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小奥利弗最终在布莱罗充满阳光的院子里读书学习,迈向了人生的光明大道,导演用强烈的视觉效果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更加光明的一面,也给我们上演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救赎课。

二、罗曼・波兰斯基对人性的探索

(一)人性的黑白区别

对人性的探索是这部电影文化透析出来的一个主要脉络,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形形的人被搬上银幕,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作者着力将他们区分开来,赋予他们强烈的性格特征。导演着力将演员的语言、形象、行为刻画成黑白分别的角色,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西方宗教思想中呈现的是“上帝庇佑者”与“撒旦守护者”的形象,心灵的纯洁与邪恶由此拉开距离。上层社会的生活腐败与下层民众的命运不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波兰斯基在电影的情感基调的刻画上尤其对这种效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卖书匠布莱罗是个善良的人,他正是看到了小奥利弗的正直、勇敢、敢于面对现实的一面,才激发了他强烈的善心,他毫不迟疑地收留小奥利弗,激发他对读书的热爱之情。老奸巨猾的费金私藏财宝,成为不折不扣的守财奴,也正是因为金钱的驱使,才让他把小奥利弗推向了无比黑暗的深渊。但是小奥利弗一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所以当机灵鬼教他如何行窃时只有他被抓,而那帮狡猾的小孩却逃之夭夭。这样明显的人物心灵黑白分明的“景观”只有在波兰斯基的手里才能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剖析人的精神层面,同时也抓住人的单纯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黑暗社会中激荡的人性挣扎

19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思潮迅速蔓延,人们争先恐后地掠夺殖民地,社会大众一味“向钱看齐”,敢于压榨老百姓的人都富了起来,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更加积贫积弱,这是两种极端的表现。还有不在这两种人行列中的人,他们有的选择以偷盗为生,比如费金、赛克斯;有的选择与知识为伍,卖书挣钱,比如布莱罗。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人性,选择偷盗生活的人自甘堕落,做尽坏事,欺害忠良;选择卖书挣钱的人善于帮助他人,乐于奉献自己。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变更与差距由此产生,波兰斯基在他们选择怎样对待小奥利弗一事上做了强烈的对比,赛克斯想要杀死小奥利弗,但是他最终被自己的愚蠢行动给吊死,布莱罗选择救助小奥利弗,结果奥利弗成了他最亲密的小跟班,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读书的生活,小奥利弗由此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一条原本就属于他的光明之路。

三、电影全景式的文化语言解读

(一)时代文化的感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19世纪初的欧洲世界呈现出的是强烈的物质文明,尤其是在英国伦敦这个大城市里,人们向往上层生活,期盼一夜暴富,工厂压榨民众的现象极为平常,上层人士的物欲横流与残酷嘴脸,给广大老百姓留下了非常沉重的心灵烙印,他们想走出这种困境,却又举步维艰,活生生地在人间地狱里受罪。

罗曼・波兰斯基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意在表现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中人的精神堕落,人们在争取更多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忘记了珍惜自己心灵深处的美好的一面,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所得,剥夺别人的生命自由,去充实自己的完美生活,“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现象就此成型。波兰斯基对这种社会现象在这部作品里表现得非常强烈,这种文化意象如光电效应般直射人心,从正面、侧面表现出或璀璨夺目、或污秽不堪的人性斑点,用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反映人的真实情感,展现出一幅复杂的社会动态图,让我们看得意犹未尽。

(二)宗教精神的洗礼

西方国家以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义为主要宗教教义,成为一个教徒是非常重要的事,当然在生活、艺术中无时无刻地领悟教义中的思想内涵更是非常重要的。狄更斯将宗教思想的传播隐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而波兰斯基却将这种宗教精神巧妙地投射在电影胶片上,并放射出美丽的艺术光芒。

小奥利弗、布莱罗、南希是接受过宗教“洗礼”的人,所以他们遵守宗教教义,乐于奉献,善于帮助他人,非常善良,并且也有“替天行道”的精神,他们的命运也是多舛的,只有南希没有见到光明的那一天,但是上帝总归要让她上天堂,并用个人意志引领警察找到凶手赛克斯,并杀了他。

费金、赛克斯等人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他们抛弃世俗的伦理道德,没有向上帝、耶稣低头,一味地向钱看齐,蝇营狗苟地活在世上,以为自己碰到任何事都能绝处逢生,残杀自己的家人,随意夺去别人的自由,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出卖自己的灵魂。这样的人后果就是堕入地狱,他们自从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已经非常喜欢被撒旦眷顾,于是波兰斯基在电影的结尾处展现了赛克斯自己失手吊死自己的惨烈画面,赛克斯的“壮烈牺牲”正说明了“恶人最终没有好下场”的教义。

罗曼・波兰斯基把作品中的宗教思想通过浅尝辄止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人生启示。

四、结 语

罗曼・波兰斯基将《雾都孤儿》再次搬上大银幕,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以前的电影、话剧都演绎过这段曲折的故事,他必须用超越前作的作品来回报观众,但是波兰斯基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他只是“踏实”地将原著中展现的人物思想、精神特征展现给观众看,用自己独特、犀利的拍摄手法,准确解读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人性区别,展现出一部个人奋斗的辛酸历程,夹杂着周边人的人性内涵解析,深刻地描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与卑微层面人的斗争精神。波兰斯基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人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做了强烈对比,我们观众当然能够看出人性的好坏,在波兰斯基感慨人生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盏走向光明大路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宋蕾,莫玉梅.魔鬼的仆从 天使的化身――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早期的妇女观[J].名作欣赏,2009(18).

[2] 黄艳丽.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J].青年文学家,2009(03).

[3] 李栎.污浊社会里的纯真――《雾都孤儿》中反映出的良知[J].文学界:理论版,2011(05) .

[4] 郝露.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资本主义[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

[5] 张缵.从小说到电影:《雾都孤儿》与犹太人形象再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6] 魏韶华,王雪媛,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2005(05).

篇7

[关键词]爱情平等 女性的坚韧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0-02

“持久的爱情源于彼此发自内心的真爱,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只顾疯狂爱人而不顾自己是否被爱,或只顾享受被爱而不知真心爱人不会有好的结局。”这是《圣经》对人类爱情的解读。亘古自今,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千百年来人类毫不厌倦地讴歌着形形的爱情故事。海明威的战争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与艾里奇西格尔的代表作《爱情故事》中的詹妮,这两位女性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女性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她们坚贞不移的爱情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她们的爱情也成为了众多女性所追求的理想爱情。

《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和《爱情故事》中的詹妮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虽然她们生存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有着本质的差别,但是她们对于爱情却有着同样的执著。《永别了武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战小说之一。美国社会的深层变革就是从南北战争开始的,自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这个国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乡村式共和国,而逐渐成为了一个工业全面发展的并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巨头。”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劳资冲突以及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对美国人民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随之土崩瓦解。《永别了武器》即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大利军作战的美籍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的角度进行叙事,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让人们认识到了战争的反人类的根本属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是这部小说的主线。凯瑟琳与亨利相遇之时,她正经历着人生的重大打击,未婚夫的不幸牺牲,让等待八年的婚礼破灭了。血腥的战争让她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不堪一击。她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真诚地去爱,真实地生活才能真正把握住幸福和爱情。与詹妮相比,凯瑟琳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她对亨利的温情与忠诚,绝不是出于无知,恰恰相反.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深刻感悟与珍视,体现了她成熟忠贞的爱情观。与其相比,詹妮是幸运的,她并未遭遇到战争来的死亡与恐慌,她的爱情之花开放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玩世不恭、悲观失望等虚无主义情绪使得美国的青年精神世界再一次出现了“迷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带有理性主义的传统道德思想的《爱情故事》好似一股清泉流淌到了每个美国年轻人的心中。女主人公詹妮,性格活泼,快言快语,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她深爱着男主人公奥利弗。奥利弗出身名门,身世显赫。但是詹妮并没有因为门第的鸿沟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仅仅因为喜欢他而把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了他。由于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念的影响,她不可能被奥利弗的家族所接受。世俗的反对、家人的抛弃、物质的贫寒,这些丝毫没有伤害詹妮的爱情信念。物质上他们一贫如洗,可从感情上,他们却惺惺相惜。詹妮爱得纯粹,爱得义无反顾。婚礼上詹尼面对奥利弗站着,朗诵了她选的诗。是伊丽莎白・巴雷特写的的一首十四行诗:“我们俩的灵魂盎然站起,挺然而立,面面相对,默默无语,愈靠愈近,直到伸长的翅膀爆出了火花……”这首诗正是詹妮爱情观的真实写照。她对奥利弗的爱坚不可摧,从来没有丝毫的动摇。爱情让她与奥利弗的灵魂紧紧结合在一起。詹妮说过:“只要有个地方可以相爱,哪怕一天也罢;四周都是黑暗,死亡就在等待。”这是她爱的宣言,也是对世俗无情的反击。无论是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凯瑟琳还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詹妮,面对着时代给人类带来的不同挑战,她们始终都怀着一颗纯真的心为爱执著。

无论是凯瑟琳还是詹妮,她们所追求的爱情都是以平等、以心灵的契合为前提的。凯瑟琳的未婚夫的不幸离世,并没有让她放弃对爱情的执著信念,悲惨的遭遇并没有让她对命运屈服。她以自己独有的女性的坚韧与命运抗争。当亨利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没有怯懦,勇于拥抱崭新的爱情。她的忘我的敢于付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亨利。亨利最初只是与她逢场作戏,在她的温柔乡里逃避对战争的失望情绪。但是凯瑟琳并没有气馁,她以无私、宽容的爱感染了亨利,让亨利看到了她真挚的感情,进而改变了自己玩世不恭、不负责任的想法,真心地与凯瑟琳相爱。同凯瑟琳相比,詹妮摆脱世俗的传统,追求平等的爱情更加不易。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崩溃,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日渐加深,以基督教教义为基本特征的博爱精神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面对着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传统价值观和新价值观的冲突的社会,詹妮不顾物质的贫瘠,追求浪漫平等的爱情。为千千万万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也为长辈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他们对着镜子反省自己对年轻一代的态度,修正自己的行为。在西格尔笔下。这位独立不羁的女性简直是爱神的化身,她爱父亲,爱丈夫,爱邻居,待人接物中仿佛都透着一个“爱”字。在她的行动的启迪和感召下,连铁石心肠的公公也回心转意,自惭自悔,使格格不入的两代人居然填平了思想上的鸿沟,言归于好。詹妮的真爱已超越了两性之情爱,她体现出女性对家庭的爱,对生命的爱。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女性,她们对爱情有着同样的执著和要求。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生活中总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凯瑟琳和詹妮的态度和选择不尽相同。凯瑟琳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现实,而詹妮却勇于挑战世俗。凯瑟琳面对残酷的战争,她的选择是暂时的“逃避”。未婚夫的不幸阵亡,让凯瑟琳失去了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但是她不但没有失去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而对于现实的认识更加成熟。她深知战争是一部永无停歇的杀人机器,生命在它的面前脆弱不堪,与它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她知道只有逃离战争才能获得自我的救赎。凯瑟琳对于战争的认识是理性的,她的这种理性的态度也同样影响了亨利。她的选择让亨利与死神擦肩而过。虽然逃离战场不可能根本改变他们悲剧的命运,但是至少让他们体会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凯瑟琳不屈的性格、顽强的自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硬汉”是海明威作品的主要形象,而凯瑟琳对于死亡所表现的无畏和勇敢正是海明威所创造出来的女“硬汉”。凯瑟琳没能逃出命运的无情摧残,没有逃出死亡的魔掌,但面对死亡,她没有畏惧,她对亨利说:“我死后会天天来陪你。”虽然她的肉体被夺走,但是她的精神会永远地活下去。她至死都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爱情故事》中的詹妮是个理想的女性,她酷爱自由,追求自我,漠视传统价值,蔑视门第和财产,她爱得纯粹,爱得纯真,个人精神的独立和自主是她生命的全部。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世俗的反叛,对现实的挑战。她是爱情的斗士,是新时代女性追求幸福爱情的榜样。

凯瑟琳和珍妮的爱情是唯美的、令人向往的。她们在生活的磨难和困境中没有放弃爱的真谛,她们独立的人格、至真的性情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2]虞建华等著.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传奇姐妹一生交恶

琼・芳登1917年生于日本东京,原名琼・比沃尔・德・哈维兰(Joan de Beauvoir de Havilland)。父亲是一名英国专利律师,据称拥有英国皇室血统,母亲曾经是一名舞台剧演员,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光彩夺目的演员,无奈自己的天资有限,于是便把明星梦都寄托在琼和她的姐姐奥丽维亚身上。多年后的事实证明,这对姐妹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双双成为好莱坞红极一时的奥斯卡影后,在全世界都堪称独一无二的标本。

然而,这对著名的影后姐妹虽然同样长寿地活到了新世纪的今天,犹如黄金时代的“活化石”,却未能互相赞赏对方的成功,而是多年来始终关系不睦。两人间的龃龉也成为多年来好莱坞的一桩谈资。当琼・芳登凭《深闺疑云》拿下奥斯卡影后时,姐姐奥丽维亚曾主动上前祝贺,却遭到琼・芳登爱理不理的回应。从此以后,两人老死不相往来。得知妹妹逝世消息之后的奥丽维亚,在第一时间向公众给出的回应只是一句简单的“Quitter”(意为懒人,懦夫),将冰冷的嫌恶关系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两姐妹这种匪夷所思交恶的原因,还得追溯至她们的童年时代。幼时的琼和奥丽维亚都体弱多病,琼曾经患上过贫血和麻疹。母亲带上姐妹两人前往加州,而父亲则留在了日本,最终他们在琼两岁的时候离了婚。年幼的琼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智商甚至达到了160,在学校的成绩十分优异。但在家里,她的表现却总是不及姐姐奥丽维亚乖巧,因此母亲往往对姐姐更为偏爱。两个年幼的小姑娘则从此埋下了互相竞争直至互相鄙薄的种子,谁也不服谁。

在表演方面,奥丽维亚领先一步。中学毕业后,她考入了奥克兰的米尔斯学院,在校期间就频繁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当奥丽维亚已经在舞台剧上小有所成时,琼则离开洛杉矶去日本找她父亲,一年后她回来时,开始变得像姐姐一样对表演产生强烈的兴趣,也试图投身演艺界。然而,母亲却不允许她使用“德・哈维兰”这个姓氏,怕她影响姐姐的事业,于是琼才以继父“芳登”的姓氏作为艺名。

天资聪颖的芳登没用太久时间就追上了姐姐的步伐,于1935年同好莱坞电影公司之一的雷电华签下了一份合同。擅长指导女演员的著名导演乔治・库克(代表作有《费城故事》《窈窕淑女》《茶花女》等片)最早发现了芳登的表演天赋,邀请芳登在他的电影中扮演一些小角色。

唯一成为奥斯卡影后的“希女郎”

真正让芳登时来运转的,还是与希区柯克的结缘。在1939年的某次晚会上,她与身边一位胖胖的、戴金丝边眼镜的陌生男人交谈。两人谈到了小说《蝴蝶梦》,芳登认为它很适合拍成电影,但她却不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正是买下了此书电影改编权的好莱坞头号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后者问她是否愿意扮演《蝴蝶梦》的女主角。此时的芳登,还仅仅是小有名气,这点名气摆在塞尔兹尼克面前,简直什么都不是。面对塞尔兹尼克突然提出的邀请,她似乎还缺乏信心,显得有点拘谨不安,塞尔兹尼克定睛一看,这不正是片中女主角所应该具有的神态吗?当场拍板,聘请她出演《蝴蝶梦》的女主角。

然而,在影片开拍前,男主角劳伦斯・奥利弗却屡次要求导演希区柯克和塞尔兹尼克用他的未婚妻费雯・丽来担任女主角。奥利弗的理由是,费雯・丽此前刚刚凭借《乱世佳人》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无论从名气还是演技而言,都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但奥利弗心里的小算盘无疑是这样可以一边拍戏一边谈恋爱。希区柯克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回应了这一请求:“费雯・丽女士的头发是棕色,而我需要一名金发女士来出演这个角色。”事实证明,希区柯克的选择是对的,琼・芳登以自己精湛的演技诠释了那个永远透露出一股紧张不安感的无名女主角,被庄园过去的女主人丽贝卡的噩梦紧紧缠绕,在惶恐中强颜欢笑。芳登凭借敬业的态度,赢得了希区柯克和此前轻视她的劳伦斯・奥利弗的尊敬。

芳登凭借在《蝴蝶梦》中的表演获得了奥斯卡影后提名,不过最终输给了琴吉・罗杰斯。第二年,她再度成为希区柯克的女主角,和加里・格兰特一起出演《深闺疑云》。在该片中,她成功地演绎了终日惴惴不安的清纯少女丽娜,在自己的受害妄想中与格兰特饰演的心术不正的丈夫苦苦周旋。这一次,她再度赢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提名,与此同时,姐姐奥丽维亚也凭借《良宵苦短》获得了当年的影后提名,两姐妹终于将PK场搬到了电影的最高殿堂。结果芳登赢得了小金人的桂冠,前文提到的姐妹俩就此不睦的一幕在大庭广众下上演。芳登也成为了唯一一位凭借出演希区柯克电影而拿到奥斯卡影后的女演员。为什么其他无数演技与名声不逊于芳登的女星们始终无法在希区柯克这位顶级大师的电影中成为影后,多年来始终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晚年成为投资高手

从此以后,芳登迎来了她事业的黄金期,在好莱坞的风头也渐渐盖过了姐姐。在接下来的一年,她又凭借《永恒的少女》连续第三年获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提名,并且在多部浪漫爱情电影中奠定了自己腼腆、淡雅、略带羞涩的经典银幕形象。她于1943年与奥森・威尔斯合作的《简爱》,被视为根据名著改编的多个版本电影中最出色的一部。芳登所饰演的简爱,温柔却又倔强,传递出强烈的女性独立精神。1948年,在与德裔著名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合作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芳登则将史蒂芬・茨威格笔下那位痴情的温婉女子拿捏得恰到好处。2004年徐静蕾曾翻拍本片,对比芳登的原版,新版霎时相形见绌。

进入50年代以后,芳登在银幕上露面的次数渐渐稀少,也未能留下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直至1966年最后一次在《女巫》一片中亮相。此后她逐渐淡出电影事业,转入电视拍摄,有时偶尔去百老汇演一两出舞台剧。到了90年代,步入晚年的芳登成为了一名投资高手,在养牛业、不动产和石油等行业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生活十分富足。

篇9

寒假里,我看了一部名叫《雾都孤儿》的着名电影,看完后深受启发。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奥利弗的孤儿,他觉得在济贫院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逃了出来,前往伦敦,被一个臭名昭着的老头子费金收养了。后又被误认为偷东西的小偷,又阴差阳错地被送到绅士布朗洛先生的家里,最终一波三折,又被费金意外地发现了。故事的结局是:无情无义的费金等人一个个地死去。

让我最感动的是南希、露西等人的善良,当时整个伦敦都被黑暗的份围笼罩时,是他们的仁慈与正义解救了奥利费。尽管狄更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黑暗世界,但他们仍然给这个世界投入了一丝希望的阳光。知道南希死后,我很伤心想对她说:“好人有好报,祝你一路走好!”

篇10

影响力是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人们对影响力的运用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读书可以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那大学生读哪些书来追随他们的思想呢?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名著读后感,共同阅读。

大学生名著读后感1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深受着广大学生的青睐,带着对这本书的好奇,一同随着主人公走进了这本书中。

全篇着重描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赏的不是鲁滨逊的勤劳与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个孤零零的大活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十几年,没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与一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会儿话都做不到。整个荒芜的岛上没有房屋,没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实鲁滨逊也是一个常人,他没有什么惊人的本领可以在这凄凉的环境中久久地挣扎。可是他承受住了这个打击,发挥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重新拾起勇气,鲁滨逊写了一张厉害差异表,把种种可能都分析出来。无论是出于消极还是积极,这使得他能够冷静下来,从只会空想的日子里解脱了出来,学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但是比起鲁滨逊来,我们这些当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说像鲁滨逊一样经历那样的磨难,即使是一些不顺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会轻易地被其打-倒。经常从报纸和电视上得知,每年都会有许多学生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几句、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者是老师批评严厉了些,有些人甚至还抱着“视死如归”的气势,其实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是多么的可笑并且可悲呀!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老师批评,由于想到我出发的意图是好的,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委屈,那几天上课总是走神,恨不得逃离这个深渊般的学校,走得越远越好。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之极,因为当时的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才会冒出那么多荒诞的念头,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被老师批评也不是一件坏事,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如果自己做事再小心谨慎一点,也不至于被人误会,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向好的一方面去想,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快乐等着你去收获!

曾经听过一个名人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这句话鼓舞着我向人生的光明看齐。是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困难来临时,我们要认真冷静地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排除和克服,而不是盲目地发泄和不切实际地空想,这样做不但徒劳无获,而且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你的伤害将会更深一层。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将来的每个挑战,并且出色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大学生名著读后感2“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这句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句,在中国也能得到应验,在男人残酷的政治和战争漩涡中,女人作为弱者往往成为被历史忽视的人群。

作为女性,貂蝉为《三国演义》中纯男性世界争添了不少柔和的色彩,她是王允除掉董卓的法宝。可貂蝉的事迹在历史上没有记载。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

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为报王允教养之恩而甘愿献身的貂蝉,被罗贯中称赞的智勇双全,舍身救汉的奇女子,看似女中豪杰,实为男人手心的尤物而已。

在男权社会下,年轻貌美的貂蝉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身不由己,踏入虎狼之穴,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身体,完成了男人所谓的“义举”,但即使舍生取义,也难免被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貂蝉何其不幸!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貂蝉已随清风而去,化作了一片白云。

貂蝉去了哪里?她又能去哪里呢?死亡是惟一可供选择的结局,也是她解脱的惟一方式,走完卑微屈辱的一生,身后留下一段故事和一个莫须有的名字,生不得自主,死终得自由,是非对错,美丑邪正,随你们发挥演绎去吧。

大学生名著读后感3读过《茶花女》的人一定知道,它有凄美的爱情和感人的情节。好的作品总是给人以大团圆结局,但人们总会厌倦;《茶花女》展现给读者的则是相反,以伤感结尾,这是一种遗憾美、缺陷美,在文学艺术中是有一片广泛天地的,它更能反映人们太多太多阴暗面,也向我们展示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茶花女》,顾名思义,讲的是一位漂亮的茶花女的感情历程。遗憾的是,在天使般美貌下是无奈的命运——她是一位烟花女子,也有着不一般的美,引得多少满身铜臭的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也许你说她迫不得已,但我却要说她从不知羞耻,这样语气也许太重了,可她终日享乐,靠出志肉体维持,满足自己的私欲,她从没想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

她任意挥霍,无论金钱、青春,金钱麻目了她的大脑,我不禁要问:金钱真的这私重要吗?男人们一面大张旗鼓也辱骂,用世上最不堪入耳的言语、辱骂她们,却又一面用世上最“文雅、动听”的词语调侃她们,多么虚伪!当然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不可能这样一辈子,因为出现在作家笔下的人总有一段传奇色彩或不平凡的经历——她与男主人公的凄美爱情。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当然,它由眼泪、忧愁和笑脸给成,和其他爱情故事一样。她们曾一度抛开尘世中的一切烦恼,在清幽、说和的乡下过着天伦般的生活,我敢说,这是玛格丽特最开心的一段人生,但好景总是不长,被男主人公父亲由于阶级观念而棒打鸳鸯,看到这里,我便开始抱不平:人的工作不分贵贱,又何必在乎以前的事呢?况且,这也是玛不想的呀!

为什么人性就不能再宽容一点,一点就好!最终玛格丽特因遭受身心重大创伤,郁闷而死,更讽刺的是,在她死后,她的全部财产都拿去变卖。我几乎是一口气读这的,纸巾也用了不少,我感叹,人性的美与在一之间。玛格丽特小姐,徒有一副美的外表,却只能成为人们手中的玩物,兴奋时给你点钱,不兴奋时给你两苍。此时金钱又充当着什么角色呢?精神上的慰籍品还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伴侣?可内心深处是否真的快乐过?换个角度想想,这便是人性的软弱,人总也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总了不敢冲破命运枷锁。假如我是她,我会不顾一切地冲破这个黑暗的牢笼,我回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快乐地活着,何必在乎金钱!我要用自己的一双手,换回内心的平衡。不可否认,当时,说下去也不是易事,但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就算不能轰轰烈烈,但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看得起自己吧!我敢说,当你老了,儿孙满堂时,你会是一个骄傲的老人,你的子女以你为荣!

大学生名著读后感4雾都,一个弥漫着朦胧的城市,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编织自己的人生,寻找理想的前方。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雾都孤儿》,轻轻吹散那因束之高阁而积满的灰尘。那是二年级时,我上了一个学期的语文辅导班,在最后一天里,老师送给每位同学一本书,我接过老师送我的《雾都孤儿》,封面上是一个男人领着一个男孩子,就像是老师领着我大步流星地向前走。我欣喜地接过书,老师微笑着说:“虽然你学习不错,但是不能原地踏步,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更多收获,希望你读读《雾都孤儿》哦!”我点了点头,立刻翻阅起来,却看不懂,便毫不犹豫地将它束之高阁,最后竟不知道放到了哪里。时光荏苒,当我前几天整理书柜发现了它,不自觉地开始翻阅,沉入了书中波澜起伏的故事。

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孤儿院里,浸没在欺辱与不公平的世界中,奥利弗实在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即使他又瘦又小,可坚定的心灵让他毅然走出孤儿院。走出孤儿院注定会有悲惨的经历,传奇的人生,在他的人生中受冻、挨饿都是家常便饭,误入贼窝,艰苦逃生……还有数不清的挫折。最后奥利弗凭着他坚定而勇敢的心,一步一步走向幸福,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后证明身份,重得幸福和温暖。

书中奥利弗最后得到温暖不是偶然的,他的坚定与顽强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你想过吗?他只有不断付出并且大胆行动,才有可能换来幸福。每个人一定都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美丽幸福的,我们肯定都想过如果理想实现是多么享受,而平淡的现实和美丽的理想就像是大海两边的彼岸,现实在这头,理想在千里之外的那头。聪明的你可曾想过,这中间缺少的是什么呢?没错,是行动。付出努力与行动的人,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对岸,走向成功;而不愿付出行动的人,则慢慢沉入海底,最后再也看不清理想。

记得我刚上二年级,老师就告诉我们,每天至少朗读半小时,一开始我还能坚持几个星期,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业也渐渐繁重起来,朗读的意识也在我脑中淡化了,最后干脆不读了。可是,学校几乎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全年级的朗读比赛,每当我听见擅长朗读的同学抑扬顿挫地读书时,心里总觉得十分享受,而听自己读书却是枯燥乏味,毫无感情。回到家,我想了想,这些同学擅长朗读不是一天两天就养成的,而是每天坚持练习,付出更多的努力,日积月累得来的。

不论是奥利弗,还是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行动。有人问: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我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趁着大好年华,赶紧为你的理想铺下行动的大道。

大学生名著读后感5在阅读《爱的教育》时,虽然没有流,但却有种流泪的冲动,整个过程就伴随着这种酸酸的感觉。但我知道,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使我默然,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无论残疾、贫穷、富贵,亦或者是成绩差的。他——恩里科都能与他们不分你我的玩耍,那么开心,那么快乐。所以,他有这么多好朋友。或许我能找借口说:“他,一个4年纪的学生,当然能这样,当他慢慢长大后,可就不一定咯!”真是一个可笑的借口,在我4年纪时,我能如此做吗?或许,我又能找出个借口说:“你瞧啊,他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而我的父母呢。”呵,这更令我无地自容了,父母何时教我这样要分阶级来交朋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