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基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学基础知识点

篇1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一身的课程,它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操作方法,而这一教学要求的达成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

1 两种教学模式分析

1.1 传统教学方式

从我国目前教学实践水平来看,人们还将继续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完全取代它。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可以很好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群体,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可以施展自己的教学魅力,通过语言等各种方式来表达教学内容,便于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进而通过其感官直接感受知识,可以与老师面对面对话,易于理解、掌握,能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智力水平;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对学生的将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双重职能。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对直观的问题难以解决,稍显枯燥乏味,无法达到“听”、“视”、“做”的完美结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人们教学开始了新模式的寻找。

1.2 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眼前一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他们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难题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

2 教学建议

在新时期,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指导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建立服务于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

2.1 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电算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初级从业资格证要求为指导实现教学计划的调整,并整合教学内容,并辅以校本教材,重点突出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等典型会计业务,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案例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软件,实现各模块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训,对相应的训练步骤进行耐心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最快捷、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还可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验指导、实验习题、练习题库、疑难解答、自测等模块),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

2.2 充分发挥excel在会计电算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excel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成本,对小企业来说,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必购买大型财务处理软件就可以进行财务核算。例如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可以很快编制出财务报表。另外讲解财务分析系统时,还可以利用excel对投资组合进行决策分析、预算企业的资金需求和企业负债结构模型的分析等。目前,部分企事业基层单位就是直接利用excel记帐和进行财务分析,效果良好,而且学生对此软件的学习接受很快,应用能力也较好。

2.3 重视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我们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我们可以把平时训练考核定为“过关”考核。比如,平时如果能正确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验任务,就可以得40分,对每次上机成绩进行记载。所以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学生想要“过关”,就必须按照要求去进行相关操作,直到正确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过程考核,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考核目标。

2.4 抓好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是上机实验。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上机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财会专业课程的标志,因此安排好上机课时,辅导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根本。鉴于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调配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是网上学习资源。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页编制网上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辅导、cai课件,同时开通网上教学论坛,利用电子邮件答疑来帮助学生学习。

3 结语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23-02

一、当前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和定位不明确,过度重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于职业学校经贸管理类(以下简称为非会计专业)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应该放在传授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规范流程,以及与本专业有关联的会计学常识。而对会计具体的一整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实操性的岗位工作则作为知识点相应了解。这是因为会计学科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要学好会计除了要学好会计原理、实务知识,还要有相应的财政金融知识和税法知识,说明了会计专业同时也是一门比较关联的学科。所以,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应为强调实践性、应用性,而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会计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实务,主要是学会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使他们成为经贸管理工作的“通用型”专业人才。由此看来,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定位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目前,大多职业学校在制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主要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会计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够,导致过度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作为选修课程大多职业学校一般安排大约40课时左右的教学,那么对职业学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则很难完成对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及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过度重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掌握不了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通用性,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需要。

2.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互动性差的原因,主要存在于对非会计专业的经贸管理类学生来说,不少学生通常会认为基础会计知识对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不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忽略了会计基础知识对将来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学生认知程度不足,特别是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文化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态度差,没有求知欲望,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如果任课老师又缺少必要的引导,重理论教学、轻案例实践环节,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单调的重复性训练,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使课程教学不能互动,教师上课互动性和趣味性低,学生听课精力不集中,难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些教师也就存在把完成课时量当成教学目的,以致造成教学互动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时安排不科学,缺少适合教材

对非会计专业的经贸类学生的基础会计学科教学,大多职业学校不太重视,没有花太多的专题时间来进行此方面的课题探讨,在教学中大多数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时量往往安排不足50课时,再加上缺少针对非会计专业的比较适合实用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学校如果采用的是与会计专业相同的基础会计教材,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在课时不保证的情况下,授课面还要广,各方面都泛泛而谈,自然就会重点讲不到位,难点讲不透彻,学生难以吸收知识点,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不少职业学校,认为非会计专业学会计,不需设置实践课,这违背了会计学科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特点,如果没有安排实践课时,该课程的完整性必然缺失。纠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与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课时安排较少,重理论无实操,课时设置不科学,再加上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没有针对性,传统教材的通用性,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兼容面过大造成的。

二、职业学校完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探讨

1.按专业要求确定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

职业学校经贸类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明确定位,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学会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分析会计信息,读懂会计的财务信息,作出会计基本判断和决策的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学组应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认真研究讨论,设计好符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做到有侧重、有重点结合了专业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授课老师做到因教学对象不同而对授课内容有所增减,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目的和要求。

2.多利用案例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所学的基础会计知识应能紧紧结合专业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遵循会计学科的特点,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进行案例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比较枯躁的会计学原理的理论知识了解,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兴趣,除了对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要讲透外,还要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工作的原理、流程,例如:可在实验室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在讲授填制各种凭证和账簿的知识点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交叉来练习会计业务流程练习,将会计业务流程由枯燥的抽象理论讲授转为直观的业务实操,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好实用的比较直观、可观赏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搞好师生课堂的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重视教材的选择

有了教学定位和培养要求,职业学校还应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合理的教时安排,课时安排还应结合专业需要和要求,保证有相应的实践课时,遵循会计学科特点,另外很重要的是对非会计专业的教材要进行科学选择,有针对性能结合专业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教材的通用性,应选适用够用能够结合专业实际的教材,或最好通过专门编制的校本教材,这样就能够以合适的教材来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从而真正做到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科学选择,做到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满足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专业需要为最高的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课时,重视教材的选择是非会计专业进行基础会计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

职业学校经贸管理类的非会计专业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对今后所从事的经济工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和现实意义的。职业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应给予必要的重视,应积极探讨适合专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通用性、实用性,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要求的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2008,(17).

[2] 赵晓玲.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1).

[3] 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J].当代经济,2009,(1).

Discussion about the teaching of basic accounting of the non-accounting speciality in vocational school

QIU Chao-cai

(Guangdong foreign trade vocation technology school,Guangzhou 510520,China)

篇3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篇4

关键词 浅析 会计 生活实际 方法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使得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冲击,兼具创新化、开放型、探究式的全新教学思维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这不仅推动了高中教学的改革进程,同时也对高三学生的会计学习,乃是实际的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会计而言,其本身除了是一门专业学科之外,还是一门涉及相当广泛,包含了较多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的科学。高三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学习而产生的具体、真实的生活会计体验,增强高三学生会计学习的代入感,然后自主自觉的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会计相关话题、热点问题,并运用掌握的知识有效的解决相关的问题,有效提升会计生活化内涵。

一、学生应自主树立会计生活化观念

会计内涵和涉及领域的增加无疑提升了高三学生会计学习的难度,但是,实际上的会计却是与大部分人认为的会计简单容易是相反,一旦接触与会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就会遇到许多会计思维模转化、会计算法运用等问题。高三学会想要提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会计的能力,能够轻松的理解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问题,首先要树立起生活化会计的观念。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高三学生长期进行枯燥、复杂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容易丧失会计学习兴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会计水平。这不仅需要教师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进,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三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需要自觉的发掘生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问题,然后将生活化会计的观念观观测学习始终。在促进会计走进课堂,走进生活的同时,有效地降低高三学生会计学习的陌生感。

二、增加学生会计学习中的实践操作

手动核算在会计学习和运用当中十分重要,因此高三学生有必要进行手动运算、核算的实践练习,提升了高三学生自身的运算能力,为高三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会计提供保障,有效的加速了会计坐进生活的进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处理生活中的会计问题,甚至是真切的模仿实际会计问题的演练过程等,高三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会计运算能力和多媒体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高三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当中更容易掌握会计的流程,利用计算机软件、科学计算器等设备协助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会计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高三学生通过学习典型的会计生活案例,然后涉及的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选择适合的算法完成计算,通过坚持不懈的进行与会计相关的练习,能全面地提升高三学生处理实践中企业的会计问题的能力。

三、促使学生利用会计解决生活问题

高中学生想要解决生活中的会计问题,必须充分的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点和会计相关算法,然后结合实际生活当中设计会计运算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于选用适合的算法来完成一系列的计算、核算等操作,最后得出准确的数值。例如家庭用电的应付账款问题,高三学生就应该结合当月的情况,例如电器使用情况、实际用电情况等,对电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核算,通过运算,最终得出准确的家庭用电应付金额。在计算的过程当中,高三学生还可以借用计算机、科学计算器等进行计算,能有效提升运算的准确性,同时加深了会计和生活、科技之间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高三学生的会计知识得以巩固,对算法的掌握和运用更加的熟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会计学习中的生活实践份量。真正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他山之石可攻玉的会计学习效果。

四、结语

不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财务部门是一个核心部门,不仅掌握着公司的“财政大权”,也关系到公司的明细账目。会计的系统化、概念化、理论化无疑增强了高三学生的学习难度,为高三学生熟练灵活的使用会计知识和算法造成了阻碍。因此,高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活案例的学习,针对不同的会计内容时,要积极地发现社会、身边的各种会计案例资源,为高三学生的会计学习服务。然后再生活化的会计观念的指导下,又运用掌握的会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高三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动手能力,以便于达到全面提升高三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会计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二中)

参考文献

[1] 朱小梅.会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169.

篇5

湖北民族学院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JY02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篇6

2013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大纲与之前相比,变化较大,除了章节数由原来八章调整为九章之外,还对原有的章节进行了改写或合并。调整后的大纲与2012年的相比,变化如下:

二、复习建议

2013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大幅变化,给考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此,笔者结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与中国会计视野网站联合举办的问卷调查结果①,对2013年考生的复习提出如下建议。

1.要保证复习的时间。对2012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考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1)复习时间为61~90天的考生通过率最高,通过国家线的比例为82.73%;复习时间为91~120天的考生通过率与其相当,通过国家线的比例为81.82%。在以往年度中,高级会计师考试大纲及教材出版时间一般为6月底,距离考试约4个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以往年度通过率最高的这部分考生基本上在大纲与教材的同时根据新大纲与教材开始复习。据讯,2013年大纲与教材的出版时间将大幅提前,因此建议考生可以在拿到新大纲与教材后,根据新的内容框架开始复习。

(2)就每天的复习时间长短而言,每天复习在6小时以上的考生通过率最高,通过国家线的比例为85.71%;其次是每天复习3.1~4小时的考生,通过国家线的比例为83.33%。鉴于大部分考生因工作等原因,难以保证每天6小时的复习时间,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在工作日确保每天2~3小时的复习时间,周末及节假日保证每天6小时左右的复习时间。

2.合理安排复习计划至关重要。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历届通过考试的考生复习轨迹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顺利通过考试的考生,其复致可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冲刺学习、模拟演练、调整状态这几个阶段。

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考生主要通过大纲、相关参考书及培训课程,全面复纲要求的知识点。在此阶段,考生需要实现如下目标:第一,理清各章节的知识点脉络,形成知识点框架;第二,通过练习题了解自己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重要且掌握薄弱的知识点,通过听辅导课程或学习参考书予以强化;第三,通过询问老师或者与同学交流,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在冲刺学习阶段,了解当年的考试重点、掌握答题思路是考生最重要的任务。考试重点可以通过培训机构课程听讲获得,因为授课老师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视角及对考试的专业研究能够有效地判断何为重点及其重要程度。答题思路则需要考生结合老师授课认真研究历年试题,尤其是历年试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在研究过程中,要关注这道题与哪些知识点相关,这些知识点中可能存在着哪些陷阱,命题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出题。在老师的授课中,还会讲解本年度哪些知识点容易出题或者会以什么形式出题,并结合一定数量的例题来加以说明。

在模拟演练阶段,考生主要通过模拟考试,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发现复习及应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补缺、补漏奠定基础。在模拟考试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1)认真审题。审题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题目要求,有几问、每一问的问题是什么。例如,2009年考试中,第二道题的要求为“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分析、判断该公司董事会会议形成的上述决议中有哪些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而在2010年考试中,第一道题的要求为“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逐项判断A公司实施方案中的(一)至(九)项工作安排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存在不当之处的,请逐项指出不当之处,并逐项简要说明理由”。这两道题都为内控类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也类似,但答题要求各不相同。2009年的只需要指出存在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而2010年的则需要逐条判断每项工作安排的正误。(2)一定要手写。因为许多考生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已经很少手写,如果未加练习,考试时很可能由于书写速度过慢导致答题时间不足。(3)要注意答题顺序。在对历届考生考试情况的调研中发现,许多考生按照顺序从第一题开始答题,由于在一两道排序靠前、难度较大的题目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排序靠后、但难度值不高的题目没有时间作答。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在拿到试卷后,首先浏览所有试题,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答题,可保证得分率。(4)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高会考试时间为210分钟,在答题过程中可以根据这道题的分值,计算出这道题的答题时间。(5)关注得分点。高会往年的评分标准采取的是关键词得分法,即“对于用文字表述的答题,考生表述的意思与标准答案或标准答案中的‘关键词’所表述的意思一致的,视为正确答案。对于计算分析题,用其他合理算式得出正确结果的,视为正确答案”。因此,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注重题目的提问方式,并回答出关键词。

在调整状态阶段,考生应调整复习节奏,让自己达到最好的状态。同时,在此阶段需要准备好考试过程中需要用的资料,如公式、计算机、水杯、手表、准考证、身份证。

篇7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32-001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活动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符合会计学专业课内容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职业行为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基础会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在具体项目任务中,是一种基于操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活动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符合会计学专业课内容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会计的知识和技能。

李红梅,邢艳红1以邢台学院工商管理系2008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有机融合,把《基础会计》教材分为2个项目进行教学,并通过问卷调查说明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刘潇亭2以吉工职院商学院2009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础会计岗位操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可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笔者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财会学部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础会计》课程项目教学法实践,表明采用项目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二、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采用18周连续理论教学加2周实训的传统教学方式,如果将项目化的实践训练穿插于18周的理论教学中,在每一模块理论知识讲解之前安排项目任务的实训。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训,对会计要素、科目、凭证、报表、记账方法等等有预先的直观、形象的认知,再来系统讲解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项目教学法试图打破教材编排的知识结构,按照实际会计工作步骤,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四大模块:即确定会计工作任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每个模块的教学都采用“项目实践训练+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注重从学生项目实践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出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

1.了解会计工作任务

鉴于大一学生对会计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薄弱,选择的项目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项目要通俗易懂。通过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会计工作任务的安排,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含义、职能、任务及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辅之以会计工作场景视频呈现方式,让学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及会计方法有直观的认识。

2.“填制凭证”项目模块

会计凭证是会计日常工作的重点,因此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通过给出会计原始凭证作为此项任务的驱动,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如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三个重要单元结合在一起。通过让学生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填写记账凭证的项目任务来了解上述的会计相关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填制每一笔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时,要用会计要素、科目、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引入实践。

3.“登记账簿”项目模块

“登记账簿”项目模块要求学生完成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的项目任务。首先给学生分发总账和明细账账页,告知学生该模块教学的内容,引入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登记账簿,然后学生间交流登记账簿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指出学生账簿登记中的错误,引入正确的账簿登记方法和错账更正方法。最后让学生采用刚学过的错账更正方法来更正自己的错账。

4.“编制财务报告”项目模块

将传统会计学教材中的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和财务会计报告两部分内容结合运用。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财产清查、对账和结账及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再者学生对财产清查的实地盘存在客观上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这一模块的教学顺序与前几个模块的教学顺序不同,应调整为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先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完成对账、结账和试算平衡表的填制任务,最后编制财务报表。

三、项目教学法效果分析

通过对我院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120名学生实行《基础会计》项目教学后,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学生注意稳定性、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三大方面对项目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其中注意稳定性主要从进行项目前后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分析,学生上课集中时间在20-30分钟的比例从57.7%提高到76.1%;学习主动性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情况有明显改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完成作业情况较好的达到68%左右;56.3%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对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有较大帮助。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会计》课程应用中仍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应协调好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的关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时,既要注重项目实践,又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应强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不同于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对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财会学部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项目教学确实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都融入项目实施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完成具体设定的项目,来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及实践能力的掌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邢艳红.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会计专业数学教育思维方式

数学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就中职会计专业而言,数学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并且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特别是与会计专业课程严重脱节,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低效。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注重数学课与会计专业课的联系,使数学教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综合素的提高服务。

一、数学是会计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指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会计学也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提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反映与控制的方法技术。意大利学者帕西奥里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以“计算与记录详论”为题,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加以概括,为会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可见,会计学的产生和实践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事实上,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数学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第一类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报表很少涉及数学知识;第二类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基础和会计电算化所用数学知识较多,会涉及到集合、数列、平均数等概念和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如,财务会计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会计电算化生成会计报表时运用数学知识定义计算公式和审核公式等;第三类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统计基础对数学知识要求比较高,包括函数、数列、极限、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明确这些要求,对于我们在会计专业进行数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数学能力差对专业课教学的影响

数学计算能力差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是致命的。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核算的对象有很多,例如:对收入和支出的计算、款项和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等等。而这些核算都是和数字打交道的。因此,计算能力对学习会计专业课程尤为重要,计算能力差,会计就无从谈起。

数学思维能力差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靠理解来记忆的,需要在感受具体的案例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出来。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只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这样后果要么是记得住,不能理解,不会应用;要么是保持时间短,很快遗忘。其二,在实务和做账的操作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凭借形象思维来完成的,可以借助例题、样本来理解和记忆。而他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具体操作认识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和本质,死记一些具体的操作,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其三,由于只靠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专业知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久而久之养成不动脑筋、懒于思考的习惯,阻碍了学生数学和专业课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四,严重的是很多数学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仍未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重视知识记忆而轻视思维能力培养。

三、学生数学能力差的归因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数学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职生源比较差。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能力低,多数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严重,很多中职学校新生入学的数学成绩平均不足40分,这是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他们实现能力差的客观原因。

第二,教材脱离学生学习实际。中职数学课程照搬普通高中的知识体系,脱离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是教学有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传递式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不进行教材整合,照本宣科,教学实施中主体错位,是教学有效性较低的根本原因。

第四,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课在第一学期开设。目前中职会计学新生绝大多数为初中应届毕业生,他们已形成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中职一年级是学生思维优化发展的关键期。

四、会计专业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首先,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上,数学教学只注重某章内容知识点的传授,只关注学生会不会套用公式,至于运算的结果如何,往往很容易被老师忽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总会认为学生掌握计算过程就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结算结果,那是初中甚至是小学学习的内容了。但是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我们忽视的正是学习会计的学生真正要具有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很好训练学生把正确的结果计算出来,而且还要加强练习,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在学生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在草稿纸上演算,而且要学会大力借助计算器或其他的能帮助计算的工具进行计算。例如在有理指数的教学中,要在计算 就很容易,但是要计算 就不容易了。这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至于计算器怎么操作,教师不必过于担心,手机那么复杂都难不倒学生,小小一个计算器又怎能难得了他们呢。

其次,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观察力,发展思维,提高职业素质。在中职会计学生的基本技能中,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可“以用促趣”、“以成导趣”。明确的实务目的使人抓住实务的重点从而实现有效的实务,反之往往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甚至实务的顺序杂乱无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实务,教会学生实务中的分析和比较,养成对实务结果进行记录、整理的习惯并认识这种良好习惯在会计实践工作中的意义,逐渐学会和掌握有目的、有层次地实务方法。 注重思维过程展示,培养探索精神。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在范例讲解中教师不应是轻车熟路地简单介绍解题的步骤,而是展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暴露学生思维犯“错”的过程,再引导其走到正确思维上来。

篇9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88

1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教学时,教师往往忽略了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的差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会计的教学是为了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会计工作,培养具备从事会计管理工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或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会计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会计工作,而是让其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取得和运用会计资料及信息处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管理问题,为其本职工作更好的服务。由此可见,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学习会计的出发点不同,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混淆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会计能力,强调会计学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为日后的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为目标,造成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增加了学生学习会计的难度,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1.2 教学内容不科学

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的缺乏,造成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不科学。在大多数院校中,非会计专业往往使用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作为讲授教材,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基础会计学的知识点。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来说,讲授的重点在各种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具体会计方法的详细介绍,以及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忽视了对会计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从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上来说,仅仅学习基础会计也是不够的。对于非会计专业,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往往只开设一门会计学课程,没有后续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只学习基础会计,会使非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内容不全面。仅仅掌握了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很难在日后工作中运用有关会计资料信息,比如读懂并分析利用财务报表,为管理决策服务。

1.3 教学与考核形式单一

首先,教学形式。我国目前会计课堂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形式为主,缺乏实践教学。采用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学的教学方式无疑能使学生系统的、有重点的学习理论知识,但这种方式更适合应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低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型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会计的目的不是为了会计核算,而是使用会计信息。但“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会计的相关知识点,并不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实践教学的缺乏,也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理论知识得不到延续、补充和深化,难以满足学生日后就业的需要。其次,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形式是闭卷考试,由于闭卷考试本身受到时间、试题类型、灵活性等方面的限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实现学习会计的目标并没有太多额外的帮助。

1.4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这门课程时,常常存在着一个疑问:“我既不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又不从事会计工作,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因此,从本质上讲,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这门课并不重视,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分配给自身的专业课程,对于会计,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分、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而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愿意去学。加之会计本身不是一门通俗易懂的课程,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之前也没有接触过会计专业知识,老师又常常把教学目标定的过高,使他们望而生怯。再者,单一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也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对策

2.1 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才能更好地定位课程,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因此,要正确认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融会贯通会计学知识,将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为其经济管理服务,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这就决定了非会计专业会计的教学目标不能一味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应按照非会计专业特色的要求,设定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把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的工作组织,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实务,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效的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

2.2 整合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开设课程的单一性和短学期性,决定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不应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刻性、专业性,而应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首先,从教材的选择上,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是一门独立封闭的课程,没有后续的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因此,其教材的内容应注重广泛性和多样性,涵盖除基础会计之外的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的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根据就业的需要,有的放矢的对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融合到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也应有所突破。应本着会计是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需求的观念,侧重会计与经济活动联系与影响的教学,教会学生对财务结果进行认识和把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利用数据,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独立思考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与考核形式多样化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传统的教学形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就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可采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会计实训等多种方法,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接触仿真或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二,完善考核机制。改变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记入期末考试成绩;也可通过实训或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以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中遇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作为考核成绩。不同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

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改变他们从心理上不重视、不喜爱会计学的现状。使他们明白会计学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同时也是就业的需要。其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多运用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繁琐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图片,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直接的认识。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有利条件,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更亲近老师,更愿意学,更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合理学习目标的设定,适当学习动机的激发,保持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随着会计越来越成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以及就业需求的多样化,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日益重要。只有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启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12).

[2]刘艳玲.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4).

[3]姚莉霞.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东方教育,2015.

篇10

一、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处于省级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的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应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会计和审计实务,具有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一定的创新意识,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财务问题并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而由于会计工作的敏感性和机密性,使得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因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怕单位财务资料外泄等原因而较难达到实践效果。因此,会计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构建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会计学实践教材建设,重视实践师资的培养,创新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和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一)构建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如下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上述实践课时既可以是课内实践,也可以是实验室实践,也可以是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如会计学原理课程,可以设计成课内实践;认识实习可以是实验室实践,学生通过了解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实践资料,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

(二)加强会计学实践教材建设会计专业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因为会计专业的实践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学生可以进行岗位的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实训效果,因此,一些实践可以在校内完成。而在校内实践中,实践教材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达到校内实践的学习效果,应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一是教材应仿真实际会计工作,在仿真的基础上选用典型经济业务,让学生可以练习掌握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例如《税法》实训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涉税业务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结合企业为员工发放职工薪酬的业务计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并编制纳税申报表等。《会计报表分析实训》可以搜集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年报、半年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报表数据进行独立分析,写成分析报告,再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分析。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二是教材的及时更新。会计学科的特点是变化较快。实践教材必须跟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修订。例如,税法一般变化很快,尤其增值税、营业税改革、资源税等,实践教材中的相应经济业务(如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涉税处理,运费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处理)要及时修订,运用最新税法;再如,会计准则在2014年进行了较大变化,修订了五项准则、新增了三项准则,实践教材中相应经济业务要随之调整(如职工薪酬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等);再如2013年财政部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适度引入作业成本法,《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应有体现。

(三)重视会计学实践师资的培养实践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实践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年轻教师较多,从校门出来直接从教的研究生较多,他们相对来说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重视会计学实践师资的培养,可以“请进来,走出去”。一是将有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请进来”。教育部4号文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对学生的校内实践进行指导,也可以担任学生的校外实践导师。二是鼓励任课教师“走出去”。教育部4号文提出“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鼓励会计实践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地休假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会计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创新会计学实践课程考核方法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在考核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理论课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课程的考核应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例如,《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设计的实践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仿真会计业务流程,评价标准可以是学生编制的财务报表占50%,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熟练程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规范程度占50%。再如,《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结合会计软件操作的实践课,而一般的闭卷考试并不能考核学生对软件的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建好的账套中进行ERP的相应操作,包括基础设置、财务处理、报表编制、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以及供应链处理,评价标准可以是各子系统处理结果共占70%,学生软件熟练程度占30%。总之,实践课程在考核形式上应侧重实际操作,考核内容上应侧重经济实务,考核评价应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