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融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融资计划

篇1

1.首先说什么是商业计划书?也可以叫做融资计划书、

在经过前期对项目科学地调研、分析、搜集与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格式和内容的具体要求而编辑整理的一个向读者全面展示公司和项目目前状况、未来发展潜力的书面材料,跟传统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建议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商业计划书相比其他更具有操作性,更强调经济效益。而且两者面对的对象也不同,前者是递交国家可行性报告,后者是寻找投资者,进行投资,如果你的融资对象是外国的当然你还需要准备一份英版的商业计划书,或者是对象容易阅读的语言。

2.为什么要写商业计划书?

前边已经说过了,商业计划书是递交给投资商的,如果你跟投资商不熟悉的话,不是你的大爷,亲戚或者朋友第一次见面的话,就需要一份有分量的商业计划书,他是投资人了解你为什么融资,以及拿钱做什么。怎么做,你的收入怎么来的一份介绍书,必须要有份量,不能扯上一大堆的废话。就像一位日本的风险投资人说过,风险企业融资或者加盟就像是一位离过婚的女士求婚一样,他不像是跟年轻女孩一样,特别是带着孩子的女士,对于对象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跟计划、仅仅靠口头说明是无济于事的。商业计划书就是企业的电话卡,商业计划书写的好坏直接决定投资人是否选择投资、

3.书写商业计划书要有什么主意点?

好的商业计划书一定是站在vc 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定要特别想到vc会关注你的什么问题。在开始书写之前,一定要查阅多点的资料,看下别人都是怎么去写的。心里好有点思路。所以写融资计划书需要必要的参考资料。要知道书写商业计划书的格式跟内容。不可随便写。起码也是最vc 的尊重。让vc看起来更顺一些。

4.是否考虑要请专业的团队去商业计划书?

篇2

现状和特点

目前,益阳市共有各类企业31276家,其中中小企业30412家,占全市企业个数的97.24%。2007年上半年,全市中小企业完成生产总值251.9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2.2%。据调查,益阳市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银行贷款逐年递减。近5年来,益阳市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逐年递减,期间有两个年份出现了负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全市中小企业信贷支持面为61.5%,贷款余额为117.70亿元,仅为各项贷款总额的61.10%,占中小企业融资总额的45%。

民间借贷呈上升趋势。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内源型融资,即通过自身积累和亲朋好友的支持获取发展资金,益阳市通过民间融资方式筹资的中小企业高达78.1%,占到了企业融资规模的54%左右。但随着企业的逐步做大,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资本市场发展迟缓。除益鑫泰公司六年前通过与华升集团捆绑上市获得过近1亿元的融资外,益阳市再无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且该公司已于2004年退出捆绑上市,现已纳入计划破产程序。中小企业债券更是一片空白。同时,中小企业通过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进行融资的比例小,约占中小企业融资总额的1%。

障碍与成因

国有银行“喜大厌小”造成“挤出效应”。商业银行上收信贷审批权限后,授权授信的信贷过度集中,信贷配置基本锁定在“双大”(大城市、大企业)、“四重”(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重点区域),金融信贷产生了对国有大型企业贷款和大项目贷款的依赖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则渐行渐远。从工商银行益阳市分行2007年上半年的公司客户行业结构看,该行贷款增量集中投放于“四重”行业,贷款余额在1亿元以上的6个行业的贷款总额为31.40亿元,占法人客户贷款总量的94.81%,较年初上升3.61个百分点,而小企业的贷款投放余额却由2004年末的12759万元骤降至2005年末的512万元,呈现出负增长态势。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形成融资高门槛。目前,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技术仍处在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则是参照大型企业的标准,并没有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而传统的产生于对大企业评级授信的制度安排,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小企业信用状况,致使部分优秀小企业感到大银行的融资“门槛”太高。据工行益阳市分行反映,该行被工总行列为小企业信贷业务限制投放行(即四类行),只能开办小企业低风险贷款业务,对于确需支持的优质小企业,贷款方式仅限于信用等级AA+及以上的企业担保方式,而不能采取抵押担保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所有制偏好”弱了信贷支持。长期以来,政府管制过于严格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除了显而易见的政治上的考量,经济上的考量则在于试图将资金优先配置给同样效率低下的与其同属“国有”一个产权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所有制成分复杂的小企业信贷支持往往很不情愿。以农行益阳市分行为例,该行2004年引进沅江纸业、2006年引进中石化、2007年引进益阳二电,这三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至2007年6月末的贷款余额达6.5亿元,占该行全部贷款的20%,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却不断压缩。

金融体制转换裂缝硬化了信贷歧视。近几年来,银行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建立呆帐准备金制度,核销不良贷款,实施银行债权转股权等政策措施,其政策标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适用并对小企业有益的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时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另外,“时间急、金额小、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点使中小企业融资的单位成本增加,况且银行对小企业贷款还要承担一定的机会成本,从而在信贷操作上对小企业产生了歧视。据工行益阳市分行测算反映,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适宜对大中型企业搞贷款“批发”,而小企业适合搞贷款“零售”。“零售”业务管理成本是“批发”业务管理成本的5倍左右,即使贷款利率上浮30%,综合融资成本依然很高。商业银行的现行运行机制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时间。据调查,工行益阳市分行办理一笔贷款通常需要多个环节,时间少则1个月,如果加上担保、抵押、登记、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笔贷款从审批到发放一般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抵押担保问题使贷款可获得性降低。当前,中小企业自身缺乏足额的抵押资产,经济效益好的或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为避免连带责任又不乐意为其担保。服务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资金规模及业务量有限,且抵押贷款评估登记手续繁琐,收费过高。另外,中介服务体系运作还不规范,征信体系还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严重滞后。调查显示,当前中小企业抵押贷款普遍存在着产权设定难、价值确定难、抵押登记难、物品保管难、抵押变现难、抵押避险难等“六难”问题,使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大大降低。

对策和建议

完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经营机制。一是尽快开发中小企业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专职部门,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独立核算和专项考核,增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意识。二是尽快完善授权授信制度,下放100万元以下贷款、全额存单质押贷款、全额保证的承兑汇票签发权等信贷管理权限,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和刚性控制。三是突出对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其业绩紧密联系;推行小企业信贷工作尽责制、不良贷款问责制和免责制,改变对贷款“零风险”的过高要求,对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贷款免于责任追究,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四是确定和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确保定价能够全面覆盖风险。

改革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一是再造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流程,放宽对小企业授信资产质量考核要求,放弃传统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加大授权力度,贷款可实行客户经理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的形式。对于信息较充分、信用记录较好、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成长型小企业,商业银行在评级授信后即可办理信贷业务。二是在房地产抵押或质押担保的前提下,简化流程,不需要评级和授信,根据提供的抵(质)押物即可办理贷款,以满足企业“少、频、快”的需求,同时放宽抵质押品范围,银行可开展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质押。在融资品种上,商业银行不仅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打包贷款、账户透支、买方贷款、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存货融资、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信贷类产品,还要为其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贸易融资产品,以及工程保函等信用支持工具,帮助中小企业参加招投标活动。

加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一是重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模型和体系。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可以在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上,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如资本实力相对较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管理者信用对于企业信用有重要影响等,加大中小企业软信息的评级权重,适当降低财务指标的分析权重,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发展潜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能力和所处经济环境的评价,提高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评级结果的精确性。二是整合中小企业征信资源。应在法律框架内,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新近建立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公安、工商、税务、质监部门等年检系统的作用,建立全国中小企业征信管理系统,并为信用信息实现整合和共享、消除信息资源的分割垄断提供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机制。一是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的评估登记行为,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少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费用支出,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二是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多元化资金、市场化运作、绩优者扶持”为原则,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担保体系。三是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的有效形式。可尝试连带担保责任制,针对一个中小企业群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分散经营风险,确保银行贷款安全。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金融危机 多元化融资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就业、推动地区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有数据显示:占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创造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53%的税收收入。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我国每年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而其中约60%是因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如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由此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是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短时期内消除,经济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原本就面临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融资又开始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和挑战,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小企业融资难再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紧迫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采取什么措施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新挑战

中小企业对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着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信息闭塞、品牌落后、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融资困难在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一直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开始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面临资本流动性的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的倒闭主要原因来自于四个方面:材料涨价、人工成本提高、人民币大幅升值、融资难。而在这四方面因素中,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就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一般分为外部融资和内源性融资。外部融资就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和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的留存收益,一般包括折旧资金、未分配利润等。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表现。

1.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造成了巨额损失。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组,中国6家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并且纷纷增加了海外投资,这样必然受到海外金融的影响。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测算,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这些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出现了亏损,其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 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 亿元、0.19亿元。这些巨额的损失使各大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了自身经营的谨慎性,一方面严格规范和执行借贷标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贷款额,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这一变化对中小企业的损害是最直接,也最为惨重。因为大企业的信誉以及资金规模使得他们对于货币政策从紧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中小企业则不然,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有限、信用度不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再加上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这更加影响了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股价大幅下跌,并波及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同样也受到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冲击。金融危机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在金融市场产生了示范效应。我国内地股市虽然开放度不高,但是与港股的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也会传导到内地A股市场。这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虽然2009年上证指数在回升,但是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由于我国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要求比较严,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从融资数量上看,股票、债券融资仅占中小企业融资数量的2%左右,但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融资更加困难。

3.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影响

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从自身内部取得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金融危机产生后,我国经济增长指数出现下滑的现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减产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裁员、降薪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出口萎缩,利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企业投资不足,生产资料需求降低,企业效益下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亏损,从而导致企业留存收益减少和资金紧张状况的发生,造成企业内源性融资不足。

4. 金融危机对民间融资的影响

民间金融是一种没有经过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金融组织形式、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民间融资歧视,分不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民间融资的区别,造成了民间融资没有发展起来,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间融资发展更加困难。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的策略分析

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为恶劣。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对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多元化融资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为解决融资难题,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途径,需要采取综合治理,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1. 多元化融资的理论依据

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企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和金融制度安排下,基于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与融资收益的比较所作出的。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或融资模式至少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二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三是企业自身的特点(如股权结构、经营者能力、企业规模大小等)。对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结构相对于西方国家的运作效率本身存在很大差距,融资制度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策略的选择影响更大。多元化融资对中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业务和市场能力的促进、对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的改善,还是对行业竞争能力的构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多元化融资的范围

多元化融资是在保持传统企业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拓展长期优势效应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以外,不少新型的融资方式都是企业值得尝试和应用的,具体来说包括直接融资方式中的:海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的:动产担保融资、团体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租赁等等。

( 2) 多元化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下, 企业产生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无一例外地通过信贷途径向银行传导和转嫁, 成为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隐患。融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银行的承贷压力, 降低了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②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 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很多新兴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如票据使用量的增加,使资金流转加快, 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通过背书转让就可完成结算,在资金紧张时,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取得资金。又如企业集团内部融资,灵活调剂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 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财务费用。二是不同的融资工具之间可以功能互补,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如民间融资、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

③有利于企业信用意识的提升,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对于银行贷款, 其他方式的融资需要企业有更高的信用度。而缺乏诚信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 这样会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 增强诚信, 从而改善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环境。目前, 长期性权益资本缺乏、货币政策调控冲击等因素已成为企业融资的新难点, 而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是解决融资难的基础。因此, 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 3)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

多元化融资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上市等融资方式相比,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一种增值效应。比如,在融资租赁期间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合作机遇;保险融资,可为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树立风险意识,增强抵御国际范围内各类贸易风险的实力,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国际化融资则可加强基础设施、农村扶贫、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建设,提升经济“硬实力”,建立这些领域内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实现国内经济和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从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可以看出,它能够明显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危机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带来了融资方与企业的风险共担和风险管控,所以多元化融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使企业占据融资和危机应对的主动地位,塑造核心竞争力,使核心竞争力的增值与融资并举。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策略的现实应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发展方向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科学稳健的融资渠道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目前,为构建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政府、银行、企业各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

(1)企业应当制定系统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融资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对资金的需求。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包含预期的投资和回报分析,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分析等,由此也能够协助企业明确需要融资的资金总量。此外,发展战略还与企业的核心经营方向有关,企业近几年的生产、经营和开发都将围绕核心战略目标,所以企业通过对中长期战略的系统制定,有助于科学划分各类融资方式的占比。

(2)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融资组合

多元化融资并不意味着要企业摒弃传统的融资方式,事实上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应用的关键在于融资组合的制定。融资组合强调的是科学的融资选择和占比分配。企业要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在清晰的融资需求指引下确定最为适合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保证融资组合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增值效应实现最大化。当然,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融资领域的最新信息,及时整合自身的融资组合,力求不断挖掘多元化融资的潜在价值。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以及产权交易等内源性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面,除了依赖传统外部资金支持,如银行存款、风险基金、发行债券或企业上市等,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总结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融资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给企业多元化融资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从长远发展来看,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应对金融风险,提升偿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多元化融资已经不仅仅是融资策略,更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策略。相信在多元化融资的指引下,企业将会呈现出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态势,推动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标 阮兢青: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企业经济,2009.11

[2]潘亚岚 吴 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J].经济论坛,2009.10

[3]张 同 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03

[4]吴家曦:破解中企业融资难题[J].浙江经济.2008.06

[5]瞿寅亮 胡亦琴: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现代商业.2008.07

[6]喻 平 黎玉柱: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01

[7]张鲁英 金 节:以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为例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1

[8]周灵岚: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J].经济师.2006(2)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产证券化融资困境 对策

中小企业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随着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我国不仅迫切需要一批大企业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确保国家经济主流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中小企业来为大企业产业链提供必要的、优质的零部件配套服务和为国家分担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压力。近三年来,我国把近5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在了国内工厂的建设和设备的购置上,这样的投资数额居全球之最,甚至超过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投资水平,这样宽口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2005年,广义货币M2的增速提高(从当年1月份的14.13%上升到8月份的17.34%),狭义货币M1的增速下降(同期,由15.32%下降到11.5%),导致货币流动性(M1/M2)比例下降。这一指标表明,企业流动资金、社会资金供给趋紧。银行信贷趋紧与股市长期低迷形成的融资约束,已不仅表现在微观层面上,而在宏观层面上也呈现出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陷入困境,这大大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资产证券化

打破金融瓶颈需要金融创新,创新需要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流动性,进而拓宽抵押资产来源。创新的关键步骤在于实现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实现了资金、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中介机构)和企业管理层三方纳入同一系统,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避免了股权融资中所有权对经营权的弱化而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同时也摆脱了债权融资中投资者对企业激励的弱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机制上更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显著提高了融资效率。通过资产证券化,货币流动性将得以提高,金融与实体经济两大齿轮间才会注入充足的剂,“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困境才能逐步舒缓。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因素

1、内部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财务信息公开程度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造成市场对信息的有限需求得不到满足。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度及真实性远高于中小企业。银行自然愿意向大企业贷款。

其次,风险和成本偏高。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合同标的100万亿元,但是平均履约率只有50%左右),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不愿放贷。据统计,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而平均贷款数量仅占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且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远远大于大型企业,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惜贷现象。

2、外部因素

首先,所有制歧视。我国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群体,既包括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有大量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却受到不同的待遇。大部分的银行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最少。

其次,资金规模有限。我国养老金制度刚起步,数额小,社会保障基金规模有限,其余额占资产证券的比率仅为1%左右,加之近年来该基金支出剧增,因而社会保障基金参与证券市场的能力有限;我国保险公司的保险准备金余额虽大有增长,但其保费收入增长速度不断放慢,同时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在下降,有些形成了不良资产;证券投资基金是我国证券市场上最为市场化、专门化的机构投资者,出于资产组合中的对债券资产的需求,证券投资基金可能成为起初试点资产证券的最大需求者,但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总体规模较小,不能满足资产证券的需求。

再次,准入门槛较高。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20条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集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经营无关的现行投资。1995年10月生效的《保险法》中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且投资基金投资国债不得低于20%。这种规定大大限制了保险机构的加入,迫使主要的投资机构无法进入。

三、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就股权融资而言,没有发达国家的天使资金、风险基金和公众资金。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所能得到信贷资金品种也比较单一。政府已经开始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高度关注,从1999年到现在了一些文件如:《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经贸委正在重点抓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联网和国家、省两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建设工作。 2、促使信用升级

⑴应建立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机构,充当中小企业证券化融资的中介机构。在市场上收购中小企业用于证券化的各种无形资产,并对其进行证券化。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建这类中介机构,一方面可以广泛收购中小企业用于证券化融资的资产,实现资产更加充分的组合,使各类成分的资产的风险得到最充分地对冲;另一方面,在起步阶段组建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地推动新的融资手段在国内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的提升。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划分标准 融资 影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成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政府为能帮助其中小企业发展,都会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较合适的划分标准,以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依据。

以往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及其对融资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先后经过多次变化与调整。20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是按企业职工人数来划分企业规模,企业职工在3000人以上为大型企业,500~3000人之间为中型企业,500人以下为小企业。1962年将企业划分标准改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1978年又把划分企业的标准改为按企业的年综合生产能力。1988年对1978年的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重新颁布了《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做了分别划分,将企业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四类六档。当时中小企业是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这其中有些企业按生产能力为标准划分,有些企业按生产设备数量为标准划分,有些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数额为标准划分。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各国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最终形成共识:大中小企业各有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各国不能只重视大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中小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在我国长期受冷落和歧视的中小企业才得到政府重视。1999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修订,按照企业年销售额和资产额将其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四个级别。之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缺乏专门的法律保障和扶持,中小企业遇到了融资难、技术设备落后、信息不畅、人才匮乏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国于2003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同时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这一法律,借鉴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及行业特点,制定了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改为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按照这一规定和标准,中小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个指标,可谓指标多重。2003年的这次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在我国执行了8年多。这样的企业划分标准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企业类型划分指标多,使中小企业相对不容易得到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扶持。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这会造成在扶持政策制定、分类管理、统计分析等方面难以操作。因为企业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是员工人数多,销售额和总资产少;技术密集型企业往往是人数少,但销售额和总资产比较多;资本密集型企业则是人数非常少,但资产和销售额却非常庞大。而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上述三个标准同时达到,才属于政策扶持的范围。从贷款角度来讲,即使企业能同时达到三个标准,也许其他财务指标或保证措施未必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这样大批小企业无法享受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企业类型划分指标多,使商业银行很难同时按上述三个指标来选择中小企业贷款目标客户。银行无论按照其中的哪一个指标来选择目标客户,都存在大、中、小型企业的类别,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是按照客户的综合经营指标来确定贷款目标客户群体。银行怎样用“三个指标”衡量中小企业的综合经营指标,不好操作。所以商业银行按其经营规则就放弃中小企业而锁定大企业为他的贷款目标客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因为划分指标多,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银行而言,通常所说的中小企业都是很笼统很模糊的概念。

由于中小企业划分的多重标准,造成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概念理解的模糊化、多样化,使政府和银行在处理、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时工作思路和做法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11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制定了我国中小企业新的划分标准。

中小企业划分新标准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011年7月的我国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类,具体标准为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虽然具体指标还是三个,但对中小企业只要求达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并不要求同时达到三个指标。此次新标准有三个亮点:一是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下调,并提出微型企业的概念;二是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微型企业的范畴;三是行业划分细致,操作性强。由于新标准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制定的,它的应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如下影响:

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增强了政府对中小企业从宏观上分类指导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连续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对中小企业加以扶持和鼓励,这些政策虽涵盖面广、力度较大,但却一直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和银行一直普遍使用“中小企业”这个笼统模糊概念,而事实上真正融资难的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这次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类,且具体标准明确,行业划分细致,这样就会改变原来中小企业面过宽,概念笼统模糊的状况,政府可以针对中、小、微企业制定不同的政策,开辟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

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促进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信贷支持,有利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银行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必然会按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来运作,而利润最大化必须建立在风险最小的基础上,所以银行都遵从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来选择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客户。它们首选的服务对象是大中型客户,之后才是小客户,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同大型企业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在融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所以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但如今随着大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及银行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银行将中小企业融资信贷业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因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有它自身的特点: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短,金额不大,可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如此,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还可以分散信贷风险。从宏观管理方面,当前国家货币信贷政策要求银行要制定信贷结构调整的考核目标,严格要求将贷款规模投向中小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出台,使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这些服务对象更明确更清晰,银行必将按照国家政策和要求积极展开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

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企业自身有关。由于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类,具体标准也很明确,这样每个中小企业可对照新的划分标准,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政府和银行对本企业采取的是什么政策,可以享受哪些优惠,应遵守哪些规则。企业可以根据新标准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以获得更多的优惠。比如在新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十报告提出今后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这就给广大的小微企业提出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尽快调整本企业的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

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降低会使中小企业数量增加,扶持的数量增加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不利影响。新标准降低并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微型企业的范畴,会使中小企业数量增加。艾瑞市场咨询最新的数据也显示,中小企业数量将保持7~8%的年增长率,这就意味着政府和银行需扶持的企业数量连年增加,企业数量增加就意味着扶持资金的增加。目前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巨大,如果政府扶持资金总量不变,扶持资金分发到各个企业量少面广,能否真正起到资金扶持作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值得研究。

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使一部分中型企业处于尴尬的境地,融资更难。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2003年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从业人数300~2000人,年销售额3000~30000万元,资产总额4000~40000万元。一般来讲,营业收入大于销售额,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中,中型企业的标准降低了。调查显示,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向银行提出资金需求基本均能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以前中型企业的融资并不难。但现在标准降低了,同时政策扶持更倾向于小型、微型企业,销售额在2000~3000万元的这部分企业则处于一个政策的空隙,它们融资将会更难。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调整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能解决的,它需要政府政策和扶持,需要政府工作在思路与做法的创新,也需要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更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和创新。

篇6

在融资决策所考虑的因素中,很多企业把税收看作是独立于融资决策之外的因素,没有把税收与企业的融资决策有机结合起来。然而,税收的缴纳会直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势必影响到企业的融资决策。为此,应该理解税务筹划与融资之间存在的关系。 融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种融资都需要付出代价,这就是融资成本。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应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因而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到税收因素,在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减轻自身负担,增加自身价值。另外,企业为了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规范企业财会管理;二是要有较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熟悉会计与税法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计算与调整税收。由此可见,企业融资考虑税务筹划不仅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与会计管理水平。

二、税务筹划影响下的融资策略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从不同渠道筹集所需资金,一方面是债务融资,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另一方面是权益融资,包括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而不同的融资渠与方式,都存在一定的资本成本,将影响到企业的税负水平及预期收益。

第一,不同融资方式的初步比较。一是借贷与留存收益的比较。一般来说留存收益这种融资方式短期内很难完成,当然,也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生产经营解决资金问题。不过留存收益筹集来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后,产生的相关税负都由企业自身承担,因此从税收角度来看,留存收益没有获得税负减少带来的利益。然而,借款则不同,它短时间内就可以筹足,速度较快,银行贷款的利息虽然会降低企业的利润,但是利息是在税前支付的,可以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利用借贷融资方式能够减轻企业税负,是进行合理避税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二是借贷与股票融资的比较。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借贷的利息费用可以冲减当期的企业利润,而发行股票所支付的股利则不能作为一项费用来处理,两者的税收差别就构成了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基础。当然,如果一个企业借贷融资额不断增加,企业财务风险也会随着增加。

因此通过上述初步比较,企业向银行借款所承担的税负要低于留存收益、股票融资两种筹资方式,不考虑财务风险的情况下,采用长期借款融资能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

第二,税务筹划引导下融资的进一步分析。主要包括两点:

一是长期借款方式下的税务筹划。长期借款的利息可以减少企业应税所得,也能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净资产收益率。在利息一定情况下,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加,单位利润所负担的固定利息费用就会相对减少,从而更大幅度的提高投资净收益,这种由于债务造成投资收益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仅从节税角度来看,企业负债水平越高,节税效果就愈加明显。然而,负债比例增加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筹资成本及财务风险,因此,并非负债比例越高越好。长期借款的杠杆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可用下面的公式来反映:

设:

总资产为C(定量);资产负债率为B(变量);息税前投资收益率为P(定量);利息率为I(变量);

则有:

负债额=C×B,权益资本=C×(1-B,息税前净利润=C×P-C×B×I。

设税前净资产收益率为K,则有:

K=(C×P-C×B×I)/C(1-B)=(P-I)/(1-B)+I(其中,0

从公式(1)可知:当P>I时,资产负债率(B)的增加会引起企业净资产收益率(K)增加,说明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反之当P

假设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税率为t,则企业所得税:

T=t×(C×P-C×B×I)=t×C×I(P/I-B) (2)

从公式(2)可知:企业资产负债率(B)越大,企业所得税(T)就越小,即节税功能越强;负债比率在一定范围内,其上升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增大,同时减少企业应纳所得税,体现了负债的税收庇护作用。从而引出一个税务筹划技巧:在投资总额中适当降低注册资本比例,提高贷款所支付的借款利息,将其列入被投资企业的期间费用而节省所得税支出。

不过在分析企业负债融资对税务筹划造成的影响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结构的变动是如何影响企业利润和税负的;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达到节税目的及收益最大化应当如何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是负债融资是企业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利息可以在税前支付,另一方面债权人承担的风险比投资者低,其要求的报酬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债务筹资的成本往往是最低的,因而可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收益。二是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不一定是最佳融资方式。因为提高企业的负债比重,利息费用会增加,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时,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对等的补偿,即要求得到更高的资金报酬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另一方面租赁方式下的税务筹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租赁业务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租赁往往会涉及到租赁方式选择问题,常见的租赁方式有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由于它们在税收处理上有不同之处,因此选择不同的租赁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水平。首先对于融资租赁而言,一方面能快速获得企业所需资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扣除支付的相关手续费等,但不能直接扣除融资租赁发生的租赁费,不过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提取折旧费用并在税前扣除,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其次对于经营租赁而言,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其符合独立纳税交易原则的租金可根据受益时间均匀扣除。对于关联企业来说,经营租赁节税空间更加明显。对于同一利益集团下的不同公司之间进行经营租赁,可使利润从盈利方转入亏损方,税率相对高的一方转移到税率低的一方,从而减少整个集团的纳税支出。例如:某企业集团内部的甲公司某项设备价值140万元,该设备每年贡献利润为20万元,所得税率25%,即年应纳税额为5万元。现将该设备出租给同一集团的乙公司,每年租金收入假设为10万元(符合独立核算原则),则甲公司应纳营业税为0.5万元(10×5%);而乙公司承租后,年利润额为10万元(假定设备贡献利润不变),适用税率15%,则乙公司年应纳所得税1. 5万元(10×15%)。因此,租赁后,该集团的总体税负由5万元降为2万元(0.5+1.5),减轻税负达3万元。

当然对于企业税务筹划视角下采用何种租赁方式应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对于那些更新比较快而且使用时间较短的资产,应该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反之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二是对于关联企业来说,采用经营租赁节税效果会更好些,而非关联企业一般则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

三、税务筹划引导下融资应注意问题

在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税务筹划者不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企业税负降到最低作为其筹资的目标,这是不正确的。一般而言,最佳的融资方式并非是税负最轻的融资方案。一个企业税负减少并不一定代表其整体收益的增加,因为一种税负减少了,另一种税负可能又增加了,或者导致其他成本费用的增加。所以必须事先筹划好思路,不能盲目的筹划,其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因为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具有两面性,当一个企业实施某一筹划方案时,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过程中,也势必会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而付出额外的费用,比如企业在税务筹划之前可能要进行税务咨询,聘请税务专家为其筹划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等。因此,在企业税务筹划视角下进行筹资活动时,必须始终在企业战略发展前提下,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样的筹划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江琴、余智敏:《企业长期借款筹资方式的税务筹划》,《税收征纳》2004年第12期。

篇7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东大多是商业银行、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和企业;除自有注册资本外,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从货币市场融取,包括发行商业票据,吸收特定存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向银行贷款等。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展信用交易转融资融券。在机制设计上,日本实行单轨制,即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然后证券公司向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融券,投资者不能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证券商可以部分参与货币市场融资,但不能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融券;这些金融机构如需借出证券,需要先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单轨制特点是融资融券活动传递链单一化,机制上比较容易理顺,但垄断性较高。台湾采用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双轨制”结构中,部分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对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然后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而没有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既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朝多元化发展,但机制较烦琐。除信用交易业务外,证券金融公司还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新股发行等业务提供短期周转资金,及为证券公司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过桥贷款等。

1.2风险管理模式

在风险管理上,专业化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日本大藏省负责批准和审核证券金融公司成立条件和资格,并制定初始保证金等具体规则;证券交易所主要制定相关规章,对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进行动态监控。此外,监管机构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严格规定,如证券商不得在保证金规定比率之下对客户融资,不得将投资人保证金挪为己用;证券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和公司财务信用状况对各证券公司分配不同信用业务额度等。相比之下,台湾证券公司更注重市场运作与风险控制,如日本证券金融公司资本金充足率为2.5%左右;而台湾要求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并规定证券金融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总额与其资本净值最高倍率为250%,规定公司从银行的融资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6倍,对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其净值的l5%等。

2专业融资模式市场效应和借鉴

专业化融资模式产生,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资金借贷上分隔开,贯彻了银行与证券分业管理原则;同时证券金融公司可从货币市场吸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资金得到更高层次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证券市场交易价格合理形成;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协调和控制信用交易乘数效应,如在市场偏软时,可以增加资券供给,以活跃市场;当市场泡沫过多时,可以减少资券供给,以稳定市场。

公司大量临时资金需求,支持证券公司新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当然垄断交易也会损害效率,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证券融资模式职能也逐渐转变。目前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主要在转融券业务中占主导地位;台湾证券金融公司更多转向直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券融通,逐步变成了市场化融资公司。

篇8

内容摘要: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并提出要建立中小民企的全生命周期供应链融资体系,合理解决中小民企融资问题,不仅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而且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供应链金融

在我国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民营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渠道、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造地区经济繁荣、推动县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较大困难,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显得异常突出。因此,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渠道少且难、资金不足”这一瓶颈因素,那么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将会愈来愈严峻;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将制约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分析

(一)“一元的金融资本体系”VS“二元的产业资本结构”

鉴于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我国金融牌照的稀缺性,在我国的金融体系架构中,鲜见民营企业的身影,占据整个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都是国有控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之相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尽管在石油、军工、通信等垄断领域民营企业尚受到准入机制的限制,但在绝大多数行业中,民营企业已经在行业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种“一元金融资本体系”与“二元产业资本结构”的结合过程中,金融机构更加偏爱规模大、拥有殷实固定资产家底、并且与其有着相同血统国有大企业。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独享银行贷款等金融资源的同时却拖欠或滞后结算民营企业的资金,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和现金的压力。图1显示了这种结构下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关关系。

(二)直接融资状况不理想

债券融资: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且发行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由于受发行规模的严格控制,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融资额度的要求,使得这些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再加上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信用风险大等自身特点,使得民营企业仅有的发行额度也很难完成。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新条例,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将有所放宽,原先对项目的限制将有所松动,但对民营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不在众券商备选企业之列。

股权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民营企业大多在创业期和成长期,很难达到上市门槛。尽管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为民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开辟了一条通道,但由于上市条件、上市程序等与主板基本相同,并不能真正解决有限的上市资源与庞大的上市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推出创业板市场由于进入的企业数量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股权融资的困境。

(三)对民营企业存在歧视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中央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需要,对民营企业明显重视不够。由于民营企业是非国有的,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容易产生信贷风险,所以银行一般对民营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形成了对民营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

(四)缺乏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

就民营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目前,由于民营企业缺少有效的不动资产做抵押,而担保公司又不愿意为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做担保,因此,一旦国家发出紧缩信贷政策的信号,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更大。

(五)缺少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现在我国缺少切实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有的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雷同的趋势。其他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因此,缺少真正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六)缺少满足中小民营企业交易需要的结算工具

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对中小民营企业办理托收承付和汇票承兑业务及票据兑现。由于资金结算渠道不通畅,资金进账时间过长,甚至发生梗阻,因而,一些民营企业改用现金结算,加大了交易成本,削弱了中小民营企业竞争的实力。

建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供应链融资体系”

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需要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撑。从融资需求的角度来思考民营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可以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生存期、成功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显然,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均面临着融资问题:在创业和生存阶段,民营企业需要投入初始固定资产和市场开拓的资金,融资对民营企业极为重要;在成功阶段,民营企业获得了利润和盈余,资金相对充足,其依赖性有所下降;在扩张阶段,民营企业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展,光靠利润盈余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其依赖性迅速上升;在成熟阶段,民营企业市场稳定,利润率高,民营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又有所下降。

构建民营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体系。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是渐进改革过程中内生的现象,其实质是信用困境。解除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出路既不在于强制改变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与资金投向,也不在于由政府出面培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更不在于给其提供进入股票市场的方便,而在于真正让民营企业通过供应链形成内生性的横向信用联系,也就是让民营企业通过内部相互之间的产品、资金、信息的流动与信用组合来构建供应链融资体系。供应链融资体系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体系有利于弱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本身的限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作用,降低单个企业的道德风险,从而有效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图2显示了全生命周期供应链融资体系下产融资本的二维结合。

为更多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这里的核心企业是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的企业,可以位于供应链的上下游任何位置,可以是国有企业,同样也可以是已经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在“供应链融资体系”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资金的支持,不仅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更好运转,而且能够使原本处在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在链条中凸显出新的核心企业,进而实现单一“供应链融资体系”向多维度“供应链融资体系”的演变,真正做到“以点带链,结链成网”,为更多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秀春,胡日东.民营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J].商业时代,2006(36)

篇9

20世纪7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家莱维斯?S?瑞尼尔首先定义和使用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是指股权或债权凭证的出售,该股权或债权凭证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有收入流的财产或财产的集合中的所有权利益或由其所担保,这种交易被架构为减少或重新分配在拥有或出借这些基本财产时的风险,以及确保这些财产更加市场化,从而比仅仅拥有这些基本的所有权利益或债权有更多的流动性。

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现金流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其在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地位,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可预期性是资产证券化的先决条件。因为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可预期性是确定资产所支撑证券的价值的关键,并且它也是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依据。从本质上讲,证券化的支持基础并非资产本身,而是被证券化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现金流,因此才确定了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在资产证券化原理中的核心位置。

第一,资产重组原理。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资产的选择,资产原始权益人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是在自身融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组自身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形成一个资产池。因为只有特定的资产才适合于证券化,企业必须对资产加以选择。资产证券化的支撑基础是从整体资产中“剥离”出来的适合证券化的特定资产,并且所选择的基础资产的范围也并非限于某一企业的资产,而是将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资产加以组合形成证券化资产池,证券化资产池可以避免单一资产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

第二,风险隔离原理。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构建应当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影响到特殊目的实体的正常运营,进而保证资产担保证券持有人能够按时偿付。在证券化过程中,应用风险隔离原理实现破产隔离,进而顺利实施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真实地将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出售给有特别目的的机构(该机构一般不会破产),因此,由资产的原始所有人破产所带来的风险不会转嫁给证券持有者。证券化交易的风险只与证券化资产本身有关,而与资产原始持有人所带来的风险无关。

第三,信用增级原理。为了确保顺利实施证券化,提高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产支撑证券的信用级别,信用增级原理的运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减少发行的成本。而为了提高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就需要增级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

二、分析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收益

作为一项新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在企业收益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增加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和优化资本结构等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证券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保障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作为在金融市场上深化市场机制的产物,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更高效的融资手段,它是以资产预期收益为导向的。资产证券化基本避免了原始权益人的综合资信对证券化资产预期收益的影响,而以现金流量稳定的资产为支撑进行证券融资,解决企业筹集资金的问题,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二,降低企业成本。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低风险、多样化资产组合的融资手段。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具有利益高、成本低的特点。

一是减少融资成本,基于企业资产证券化所使用的资产都是能够带来预期稳定现金流量的优质资产,比企业直接发行证券的成本要低,因此降低了融资成本;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几率,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四是减少企业的资本成本。

第三,提高企业持续增长能力,增加企业价值,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

三、分析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在打包出售资产时,必须保证其自有资产未来预期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如此才能保障按时支付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但在资产实际证券化过程中,融资资产往往具有潜在的风险和波动性,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提前偿付风险和信用风险。

(一)提前偿付风险

它是指在证券存续期前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致使发起人不得不提前偿还投资者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毫无疑问,这一行为必然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提前偿付行为还影响到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

(二)信用风险

它是指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违背其所承诺的各种合约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它产生于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链结构之中。信用风险体现在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无力支持本金和利息。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商及代表投资者管理和控制交易的托管人是投资者在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过程中最信赖的两方,任何一方违约都必然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资产证券化融资中所遇到的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

(一)真实销售的确认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其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原则的相关规定无明确规定在证券化资产的转让过程中处于带有追索权和剩余权益返还的情况,这一漏洞缺乏法律保护。而《试点规定》规定:发起人转移信贷资产95%以上的风险和报酬时,或者发起人放弃对该信贷资产的控制权,可以确认为真实销售,资产便可以转出发起人资产负债表。由此可见,《试点规定》明确给出了风险和报酬分析法及金融融合成分分析法两种确认方法。

(二)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问题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试点规定》中规定了发起人的终止确认和SPV的初始确认标准,即真实出售的实现也意味着发起人在交易日对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这些会计准则不但无法明确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而且也不可能确定其初始确认标准。

五、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世界各国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不断扩大融资规模。证券化品种日益增多解决了企业在资金上的难题,同时也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尽管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较晚,主要是金融机构或大型工商企业,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观,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舞台上的作用必然越来越重要。作为我国的新兴事物,其还受到我国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的具体国情,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具体要求,制定并实施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法律条例,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化、制度化管理,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法律土壤。

第二,降低债券发行的限制条件,扩大其规模,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及基础市场建设,完善对市场和投资产品的级别评价,为证券化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平台。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整合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需求,而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对此,要深入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

一、“校企深度融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2025”全面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后不适应企业需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实训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创新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专业,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进行实践操作,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顺利实施,应当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战略性以及深层次性,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企业根据自身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级的阶段。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设立专门的“订单培养班”,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开展“实训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强实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又要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加强。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学生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内实践,第3年则重点在企业进行实训,这样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在企业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三是开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模式”引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共建方式。通过“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职业院校免费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等等,这样能够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企业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就业,这一点需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开展“订单式”“实训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银锋,Z兴书,杨启耀,雷声,雷经发,陈雪辉.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