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篇1

1.学生“自主”不等于“自能”

【案例】初一级新教材“游戏公平吗”课,教师把学生分成各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索:“怎样设计游戏使双方公平?”教师通过转盘演示和创设情境,同时各小组准备了转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索。有的学生完成了,却不知所以然,只觉得好玩,开始还能认真一会,紧接着就互相开玩笑,爬上爬下,东窜西窜,热闹非凡,秩序一片混乱。

【反思】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在“游戏”还是在“探索”?我们说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探索者。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会,也不等于不要教师教和指导。学生自主有余,似乎成为学习的主人,却收效甚微。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

因此,小组合作的“自主探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设置“套路”抑制“创新”

【案例】摸到红球的概率教学。老师设计了任务,让小组合作解决。

用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

1、使得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别设计满足如上条件的游戏吗?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汇报……结果各组回答都是一样。

【反思】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案例中的小组“探索”,事先设定问题“套路”,无需经过学生的“头脑风暴”,也无需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又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看似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但是否有“探索”性?是否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学生演员”依据剧本的成功演出罢了。

那么,课堂教学又怎样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呢?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而不是教给学生课本中“专家”式的答案。其次,设置的基本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所预期的“那个”答案。再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这种问题能够适应各种兴趣和各种学习风格,使学生可以得出连老师也未能考虑到的独特答案和创造性方法。

3.一味“开放”忽略“一般”

【案例】整式的除法的教学:8abc÷2ab(-2/3abc)。平时罗嗦惯了的教师认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感悟。于是不敢过多的讲话,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评论,惟恐压制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只是充当“点将官”的角色,充分让学生民主,由学生解,由学生讲,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就鼓励学生解题各取所好。案例中的例题是一道重点要培养学生代数初步思想,可是就是未见教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有些后进生或者思维慢的学生,提笔不知所措,不得不东张西望,随着做得快的同学写计算过程。

篇2

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区初中地理学科各校教师数量较少,除了个别几个热点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两个老师,都是自己把一个学年教学,教学任务没有交集,本校的校本研修基本无法进行,所以我们深深体会到有效的校际联合教研,更能充分集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破解校际不均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际教研活动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切实帮助学校真正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达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我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的建立与形成

举措一:就是建立地理学科教学联合体组织机构,实现教学联合体活动的规范化、长效化管理。

全区共19个初中学校,我们建立四个教学联合体,每个联合体四五所学校,每个联合体设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组长,并且实行教研员、教学联合体组长、各校教研组长的层层管理。

举措二:就是策略跟进,建构教学联合体的研训机制。

一方面注重教学联合体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活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科学制订学科研训活动的计划、目标,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实行“实践―反思―实践”的活动模式,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切实从活动中提升经验,提高研究质量,发挥教学联合体应有的作用。

举措三:就是主题引领。

教学联合体本着活动有内容(各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有主题,主题有辐射,辐射有生成,生成有收获的研训思路,把教研和培训有机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提高区域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修主题的确立

在这一局域片本研修的机制下,2013年我们大连市初中地理学科提出“引―领―提―达”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教师提升、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随后的2014年,我带领我们沙河口区初中地理学科的全体教师一起研究,确定“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辅以教师点拨与提升,完成学习任务。

而我区部分学校的学情是:每班学生数量较少,形成天然的小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的时间基本只有课堂40分钟,如果老师喋喋不休地占据大量时间,学生没有训练地理能力、消化地理知识的时间,等到初二中考时就会攒下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而“精讲多练”恰恰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强化学习效果。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第四教学联合体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作为近两年的研修主题。

二、策略构想――“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的研修构想及策略

这一主题研修的宗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即“精讲多练”。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开展交流和合作,可以很好地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不仅能改变教师垄断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而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1.研修方法

考虑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他们选择的研修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和研讨法。

2.前期研修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修,已经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进行分组和分工?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小组。因此,他们在最初进行研修时,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分组和分工”这一问题,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这为开展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他们主要就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座位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结论:组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个小组应选出一名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兼备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为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合适的学习任务。此外,关于座位,应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安排在组长左右两侧的位置,便于组长检查和指导,而学习能力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坐在相对边缘的位置。

(2)何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多长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纯的小组讨论问题,因为组内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研修,老师们认识到,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完成较简单的学习任务,而这一过程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这样学困生在自主学习时,针对简单问题遇到的困难就可以随时解决;当多数学生遇到较复杂或较综合的学习任务而不能独立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而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像一场及时雨一样,来得恰如其分,不仅能让学困生解除疑问,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优生发挥所长,帮助他人之余,提高表达能力。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如果太短,学生可能来不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互相交流,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如果太长,就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联合体老师们达成的共识是:要实现有效学习,就要保证有合适的小组学习时间,即刚刚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不至于半途而废,也不至于有空闲时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任务难度后适当增减时间。

(3)以什么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初中生处在十三四岁的年龄,正是争强好胜的时期,如果利用好学生这一特点,必能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服务。关于这一点,老师们已经在研修过程中印证――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合作积极性,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面临任务时,小组成员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更积极地为小组贡献自己的智慧。

3.近期研修拟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是否有章可循?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和课堂展示中?带着这些疑问,在近期研修中,他们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实际课例为载体,以下列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的实施研修:

(1)教师是否通过角色转变,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2)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有恰当的指导?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到底应该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更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教师是如何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

(5)教师的评价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探究――我区第四教学联合体活动纪实

2016年4月27日,第四教学联合体在我区的格致新校,以该校张丽老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联合体的研修。

听课之后,他们进行了相关研修,研修之后达成以下共识:

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

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里,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引导者。教师角色定位的成功,应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这种教师身份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方面,需要遵循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同时在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依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引导和点播。

3.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和小组活动评价机制是调控学生参与度与覆盖面的关键。

首先,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具体事可做,这样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就高、实效性就好。其次,老师设置问题的难度有梯度,回答问题时注意到每个层次的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或者展示的机会。再次,本课小组活动的评分规则中规定,整节课每名成员都发言的,在PK结束后,会另外加分,以示奖励。

4.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必须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尽量做到先学后讲,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1)知识含义、结构、层次层面的教学内容。如关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老师讲了,但只是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概括,精准简洁,一语道破。

(2)学习方法指导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关于“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老师没有直接讲,而且是先提问学生,尽量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学习过程,思考同类知识学习方法上有无可借鉴之处,在学生思考无果之后,给出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字描述,给学生以启发与引领,小组讨论完成,最后在各小组交换小白板互相批改和展示中,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样解决起来就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像“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成因”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老师巧妙地将有声的讲变成无声的讲,利用直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并强化,效果颇佳。

本节教学内容,就知识本身来说比较简单,所以老师把大部分内容放在小组合作中得以解决,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讨习惯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对教材拿捏得很准。如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等,都是利用小组合作,运用景观图连线、看图填空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习题训练方法加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5.要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1)小组合作学习要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找到乐趣,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2)小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

(3)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刺激成功的欲望,从而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6.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的思考。

(1)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本节课,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说“很好”,并用到“表述完整”、“准确”等词语。这种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促进组内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给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为“合作学习”步入成熟注入新的催化剂。

(2)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做必要的修正和补充。所谓积极的评价绝不是一味地表扬,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到前面指图说明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主要地形区、干旱形成的原因等教学过程中,老师多次纠正学生的指图规范,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会读图、会看图、会用图,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评价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3)经常评比最佳小组,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要使小组合作更有效,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要做好预设、指导到位;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完善评价,调控秩序。这些都属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行为策略的精细化追求。

四、反思重构――区域教学联合体活动的后续方向

篇3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具体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优势: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1.语言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有效性分析

根据语言技能的课标内容,紧紧围绕Secrets and lies和A friendship in trouble这两篇短文,展开教学:

Step1: Before learn the text,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and discuss: Should a friend support you forever ?

活动方式:小组讨论。

语言技能:培养说的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用英语表达个人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Step2: Listen to the tapet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happened to Anne?

活动方式:各自听录音和寻找答案,然后小组讨论答案。

语言技能:培养听的能力。

Step3: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comprehension.

活动方式:阅读文章和寻找答案,小组讨论确定答案。

语言技能:培养读的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用英语写书信的一些基本知识。

2.语言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有效性分析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using the grammar knowledge.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接龙。

语言知识:通过造句,初步达到语法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掌握不定式、动名词和单词、短语的用法。

3.情感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有效性分析

Step1: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What does a friend mean? How should we make friends? How should we get along with friends? How should we express our own feelings, thoughts and so on to our friends?

Step2: One of the members should write a passage about this task with the help of other members in the form of a letter.

活动方式: 小组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正确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交友意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等。

教学要求:树立交友意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4.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有效性分析

Step1: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One of the members talks about his problems in getting along with his friend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friends, making wrong friends and loneliness without friends. Others give some suggestions.

Step2: Then another member talks about his problems and others give suggestions.

Step3: Other members perform the task in the same way.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策略:交际策略。

教学要求: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文化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有效性分析

Step1: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of four, half of which talk about the ways to make friends in China and the rest talk about the ways to make friends in other countries.

Step2:Chooses some groups which talk about ways to make friends in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sks them to debate which way is better.

Step3 :Point out that different ways to make friends are all acceptable as long as people in a country like the ways to make friends.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讨论、辩论。

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不同的交友方式,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

教学要求: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的人之间的平等。

篇4

现象一:有合作学习之“形”,无合作学习之“实”

【案例一】浙教版品社《交通连四方》

师: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多数小组内成员自顾自,忙的忙,闲的闲,看的看,说的说,无组织,无秩序。教师喊“停,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代表A:我觉得餐桌上的食物更丰富了……(之后,组内另三人补充意见)

代表B:我认为……

【诊断】案例中的小组活动形同虚设,缺乏实质性合作,一是组员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合作学习责任感,缺乏团队精神;二是学生大多表现为不会合作。由此可见,教师缺乏创建学习小组的技术,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及技巧的培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策】

第一,科学创建合作小组。

教师课前要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全面摸底,可分成异质小组,也可分成同质小组。形成相对较固定的学习小组,才能保证合作学习中学生分层互补、小组共进。

当然,还可针对某些特殊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以地域、性格、特长、课题等组建临时性合作小组。如交流家乡特产时,不妨让来自同一地方的具有共同语言的“小老乡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样大家“志趣”相同,畅所欲言,不仅共享了资源,而且易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二,明确目标和责任。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可没有。组内成员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还有一点,教师要特别注意:一定时间后,组内角色要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所以发言时应说“我们……”而不是“我……”

第三,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技巧。

小组建立后,即可由负责人带领组员集思广益,给小组取名字,及时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及学习规章制度,便于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此同时,着手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如对组长进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提问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对组员进行人际交往、倾听沟通等技巧的培训。这些工作都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成效。

现象二:重合作学习之“优生”展示,轻合作学习之“学困生”提高

听课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个别优生合作学习时身兼数职,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抢尽风头,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于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被演变成“学优生讲,学困生听”的缺乏真正交流的合作形式。

【案例二】浙教版品生《动物、植物和我们》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正在大家认真讨论填表时,身边忽然蹦出了不和谐的音符:“凭什么不让我写!”笔者看到了一个气呼呼的男孩,再顺势扫视其他组,发现好几个学生开小差。课后了解才知道:大家担心男孩字写不好,影响小组评比成绩,所以不让他填写。后几个孩子是班级中的学困生,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师:时间到,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1:(组1中的积极分子)……

生2:(组2中的佼佼者)……

【诊断】案例中,学优生支配着小组活动,学习困难、能力低下的弱势个体根本无地位、无发言权,学困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常规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这样非但达不到全体发展的目的,反而会加剧两极分化,使得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导致合作学习中出现学优生成“小霸王”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不甚明确,缺乏“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观,课堂合作学习中缺乏有效的监控。

【对策】

第一,树立全局观念。

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享有参与学习、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重全员参与,重全面提高,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保证人人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第二,发挥导师作用。

教师要充分行使自己导师的权利,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全程有效的调控。

1. 调整目标,鼓励参与,优势互补

学优生合作交流时,往往参与性强、表现欲强,乐于展示自我。对于他们,教师不妨将指导重点放在培养其健康的合作心态及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上。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该关注的则是自信心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及组内学优生不仅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予心理上的安慰或精神上的鼓励,而且得授予一些思考、研究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以求通过小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学习目的。

2. 巧用激励,科学评价,均衡发展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特别关注过程性及集体层面的评价,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从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均衡发展。

现象三:突显合作学习之结果,忽视合作学习之增量

有些教师当课堂上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马上就随意地下个指令,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接着借助巡视的机会,悄悄地将自己想要呈现的答案告诉其中的某个小组,然后在交流时让他们顺利说出答案,圆满解决难题。有的老师在预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防止尴尬的局面出现,为了课堂的精彩,也常常这样做。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三】浙教版品社《不平静的世界》

师(笑眯眯地):在联合国总部前,矗立着一尊“铸剑为犁”的雕像。请同学们看看雕像,说说这尊雕像的象征意义。(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有点急了):这剑,这犁,向我们传递着什么含义?(还是没有人举手)

师(很是着急):那就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吧。

(老师趁机穿梭于小组之间,暗授机密,把自己期望得到的正确答案告知个别小组的学生)

师(神态自若):哪个小组来发表意见?

(于是刚刚被老师光临的几个小组纷纷发表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露出了笑脸。

【诊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但这不是合作学习的成果。这种打着合作的幌子,为精彩的答案而合作的现象,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我感悟、自主思考、自我提升的机会。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恰到好处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可以起到广集信息、促进思维、引发探究、提升能力、激励竞争、改善人际关系等很多功效,也就是可以从诸多方面实现课堂教学的增量,实现学生的多维发展。而这种“暗授机密”式的合作学习,学生被动接受,其思维、体验、感受皆无从谈起,自主与探究、增量与发展岂不更是等于零吗?

【对策】

教师要摈弃那些虚假的、功利性的、无效的伪合作行为,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密切关注学生的多维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严实的学习策略,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种被广泛倡导的学习模式,它所追求的最新境界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教师应以求真、求实、求效的态度,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密切关注学生的多维发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深刻感悟中,创造性地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第二,合理预设合作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需要互相交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尽可能将问题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减少随意性。通常将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在教学的“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达到突破重难点、消除疑问的目的。

第三,积极实施有效干预。

一旦出现类似案例中的“意外”,教师首先要镇定,以“引导者”的身份适时介入,实施有效干预,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通过小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各组共性的问题,可以采取分解目标、降低难度的策略加以解决。如案例中“铸剑为犁”雕像的象征意义,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理解一下“剑”为何物,“犁”又是什么,然后将雕像诞生背景做简单介绍,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雕像的象征意义。

如果只是某个小组有困难,教师可深入该组,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引导学生提出见解、策略,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篇5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成因;对策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本人根据在“观摩课”听课过程中所观察的现象,结合典型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

“教师布置任务―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似乎成了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三部曲。但在其过程中,教师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实效的现象比较常见,其中跳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过程进入表面“热闹”的合作学习阶段便是普遍的现象。

【案例1】

一位教师在讲授NSEFC 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 的Reading部分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组活动:Imagine your house begins to shake and you have to leave. You have time to take only one thing with you. What will you take and why?

在大屏幕上呈现上述任务后, 该教师下达了这样的指令:Please discuss it in your group for three minutes. After that, I will ask one student from each group to make a report.

【课堂观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都积极讨论,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均推荐代表汇报本组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的结果。但如果仔细观察活动过程便可以发现,英语优秀生、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掌握了思考和发表观点的优先权,他们要么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要么始终保持沉默;即使个别英语薄弱生代表本组发言,其内容也并非自己思考所得。

【对策】

本人认为,合理的小组学习流程应为:教师布置任务―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成员补充―教师或学生评价。小组合作活动前,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组内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2 学生用英语的机会匮乏

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了语言活动,并运用英语去解决问题。本人观察到,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的频率很低。

【案例2】

在教学NSEFC Book 7 Unit 1 Living Well 的Warming up 部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Disabled people live a hard life every day. Can you design a short play in groups of four to show disabled people’s hard life? You have eight minutes to prepare it.

8分钟后,各小组开始将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用英语短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共有4个小组进行了展示。各小组的精彩表演引发了全班的热烈掌声,但本人还是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小组表演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每个学生只关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台词,自说自话,缺乏与对手的交流和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无法真正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对策】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英语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运用英语。教师也应将“是否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合作”作为评价小组合作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3 部分教学任务不适宜或没必要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备受推崇,许多教师将小组合作活动作为营造课堂气氛、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些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非但无效,反而画蛇添足。

【案例3】

在讲授NSEFC Book 7 Unit 2 Roberts 部分Satisfaction Guaranteed 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Rearran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in time. 然后列出需要排序的句子。

【课堂观察】

小组活动一开始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合作。最终,英语薄弱生还没反应过来,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已经将正确的排序呈现在他们面前。

【对策】

这是一个不适宜也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的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少数学生的学习,多数学生并没能参与其中。有价值的小组活动应是“人人参与”,并“言之有物”(陈蕾,2005)。如果将案例中的小组活动改为学生的个体思考活动,思考结束后,给学生一点时间交流答案,若答案不同可稍作讨论。

4 话题缺乏可操作性

小组合作活动一般要有较具体的讨论话题,如果教师设置的话题模棱两可,范围偏大,缺乏可操作性,小组合作可能会出现表面热闹、收效甚微的情况。

5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够充裕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参与度,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逐步走向成功。积极引导学生用英语合作和交流,并且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改变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关注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才会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 形式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6-02

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组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一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由此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环节,还是需要

案例:《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后,教师出示:

158+126÷6×5 (270-480÷16)×4

师:小组合作,完成上面计算。

……

合作学习并不是用之而皆灵,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了解题策略,但彼此间意见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采用合作学习才有成效。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内容毋需合作学习。像上面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摆设,有形式、无实效的做法在我们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数学课堂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仅靠形式上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应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已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

二、是被动,还是主动

案例:《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我们要来统计一下一分钟内经过我们学校门口各种车辆的情况。大家先四人小组分一下工。

师:现在四人小组合作开始。

(播放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

师:现在四人小组汇报一下结果。

……

本案例看上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但在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没有感性经验,没有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时,就让学生合作研究,自然不会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状态,就不会产生满怀希望的期待和欲罢不能的内驱力,学生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机械地按老师的指令去操作。形式是热闹的,但学生思维是被动的,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充当的只是操作员,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而他们并不清楚怎样想到这种合作活动。一切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这样的合作,充其量是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学生缺乏主动意识。这样的“合作”,不过是课堂教学中展示“合作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三、是目的,还是手段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最后推导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课堂上,可能是教师怕超出预定的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学生,原本有条不紊的学生逐渐忙乱起来,在读秒声中仓促完成了任务,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比较大,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值。

上述案例中,教者原本设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研究圆的周长公式,但由于对合作的时间估计不足,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才会造成这种合作时的形式主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首先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独立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学会合作的意识、激发每个人都学习动力,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合作学习的一分子,要积极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入手,明确合作任务、目的,通过组内互动,形成问题意识,要组织学生有目的、带着任务去参与、去合作。

形式永远是需要的,一个恰当的形式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但是,真理多跨越一步也就变成了谬误,如果不顾内容、对象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相似,形式可能意味着无效。教师,只有在战略上冷静地审视剖析,在战术上又有具体的操作招式,才能在实践中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教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 任务型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

一、引言

学习英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全方位地包围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说英语,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师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若把任务型教学与自主学习模式二者有机结合,既能提供学生所熟悉且合适的语境,让学生尽可能多使用英语互相交流,也可以激励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发展自我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与合作学习特点

在任务型的教学中,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背景设置任务,促使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运用于真实的语境,倡导学生在做中学,达到学用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使小组合作学习具备了可行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模式课堂中,学生根据不同的能力特点等分成若干小组,合理分配职能,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个目标,最终评价由集体完成的程度所决定。“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个体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最后,以小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三、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1.案例展示及其优劣势分析。

(1)案例展示。案例选自《卓越奇妙英语乐园》第十一册 Unit 7 Grandma’s Cookies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形状相关的词汇及句型:“what shape is it? It’s a…”。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分给每个小组4-5块不同形状的彩色磁片和一块小白板。教师在和同学合作展示过如何利用手中的形状拼成一条鱼后,布置小组合作拼出其他形状的图案并用英语介绍的任务,以达到巩固新知,并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新创意。

在此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如何运用不同的形状拼成不同的图形,并用英语在小组内将图案描述出来这一任务。小组成员在“导生”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将这4-5块磁片组合成一个图案,并在小白板上展示出来。

(2)优劣势分析。优势:以上案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拼图这一趣味性的活动中完成了对于知识点的巩固,这个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动手实践,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看到了不同小伙伴眼里的小世界。每个小组拼出来的图案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也更急于和乐于在班级中分享各自的成果,从而起到了巩固提升的作用。

劣势:一是无法保证学生间参与程度的均匀。学生在“导生”的带领下完成这一任务,由于小组内学生本身性格的原因,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法与人好好交流,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往往有好的想法却无法诉诸于口,被人忽略。最终的结果就是小组中只有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在参与合作,其他人默默不语。二是没有规矩导致学生乱来。教师布置了这一任务后,没有说明规矩就被学生打断,开始了小组合作。可能导致学生达不到要求的标准。若是少了规则,学生缺少团队合作意识,无法共同向着同一目标合作,最后所得到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

2.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1)设立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教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任务内容的合理性,缺乏合理性的任务只会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面,达不到学生间交流互动的意义所在,甚至可能脱离了任务合作,自说自话或是干脆交流起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内容。因此,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前,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任务紧扣教学目标。2)任务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3)任务难度与学生水平相符。4)布置任务时确保学生对于任务涉及内容有所了解。

(2)建立完善的合作学习机制。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英语课堂需要每一个小组内部都有明确的分工,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一般的小组合作模式中包括:

合作探究内容的展示者(基础薄弱一些的学生)1-2 名、补充者(基础中等的学生)2-3 名、点评者(基础较好的学生)1 名。学生合作探究结束以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先由展示者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学生展示时可充分利用实物展台),不完善时再由补充者补充,最后由点评者点评。对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其他小组补充点评,也可由教师精讲点拨。

四、小结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但同时,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用教师的过硬基本功、个人魅力、任务的新颖性合作学习的竞争性多管齐下,让学生积极学习英语,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及特点;做法;注意事项;效果;问题及原因

在今天倡导智能多元化、尊重个性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互动性,我们认为,能顾及到人本教育,创造实效的"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现将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做法做一介绍。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程序

1.准备阶段。教师设计相关的学习课题(我们称之为“导学案”),提出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设计小组活动的要求说明。

2.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这样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3.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4.编号分工,明确责任。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我们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角色与号的变更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与当天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可方能生效。

5.小组报告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两大策略

(一)组织策略

1.课堂形式策略

我们不必拘泥于严肃的教条式的课堂安排来考虑课堂形式。将各组学生动员集中至一地,形成各自小方阵,每一方阵便是一讨论区,从而构成一种轻松自由的、面对面的“聊天”空间,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剖析自我,自由地评价他人,逐步引导学生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使之能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释放出无限潜能。

2.时间安排策略

合作学习程序包括:任务分配、自由讨论、表达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那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成员搭配策略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即采用异质分组,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从而得到更合理的答案。一般说来,以下组合往往能在课堂上成为讨论热区:①“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一起讨论,能畅所欲言,观点容易一致;②男女搭配在一起讨论,能激发个体的表现欲;③有活跃分子参与的讨论组,能引发侃侃而谈,掀起讨论;④学习风格互补型的搭配在一起,能相互促进,扬长避短,能提供综合性的见解。总之,分组的原则应该是作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二)教学策略

1.教师角色转化策略

合作学习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模式,但这样教师的任务反而更重了,教师得把握好以下几个角色:

①组织者――恰当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需要也不可能每节化学课都用此种方法,特别是针对新授课并且未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而言,因为它是一种结构相对比较松散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所有学习要点都能被提出来,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有效的陈述,所以其内容应该是经过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即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效果。选择合作学习内容要考虑:

A.非概念性问题。此类内容相对较难,在教材中虽可找到答案,但仍可进行思考想象,仍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B.某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它们更贴近生活,更能使人有感而发,对学生而言,更有利用价值,更能体验到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②鼓舞者――寻找闪光点

学生在讨论中,总会闪烁出创造性思维和思想的火花,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保护他们探求新知的创新精神,培养其思维能力,使之学得主动又生动。

2.“3分钟”反馈策略

当我们学习了化学概念后,需要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理解掌握新概念的状况,不妨开展“3分钟比比看”,前两分钟讨论并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分钟同位互相检查并报告学习情况。这种小型的快节奏的合作既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开展学习竞争,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开展学习互助。它不需太长的时间,又能面向全体学生,对于要求人人都要解决的简单问题大可不必兴师动众,这种实实在在的同位双人互动合作仍然不失为好方法。

3.“师生双向”互动策略

化学学习需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教学时,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的目标,达成有效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式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是一种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形式,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围绕一个问题,开展平等的商榷研讨,既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还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要以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互助,这种合作互动产生的效果是思想知识相碰撞,茅塞顿开使各方的紧迫感、责任感得到加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可得到以下预期效果: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2.在分组过程中每一组都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学优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了一部分“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辅导、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3.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化学教学之中,刺激了更强烈的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拉动同一组的内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从而加快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4.分组小组合作教学阶段小结:

在采用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会学得愉快,能切实解决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我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一段时间后,从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成绩做了分析。下面是两年来,对于我所任教的三个班级在几次考试的成绩分析如下:

跟踪的54个案例(A层10人,B层10人,C层16人,D层18人),有40个案例有较明显的进步,其中A层进步的人数占60%,B层进步的人数占60%,C层进步人数占81.3%,D层进步的人数占83.3%;A层同学平均均分提高6.8分,B层同学平均均分提高11.5分,C层同学平均均分提高16.1分,D层同学平均均分提高21.5分;及格率提高27.8%,合格率提高13%。这三个数值的提升将对厦门中考评价标准的P值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从跟踪的案例分析,显然,小组合作学习对于C、D两层的同学有比较明显的成效,而这两层的同学也是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工作重点,这一部分同学将直接影响我校的全科及格率和全科合格率,即影响厦门中考评价标准中P值的提高,而A层同学提升并不多。

因此,在小组合作中,对于A、B层的同学,可以每天提倡他们以书面的形式向老师提问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由老师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同学的潜能,有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C、D两层次同学,要充分利用《化学新课堂》导学案,有效的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的均衡。

四、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导致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这显然不合理。前后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高矮和性别搭配而成,虽简便易行,但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小组争论不休,有的小组低头无语,有的小组是一言堂,这显然是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导致的,不利于让不同质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导致小组合作昙花一现

很多合作学习小组在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烈的合作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在小组讨论时,一些组员不善倾听发言,而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有的合作小组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成了“权威”,瞧不起学困生;在小组竞争时,成员间缺乏群体精神,各行其是,一旦失败,互相指责,怨声一片。以上种种,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例如:如何倾听,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建立信任等技能。

3.评价不科学影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评价不科学其主要问题在:一是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二是偏重对结果的评价,忽略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三是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悖于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和评价理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 增添;实效性;主体地位

由于开展了“减负增效”,实行了严格的课时制度,上课时间比往年减少了许多,在这有限的时间要做到既“减负”又要“增效”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文作者在教学中选用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沪教版化学教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下面所选取的案例是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教学情景。

一、案例描述

案例1: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一单元:

如在“绪言”一节教师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学生自己阅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巧妙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案例2: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

例如:水这节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用什么方法把水变成氢气才是理想的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热烈。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发散。

案例3:九年义务教育沪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

例如:初中化学《空气》这一节,空气成分的研究实验是本节的探究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充分讨论相关的结论,不局限于“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的结论,尊重每个学生的结论,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燃烧匙内红磷没有了,火焰熄灭,水位停止上升。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并取出燃烧匙,让学生观察,还有红磷剩余,并提出问题:如果红磷的量少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水位上升不到五分之一,可能会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参与讨论、探究,使课堂气氛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分析与思考

在孩子们有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沟通的意识和概念后,为了有效的组织开展化学课中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关键,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新型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而把生生互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作为教师要事先对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进行综合了解,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将他们分成若干人一组,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有变化的“梨”型,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配组合,争取小组间的零距离,实力相当。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若要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多创造适合学生心身发展的集体活动,给学生营造培养合作精神的空间和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

三、方法与实践

1.在课堂上教师要巧设悬念,精心设疑设难

如在案例3中,有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或合作的时候,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达到最佳状态。有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不要因担心合作过程会耽误过多教学时间而中途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

2.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如在案例1、2中,组内的全体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到了学习的轻松愉悦、无所顾忌、全身心投入,在合作中相互启发,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我们可以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直接对学生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及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是否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尝试;是否善于发表个人看法,听取意见;是否合作愉快。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也让每个成员体现出在小组中的价值。

3.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在巡视中发现个别学

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合作学习无关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中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就是在发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美术课以注重学生体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在组织小学合作学习课堂中,一味地迎合学生乐趣,忽视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活动做了一半就下课了,虎头蛇尾,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小学合作学习模式要合理分配时间,既要给学生充分体验思考的空间,又要注重课堂效率,做到课堂时间合理分配,合作环节收放自如。

六年级上册“会动的剪影”教学,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部成员研究讨论每个人的具体分工。有的负责剪头,有的负责剪手臂,有的负责进行缝合;课堂教学中,缝合线的松紧很关键,教师进行积极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合作任务;展示环节中,教师给予适时的激励,让学生将最具有创意的地方展示出来,观察学生表现,小组内部密切合作,小组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整个课堂“静而不闷”,学生“忙而不乱”,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的两点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合理分配时间,课前完成分工工作,给合作、展示环节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二是合理营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二、精心选择主题,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选主题,合理布置任务,推动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并不是每一课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筛选。

三年级下册“恐龙世界”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恐龙的相关信息,最后交给组长,组长筛选后将有价值的内容在班内进行展示。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异常兴奋,有的上网搜集恐龙存在和灭亡的年代,有的搜集不同恐龙的照片,还有的同学找到了《侏罗纪公园》等恐龙电影。学生们通过自主收集信息,探索了解了恐龙相关知识,激发了探索远古时代历史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力量,课堂效果突出,课堂氛围极其活跃。纵观这个教学案例,教师的做法中值得借鉴的有这样几点:一是精选主题,教师所选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与恐龙有关的信息资源丰富,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二是合理布置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兴趣搜集信息,再由组长筛选,保证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追求课堂实效性,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巧妙选题和设计方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进行调控,推动合作学习进程

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精心预设,选择合适的主题,更需要教师侧重生成,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有些教师在组织小学合作学习过程中,习惯做“甩手掌柜”,只管布置任务,对于任务完成的进度和效果无暇顾及,这样无形中会降低课堂效率。因此,具有实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进行有效调控,针对学生表现调整整个课堂进度。

三年级下册“变垃圾为宝”一课教学,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如胶卷壳、牙膏盒、吸管、废旧电线、纸杯、塑料盒等,根据本课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对自己带来的这些垃圾进行剪、画、刻、贴等;然后制作有趣的作品,在小组活动的前半程中,学生表现非常好,有的剪,有的画……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半,学生依然还在忙着制作这些小零件,而没有人把小零件制作成成品,如果再这样耽误下去可能到下课都无法出一个成品。此时,教师进行临时调配,由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进行穿插、拼接等工作,小组长听到老师的安排才恍然大悟,赶紧着手整理组合,终于快速地完成了小组作品。纵观这个教学案例,实现学生的高效合作,需要人人有事做,更需要有条理、有组织地“做”,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适时调控是实现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四、创新评价标准,彰显合作学习真谛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涵,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实现自我提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内驱动力则要靠 “激励”,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标准,让每一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获得教师的肯定和激励,从而挖掘更大的合作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