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二地理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二地理知识点

篇1

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办法和读数;

3、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缩小的办法;

4、如何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选取参照物有关;

篇2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0.028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应重视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地理,并且能在多方面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然而因目前在大多数地区,地理教学在初二结束课程,这让很多家长或者教师自己都产生了误解,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因此并不是太过重视地理教学。针对此现象,特从教师本身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改善教师教学观念,悉心做好课前准备

因大部分地区的初中地理教学是在初二结束,因此很多学生或者家长甚至教师本身都存在“地理是一门副科”的偏差思想。因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改善教师本身的固有观念。地理并不只是教学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等,更为重要的是传播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学,让学生能更为理解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以及在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人文环境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同时,地理这一学科又是与其他多门课程相关联的,比如在学习地理的等高线之后,再学习物理中的磁场线时,将抽象的磁场线和直观的等高线相联系,学生能更为清晰的理解学习。

继教师改变自我的教学观念后,应做到课前准备充分,以保证课程设计圆满,到达高效率的教学。首先,应准确分析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做好统筹规划心中有数,将知识点有规划有层次的授予学生;其次,应扩展自己的知识点,不仅仅是拘束于课本知识,更多的掌握地理知识及相关技能,以便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更为自信,不怕学生提问的教学;最后,应做好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对差生更为仔细的引导教学,对优生提出更为扩展的指导教学。

二、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地勘探,从实际生活中学习课本知识

初中地理知识虽比较基础,其内容涵盖较为广泛,但需要学生们准确的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并能与生活相结合将之运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更为容易的理解其知识点,例如气温变化、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气候差异、地理风貌差异等。可以将学生们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操场感受雨天或者艳阳天,去到不同高度的山坡感受不同的植物景观。在实际的环境下,通过自身观察体会书中所讲,能够更快的发现知识的欠缺点,提出疑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力能让学生充满丰富的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可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报告任务,勘察任务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方面做小的调查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其课外知识。通过此类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获取知识点。

(二)科学教学,用科学的先进仪器辅助教学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愈来愈离不开科学。我国现代技术已处于较为先进的发展水平,这能够很好的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初中地理教学有大量知识点,是我们不能通过现有的实际现状教学的,如板块的运动、地形的形成等。现下VR虚拟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VR虚拟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将此类变迁过程以电脑数据的形式编辑好,构成一个虚拟空间,学生们通过佩戴VR眼镜,虚拟进入这一虚拟空间,类似于设身处地的看见这虚拟的变迁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另外,诸如火山爆发等可用化学实验展示的现象,还可用相关的化学物品和仪器模拟小型的火山爆发,充满刺激的实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直观的视觉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难以用简单的话语描述清楚的知识,我们都可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模拟展现,此类教学方式充满趣味,能让抽象具体化,化文字于实验中,更为印象深刻。

(三)多元化教学,合理运用教学工具

翻阅教学材料可发现在书本中很多抽象的知识点是没有太多的文字描述的,并且这些知识点单靠老师以口相传的方式教学,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的,故而可借助相关的地理教学工具。

1.运用教学工具。

如在教学世界七大洲,各国地理位置等,就可将地球仪带进教室,学生自主观察地球仪,大致了解世界地图板块,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更具体仔细的观察地球仪,以此自主的发现答案解决问题。通过此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知识,并且渐渐培养空间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地理教学中涉及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现象对学生来说有时太过空洞,因没有切身的实际体会,学生会比较难理解其产生原因和造成的灾害。此时可在课前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对此类事件有大概了解,知道其危害性,警醒学生更仔细用心的学习相关知识。

3.开展互动交流学习。

篇3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地理教学结合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为宗旨”,形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注重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在八年级地理学习到长江这一节时,学生对荆江的“截弯取直”发生了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既然得取直,直接把长江水调到我们这,我们许昌缺水,这多好啊?其他同学都大笑,我肯定他,南水北调这一思想就是这么来的!但紧接着我问: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长江下流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二、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注重重点、难点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上看具有同一模式:初一为世界地理知识,初二为中国地理知识。在初一地理中,先是地理知识的概述,如地球知识、地图、陆海、气候、资源、居民和政区等,然后按照若干地域进行地理分区学习,这里面,又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进行编写。初二的中国地理,基本上依旧是按照先总后分,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模式编写的。掌握这一规律后,为避免学生入味,应针对不对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辽阔的疆域》中,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出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找出日本、蒙古,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说出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有哪些?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并得出结论,但到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怎么感觉编写教材的人是在拿中国的位置在得瑟呢?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就说,“你看,中国和俄罗斯比,俄罗斯纬度太高,冷了;和巴西比,人巴西纬度又低了,又热了,只有中国不冷不热的;和蒙古比,蒙古要想从咱这过,高兴让过就过,关系不好了,给多少钱也不让过,谁让你不临海呢?和日本比,日本刚发生过海啸,真大面积海啸了,你跑都没地儿跑去,只有中国海陆兼备,什么都不怕,你说,这不是得瑟是什么啊?”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分析到了,中国位置的优越性也就掌握了。

三、充分利用地理三图,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和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日益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及时准确的融入地图,灵活机动的运用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教师边讲边绘,学生边听边绘。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比如,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七大洲四大洋时,重点就要求学生能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但要求学生能够画出轮廓图,这显然难度很大,我就按照课后一活动题:让学生以各种三角形的形式,简单画出七大洲的样子,并把它们放到一定的位置上,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而且,他们还有机会看看同桌的是不是更“难看”点,并进行一下善意的嘲笑,在学生的笑声中,七大洲的位置就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有了,教学也就成功了。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是鲜活而有趣的,一点也不难学。

比如,在讲同学们都深有体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时,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分析描述,学生就较易接受:甲:“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困难”;乙:“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丙:“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打工。”丁:“城里的生活水平高,我要搬到城里去”……

又如,日本在发生地震时,我们的地理课学习刚好日本学过去了,在学习英国,但在课堂上,我又拿出日本与之比较着学习,先复习日本的四个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指出核泄漏的地方在北海道,日本地震为什么伤忘很小,海啸引发的核泄漏才是对日本影响大的……因为加入了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又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对应——全民都在对日本的核泄漏表达着关心,这部分的知识,不用再学习了,学生一个个记得很牢,而且对比英国,把这两个国家都掌握在了心中。所以,地理课堂就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篇4

一、教学中要围绕地理课的内容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在地理课标中,有很多教学目标都要求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知识点。例如在初一、初二的区域地理部分,都是在讲述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看到万花筒似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本不知道如何理出头绪,更不用说归纳了,为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分析、归纳地理特点的能力,在最初学生接触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下面几个步骤,给学生上了这样一节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课:

1、导入新课时,先出示知识框架,告诉学生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内容:

地理特点:自然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资源等等)

人文地理(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

2、根据上面的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排的程序,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认识教材是怎样先自然、后人文,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又是如何利用图片和位置内容体现所包含的要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归纳总结本书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结合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例如对位置和范围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时,抓住亚洲的位置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国家和地区位置,同时围绕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总之范围应从包含的国家、地区、边界等来考虑。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寻找地理学习的窍门

地理是一门区域性极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就离不开对地图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地图的好习惯。1、教师要尽量做到每节课都能绘制准确的版图,版画,以地理学科的扎实基本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绘制简单的地图的兴趣和欲望。把复杂的文中内容尽可能转化成简单的图画,把具体的地点落实在图上,引导学生去读图,析图、归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利用地图的好处。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3、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进行分析。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种类地图,找出图中主要地理事物,并帮助学生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同时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地图的含义及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4、指导学生绘图。把绘图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多练习,并通过绘图、填充图册、勾画简单的地理轮廓,养成绘图的习惯。5、指导学生利用地图记忆知识点。通过利用空白图按要求进行填图,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像内容,并创设心理地图去记忆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的文字内容形象化,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学习地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篇5

关键词:问题探究;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地图载体;地理思维;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4-02

笔者近三年均跨年段教学,需要引导初一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地理双基强化,促地理思维养成。每年为迎考初二毕业升学考试,春暖花开时就开始紧锣密鼓进入复习阶段。多数学生后知后觉,不紧不慢地蹉跎两月,然后发现自身进步不尽如人意。这几年的中考经验告诉我们曾经的题海战术已然被时间所不允许,收效甚微。题海战术,不适合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浪费时间;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她如果没有系统地复习,根本就是隔靴搔痒,进步有限。中考考查着眼点是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我们的突破点钻研地理考试说明和课标要求,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效辅差补强。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主干"知识,注重了"双基"的问题探究

1.1 抓住主干知识是会考复习的关键。纵观笔者所在县市近几年的中考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试卷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试卷对基础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考查,而是将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结合,完成试题的作答要求。或读图作答,考查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或分析题干知识,归纳提炼题目所要求的知识点。试题也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我反思,如果能突出"主干"知识,就能让学生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框架。

1.2 课堂上通过情景设置,问题探究,激励学生思考地理问题,从而锻炼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抽象知识,以模型、模式图教学,辅助以问题,识记与运用相结合。以地球地图知识为例,问题探究要点如下:

A经纬网:经纬线的基本知识;经纬度判读;高中低纬度判断;地球五带的划分;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等

B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意义;重点是公转示意图的运用

C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部位;判读海拨和计算相对高度;判断地坡度陡缓,选择登山或攀岩;判断方向;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实际距离。

D世界气候的复习,突出气候分布图的阅读,引导学生宏观地了解世界气候区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考查气候类型直方图的内容,要求学生懂得量化分析图表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归纳,内化气候特征及异同点。

对于识记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复习工作,温故而知新,构建思维模式,重视能力培养。将主干知识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构建,通过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强化学生的印象,更能锻炼地理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的欲望。

2.图表系统知识的问题探究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精选地图,乃至设计地图进行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因此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的形成也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地理教学当然也应该结合生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出发,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从乡土地理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讲述季风概念前,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最终找到了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学生就能轻松判读,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学会了知识。

2.创设生活化情景,巧用图像化语言,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除用好教材,还要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温。当陆地气温较高时,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从人们喜欢喝茶,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电热壶)引入,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边迅速画出陆上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让人过目不忘,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的原因,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转化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达到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3.向传统习惯挑战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

篇7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 衔接途径

当前,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和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我国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以我所在的为例,这里地理课程在初中的开设情况是初一和初二学习地理,初三不学地理,高中阶段从高一再重新开始学习地理,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出现“断层”。初高中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高中地理知识及能力体系的构建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因此,目前初高中地理断层的现象严重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困扰高中地理教学的难题,亟待解决。

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看,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地理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如何做好衔接呢?我认为并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再拿到高中课堂上复习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衔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看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这是因为外界各种刺激作用于人时,人将做出怎样的反应往往受到态度的调节和制约。初中地理是会考科目,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其是一门“副科”,很多学校也不够重视,上课时老师把主要内容讲一讲,学生在教材上画一画,课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会考前临时突击,会考一结束就把教材扔到一边,等到上高中的时候已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知识很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地理课程有趣性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融入到教材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举了大量身边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理知识。如:我们早晚看到的太阳为什么又大又红?交通信号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如何利用影子判断方向?汶川大地震是由哪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造成的恶劣后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都能用地理知识解释,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另外,地理与其他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与计算,运用到相关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引导学生回忆篝火晚会的情景,运用物理理论解释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却又在四周落下?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画出空气运动图,习得“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这一知识点;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运用洋流解释历史的诺曼底登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这能够使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需要学习,激发学生的期望心理,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的控制程度比较高。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尝试,我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充分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课下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课标初中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目标。近几年初中地理教材变化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调整。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然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识图、用图是地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较薄弱,不知道怎么看图,读图时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不能灵活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记图、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地图则难以弄懂和解答此类问题。每次做题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就动手查地图册并有意识地记住,通过不断做题积累与完善,最后在脑海里逐渐形成一个可以上下翻转、平面展开、自动定位的地球模型,形成“脑地图”。几乎做一切地理题都可以用到它,这是学好地理的一把金钥匙。以易出错的“时间计算题”为例,可用地图册上“地球俯视24时区图”,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可以左右转动、南北颠倒的地球时区图。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根据学生的特点,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就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此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就会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将地理知识与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是每个地理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和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初高中地理知识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黄流凯.地理――可以这样学.地理教育,2014(3).

[2]俞立中.对地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地理教学,2012(5).

篇8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1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半个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教学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共六个章节。如果按照正常教学速度计算,至少需要十七课时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学。考虑到五月份的地理结业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学生知识的构建、课程改革及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教学与活动计划,并有序地进行教学。最后得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了教学改革与结业会考方面的一些成果。以下把教学的成果及经验归结为:

  一、 建合理的知识框架

  为应对结业会考,本学期的教学不得不快速度、少时多量的进行。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知识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了意料不到效果。

  二、 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 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

  三、 会考工作落实

  在完成教学教材之后,即进入了紧张的会考备考和应考工作。复习过程中,我把中国地理作为复习重点,指导学生以强化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结业会考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会考及格率为60%、补考及格率为100%。

  诚然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不显著、会考成绩不尽人意等,这些现状都值得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去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和毅力,今后的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3

  时间飞逝,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首本学期的工作,有得失,也有收获。在担任初二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勤恳,敬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的工作

  1、认真备课、上课,备学生而、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教案。每课都“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在知识层面注入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八年级需要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4、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二、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从中国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居民,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故此,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不足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还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2、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从我国优越的国土条件出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心,地理课中有关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要从全面深刻地认识祖国入手。只有全面认识祖国,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进而致力于建设祖国。这是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体现在阐述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宽广辽阔的领土范围,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体现了中国国土条件优越的主要特征。如我在讲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时,告诉学生我国三面靠陆、一面临海的海陆条件,既丰富了我国自然条件的种类,又有利于国际交往,无论是靠陆地或海洋,我们都有优越的条件来建设祖国。东西宽达5000千米、跨60多个经度,南北长达5500千米、跨近50纬度。不论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所处的温度带等看,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起“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好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三、重点教学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综合分析往往是学生掌握的难点,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它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抓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

四、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地图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图的教学,必将给学生留下知识的大漏洞。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理综合能力运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篇10

1农村地理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自然》与《科学》这些课程里边介绍了相当部分内容的地理知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科目在农村小学里基本不上,老师们所上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而对于其他学科则基本上没有进行教学.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基本情况(以湘教版为例):初一年级:认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初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开篇是介绍地球和地图,空间跨度大,想象程度难,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初二年级:中国地理.

1.2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配备情况

目前,农村中学普遍缺少地理专业的教师.以麻江县为例,1所中等规模的初级中学需要3~4名地理专职教师,然而,各中学专职地理教师普遍仅1~2名,代之以其他非专业的教师.而且其他专业的教师是在本专业聘不了课的情况下才来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一旦有机会,1年或2年以后,又继续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成了落聘本专业以后的避风港.这种情况不仅在麻江县,乃至黔东南州、全省都普遍存在.

1.3学校地理课时设置

初中一、二年级的地理课每周各为2课时,地理教师周工作量为14~16节,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在校住宿,所以晚上还要守自习,因而每周课时为21~24节,接近每天5节课.地理课一般安排在上午第4节和下午.这对地理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当学生筋疲力尽的时候,就该我们出场了.而且下午往往连着上3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养精蓄锐,平均分配体力和精力.不要出现上到下午最后1节课的时候就说不出话来的情况.

1.4学校教学设施的状况

现在的农村中学,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20~30个教学班都争着使用.地理教师要想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是很不现实的.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地理教学挂图和少量的地理模型(地球仪等).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那效果会是非常好的.

2整改思路与策略

2.1努力改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环境

进一步深入调研,普遍了解农村地理教学中关于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引起上级部门及学校的重视.在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里要尽量添置必需的教具学具,要利用好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2.2改变农村学生的思想观念

找到知识内容的兴趣点,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地理.所学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试着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

2.3积极探索农村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第1是备课.

(1)教材方面.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情感的切入点,趣味点.这样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了,就不怕他们学不好.

(2)情感方面.教师上课要有激情,教师上课时不能一味地只管自己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能够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学会关心和谅解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压抑,就会觉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这样的课一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该追求:一堂课上下来,师生双方都应该感觉到身心都是愉快的.

(3)语言方面.要有节奏、抑扬顿挫、能充分展示情感.一堂课的开始,语言速度稍慢,就好像汽车刚刚启动,当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以后,语言和教学进度就可逐渐加快.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总是使用同一样的语速,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疲劳.语言要尽可能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于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有声有色,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教学法国时介绍法国的葡萄.

(4)穿着方面.最好是得体大方、不要穿奇装异服,尽量不要太露.(5)心理方面.农村学生也许会胆小和腼腆,希望老师能够尽可能多地体谅、尊重、宽容他们.如有的学生你喊他(她),他(她)会紧张、会脸红、会发抖,甚至于说不出话来等等.

第2是上课,即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前人们总是认为历史、地理课,就是考背功.曾经有这样一位地理老师,上课时就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勾画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背完了才能去吃饭.结果有的学生硬是从二楼往下跳,跑走了.我们不能不说,这位老师是很敬业的.但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有些让学生难以接受.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的农村地理教学法.

(1)地理6步教学法.在缺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情况下,充分改进教法与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6步教学法:问题———自学———答疑———解答———选讲———小结.6步教学法所有教学步骤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既培养了学生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学生自学有目标,学习过程中又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一找、二熟、三记忆”读图法.关于“五海”教学,第1步:引导学生在地图上从阿拉伯海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找到它们的位置并说出“五海”的名称;第2步: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边指地图边熟读“五海”的名称;第3步:脱离书本,看着黑板一边回忆一边用手指示位置一边说出“五海”的名称.如果还有没记住的地方,学生立即打开课本,马上查找.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一般来说,经过这样的训练后,这些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基本都能记住了.这一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再现地图的能力.